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外孫
關燈
小
中
大
贈外孫
“河北民,生近二邊長苦辛
家家養子學耕織,輸與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裏赤,州縣仍催給河役。
老小相攜來就南,南人豐年自無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過者無顏色。
汝生不及貞觀中,鬥粟數錢無兵戎。”
熙寧四年(1071年),一面均輸法、青苗法和農田水利法推行的如火如荼,一面王安石又開始著手議更貢舉法。
安石曰:“今人材乏少,且學術不一,異論紛然,此蓋不能一道德故也。欲一道德,則必修學校;欲修學校,則貢舉法不可以不變。”
安石曰:“若謂此科常多得人,自緣仁進別無它路,其間不容無賢,以為科法已善則未也。今以少壯時當講求天下正理,乃閉門學作詩賦,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習。此乃科法敗壞人材,致不如古。”帝以為然。
閉門造車死讀書不可以哦。
“古之取士皆本學校,道德一於上,習俗成於下,其人材皆足以有為於世。今欲追覆古制,則患於無漸,宜先除去聲病、對偶之文,使學者得專意經術,以俟朝廷興建學校,然後講求三代所以教育、選舉之法,施之天下。”
押韻、對偶什麽的都往後站站。
廢除死記硬背的舊明經諸科,將舊有的詩賦、帖經、墨義等進士科考試項目加以廢止,正式罷詩賦而代之以經義,明確規定不再錄用只會吟詩作賦之人。
參加進士考試的考生,任選《詩》《書》《易》《周禮》《禮記》中的一種參加考試,謂之“本經”或“大經”,並要考“兼經”,《論語》《孟子》為“兼經”。
策論考試分四場進行:第一場考本經中的一經,第二場考兼經,第三場考試論一首,第四場考時務策三道。
打破了常規錄取進士的傳統,註重人才的實際能力,要求闡釋經義與議論時事相結合。註1.
貢舉法後,募役法的改革也提上了日程。
宋代的差役大致分為四類:註2.
第一類叫“衙前”,主管運輸官方物資,可以理解為古代郵政系統;
第二類叫“裏正”、 “戶長”、“鄉書手”,主要工作為督促百姓上繳賦稅;
第三類叫“蓄長”、“寫手”、“壯丁” 主要工作為捉捕盜賊,維護地方秩序;
第四類叫“承符”、“人力” 、“手力”“散從官”,這些人要根據政府的需要,承擔名目繁多的各種雜役。比如修建宮殿、開墾廢田、清理淤泥、疏浚運河等等。
這些都是百姓的“差事”,是沒有工資的。
老百姓就是天子的子民,為天子無償勞動,天經地義。
而無償勞動本質上是統治者對老百姓的一種勞力剝削,沒有“賞”只有“罰”,工作態度會消極,工作效率也會低下。
工作效率低下,就需要增加更多的勞力,更多的勞力就被迫從農業生產中脫離出來,這又會大大降低國家整體的農業產出。
但類似於水利工程治理黃河水患等“公共服務”有時必須集群體之力共同建造的,所建工程也是為了造福一方百姓,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刀也是要磨的。
“州縣生民之苦,無重於裏正衙前。自兵興以來,殘剝尤甚。至有孀母改嫁,
親族分居。或棄田與人以免上等,或非分求死以就單丁,規圖百端,以茍脫溝壑之患。”---司馬光
“ 向聞京東民有父子三丁將為衙前役者,其父告其子雲: ‘吾當求死。使汝曹免凍餒也。
遂自經死。又聞江南有嫁其祖母,及老母析居以避役者,此大逆人理,所不忍聞。又鬻田產於官戶者,田歸不役之家,而役並增於本等戶。”-------韓絳
從唐代杜甫的“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到如今的大宋,百姓受久受差役之苦,為了逃役,各種方法無所不用其極。
而有權有勢的人既可以免疫,又可以轉嫁差役讓自家下戶客戶下人代服差役的。
王安石的領導的免疫法則規定:
“畿內鄉戶,計產業若家資之貧富,上下分為五等。歲以夏秋隨等輸錢,鄉戶自四等、坊郭自六等以下勿輸。兩縣有產業者,上等各隨縣,中等並一縣輸。析居者隨所析而定、降其等。若官戶、女戶、寺觀、未成丁,減半輸。皆用其錢募三等以上稅戶代役,隨役重輕制祿。開封縣戶二萬二千六百有奇,歲輸錢萬二千九百緡。以萬二百為祿,贏其二千七百,以備兇荒欠閣,他縣仿此。”
如“官戶、形勢戶、僧道、女戶、單丁戶、城市上等戶以及商人”等,律按其田產數量出錢稱為“助役錢”。
原先規定的四等以上(一、二、三等)的民戶,則不再服役,都要依據土地數量,隨同夏秋兩稅交納“免役錢”。
誰田產多,誰出錢多。
“凡敷錢,先視州若縣應用雇直多少,隨戶等均取;雇直既已用足,又率其數增取二分,
以備水旱欠閣,雖增毋得過二分,謂之免役寬剩錢。”
豐年時還會加收20%的“免役寬剩錢”,用這些錢作為“激勵機制”,變之前的“無償勞動”為“有償勞動”,調動民眾積極性,解決之前“磨洋工”沒效率的問題,以及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變“差役”為“募役”。
正所謂“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
“民不加賦而國用饒。”
章驚言:“且如熙寧元年役人數目甚多,後來屢經裁減,三分去一,今來豈可悉依舊數定差”註4.
解決了效率的問題,所招募的人比原來少去了近三分之一。
剩餘的錢再用來買民田作公田,這樣政府在饑荒年月用遠高於市場價的價格買田,再雇回農民耕種。農民等來年緩過來,還可以再從政府手裏把田產買回來。
“助役錢”和“免役錢”最大的區別為,“助役錢”為“免役錢”的一半。
皇帝也曾疑惑過為什麽不統一,
安石因是白上日:“官戶、坊郭戶取役錢誠不多,然度時之宜,止可如此,故紛紛
者少。不然,則在官者須作意壞法,造為論議。坊郭等第戶須糾合眾人,打鼓截駕,遮執政,恐陛下不能不為之動心。”
也不是王安石不想一視同仁的收,只是現在為了新法的順利推行,先只能妥協如此。
這項新法,“去疾苦、抑兼並、便趣農”。
但此法令的頒布仍使得原本擁有免役特權的大官僚大地主階級也不得不交錢才能免除差役。
為此一大波口誅筆伐又朝王安石洶湧而來。
蘇轍在《制置三司條例司論事狀》說到:
“役人之不可不用鄉戶,猶官吏之不可不用士人也。
有田以為生,故無逃亡之憂,樸魯而少詐,故無欺謾之患。
今乃舍此不用,竊恐掌財者必有盜用之奸,捕盜者必有竄逸之弊。”註1.
鄉下人老實肯幹又好用,受田地所限也跑不了。就該用鄉下人服徭役,怎麽能招募呢。
農村人就是幹苦力的,高貴的士大夫階層怎麽能幹這種粗活呢?
王安石這麽搞不是破壞了秩序了麽?
“城郭人戶雖號兼並,然而緩急之際。
郡縣所賴:饑饉之歲,將勸之分以助民;盜賊之歲,將借其力以捍敵。”
到了饑荒年歲政府還要依仗封建地主(“兼並之家”)救濟災民,鎮壓匪寇呢。
“方今雖天下無事,而三路芻粟之費多取京師銀絹之餘配賣之。民皆在城郭,茍覆充役,將何以濟。故不如稍加寬假,使得休息。此誠國家之利,非民之利也。”
“品官之家覆役已久,議者不究本末,徒聞漢世宰相之子不免戍邊,遂欲使衣冠之人與編戶齊役。夫一歲之更不過三日,三日之雇不過三百。今世三大戶之役,自公卿以下無得免者。以三大戶之役而較之三日之更,則今世既已重矣,安可覆加哉。”
蘇轍同學的等級觀念真的已經根深蒂固了呢。
時任樞密使的文彥博也曾說“祖宗法制具在,不須更張以失人心。”
聖上說:“更張法制,於士大夫誠多不悅,然於百姓何所不便?”
彥博曰:“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
雖說朝堂上日日唇槍舌劍,家中卻有了件喜事。
王安石的嫁給吳安持的長女王旉,誕下了一個小子。
這是王安石的第一個孫輩,長子王雱和蕭氏雖說感情甚篤,但成婚多年未有所出,王安石和吳瓊雖然面上未說什麽,心中還是想要孫兒承歡膝下的。
女兒王旉出嫁多年,如今也二十好幾了,雖說王安石這幾年官運亨通,夫家也不敢欺負了去,可若是一直無所出,夫家若是提了納妾之事,王安石就算是宰相也難開口替女兒拒了。
王安石看著孫兒甚是喜愛,當場提了一首《贈外孫》,
“南山新長鳳凰雛,眉目分明畫不如。
年小從他愛梨栗,長成須讀五車書。”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河北民,生近二邊長苦辛
家家養子學耕織,輸與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裏赤,州縣仍催給河役。
老小相攜來就南,南人豐年自無食。
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過者無顏色。
汝生不及貞觀中,鬥粟數錢無兵戎。”
熙寧四年(1071年),一面均輸法、青苗法和農田水利法推行的如火如荼,一面王安石又開始著手議更貢舉法。
安石曰:“今人材乏少,且學術不一,異論紛然,此蓋不能一道德故也。欲一道德,則必修學校;欲修學校,則貢舉法不可以不變。”
安石曰:“若謂此科常多得人,自緣仁進別無它路,其間不容無賢,以為科法已善則未也。今以少壯時當講求天下正理,乃閉門學作詩賦,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習。此乃科法敗壞人材,致不如古。”帝以為然。
閉門造車死讀書不可以哦。
“古之取士皆本學校,道德一於上,習俗成於下,其人材皆足以有為於世。今欲追覆古制,則患於無漸,宜先除去聲病、對偶之文,使學者得專意經術,以俟朝廷興建學校,然後講求三代所以教育、選舉之法,施之天下。”
押韻、對偶什麽的都往後站站。
廢除死記硬背的舊明經諸科,將舊有的詩賦、帖經、墨義等進士科考試項目加以廢止,正式罷詩賦而代之以經義,明確規定不再錄用只會吟詩作賦之人。
參加進士考試的考生,任選《詩》《書》《易》《周禮》《禮記》中的一種參加考試,謂之“本經”或“大經”,並要考“兼經”,《論語》《孟子》為“兼經”。
策論考試分四場進行:第一場考本經中的一經,第二場考兼經,第三場考試論一首,第四場考時務策三道。
打破了常規錄取進士的傳統,註重人才的實際能力,要求闡釋經義與議論時事相結合。註1.
貢舉法後,募役法的改革也提上了日程。
宋代的差役大致分為四類:註2.
第一類叫“衙前”,主管運輸官方物資,可以理解為古代郵政系統;
第二類叫“裏正”、 “戶長”、“鄉書手”,主要工作為督促百姓上繳賦稅;
第三類叫“蓄長”、“寫手”、“壯丁” 主要工作為捉捕盜賊,維護地方秩序;
第四類叫“承符”、“人力” 、“手力”“散從官”,這些人要根據政府的需要,承擔名目繁多的各種雜役。比如修建宮殿、開墾廢田、清理淤泥、疏浚運河等等。
這些都是百姓的“差事”,是沒有工資的。
老百姓就是天子的子民,為天子無償勞動,天經地義。
而無償勞動本質上是統治者對老百姓的一種勞力剝削,沒有“賞”只有“罰”,工作態度會消極,工作效率也會低下。
工作效率低下,就需要增加更多的勞力,更多的勞力就被迫從農業生產中脫離出來,這又會大大降低國家整體的農業產出。
但類似於水利工程治理黃河水患等“公共服務”有時必須集群體之力共同建造的,所建工程也是為了造福一方百姓,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刀也是要磨的。
“州縣生民之苦,無重於裏正衙前。自兵興以來,殘剝尤甚。至有孀母改嫁,
親族分居。或棄田與人以免上等,或非分求死以就單丁,規圖百端,以茍脫溝壑之患。”---司馬光
“ 向聞京東民有父子三丁將為衙前役者,其父告其子雲: ‘吾當求死。使汝曹免凍餒也。
遂自經死。又聞江南有嫁其祖母,及老母析居以避役者,此大逆人理,所不忍聞。又鬻田產於官戶者,田歸不役之家,而役並增於本等戶。”-------韓絳
從唐代杜甫的“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到如今的大宋,百姓受久受差役之苦,為了逃役,各種方法無所不用其極。
而有權有勢的人既可以免疫,又可以轉嫁差役讓自家下戶客戶下人代服差役的。
王安石的領導的免疫法則規定:
“畿內鄉戶,計產業若家資之貧富,上下分為五等。歲以夏秋隨等輸錢,鄉戶自四等、坊郭自六等以下勿輸。兩縣有產業者,上等各隨縣,中等並一縣輸。析居者隨所析而定、降其等。若官戶、女戶、寺觀、未成丁,減半輸。皆用其錢募三等以上稅戶代役,隨役重輕制祿。開封縣戶二萬二千六百有奇,歲輸錢萬二千九百緡。以萬二百為祿,贏其二千七百,以備兇荒欠閣,他縣仿此。”
如“官戶、形勢戶、僧道、女戶、單丁戶、城市上等戶以及商人”等,律按其田產數量出錢稱為“助役錢”。
原先規定的四等以上(一、二、三等)的民戶,則不再服役,都要依據土地數量,隨同夏秋兩稅交納“免役錢”。
誰田產多,誰出錢多。
“凡敷錢,先視州若縣應用雇直多少,隨戶等均取;雇直既已用足,又率其數增取二分,
以備水旱欠閣,雖增毋得過二分,謂之免役寬剩錢。”
豐年時還會加收20%的“免役寬剩錢”,用這些錢作為“激勵機制”,變之前的“無償勞動”為“有償勞動”,調動民眾積極性,解決之前“磨洋工”沒效率的問題,以及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變“差役”為“募役”。
正所謂“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
“民不加賦而國用饒。”
章驚言:“且如熙寧元年役人數目甚多,後來屢經裁減,三分去一,今來豈可悉依舊數定差”註4.
解決了效率的問題,所招募的人比原來少去了近三分之一。
剩餘的錢再用來買民田作公田,這樣政府在饑荒年月用遠高於市場價的價格買田,再雇回農民耕種。農民等來年緩過來,還可以再從政府手裏把田產買回來。
“助役錢”和“免役錢”最大的區別為,“助役錢”為“免役錢”的一半。
皇帝也曾疑惑過為什麽不統一,
安石因是白上日:“官戶、坊郭戶取役錢誠不多,然度時之宜,止可如此,故紛紛
者少。不然,則在官者須作意壞法,造為論議。坊郭等第戶須糾合眾人,打鼓截駕,遮執政,恐陛下不能不為之動心。”
也不是王安石不想一視同仁的收,只是現在為了新法的順利推行,先只能妥協如此。
這項新法,“去疾苦、抑兼並、便趣農”。
但此法令的頒布仍使得原本擁有免役特權的大官僚大地主階級也不得不交錢才能免除差役。
為此一大波口誅筆伐又朝王安石洶湧而來。
蘇轍在《制置三司條例司論事狀》說到:
“役人之不可不用鄉戶,猶官吏之不可不用士人也。
有田以為生,故無逃亡之憂,樸魯而少詐,故無欺謾之患。
今乃舍此不用,竊恐掌財者必有盜用之奸,捕盜者必有竄逸之弊。”註1.
鄉下人老實肯幹又好用,受田地所限也跑不了。就該用鄉下人服徭役,怎麽能招募呢。
農村人就是幹苦力的,高貴的士大夫階層怎麽能幹這種粗活呢?
王安石這麽搞不是破壞了秩序了麽?
“城郭人戶雖號兼並,然而緩急之際。
郡縣所賴:饑饉之歲,將勸之分以助民;盜賊之歲,將借其力以捍敵。”
到了饑荒年歲政府還要依仗封建地主(“兼並之家”)救濟災民,鎮壓匪寇呢。
“方今雖天下無事,而三路芻粟之費多取京師銀絹之餘配賣之。民皆在城郭,茍覆充役,將何以濟。故不如稍加寬假,使得休息。此誠國家之利,非民之利也。”
“品官之家覆役已久,議者不究本末,徒聞漢世宰相之子不免戍邊,遂欲使衣冠之人與編戶齊役。夫一歲之更不過三日,三日之雇不過三百。今世三大戶之役,自公卿以下無得免者。以三大戶之役而較之三日之更,則今世既已重矣,安可覆加哉。”
蘇轍同學的等級觀念真的已經根深蒂固了呢。
時任樞密使的文彥博也曾說“祖宗法制具在,不須更張以失人心。”
聖上說:“更張法制,於士大夫誠多不悅,然於百姓何所不便?”
彥博曰:“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也。”
雖說朝堂上日日唇槍舌劍,家中卻有了件喜事。
王安石的嫁給吳安持的長女王旉,誕下了一個小子。
這是王安石的第一個孫輩,長子王雱和蕭氏雖說感情甚篤,但成婚多年未有所出,王安石和吳瓊雖然面上未說什麽,心中還是想要孫兒承歡膝下的。
女兒王旉出嫁多年,如今也二十好幾了,雖說王安石這幾年官運亨通,夫家也不敢欺負了去,可若是一直無所出,夫家若是提了納妾之事,王安石就算是宰相也難開口替女兒拒了。
王安石看著孫兒甚是喜愛,當場提了一首《贈外孫》,
“南山新長鳳凰雛,眉目分明畫不如。
年小從他愛梨栗,長成須讀五車書。”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