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223章 朱翊鈞卻是出於敏……

關燈
第223章 朱翊鈞卻是出於敏……

朱翊鈞卻是出於敏銳的直覺,和強大的分析能力,發現了一些問題。

馮保問道:“陛下是覺得哱拜此人有問題?”

朱翊鈞搖頭:“他是蒙古人,擅騎射、武功強,屢立戰功,驕橫一些,倒也可以理解。”

“不過他那個長子,獨形梟啼,乖張狠戾,絕非善類。”

“更重要的是,我覺得,這種招降納叛,吸引地痞惡棍豢養在家中作為家丁,人數多大三千餘名,實在也是隱患。”

“以前,咱們總是與蒙古發生沖突,這些亡命之徒可以大張立功。”

“現在,咱們與蒙古建立和平友好的邊境關系,他們便沒有了用武之地。”

“朝廷軍費減少,他們沒有仗打,立不了軍功,會不會騷擾周圍的百姓,甚至塞上牧民,挑起事端?”

“將來,隨著哱拜父子在當地的勢力越來越,野心越來越膨脹,難保不會有異心。”

“這三千多家丁完全聽命於他,若他起了反叛之心,必將成為他造反的主力。”

馮保驚訝的看著他,他的擔憂完全預言了二十年後將要發生的事情。

“陛下英明,”馮保看似奉承,實則真心誇讚,“許多事情,當地總督和總兵也未必能考慮周詳。”

朱翊鈞道:“他們倒也不是考慮不到,只是這事確實不好處理。”

“總不能打仗的時候把人家招來拼命,和平的時候又棄之不理。如此過河拆橋,以後,哪還有良將願意效忠大明。”

“自古以來,過河拆橋、卸磨殺驢聽著都不是什麽好詞。”

馮保又問:“陛下以為,哱拜之事應該如何處理?”

朱翊鈞道:“自然是逐漸削減他的權勢,還有他豢養的‘蒼頭軍’,但又不能讓他心生不滿,更不能激怒他。”

他又甩了甩腦袋:“交給王崇古吧,他是兵部尚書,哱拜也是他招降的,他連俺答的都搞定,也必定能擺平這個哱拜。”

馮保仔細一想,這事兒交給王崇古,的確再合適不過,畢竟他身經邊關七鎮,從宣府到嘉峪關,在總督、巡撫、總兵、大小守將,甚至蒙古各部落首領面前,都頗有威望。

關鍵是,他的能力,足夠處理好各方關系。

朱翊鈞到了嘉峪關,遠遠望去,關城的雄偉壯闊與大漠孤煙的蒼涼渾然一體,這一路走來,朱翊鈞所見過的所有關口,都不及嘉峪關帶給他的震撼。

守將不認得他,阻止他們靠近。朱翊鈞又掏出自己“武清伯長孫李誠銘”的身份,還有文書和令牌。

對方仍是非常謹慎,不許他們出關,但允許他們登上城墻眺望一番。

朱翊鈞指著西北方向問馮保:“那邊就是河西走廊吧,河西走廊的起點有一座敦煌郡,現在已經落入了吐魯番的手中。”

馮保說道:“我看過一本古書,說敦煌有一大片石窟,裏面有精美的壁畫和塑像。”

猶豫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人們已經逐漸淡忘沙漠絲綢之路。從明初開始,敦煌雖然設立衛所,但卻是交給蒙古後裔管轄。就算世宗關閉嘉峪關之前,明人也大多不知道莫高窟的存在。

朱翊鈞此時對佛教的壁畫雕塑興趣不大,一心想著何時能收覆失地:“什麽時候,咱們才能重開嘉峪關,讓我大明士兵在哈密、安定、阿端、赤斤蒙古、曲先、罕東、罕東左關外七衛重新屯守,使西域諸國來朝。”

關西七衛在洪武、嘉靖年間先後設立,授官賜敕,犬牙相制,使西戎、北虜兩不相通,則邊疆無虞,可以專心應對北元殘餘勢力。

但隨著時間推移,明朝對邊關的控制逐漸減弱,關外蒙古、吐魯番等少數民族的崛起,在嘉靖三年,世宗決定徹底關閉嘉峪關,關西七衛全部廢止,這條西北防線徹底失去他的作用。

但此前,大明與關西七衛的關系帶有明顯的羈縻性,及籠絡、懷柔,約束力遠不如其他關內衛所。

朱翊鈞卻說,他想讓大明的將士屯守七衛,言下之意,關西七衛所轄範圍就是大明王朝的疆域,管他西域吐魯番還是蒙古,誰也別想覬覦。

朱翊鈞嘆一口氣,目前來看,談論這些還為時尚早。想要實現這一目的,首先,大明需要富國強兵,其次,外族之間要互相牽制和消耗,最後就是等待時機。

嘉峪關早已關閉多年,外面的大片國土已經被廢棄,出關和入關都非常困難,除非有特殊的文書。

出不了關,只得往回走,從蘭州府到西安府。

長安自古帝王都,周、漢、隋、唐等皆定都於此。

洪武二年,徐達進兵奉元路,改奉元路為西安府。洪武三年,太祖高皇帝封次子為秦王,在長安縣營建秦王府。

朱翊鈞曾經在詩文中無數次讀到過這座曾經的繁華帝都。

當年在裕王府,稚童咿咿呀呀的向母親念著“一日看盡長安花”,那時的裕王妃,如今的皇太後,以為自己的兒子此生無緣得見長安的美景。

如今,十七歲的少年站在曾經的繁華古都的城墻上,思考的卻是這座西北重鎮的布防。

東北處有一處非常氣派的建築,那是秦王府,太祖高皇帝次子朱樉的封地。西北則是陜西、西安等官府的衙門集中地。

城外是大片的農田,朱翊鈞打聽過,這裏的上等田地全都屬於秦王府,一眼望不到頭。遠處稍微次一些的田地,也屬於秦王這一支的後裔。

朱翊鈞又去了慈恩寺、薦福寺以及兩座雁塔,唐代建築流傳至今,看起來破敗不堪,搖搖欲墜。

朱翊鈞在寫給張居正的信中提到,要以皇太後的名義重新修繕和加固慈恩寺、薦福寺的兩座雁塔,讓秦王府出銀子。

張居正卻說,馬上要過年了,朝中有大小祭祀活動,還要賜宴百官,務必請皇上回京一趟。

朱翊鈞轉念一想,這一趟回去,兩千裏路,來回就得一兩月,回去了還不一定能出來。

於是,果斷拒絕了張居正的提議,同時還提到了他對哱拜以及家丁制的隱憂,讓張居正督促王崇古,著手妥善處理此事。

其實,這種家丁制不僅在寧夏有,遼東也有。李成梁手下的軍隊,也有相當一部分是他的私人衛隊。

但相較哱拜,李成梁便讓人放心許多,遼東距離京師也更近一些,他畢竟不是蒙古人、也不是女真人,朱翊鈞不擔心他造反,擔心的是他貪攻,而縱容自己的部下濫殺無辜。

朱翊鈞不打算回京,而是準備繼續南下,到四川去看看。

這是他第一次在外面度過自己的生辰和新年,很簡單,但也很有趣。萬壽節皇上不在宮中,百官卻要在皇極殿朝賀。

朱翊鈞想到他小時候,世宗常年住在西苑,哪兒也不去,萬壽節百官照舊在皇極殿朝賀,他不去,卻讓錦衣衛和太監去監督,看看大臣們有沒有不敬之舉。

要想進入四川只有兩條路,第一條走水路,從湖廣,沿長江逆流而上,經過夔州府、重慶府入川。

但現在,他人在山西,這條路行不通,只能作為出川的選擇。

於是,只剩下由西安經過鳳翔府,再到漢中府翻閱秦嶺進入四川。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讀的時候只覺驚奇,身臨其境才能感受到那份險要,“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還真沒有誇張。

這一路走來,山西、陜西、寧夏、甘肅……皆有邊患,朱翊鈞的主要經歷放在巡視各地邊防上,剩下的時間便是關註老百姓的農耕情況。

然而,整個西北,因為地理和氣候原因,越是往西走,越是荒涼,風沙大、雨水少、地勢崎嶇,連年旱災,別說富饒,老百姓能吃口飽飯都不容易。進入成都,那又是另一番景象。從人跡罕至的崇山峻嶺,到繁花盛開的錦官城,仿佛進入了世外桃源。

這裏有廣闊的平原,土地肥沃,氣候適宜,江水環繞,物產富饒,孕育出蜀地獨特的人文氣質,“天府之國”名不虛傳。

朱翊鈞道:“唐人曾言‘天下之盛,揚為首’又說‘揚一益二’,說的便是揚州與益州是當時遠超長安、洛陽的兩處富庶之地。”

“如今看來,古人誠不我欺。”

李白說“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朱翊鈞城內城外四處走走看看,成都的市井生活,那可比當皇帝還逍遙自在。

春天早早的就到了,到處鳥語花香,人們不愁吃喝,連茶館、酒肆、戲樓也比別處更多、更熱鬧。

郊外隨便一處涼亭,三五文人談古論今,吟詩作賦。隨便一處古跡,就能發現古今名士的題詞、碑刻和畫作。

蜀地人民如此安逸、松弛的生活狀態,實在叫人心向往之。朱翊鈞每天出門游玩,青城山、都江堰、眉山……他都要去走一走,看一看,順便在城外看當地百姓忙著春耕。

這裏不種小麥,種水稻。一群老少爺們兒圍在田間,比較誰的秧苗更好,這個說“我的飽滿”,那個說“我的健壯”還有人說“我的防蟲”……七嘴八舌,一時間爭論不休,也沒個定論。

朱翊鈞看得新奇,過去湊熱鬧,看到旁邊有個籃子,便拎了起來:“我覺得這個最好。”

眾人轉頭,看了看他,又看向他手裏的籃子,看起來好像也沒什麽特別的,便問道:“這有什麽好?”

朱翊鈞笑得很自信:“哪裏都好。”

有人上下打量他,見他身著錦衣,纖塵不染,一看就不是幹農活兒的:“你種過地嗎?”

“沒有。”

“沒種過你知道什麽好壞。”

朱翊鈞站在中間,個頭比其他人高出一大截,頗有氣勢的揚了揚下巴:“別管,我就是知道。”

這時,一個背著孩子的農婦過來,指了指朱翊鈞手裏的籃子:“這是我的。”

“噢!”朱翊鈞趕緊把籃子遞還給人家,“你這秧苗最好,到了秋天,一定豐收。”

婦人笑瞇瞇的看著他:“真的假的?”

“真的,相信我。”

婦人很樂觀,只當他是玩笑:“你一看就是富貴人家的小公子,那就借你吉言了。”

她又把手中一個小竹籃塞給朱翊鈞:“這個給你吃。”

朱翊鈞低頭一看,滿滿一籃子枇杷個大、圓潤、飽滿,比宮裏的貢品新鮮。

朱翊鈞找了個地勢較高的地方,坐下來,一邊吃枇杷,一邊看百姓插秧。

這種春耕時節的忙碌場景,實在賞心悅目,讓人有種欣欣向榮,國泰民安的幸福感,朱翊鈞一連看了好幾天,越看越上頭,有點不想走了。

舒適安逸的地方真真是消磨人的意志,小住半個月之後,朱翊鈞決定啟程往東走。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