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輕佻失言
關燈
小
中
大
第216章 輕佻失言
一場來勢浩蕩的冬雪,最終只下得三日便晴了。
入了臨涇城,又添了補給,這場大雪便不似先前那般難過。
楊秋被俘,也沒再掙紮,直接表示降了,主動遣派信使去說降北地郡的弋居與泥陽二縣。
兩縣靠近安定,與臨涇相距都不過一百餘裏,彼此無險阻,常相守為表裏同盟,楊秋常與來往,竟果然說得二縣來投。
此時,北地郡西面諸縣,俱因羌胡作亂,名存實亡,實存唯此二縣,在籍共二千餘戶,八千餘口,除此之外,已再無城郭。
若以此情算來,荀柔西征這一年,竟可以算得將漢陽、安定、北地郡都收覆了。
若再加上阿音一路收覆的隴西、武都二郡的數縣,這次西征,只論紙面上成績,竟稱得上大獲成功。
但荀柔心知這是看相,前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過眼前,將近年關,大軍出征已有一年,落地為吏的文官,只得少數家中無支撐,老弱在室者,許歸鄉探望,軍營之中,除卻荀襄所在西路需駐守關要,其餘兵卒、將校願歸家探視的,總計都上報來。
荀柔一見,大抵有三分之二,便一筆簽過,全都應許,讓堂兄荀衍作主,都領回關中,他自己留下來守營,並不就此撤歸。
兵卒將校中,許多是從三輔兵力甄選上來,如今左馮翊和河東郡的守備兵力也有些吃緊,回去過後,稍事修整,就分配回各地,餘者過了年後,再齊整出來。
少了一大半人馬,後勤運輸線輕省許多,不過畢竟是年關,荀柔想了想,又寫信回去,看堂兄荀彧能否引長安商人代民夫運送。
如今漢陽、安定大抵都算穩定,人口眾多,但久與關內隔絕,中原各類新鮮的器具、時新的衣料,這裏都還沒有,算是很大一片市場。
商人若是願意買賣貨物同時運送糧草,則可借行軍道,沿途安全保障,另一方面,如今他們手中有鹽、鐵、銅、玻璃、瓷器、布帛、版印書籍,這些貨物,如今全為官營,雖然賺錢,但運出去賣,經營成本也高。
可以交出一部分經營權,讓商人運送糧草賺“貢獻”來換。
若是這一次可以,日後也可以作成常例,到不怕這些商人反水,一則漢室旗幟不倒,二則商人逐長利,最善見風使舵,只要長安形勢趨上,商人比朝中公卿可靠。
…
荀彧收到信,放下有條不紊準備的年末、新年各項,招來群寮商議籌備。
“這倒不難,商人逐利,漢陽富裕,如今關中已盡知,只是若與之販鹽鐵,朝廷損失頗多。”一名尚書道。
“這幾年,來往長安的商人多有抱怨,以為朝廷專利,不願與民,太尉如此,倒可減少民間怨言。”另一人道。
“哪有許多民間怨言,商人多狡,得二分利便怨未得三分,得三分更言未得五分,關中如今過城皆不取稅,只入市取一回罷,比之過去層層取利,好了多少,如此還抱怨,未免太不知好歹。”一人爭辯道。
“太尉之策甚好,只是還需商議個章程。”又一名老成持重者道,“這事恐不易成,需得詳細論就才好。”
這又是新創之策,眾人倒沒有推諉,只是覺得棘手,千頭萬緒不知如何布置。
荀彧端坐上首,靜聽了一回,待群吏亂哄哄的討論一輪,這才開口,“先將運糧之數算來,以五百石為一籌,鹽、鐵、尚方官所貨物俱以此計得若幹,再告諸四方,令商人各來認領,記錄姓名,少則一籌,多則五籌,負至軍中驗過給符,亦以五百石一符,以符往各所取物,可數家相結一籌,一家則需運糧回還,方可再認……各處計簿,相互驗核,若有不應處,各官所自償,商家亦不許再領。”
先將框架搭好了,便好分令各尚書行事,或計算糧草,或計算某貨置換之數,或列記簿章目,或理昭文,或協調各處,或繼續準備新年諸般禮節……條條清晰理來,各人便曉自己該做什麽。
正分派之間,便有黃門侍郎前來相請,道天子聽說有關外消息至,故來垂詢。
荀彧立即放下手中公事,起身應諾,一絲不茍的整理衣冠,銜了一枚雞舌香於舌下,跟隨侍郎前去。
眾尚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陛下常常詔見荀令君啊,從前袁令君在時,倒未見如此看中。”
“袁令君太嚴肅啦,論儀容還是荀令君典雅。”
“荀令君每次覲見都要含雞舌香呢。”
長官不在,群聚的辦公室總是免不了說幾句閑話。
“聽聞太尉今年不回長安了。”
又一人道。
“不回長安,太尉難道要在北地過年?”
“新年獻禮,迎春祭廟之時,豈不是都見不著太尉風姿?”
唉~眾人一同惋惜了一回,各自散去幹活。
“聽聞,太尉今歲不回長安了?尚書令,這消息可是真的麽?”十九歲的天子依舊溫和,一雙眼睛清澈柔軟,只語氣間帶了一些急切,然而就是這點急切,也絲毫沒有迫人之感。
他坐得不甚端正,或者說,當年荀柔為助他成為天子,所刻意教授出的禮儀穩重,在這幾年間,由於再無人提點,不知不覺流失了。
“是。”荀彧恭敬認真的回答。
“這是為何呢?不是說,戰事很順利,漢陽、安定都收覆回來了嗎?”劉辯不解,天真的問,“太尉掌軍,出征已勝,為何不班師回朝呢?後續治理,難道還需太尉親為嗎?”
荀彧心下忍不住一凜。
這句話太像質問了。
即使他十分清楚,天子本人絕沒有質問之意,但這句話一旦傳出,便很容易讓人以為,天子是在表示對堂弟越權行事的不滿。
“漢陽郡與金城、隴西二郡叛軍相鄰,北地郡又常受滇零羌、白馬羌襲擾,”他鎮定的回答道,“太尉擔憂叛軍侵襲,故才不能回長安。”
天子扶膝,溫和而遺憾的嘆了口氣,“我原希望太尉能參與皇兒的百日宴呢,皇後也十分期待。”
皇後的確賢良。
不過這樣的話,卻不該說的。
“陛下,還是當以國事為重。”荀彧委婉勸道。
“朕明白,諸君忠勤國事,太尉…太尉如此奔波,也是為振興漢室之故。”劉辯的眼睫低垂,聲音幽幽。
有一刻,荀彧不再確定,天子此時之語,究竟是什麽意思。
是有人對天子說過什麽嗎?
堂弟,堂弟對天子的態度,有時候確實不夠恭敬,可是
“陛下,太尉對漢室忠心天地可鑒,臣可以性命擔保”
荀彧鄭重的跪下來,額頭觸及冰涼的地面。
“朕當然相信先生!”劉辯一驚,慌忙打斷了他的話,“朕、是朕失言了。”連劉辯自己都分不清方才,還有現在自己的心情。
有些事,在明白以後才能看清,比如說先生對他感情,從沒有外人以為的那樣厚重。
他逃避一般的,在對他恭敬而謙卑的臣子面前,別開臉,鎏金獸爐上方,白色的煙氣形成莫名的形狀。
先生,真的想要他的皇位嗎?
然而也沒有。
先生,似乎對他毫無企圖,感情、野心、期待,什麽都沒有。
天子都已親口道歉了,荀彧自然無話可說。
他請求告退,天子卻還沈浸在自己的思緒中,點頭的樣子看上去並沒有真的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麽。
今日的覲見,比以往都要短,但離開的時候,荀彧的心情卻比以往都要沈重。
他沒有辦法禁止今日的這一番對話傳出去,然後被人各種角度解讀。
或許該勸含光回來一趟。
無論如何,常年在外,不見天子,會給小人可乘之機。
可從內心深處,心底卻又忍不住一個聲音擡頭,臣子在外舍生忘死,為國盡忠,不能歸家,天子卻這般隨口,引喻失義、輕佻失言,應當嗎?
他、也有私心的,那是一同長大的堂弟。
然而,到底含光自己為太傅,卻失教天子,也算一過。
不知為何,他想到此處,心底卻微微一松。
眼下還是國事重要,荀彧將此事在心中記了一記,待堂弟回朝後,再與他分說,此時還回尚書臺布置運送糧草事宜。
在天子之言傳出宮墻之前,禦史臺先一步知曉。
荀攸烤著火,雙手兜在袖中,聽了侍郎學話,神色倒不曾動容。
很快關東的戰況,或真或假,源源不斷傳至長安,幽州公孫瓚和劉虞打起來啦,冀州袁紹要占雒陽啦,兗州牧曹操屠了東郡陳氏、張氏、劉氏…揚州袁術到處劫掠百姓,搶奪糧草,還有徐州,徐州竟然有個黔首自封為王,造反了,徐州下邳等郡,許多鄉裏響應……
長安城中士人,大多從關東避亂而來,尋常人等聽得這些真假難辨的消息,各生慌亂,倒也不至令流言遍地。
至於有心之人,總會有心。
……
蔡邕是耷著眉眼離開尚方所的。
“國丈之事,莫非不曾辦得?”禦者服侍他上車問道。
蔡邕搖搖頭。
“國丈可是有什麽煩惱之事?”禦者揚鞭,鑾車緩緩起程。
蔡邕想了想,覺得也無甚緊要事,心中亦難寧靜,便也開口說了。
女兒雖作得皇後,但他向來是不願越矩,就是近來暗傳得宮中消息,他也不曾議論半分。
只是,他的心血之作《漢史》如今完成,聽聞尚方所能制印圖書,起了念頭前來問詢。
尚方令倒也恭敬,聽了他的來意,卻作為難,道明年已定了制印太尉先父慈明公作註的《禮記》。
且為著先已定好,要將六經,並太尉先前定下的,先秦幾家諸子之學都刻印了,好傳去州郡裏教化。
他私自撰寫的漢史,哪能與諸子之書相比,但依尚方令之言,便想印書也不知要等到何時。
“……我今年六十又三,恐怕難見漢史印制之日了。”他忍不住嘆氣。
“國丈怎不找個私舍?聽說長安也有書舍,雇得雕工木匠作活。”禦者隨口道。
“我也問過,私舍雕工實在不堪,況也印不得大卷。”蔡邕嘆口氣。
私舍講求利益,詩書這些文章卷多,誰家也沒雇得許多工匠,多不過印些粗糙的房中術卷而已。
“小人到聽說一家,或許能印得大卷。”禦者高高揚起鞭,輕輕揮下。
“果然?”
“小人也不清楚,國丈若是有意,小人便去領那商家前來拜見,國丈當面問他,如何?”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一場來勢浩蕩的冬雪,最終只下得三日便晴了。
入了臨涇城,又添了補給,這場大雪便不似先前那般難過。
楊秋被俘,也沒再掙紮,直接表示降了,主動遣派信使去說降北地郡的弋居與泥陽二縣。
兩縣靠近安定,與臨涇相距都不過一百餘裏,彼此無險阻,常相守為表裏同盟,楊秋常與來往,竟果然說得二縣來投。
此時,北地郡西面諸縣,俱因羌胡作亂,名存實亡,實存唯此二縣,在籍共二千餘戶,八千餘口,除此之外,已再無城郭。
若以此情算來,荀柔西征這一年,竟可以算得將漢陽、安定、北地郡都收覆了。
若再加上阿音一路收覆的隴西、武都二郡的數縣,這次西征,只論紙面上成績,竟稱得上大獲成功。
但荀柔心知這是看相,前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過眼前,將近年關,大軍出征已有一年,落地為吏的文官,只得少數家中無支撐,老弱在室者,許歸鄉探望,軍營之中,除卻荀襄所在西路需駐守關要,其餘兵卒、將校願歸家探視的,總計都上報來。
荀柔一見,大抵有三分之二,便一筆簽過,全都應許,讓堂兄荀衍作主,都領回關中,他自己留下來守營,並不就此撤歸。
兵卒將校中,許多是從三輔兵力甄選上來,如今左馮翊和河東郡的守備兵力也有些吃緊,回去過後,稍事修整,就分配回各地,餘者過了年後,再齊整出來。
少了一大半人馬,後勤運輸線輕省許多,不過畢竟是年關,荀柔想了想,又寫信回去,看堂兄荀彧能否引長安商人代民夫運送。
如今漢陽、安定大抵都算穩定,人口眾多,但久與關內隔絕,中原各類新鮮的器具、時新的衣料,這裏都還沒有,算是很大一片市場。
商人若是願意買賣貨物同時運送糧草,則可借行軍道,沿途安全保障,另一方面,如今他們手中有鹽、鐵、銅、玻璃、瓷器、布帛、版印書籍,這些貨物,如今全為官營,雖然賺錢,但運出去賣,經營成本也高。
可以交出一部分經營權,讓商人運送糧草賺“貢獻”來換。
若是這一次可以,日後也可以作成常例,到不怕這些商人反水,一則漢室旗幟不倒,二則商人逐長利,最善見風使舵,只要長安形勢趨上,商人比朝中公卿可靠。
…
荀彧收到信,放下有條不紊準備的年末、新年各項,招來群寮商議籌備。
“這倒不難,商人逐利,漢陽富裕,如今關中已盡知,只是若與之販鹽鐵,朝廷損失頗多。”一名尚書道。
“這幾年,來往長安的商人多有抱怨,以為朝廷專利,不願與民,太尉如此,倒可減少民間怨言。”另一人道。
“哪有許多民間怨言,商人多狡,得二分利便怨未得三分,得三分更言未得五分,關中如今過城皆不取稅,只入市取一回罷,比之過去層層取利,好了多少,如此還抱怨,未免太不知好歹。”一人爭辯道。
“太尉之策甚好,只是還需商議個章程。”又一名老成持重者道,“這事恐不易成,需得詳細論就才好。”
這又是新創之策,眾人倒沒有推諉,只是覺得棘手,千頭萬緒不知如何布置。
荀彧端坐上首,靜聽了一回,待群吏亂哄哄的討論一輪,這才開口,“先將運糧之數算來,以五百石為一籌,鹽、鐵、尚方官所貨物俱以此計得若幹,再告諸四方,令商人各來認領,記錄姓名,少則一籌,多則五籌,負至軍中驗過給符,亦以五百石一符,以符往各所取物,可數家相結一籌,一家則需運糧回還,方可再認……各處計簿,相互驗核,若有不應處,各官所自償,商家亦不許再領。”
先將框架搭好了,便好分令各尚書行事,或計算糧草,或計算某貨置換之數,或列記簿章目,或理昭文,或協調各處,或繼續準備新年諸般禮節……條條清晰理來,各人便曉自己該做什麽。
正分派之間,便有黃門侍郎前來相請,道天子聽說有關外消息至,故來垂詢。
荀彧立即放下手中公事,起身應諾,一絲不茍的整理衣冠,銜了一枚雞舌香於舌下,跟隨侍郎前去。
眾尚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陛下常常詔見荀令君啊,從前袁令君在時,倒未見如此看中。”
“袁令君太嚴肅啦,論儀容還是荀令君典雅。”
“荀令君每次覲見都要含雞舌香呢。”
長官不在,群聚的辦公室總是免不了說幾句閑話。
“聽聞太尉今年不回長安了。”
又一人道。
“不回長安,太尉難道要在北地過年?”
“新年獻禮,迎春祭廟之時,豈不是都見不著太尉風姿?”
唉~眾人一同惋惜了一回,各自散去幹活。
“聽聞,太尉今歲不回長安了?尚書令,這消息可是真的麽?”十九歲的天子依舊溫和,一雙眼睛清澈柔軟,只語氣間帶了一些急切,然而就是這點急切,也絲毫沒有迫人之感。
他坐得不甚端正,或者說,當年荀柔為助他成為天子,所刻意教授出的禮儀穩重,在這幾年間,由於再無人提點,不知不覺流失了。
“是。”荀彧恭敬認真的回答。
“這是為何呢?不是說,戰事很順利,漢陽、安定都收覆回來了嗎?”劉辯不解,天真的問,“太尉掌軍,出征已勝,為何不班師回朝呢?後續治理,難道還需太尉親為嗎?”
荀彧心下忍不住一凜。
這句話太像質問了。
即使他十分清楚,天子本人絕沒有質問之意,但這句話一旦傳出,便很容易讓人以為,天子是在表示對堂弟越權行事的不滿。
“漢陽郡與金城、隴西二郡叛軍相鄰,北地郡又常受滇零羌、白馬羌襲擾,”他鎮定的回答道,“太尉擔憂叛軍侵襲,故才不能回長安。”
天子扶膝,溫和而遺憾的嘆了口氣,“我原希望太尉能參與皇兒的百日宴呢,皇後也十分期待。”
皇後的確賢良。
不過這樣的話,卻不該說的。
“陛下,還是當以國事為重。”荀彧委婉勸道。
“朕明白,諸君忠勤國事,太尉…太尉如此奔波,也是為振興漢室之故。”劉辯的眼睫低垂,聲音幽幽。
有一刻,荀彧不再確定,天子此時之語,究竟是什麽意思。
是有人對天子說過什麽嗎?
堂弟,堂弟對天子的態度,有時候確實不夠恭敬,可是
“陛下,太尉對漢室忠心天地可鑒,臣可以性命擔保”
荀彧鄭重的跪下來,額頭觸及冰涼的地面。
“朕當然相信先生!”劉辯一驚,慌忙打斷了他的話,“朕、是朕失言了。”連劉辯自己都分不清方才,還有現在自己的心情。
有些事,在明白以後才能看清,比如說先生對他感情,從沒有外人以為的那樣厚重。
他逃避一般的,在對他恭敬而謙卑的臣子面前,別開臉,鎏金獸爐上方,白色的煙氣形成莫名的形狀。
先生,真的想要他的皇位嗎?
然而也沒有。
先生,似乎對他毫無企圖,感情、野心、期待,什麽都沒有。
天子都已親口道歉了,荀彧自然無話可說。
他請求告退,天子卻還沈浸在自己的思緒中,點頭的樣子看上去並沒有真的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麽。
今日的覲見,比以往都要短,但離開的時候,荀彧的心情卻比以往都要沈重。
他沒有辦法禁止今日的這一番對話傳出去,然後被人各種角度解讀。
或許該勸含光回來一趟。
無論如何,常年在外,不見天子,會給小人可乘之機。
可從內心深處,心底卻又忍不住一個聲音擡頭,臣子在外舍生忘死,為國盡忠,不能歸家,天子卻這般隨口,引喻失義、輕佻失言,應當嗎?
他、也有私心的,那是一同長大的堂弟。
然而,到底含光自己為太傅,卻失教天子,也算一過。
不知為何,他想到此處,心底卻微微一松。
眼下還是國事重要,荀彧將此事在心中記了一記,待堂弟回朝後,再與他分說,此時還回尚書臺布置運送糧草事宜。
在天子之言傳出宮墻之前,禦史臺先一步知曉。
荀攸烤著火,雙手兜在袖中,聽了侍郎學話,神色倒不曾動容。
很快關東的戰況,或真或假,源源不斷傳至長安,幽州公孫瓚和劉虞打起來啦,冀州袁紹要占雒陽啦,兗州牧曹操屠了東郡陳氏、張氏、劉氏…揚州袁術到處劫掠百姓,搶奪糧草,還有徐州,徐州竟然有個黔首自封為王,造反了,徐州下邳等郡,許多鄉裏響應……
長安城中士人,大多從關東避亂而來,尋常人等聽得這些真假難辨的消息,各生慌亂,倒也不至令流言遍地。
至於有心之人,總會有心。
……
蔡邕是耷著眉眼離開尚方所的。
“國丈之事,莫非不曾辦得?”禦者服侍他上車問道。
蔡邕搖搖頭。
“國丈可是有什麽煩惱之事?”禦者揚鞭,鑾車緩緩起程。
蔡邕想了想,覺得也無甚緊要事,心中亦難寧靜,便也開口說了。
女兒雖作得皇後,但他向來是不願越矩,就是近來暗傳得宮中消息,他也不曾議論半分。
只是,他的心血之作《漢史》如今完成,聽聞尚方所能制印圖書,起了念頭前來問詢。
尚方令倒也恭敬,聽了他的來意,卻作為難,道明年已定了制印太尉先父慈明公作註的《禮記》。
且為著先已定好,要將六經,並太尉先前定下的,先秦幾家諸子之學都刻印了,好傳去州郡裏教化。
他私自撰寫的漢史,哪能與諸子之書相比,但依尚方令之言,便想印書也不知要等到何時。
“……我今年六十又三,恐怕難見漢史印制之日了。”他忍不住嘆氣。
“國丈怎不找個私舍?聽說長安也有書舍,雇得雕工木匠作活。”禦者隨口道。
“我也問過,私舍雕工實在不堪,況也印不得大卷。”蔡邕嘆口氣。
私舍講求利益,詩書這些文章卷多,誰家也沒雇得許多工匠,多不過印些粗糙的房中術卷而已。
“小人到聽說一家,或許能印得大卷。”禦者高高揚起鞭,輕輕揮下。
“果然?”
“小人也不清楚,國丈若是有意,小人便去領那商家前來拜見,國丈當面問他,如何?”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