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79章
蒼穹黑如翻墨,無星無月。
離高昌王城十餘裏的破敗小鎮,夜風在坍塌的土墻間呼嘯而過。
洛襄與護送他的人馬借此城鎮掩護,停留一刻。
隊伍中,不僅有大梁和高昌騎兵,還有洛梟當年離去前留給朝露的親衛。數日來,一行人依照她的計謀,偽裝成北匈騎兵回高昌,一路上即便偶遇北匈軍,亦能成功脫險。
此刻,終於接近高昌王城,人和馬匹皆已近精疲力竭,尤其是戰馬,再不休憩便會倒下。
為防北匈突襲,高昌王城將四面而來的流民拒之門外。此處城鎮中,到處都是饑寒交迫的流民。
一個個衣衫襤褸,形容不堪,零星又成片地癱倒在土墻之間,半闔著雙眸,望眼欲穿地向著高昌王城的方向,回憶戰前有家可歸,有地可耕,有粥可溫的念想。
生逢亂世,風雨飄搖,人命如草芥,風一吹就散了。
洛襄收回目光,開始查看大股處的傷口。包紮後血已止住,只是在一路在馬上烈動,傷口並未好全,時有撕裂。
他的目光不由從股側游移至腰側,那一枚小小的繩結之上。
他抿了抿幹涸的唇,閉上眼,回味。在他自己都未察覺的時候,唇角已噙著一絲笑意。
死寂之中,輕微的弦鳴聲遽然響起。
一支利箭撕裂了夜空,赫然刺中了一面土墻。墻面登時土崩瓦解,底下的流民四散而逃,來不及走的,被掩埋在沙土之下,再無聲息。
是有一隊北匈軍追來了。
風沙中,洛襄遙遙望見為首的北匈千騎長下馬,抓住幾個流民盤問,流民答慢了,就被一刀割喉。
他分明聽到,那人在問,是否看到一隊北匈騎兵路過。
北匈人不知為何識破了他們的偽裝,是特地來捉他們這一隊人馬的。
洛襄瞬時冷靜下來,收好繩結,以呼哨聲召集眾人上馬離去。
一名梁兵遲疑道:
“我們躲在這一群近千人的流民中,他們發現不了我們,暫時安全。一旦騎馬逃離,必會被他們察覺追殺。”
於兵家而言,拿這麽多流民當擋箭牌,或許能躲過一劫。
洛襄望著一具具倒地的流民屍首,濃稠的血水混在黃沙中,湮滅了蹤跡。他搖搖頭,翻身上馬,道:
“何必牽連無辜。”
眾人應是,紛紛悄無聲息地上馬。疾馳中,很快身後便傳來了馬蹄聲,北匈兵窮追不舍。
一支又一支的流矢從身後飛來,自身旁兩側穿梭而過。
洛襄負傷在身,行進已十分吃力。
北匈人的馬頭已在他們的隊尾,不斷逼近,已能看到身後揚起的刀鋒,寒光凜凜,催人性命。
漆黑的雲層壓了下來。濃墨般的夜霧如潮如水,飄飄蕩蕩。
“嗖——”
一支飛矢迎面而來,分毫不差地掠過他們這隊人馬,正中隊尾那名北匈兵的額頭。
那人躲閃不及,不可置信地瞪大雙眼,悶哼一聲,應聲墜落馬下,中箭栽倒在地。
奮力追逐獵物的北匈兵措手不及,勒馬不前,卻又盤桓不退,死死盯著前面的茫茫大霧。
眼前出現了一團綿延數裏的暗影,像是猛獸蟄伏於黑夜。影影綽綽之間,聲勢猶如千軍萬馬。
黑影之中,不見弓箭手,卻聞弓弦繃緊,箭矢破空的烈烈聲,又見密集的箭雨,破霧而來。
看不清有多少人,只能看到密密麻麻的黑點,以及一面又一面迎風招展的旌旗。
追擊的北匈騎兵心驚膽寒,來不及勒馬避退,已進入對面的射程之內。一時間,箭矢所落之處,人仰馬翻。
沒人能想到這支偽裝的隊伍竟然還有援兵。
暗夜之中,根本無法分辨前面的軍隊究竟有多少兵力,若是四面八方包圍起來,縱使追上了獵物,他們這一行追兵都成了甕中之鱉,也難逃一死。
北匈騎兵紛紛調轉馬頭,馬蹄在沙土上猛踏回撥,掀起揚塵陣陣。
漫天的飛矢如同雲散雨收,漸漸慢了下來。
洛襄聽到身後追逐的馬蹄聲漸漸消散,再擡頭,他一眼望見前方軍隊的擺陣。
是梁軍。
不是什麽大軍,只是一支百人騎兵,身背旌旗,來回穿梭。濃霧底下,沙塵之中,恍若有千軍萬馬從天而降。
是障眼法。好一招草木皆兵。
絕處逢生。他身側的大梁騎兵擡首望去,面露喜色。
只見高坡上立著一隊人馬。最前一身明光甲的男人傲視睥睨,身旁簇擁著精兵親衛。
眾人一見到那人,紛紛翻身下馬,卸去北匈人的盔甲,大步上前,向那男子屈膝半跪行禮,齊聲高呼道:
“殿下!”
李曜高坐馬上,神容冷淡,英武的輪廓為夜色所掩,只見一雙鷹隼般銳利的眼。他掃了一圈跪在前面的人,忽而凜聲問道:
“她人呢?”
眾人逃逸中蓬頭垢面,狼狽不堪,此時抹一把冷汗,面面相覷,紛紛跪伏叩地。
雖不見主子怒容,但已被他聲色中的怒意壓得不敢擡首。
頭頂的旌旗獵獵作響,死一般的沈默中,李曜瞥了一眼他們身上北匈兵的鎧甲,耐著性子,道:
“不是來報說,你們和她一道偽裝成了北匈兵出了高昌城。”
“我問,她人呢?!”
為首的梁兵抖如篩糠,額頭緊貼沙地,顫聲回道:
“朝露姑娘她,她獨身一人,去了北匈軍營!”
李曜目色一暗,淡聲道:
“廢物。”
洛襄望著他熟悉的面容,心下微微一沈。
他與她重逢之時,她帶來的人除了零星幾個高昌人,其餘都是大梁的騎兵。
這些人現在都在跟這位大梁皇子直接匯報。
他沒想到,一直跟在她身邊,後來護送他的大梁騎兵皆是皇子親衛。
而大梁皇子沒有在營地排兵布陣,竟會親自帶兵來尋她,因此才救下了他們這隊被北匈追殺的人馬。
他心底早就隱隱有所感,預料到眼前的皇子和她之間,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糾葛。
洛襄不由擡眸,直視起馬上的男人,目色沈靜如海,洶湧如海。
李曜敏銳地註意到他投來的凜冽目光,回首看了一眼洛襄。
兩人無聲的註視中,如風起雲湧,如雷霆萬鈞。
李曜的目光在他身上一掠而過,縱馬領兵離去。他身後一名親隨下馬,向洛襄走來,抱拳道:
“這位便是高昌國師了,還請隨我們殿下入營商議軍事。”
洛襄頷首應允,甲胄下的手指扣起,緊握成拳。
……
大梁營地,中軍帳裏,燈火通明。
洛襄擡臂掀簾,鎧甲相碰,鋥鋥作鳴。
聽到他的腳步聲,李曜從輿圖前擡頭,屏退了守在帳中的親衛。
“下去吧。”
親衛面露警惕,看一眼面前佩刀的洛襄,卻又不敢不從,領命退下。
帳中只剩下兩人相對而立,洛襄看到男人覆手在背,唇角勾起一絲冷笑,轉向他問道:
“你就是那位送信予我,向大梁求援的高昌國師?”
“是。”
李曜點點頭,望向帳外伶仃幾個高昌騎兵,道:
“看來昭明已死,你也瞞不了多久,高昌國必要大亂。屆時軍心不振,唯有靠握大梁扶植。”
“我願意出兵,解高昌之圍。不過,”李曜頓了頓,轉身看著他,道,“我尚有一個疑問。還請國師為我解惑。”
洛襄垂眸:
“殿下但說無妨。”
李曜幽深的眸光定在他平淡無波的面上,問道:
“國師認識洛朝露?她向我要兵,是出城來救你的?”
今日,他一看到自己的親衛在此人身邊,就想起那一日,她自投羅網,冒著箭雨,不顧性命地來奔向他的軍隊來見他,求他救高昌。
即便她渾身被大雨澆透,臂上被箭矢擦破血肉,她還在有理有據,條理清晰地與他談判。
即便被他識破了前世的身份,有那麽一瞬的恐慌,卻也毫不松懈地與他周旋對峙,甚至不惜拋出與他重歸於好的餌,直到他最後願意出兵。
與其說是她是在求他,不如說,他是被她誘騙上了當。
而她所作所為,竟是為了救這麽一個人。
他不敢置信。
李曜沈了沈氣,冷冷道:
“我所知的洛朝露,絕不會如此幫你這個陌生人。你究竟是何人?”
帳中燭火搖曳不定,細碎的光點投影在帳布上,時明時滅,隨風湧起。
洛襄緩緩上前,擡臂將面上的黑疤揭下,他的面容毫無遮掩地落入眼前人的眸中。
眼前的男人分明怔了一下,幽深的目光剎那間閃過一道狠戾之色。
“果真是你。”心中的猜測應證,李曜咬著牙,一字一字吐出來。
洛襄面色沈穩,從容不迫,道:
“殿下既早已察覺,何必要試探我?”
李曜死死盯著他的臉,許久才從怔忪中回身,意識到自己的失態,手指蜷起,輕扣案頭。
他忽然玩味一笑,笑意不達眼底。他在帳中踱步,幽幽轉至榻前,一撩衣袍,坐了下來。
“那一夜,她一從高昌王城逃出來,就來到我這座中軍帳裏,就躺在我這方矮榻上。”
他的手掌輕輕一拍榻上的皮毛毯,瞇起了眼:
“你說,我怎會無緣無故地幫她救你。”
話音未落,眼前一道寒光閃過。一柄明晃晃的白刀已驟然抵在李曜的咽喉間,緊貼著他跳動的脈搏。
洛襄直直望著他,聲色漸變冰冷:
“你的條件。”
他的聲音很平靜,平靜到近乎冷漠,仿佛是暴雨欲來前的那種空寂之感。
利刃在喉,李曜眸底促狹了一瞬。
從小在大梁皇宮長大,從未有人敢如此拿刀直指著他。
前世,李曜無數次見過他殺人的樣子,手起刀落,眼睛都不眨一下。當時他方登基不久,皇位不穩,要鏟除的異己叛臣太多。這個輔佐他的男人殺伐果決,時常袍角猶帶濺血,就來勤政殿與他商議國事。
他殺人的樣子一向就如此刻這般自然平和,就像默聲誦念一段佛經。
刀刃上還有未盡的血跡,涼意一絲絲滲入頸膚。
若說沒有一絲懼怕是假的。李曜心知肚明,他下得了手殺他。
可李曜偏生想要刺激他。看他卸下虛偽的佛身,露出真實的貪嗔。他要他同自己一樣,深陷失而覆得,得而覆失的瘋魔之中。
任是無情無欲的佛子,也不能例外。
於是,李曜便輕笑一聲,悠然道:
“沒有條件。我從來不喜歡勉強別人,尤其是女人。”
“是她自願來尋我的。你們佛家不是講輪回嗎?她前世就是我的女人,這一世也不會例外。”
“她之前悔婚,不過耍耍小性子,現在想明白了回到我身邊,做夫君的,自然願意幫她一把。”
李曜面露篤定之色,眺望一望無際的軍帳,瞇起了眼:
“她會隨我回大梁,與我並肩,享萬人朝賀。這是我和她早就註定的命。”
洛襄垂下眸光,沒有說話,卻緩緩收了刀:
“她不會和你去大梁。”
李曜皺眉,喝道:
“你說什麽?”
洛襄面無表情,平靜地說道:
“你逐鹿西域,所求不過是大梁那個九五至尊之位。她生在西域,長在西域,不會願意跟你去大梁。”
“而且,她的命,也從來不由你來定。你,控制不了她。”
李曜一怔,摸了摸空出來的脖頸,哼笑一聲道:
“你怎知她不會?”
“你不過讓她區區當了一烏茲小國的王,而我,有朝一日可以讓她當皇後,母儀天下,天底下最尊貴的地位,試問哪個女人不想要?”
李曜起身,與洛襄正面對立,相隔一步,望著目光空茫的他,冷聲嘲諷道:
“你呢?你乃佛門弟子,連光明正大與她在一起都不行,憑何與我相爭?她只要是和你在一道,只會承受無端的罵名。”
洛襄擡起頭,神容平淡,沈默不語。
見他沈默,李曜眸光一凜,看向他:
“為何不說話?”
洛襄道:
“入城後,我自請逐出佛門。”
李曜原本篤定的面容漸漸變了色,眉頭緊皺,突然問道:
“難道,你竟要為她還俗?”
洛襄身長玉立,大風盈滿了他的衣袍。
他聽出了李曜的言下之意,聲色平靜無波:
“你錯了。我不是為了她而還俗。”
他望了一眼手中帶血的刀,自嘲般笑了笑,道:
“走出佛塔,看遍眾生。方知,佛法渡不盡眾生。作為佛子,無能為力。”
李曜輕哼一聲,面露諷意,冷冷道:
“所謂救苦救難,不過是你肆意放縱,冠冕堂皇的借口罷了。你敢說,你不是沈溺女色,不是想為了和她光明正大在一道?”
洛襄搖頭,嘴角漾起一絲輕淺的笑意,是苦澀,亦是釋懷:
“我從未想過。”
世道不容,戒律相悖。
生了愛欲,已是罪孽。
他不想因他的身份令她多受一分蔑視,再被喚一聲妖女。
是他動了心,動了欲,這一切,與她無由,她不該因他的舉心動念而背負罵名。他已將她送回了她三哥身邊,她會很安全。
“我不願讓佛門蒙羞,亦不願讓她受屈。所以,我不會與她再有糾葛。但……”
他想起那一夜,他困守北匈軍的包圍中,死生之際,她朝他奔來的身影。他目中清光湧動,始終端肅的神容中露出一絲淺淺的笑意,道:
“但是,我確實心慕於她。”
“我雖已入無間,但我相信,她會一世圓滿,終得自在。”
李曜微微一怔,雙手在身側緊握成拳,叩在案上連案牘都在微微晃動。
洛襄看了他一眼,最後淡淡道:
“情之一字,並非交易,無需條件,不計得失,不論毀譽。”
“更何況,我與她之事,全看因果,不由佛門,更不由你。”
李曜從愕然中回過身來,驀然擡眸,只見男人正大步離開。
他一咬牙,低聲朝他道:
“我勸你出了這個帳子,繼續戴上你這塊黑疤。慈悲為懷的佛子成了殺人如麻的國師,你在天下人面前,可還有退路?”
男人腳步一頓,沒有回身,只道一句:
“大梁出兵相助高昌一事,西域諸國人盡皆知,大梁也已無退路。還請殿下切莫食言,落人口實。”
語罷,依舊掀開帳簾,走出帳子。
被他反將一軍,李曜久握成拳的手一下砸在案上,軍報散落一地。
……
夜深了。帳中的燭淚一滴一滴落下,慢慢在燭臺凝成了淚冢。
李曜倚在案前,無心再翻看軍情奏報。
前世見到國師空劫之時,他已是面帶黑疤的模樣,他從未見過他的真容。
這一世,在烏茲王庭第一回 遇見,他躲在假山中,沒有認出他的面。
歧城峽口和烏茲大婚對峙,夜色太深,相距太遠,同樣不辨容色。
這一回,燈火明亮,近在咫尺,他終於看清了。
那是一張和他極為相似的臉。
只不過更為清冷,更為出塵,恍若天下萬物,皆是他眼中煙雲。
李曜不由想起前世,她死前故意撚著他的衣襟,引他俯下身聽她那句遺言。
此時,那句錐心刺骨的話不斷回響在他的耳際:
“陛下以為,臣妾愛你至深?錯了。我戀慕陛下,不過因為你這張臉,像極了臣妾最愛的男人罷了。”
每每憶及,像是一枚鋒利的錐子,一下一下刺穿他的心。
起初以為不過是一句氣話,直到今日見到了佛子真容,一切豁然開朗。
兩世以來,原來都是他。
李曜的眸色與帳中燭火一道,漸漸沈了下去。
風湧一陣,簾門卷起。親衛進入帳中,撤下案前的殘燭,重新燃起一盞簇新的燭火。
“殿下,她確實去了北匈營地,守衛森嚴,我們的人探不到……”
“殿下既然忌憚這個和尚,何不將趁他在城外就除之後快,待入了高昌王城,便不好動手了……”
李曜皺了皺眉。燭火下,英挺的眉弓微微聳動,面容被陰影籠罩,黑沈沈一片。
“殺了他?”他輕嗤一聲,挑眉笑道,“殺了他,然後好讓她恨我一輩子?”
前世,他不過追殺她的三哥,她便連寢殿的門都不讓他踏進,拒絕承寵,拒絕相見。
而她為了這個佛子,連命都可以不要。前世如此,今生亦如此。
若是他真殺了這個她愛慕了兩世的男人,怕是從此就永遠失去了她。
李曜挑燈看劍,漫不經心地用劍尖挑動著燭火,來回把玩。
小簇火光映在他漆黑的眸底,微弱地跳動。
“我就要讓他成為佛子,讓他和她都愛而不得,要他與她永無可能。”
“唯有如此,她才會死心塌地跟著我。”
燭火微茫。被刀鋒一撚,暗了下去,倏然湮滅。
***
接下來幾日,梁軍如約入局。北匈騎兵來去無蹤,在高昌王城四面盤桓,只做佯攻,且戰且退,不欲與梁軍正面沖突,似是有所預謀。
李曜與諸將在中軍帳沙盤點兵,帳外傳來小兵通稟。
得到允準後,小兵進入帳內,遞上一份絹帛,道:
“高昌來使,國師於安置城外流民入城,請殿下率兵護衛城門,以防北匈軍突襲。”
李曜目光落在沙盤上,頭也不擡,只皺了皺眉道:
“救那些流民有何用?”
“流民毫無戰力,與此戰毫無裨益。我何必要浪費兵力在廢物身上。”
小兵得令,應聲告退。
李曜的回覆很快送入高昌王城中。
“我們殿下有令,請高昌軍不可開城門放入流民。北匈軍就在城外十裏處徘徊,一旦開了城門,流民堵住城門,先鋒騎兵就會沖入城中。”
傳信的小兵將口諭傳達至高昌王宮內,擡首看了一眼高昌王軍簇擁在中間的一人。
那人身如玉山,容色冷峻,滿面的黑疤令他心下一驚,稟告的聲線都不由顫了顫:
“殿、殿下請國師顧全大局,勿,勿要因小失大……”
他傳完口諭,擦把汗,默默退了下去。
洛襄靜靜聽完,清俊的面容難掩趕回高昌王城,連夜指揮守城的倦色。他眉頭微蹙,望向遠處城樓的方向。
鼓聲大作,硝煙四起。
“國師!”
一名甲兵奔來,朝他拱手,稟道:
“城門外又有一批的流民圍上來,堵塞在城墻處,不斷聚集,越來越密。”
若以兵法謀略定之,梁人此言不差。
城門乃是守城之關鍵。如果此時開了城門,流民紛湧而入,北匈軍若是趁此機會進攻,城門必將失守,關口一開,接下來整座王城便難以為繼,前功盡棄。
這些流民,沒準就是北匈軍誘使高昌大開城門的詭計。
洛襄負手而立,一言不發。
他想起回王城前在城墻外看到的景象。
潮水般的流民一波接著一波紛湧而至,老弱婦孺,男女老少,皆是衣衫襤褸,風塵仆仆,面黃肌瘦,隱隱可聞幾聲嬰孩啼哭。
並非軍隊偽裝,是真的流民,是無辜百姓,是戰火下的犧牲品。
一旦十裏外的北匈騎兵襲來,這些流民就會在鐵蹄之下被碾作齏粉,血流成河。
梁軍已打算作壁上觀,不會相幫。難道真的要所謂“顧全大局”,任由這些無辜之人死在城下?
洛襄沈心定氣,他的目光轉向城內林立的佛塔。
遙遙望見一大片佛門信徒在高昌大寺前伏地叩拜,祈求神佛顯靈,戰亂平息。無休無止的誦經梵唱,在烽火中彌漫開去,淒迷如煙。
他悠遠的目光最後落在身邊那座浮屠塔上。塔頂高聳入雲,直達天際,而諸天神佛卻從未回應世人的祈禱。
“國師!北匈騎兵已在五裏外,逼近城門!”
耳邊,已經隱隱可以聽到北匈騎兵的馬蹄聲,那些可以看到那新淬了火的鐵蹄噴著熱焰,有如地獄之火,即將焚燒一切。
洛襄從遠處收回目光。
已來不及掩人耳目了。
西域之中,唯有一人,只身可抵千軍萬馬。
他就是唯一那一人。
正如那日李曜所說,他在天下人面前,何曾有過退路?
大廈將傾之時,他從來沒有退路。
洛襄閉了閉眼,再睜眼時,目中明光如電。他令道:
“開城門。”
“可是北匈……”周圍的高昌王軍大驚失色。
洛襄不語,只淡淡瞥過去。
一眼震懾,竟無人再敢言一句。
洛襄再未遲疑,朝浮屠塔大步走去。
白玉階前,守塔的武僧看到擅入的他,警惕地提起戒刀棍棒,轉瞬間一個個卻睜大了雙眼,呆立不動。
一陣切切嘈嘈的聲響,他們放下手中的刀棒,本是直立的身形如浪潮低伏下來,跪倒在地叩拜。
只因,洛襄掠過他們之時,修長如玉的手指覆在面上,已緩緩撕開了巨大的黑疤。
朗朗日光所照,霜雪的面容,清湛的目色,一股凜然之氣如蒼穹浩雲一般籠下。
黑疤輕輕飄落在地。無法示人的殺戮和守護一道暴露在白日青天之下。
在眾人驚濤駭浪般的目光中,洛襄平靜地步入浮屠塔內。
佛像旁,香案前,沈寂已久的玉白袈裟落滿灰塵,衣擺隨風微微拂動。
洛襄一把扯下袈裟,揚手一揮,輕塵飛揚,消散得無影無蹤。
玉白袈裟舒卷開去,在空中打了個旋兒,如同一片浩蕩落雪,緩緩落在他尚帶傷血的肩頭,覆住他英氣勃發的身姿。
昔日,地藏王菩薩甘願墮入無間,鎮守地獄,曾發宏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初時,他為救高昌,托生地獄惡鬼,成為國師;今日,為渡蒼生,又披白凈袈裟,再做佛子。
佛子國師,一體雙魂,一個有多純澈聖潔,一個就有多陰詭嗜殺。若是終年黑暗裏的靈魂展於日光之下,勢必要承受頂天滅地的後果。
此時此刻,洛襄沒有去想那些後果。
他穿上袈裟,手持佛珠,從容地自浮屠塔中走出,縱身上馬。
他的身後,所有人渾身僵直,全部怔在了原地。
領兵殺伐的國師,竟然就是浮屠塔內修行的佛子!
天際處,雷聲轟鳴,霹靂而下,驚天動地。
濃雲翻卷,暴雨將至。
高昌王軍最先從大駭中回過神來,緊隨他而去。大批絳袍武僧面面相覷,隨之跟上。
城門口的沿街兩側,立滿了佛門信眾。眼見佛子突然出現,街旁人流如山巒起伏,跪倒在地朝他行禮。
自浮屠塔至城門口,綿延一路,烏泱泱的人群,一眼望不到頭。
今日有多少崇敬虔誠,來日便會有多少嫌惡厭憎。
洛襄沒有停留,將浮屠塔和萬千信眾拋在身後,一騎絕塵,往城門去。
……
城樓腳下,一名懷抱嬰孩的大嬸仰望高闊的城樓,憂心忡忡,嘆息道:
“唉,若是再不開門,北匈軍可要追來了。”
“北匈人本就是要借我們攻城,我們就是炮灰啊。”
“是啊,北匈人這一來放箭,大家夥一口飯沒吃上,都要死在這裏了。”
一片哀嘆聲此起彼伏。
餓了數日的垂髫小兒和繈褓中的嬰孩大哭不止。有耄耋老人弓著背,幹脆倚在城墻上等死,滿臉絕望。
“不會的。你們不會死在這裏的。”
一道嬌俏清泠的聲音響起。
流民群中,身旁一名粗布裹發,頭戴面紗的女子勸慰眾人。她的面色有幾分蒼白,露出的一雙明眸動人心魄,見之難忘。
旁人紛紛側目,她輕輕一笑,眼尾微微翹起,胸有成竹地說道:
“他一定會想辦法放我們進去的。”
作者有話要說:
李曜:比白月光更可怕的是死去的白月光。這個道理我懂嗯!
朝露:我又回來啦!
洛襄不僅僅是為了朝露還俗的,他不想坐在神壇上,他想要躬親入局,與他的眾生在一道。格局打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蒼穹黑如翻墨,無星無月。
離高昌王城十餘裏的破敗小鎮,夜風在坍塌的土墻間呼嘯而過。
洛襄與護送他的人馬借此城鎮掩護,停留一刻。
隊伍中,不僅有大梁和高昌騎兵,還有洛梟當年離去前留給朝露的親衛。數日來,一行人依照她的計謀,偽裝成北匈騎兵回高昌,一路上即便偶遇北匈軍,亦能成功脫險。
此刻,終於接近高昌王城,人和馬匹皆已近精疲力竭,尤其是戰馬,再不休憩便會倒下。
為防北匈突襲,高昌王城將四面而來的流民拒之門外。此處城鎮中,到處都是饑寒交迫的流民。
一個個衣衫襤褸,形容不堪,零星又成片地癱倒在土墻之間,半闔著雙眸,望眼欲穿地向著高昌王城的方向,回憶戰前有家可歸,有地可耕,有粥可溫的念想。
生逢亂世,風雨飄搖,人命如草芥,風一吹就散了。
洛襄收回目光,開始查看大股處的傷口。包紮後血已止住,只是在一路在馬上烈動,傷口並未好全,時有撕裂。
他的目光不由從股側游移至腰側,那一枚小小的繩結之上。
他抿了抿幹涸的唇,閉上眼,回味。在他自己都未察覺的時候,唇角已噙著一絲笑意。
死寂之中,輕微的弦鳴聲遽然響起。
一支利箭撕裂了夜空,赫然刺中了一面土墻。墻面登時土崩瓦解,底下的流民四散而逃,來不及走的,被掩埋在沙土之下,再無聲息。
是有一隊北匈軍追來了。
風沙中,洛襄遙遙望見為首的北匈千騎長下馬,抓住幾個流民盤問,流民答慢了,就被一刀割喉。
他分明聽到,那人在問,是否看到一隊北匈騎兵路過。
北匈人不知為何識破了他們的偽裝,是特地來捉他們這一隊人馬的。
洛襄瞬時冷靜下來,收好繩結,以呼哨聲召集眾人上馬離去。
一名梁兵遲疑道:
“我們躲在這一群近千人的流民中,他們發現不了我們,暫時安全。一旦騎馬逃離,必會被他們察覺追殺。”
於兵家而言,拿這麽多流民當擋箭牌,或許能躲過一劫。
洛襄望著一具具倒地的流民屍首,濃稠的血水混在黃沙中,湮滅了蹤跡。他搖搖頭,翻身上馬,道:
“何必牽連無辜。”
眾人應是,紛紛悄無聲息地上馬。疾馳中,很快身後便傳來了馬蹄聲,北匈兵窮追不舍。
一支又一支的流矢從身後飛來,自身旁兩側穿梭而過。
洛襄負傷在身,行進已十分吃力。
北匈人的馬頭已在他們的隊尾,不斷逼近,已能看到身後揚起的刀鋒,寒光凜凜,催人性命。
漆黑的雲層壓了下來。濃墨般的夜霧如潮如水,飄飄蕩蕩。
“嗖——”
一支飛矢迎面而來,分毫不差地掠過他們這隊人馬,正中隊尾那名北匈兵的額頭。
那人躲閃不及,不可置信地瞪大雙眼,悶哼一聲,應聲墜落馬下,中箭栽倒在地。
奮力追逐獵物的北匈兵措手不及,勒馬不前,卻又盤桓不退,死死盯著前面的茫茫大霧。
眼前出現了一團綿延數裏的暗影,像是猛獸蟄伏於黑夜。影影綽綽之間,聲勢猶如千軍萬馬。
黑影之中,不見弓箭手,卻聞弓弦繃緊,箭矢破空的烈烈聲,又見密集的箭雨,破霧而來。
看不清有多少人,只能看到密密麻麻的黑點,以及一面又一面迎風招展的旌旗。
追擊的北匈騎兵心驚膽寒,來不及勒馬避退,已進入對面的射程之內。一時間,箭矢所落之處,人仰馬翻。
沒人能想到這支偽裝的隊伍竟然還有援兵。
暗夜之中,根本無法分辨前面的軍隊究竟有多少兵力,若是四面八方包圍起來,縱使追上了獵物,他們這一行追兵都成了甕中之鱉,也難逃一死。
北匈騎兵紛紛調轉馬頭,馬蹄在沙土上猛踏回撥,掀起揚塵陣陣。
漫天的飛矢如同雲散雨收,漸漸慢了下來。
洛襄聽到身後追逐的馬蹄聲漸漸消散,再擡頭,他一眼望見前方軍隊的擺陣。
是梁軍。
不是什麽大軍,只是一支百人騎兵,身背旌旗,來回穿梭。濃霧底下,沙塵之中,恍若有千軍萬馬從天而降。
是障眼法。好一招草木皆兵。
絕處逢生。他身側的大梁騎兵擡首望去,面露喜色。
只見高坡上立著一隊人馬。最前一身明光甲的男人傲視睥睨,身旁簇擁著精兵親衛。
眾人一見到那人,紛紛翻身下馬,卸去北匈人的盔甲,大步上前,向那男子屈膝半跪行禮,齊聲高呼道:
“殿下!”
李曜高坐馬上,神容冷淡,英武的輪廓為夜色所掩,只見一雙鷹隼般銳利的眼。他掃了一圈跪在前面的人,忽而凜聲問道:
“她人呢?”
眾人逃逸中蓬頭垢面,狼狽不堪,此時抹一把冷汗,面面相覷,紛紛跪伏叩地。
雖不見主子怒容,但已被他聲色中的怒意壓得不敢擡首。
頭頂的旌旗獵獵作響,死一般的沈默中,李曜瞥了一眼他們身上北匈兵的鎧甲,耐著性子,道:
“不是來報說,你們和她一道偽裝成了北匈兵出了高昌城。”
“我問,她人呢?!”
為首的梁兵抖如篩糠,額頭緊貼沙地,顫聲回道:
“朝露姑娘她,她獨身一人,去了北匈軍營!”
李曜目色一暗,淡聲道:
“廢物。”
洛襄望著他熟悉的面容,心下微微一沈。
他與她重逢之時,她帶來的人除了零星幾個高昌人,其餘都是大梁的騎兵。
這些人現在都在跟這位大梁皇子直接匯報。
他沒想到,一直跟在她身邊,後來護送他的大梁騎兵皆是皇子親衛。
而大梁皇子沒有在營地排兵布陣,竟會親自帶兵來尋她,因此才救下了他們這隊被北匈追殺的人馬。
他心底早就隱隱有所感,預料到眼前的皇子和她之間,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糾葛。
洛襄不由擡眸,直視起馬上的男人,目色沈靜如海,洶湧如海。
李曜敏銳地註意到他投來的凜冽目光,回首看了一眼洛襄。
兩人無聲的註視中,如風起雲湧,如雷霆萬鈞。
李曜的目光在他身上一掠而過,縱馬領兵離去。他身後一名親隨下馬,向洛襄走來,抱拳道:
“這位便是高昌國師了,還請隨我們殿下入營商議軍事。”
洛襄頷首應允,甲胄下的手指扣起,緊握成拳。
……
大梁營地,中軍帳裏,燈火通明。
洛襄擡臂掀簾,鎧甲相碰,鋥鋥作鳴。
聽到他的腳步聲,李曜從輿圖前擡頭,屏退了守在帳中的親衛。
“下去吧。”
親衛面露警惕,看一眼面前佩刀的洛襄,卻又不敢不從,領命退下。
帳中只剩下兩人相對而立,洛襄看到男人覆手在背,唇角勾起一絲冷笑,轉向他問道:
“你就是那位送信予我,向大梁求援的高昌國師?”
“是。”
李曜點點頭,望向帳外伶仃幾個高昌騎兵,道:
“看來昭明已死,你也瞞不了多久,高昌國必要大亂。屆時軍心不振,唯有靠握大梁扶植。”
“我願意出兵,解高昌之圍。不過,”李曜頓了頓,轉身看著他,道,“我尚有一個疑問。還請國師為我解惑。”
洛襄垂眸:
“殿下但說無妨。”
李曜幽深的眸光定在他平淡無波的面上,問道:
“國師認識洛朝露?她向我要兵,是出城來救你的?”
今日,他一看到自己的親衛在此人身邊,就想起那一日,她自投羅網,冒著箭雨,不顧性命地來奔向他的軍隊來見他,求他救高昌。
即便她渾身被大雨澆透,臂上被箭矢擦破血肉,她還在有理有據,條理清晰地與他談判。
即便被他識破了前世的身份,有那麽一瞬的恐慌,卻也毫不松懈地與他周旋對峙,甚至不惜拋出與他重歸於好的餌,直到他最後願意出兵。
與其說是她是在求他,不如說,他是被她誘騙上了當。
而她所作所為,竟是為了救這麽一個人。
他不敢置信。
李曜沈了沈氣,冷冷道:
“我所知的洛朝露,絕不會如此幫你這個陌生人。你究竟是何人?”
帳中燭火搖曳不定,細碎的光點投影在帳布上,時明時滅,隨風湧起。
洛襄緩緩上前,擡臂將面上的黑疤揭下,他的面容毫無遮掩地落入眼前人的眸中。
眼前的男人分明怔了一下,幽深的目光剎那間閃過一道狠戾之色。
“果真是你。”心中的猜測應證,李曜咬著牙,一字一字吐出來。
洛襄面色沈穩,從容不迫,道:
“殿下既早已察覺,何必要試探我?”
李曜死死盯著他的臉,許久才從怔忪中回身,意識到自己的失態,手指蜷起,輕扣案頭。
他忽然玩味一笑,笑意不達眼底。他在帳中踱步,幽幽轉至榻前,一撩衣袍,坐了下來。
“那一夜,她一從高昌王城逃出來,就來到我這座中軍帳裏,就躺在我這方矮榻上。”
他的手掌輕輕一拍榻上的皮毛毯,瞇起了眼:
“你說,我怎會無緣無故地幫她救你。”
話音未落,眼前一道寒光閃過。一柄明晃晃的白刀已驟然抵在李曜的咽喉間,緊貼著他跳動的脈搏。
洛襄直直望著他,聲色漸變冰冷:
“你的條件。”
他的聲音很平靜,平靜到近乎冷漠,仿佛是暴雨欲來前的那種空寂之感。
利刃在喉,李曜眸底促狹了一瞬。
從小在大梁皇宮長大,從未有人敢如此拿刀直指著他。
前世,李曜無數次見過他殺人的樣子,手起刀落,眼睛都不眨一下。當時他方登基不久,皇位不穩,要鏟除的異己叛臣太多。這個輔佐他的男人殺伐果決,時常袍角猶帶濺血,就來勤政殿與他商議國事。
他殺人的樣子一向就如此刻這般自然平和,就像默聲誦念一段佛經。
刀刃上還有未盡的血跡,涼意一絲絲滲入頸膚。
若說沒有一絲懼怕是假的。李曜心知肚明,他下得了手殺他。
可李曜偏生想要刺激他。看他卸下虛偽的佛身,露出真實的貪嗔。他要他同自己一樣,深陷失而覆得,得而覆失的瘋魔之中。
任是無情無欲的佛子,也不能例外。
於是,李曜便輕笑一聲,悠然道:
“沒有條件。我從來不喜歡勉強別人,尤其是女人。”
“是她自願來尋我的。你們佛家不是講輪回嗎?她前世就是我的女人,這一世也不會例外。”
“她之前悔婚,不過耍耍小性子,現在想明白了回到我身邊,做夫君的,自然願意幫她一把。”
李曜面露篤定之色,眺望一望無際的軍帳,瞇起了眼:
“她會隨我回大梁,與我並肩,享萬人朝賀。這是我和她早就註定的命。”
洛襄垂下眸光,沒有說話,卻緩緩收了刀:
“她不會和你去大梁。”
李曜皺眉,喝道:
“你說什麽?”
洛襄面無表情,平靜地說道:
“你逐鹿西域,所求不過是大梁那個九五至尊之位。她生在西域,長在西域,不會願意跟你去大梁。”
“而且,她的命,也從來不由你來定。你,控制不了她。”
李曜一怔,摸了摸空出來的脖頸,哼笑一聲道:
“你怎知她不會?”
“你不過讓她區區當了一烏茲小國的王,而我,有朝一日可以讓她當皇後,母儀天下,天底下最尊貴的地位,試問哪個女人不想要?”
李曜起身,與洛襄正面對立,相隔一步,望著目光空茫的他,冷聲嘲諷道:
“你呢?你乃佛門弟子,連光明正大與她在一起都不行,憑何與我相爭?她只要是和你在一道,只會承受無端的罵名。”
洛襄擡起頭,神容平淡,沈默不語。
見他沈默,李曜眸光一凜,看向他:
“為何不說話?”
洛襄道:
“入城後,我自請逐出佛門。”
李曜原本篤定的面容漸漸變了色,眉頭緊皺,突然問道:
“難道,你竟要為她還俗?”
洛襄身長玉立,大風盈滿了他的衣袍。
他聽出了李曜的言下之意,聲色平靜無波:
“你錯了。我不是為了她而還俗。”
他望了一眼手中帶血的刀,自嘲般笑了笑,道:
“走出佛塔,看遍眾生。方知,佛法渡不盡眾生。作為佛子,無能為力。”
李曜輕哼一聲,面露諷意,冷冷道:
“所謂救苦救難,不過是你肆意放縱,冠冕堂皇的借口罷了。你敢說,你不是沈溺女色,不是想為了和她光明正大在一道?”
洛襄搖頭,嘴角漾起一絲輕淺的笑意,是苦澀,亦是釋懷:
“我從未想過。”
世道不容,戒律相悖。
生了愛欲,已是罪孽。
他不想因他的身份令她多受一分蔑視,再被喚一聲妖女。
是他動了心,動了欲,這一切,與她無由,她不該因他的舉心動念而背負罵名。他已將她送回了她三哥身邊,她會很安全。
“我不願讓佛門蒙羞,亦不願讓她受屈。所以,我不會與她再有糾葛。但……”
他想起那一夜,他困守北匈軍的包圍中,死生之際,她朝他奔來的身影。他目中清光湧動,始終端肅的神容中露出一絲淺淺的笑意,道:
“但是,我確實心慕於她。”
“我雖已入無間,但我相信,她會一世圓滿,終得自在。”
李曜微微一怔,雙手在身側緊握成拳,叩在案上連案牘都在微微晃動。
洛襄看了他一眼,最後淡淡道:
“情之一字,並非交易,無需條件,不計得失,不論毀譽。”
“更何況,我與她之事,全看因果,不由佛門,更不由你。”
李曜從愕然中回過身來,驀然擡眸,只見男人正大步離開。
他一咬牙,低聲朝他道:
“我勸你出了這個帳子,繼續戴上你這塊黑疤。慈悲為懷的佛子成了殺人如麻的國師,你在天下人面前,可還有退路?”
男人腳步一頓,沒有回身,只道一句:
“大梁出兵相助高昌一事,西域諸國人盡皆知,大梁也已無退路。還請殿下切莫食言,落人口實。”
語罷,依舊掀開帳簾,走出帳子。
被他反將一軍,李曜久握成拳的手一下砸在案上,軍報散落一地。
……
夜深了。帳中的燭淚一滴一滴落下,慢慢在燭臺凝成了淚冢。
李曜倚在案前,無心再翻看軍情奏報。
前世見到國師空劫之時,他已是面帶黑疤的模樣,他從未見過他的真容。
這一世,在烏茲王庭第一回 遇見,他躲在假山中,沒有認出他的面。
歧城峽口和烏茲大婚對峙,夜色太深,相距太遠,同樣不辨容色。
這一回,燈火明亮,近在咫尺,他終於看清了。
那是一張和他極為相似的臉。
只不過更為清冷,更為出塵,恍若天下萬物,皆是他眼中煙雲。
李曜不由想起前世,她死前故意撚著他的衣襟,引他俯下身聽她那句遺言。
此時,那句錐心刺骨的話不斷回響在他的耳際:
“陛下以為,臣妾愛你至深?錯了。我戀慕陛下,不過因為你這張臉,像極了臣妾最愛的男人罷了。”
每每憶及,像是一枚鋒利的錐子,一下一下刺穿他的心。
起初以為不過是一句氣話,直到今日見到了佛子真容,一切豁然開朗。
兩世以來,原來都是他。
李曜的眸色與帳中燭火一道,漸漸沈了下去。
風湧一陣,簾門卷起。親衛進入帳中,撤下案前的殘燭,重新燃起一盞簇新的燭火。
“殿下,她確實去了北匈營地,守衛森嚴,我們的人探不到……”
“殿下既然忌憚這個和尚,何不將趁他在城外就除之後快,待入了高昌王城,便不好動手了……”
李曜皺了皺眉。燭火下,英挺的眉弓微微聳動,面容被陰影籠罩,黑沈沈一片。
“殺了他?”他輕嗤一聲,挑眉笑道,“殺了他,然後好讓她恨我一輩子?”
前世,他不過追殺她的三哥,她便連寢殿的門都不讓他踏進,拒絕承寵,拒絕相見。
而她為了這個佛子,連命都可以不要。前世如此,今生亦如此。
若是他真殺了這個她愛慕了兩世的男人,怕是從此就永遠失去了她。
李曜挑燈看劍,漫不經心地用劍尖挑動著燭火,來回把玩。
小簇火光映在他漆黑的眸底,微弱地跳動。
“我就要讓他成為佛子,讓他和她都愛而不得,要他與她永無可能。”
“唯有如此,她才會死心塌地跟著我。”
燭火微茫。被刀鋒一撚,暗了下去,倏然湮滅。
***
接下來幾日,梁軍如約入局。北匈騎兵來去無蹤,在高昌王城四面盤桓,只做佯攻,且戰且退,不欲與梁軍正面沖突,似是有所預謀。
李曜與諸將在中軍帳沙盤點兵,帳外傳來小兵通稟。
得到允準後,小兵進入帳內,遞上一份絹帛,道:
“高昌來使,國師於安置城外流民入城,請殿下率兵護衛城門,以防北匈軍突襲。”
李曜目光落在沙盤上,頭也不擡,只皺了皺眉道:
“救那些流民有何用?”
“流民毫無戰力,與此戰毫無裨益。我何必要浪費兵力在廢物身上。”
小兵得令,應聲告退。
李曜的回覆很快送入高昌王城中。
“我們殿下有令,請高昌軍不可開城門放入流民。北匈軍就在城外十裏處徘徊,一旦開了城門,流民堵住城門,先鋒騎兵就會沖入城中。”
傳信的小兵將口諭傳達至高昌王宮內,擡首看了一眼高昌王軍簇擁在中間的一人。
那人身如玉山,容色冷峻,滿面的黑疤令他心下一驚,稟告的聲線都不由顫了顫:
“殿、殿下請國師顧全大局,勿,勿要因小失大……”
他傳完口諭,擦把汗,默默退了下去。
洛襄靜靜聽完,清俊的面容難掩趕回高昌王城,連夜指揮守城的倦色。他眉頭微蹙,望向遠處城樓的方向。
鼓聲大作,硝煙四起。
“國師!”
一名甲兵奔來,朝他拱手,稟道:
“城門外又有一批的流民圍上來,堵塞在城墻處,不斷聚集,越來越密。”
若以兵法謀略定之,梁人此言不差。
城門乃是守城之關鍵。如果此時開了城門,流民紛湧而入,北匈軍若是趁此機會進攻,城門必將失守,關口一開,接下來整座王城便難以為繼,前功盡棄。
這些流民,沒準就是北匈軍誘使高昌大開城門的詭計。
洛襄負手而立,一言不發。
他想起回王城前在城墻外看到的景象。
潮水般的流民一波接著一波紛湧而至,老弱婦孺,男女老少,皆是衣衫襤褸,風塵仆仆,面黃肌瘦,隱隱可聞幾聲嬰孩啼哭。
並非軍隊偽裝,是真的流民,是無辜百姓,是戰火下的犧牲品。
一旦十裏外的北匈騎兵襲來,這些流民就會在鐵蹄之下被碾作齏粉,血流成河。
梁軍已打算作壁上觀,不會相幫。難道真的要所謂“顧全大局”,任由這些無辜之人死在城下?
洛襄沈心定氣,他的目光轉向城內林立的佛塔。
遙遙望見一大片佛門信徒在高昌大寺前伏地叩拜,祈求神佛顯靈,戰亂平息。無休無止的誦經梵唱,在烽火中彌漫開去,淒迷如煙。
他悠遠的目光最後落在身邊那座浮屠塔上。塔頂高聳入雲,直達天際,而諸天神佛卻從未回應世人的祈禱。
“國師!北匈騎兵已在五裏外,逼近城門!”
耳邊,已經隱隱可以聽到北匈騎兵的馬蹄聲,那些可以看到那新淬了火的鐵蹄噴著熱焰,有如地獄之火,即將焚燒一切。
洛襄從遠處收回目光。
已來不及掩人耳目了。
西域之中,唯有一人,只身可抵千軍萬馬。
他就是唯一那一人。
正如那日李曜所說,他在天下人面前,何曾有過退路?
大廈將傾之時,他從來沒有退路。
洛襄閉了閉眼,再睜眼時,目中明光如電。他令道:
“開城門。”
“可是北匈……”周圍的高昌王軍大驚失色。
洛襄不語,只淡淡瞥過去。
一眼震懾,竟無人再敢言一句。
洛襄再未遲疑,朝浮屠塔大步走去。
白玉階前,守塔的武僧看到擅入的他,警惕地提起戒刀棍棒,轉瞬間一個個卻睜大了雙眼,呆立不動。
一陣切切嘈嘈的聲響,他們放下手中的刀棒,本是直立的身形如浪潮低伏下來,跪倒在地叩拜。
只因,洛襄掠過他們之時,修長如玉的手指覆在面上,已緩緩撕開了巨大的黑疤。
朗朗日光所照,霜雪的面容,清湛的目色,一股凜然之氣如蒼穹浩雲一般籠下。
黑疤輕輕飄落在地。無法示人的殺戮和守護一道暴露在白日青天之下。
在眾人驚濤駭浪般的目光中,洛襄平靜地步入浮屠塔內。
佛像旁,香案前,沈寂已久的玉白袈裟落滿灰塵,衣擺隨風微微拂動。
洛襄一把扯下袈裟,揚手一揮,輕塵飛揚,消散得無影無蹤。
玉白袈裟舒卷開去,在空中打了個旋兒,如同一片浩蕩落雪,緩緩落在他尚帶傷血的肩頭,覆住他英氣勃發的身姿。
昔日,地藏王菩薩甘願墮入無間,鎮守地獄,曾發宏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初時,他為救高昌,托生地獄惡鬼,成為國師;今日,為渡蒼生,又披白凈袈裟,再做佛子。
佛子國師,一體雙魂,一個有多純澈聖潔,一個就有多陰詭嗜殺。若是終年黑暗裏的靈魂展於日光之下,勢必要承受頂天滅地的後果。
此時此刻,洛襄沒有去想那些後果。
他穿上袈裟,手持佛珠,從容地自浮屠塔中走出,縱身上馬。
他的身後,所有人渾身僵直,全部怔在了原地。
領兵殺伐的國師,竟然就是浮屠塔內修行的佛子!
天際處,雷聲轟鳴,霹靂而下,驚天動地。
濃雲翻卷,暴雨將至。
高昌王軍最先從大駭中回過神來,緊隨他而去。大批絳袍武僧面面相覷,隨之跟上。
城門口的沿街兩側,立滿了佛門信眾。眼見佛子突然出現,街旁人流如山巒起伏,跪倒在地朝他行禮。
自浮屠塔至城門口,綿延一路,烏泱泱的人群,一眼望不到頭。
今日有多少崇敬虔誠,來日便會有多少嫌惡厭憎。
洛襄沒有停留,將浮屠塔和萬千信眾拋在身後,一騎絕塵,往城門去。
……
城樓腳下,一名懷抱嬰孩的大嬸仰望高闊的城樓,憂心忡忡,嘆息道:
“唉,若是再不開門,北匈軍可要追來了。”
“北匈人本就是要借我們攻城,我們就是炮灰啊。”
“是啊,北匈人這一來放箭,大家夥一口飯沒吃上,都要死在這裏了。”
一片哀嘆聲此起彼伏。
餓了數日的垂髫小兒和繈褓中的嬰孩大哭不止。有耄耋老人弓著背,幹脆倚在城墻上等死,滿臉絕望。
“不會的。你們不會死在這裏的。”
一道嬌俏清泠的聲音響起。
流民群中,身旁一名粗布裹發,頭戴面紗的女子勸慰眾人。她的面色有幾分蒼白,露出的一雙明眸動人心魄,見之難忘。
旁人紛紛側目,她輕輕一笑,眼尾微微翹起,胸有成竹地說道:
“他一定會想辦法放我們進去的。”
作者有話要說:
李曜:比白月光更可怕的是死去的白月光。這個道理我懂嗯!
朝露:我又回來啦!
洛襄不僅僅是為了朝露還俗的,他不想坐在神壇上,他想要躬親入局,與他的眾生在一道。格局打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