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孤勇者

關燈
孤勇者

不止是司馬光,蘇轍也說:"以錢貸民,出納之際,吏緣為奸。錢入民手,不免妄用;及其納錢,不免喻限。" 註1.

蘇轍大人對官和民的執行力都不是很有信心呢。

時任河北安撫使的韓琦也說:“臣準青苗詔書,務在優民,不使兼並者乘其急以邀倍息,而公家無所利其入。今每借一千,令納一千三百,則是官自放錢取息,與初時抑兼並、濟困乏之意,絕相違戾,欲民信服,不可得也。又,鄉村每保須有物力人為甲頭,雖雲不得抑勒,而上戶必不願請,下戶雖或願請,必難催納,將來決有行刑督責、同保均陪之患。陛下勵精求治,若但躬行節儉以先天下,自然國用不乏,何必使興利之臣,紛紛四出,以致遠邇之疑哉。乞盡罷諸路提舉官,依常平舊法施行。”

帝袖出琦奏,示執政曰:“琦真忠臣,雖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謂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青苗,而亦強與之乎!”

王安石勃然進曰:“茍從其欲,雖坊郭何害!陛下修常平法以助民,至於收息,亦周公遺法也。如桑弘羊籠天在下貨財以奉人主私用,乃可謂興利之臣。今抑兼並,振貧弱,置官理財,非以佐私欲,安可謂興利之臣乎?”

就是不種田的城裏人也開始借錢了,王安石認為既然願意借,農民優先,城裏人也想借就借唄。

曾公亮、陳升之皆言坊郭不當表錢,與安石論難,久之而罷。

青苗法可以看做就是一種官方借貸,在農忙的時候借給百姓資金,以事生產,然後年底再收回,並征收一定利息以充國庫。想法是好的,但是在實施中emmmm,第一是最開始規定的利息不高於兩分並隨農事產出變動的落實不好,成為了官方高利貸。第二是存在官員為了政績強行攤派的現象,你嫌利息高了不借都不行(因為這是長官的差事地方能賺到錢自己財政富足了上官也開心,可以就苦了...)。

所以青苗法雖然充盈了國庫,但實際上在有些地方不但沒有減輕百姓負擔,反而借變法之名強行斂財,導致民怨四起。

王安石的好朋友傅堯俞傅欽之從廬州知州回京任職。王安石高興了很久,這傅欽之也是位“十歲能為文”的天才。跟王安石是同年(慶歷二年)進士及第,傅堯俞登科時還未及弱冠,比王安石還要小上三歲。

王安石年輕時常會去找他玩,每次去他家,傅堯俞都在書房,介甫仗著自己年長一丟丟還打趣他說:“君少年決科,不以游戲為娛,何也?”

堯俞曰:“性不喜囂雜,非有他爾。”

介甫嘆息奇之,覺得這個弟弟少年老成,明明還沒有二十歲卻比自己長兄還要老成持重。“堯俞厚重言寡,遇人不設城府,人自不忍欺。”

但盡管如此,還是依舊有什麽好玩的都去傅堯俞府上叨擾一番。

其實傅堯俞也沒有他自己說的那麽不喜,只是沒王安石那麽喜呼朋喚友地出去浪,但好像傅堯俞同學也只是不喜邁出門去這個開頭,只要是拉出去拽出去哄出去騙出去了,還是可以玩的很開心的。

傅堯俞父親早逝母親改嫁由其祖母霍氏撫養成人,也沒有嫡親的兄弟姐妹,秉性聰慧,且早熟。

祖母要求甚嚴,期望甚高,傅堯俞也能體會到祖母辛勞,自己又是個自幼極懂事極自律的人,仿佛從小就是不需要和旁的孩子一樣游戲的。

也只有年少介甫喊他出游,他才能勉強自我安慰一下“我是想好好讀書的哦,是他非拉我出去玩的呢”。話說回來,堯俞同學畢竟不過十幾歲的少年郎,天性也本該如此。

漸漸的,年少的傅堯俞竟也有些暗暗期待介甫兄來尋自己,只是這份期待對誰也未曾表露過,怕是自己也都不甚明了,每次介甫來的時候還要裝作不願意的樣子推諉幾下。

兩人多年未見,傅欽之一到京師,王安石就像少年一樣邀約了好幾次竟面都沒見上。

既見,語及新法,安石謂堯俞曰:“方今紛紛,遲君來久矣,將以待制、諫院還君。”

堯俞曰:“新法世不以為便。誠如是,當極論之。平生未嘗欺人,敢以實告。”

推行新法,世人都認為不妥當。如果我在諫院任職,定當極力陳述我的意見。

安石不悅。

權衡之下,王安石還是沒由著性子將好友留在京中朝堂之上,而是將其調任河北轉運使,此後山高水長相見無期,“少年游”的自在歡快日子怕也只能在午夜夢回中閃過了。

王安石還是因為韓琦等人的言論有些emo,向陛下請辭。

帝乃拜光樞密副使,光辭之曰:

“陛下所以用臣,蓋察其狂直,庶有補於國家。”

陛下所以任用我,是由於看到我狂妄剛直,希望對國家有所補益。

“臣徒以祿位自榮,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盜竊名器以私其身也。”

如果我僅僅以祿位自我榮耀,而不能挽救百姓的憂患,這是盜竊名器來自私其身。

“陛下誠能罷制置條例司,追還提舉官,不行青苗、助役等法,雖不用臣,臣受賜多矣。今言青苗之害者,不過謂使者騷動州縣,為今日之患耳。”

陛下果真能夠廢除制置三司條例司,追還提舉官,不頒行青苗、助役等法,即使不任用我,那麽我受到的賞賜已是很多了。現在說青苗法害處的人,不過是說使者騷擾動搖州縣,成為今天的禍患而已。

“而臣之所憂,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夫民之貧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資於人。今出錢貸民而斂其息,富者不願取,使者以多散為功,一切抑配。”

但我所憂慮的,是在十年以後,不是今天。百姓的貧富,是由於勤勞、懶惰不同而造成的,懶惰的人常常貧困,所以必須向他人借貸。現在官府出錢借貸給百姓而斂取利息,富裕的人不願意領取,而官員以多散發作為功勞,一切強迫抑配。

“恐其逋負,必令貧富相保,貧者無可償,則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責使代償數家之負。春算秋計,展轉日滋,貧者既盡,富者亦貧。十年之外,百姓無覆存者矣。”

而且又擔心貸錢的人逃避負債,必定令窮人、富人相互擔保,貧窮的人不能償還,就會流散到四方;富人不能離去,必定督促使他人代還數家的負債。春算秋計,轉移不定日益嚴重,窮人既盡,富人也陷於貧困。十年以後,百姓將沒有生存的地方了。

“又盡散常平錢谷,專行青苗,它日若思覆之,將何所取?富室既盡,常平已廢,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民之羸者必委死溝壑,壯者必聚而為盜賊,此事之必至者也。”

又全部散發了常平錢谷,專門實行青苗法,他日如果想恢覆常平倉,將有什麽所取呢?富室既然沒有了,常平倉已經廢除了,加之用兵打仗,接著而來的是饑饉災荒,百姓中羸弱的必然聽任其死於溝壑,強壯的必然相聚而成為盜賊,這是此事的必然發展趨勢。註3.

至於光樞密副使的職務,司馬光以“不通財務”、“不習軍旅”為由,堅決推辭,十幾天裏,連上五封劄子,自請離京。

抗章至七八,帝使謂曰:“樞密,兵事也,官各有職,不當以他事為辭。”

司馬光上折子反對政令了七八次,皇帝就派人對他說:“樞密院,是執掌軍事的,百官各有職守,不應當言及其他事情。”

司馬光對曰:“臣未受命,則猶侍從也,於事無不可言者。”

我還受任此職,我還是侍從官。對國家大事沒有什麽不可以說的,哼。

王安石又出來處理政事後,司馬光便以端明殿學士知永興軍西出京城去了。

司馬光的好友範鎮,五次上疏反對新法“陛下有納諫之資,大臣進拒諫之計;陛下有愛民之性,大臣用殘民之術。”

後範鎮便以戶部侍郎的官職致仕,範鎮臨行前上表謝恩,仍堅持己議,反對變法,請求聖上“集群議為耳目,以除壅蔽之奸;任老成為腹心,以養和平之福。”

退休後,蘇軾還前往祝賀,說什麽“公雖退,而名益重矣!”

司馬光改任許州知州,朝廷催促司馬光入京覲見,他沒有前往,還上疏說,

“臣不才,最出群臣之下,先見不如呂誨,公直不如範純仁、程顥,敢言不如蘇軾、孔文仲,勇決不如範鎮。”

“此數人者,睹安石所為,抗章、對策,極言其害,而鎮因乞致仕。臣聞居其位者必憂其事,食其祿者必任其患,茍或不然,是為盜竊;臣雖無似,不敢為盜竊之行。”

“今陛下惟安石是信,安石以為賢則賢,以為愚則愚,以為是則是,以為非則非,諂附安石者謂之忠良,攻難安石者謂之讒慝。”

“臣才識固安石之所愚,議論固安石之所非,今日所言,亦安石之所謂讒慝者也。若臣罪與範鎮同,則乞依鎮例致仕;若罪重於鎮,或竄或誅,唯陛下裁處!”

請求判西京禦史臺回洛陽,自是絕口不論事,以書局自隨,一心修史。

皇帝趙頊名之曰《資治通鑒》,自制《序》授之,俾日進讀。

皇帝趙頊本是變法堅定的支持者,畢竟國庫充盈才是正事,但罵的人多了也不免對變法的一些激進手段打起了小九九。

“經畫邦計﹐議變舊法﹐以通天下之利”的古代版加強型發改委,權力淩駕於三司之上,中書及門下皆不得過問的三司條例司還是被裁撤了,陛下下詔到詔罷,從頭至尾也不過一年多的時間。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