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他女兒?”朱翊……
關燈
小
中
大
第228章 “他女兒?”朱翊……
“他女兒?”
朱翊鈞不可能知道王錫爵的女兒是誰,更不可能想到他的女兒和張若蘭有什麽關系。
事情也並不覆雜,王錫爵有個女兒,名叫王桂。
王小姐與朱翊鈞年紀相仿,生下來弱小愛哭,長大了也不漂亮,四書五經半途而廢,女紅也不感興趣,父母不太喜歡他,但王家是官宦人家,還是有攀高枝的上門提親。
可王小姐還未出嫁,未婚夫就死了,她哭了三天三夜之後,聲稱要為郎君守節。
到這裏,雖然王小姐有點慘,但女子為丈夫守節是這個時代的潮流,王錫爵倒也沒說什麽。
後來,王小姐在家呆久了,漸漸迷上了道法,自號“曇陽子”,稱受仙人指點,要潛心向道,爭取早日羽化飛升。
王錫爵雖然不大喜歡這個女兒,但畢竟是親生的,憐惜她命苦,即便她吵著要出嫁做道姑,也依了她。
到這裏,朱翊鈞又聽到了熟悉的劇情,以前他皇爺爺就這樣。
“唉!”朱翊鈞雙手枕在腦後,望著頭頂的帳幔,嘆一口氣,“成仙哪有這麽容易,凡人總是異想天開,以為打打坐,念念經,再吃點金丹就能飛升成仙。”
“再說了,神仙也不是他們想的那樣逍遙自在。”
張懋修扭頭,疑惑的看著他:“你好像你很了解神仙的生活。”
朱翊鈞閉上眼,輕輕“嗯”了一聲。
張懋修好奇看著他,又嘿嘿的笑起來:“聽起來,哥哥好像知道神仙的生活是什麽樣的。”
“神仙的生活……”朱翊鈞倏地睜開眼,屈起手指敲在他的腦袋上,“不是在說王小姐嗎?”
“噢!”張懋修揉了揉腦袋,繼續說王小姐的故事。
後來這事情就傳開了,引來了另一位王姓,太倉籍文官的關註。
此人正是王世貞。
王世貞仕途坎坷,卻在文壇混得風生水起。聽說王錫爵的閨女一心向道,便登門拜訪,要和人家小姑娘論道,輪完道就立刻跪下磕頭拜師。
王世貞是文壇領袖,在江南一帶頗有影響力,在他的吹捧下,越來越多的文人名士慕名而來,聽王小姐講道,拜入他的門下,甚至連她的父親王錫爵,還有叔父王鼎爵,也拜她做了師父。
故事到這裏,就有點離譜了。王小姐想嫁、守節還是修道,那是她的自由。最多感慨一句,她沒趕上好時候,要是皇爺爺健在,說不得能與當年的陶仲文、藍道行一個待遇。
但王世貞、王錫爵、王鼎爵好歹是朝廷官吏,大張旗鼓的搞宗教活動,影響不好。
張懋修說道:“許多朝廷官吏為曇陽子作文寫詩,我爹也說影響不好,還寫信提醒過王大人。”
朱翊鈞問:“哪個王大人人?”
“王世貞,他與我爹是同年。”
“後來呢?”
“後來……”張懋修聳了聳肩,說了四個字,“形同陌路。”
這四個字足以證明一切。
張居正從翰林院青雲直上,位極人臣,提拔過許多他的同年和同鄉,例如殷正茂、劉一儒。
王世貞出身官宦之家,又有被許多文士追捧,自命不凡,可是這麽多年,一直在地方任職,從未調入京師。
張居正倒是沒有在朱翊鈞面前提過王世貞什麽,可朱翊鈞的老師卻不只張居正一人,他的另一位老師徐渭,對王世貞的品行頗為不屑。
張懋修又道:“我爹擔心若蘭將來年紀大了,總不嫁人,也想王小姐這樣……影響不好。”
朱翊鈞聽著聽著就困了:“若蘭和王小姐不一樣,貌若仙人,蕙質蘭心,書也讀得好,就算不嫁人,也不會修道。”
他拉上薄被準備睡覺:“就算修道,只要不影響別人,也沒什麽。”
張懋修小聲說道:“就是因為王小姐修道,影響了許多朝中文官,我爹才會擔心。”
“不是王小姐影響了他們,是王世貞,還有他背後的文官,用這種方式,表達對朝廷的不滿。”
他的聲音越來越輕,越來越小,徹底沈睡之前,又嘀咕了一句:“若蘭這麽好,要嫁也該嫁給她鐘意的人。”
“……”
次日一早,下人請他們去花廳用早飯,張嗣修、張若蘭、張簡修在門口候著,朱翊鈞讓他們不必拘禮,坐下吃吧。
侍女端上一碗晶瑩剔透的藕粉,晶瑩剔透,花香四溢,朱翊鈞嘗了一口,清甜爽口,唇齒間滿是盛夏的氣息。
他看了一眼張若蘭,說道:“秋闈結束,他們就回去了。”
張若蘭何其聰明,一聽他這話,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轉頭瞪了張懋修一眼,責怪三哥什麽都往外說。
張懋修自覺理虧,只好低頭吃飯,不敢吭聲。
張若蘭說:“那我自己住在老家。”
朱翊鈞又問:“打算什麽時候回去?”
“我爹不再逼我嫁人。”
朱翊鈞不置可否:“婚姻大事不都是父母之命,你怎麽還反抗?”
張若蘭看著他,忽的揚起嘴角笑了笑,笑得意味深長:“那敢問陛下,怎麽也到了江陵?”
言下之意,大家都是逃婚,你沒有立場教訓我。
“這藕粉真不錯,裏面還撒了核桃花生碎。”朱翊鈞拿起勺子,慢條斯理吃早飯。
張簡修看看這個,又看看那個,聽得懵懵懂懂,也不知他們在打什麽機鋒。
前一晚,朱翊鈞才和張懋修提到過王世貞的名字,第二日下午,朱翊鈞就收到了一封奏疏。
這封奏疏不是張居正送來的,而是陳炬。
通常,陳炬送給他的奏疏都與彈劾有關,這些都是密奏,要朱翊鈞看過之後,才會決定要不要發往內閣。
而陳炬送來的這封奏疏,就是王世貞呈上來的,他彈劾的對象不是別人,正是內閣首輔張居正。
彈章雖然洋洋灑灑寫了一大篇,總結起來就一件事:張居正妻弟王生欺辱江陵知縣,首輔卻沒能嚴加約束自己的親人。
“思雲、宮保。”朱翊鈞叫劉守有和駱思恭,“你們去一趟江陵縣衙,查清此事。”
張居正和王世貞,朱翊鈞肯定更相信前者,不過,既然彈章都已經到了他手裏,他也該派人去調查一番。
張居正屁股剛挪到首輔的位置上,就有人彈劾他的父親仗勢欺人,橫行鄉裏。
張居正為了堵住這些言官的嘴,幹脆把他爹接到了京城,放在眼皮子底下看著。
張文明天天在府裏作妖,也只折騰他兒子,便不存在“仗勢欺人,橫行鄉裏”一說。
現在彈劾他的理由從他爹變成了他的小舅子。
小舅子立刻就上門來了——王世貞為了證明自己光明磊落,彈劾張居正的同時也致書張居正說了此事。張居正又寫信問小舅子怎麽回事。
於是,小舅子火急火燎的跑到府上,拉著他的外甥——張嗣修——劈裏啪啦說明情況。
張家兄妹幾人,張嗣修和張若蘭是張居正的繼妻王氏所出,張敬修和張懋修是同母所出,剩下三個小的,各有各的娘。
他與江陵知縣,因為一些小事鬧了些矛盾,後來也是他做出了讓步,僅此而已,沒有欺辱一說。
小舅子還抱怨,姐夫身為內閣首輔,他非但沒有跟著沾光,在鄉裏行事,還要處處小心,生怕給姐夫惹麻煩。
這些都是姐夫隔三差五寫信叮囑的,若有違法之事,必將嚴懲不貸。
朱翊鈞看了場樂子,等劉守有和駱思恭回來,他倆說的和小舅子說的八九不離十,看來事情差不多也就這樣。
他覺得他的張先生本就是這樣正直清廉的好官,是王世貞的嫉妒心作祟,拿小事做文章。
馮保卻感覺,張居正是一早預見到“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後果,早早的給這些人打了預防針。
於是王世貞的這封奏疏,被朱翊鈞誇了一句文章寫得不錯,就沒有下文了。
不久之後,朱翊鈞果然去參加了一次他們這些備考學子的聚會。在郊外一處亭閣,建在半山腰上,能遠望長江,還能看到附近的農田。
朱翊鈞註意到,田裏的睡到已經長得很深了,綠油油的一片,一眼望去就能讓人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看來,到了秋天準能有個好收成。
亭子裏,這些二十來歲的文人士子看起來並不關系莊稼長得如何,除了吟詩作賦,他們最喜歡討論天下事。
這群官家子弟,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沒有多少社會實踐,只會掉書袋,談的還都是那些陳詞濫調。
張嗣修、張懋修兩位相府公子是他們請來的貴客,但聽得多,說得少。
也不知道是起得太早,還是這群書生侃侃而談實在催眠,朱翊鈞聽得昏昏欲睡。
直到他聽到其中一名書生貼著身旁那人的耳朵小聲道:“三日後,聚合堂在求仁書院講學,聽說是夫山先生親自講,很難得,去不去?”
那人也輕聲回了一句:“我聽說聚合堂管束甚嚴,一般人進不去。”
“這個你不必擔心,我父親前些年就已捐銀入會。我知你早就對王門心學心聲向往,便想著邀你一同前去。”
聚會上這邊聊詩詞文章,那邊是天下興亡,大家都在說話,喧喧嚷嚷,無人在意兩個年輕人在角落裏低聲說了什麽。
但朱翊鈞註意到了,也怪他耳力太好,能在紛繁嘈雜的環境中,準確捕捉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也帶上我吧。”
交頭接耳的時候,旁邊忽然冒出個聲音,二人驚得差點跳起來。
朱翊鈞一手一個,將二人按在位置上,又拱了拱手:“在下對王門心學也向往已久。”
二人打量他:“你是……”
朱翊鈞瞎話張口就來:“在下李誠銘,京師人士,原籍安陸,特地回鄉參加秋闈。”
這話倒也不都是瞎編,畢竟安陸現在還有興王府,他那位素未謀面的太爺爺還葬在那邊。
其中那個說自家向聚合堂捐銀的人將信將疑的看著他,見他生得俊逸不凡,神色懇切,不像說謊。但還是問道:“你主修哪一派?”
王學七派,朱翊鈞較為熟悉的一個是以聶豹、徐階為代表的江右學派,一個是王畿、錢德洪為代表的浙中學派,正好一左一右。
但他心念一動,給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那自然是泰州派。在下初聽心齋先生的:‘滿街都是聖人’,‘人人君子’驚為天人,雖然先生已逝,但在下聽聞夫山先生四處講學,教化世人,若能聽一聽他的講學,此行無憾。”
心齋先生是王守仁的學生之一,泰州學派的創始人王艮,夫山先生正是何心隱。
朱翊鈞對王門心學並沒有多大興趣,他就是單純的想去湊個熱鬧。
他之所以提到泰州學派,也是因為你此次講學的人正是何心隱。
為了證明自己是個狂熱的心學,朱翊鈞坐下來與二人暢聊了好一陣,才讓對方大小顧慮,答應帶上他一起去見世面。
聊完之後,朱翊鈞出了一腦門汗,一來,正午時分,太陽毒辣,二來,再聊下去他要露餡了。
他原本以為,這只是一場普普通通的講學,自己只是前去湊個熱鬧,沒想到,在這場講學中,他不但結識了好幾位飽學之士,還遇見了一位多年未見的故人。
作者有話要說
我忘了在哪裏看過,張居正其實有八個兒子一個女兒,其中一個兒子貌似叫張道修,還有一個叫啥不記得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他女兒?”
朱翊鈞不可能知道王錫爵的女兒是誰,更不可能想到他的女兒和張若蘭有什麽關系。
事情也並不覆雜,王錫爵有個女兒,名叫王桂。
王小姐與朱翊鈞年紀相仿,生下來弱小愛哭,長大了也不漂亮,四書五經半途而廢,女紅也不感興趣,父母不太喜歡他,但王家是官宦人家,還是有攀高枝的上門提親。
可王小姐還未出嫁,未婚夫就死了,她哭了三天三夜之後,聲稱要為郎君守節。
到這裏,雖然王小姐有點慘,但女子為丈夫守節是這個時代的潮流,王錫爵倒也沒說什麽。
後來,王小姐在家呆久了,漸漸迷上了道法,自號“曇陽子”,稱受仙人指點,要潛心向道,爭取早日羽化飛升。
王錫爵雖然不大喜歡這個女兒,但畢竟是親生的,憐惜她命苦,即便她吵著要出嫁做道姑,也依了她。
到這裏,朱翊鈞又聽到了熟悉的劇情,以前他皇爺爺就這樣。
“唉!”朱翊鈞雙手枕在腦後,望著頭頂的帳幔,嘆一口氣,“成仙哪有這麽容易,凡人總是異想天開,以為打打坐,念念經,再吃點金丹就能飛升成仙。”
“再說了,神仙也不是他們想的那樣逍遙自在。”
張懋修扭頭,疑惑的看著他:“你好像你很了解神仙的生活。”
朱翊鈞閉上眼,輕輕“嗯”了一聲。
張懋修好奇看著他,又嘿嘿的笑起來:“聽起來,哥哥好像知道神仙的生活是什麽樣的。”
“神仙的生活……”朱翊鈞倏地睜開眼,屈起手指敲在他的腦袋上,“不是在說王小姐嗎?”
“噢!”張懋修揉了揉腦袋,繼續說王小姐的故事。
後來這事情就傳開了,引來了另一位王姓,太倉籍文官的關註。
此人正是王世貞。
王世貞仕途坎坷,卻在文壇混得風生水起。聽說王錫爵的閨女一心向道,便登門拜訪,要和人家小姑娘論道,輪完道就立刻跪下磕頭拜師。
王世貞是文壇領袖,在江南一帶頗有影響力,在他的吹捧下,越來越多的文人名士慕名而來,聽王小姐講道,拜入他的門下,甚至連她的父親王錫爵,還有叔父王鼎爵,也拜她做了師父。
故事到這裏,就有點離譜了。王小姐想嫁、守節還是修道,那是她的自由。最多感慨一句,她沒趕上好時候,要是皇爺爺健在,說不得能與當年的陶仲文、藍道行一個待遇。
但王世貞、王錫爵、王鼎爵好歹是朝廷官吏,大張旗鼓的搞宗教活動,影響不好。
張懋修說道:“許多朝廷官吏為曇陽子作文寫詩,我爹也說影響不好,還寫信提醒過王大人。”
朱翊鈞問:“哪個王大人人?”
“王世貞,他與我爹是同年。”
“後來呢?”
“後來……”張懋修聳了聳肩,說了四個字,“形同陌路。”
這四個字足以證明一切。
張居正從翰林院青雲直上,位極人臣,提拔過許多他的同年和同鄉,例如殷正茂、劉一儒。
王世貞出身官宦之家,又有被許多文士追捧,自命不凡,可是這麽多年,一直在地方任職,從未調入京師。
張居正倒是沒有在朱翊鈞面前提過王世貞什麽,可朱翊鈞的老師卻不只張居正一人,他的另一位老師徐渭,對王世貞的品行頗為不屑。
張懋修又道:“我爹擔心若蘭將來年紀大了,總不嫁人,也想王小姐這樣……影響不好。”
朱翊鈞聽著聽著就困了:“若蘭和王小姐不一樣,貌若仙人,蕙質蘭心,書也讀得好,就算不嫁人,也不會修道。”
他拉上薄被準備睡覺:“就算修道,只要不影響別人,也沒什麽。”
張懋修小聲說道:“就是因為王小姐修道,影響了許多朝中文官,我爹才會擔心。”
“不是王小姐影響了他們,是王世貞,還有他背後的文官,用這種方式,表達對朝廷的不滿。”
他的聲音越來越輕,越來越小,徹底沈睡之前,又嘀咕了一句:“若蘭這麽好,要嫁也該嫁給她鐘意的人。”
“……”
次日一早,下人請他們去花廳用早飯,張嗣修、張若蘭、張簡修在門口候著,朱翊鈞讓他們不必拘禮,坐下吃吧。
侍女端上一碗晶瑩剔透的藕粉,晶瑩剔透,花香四溢,朱翊鈞嘗了一口,清甜爽口,唇齒間滿是盛夏的氣息。
他看了一眼張若蘭,說道:“秋闈結束,他們就回去了。”
張若蘭何其聰明,一聽他這話,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轉頭瞪了張懋修一眼,責怪三哥什麽都往外說。
張懋修自覺理虧,只好低頭吃飯,不敢吭聲。
張若蘭說:“那我自己住在老家。”
朱翊鈞又問:“打算什麽時候回去?”
“我爹不再逼我嫁人。”
朱翊鈞不置可否:“婚姻大事不都是父母之命,你怎麽還反抗?”
張若蘭看著他,忽的揚起嘴角笑了笑,笑得意味深長:“那敢問陛下,怎麽也到了江陵?”
言下之意,大家都是逃婚,你沒有立場教訓我。
“這藕粉真不錯,裏面還撒了核桃花生碎。”朱翊鈞拿起勺子,慢條斯理吃早飯。
張簡修看看這個,又看看那個,聽得懵懵懂懂,也不知他們在打什麽機鋒。
前一晚,朱翊鈞才和張懋修提到過王世貞的名字,第二日下午,朱翊鈞就收到了一封奏疏。
這封奏疏不是張居正送來的,而是陳炬。
通常,陳炬送給他的奏疏都與彈劾有關,這些都是密奏,要朱翊鈞看過之後,才會決定要不要發往內閣。
而陳炬送來的這封奏疏,就是王世貞呈上來的,他彈劾的對象不是別人,正是內閣首輔張居正。
彈章雖然洋洋灑灑寫了一大篇,總結起來就一件事:張居正妻弟王生欺辱江陵知縣,首輔卻沒能嚴加約束自己的親人。
“思雲、宮保。”朱翊鈞叫劉守有和駱思恭,“你們去一趟江陵縣衙,查清此事。”
張居正和王世貞,朱翊鈞肯定更相信前者,不過,既然彈章都已經到了他手裏,他也該派人去調查一番。
張居正屁股剛挪到首輔的位置上,就有人彈劾他的父親仗勢欺人,橫行鄉裏。
張居正為了堵住這些言官的嘴,幹脆把他爹接到了京城,放在眼皮子底下看著。
張文明天天在府裏作妖,也只折騰他兒子,便不存在“仗勢欺人,橫行鄉裏”一說。
現在彈劾他的理由從他爹變成了他的小舅子。
小舅子立刻就上門來了——王世貞為了證明自己光明磊落,彈劾張居正的同時也致書張居正說了此事。張居正又寫信問小舅子怎麽回事。
於是,小舅子火急火燎的跑到府上,拉著他的外甥——張嗣修——劈裏啪啦說明情況。
張家兄妹幾人,張嗣修和張若蘭是張居正的繼妻王氏所出,張敬修和張懋修是同母所出,剩下三個小的,各有各的娘。
他與江陵知縣,因為一些小事鬧了些矛盾,後來也是他做出了讓步,僅此而已,沒有欺辱一說。
小舅子還抱怨,姐夫身為內閣首輔,他非但沒有跟著沾光,在鄉裏行事,還要處處小心,生怕給姐夫惹麻煩。
這些都是姐夫隔三差五寫信叮囑的,若有違法之事,必將嚴懲不貸。
朱翊鈞看了場樂子,等劉守有和駱思恭回來,他倆說的和小舅子說的八九不離十,看來事情差不多也就這樣。
他覺得他的張先生本就是這樣正直清廉的好官,是王世貞的嫉妒心作祟,拿小事做文章。
馮保卻感覺,張居正是一早預見到“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後果,早早的給這些人打了預防針。
於是王世貞的這封奏疏,被朱翊鈞誇了一句文章寫得不錯,就沒有下文了。
不久之後,朱翊鈞果然去參加了一次他們這些備考學子的聚會。在郊外一處亭閣,建在半山腰上,能遠望長江,還能看到附近的農田。
朱翊鈞註意到,田裏的睡到已經長得很深了,綠油油的一片,一眼望去就能讓人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看來,到了秋天準能有個好收成。
亭子裏,這些二十來歲的文人士子看起來並不關系莊稼長得如何,除了吟詩作賦,他們最喜歡討論天下事。
這群官家子弟,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沒有多少社會實踐,只會掉書袋,談的還都是那些陳詞濫調。
張嗣修、張懋修兩位相府公子是他們請來的貴客,但聽得多,說得少。
也不知道是起得太早,還是這群書生侃侃而談實在催眠,朱翊鈞聽得昏昏欲睡。
直到他聽到其中一名書生貼著身旁那人的耳朵小聲道:“三日後,聚合堂在求仁書院講學,聽說是夫山先生親自講,很難得,去不去?”
那人也輕聲回了一句:“我聽說聚合堂管束甚嚴,一般人進不去。”
“這個你不必擔心,我父親前些年就已捐銀入會。我知你早就對王門心學心聲向往,便想著邀你一同前去。”
聚會上這邊聊詩詞文章,那邊是天下興亡,大家都在說話,喧喧嚷嚷,無人在意兩個年輕人在角落裏低聲說了什麽。
但朱翊鈞註意到了,也怪他耳力太好,能在紛繁嘈雜的環境中,準確捕捉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也帶上我吧。”
交頭接耳的時候,旁邊忽然冒出個聲音,二人驚得差點跳起來。
朱翊鈞一手一個,將二人按在位置上,又拱了拱手:“在下對王門心學也向往已久。”
二人打量他:“你是……”
朱翊鈞瞎話張口就來:“在下李誠銘,京師人士,原籍安陸,特地回鄉參加秋闈。”
這話倒也不都是瞎編,畢竟安陸現在還有興王府,他那位素未謀面的太爺爺還葬在那邊。
其中那個說自家向聚合堂捐銀的人將信將疑的看著他,見他生得俊逸不凡,神色懇切,不像說謊。但還是問道:“你主修哪一派?”
王學七派,朱翊鈞較為熟悉的一個是以聶豹、徐階為代表的江右學派,一個是王畿、錢德洪為代表的浙中學派,正好一左一右。
但他心念一動,給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那自然是泰州派。在下初聽心齋先生的:‘滿街都是聖人’,‘人人君子’驚為天人,雖然先生已逝,但在下聽聞夫山先生四處講學,教化世人,若能聽一聽他的講學,此行無憾。”
心齋先生是王守仁的學生之一,泰州學派的創始人王艮,夫山先生正是何心隱。
朱翊鈞對王門心學並沒有多大興趣,他就是單純的想去湊個熱鬧。
他之所以提到泰州學派,也是因為你此次講學的人正是何心隱。
為了證明自己是個狂熱的心學,朱翊鈞坐下來與二人暢聊了好一陣,才讓對方大小顧慮,答應帶上他一起去見世面。
聊完之後,朱翊鈞出了一腦門汗,一來,正午時分,太陽毒辣,二來,再聊下去他要露餡了。
他原本以為,這只是一場普普通通的講學,自己只是前去湊個熱鬧,沒想到,在這場講學中,他不但結識了好幾位飽學之士,還遇見了一位多年未見的故人。
作者有話要說
我忘了在哪裏看過,張居正其實有八個兒子一個女兒,其中一個兒子貌似叫張道修,還有一個叫啥不記得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