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君臣之道
關燈
小
中
大
第223章 君臣之道
“公達,我不欲與你為難,”荀柔沈默許久,才道,“你轉告公衍,既出五服之親,他的家事,我的確不該插手,唯除買賣民田,我絕不容忍。若他這樣做了,我便只好將阿熙送回家。”
這是他的底線了。
“唯。”荀攸俯身稽首一禮。
荀柔忍了又忍,最後還是沒有忍不住,“公達,你…勸一勸公衍吧。”
許多事,荀祈真的不明白嗎?阿熙,阿熙並無特別出眾的才華。
走這一步,荀祈有多少想拿捏他的意思?
可,荀柔想起當年擊缶而歌的衢兄,終究狠不下心腸。
荀攸直起身,認真的對他點點頭,“好。”
次日,長安皇宮,宗廟偏殿。
“伏公為渤海王妃之父,光祿勳之職守衛宮門,恐不相宜……
“漢陽姜氏伯達,素懷公正,貞高絕俗,宜征拜入朝,必能盡忠職守,護衛陛下…”
“大赦之事,請陛下甚思,定國之道,在於賞罰分明,輕行大赦,則國家無威,況今遭大災,天下動蕩,若釋刑囚惡徒,為禍民間,豈違陛下仁厚本意……”
“救治蝗災之策,還請陛下稍待,臣這幾日詳查災情過後,再行商議……”
殿中鎏金獸爐緩緩燃著宮香,禦座兩側的金鑒冰山一絲絲釋放著冷氣。
俊美修皙的年輕太尉,跪坐得筆直端正,恂恂而語,聲音低醇如流銀瀉地。
劉辯直楞楞的凝視著,似聽非聽。
他一年有餘未曾見到太傅,再見,清雋的容顏,讓他感到熟悉又陌生。
“陛下以為如何?”
“就依…太尉之言,”望過來的眼眸含著清泠泠寒光,劉辯忍不住心底一顫,“啊,先生征戰辛苦,清瘦許多。”
“為國效力而已,不敢言辛苦。”
“太尉安定涼州,有功社稷,本當大宴慶賀,只是如今卻不好如此,朕將河東聞喜縣三千戶,以為恩賞,賜與先生,詔書稍後傳命尚書臺著筆。”
荀柔心中想著蝗災,聞言楞了一楞,好在他早預計到這次封賞,當即俯身推卻。
“臣以薄才,受陛下之信重,忝居三公之首,向來戰戰兢兢,唯思勿負天恩,今歲先有長安地動,後又蝗災四起,臣皆有失查之過,陛下不咎臣罪,臣又豈敢厚顏受賞。”
“這…蝗災與太尉並不相幹……”劉辯望著那如蝶翅般鋪展的廣袖,輕聲道。
“臣實不敢受賞,還請陛下收回,咳咳咳…”低伏的姿勢,讓荀柔胸口有些不適,不由低咳。
“…那、那就罷了,先生快起來。”劉辯忍不住起身上前,彎腰扶住他的手臂。
“咳咳,臣失儀了。”天子顯然沒做過這種事,托著他的手臂,半高不低,右手反倒沒法使力,荀柔單手費力支撐起來後,連忙抽回手臂,從袖中取出巾帕掩口。
“先生有恙?”劉辯關切道,“詔太醫令前來”
後一句,是對跪侍在角落的宮人說的。
“不必,臣無事,多謝陛下關心。”坐起身後,胸口憋悶減輕,荀柔擺手拒絕,收了巾帕。
劉辯緩緩握緊滾燙的手心,站著不動,目光跟隨著他。
就近看,荀太尉依然雋麗俊美,卻也並不完美無瑕,消瘦憔悴,臉上盡是被風霜摧殘出細小紋路。
就像,尚方所新燒出的細細裂紋的白瓷。
但望著那沾了些許水色的淡粉薄唇,他聽到心跳鼓蕩的聲音。
“陛下若無事,臣就告退了,雖只權宜,但此地臣實不當久留。”荀柔垂著眼眸,並未註意天子的目光。
“朕…”劉辯目光一低,那條從絳底玄紋腰帶邊垂下的紫白二色長綬,就落在他眼底,錦鞋不到一步的距離。
他的目光糾纏著長帶,欲向上攀,又心慌膽怯。
他並不懼殿中的侍從,也不懼被人知道,只是,懼怕先生…懼怕先生知道。
荀柔皺了皺眉,感到一種說不出的微妙古怪。
但未等他想清,殿中那架宏壯的漆畫錯金屏風,發出一絲聲響,打斷了他的思緒。
劉辯一驚,神情恢覆清醒,他急促了喘了兩口氣,連珠箭一般開口,“還有一事朕想同太尉商量,阿弟…朕是說渤海王,漸已長成,渤海王與朕說,他對貨殖之道頗有興趣,想去尚方所學一學,太尉以為如何?”
他想起私下與弟弟的商議。
若是天下承平,弟弟早已該就藩,為一國藩主,可如今天下大亂,藩國卻不能往,阿弟又已經長大成親,還是想作一番事業。
臣弟並不通武略,不過讀得幾本經書,不敢枉談治國之道,聽聞太尉以尚方所增益國庫,臣弟想學一學,將來也能相助兄長。
阿弟有此心,自無不可。
聽說尚方令是由太尉所辟,還請兄長,代我問一問太尉吧。
阿弟想要有作為,當然是好事,問一問先生,似乎也更周全,但…
劉辯說出後卻發現,先生似乎生氣了?
他…說錯了?
荀柔在聽完天子所言,確實一股火氣霎時自心頭而起。
他被觸怒了。
關中民生,依靠的是河東的銅鐵和鹽池,織社之類,細水長流,其利歸於百姓。
地方小,稅收輕,卻要支撐軍費和龐大的政府機構,從雒陽帶到長安的,董卓劫掠而來的財物早就用完了,他所依仗的,正是如今的尚方所。
如此命脈,讓他交給劉協?
貨殖之道,好一個貨殖之道!
究竟是誰的主意!
他攥緊袖口,讓自己冷靜下來。
他應該想多了。
劉辯…天子,還不至昏聵至此。
誰出的主意?
劉辯…劉辯根本不會想到這些,那麽是劉協嗎?
對方知道他絕不可能讓任何人染指這筆錢,所以才故意如此嗎?
曹老板的偏頭疼是不是被氣的?
荀柔此時就覺得兩邊太陽穴一跳一跳的疼。
他原本不想理會長安城中那些跳梁小醜,但現在發現,對方整日不幹正事,所有心眼都放在這上頭,還真能給人帶來麻煩。
“渤海王既有心向學,如何不去太學?尚方所不過一群工匠,整日埋頭泥土木屑,哪知道什麽貨殖之道?”他擡起頭,神色平靜的望了一眼屏風,竟還笑了笑,“陛下當聽說過墨者多裘褐跂硚,墨家粗衣草鞋,哪有富貴像。”
“先生以為不妥,此事罷了,是我考慮不周。”
冰涼的笑意,讓劉辯忍不住心中發顫,他雖仍不明白太尉為何生氣,此時卻連忙道歉。
“先生,果然無恙嗎?”他望著太尉蒼白的臉色,關切問道。
“臣…臣聽聞關中蝗災,急行回京,其實的確有些勞累,還請陛下恕罪,臣想歸家休息了。”
“好、那好,先生快回去歇息,諸事都等先生休息過後再說,這些事都不如先生身體重要。”劉辯連忙答應。
荀柔心中的情緒,被天子這一番糊裏糊塗的話削得七零八落。
劉辯是真心的,他無奈的心底嘆息。
這樣也好……這樣的天子,不正是他期待的嗎?
“阿兄。”
緩慢沈穩的腳步很快遠去,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從屏風後轉出,殿門前已望不見人影。
荀太尉可劍履入殿,故不必在門前停留。
劉辯回身,“先生說得也不錯,你想學什麽,應當去太學,尚方所…就罷了吧,還有…光祿卿……”說到此處,他不由得露出愧疚,弟弟很少向他開口請求,他卻不曾做到,“以伏公為中散大夫如何,朕特賜食秩二千石。”
一個實職,一個散職恩封,伏氏所求哪裏是區區二千石。
劉協卻並沒有爭辯,恭敬的跪下謝恩。
劉辯頓時松了口氣,將弟弟拉起來,“你我兄弟,不必如此。”
望著兄長歡喜的表情,劉協笑容卻很勉強。
他是天子之弟,卻也只是藩王。
成親、建府、出宮,他也曾站在兄長之側,卻成為整個長安都看不見的人,就連府中長史、家令,都需要依靠伏氏來尋到合適人選。
他並沒有怨言,君臣身份已定,他的確應當謹慎本分,若非天子之恩,他本應當在渤海郡,面對貧瘠的土地,橫行匪患和四面的戰場。
可魏君所言,太尉荀含光…所行所為,太沒有為臣之道了。
他想起魏君所講的故事。
秦朝之時,將軍王翦將征,多請以美田宅園之封,懼己之功為秦王所疑,如今荀太尉之功,尤過王翦,獎賞卻薄之,更屢拒加封。
就算天子信任,當年衛、霍猶不至如此。
聞當年諸將請於光武皇帝,稱之武力莫之敢抗,文德無所與辭,此天命不可以拒。殿下,若有人想求得天命,所指豈非正是文德與武功?
自古賢臣,亦有周公呂望,豈可無端猜測忠臣?
周公呂望,還是王莽,殿下一試便知。
…真是,好個一試便知。
這讓他如何說與兄長?
……
荀柔自太廟後殿中出來,直接走到尚書臺。
今天堂兄或許不在,不過征拜姜峻,六百石吏任免,以及此次西征封賞將領的命令,也並不需經過尚書令本人。
只要尚書臺撰寫文書,歸檔入冊,下發符書,尋著吏曹尚書和符節令就能辦理妥當。
長安宮比雒陽皇宮還要恢弘大氣,宮殿臺基也彼雒陽宮殿還要高。
登臺如登山,荀柔一鼓作氣爬上尚書臺,站在門口,先扶著墻把氣喘勻。
“太尉?”
清朗如磬的聲音,十分耳熟,荀柔擡起頭,堂兄荀彧就站在身旁,身後還站著一個弱冠青年。
彼此作揖見禮,那青年睜大眼睛,目光在他身上滑溜一轉,神情就讓他想起少年時的郭奉孝。
“太尉有事,何不遣人相招?”荀彧問道。
“我見過陛下,順道過來。”荀柔不好在插腰喘氣,站直身體,他望向荀彧身後,“阿兄,這是你新辟的文吏?”
“這是扶風法孝直。”荀彧猶豫一瞬,伸手扶住堂弟的手臂,“其祖是扶風學士法真。”
“法正,見過太尉。”
…咦?
荀柔微楞了一楞,回過神來。
既然徐元直都能辟禍長安,那法正出現在此,似乎也並不奇怪。
漢室這面旗幟,總在微妙之間,顯露出非常效用。
“好,好生為朝廷效力。”荀柔勉勵了法正幾句,見堂兄沒修產假,也不多說什麽,請他安排人手,招大司農、少府等公卿,及太學農家博士等人,商議治理蝗災事宜。
“不能拖延了,就今日,先定出章程來,便好施為。”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公達,我不欲與你為難,”荀柔沈默許久,才道,“你轉告公衍,既出五服之親,他的家事,我的確不該插手,唯除買賣民田,我絕不容忍。若他這樣做了,我便只好將阿熙送回家。”
這是他的底線了。
“唯。”荀攸俯身稽首一禮。
荀柔忍了又忍,最後還是沒有忍不住,“公達,你…勸一勸公衍吧。”
許多事,荀祈真的不明白嗎?阿熙,阿熙並無特別出眾的才華。
走這一步,荀祈有多少想拿捏他的意思?
可,荀柔想起當年擊缶而歌的衢兄,終究狠不下心腸。
荀攸直起身,認真的對他點點頭,“好。”
次日,長安皇宮,宗廟偏殿。
“伏公為渤海王妃之父,光祿勳之職守衛宮門,恐不相宜……
“漢陽姜氏伯達,素懷公正,貞高絕俗,宜征拜入朝,必能盡忠職守,護衛陛下…”
“大赦之事,請陛下甚思,定國之道,在於賞罰分明,輕行大赦,則國家無威,況今遭大災,天下動蕩,若釋刑囚惡徒,為禍民間,豈違陛下仁厚本意……”
“救治蝗災之策,還請陛下稍待,臣這幾日詳查災情過後,再行商議……”
殿中鎏金獸爐緩緩燃著宮香,禦座兩側的金鑒冰山一絲絲釋放著冷氣。
俊美修皙的年輕太尉,跪坐得筆直端正,恂恂而語,聲音低醇如流銀瀉地。
劉辯直楞楞的凝視著,似聽非聽。
他一年有餘未曾見到太傅,再見,清雋的容顏,讓他感到熟悉又陌生。
“陛下以為如何?”
“就依…太尉之言,”望過來的眼眸含著清泠泠寒光,劉辯忍不住心底一顫,“啊,先生征戰辛苦,清瘦許多。”
“為國效力而已,不敢言辛苦。”
“太尉安定涼州,有功社稷,本當大宴慶賀,只是如今卻不好如此,朕將河東聞喜縣三千戶,以為恩賞,賜與先生,詔書稍後傳命尚書臺著筆。”
荀柔心中想著蝗災,聞言楞了一楞,好在他早預計到這次封賞,當即俯身推卻。
“臣以薄才,受陛下之信重,忝居三公之首,向來戰戰兢兢,唯思勿負天恩,今歲先有長安地動,後又蝗災四起,臣皆有失查之過,陛下不咎臣罪,臣又豈敢厚顏受賞。”
“這…蝗災與太尉並不相幹……”劉辯望著那如蝶翅般鋪展的廣袖,輕聲道。
“臣實不敢受賞,還請陛下收回,咳咳咳…”低伏的姿勢,讓荀柔胸口有些不適,不由低咳。
“…那、那就罷了,先生快起來。”劉辯忍不住起身上前,彎腰扶住他的手臂。
“咳咳,臣失儀了。”天子顯然沒做過這種事,托著他的手臂,半高不低,右手反倒沒法使力,荀柔單手費力支撐起來後,連忙抽回手臂,從袖中取出巾帕掩口。
“先生有恙?”劉辯關切道,“詔太醫令前來”
後一句,是對跪侍在角落的宮人說的。
“不必,臣無事,多謝陛下關心。”坐起身後,胸口憋悶減輕,荀柔擺手拒絕,收了巾帕。
劉辯緩緩握緊滾燙的手心,站著不動,目光跟隨著他。
就近看,荀太尉依然雋麗俊美,卻也並不完美無瑕,消瘦憔悴,臉上盡是被風霜摧殘出細小紋路。
就像,尚方所新燒出的細細裂紋的白瓷。
但望著那沾了些許水色的淡粉薄唇,他聽到心跳鼓蕩的聲音。
“陛下若無事,臣就告退了,雖只權宜,但此地臣實不當久留。”荀柔垂著眼眸,並未註意天子的目光。
“朕…”劉辯目光一低,那條從絳底玄紋腰帶邊垂下的紫白二色長綬,就落在他眼底,錦鞋不到一步的距離。
他的目光糾纏著長帶,欲向上攀,又心慌膽怯。
他並不懼殿中的侍從,也不懼被人知道,只是,懼怕先生…懼怕先生知道。
荀柔皺了皺眉,感到一種說不出的微妙古怪。
但未等他想清,殿中那架宏壯的漆畫錯金屏風,發出一絲聲響,打斷了他的思緒。
劉辯一驚,神情恢覆清醒,他急促了喘了兩口氣,連珠箭一般開口,“還有一事朕想同太尉商量,阿弟…朕是說渤海王,漸已長成,渤海王與朕說,他對貨殖之道頗有興趣,想去尚方所學一學,太尉以為如何?”
他想起私下與弟弟的商議。
若是天下承平,弟弟早已該就藩,為一國藩主,可如今天下大亂,藩國卻不能往,阿弟又已經長大成親,還是想作一番事業。
臣弟並不通武略,不過讀得幾本經書,不敢枉談治國之道,聽聞太尉以尚方所增益國庫,臣弟想學一學,將來也能相助兄長。
阿弟有此心,自無不可。
聽說尚方令是由太尉所辟,還請兄長,代我問一問太尉吧。
阿弟想要有作為,當然是好事,問一問先生,似乎也更周全,但…
劉辯說出後卻發現,先生似乎生氣了?
他…說錯了?
荀柔在聽完天子所言,確實一股火氣霎時自心頭而起。
他被觸怒了。
關中民生,依靠的是河東的銅鐵和鹽池,織社之類,細水長流,其利歸於百姓。
地方小,稅收輕,卻要支撐軍費和龐大的政府機構,從雒陽帶到長安的,董卓劫掠而來的財物早就用完了,他所依仗的,正是如今的尚方所。
如此命脈,讓他交給劉協?
貨殖之道,好一個貨殖之道!
究竟是誰的主意!
他攥緊袖口,讓自己冷靜下來。
他應該想多了。
劉辯…天子,還不至昏聵至此。
誰出的主意?
劉辯…劉辯根本不會想到這些,那麽是劉協嗎?
對方知道他絕不可能讓任何人染指這筆錢,所以才故意如此嗎?
曹老板的偏頭疼是不是被氣的?
荀柔此時就覺得兩邊太陽穴一跳一跳的疼。
他原本不想理會長安城中那些跳梁小醜,但現在發現,對方整日不幹正事,所有心眼都放在這上頭,還真能給人帶來麻煩。
“渤海王既有心向學,如何不去太學?尚方所不過一群工匠,整日埋頭泥土木屑,哪知道什麽貨殖之道?”他擡起頭,神色平靜的望了一眼屏風,竟還笑了笑,“陛下當聽說過墨者多裘褐跂硚,墨家粗衣草鞋,哪有富貴像。”
“先生以為不妥,此事罷了,是我考慮不周。”
冰涼的笑意,讓劉辯忍不住心中發顫,他雖仍不明白太尉為何生氣,此時卻連忙道歉。
“先生,果然無恙嗎?”他望著太尉蒼白的臉色,關切問道。
“臣…臣聽聞關中蝗災,急行回京,其實的確有些勞累,還請陛下恕罪,臣想歸家休息了。”
“好、那好,先生快回去歇息,諸事都等先生休息過後再說,這些事都不如先生身體重要。”劉辯連忙答應。
荀柔心中的情緒,被天子這一番糊裏糊塗的話削得七零八落。
劉辯是真心的,他無奈的心底嘆息。
這樣也好……這樣的天子,不正是他期待的嗎?
“阿兄。”
緩慢沈穩的腳步很快遠去,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從屏風後轉出,殿門前已望不見人影。
荀太尉可劍履入殿,故不必在門前停留。
劉辯回身,“先生說得也不錯,你想學什麽,應當去太學,尚方所…就罷了吧,還有…光祿卿……”說到此處,他不由得露出愧疚,弟弟很少向他開口請求,他卻不曾做到,“以伏公為中散大夫如何,朕特賜食秩二千石。”
一個實職,一個散職恩封,伏氏所求哪裏是區區二千石。
劉協卻並沒有爭辯,恭敬的跪下謝恩。
劉辯頓時松了口氣,將弟弟拉起來,“你我兄弟,不必如此。”
望著兄長歡喜的表情,劉協笑容卻很勉強。
他是天子之弟,卻也只是藩王。
成親、建府、出宮,他也曾站在兄長之側,卻成為整個長安都看不見的人,就連府中長史、家令,都需要依靠伏氏來尋到合適人選。
他並沒有怨言,君臣身份已定,他的確應當謹慎本分,若非天子之恩,他本應當在渤海郡,面對貧瘠的土地,橫行匪患和四面的戰場。
可魏君所言,太尉荀含光…所行所為,太沒有為臣之道了。
他想起魏君所講的故事。
秦朝之時,將軍王翦將征,多請以美田宅園之封,懼己之功為秦王所疑,如今荀太尉之功,尤過王翦,獎賞卻薄之,更屢拒加封。
就算天子信任,當年衛、霍猶不至如此。
聞當年諸將請於光武皇帝,稱之武力莫之敢抗,文德無所與辭,此天命不可以拒。殿下,若有人想求得天命,所指豈非正是文德與武功?
自古賢臣,亦有周公呂望,豈可無端猜測忠臣?
周公呂望,還是王莽,殿下一試便知。
…真是,好個一試便知。
這讓他如何說與兄長?
……
荀柔自太廟後殿中出來,直接走到尚書臺。
今天堂兄或許不在,不過征拜姜峻,六百石吏任免,以及此次西征封賞將領的命令,也並不需經過尚書令本人。
只要尚書臺撰寫文書,歸檔入冊,下發符書,尋著吏曹尚書和符節令就能辦理妥當。
長安宮比雒陽皇宮還要恢弘大氣,宮殿臺基也彼雒陽宮殿還要高。
登臺如登山,荀柔一鼓作氣爬上尚書臺,站在門口,先扶著墻把氣喘勻。
“太尉?”
清朗如磬的聲音,十分耳熟,荀柔擡起頭,堂兄荀彧就站在身旁,身後還站著一個弱冠青年。
彼此作揖見禮,那青年睜大眼睛,目光在他身上滑溜一轉,神情就讓他想起少年時的郭奉孝。
“太尉有事,何不遣人相招?”荀彧問道。
“我見過陛下,順道過來。”荀柔不好在插腰喘氣,站直身體,他望向荀彧身後,“阿兄,這是你新辟的文吏?”
“這是扶風法孝直。”荀彧猶豫一瞬,伸手扶住堂弟的手臂,“其祖是扶風學士法真。”
“法正,見過太尉。”
…咦?
荀柔微楞了一楞,回過神來。
既然徐元直都能辟禍長安,那法正出現在此,似乎也並不奇怪。
漢室這面旗幟,總在微妙之間,顯露出非常效用。
“好,好生為朝廷效力。”荀柔勉勵了法正幾句,見堂兄沒修產假,也不多說什麽,請他安排人手,招大司農、少府等公卿,及太學農家博士等人,商議治理蝗災事宜。
“不能拖延了,就今日,先定出章程來,便好施為。”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