第86章 不當老婆86
關燈
小
中
大
第86章 不當老婆86
第八十六章
謝柏崢寫的這兩篇都是應試文章, 考題均出自王司業之手,說的正是當務之急的用人和清田。連日的大朝會鬧成這樣,吵來吵去說的也就這些事。
這兩件事其實是一個問題的兩面。朝廷要清田, 必然涉及到用人,至於用誰不用誰,都是很大的學問。
永壽帝這樣大刀闊斧地改革, 其實也算得上事出有因。
康元十六年時試行的清田策之所以會失敗,主要是在於基層情緒鬧得太大, 幾乎是地方官員和鄉紳聯手攪黃了這件事。
這其實也無可厚非,朝廷派去地方丈量田畝的官員,既沒有地方官支持,又不了解各地基層情況,只有一道聖旨在手, 這和光桿司令沒有什麽兩樣。
更何況, 這還是個空降的司令。
永壽帝的應對方法簡單粗暴得多, 他從康元十六年清田之事歸因, 得到的解決辦法是大範圍地將縣一級的主官,全部都換掉。
他將清田一事與地方官的政績掛鉤, 絕不允許出現地方官和鄉紳地主互相勾結,瞞報朝廷一事。
這種一刀切方法奏效的前提, 必須是朝廷對地方控制力達到空前的強盛。可若是朝廷對地方的控制達到這樣強盛的程度,地方又哪來這麽多隱田呢?
這也是康元十六年時,一個政令行不通, 康元帝就選擇迂回地退一步的原因。兩敗俱傷, 對誰也沒有好處。
那時選擇不直接丈量田畝數, 而是從收成去推算田畝,這個計算方式盡管很粗疏, 但至少在基層能執行下去。
從朝廷法度的延續性來說,這應該只是康元帝的第一步。做皇帝的,這一步往後退,大概率不是因為真的慫了,而是為下一步的法令做鋪墊。
戶帖制就是在這時候完善的,戶部根據各地匯總上來的徭役、稅賦兩項數據,來對整個天下做出粗略的計算。
再由此,對每一個大項進行細分。
事實上,即便是粗疏的數據也得來並不容易。以往的基層數據采用的是更原始的結繩計數法,在家門口打一個結,就代表一口人。
基層的胥吏們按照結繩數量,造冊登記。當然,這裏需要有兩位村民與一位熟悉村裏大小事的老人在場見證。
按了手印,胥吏們再做登記。
這便是繳納人丁稅與徭役的依據了。
而田稅的計算則更加靈活一些,都是通過當地的畝產來做折算。永壽十六年那個折中的戶帖法其實就是細化了具體的折算方法。
永壽十九年,則在戶帖制的基礎上更側重家產的部分,例如家中有多少鐵制農具,有多少牲畜等等。
其實從延續的角度來看,是一步步在為清田做鋪墊的。從前兩次緩慢的改革中層層遞進,既能不過度激化基層矛盾,又能培養出一批實幹的基層人才。
——只可惜康元十九年開始,戶帖制就已經難以為繼了,這種延續性已經完全被中斷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換一個皇帝往往就會顛覆前任的行政主張。
事實上如今面臨的地方亂象其實同康元十六年時遇到的情況類似,只不過比起當年來說還多了一個裹亂的地方父母官。
結果就是地方亂象持續時間更長,亂得也更加徹底。
所以——
謝柏崢的這兩篇文章就是從這兩點入手寫的。
其一,朝廷要加強基層人才儲備。因為清田真的是個技術活,地裏的田畝又不都是方方正正的,計算起來十分有難度。
吏部選拔第二批人才的時候就已經註意到了這一點,加上了一道算學題來選拔。可這也只是一個勉強應對之法,因為計量田畝有個專門的學術名詞,叫做方田之術。
相比於懂得方田之術來說,有豐富的地方管理經驗在某種程度上更加重要。所以,不僅要會丈田,還要有基層經驗。
只有朝廷政令,而對當地情形一無所知的父母官,只能是個糊塗官。
朝廷第一批派下去的那些寒門進士哪一頭都不占,所以各地才會亂象四起。若只是糊塗倒還罷了,若是再為了自身政績罔顧百姓生計,就會鬧出董繼榮那樣的事。
其二,朝廷要加強政策的延續性。康元十九年是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再不成如今的永壽二年也可以是。
例如康元十九年的戶帖法側重每家每戶擁有的物產記錄,有了前一次的記錄作底本,每隔三年的下一次統計就只需要註明加減計算過程,就可以防止造假。
由此便可見政策延續的重要性,更何況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培養出一大批熟知基層情況的胥吏,簡直一舉兩得。
治大國如烹小鮮,每一個政令與決策都需要慎之又慎。須知戶帖法度之下的每一個人口數背後,都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他有家庭,有父母,有兒女。民生不是什麽宏偉大業,而在每一件實實在在的事,必須要足夠瞻前顧後,才能不讓朝廷法度成為刺向百姓後背的刀。
-
謝柏崢職業使然,不知不覺又在兩篇文章的基礎上剔除了老生常談的部分,又依據現在的情形做了擴充。
他的語速不快不慢,不會叫人覺得他滔滔不絕,而是言之有物、結尾時令人感到言簡意深、意猶未盡。
謝柏崢講完,又將考卷卷遞給了三位大人。次輔吳大人十分護犢子地問:“張大人以為如何?”
“辭藻雖不華麗,但正如你所說,道理都是通的。”張南岳沈吟片刻,便決定道:“正是你放才所講的這一篇,三日後宮中的筵講,便由你去。”
謝柏崢:“……”
他說什麽講?
宮中的筵講是給皇帝講課,通常不都是翰林院侍講們去的麽?他還只是一個剛上任的實習生啊!謝柏崢勉強忍住驚訝,十分乖覺地領了這個任務。
其實轉念一想,謝柏崢多少也能明白一些。他這兩篇文章,寫得剛好與朝中爭議之處不謀而合,內閣能想起用他這個實習生的文章去勸諫皇帝,恐怕也是死馬當成活馬醫了。
謝柏崢倒是不怕內閣給他下什麽套。
文章是他寫的,也是他自己去講,不加扭曲歪解。要是永壽帝聽得不高興,要治他的罪,也只能算他倒黴。
其次,他也是真的想在這亂局中做些什麽。
議定了筵講一事,吳次輔身為國子監祭酒又少不得叮囑幾句。首輔張南岳是一甲進士出身,連先帝都常誇他的學問,因此在文學造詣上是十分高的。
他忍了忍,最終沒忍住提醒:“你作策論倒的確有一番見解,只是今後在文采上還要多下一些功夫。”
謝柏崢的兩篇文章,若說美中不足,大概是太白話了。天下間豈有只會寫大白話的才子,之乎者也全都要用起來!
張南岳見謝柏崢一副茫然的表情,操心道:“你可知我府上的八歲小兒,寫的文字都用典得當!而你,一個典故都沒用。你得空再寫了文章來給我看罷!”
謝柏崢:“……”
可他是真不會啊。
吳次輔聽了這話,卻倏然睜大眼。好你個濃眉大眼的張南岳,國子學難得出了這樣一個好苗子,你這就要拐回家了?
謝柏崢猶自不知,還不太懂弦外之意。吳次輔沒好氣地說:“他這是想要將你收入門下做弟子!”
謝柏崢聞言:“!”
張南岳可不是一般人。或者說,他不是一般的首輔。他除了政治家之外,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身份!
開學立派的大宗師!
這樣開宗立派的政壇大佬要收他做弟子,他怎麽能拒絕呢!學術人,絕對受不了這個誘惑!
謝柏崢雙眼一亮。
“我不過想指點你文章,又不缺弟子。”張南岳矜持的話才說了半句,又話音一轉:“我的確是有愛才之心,卻也只敢私下教導你幾句,否則反害了你。”
吳仁輔聞言,也只有苦笑。他們這樣的,見到了好苗子哪有不心動的,可現在卻不像從前那樣能隨心所欲了。
大庸朝的官場中,師徒關系捆綁得比親父子還要深,謝柏崢這個弟子還真不能隨便收。要不然,直接從內閣把謝柏崢的文章遞到禦前就行了,何必繞這樣一個迂回。
謝柏崢聞言也是聳然一驚——他只知道永壽帝這一朝諸事皆波雲詭譎得很,卻沒想到這麽早就已經波及到內閣了。
張南岳見他表情,便知他一點就通,心中更添了幾分愛才之心。他鄭重又和藹地問:“你可害怕?”
謝柏崢堅定地搖頭。
張南岳擡手,扶起謝柏崢的弟子禮。這位歷經兩朝的首輔大人,眼中決然:“既如此,我便指望你能做成更大的事。你可知,我與吳大人為何偏偏選了你?”
謝柏崢果然搖頭。
張南岳很少露出這樣洞察人心的目光,只是轉瞬便息了大半,轉而變成半希冀半無奈何般道:“因為陛下想要的是純臣。”
這是好聽的說法。事實上,永壽帝想要的是一把刀,他指哪裏就砍向哪裏。地方上已經有了那些被撒出去的寒門進士。
朝中,他定然也想要這樣一個人。
謝柏崢與朝中牽連甚少,卻偏偏在長安縣一案中牽起了那一樁大案,誤打誤撞地與永壽帝心中所想不謀而合。
清田由慈恩寺而起,可查到慈恩寺這一案卻是由謝柏崢而起。
-
三日後便是翰林們進宮為陛下筵講的日子,謝柏崢在翰林學士的帶領下入宮,進到了大庸朝真正的政治核心。
與此同時——
盯上筵講這個機會的卻不止內閣與翰林院,還有禦史臺。左都禦史朱穆清在曠日持久的進諫無果後,懷著決然救國之心,帶領言官們策劃著最後一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第八十六章
謝柏崢寫的這兩篇都是應試文章, 考題均出自王司業之手,說的正是當務之急的用人和清田。連日的大朝會鬧成這樣,吵來吵去說的也就這些事。
這兩件事其實是一個問題的兩面。朝廷要清田, 必然涉及到用人,至於用誰不用誰,都是很大的學問。
永壽帝這樣大刀闊斧地改革, 其實也算得上事出有因。
康元十六年時試行的清田策之所以會失敗,主要是在於基層情緒鬧得太大, 幾乎是地方官員和鄉紳聯手攪黃了這件事。
這其實也無可厚非,朝廷派去地方丈量田畝的官員,既沒有地方官支持,又不了解各地基層情況,只有一道聖旨在手, 這和光桿司令沒有什麽兩樣。
更何況, 這還是個空降的司令。
永壽帝的應對方法簡單粗暴得多, 他從康元十六年清田之事歸因, 得到的解決辦法是大範圍地將縣一級的主官,全部都換掉。
他將清田一事與地方官的政績掛鉤, 絕不允許出現地方官和鄉紳地主互相勾結,瞞報朝廷一事。
這種一刀切方法奏效的前提, 必須是朝廷對地方控制力達到空前的強盛。可若是朝廷對地方的控制達到這樣強盛的程度,地方又哪來這麽多隱田呢?
這也是康元十六年時,一個政令行不通, 康元帝就選擇迂回地退一步的原因。兩敗俱傷, 對誰也沒有好處。
那時選擇不直接丈量田畝數, 而是從收成去推算田畝,這個計算方式盡管很粗疏, 但至少在基層能執行下去。
從朝廷法度的延續性來說,這應該只是康元帝的第一步。做皇帝的,這一步往後退,大概率不是因為真的慫了,而是為下一步的法令做鋪墊。
戶帖制就是在這時候完善的,戶部根據各地匯總上來的徭役、稅賦兩項數據,來對整個天下做出粗略的計算。
再由此,對每一個大項進行細分。
事實上,即便是粗疏的數據也得來並不容易。以往的基層數據采用的是更原始的結繩計數法,在家門口打一個結,就代表一口人。
基層的胥吏們按照結繩數量,造冊登記。當然,這裏需要有兩位村民與一位熟悉村裏大小事的老人在場見證。
按了手印,胥吏們再做登記。
這便是繳納人丁稅與徭役的依據了。
而田稅的計算則更加靈活一些,都是通過當地的畝產來做折算。永壽十六年那個折中的戶帖法其實就是細化了具體的折算方法。
永壽十九年,則在戶帖制的基礎上更側重家產的部分,例如家中有多少鐵制農具,有多少牲畜等等。
其實從延續的角度來看,是一步步在為清田做鋪墊的。從前兩次緩慢的改革中層層遞進,既能不過度激化基層矛盾,又能培養出一批實幹的基層人才。
——只可惜康元十九年開始,戶帖制就已經難以為繼了,這種延續性已經完全被中斷了。一朝天子一朝臣,換一個皇帝往往就會顛覆前任的行政主張。
事實上如今面臨的地方亂象其實同康元十六年時遇到的情況類似,只不過比起當年來說還多了一個裹亂的地方父母官。
結果就是地方亂象持續時間更長,亂得也更加徹底。
所以——
謝柏崢的這兩篇文章就是從這兩點入手寫的。
其一,朝廷要加強基層人才儲備。因為清田真的是個技術活,地裏的田畝又不都是方方正正的,計算起來十分有難度。
吏部選拔第二批人才的時候就已經註意到了這一點,加上了一道算學題來選拔。可這也只是一個勉強應對之法,因為計量田畝有個專門的學術名詞,叫做方田之術。
相比於懂得方田之術來說,有豐富的地方管理經驗在某種程度上更加重要。所以,不僅要會丈田,還要有基層經驗。
只有朝廷政令,而對當地情形一無所知的父母官,只能是個糊塗官。
朝廷第一批派下去的那些寒門進士哪一頭都不占,所以各地才會亂象四起。若只是糊塗倒還罷了,若是再為了自身政績罔顧百姓生計,就會鬧出董繼榮那樣的事。
其二,朝廷要加強政策的延續性。康元十九年是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再不成如今的永壽二年也可以是。
例如康元十九年的戶帖法側重每家每戶擁有的物產記錄,有了前一次的記錄作底本,每隔三年的下一次統計就只需要註明加減計算過程,就可以防止造假。
由此便可見政策延續的重要性,更何況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培養出一大批熟知基層情況的胥吏,簡直一舉兩得。
治大國如烹小鮮,每一個政令與決策都需要慎之又慎。須知戶帖法度之下的每一個人口數背後,都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他有家庭,有父母,有兒女。民生不是什麽宏偉大業,而在每一件實實在在的事,必須要足夠瞻前顧後,才能不讓朝廷法度成為刺向百姓後背的刀。
-
謝柏崢職業使然,不知不覺又在兩篇文章的基礎上剔除了老生常談的部分,又依據現在的情形做了擴充。
他的語速不快不慢,不會叫人覺得他滔滔不絕,而是言之有物、結尾時令人感到言簡意深、意猶未盡。
謝柏崢講完,又將考卷卷遞給了三位大人。次輔吳大人十分護犢子地問:“張大人以為如何?”
“辭藻雖不華麗,但正如你所說,道理都是通的。”張南岳沈吟片刻,便決定道:“正是你放才所講的這一篇,三日後宮中的筵講,便由你去。”
謝柏崢:“……”
他說什麽講?
宮中的筵講是給皇帝講課,通常不都是翰林院侍講們去的麽?他還只是一個剛上任的實習生啊!謝柏崢勉強忍住驚訝,十分乖覺地領了這個任務。
其實轉念一想,謝柏崢多少也能明白一些。他這兩篇文章,寫得剛好與朝中爭議之處不謀而合,內閣能想起用他這個實習生的文章去勸諫皇帝,恐怕也是死馬當成活馬醫了。
謝柏崢倒是不怕內閣給他下什麽套。
文章是他寫的,也是他自己去講,不加扭曲歪解。要是永壽帝聽得不高興,要治他的罪,也只能算他倒黴。
其次,他也是真的想在這亂局中做些什麽。
議定了筵講一事,吳次輔身為國子監祭酒又少不得叮囑幾句。首輔張南岳是一甲進士出身,連先帝都常誇他的學問,因此在文學造詣上是十分高的。
他忍了忍,最終沒忍住提醒:“你作策論倒的確有一番見解,只是今後在文采上還要多下一些功夫。”
謝柏崢的兩篇文章,若說美中不足,大概是太白話了。天下間豈有只會寫大白話的才子,之乎者也全都要用起來!
張南岳見謝柏崢一副茫然的表情,操心道:“你可知我府上的八歲小兒,寫的文字都用典得當!而你,一個典故都沒用。你得空再寫了文章來給我看罷!”
謝柏崢:“……”
可他是真不會啊。
吳次輔聽了這話,卻倏然睜大眼。好你個濃眉大眼的張南岳,國子學難得出了這樣一個好苗子,你這就要拐回家了?
謝柏崢猶自不知,還不太懂弦外之意。吳次輔沒好氣地說:“他這是想要將你收入門下做弟子!”
謝柏崢聞言:“!”
張南岳可不是一般人。或者說,他不是一般的首輔。他除了政治家之外,還有另一個更重要的身份!
開學立派的大宗師!
這樣開宗立派的政壇大佬要收他做弟子,他怎麽能拒絕呢!學術人,絕對受不了這個誘惑!
謝柏崢雙眼一亮。
“我不過想指點你文章,又不缺弟子。”張南岳矜持的話才說了半句,又話音一轉:“我的確是有愛才之心,卻也只敢私下教導你幾句,否則反害了你。”
吳仁輔聞言,也只有苦笑。他們這樣的,見到了好苗子哪有不心動的,可現在卻不像從前那樣能隨心所欲了。
大庸朝的官場中,師徒關系捆綁得比親父子還要深,謝柏崢這個弟子還真不能隨便收。要不然,直接從內閣把謝柏崢的文章遞到禦前就行了,何必繞這樣一個迂回。
謝柏崢聞言也是聳然一驚——他只知道永壽帝這一朝諸事皆波雲詭譎得很,卻沒想到這麽早就已經波及到內閣了。
張南岳見他表情,便知他一點就通,心中更添了幾分愛才之心。他鄭重又和藹地問:“你可害怕?”
謝柏崢堅定地搖頭。
張南岳擡手,扶起謝柏崢的弟子禮。這位歷經兩朝的首輔大人,眼中決然:“既如此,我便指望你能做成更大的事。你可知,我與吳大人為何偏偏選了你?”
謝柏崢果然搖頭。
張南岳很少露出這樣洞察人心的目光,只是轉瞬便息了大半,轉而變成半希冀半無奈何般道:“因為陛下想要的是純臣。”
這是好聽的說法。事實上,永壽帝想要的是一把刀,他指哪裏就砍向哪裏。地方上已經有了那些被撒出去的寒門進士。
朝中,他定然也想要這樣一個人。
謝柏崢與朝中牽連甚少,卻偏偏在長安縣一案中牽起了那一樁大案,誤打誤撞地與永壽帝心中所想不謀而合。
清田由慈恩寺而起,可查到慈恩寺這一案卻是由謝柏崢而起。
-
三日後便是翰林們進宮為陛下筵講的日子,謝柏崢在翰林學士的帶領下入宮,進到了大庸朝真正的政治核心。
與此同時——
盯上筵講這個機會的卻不止內閣與翰林院,還有禦史臺。左都禦史朱穆清在曠日持久的進諫無果後,懷著決然救國之心,帶領言官們策劃著最後一擊!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