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571章 終章

關燈
第571章 終章

南京郊外,蒸汽機火車頭試驗場。

天空灑下柔和的晨光,遼闊的原野上,一條鐵軌像巨龍般蜿蜒伸展,閃爍著冷冽的金屬光澤。

這是太子朱高煦辭去了監國職務後的第三天,事件的影響還沒有發酵完畢,文武官員就再次齊聚一堂。

他們的目光都聚焦在鐵軌的那一端一個奇怪的機械身上。

今日,他們將見證一個前所未有的奇跡。

——大明第一次蒸汽機火車頭軌道實驗。

空氣中彌漫著煤煙和某種潤滑油混合的獨特氣味,這是工業時代獨有的芬芳,也預示著新時代來臨的曙光。

火車頭像一個龐大的鋼鐵怪獸,靜靜地趴在鐵軌上,它的身軀由黝黑的鍋爐和閃閃發亮的鋼管構成,顯得既粗獷又神秘。

工匠們穿梭在火車頭周圍,進行最後的檢查,他們臉上的表情嚴肅而專註,仿佛在進行一場神聖的儀式。

氣氛緊張而莊重,仿佛空氣中都彌漫著期待,皇室和勳貴、文官們聚集在鐵軌兩旁,他們的目光緊緊鎖定在火車頭上。

這些身份顯貴的觀眾們竊竊私語,討論著這個前所未見的鋼鐵巨獸是否能夠成功運行,有人充滿期待,有人心存疑慮,但所有人的臉上都帶著好奇之色。

而隨著檢查結束,工匠們宣布準備啟動,這不由得讓周圍的觀眾們停止了討論,開始屏息凝視,只聽得見微風拂過田野的輕柔聲響,和遠處偶爾傳來的鳥鳴。

“嗚~”

終於,一聲長鳴劃破了寧靜,那是蒸汽機火車頭啟動的訊號,聲音震撼人心,如同龍吟虎嘯,宣告著鋼鐵巨獸的覺醒。

鍋爐下,熊熊火焰騰起,吞噬著煤炭,釋放出巨大的能量,蒸汽在管道中奔騰,推動活塞有節奏地往覆運動,火車頭微微顫動,仿佛在為即將到來的奔跑積蓄力量。

隨著一聲更為響亮的汽笛聲,火車頭緩緩啟動,它先是笨拙地搖晃了幾下,然後像是找到了平衡,開始平穩地加速,鐵軌在它的重壓下輕輕顫抖,發出有節奏的“哢嚓”聲,仿佛在歡呼,又好似在驚嘆。

當火車頭緩緩啟動的那一刻,從朱棣到周圍的工匠,全都瞬間鴉雀無聲,仿佛時間靜止了一般,他們目不轉睛地註視著火車頭在鐵軌上加速、奔跑,臉上的表情從緊張逐漸轉變為驚喜和震撼。

觀眾們目瞪口呆地看著這前所未有的景象,他們看到蒸汽從火車頭的各個縫隙中噴出,形成一片片有些發灰的雲霧,與藍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他們看到,那龐大的鋼鐵身軀在鐵軌上奔馳,雖然只跑了幾百步就逐漸減速停了下來,但這些來自機械的力量,已經足以震撼每一個人的心靈。

沒有任何人力或是畜力,機械只需要加入煤炭和水,就可以源源不斷地運動。

在場的大明高層並不笨,再加上之前姜星火的提示,他們很快就想到了蒸汽機車的種種作用這些蒸汽機車不僅能夠帶動名為“火車”的東西,以極高的效率順著鐵軌把人員和物資運輸到帝國的各個角落,還能夠裝在戰艦上,讓戰艦跑的更快,甚至能夠無視風和水的流向,亦或者是,直接裝載在戰車上,外面覆以鋼甲,形成不可摧毀的移動堡壘。

火車頭在達到預定距離後緩緩停下,蒸汽的噴發漸漸平息,但它的餘威仍在空氣中彌漫。

觀眾們沈默了片刻,然後爆發出雷鳴般的歡呼聲。

這一刻將永載史冊,大明的蒸汽時代,正式拉開了帷幕。

——————

永樂十三年,於謙連中三元,成為繼洪武朝的黃觀之後,大明第二位連中三元者。

而姜星火以憂思過度為由,拒絕了朱棣的奪情,回宣城敬亭山守孝。

在宣城這個南京周邊的小城裏,姜星火認真地觀察著他親手播種培育出來的時代變革。

世界市場的開辟,已經影響到了南直隸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村莊都加入到了商品貿易體系之中。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很簡單,在現在的這個時代,大明不需要在潛力極大但並未被發掘的內部需求上下功夫,而是可以全力投入於海外貿易,大明擁有的市場,西起英國,東到日本,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都進入了大明所主導的貿易體系之中,由於在足夠短的時間內成功壟斷了世界大部分地區的出口市場,大明自然而然地,開始了加速擴張自身出口產業,而這種加速擴張使得工業革命開始深入到大明這個經濟巨人的每一個毛細血管中。

大明的社會階級階層結構出現了根本變化,精細的分工與合作生產機制成為經濟運行的主流,而遍布機器的工廠,也生產了遠比農業時代要多得多的產品。

被稱為“棉吃稻”的改稻為棉的現象,在江南普遍出現,為了追逐更大的經濟利益,地主士紳們開始半推半就地加入到了新時代的浪潮中,將自己所擁有的土地,部分或全部改為種植棉花,用以滿足天量的棉紡織品生產需求,曾經主導整個大明經濟的農業,開始逐漸喪失了它的主導地位。

棉紡織業也出現了令人震驚的產量翻倍,同時,隨著各種型號蒸汽機的逐漸普及,機械化生產也開始部分突破了自然地理的條件約束,雖然還離不開水源,但對於其他地理條件,已經可以基本無視了。

工人由於享有比農人更多的肉食攝入和財富收入,在回鄉時也明顯擁有了比此前更高的社會地位,這既帶來了農人的艷羨或鄙夷,也帶來了新的鄉村生產方式。

腦子活泛,兜裏有些打工攢下來的錢的工人,回到鄉村,搖身一變成了小作坊主。

得益於南北直隸日漸完善的水泥道路網絡,鄉村小作坊的產品,可以很好地補充整個產業的上下游需求,同時鄉村裏的人手藝並不差,小作坊主所需要支付的報酬,卻比城池裏要少得多。

小作坊主們雇傭村裏的某類手藝人或幹脆就是沒有從事過這項手藝的自耕農,他們在作坊裏每天專門制造某種產品.做什麽的都有,大明的出口經濟發展的是如此的迅速,以至於短時間內出現了“什麽都缺”的現象。

久而久之,這些在小作坊裏工作的人,就由小農或手藝人變身為靠工資為生的鄉村工人。

同時,由於南直隸不少地區的宗族特性,在農業時代,人們就會在族長的統一調配下,利用空餘時間或農閑季節,根據自己村落附近的物產,進行紡紗、編織、開礦等副業。

而在工業時代到來後,這些村莊也順理成章地通過宗族集資的方式,發展成了雇傭專職紡工、織工或礦工的小型工業村。

而在村子旁邊交通便捷的鎮子上,商人們負責收購村子裏加工的產品,或者在此售賣村子工業生產所需要的原材料,這些鎮子,也開始逐漸演變為充滿作坊或原始工廠的城鎮。

姜星火建立水泥商道網絡的決策,無疑是非常明智的,這讓缺乏水運的某些地區,也能獲得參與到整個經濟體系中的機會。

而這種全新的經濟形式,使得大明的鄉村也跟城池一樣,出現了明顯的專業分工,有的村子負責制造某樣商品,有的村子負責生產和提供原材料,有的村子則負責生產價格開始回暖的糧食。

工業在鄉村開始廣泛擴散,帶來的影響是不可遏制的.新的生活方式,城池中五花八門的新思潮,同樣進入了鄉村。

在南直隸,從永樂十三年到永樂十六年,直接或間接從事紡織業的人口達到了百萬之眾,各種類型的紡織機也從三萬多臺猛增到了十五萬臺。

不過這種野蠻生長,同樣也有無序混亂之處,由於市場價格的波動,在某些時期,總會有相當多的人去從事同一商品的生產,除此之外,即便是規模最大的紡織行業,整體結構其實也頗為碎散,紡紗廠、織布廠、染色廠、梳整廠、漂白廠、印花廠等等工廠遍地開花,而下面的子分類商品和原材料也在經濟體系中顯得極為錯綜覆雜。

但無論如何,這都是時代發展所必須經歷的,或許再過些年,這種現象會得到改變,分工變得愈發專業化、產業開始進行殘酷的市場兼並

除了輕工業,重工業部門的發展也非常迅猛,蒸汽機日益擴展的用煤需求,與廉價煤炭逐漸取代木材成為生火取暖的主材料,這兩個因素讓大明的煤炭產量已經達到了數百萬噸之多。

同時,礦區抽水蒸汽機和紡織用蒸汽機,也突破了千臺這個大關,從天津三衛到北京城郊的第一條貨運鐵路也已建成,雖然速度不算快,但意義極為重大。

截止到永樂十六年,跟十年前永樂六年的統計數據相比,大明的總人口的60608532人相比上升到了64331900人,戶口從11537928戶上升到了12028851戶,糧食稅收從41023379石上升到了48155680石,鋼鐵產量從2613萬斤上升到了5505萬斤,財政收入從折合白銀(非實際白銀)2160萬兩上升到了3983萬兩。

在永樂十六年,大明生產了世界上總量約67%的鐵,約95%的鋼,約85%的煤炭,約78%的棉紡織品。

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他們的未來發展,都被自主或不自主地卷入到了大明的貿易體系之中,整個世界貿易與貨幣體系都受到了大明的支配,這是此前沒有任何帝國,哪怕是蒙古帝國,所能夠達到的成就。

而且在未來,恐怕除了大明自己,也不會有人再打破這個記錄。

在這個時代,大明是世界上唯一的工廠、唯一的全世界貨運國、唯一的大規模進出口國、唯一的艦隊強權,以及唯一擁有“世界政策”的國家。

這種絕對優勢,來源於探索,而大明始終沒有停下這種探索。

永樂十七年,完成了環球航行的鄭和艦隊,不僅發現了新的大陸,而且帶回了那些姜星火所預言的美洲高產作物。

——土豆、玉米和紅薯。

雖然這些高產作物還需要試驗土壤和本土化培育,但充足的糧食,毫無疑問會讓大明的總人口開始緩步向著七千萬大關邁進。

五年後,永樂二十二年。

是年正月,已經回了大半血的韃靼太師阿魯臺率軍進犯大明九邊之一的大同鎮,大同鎮總兵,三星中將歷城侯盛庸應對不力,致使明軍數個邊塞寨堡被攻破。

剛住進建造好的北京紫禁城的朱棣聽到大同鎮的軍情,頓時勃然大怒,剝奪盛庸爵位,將其調任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右都督,然後於四月三日集結京營,率領十萬大軍出居庸關。

明軍以安遠侯柳升所率神機營為中軍,雲陽伯陳旭所部為左翼,富昌伯房勝所部為右翼,前幾年被調回來的英國公張輔統領前軍,寧陽侯陳懋殿後。

四月二十五日,獲悉阿魯臺逃往答蘭納木兒河,朱棣令全軍急速追擊。

可惜阿魯臺深知現在明軍槍炮犀利,韃靼部根本沒有與明軍正面野戰的資格,於是果斷率軍遁逃。

六月十七日,明軍進至答蘭納木兒河,三千營斥候大搜五百裏不見韃靼部蹤影,朱棣遂下令班師。

七月十一日,朱棣忽感身體不適,強撐著繼續騎馬行軍。

然而朱棣這位一生征戰沙場的永樂大帝,在最後一次北征的回軍途中,終究抵不過了歲月的侵蝕。

七月十七日,大軍行至榆木川紮營,朱棣病重在床,生命如風中殘燭,搖曳不定。

他躺在禦帳中,禦帳周圍滿是肅穆的太監和侍從,而帳篷裏的朱棣高燒不退,意識在現實與夢境之間徘徊。

朱棣夢到了朱高熾小時候的樣子,那個胖乎乎、總是笑著向他跑來的孩子,那時候朱高熾腿腳還算利索,在夢中,朱棣帶著三個兒子一起在燕王府的後山中玩鬧,那時候他還很年輕歡聲笑語回蕩在耳畔,然而當朱高熾的身影漸漸模糊,取而代之的是朱元璋那嚴厲的面容。

朱棣害怕極了,他仿佛看到自己站在陰森的地府之中,被朱元璋怒斥著、揍打著,無法反抗,也不敢反抗。

被朱元璋打的急了,朱棣委屈地大吼著:“爹!兒臣一生功績,難道還洗不清這篡位的罪名嗎?!”

朱元璋一怔,舉著鞭子的手垂了下來,身影漸漸散去,眼淚從朱棣的眼眶裏大滴大滴地掉了下來,他慌忙爬起來,想要抓住朱元璋的身影。

“爹!爹!你別走!兒臣錯了!兒臣不該頂嘴!”

“——爹!”

接著,夢境再次變幻,他看到了建文帝朱允炆,那個曾經被他奪去皇位的侄子,此刻卻提著沾滿了石灰的腦袋,詭異地、面無表情地站在他的面前。

朱棣驚恐地想要呼喊,卻發現自己無法發出聲音。

他從噩夢中驚醒,滿身都是冷汗,高燒卻是暫時退了,精神也好了很多。

朱棣躺在軍帳之中,周圍是昏暗的燈光和沈重的空氣。

他的臉色蒼白如紙,眼神有些失焦,沒有人知道朱棣在想什麽。

伏在榻旁的朱瞻基見他醒來,連忙問道:“爺爺,您好些了嗎?”

朱棣沒說話,過了很久,才很費力地說道:“我夢到你爹了。”

朱瞻基聞言,登時有些黯然.負責籌備後勤的齊王朱高熾因為積勞成疾,在大軍北征的途中,就在北京病逝了。

朱棣又半晌沒說話,他或許是想起了自己曾經的輝煌,那些南征北戰的日子,那些威武霸氣的時刻,可現在的他卻只能躺在這裏,任由病魔一點點地吞噬著自己的生命。

朱棣又歇了片刻,才繼續開口:“當年在詔獄裏,國師說我‘生於戰火,死於征途’,如今一看,果不其然也不知道國師測月,測得如何了不管怎麽說,與這等通天人物,相交一生,倒也不算遺憾。”

朱棣長長地嘆了口氣,自己已經病重,恐怕是撐不到回到北京紫禁城的時候了。

北京的紫禁城裏,有一份遺詔,而他身邊,也有一份。

現在太子朱高煦遠在南京,無法及時趕回他的身邊,朱棣清楚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了,他必須做出安排。

“先讓人把隨駕的內閣成員叫來,等喚完他們,再喚軍中的公侯們過來。”

朱瞻基吩咐了帳外的太監去喚人。

而朱棣病得實在是太厲害了,這位曾經能披著重甲,在戰場上浴血奮戰一整天的永樂大帝,此時竟然連從床上直起腰都成了奢望。

不得已,朱棣對朱瞻基吩咐道:“拿我的刀來。”

朱棣沒有自稱為朕,而是說了“我的刀”。

朱瞻基從刀架上,拿出了朱棣的寶刀,遞給朱棣。

這把刀,是徐達大將軍用過的那一把,朱棣曾帶著它打完了整場靖難之役,登基後,將這把刀賜給了姜星火,姜星火用它斬下了常州知府丁梅夏的頭顱。

永樂十三年的時候,在回到宣城敬亭山之前,姜星火又還給了他。

朱棣費力地按住新刀鞘外部裝飾的金龍口中那顆小小龍珠,一個機關彈開,露出了藏在龍腹內的夾層,夾層裏面只有一張柔軟的、這折疊到了一起的黃色綢緞。

朱棣拿出了這份藏在其中的遺詔,遺詔是他作為皇帝的最後一道詔令,也是他對這個世界的最後一份期待。

朱棣的手很穩,他打開了那份黃色的綢緞,上面用朱筆密密麻麻地寫著很多字。

但朱棣卻並沒有看這份遺詔,只是把它放在了被子上,用力地拔出了鞘中的刀。

朱棣,是一名戰士。

“鏘!”看著手中的刀,聽到這安心的出鞘聲,他輕輕地舒了一口氣。

朱棣喃喃道:“馬上天子死社稷,後世兒孫,就算不恥於我篡位登基,以我如今功績,也可留三分敬畏了。”

“爺爺,你說什麽?”朱棣的聲音實在是太小,朱瞻基並沒有聽清。

朱棣沒有得到答案,但他心中早已經有了答案。

他艱難地扭過頭,看著帳篷的北側,那裏是狼居胥山的方向。

朱瞻基緊緊地攥著朱棣的手,卻不敢發出聲音打斷朱棣。

朱棣竭力擡高了自己的音量。

“幅員之闊,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這是朱棣對自己一生的評價。

他這一生,威服漠北,擊敗帖木兒,推動變法,治理黃河,修《永樂大典》,艦隊航行全球他的功績,早已超越了漢之武帝,唐之太宗。

起兵造反的燕王朱棣或許有人唾棄他是亂臣賊子,可永樂大帝和他所開創的這個時代,留給後人的只有萬古敬仰。

而就在這時候,忽然,整個天變得黑了,本就不怎麽透光的禦帳裏,更是瞬間變得漆黑一片。

——日全食來了。

又過了片刻,朱棣沒有說話,朱瞻基似乎意識到了什麽,他忽然慌亂了起來,眼睛裏的淚滴讓他的視線徹底模糊,朱瞻基抹了抹眼睛,顫抖地試探著朱棣的鼻息。

朱瞻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裏,就在自己手指垂下即將驚叫的時候,卻硬生生地憋了回去。

一陣寒意從朱瞻基的脊背上升騰而起,仿佛頭皮都要跟著炸開。

朱瞻基死死地咬著嘴唇,他用手拿過了被子上的遺詔。

上面寫著很多安排,這些安排,最初是朱棣擔憂自己在北征途中有什麽意外,所以在出征前就寫好的一式兩份。

其中就包括讓太子朱高煦繼位,以及將朝鮮封給齊王朱瞻基等等。

朱瞻基的手,是顫抖的,他緊緊地閉住了眼睛,當他再次睜開眼睛時,眼神卻變得堅定而決絕。

朱瞻基察覺到了一個絕好的機會。

——現在沒人知道遺詔的內容是什麽。

很快,隨著之前的召喚,內閣的楊士奇、楊榮來到了禦帳。

在楊士奇和楊榮趕來的時候,朱瞻基已經做好了準備。

看著大印鮮紅到根本就是剛剛蓋上去的離奇遺詔,楊士奇和楊榮都沈默了遺詔上面只寫了一句話,廢太子,立朱瞻基為太孫。

“殿下,現在只有我們知道,回頭還不晚。”

如果遺詔成立,在朱棣駕崩後,朱瞻基當然是大明帝國理所當然的繼承者。

可任誰都知道,這份遺詔的真實性到底有多低。

再加上朱棣臨死前只有朱瞻基在身邊,更是猜都不用猜是怎麽回事。

朱瞻基咬著牙,努力地挺直自己的身軀,他的眼神堅定而有力,只說了三個字。

“我不服。”

是的,他不服。

從小的時候,朱瞻基看著父親朱高熾的勤苦,他就覺得,這個皇位,就該是他家的。

楊士奇和楊榮頓感無奈,政變不是過家家,現在北征大軍從上到下都是親近朱高煦的勳貴,這道聖旨沒有勳貴武臣們的認可,連榆木川大營都發不出去。

更何況,就算裹挾著北征大軍回到了北京,北京還有十萬京營留守。

“英國公張輔一向親近我父王,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左都督魏國公徐輝祖亦是如此,右都督盛庸也是可用的!再加上北京那麽多文官,都是我父王生前的門生故吏,如何不可成大事?”

“齊王殿下,這是造反!”

怕禦帳外的司禮監掌印太監黃儼聽見,楊士奇低聲貼在朱瞻基的耳邊,用近乎“低吼”的方式說出了這句話。

“天下是我們朱家的,我造了誰的反?”

朱瞻基拿著那把刀,橫在了自己的脖頸上。

“兩位先生,天下唾手可得矣!”

楊士奇和楊榮半是無可奈何半是心中祟動,這些年來,他們又何嘗甘心呢?

朱瞻基的行動很迅速,他深知時機稍縱即逝,於是在爭取到楊士奇和楊榮的支持後,毫不遲疑地重新用內閣的館閣體偽造朱棣的遺詔,蓋上了朱棣隨身的傳國玉璽。

經過楊士奇和楊榮之手的遺詔,比朱瞻基草草寫就滿是破綻的東西要強太多了。

這份偽造的聖旨上,並沒有直接寫廢除朱高煦的太子之位,而是寫召太子朱高煦與宋王朱高燧入北京,同時授予齊王朱瞻基對京營的最高指揮權。

這一招,就高明多了。

直接廢太子,北征大軍的勳貴武臣全都要炸鍋,而如果只是讓齊王朱瞻基指揮整個京營,考慮到齊王作為親王,也是軍中等級最高之人的地位,以及朱棣對朱瞻基的寵信,這個命令要合理的多。

而掌握了軍權,以後的事情就好辦的多,無論是慢慢把關鍵位置換上自己人,還是進行一些調防、換防,都非常合情合理。

召太子朱高煦與宋王朱高燧入北京,則無疑是“請君入甕”之際,只要在宮中皇帝的靈前擒殺了太子朱高煦,那麽皇位就是朱瞻基的了。

朱瞻基的行動並沒有止步於此,他清楚地知道,想要穩固自己的地位,僅靠一份偽造的遺詔是遠遠不夠的。

於是在回軍北京的途中,他開始積極聯絡軍中的武將,尤其是那些手握重兵但卻並不偏向朱高煦的實權人物。

此時鎮遠侯顧成已經病逝,英國公張輔、北京留守行後軍都督府左都督魏國公徐輝祖、右都督歷城侯盛庸等人,在朱瞻基的游說下,逐漸被其說服,同意站在他這一邊。

而有了這些武將的支持,再加上本來就是朱高熾班底的北京文官領袖郭資的幫助,朱瞻基信心大增,他迅速控制了北京,為接下來的奪權行動做好了準備。

——————

朱棣駕崩的這一天,遠在千裏之外的南京國子監裏,姜星火正看著天空。

此時,他的周圍,有朱高煦,有徐景昌和姜萱,有卓敬,有曹端,有解縉,有胡季犛等父子三人王斌、曹松和慧空等人也護衛在周圍,而王允繩、範惟興、鄭漢卿、何書良以及包括各國留學生在內的許許多多的國子監教師和監生,他們都圍在這裏,見證著這個歷史性的時刻。

整個南直隸的天空中,還飄著霍飛和丁小洪率領的飛鷹衛的熱氣球。

不,這樣說並不準確,準確的說,是整個大明的所有關鍵接點上,都飄著總數多達數百只的熱氣球。

科學的推廣,使得物理學中萬有引力的存在,已經被人們通過全國開展無數次巡回演示的扭秤實驗所認知。

而已經開始成為常態的環球航行,更是讓人們認識到,這個世界確實是一個球體,從大明出發由東向西,繞一圈還是會回到大明。

而這就使得理學的很多理論基礎被徹底破壞,並且是不可逆的破壞。

因此,理學經過了二十多年的反抗,最終還是徹底失去了在大明思想界中的主導地位,而心學和實學,以及跟實學配套的科學,則逐漸成為了顯學。

可理學衛道士們還堅守著最後一塊高地,那就是“理一分殊”。

作為理學的宇宙觀,“理一分殊”堅信所有事物的道理都來自於天理,而萬事萬物也因此各有自己基於天理所賦予的道理。

而之所以要測日全食,是因為日全食的形成原理是當月球距離地球較近,且位於地球和太陽之間的升交點或降交點附近時,月球會完全遮住太陽的全部表面,使太陽變成一個黑色的圓盤,只留下一個金色的光環。

這種情況下,只有在月球的本影(即最暗的陰影)範圍內的人才能看到日全食,本影範圍通常很小,只有幾百公裏寬,而且移動速度很快,所以日全食持續的時間很短,一般只有幾分鐘。

而“永樂測月”,就是要在這短短幾分鐘的時間內,實現對月球本影在地球陰影區的長度測算,從而推測出月球的直徑,繼而用數學方法證明質量大的太陽是地球和金木水火土等天體的中心,來證偽“理一分殊”這一理學宇宙觀。

為了測量地表日食陰影區長度,姜星火重現了當年元朝郭守敬“四海測驗”的壯舉。

郭守敬當年主持的“四海測驗”,在元朝各地設立了27個觀測站,東起朝鮮半島,西至川滇和河西走廊,北到漠北,其測量內容之多,地域之廣,精度之高,參加人員之眾,在世界天文史上都是空前的。

而姜星火這次“永樂測月”,規模更大!

姜星火在西起哈密,東至日本,北及漠北,南至爪哇的龐大區域內,建立了延綿數萬裏的4331個觀測點和306個觀測站。

以這些觀測點和觀測站為基準,在某一段陰影所照的首尾四個觀測站的兩兩區間內,用人力馬力船力及時尋索,就能測量出該段陰影的具體位置和長度,繼而通過數據匯總,再以郭守敬的“弧矢割圓術”,將地球球面上的弧段投射出來,就能算出月球本影在地球陰影區的長度。

有了月球本影在地球陰影區的長度這個準確數據,就能等比例測算出月球直徑,就能通過地、日、月關系來測算出太陽的直徑和面積!

如此一來,“理一分殊”便會徹底瓦解,新的宇宙觀也會被徹底確立!

“卓公,來了!”姜星火拍了拍卓敬的袖子。

所有人都帶上了用繩子捆起來的頭戴式深色玻璃眼鏡,日全食的時候,太陽的紫外線和紅外線還在不斷地照射到地球,如果直接用肉眼看,非常容易損傷眼睛,而在這個時候,連天文望遠鏡都最好不要用,戴著眼鏡看天文望遠鏡還是會損傷眼睛.這也是姜星火建立這麽多觀測點和觀測站的原因所在。

天空,出現了異象。

原本明亮的太陽,突然被一個巨大的黑影慢慢吞噬,天空變得越來越昏暗。

南京的百姓們紛紛停下手中的勞作,擡頭望向天空,這裏的人們並沒有太過驚慌,而且因為《明報》上早已宣傳,還是有很多人遵循了《明報》的建議,沒有直接用肉眼去觀看日食。

姜星火他們看到太陽的邊緣逐漸被黑影侵蝕,形成一個彎曲的弧形,隨著時間的推移,黑影不斷擴大,太陽的光芒也越來越微弱,整個天空仿佛被一塊巨大的黑布籠罩,讓人感到壓抑和不安。

草原上剛剛逃回老巢的阿魯臺和他的部下們同樣感到驚慌,牧民們開始驚恐地尖叫起來,他們認為這是天神發怒的征兆,預示著災難的降臨,有的人則跪在地上祈禱,希望神靈能夠保佑他們平安度過這次危機,還有一些人們聚在一起議論紛紛,猜測著這異象的原因和後果。

這個世界的所有角落,所有人都停下了手頭的工作。

正在江南紡織廠的唐音帶著趙海川等人維持著紡織廠的秩序,防止女工過於恐慌;正在龍虎山大上清宮內打坐的張宇初聽到清風女冠的驚呼,豁然睜開了惺忪的睡眼;正在雲南教書的郇旃,看著天象忿忿不平地嘀咕了幾句怪話;正在安南王宮裏的陳天平,推開身邊的嬪妃赤著腳跑了出去;正在交趾布政使司聚餐的李至剛、黃信、裴文麗等人,則不約而同地停下了筷子;正在海上飄蕩跑商的各國商人們,李增枝、吳傳甲、江舸、劉富春、王貞慶、肥富.此時也都在甲板上看著這難得一見的異象。

隨著日全食的深入,天空變得越來越黑暗,仿佛夜幕降臨。

南京城內,原本喧囂的街道也變得鴉雀無聲,只有偶爾傳來幾聲驚恐的呼喊聲。

而在整個大明,依舊有很多百姓的臉上寫滿了恐懼和不安,他們不知道這異象何時會結束,也不知道自己該怎麽辦。

但更多的人,尤其是依舊堅持著理學觀點的讀書人,則通過購買來的深色眼鏡死死地盯著日全食。

測月的詳細原理,包括郭守敬的“弧矢割圓術”在內的計算公式和地、日、月的幾何圖,早都被刊登在了《明報》上,現在只差一個最初的數據,就能推導出來結果了。

而這個數據,就是月球本影在地球陰影區的長度。

就在完全形成日全食的那一剎那,隨著一聲“舉火”,國子監觀測點的火臺被點燃,火焰騰空而起。

在天空中的飛鷹衛觀測員,則忠實地把地面的數據,用鉛筆畫到手上的地圖上。

如果能夠視角擡的更高,如果在這時候有一個空間站,裏面的人就能夠清晰地看到,在一片漆黑的地球陰影區中,由北至南,升起了一道赤紅的火線!而這道火線,與月球本影線幾乎重合!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姜星火緊張地攥住了袖子裏的手。

今天,他就要在全天下面前,光明正大地正面擊敗理學,憑借全新而完整地宇宙觀,躋身聖人之列!

而就在這時候,朱高煦那有力的心臟,卻忽然停了半拍。

他似有所感地望向了北方,捂住了胸口。

姜星火看到了他的異常,輕聲問道:“怎麽了?”

朱高煦茫然地張開了嘴巴,想了想,只是搖頭。

“不知道,但忽然覺得很難過。”

終於,在短暫而漫長的等待之後,黑影開始逐漸退去,太陽的光芒重新灑在大地上。

永樂二十二年九月十一日,“永樂測月”的全部數據在欽天監和國子監的聯手下,匯總計算、校準完畢。

姜星火在《明報》上開源了全部觀測數據,並給出了最終的計算結果。

——太陽直徑約270萬裏,地球直徑約25000裏,月球直徑約7000裏。

經過“永樂測月”,理學的宇宙觀和以其為基礎的整個理論大廈徹底崩塌,科學,成為了正確解釋世界的唯一學說。

地位已經追平了“北宋五子”的姜星火,此時地位也從諸子之境,隱約向著聖人之境邁進。

而此時的朱高煦,正帶領著浩浩蕩蕩的大軍,沿著南北京鐵路行軍,抵達了濟南以北的樂安州,在這裏筆直地向北,就可以一直到天津三衛,而後沿著大明的第一條正式鐵路,折向西北方的北京城。

北京傳來的聖旨很明顯有問題,再加上老和尚留下的名單中的人員隨後傳遞回來的種種情報,都說明了朱瞻基已經在謀求自立了。

在這種前提下,如果只帶少量隨從前往,恐怕直接就被帳下刀斧手安排了。

因此,朱高煦並沒有急著前往,而是在南京直接宣布登基,隨後改年號為“靖清”。

這是因為當年靖難之役結束的時候,朱棣一開始定下的年號,其實是“永清”,但這個“清”字朱棣不太喜歡,所以改為“永樂”。

而朱高煦取“靖難”之“靖”,與“永清”之“清”,組合成了“靖清”,寓意使世道安定,四海清明,跟“永樂”的寓意差不太多。

至於姜星火為什麽也讚同這個年號,這裏面有沒有什麽獨屬於他自己的惡趣味,那就不得而知了。

朱高煦登基以後,反而下旨令北京的齊王朱瞻基前來覲見,朱瞻基自然不從,雙方已是勢同水火,眼看著第二次靖難之役就要打起來,朱高煦也是不懼。

艦隊在他們這邊,所以朱高煦開始征調部隊,同時調回了在日本、安南、占城等國的部分駐軍,並征召了宋王朱高燧及其部隊。

在戶部尚書夏原吉調撥錢糧,工部尚書宋禮備齊軍械後,朱高煦帶領南方的十五萬軍隊禦駕親征,成國公朱能、淇國公丘福、曹國公李景隆、榮國公姚廣孝、定國公徐景昌等一眾名臣大將隨征。

由於有鐵路能夠運輸物資,所以軍隊全程都是沿著南北京鐵路行軍的。

大軍自南京開拔,在山東與河南交界匯合了周王朱有爋所部三護衛,最終在樂安州停下腳步,等待了從山東沿海港口被平江侯陳瑄送來的宋王朱高燧所部三護衛,以及從南京結束了測月工作趕來的姜星火後,繼續不急不緩地沿著鐵路北上。

而一路走來,沿途所到之處,各部明軍無不在將校的帶領下歸降。

永樂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五日,朱高煦兵臨北京城南三十裏。

北京城周圍看似還有二十萬京營大軍,可實際上,當這些軍隊被英國公張輔、魏國公徐輝祖、歷城侯盛庸等人強迫出戰的時候,仗還沒開打,就已經士氣全無,紛紛臨陣倒戈了。

雖然三大營總兵官同安侯火裏火真、成陽侯張武、安遠侯柳升一個不落,全都被擼掉了官職軟禁了起來,但下面帶兵的寧陽侯陳懋、雲陽伯陳旭、富昌伯房勝等侯伯,可都沒有為朱瞻基賣命的意思.朱高煦不僅是他們的戰友、朋友,更是二十年來每年大把大把地給他們提供股份分紅的財神爺。

朱高煦既有人情,又有利益,而且還名正言順,所以憑什麽讓我們跟伱朱瞻基造反呢?

英國公張輔、魏國公徐輝祖、歷城侯盛庸等指揮官無法約束軍隊,只能匆忙逃回城內,盛庸自覺不容於朱高煦,遂拔劍自刎。

聽到了朱高煦帶兵進入北京的消息,被關在地牢裏的錦衣衛指揮使紀綱也被手下放了出來,在紀綱的帶領下,大軍團團圍住紫禁城。

朱高煦命解縉寫了一封勸降文書,用弓箭射入城內。

朱瞻基知道大勢已去,在張安世的建議下,出紫禁城投降。

在姜星火和姚廣孝的聯合上書後,已經是勝利者的朱高煦,並沒有大開殺戒,而是展現了他的仁慈,寬恕了他的敵人們。

齊王朱瞻基被從親王降爵為郡王,齊王爵位由朱高熾次子朱瞻埈繼承,朱瞻基的封地改為錫蘭。

英國公張輔降爵為信安伯,改任征西將軍,帶領一支“雇傭軍”形式的部隊參與白羊王朝與黑羊王朝之間爆發的戰爭。

魏國公徐輝祖削爵為民,魏國公爵位由中軍都督府右都督徐膺緒繼承,徐輝祖改任直布羅陀宣慰使司明軍指揮官。

北京行部尚書郭資,內閣楊士奇、楊榮等官員則被勒令致仕退休。

——————

靖清一朝共三十五年,在史學家眼中,這時的大明堪稱巔峰,其軍事、科技、經濟、文化等多領域的成就,均達到了華夏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

這一時期,大明不僅在國內實現了繁榮與穩定,總人口突破了八千萬,更以其開放的胸懷和前瞻的思維,積極參與到全球貿易中,主導了全球的貿易體系,而經過二十餘年的貨幣改革,最終姜星火所創建的白銀雙軌制也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進行了國內外並軌,大明白銀寶鈔,成為了無可替代的全球性貨幣。

同時,工業革命的進行,使得大明的先發優勢的積累越來越大,無數技術革新產生在大明的土地上,而明軍的艦隊,也航行在世界上的全部重要航道上,強大的軍事實力和精明的戰略布局使得大明在世界舞臺上威震四方。

大明,成為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名副其實的全球性帝國。

大明的勢力範圍是如此之廣闊,以至於這世界上的所有存在文明的地區,竟然找不到一片可以在任意一個時刻,讓太陽或者月亮落下的非大明勢力範圍。

日月不落,是謂大明。

——————

在姜星火的第八世,遲來了六十多年的死亡終於到來了。

在身體機能徹底停止運轉的那一刻,姜星火的世界陷入了冰冷而黑暗的混沌。

那種熟悉的溺水窒息感籠罩著他,直到一只手臂,將他從這種感覺中拽了出來。

當姜星火迷迷糊糊地醒來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朦朧的白色,他眨了眨眼睛,試圖驅散眼前的迷霧。

漸漸地,視線開始聚焦,一幅壯觀的畫面逐漸展現在他的眼前。

白色,是軍艦的塗裝顏色。

一艘巍峨的戰列艦矗立在燕子磯軍港中,它巨大的身軀在陽光下閃耀著鋼鐵的光澤,艦身線條流暢而威嚴,炮塔林立,仿佛是一頭沈睡的鋼鐵巨獸,而在甲板上,很多士兵們呼喝著穿梭其間。

而此時湛藍的天穹上,一對雙編隊的螺旋槳戰鬥機呼嘯而過。

他看到了戰列艦的名字。

“星火”號。

江風輕輕拂過他的臉頰,帶來了藻類的鹹腥味和遠處船只的汽笛聲,大量的記憶湧入了他的腦海,絲綢戰爭.大明議會內閣換屆

這時,身旁的人把一件東西扔到了他的身上,打斷了他的思緒。

姜星火的肌肉記憶使他下意識地一把將這東西抄起來,並用右手拉動了一下,他的眼睛隨後才瞥到這到底是個什麽東西,而腦海中也閃出了一段記憶。

三十三年式栓動步銃,在第四次絲綢戰爭後被明軍列裝為制式武器,四分之一寸口徑,帶銃刀共八斤二兩重,彈倉供彈七發,有效射程一千步。

扔給他步銃的人似乎對他的遲緩有些不滿,一個好聽的女聲傳來:“你還要在地上趴多久?奪取了星火號戰列艦,正式行動馬上就要開始了。”

姜星火拄著三十三年式栓動步銃站起身來,看到了一張似曾相識的熟悉臉龐

就在他楞神的這一剎那,身旁星火號戰列艦的口徑巨大的三聯裝主炮忽然“轟隆”一聲,發出了震天撼地的開炮聲,戰列艦橫移了一段距離,碼頭的木質棧道隨之晃動。

而姜星火順著炮彈的軌跡看去,那個落點他也很熟悉。

——南京皇宮。

(全書完)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