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236章 此人正是當年朱翊……

關燈
第236章 此人正是當年朱翊……

此人正是當年朱翊鈞在靈濟宮大會有過一面之緣的莫雲卿。

朱翊鈞不想暴露身份,只道:“在下第一次來華亭,與先生未曾謀面。”

莫雲卿只當自己認錯了人,表達歉意之後轉身離去,剛走了兩步,又轉過身:“雖是認錯了人,但我見公子風流藴藉,俊爽多姿,倒也是緣分,不知公子如何稱呼?”

朱翊鈞道:“通州,李誠銘。”

“在下莫雲卿,華亭本地人士。”

朱翊鈞故作驚訝:“原來是莫先生,久聞大名!”

莫雲卿比他更驚訝:“你聽過我的名字。”

朱翊鈞點點頭:“幾日之前,在西湖湖心亭,巧遇一種文士,聽他們提到你,醞釀諸家,匠心獨妙,詩詞書畫無不精通。”

莫雲卿愈發來了興趣,笑道:“在下杭州府朋友眾多,不知公子說的是哪一位?”

朱翊鈞吐出一個名字,聽得莫雲卿面色立刻變了變。

他說:“胡元瑞。”

胡應麟曾經冒犯過莫雲卿,被莫雲卿一聲吼,從此聲震江東,無人不曉。

這都過了好些年,沒人再提起這茬兒,莫雲卿趕緊轉移話題:“我一見公子,如見故友,實在親切。公子乃順天府人士,我這裏有三兩好友,即將赴京趕考,不如趁此機會,引薦給公子人士。”

朱翊鈞欣然答允,帶上張簡修,跟隨他到了隔壁雅間。

除了莫雲卿,當年那個與他一起的,名叫袁福徵的刑部主事也在,只是他後來外放,不久又辭了官,朱翊鈞沒再見過他。

二人之外,還有六七人,有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也有稍微年長一些的。

不難看出,這些附庸風雅的文士,個個衣著不凡,家裏在當地也都有些名望。

莫雲卿挨個向他介紹一遍,朱翊鈞只對三個人影響深刻。一個叫顧憲成,一個叫朱國祚,還有一個叫董其昌。

董其昌是莫雲卿的師弟,跟隨他的父親學習書法。據說是幾年前鄉試,董其昌文章寫得雖好,卻因為字不夠漂亮,排名在自己侄子之後。

董其昌深受刺激,發誓要練好書法,再上京考進士。

一開始,自己練顏真卿的《多寶塔帖》,後拜師莫雲卿的父親莫如忠,改臨摹王羲之的法帖。

這次朋友小聚,他也帶來了自己近期的書法作品,朱翊鈞跟著看了一眼。

雖然只練了短短幾年,與莫雲卿的字比不了,卻已然能看出書法大家的潛質。

顧憲成就更有意思了,他今年考了

應天府鄉試第一名。

朱翊鈞在德安聽講學,何心隱對程朱理學冷嘲熱諷,李贄更是大肆批判。

顧憲成不同,他對程、朱二人推崇備至,認為朱熹是繼孔子之後集儒學大成之聖人,周敦頤創建理學之功不在孔孟之下。

他還批評王守仁“無善無惡”之說是來自佛學禪宗,並反對不學不慮的見成良知說。

不管是倡導心學,還是反對心學,倡導程朱理學,還是反對程朱理學,朱翊鈞都會認真聽他們的見解。

但就跟茶館裏聽書一樣,聽完了,並不忘心裏去,也不會影響他什麽。

不過,他發現不管是何心隱還是顧憲成,但凡不是只追求藝術,而是在思想境界上有所追求的人,都很鐘情於講學和議政。

不對朝政點評一番,批判一下權相,體現不出他們這些思想家的獨到之處。

事實上,他們既不了解朝政,也未見過自己口中的權相。這仿佛是個熱門話題,只要敢聊,敢說,就能獲得流量。

最讓他感興趣的人是朱國祚,此人與他同年,十八九歲的年紀,卻是幾人當中話最少,也最沈穩的。

無論顧憲成說什麽,縱使他眼神中表達不讚同,也不會出言辯駁,只是安靜的聽著,仿佛這一場聚會,於他而言,只是個意外,而非他本意。

相比而言,朱翊鈞倒是對此人更感興趣,問起他功名之事。

朱國祚只說參加了今年的秋闈,沒中。

這倒也沒什麽,朱翊鈞安慰他,畢竟他年紀還小,好事多磨。

一旁的馮保忍不住在心中感嘆,此時的江南地區文化之鼎盛,名士雲集,別的地方遠遠不及。

隨隨便便一場聚會,未來的狀元、閣臣、東林領袖、書畫家、收藏家聚齊了。

席間,眾人推杯換盞、詩詞相和,又吩咐書童鋪紙研墨,開始即興創作。

莫雲卿年長,又是東道主,再加上字的確寫得好,頗受追捧。

朱翊鈞到酒樓吃個飯,莫名其妙被邀請加入一場聚會,不曾想,盛情難卻,也半推半就寫下一幅行書。

他的書法自然是極好的,不比此時的董其昌差。眾人本來沒有對這個莫雲卿臨時拉來的少年當回事,見了他的字,又讚不絕口。

離席之時,有人實在喜歡朱翊鈞的字,想留下做個紀念,朱翊鈞只說自知拙筆,不該在莫先生面前班門弄斧,趕緊讓張簡修把他的字收了。

皇帝禦筆,哪兒能隨意流落人間?

朱翊鈞準備離開,莫雲卿卻仍是對

他依依不舍,那份親切感,也不知打哪兒來的。

外面天快黑了,他邀請朱翊鈞到府上做客,朱翊鈞以趕路為由婉拒。

從二樓下來,大堂中央的戲臺上,有歌女懷抱琵琶,吳儂軟語聽得叫人沈醉。

朱翊鈞忽的輕笑一聲,說道:“琵琶四斤。”

他的聲音不大,但也飄進了樓上憑欄而立的二人耳中。

莫雲卿和袁福徵對望一眼,看向樓下,人已經走出酒樓,往城外去了。

此時正值秋收時節,江南乃魚米之鄉,朱翊鈞沿途看到農戶收割稻谷,便忍不住湊上前跟人搭話:“老鄉,今年收成如何?”

老鄉笑得合不攏嘴:“好啊,好得不得了!”把沈甸甸的稻穗兒推到他眼前,“瞧瞧,若年年如此,老百姓何愁吃不飽飯。”

朱翊鈞問:“一畝地能產多少糧食?”

農夫估算了一下:“我瞧著,曬幹了怎麽也得有個二石以上。”

說到這裏,他又笑得見牙不見眼。

“往年呢?”

“往年?”農夫額頭出現幾條溝壑,嘆一口氣,“唉,那些年,不是大旱就是大水,大旱之後就是蝗災,洪水之後就有瘟疫,糧食減半是常有的事。”

“別說填飽肚子,能活命就不錯了。”

江南地區算是在遭受天災最少的,旁邊的河南、山東、山西、陜西,日子更難熬。

朱翊鈞問:“這兩年怎麽樣?”

提起這兩年,農夫又臉上喜笑顏開:“這兩年光景好,沒災沒害,幹了就下雨,澇了就出太陽,你瞧瞧,這糧食長得多好。”

“感謝老天爺!”

此言一出,周圍的農夫農婦個個雙手合十,仰頭望天,跟著他釬城的念:“感謝老天爺!”

朱翊鈞滿意的點點頭,轉身走了。心道:“謝什麽老天爺,謝你們的萬歲爺才是。”

走出去沒兩步,看到田坎上坐著個人,走近一看,還是個熟人。

那人一邊和田間勞作的農戶說著什麽,一邊埋頭記著什麽。

朱翊鈞打眼兒一瞧,樂了:這不是又遇上熟人了嗎?

他走過去,就在那人身旁,席地而坐:“想不到,你小小年紀,不僅對算學感興趣,對農耕也有興趣。”

此人正是之前朱翊鈞在德安有過一面之緣的徐光啟。

徐光啟擡起頭來,看到是他,也笑了起來:“李兄,你怎麽來松江府了?”

朱翊鈞說:“我閑來無事,四處游歷,正好途經此地。”

他看一眼徐光啟手裏的小冊子,問:“記的什麽?”

徐光啟把冊子拿給他看,上面記的正是各家各戶今年的收成。

徐光啟說道:“這樣的冊子我還有幾十個,記錄了他們有多少畝田,用的什麽樣的秧苗,插秧前後分別做了什麽,糧食產量如何。”

朱翊鈞笑道:“你不好好讀書,記這個做什麽?”

徐光啟合上他的小冊子:“這可比讀書重要,我都記了兩年了,每月都來。”

朱翊鈞好奇道:“你要做什麽?”

“我打算多記錄幾年,看看哪些農戶畝產的糧食最多,把他們的經驗總結起來,選出良種,讓其他人也按照這個方法種。”

朱翊鈞點點頭:“確實,聽起來比讀書有意義多了。”

徐光啟又道:“接下來,我還打算統計水旱蟲災,對各項救災措施分析利弊,尋找可以備荒充饑的野菜。”

朱翊鈞問:“這是你研習算學的原因嗎?”

“是,也不全是。”徐光啟說道,“算學很重要,人人都用得上。最起碼,上繳田賦,買賣糧食,不被人欺騙愚弄。”

朱翊鈞聽著聽著,覺得不對勁:“怎麽上繳田賦還會被騙?”

“那可不,農戶不識字也不實數,不都由那些糧長說了算。”

糧長就是官服指派的富農,收取田賦,再統一上繳衙門。他們往往會在其中做手腳,謀取利益。

朱翊鈞說:“以後不會了。”

“嗯?”徐光啟沒聽懂,“什麽不會了?”

朱翊鈞說:“你說的情況以後不會再發生。”

徐光啟打量他:“你怎麽知道不會?”

“因為我是皇帝……”朱翊鈞停頓片刻,補上後半句,“他表哥。”

“……”

“皇帝的表哥”這身份聽起來很唬人,實際沒有什麽用,不如一個有實權的地方官。

“唉!”徐光啟嘆一口氣,“說不得,說不得明年我就不能時常出來了。”

“怎麽了?”

“我爹叫我好好讀書,考取功名。”

朱翊鈞笑著摸摸他的後腦:“考功名也很重要,考上了功名,才能施展你的才華,做你想做的事,對不對?”

作者有話要說

琵琶四斤,在第 70 章

崽:這片土地由本仙君照著,年年豐收不是夢。

董其昌和朱國祚都做過朱常洛的講官。

隔壁小七那個文,提到過清初三大詞人之一朱彜尊,朱國祚就是他的祖父。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