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殿門外進來個高大……
關燈
小
中
大
第178章 殿門外進來個高大……
殿門外進來個高大的身影,熟悉卻又久違了,一身布衣也難掩他的英武與俊朗,反而帶一點滄桑的氣質,顯得他更有魅力。
“與成!”朱翊鈞欣喜若狂,三兩步就跑了過去,什麽帝王的威儀全都拋到了腦後。
掐指一算,陸繹受他父親陸炳的牽連歷經已經一年多了。
朱翊鈞即位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赦免陸繹。但那時候高拱把持朝政,陸繹就是讓他趕走的,絕不會同意赦免他。
後來,朱翊鈞好不容易把高拱趕走了,張居正又告訴他,他是皇上,這件事不應該由他提出來。
於是,借著皇帝登極大赦天下,張居正聯系俞大猷、張瀚等曾經受過陸炳幫助的官員,上疏乞求赦免陸繹和陸綵。
皇上憐惜他兄弟二人,又念及陸炳曾挽救世宗性命,不僅赦免了他倆的罪,還官覆原職。
陸繹接到聖旨,便立即從浙江回京,知道朱翊鈞一直惦記著他,到了京城直接就進宮面聖。
他離京的時候,朱翊鈞還是皇太子,回來已經是皇上了,趕緊跪下來行大禮:“臣參見陛下。”
他剛彎了個膝蓋,就被朱翊鈞一把扶住了手臂:“與成免禮。”
他又看向一旁的陸綵:“你也起來吧。”
“謝陛下。”
朱翊鈞有很多話想問陸繹:“你在浙江好不好?”
“學會種地了嗎?種地難不難?”
“我給你的銀子夠花嗎?能不能吃飽?”
“有沒有帶遇兒去西湖玩耍……”
說到這裏他才想起來,陸繹好像還有個兒子:“對了,遇兒呢,你先送他回家了嗎?”
他一口氣問了那麽多問題,陸繹就是想回答,都插不上嘴。說到陸遇,陸繹才搖了搖頭,神色有些黯然:“沒有。”
朱翊鈞忽然想起來:“是了,你家宅子已經被我父皇沒收了。”
“沒關系,你現在回來了,我把宅子還給你就是了。”
陸繹心中百感交集,他沒想到,一年多過去了,朱翊鈞仍是那麽惦記著他,噓寒問暖,擔心他吃不飽,擔心他沒地方住,還關心他兒子。
旁邊劉守有拿手臂撞了他一下:“楞著做什麽,還不趕緊謝恩。”
陸繹這才躬身抱拳:“謝陛下賞賜。”
朱翊鈞笑了笑,餘光卻看到殿門口露出半個小腦袋,一雙大眼睛轉啊轉,好奇的打量著殿內,很快就有太監上前,驚慌失措的想要把他帶走。
朱翊鈞卻沖他招了招手:“遇兒,來,進來。”
陸遇小跑著來到陸繹身旁,緊貼著父親,擡起頭看著朱翊鈞:“哥哥我記得你,你是太子。”
“不可對陛下無禮!”陸繹一把捂住兒子的嘴,輕斥道,“快跪下!”
陸遇很少見到父親如此嚴肅的時候,聽話的要跪,卻被朱翊鈞扶了一把:“免了免了!”他又摸摸陸遇的頭,“遇兒長高了許多。”
陸遇貼著陸繹站好,伸出四根手指:“我四歲了。”
這孩子其實有些認生,又總忍不住仰起頭看向朱翊鈞,因為這個穿龍袍的小哥哥長得太好看了。
朱翊鈞又看向陸繹,這一年多來發生了好多事情,從父皇生病到駕崩,再到高拱欺負他年幼,被他趕走,他都想和陸繹說說。
他想,一年多來,陸繹一定也有許多有趣的經歷,想要告訴他。
不過,想到他帶著一家人風塵仆仆的趕回京,一定很累了。來日方長,朱翊鈞先放他回去好好休整幾日,再進宮報道,繼續在禦前做他的大漢將軍。
陸繹正要退下,忽然想到,他和陸綵能官覆原職,全是因為皇上憐惜,他還沒有謝恩,便帶著陸遇和陸綵跪下來,向朱翊鈞磕頭:“謝陛下恩典。”
朱翊鈞以為,陸繹回京,怎麽也要休息三五日,隔日一早,他天不亮起來練功,卻看到陸繹穿著一身錦衣衛的常服,腰間挎著繡春刀,守在他寢殿外時欣喜不已。
“家裏都安頓好了嗎?”
陸繹點頭笑道:“讓陸綵去收拾,臣……”說到這裏,他還有點難為情,“臣想著早日回來報答陛下的恩情。”
朱翊鈞皺起眉頭,對他這個說法有些不滿:“就只是報答我的恩情?”
陸繹從善如流的改口:“離京一年多,沒想到這麽快能回來,更沒想過還能侍奉陛下。”
朱翊鈞又笑了:“那你有沒有想我呀?”
“每日都想。”
朱翊鈞忽然出手,丈二長的木棍已揮至陸繹眼前,他擊退數步躲避,朱翊鈞飛身上前,木棍從他頭頂批下:“讓我看看,你的武藝有沒有荒廢,還能不能勝任大漢將軍。”
陸繹側身躲開,硬是用手臂擋了這一棍。他手臂肌肉繃緊,以內力支撐,像是銅墻鐵壁一般,將朱翊鈞的力道彈回去。
朱翊鈞落地,木棍橫掃,攻他膝蓋,陸繹以輕功躍起躲開。
眨眼的工夫,二人已經過了數十招,朱翊鈞步步緊逼,陸繹只是躲避。
可他沒想到,這一年多來,朱翊鈞武藝精進如此迅猛,招式迅捷,內力強勁,只是躲避,他根本招架不住,只能拔刀,與他酣暢淋漓的打一場。
劉守有站得遠遠地,一邊嘆氣一邊搖頭:“這個陸與成,剛赦免了他的罪,他就敢對著皇上拔刀,不要命啦。”
又轉頭對一旁的駱思恭囑咐道:“你可不要學他。”
兩個人從院子裏打到院子外,最後,還是陸繹敗下陣來,朱翊鈞收了木棍,瞪他一眼:“下次不許讓著我了。”
陸繹搖頭苦笑:“是真打不過陛下。”
這一通比試,朱翊鈞早上的練武也省了。張居正擔任首輔之後,認為他一天到晚時間排得太滿了,還要批閱奏章,面見朝臣……大臣和講官都有休沐的時候,他卻沒有,便給他更改了早朝時間,每逢三、六、九日上朝,其他時候可以多睡一會兒。
皇太後還因此與元輔交流過,認為朱翊鈞現在已經是皇帝了,先帝臨終有遺詔,在學習和朝政上應該更為嚴格才是。
張居正心疼孩子,畢竟才十三,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仍然堅持,太後信任張居正,認為他能把兒子教好,也不再說什麽。
朱翊鈞稍微有點空閑時間,就拉著陸繹聊了聊他這一年來的近況。卻聽陸繹說起東南各省的邊防情況。
自從戚繼光、俞大猷等將領蕩平倭寇,以及月港開海之後,浙江、福建和廣東一帶這些年來再未出現大規模倭寇侵擾沿海村鎮的情況。
但是,就跟各地方打家劫舍的山賊土匪一樣,總有想要不勞而獲的人,不管是外國人還是中國人,小規模登陸,打劫沿海村落的情況仍然時有發生。
這些海冦,打得就是個游擊戰,從幾人到幾十人不等,分工明確,船就在海邊等著,搶完就上船,大海無邊無際,要找他們,那可真是大海撈針。
這對於地方軍備來說,的確是一件傷腦筋的事情,管吧,對方神出鬼沒,行蹤不定。那點損失,又不值得投入大量兵力財力追捕,若是不管吧,又三番兩次進犯擾民,當地官、軍、民都不堪其擾。
“那怎麽辦?”
這要是換了朝中某些老油條,只要倭寇沒有大規模進犯,那就幹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苦一苦百姓嘛。
但朱翊鈞不一樣,他從小就知道,天子愛民,就該平等的愛每一個人。馮保和他說過,國家領土神聖不可侵犯,決不能因為人家侵犯的面積小,就不予理會,這是原則問題。
他忽然想起來,前些日子,張居正進《陳六事疏》,在飭武備一事中就提到:“至於目前自守之策,莫要於選擇邊吏,團練鄉兵,並守墩堡,令民收保,時簡精銳,出其空虛以制之。”
朱翊鈞有個模糊的想法,今日正好是張居正進講,日講完畢之後,他便把元輔先生留下來,提起這件事:“戚將軍每次募兵,都要去金華府義烏縣。”
張居正說道:“當年浙江抗倭,戚家軍多為義烏兵,驍勇善戰。”
有這樣一段往事,戚繼光調任浙江的時候,地方軍備戰力不足,根本無法抵禦倭寇,屢戰屢敗,以至於當地倭患日益嚴重。
戚繼光意識到,訓練新兵迫在眉睫,卻苦於尋不到勇猛、堅毅、不懼生死的新兵。
正巧,當時義烏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南鄉倍磊村有一座銀礦,過路的鹽商起了歹念,糾集、哄騙兩千多人前去開采。當地百姓得知此事,當地百姓前去阻止,用鋤頭、柴刀、木棍等農具作為兵器,打死一千多人。
這種一呼百應、浴血奮戰的精神正是戚繼光需要的,在他極為嚴格的選拔標準下,仍然很快募集四千餘名士兵,組成戚家軍,也成為日後橫掃東南的主力。
朱翊鈞說道:“與成告訴我,浙江沿海村落,仍然有流寇不時進犯,搶奪百姓財物,甚至傷及性命。”
“不止浙江,福建、廣東也應該有同樣的情況。”
他又拿出幾封奏章:“廣東還要更嚴重一些,動不動就有異族首領逃往海上,起兵造反。”
“先生提過,邊防自守之策,重要的是任命有能力的官兵,同時也要團練鄉兵。”
“既然北境可以,那我認為東南沿海地區也可以,咱們可以現在浙江試一試,在各州府分設練總、練備,專練鄉兵,保衛鄉土,對付流寇,不輕易外調。若奏效,再推行到福建、廣東等地。”
“先生以為如何?”
張居正看著他,忍不住彎起眉眼,嘴角上揚。若是以前,他總要勸他,專心讀書,而眼前的少年,不是皇孫,不是太子,而是天子,如何讓天下大治,國泰民安,就是他畢生的使命。
“先生,先生,元輔先生!”
朱翊鈞不知他為何怔楞,有些不好意思:“我是不是,哪裏說得不對?”
張居正立刻躬身道:“不,陛下說得很好。臣只是沒想到,陛下能考慮如此周詳。”
“哈哈!”朱翊鈞笑道,“先生忘了,我可是學習了多年兵法謀略。”
“是,”張居正也跟著他笑,“是臣忘了,陛下沖年便文武雙全。”
朱翊鈞又道:“既然先生也認為我這個法子可行,內閣就去辦吧。”
張居正卻有些為難:“譚綸、戚繼光在薊州,王崇古在大同、俞大猷在廣西,朝廷一時間很難調派合適的人到浙江組織團練。”
團練需要有選拔士兵的能力,也要精通兵法和訓練,更要擅長管理,不是每個武官都有戚繼光和俞大猷的本事,也不是每個文官都能像譚綸和王崇古一樣能領兵。
人選確實不好找。
朱翊鈞卻擺了擺手,似乎張居正的煩惱於他而言,只是小事一樁:“我這裏就有個人,再合適不過。”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殿門外進來個高大的身影,熟悉卻又久違了,一身布衣也難掩他的英武與俊朗,反而帶一點滄桑的氣質,顯得他更有魅力。
“與成!”朱翊鈞欣喜若狂,三兩步就跑了過去,什麽帝王的威儀全都拋到了腦後。
掐指一算,陸繹受他父親陸炳的牽連歷經已經一年多了。
朱翊鈞即位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赦免陸繹。但那時候高拱把持朝政,陸繹就是讓他趕走的,絕不會同意赦免他。
後來,朱翊鈞好不容易把高拱趕走了,張居正又告訴他,他是皇上,這件事不應該由他提出來。
於是,借著皇帝登極大赦天下,張居正聯系俞大猷、張瀚等曾經受過陸炳幫助的官員,上疏乞求赦免陸繹和陸綵。
皇上憐惜他兄弟二人,又念及陸炳曾挽救世宗性命,不僅赦免了他倆的罪,還官覆原職。
陸繹接到聖旨,便立即從浙江回京,知道朱翊鈞一直惦記著他,到了京城直接就進宮面聖。
他離京的時候,朱翊鈞還是皇太子,回來已經是皇上了,趕緊跪下來行大禮:“臣參見陛下。”
他剛彎了個膝蓋,就被朱翊鈞一把扶住了手臂:“與成免禮。”
他又看向一旁的陸綵:“你也起來吧。”
“謝陛下。”
朱翊鈞有很多話想問陸繹:“你在浙江好不好?”
“學會種地了嗎?種地難不難?”
“我給你的銀子夠花嗎?能不能吃飽?”
“有沒有帶遇兒去西湖玩耍……”
說到這裏他才想起來,陸繹好像還有個兒子:“對了,遇兒呢,你先送他回家了嗎?”
他一口氣問了那麽多問題,陸繹就是想回答,都插不上嘴。說到陸遇,陸繹才搖了搖頭,神色有些黯然:“沒有。”
朱翊鈞忽然想起來:“是了,你家宅子已經被我父皇沒收了。”
“沒關系,你現在回來了,我把宅子還給你就是了。”
陸繹心中百感交集,他沒想到,一年多過去了,朱翊鈞仍是那麽惦記著他,噓寒問暖,擔心他吃不飽,擔心他沒地方住,還關心他兒子。
旁邊劉守有拿手臂撞了他一下:“楞著做什麽,還不趕緊謝恩。”
陸繹這才躬身抱拳:“謝陛下賞賜。”
朱翊鈞笑了笑,餘光卻看到殿門口露出半個小腦袋,一雙大眼睛轉啊轉,好奇的打量著殿內,很快就有太監上前,驚慌失措的想要把他帶走。
朱翊鈞卻沖他招了招手:“遇兒,來,進來。”
陸遇小跑著來到陸繹身旁,緊貼著父親,擡起頭看著朱翊鈞:“哥哥我記得你,你是太子。”
“不可對陛下無禮!”陸繹一把捂住兒子的嘴,輕斥道,“快跪下!”
陸遇很少見到父親如此嚴肅的時候,聽話的要跪,卻被朱翊鈞扶了一把:“免了免了!”他又摸摸陸遇的頭,“遇兒長高了許多。”
陸遇貼著陸繹站好,伸出四根手指:“我四歲了。”
這孩子其實有些認生,又總忍不住仰起頭看向朱翊鈞,因為這個穿龍袍的小哥哥長得太好看了。
朱翊鈞又看向陸繹,這一年多來發生了好多事情,從父皇生病到駕崩,再到高拱欺負他年幼,被他趕走,他都想和陸繹說說。
他想,一年多來,陸繹一定也有許多有趣的經歷,想要告訴他。
不過,想到他帶著一家人風塵仆仆的趕回京,一定很累了。來日方長,朱翊鈞先放他回去好好休整幾日,再進宮報道,繼續在禦前做他的大漢將軍。
陸繹正要退下,忽然想到,他和陸綵能官覆原職,全是因為皇上憐惜,他還沒有謝恩,便帶著陸遇和陸綵跪下來,向朱翊鈞磕頭:“謝陛下恩典。”
朱翊鈞以為,陸繹回京,怎麽也要休息三五日,隔日一早,他天不亮起來練功,卻看到陸繹穿著一身錦衣衛的常服,腰間挎著繡春刀,守在他寢殿外時欣喜不已。
“家裏都安頓好了嗎?”
陸繹點頭笑道:“讓陸綵去收拾,臣……”說到這裏,他還有點難為情,“臣想著早日回來報答陛下的恩情。”
朱翊鈞皺起眉頭,對他這個說法有些不滿:“就只是報答我的恩情?”
陸繹從善如流的改口:“離京一年多,沒想到這麽快能回來,更沒想過還能侍奉陛下。”
朱翊鈞又笑了:“那你有沒有想我呀?”
“每日都想。”
朱翊鈞忽然出手,丈二長的木棍已揮至陸繹眼前,他擊退數步躲避,朱翊鈞飛身上前,木棍從他頭頂批下:“讓我看看,你的武藝有沒有荒廢,還能不能勝任大漢將軍。”
陸繹側身躲開,硬是用手臂擋了這一棍。他手臂肌肉繃緊,以內力支撐,像是銅墻鐵壁一般,將朱翊鈞的力道彈回去。
朱翊鈞落地,木棍橫掃,攻他膝蓋,陸繹以輕功躍起躲開。
眨眼的工夫,二人已經過了數十招,朱翊鈞步步緊逼,陸繹只是躲避。
可他沒想到,這一年多來,朱翊鈞武藝精進如此迅猛,招式迅捷,內力強勁,只是躲避,他根本招架不住,只能拔刀,與他酣暢淋漓的打一場。
劉守有站得遠遠地,一邊嘆氣一邊搖頭:“這個陸與成,剛赦免了他的罪,他就敢對著皇上拔刀,不要命啦。”
又轉頭對一旁的駱思恭囑咐道:“你可不要學他。”
兩個人從院子裏打到院子外,最後,還是陸繹敗下陣來,朱翊鈞收了木棍,瞪他一眼:“下次不許讓著我了。”
陸繹搖頭苦笑:“是真打不過陛下。”
這一通比試,朱翊鈞早上的練武也省了。張居正擔任首輔之後,認為他一天到晚時間排得太滿了,還要批閱奏章,面見朝臣……大臣和講官都有休沐的時候,他卻沒有,便給他更改了早朝時間,每逢三、六、九日上朝,其他時候可以多睡一會兒。
皇太後還因此與元輔交流過,認為朱翊鈞現在已經是皇帝了,先帝臨終有遺詔,在學習和朝政上應該更為嚴格才是。
張居正心疼孩子,畢竟才十三,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仍然堅持,太後信任張居正,認為他能把兒子教好,也不再說什麽。
朱翊鈞稍微有點空閑時間,就拉著陸繹聊了聊他這一年來的近況。卻聽陸繹說起東南各省的邊防情況。
自從戚繼光、俞大猷等將領蕩平倭寇,以及月港開海之後,浙江、福建和廣東一帶這些年來再未出現大規模倭寇侵擾沿海村鎮的情況。
但是,就跟各地方打家劫舍的山賊土匪一樣,總有想要不勞而獲的人,不管是外國人還是中國人,小規模登陸,打劫沿海村落的情況仍然時有發生。
這些海冦,打得就是個游擊戰,從幾人到幾十人不等,分工明確,船就在海邊等著,搶完就上船,大海無邊無際,要找他們,那可真是大海撈針。
這對於地方軍備來說,的確是一件傷腦筋的事情,管吧,對方神出鬼沒,行蹤不定。那點損失,又不值得投入大量兵力財力追捕,若是不管吧,又三番兩次進犯擾民,當地官、軍、民都不堪其擾。
“那怎麽辦?”
這要是換了朝中某些老油條,只要倭寇沒有大規模進犯,那就幹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苦一苦百姓嘛。
但朱翊鈞不一樣,他從小就知道,天子愛民,就該平等的愛每一個人。馮保和他說過,國家領土神聖不可侵犯,決不能因為人家侵犯的面積小,就不予理會,這是原則問題。
他忽然想起來,前些日子,張居正進《陳六事疏》,在飭武備一事中就提到:“至於目前自守之策,莫要於選擇邊吏,團練鄉兵,並守墩堡,令民收保,時簡精銳,出其空虛以制之。”
朱翊鈞有個模糊的想法,今日正好是張居正進講,日講完畢之後,他便把元輔先生留下來,提起這件事:“戚將軍每次募兵,都要去金華府義烏縣。”
張居正說道:“當年浙江抗倭,戚家軍多為義烏兵,驍勇善戰。”
有這樣一段往事,戚繼光調任浙江的時候,地方軍備戰力不足,根本無法抵禦倭寇,屢戰屢敗,以至於當地倭患日益嚴重。
戚繼光意識到,訓練新兵迫在眉睫,卻苦於尋不到勇猛、堅毅、不懼生死的新兵。
正巧,當時義烏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南鄉倍磊村有一座銀礦,過路的鹽商起了歹念,糾集、哄騙兩千多人前去開采。當地百姓得知此事,當地百姓前去阻止,用鋤頭、柴刀、木棍等農具作為兵器,打死一千多人。
這種一呼百應、浴血奮戰的精神正是戚繼光需要的,在他極為嚴格的選拔標準下,仍然很快募集四千餘名士兵,組成戚家軍,也成為日後橫掃東南的主力。
朱翊鈞說道:“與成告訴我,浙江沿海村落,仍然有流寇不時進犯,搶奪百姓財物,甚至傷及性命。”
“不止浙江,福建、廣東也應該有同樣的情況。”
他又拿出幾封奏章:“廣東還要更嚴重一些,動不動就有異族首領逃往海上,起兵造反。”
“先生提過,邊防自守之策,重要的是任命有能力的官兵,同時也要團練鄉兵。”
“既然北境可以,那我認為東南沿海地區也可以,咱們可以現在浙江試一試,在各州府分設練總、練備,專練鄉兵,保衛鄉土,對付流寇,不輕易外調。若奏效,再推行到福建、廣東等地。”
“先生以為如何?”
張居正看著他,忍不住彎起眉眼,嘴角上揚。若是以前,他總要勸他,專心讀書,而眼前的少年,不是皇孫,不是太子,而是天子,如何讓天下大治,國泰民安,就是他畢生的使命。
“先生,先生,元輔先生!”
朱翊鈞不知他為何怔楞,有些不好意思:“我是不是,哪裏說得不對?”
張居正立刻躬身道:“不,陛下說得很好。臣只是沒想到,陛下能考慮如此周詳。”
“哈哈!”朱翊鈞笑道,“先生忘了,我可是學習了多年兵法謀略。”
“是,”張居正也跟著他笑,“是臣忘了,陛下沖年便文武雙全。”
朱翊鈞又道:“既然先生也認為我這個法子可行,內閣就去辦吧。”
張居正卻有些為難:“譚綸、戚繼光在薊州,王崇古在大同、俞大猷在廣西,朝廷一時間很難調派合適的人到浙江組織團練。”
團練需要有選拔士兵的能力,也要精通兵法和訓練,更要擅長管理,不是每個武官都有戚繼光和俞大猷的本事,也不是每個文官都能像譚綸和王崇古一樣能領兵。
人選確實不好找。
朱翊鈞卻擺了擺手,似乎張居正的煩惱於他而言,只是小事一樁:“我這裏就有個人,再合適不過。”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