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163章 隆慶也覺得他的兒……

關燈
第163章 隆慶也覺得他的兒……

隆慶也覺得他的兒子已經不小了,讀書又那麽好,是該到了出閣講學的時候,讓各位大學士傳授他為君之道。

朱翊鈞卻不樂意了:“我覺得現在就很好呀,出閣之後我就沒有時間練武了。李將軍說了,練武不可一日懈怠,荒廢一日,就要退步許多。”

隆慶意味深長的笑了笑:“前幾日,朕問起李良欽,你的功夫騎射練得如何了。”

“咦?”朱翊鈞滿臉期待,“他怎麽說,有沒有誇我呀?”

“當然誇你了,誇你天資卓絕,幾年來他已將畢生武學傾囊相授,已經沒什麽可教你的了。”

“可我……”朱翊鈞皺起眉頭想了想,“可我還打不過戚將軍啊。”

前些日子,戚繼光回京述職,他逮著機會跟人切磋一番。雖然這一次他能與戚繼光較量數百回合不落下風,也逼得對方拿出真正的實力與他較量,但到了最後,他仍是惜敗於戚繼光的長槍下。

隆慶大笑:“朕可記得,戚繼光當時誇你武藝精湛,勝過他手下許多副將。”

朱翊鈞嘟了嘟嘴:“那我也不想出閣讀書,我就想跟以前一樣。”

隆慶摸摸他的頭:“你是皇太子,將來的皇帝,要學的是治國之道。”

朱翊鈞說:“張先生也能教我治國之道。”

“現在內閣只剩下兩位輔臣,國政繁重,沒有時間兼顧你的學習。”

“這個簡單,”朱翊鈞立刻就有了主意,“那就再選兩個師父吧。”

隆慶問道:“你要選誰?”

朱翊鈞隔三差五就要去一趟文淵閣,對翰林院許多侍講侍讀都很熟悉。在一群飽學之儒中,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申時行。

一來,他對申時行比較熟悉,張居正偶爾身體不適,便會讓申時行代講。

二來,申時行脾氣好,朱翊鈞厭倦課堂,提出去萬歲山下或是北海邊講課,他也不會拒絕。

還得選一個人,朱翊鈞想起了那篇《項脊軒志》,那個六十多歲還在西小房纂修《世宗實錄》的歸有光。他曾被高拱、趙貞吉、李春芳三位閣老舉薦,朱翊鈞倒想看看,他是否真有歐陽修的才學。

然而歸有光還沒能真的成為他的老師,就突然因病去世了。

於是,張居正推薦了國子監祭酒馬自強,高拱卻極力推薦翰林院學士張四維。

高拱在隆慶跟前有著非同一般的影響力,隆慶決定讓張四維充當朱翊鈞的講官。

朱翊鈞卻不同意:“我不要!”

隆慶詫異道:“為什麽不要?”

他不喜歡張四維,更不想讓張四維做自己的老師。

上一次,高拱驅逐殷士儋,本想讓張四維取代,都已經向隆慶提出,升他為吏部右侍郎,但張四維出來替他當那一下,反倒壞了事。

若高拱轉頭就提拔自己的恩人,必定會招來言官的非議,給張四維升官的事只能往後再議。

不過,在俺答封貢這件事上,張四維也出了不少力氣。朱翊鈞就從劉守有那裏得知,在那段時間,張四維和王崇古頻繁的書信往來,議論此事。

朱翊鈞說:“高閣老從未給我進講過,他又不了解我的學習情況,既然不了解,推薦的人又怎麽會合適呢?”

“張先生教我讀書九年,我的一切他都知道,當然是他推薦的人更合適啦!”

他說得很有道理,但是高拱在這件事上據理力爭,隆慶一時間也拿不定主意。

朱翊鈞對此很不滿:“如果父皇決定讓張四維來當我的老師,我就……我就……”

張居正笑著看他:“殿下要如何?”

朱翊鈞揮了揮拳頭:“我就把他另外一只眼睛也打腫!”

沒錯,上一次,殷士儋猶如梁山好漢一般,一拳下去,讓張四維的左眼多了一圈淤青,告病好幾日。

“哈哈哈!”想到這一幕,張居正實在沒繃住,笑了起來,“殿下怎可對大臣動武,要打也不能你親自動手。”

朱翊鈞也就是說說,既不可能自己動手,也沒道理叫人把張四維打一頓。

“哼!他要是來當我的老師,不出三人,我必定叫他自動請辭。”

“殿下,”張居正輕輕搖頭,“稍安勿躁。”

朱翊鈞眼睛一亮:“這麽說,張先生有辦法了?”

張居正仍是搖頭:“沒有,但有人有。”

“誰?”

“河南道監察禦史郜永春。”

朱翊鈞雖然不了解此人,但也能分析出個大概:監察禦史,都察院,很有可能是趙貞吉的人。

可是,一個河南道監察禦史,怎麽管得了皇太子挑選講官一事?

張居正只笑笑不答,讓他等著看。

未幾,一封彈劾的奏疏呈至禦前,正是河南道監察禦史郜永春彈劾張四維、王崇古二人,罪名是官商勾結,敗壞鹽法。

張四維的父親,王崇古的妹夫正是山西最大的鹽商。

朱翊鈞曾在奏章中,看到過關於邊鎮屯田、管理鹽政的奏請,說起來還是與王崇古有關,正是他調任宣大總督提出的。但對於朱翊鈞來說,鹽法仍是一個相對陌生的詞,他既不了解本朝實行的鹽政,也不了解鹽法敗壞帶來的危害。

不過,這對於他來說,也不是什麽難事,隨便從文淵閣找個人問一問,或是查閱之前的詔書就能弄清楚是怎麽回事。

事情還要從洪武時期說起,太祖高皇帝建立大明,便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剛剛經歷戰亂的國家和百姓休養生息,覆蘇經濟,中原地區趨於安定。

然而,北元殘餘勢力不斷試圖南下,迫使朝廷將大量軍力囤駐於北邊重鎮。但北方地區,尤其是邊鎮人煙稀少,經濟落後,軍需糧草需求量巨大,但供給嚴重不足。

於是,太祖高皇帝便制定了開糧納中的辦法,即開中法。簡單說來,就是朝廷招募商戶,根據需求將糧草物資運往邊鎮,換取鹽引,再通過鹽引到指定鹽池等待支鹽,再把鹽送到指定地區售賣。

這樣一來,軍需得到供給,商戶賺取銀兩,食鹽也不再被官府壟斷,百姓有更多選擇,三贏的局面。

隨著開中法的發展,商人為了利益最大化,開始從內地雇傭勞動力,到邊鎮開墾荒地,用種出的糧食運到軍隊直接換取鹽引,節省了運輸時間和成本,這叫商屯。

隨著商屯的出現,邊鎮地區的經濟也逐漸繁榮起來,吸引更多內地人口前往定居。不僅如此,為了抵禦外敵入侵,商戶和百姓還會自發修築各種防禦攻勢,進一步讓邊境向長城以外的北邊擴大,軍民一體,大大提升了北部邊防的防禦能力。

為了保證這一政策得以實施,太祖高皇帝還專門制定了相關法律:“凡監臨官吏詭名及權勢之人中納錢糧、請買鹽引勘合侵奪民利者,杖一百,徒三年,鹽貨入官。功臣家中到鹽引,盡行沒官。”

然而,就跟田賦稅制一樣,再完善的制度隨著時代變遷,朝廷腐敗,都會弊病叢生,開中法也逐漸敗壞殆盡。

天順至成化年間,宗室﹑官宦見有利可圖,便大肆向皇帝索要鹽引作為賞賜,再轉手賣給鹽商。

看到這裏,朱翊鈞腦子裏浮現出曾經馮保跟他提過的一個詞——通貨膨脹。

但這與通貨膨脹不同,鹽引泛濫導致的後果是,鹽商空有鹽引,卻無鹽可提,排隊要排到幾十年後。

這不僅打擊了鹽商向邊關輸送糧草的熱情,更是讓國庫鹽引收入大大降低。從洪武、永樂時期的五六百萬兩,到弘治時期減少到不足百萬兩。

本來良性循環的開中法,現在變得舉步維艱,邊關糧價飛漲,私鹽泛濫。

到了弘治年間,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孝宗接受了戶部尚書葉淇的辦法——納銀領取鹽引,簡單說來就是鹽商不用再運糧到邊關,只要向戶部繳納銀兩,就可獲取鹽引。

看到這裏,朱翊鈞震驚不已,身為戶部尚書為什麽會提出如此離譜的解決方案,而被稱作一代明君的孝宗竟然同意了。

葉淇的方案短時間內確實效果顯著,實行之初國庫就增加了兩百萬兩白銀的收入。

然而,連朱翊鈞這個十歲出頭的孩童也知道,歷朝歷代,都是由朝廷壟斷官鹽。若只是想要增加國庫收入,太祖高皇帝為何要多此一舉,發放鹽引?

鹽引本就始於宋代,而宋代之所以沒能興盛此法,也正是舍不下這筆可觀的國庫收入。

而太祖高皇帝設立開中法的目的,正是要拿出這一部分國庫收益,讓利給鹽商,以保證邊防軍需供給,從而帶動邊關經濟。

太祖高皇帝費盡心思制定出完善的政策,經過天順、成化和弘治祖孫三人的操作,徹底宣告失敗。

而納銀領取鹽引的方法,直接將邊鎮經濟發展的基礎抽離,商戶逐步撤出,商屯荒廢,邊鎮軍需再度緊張,軍費支出大幅提升。

出售鹽引非但沒能解決國庫收入問題,反而使得財政危機進一步加重。

到了嘉靖朝,也曾有過言官提出恢覆開中法。可是世宗沈迷修道,每年需要耗費大量銀兩,他只想看到白花花的銀子流入國庫,甚至是他的私庫,並不想舍棄利益重新建立制度。

直到隆慶二年,王崇古赴任宣大總督,以龐尚鵬為右僉都禦史﹐管理鹽政﹑屯田﹐督辦九邊重鎮屯務,但這幾年來收效勝微。

如今,郜永春奉旨巡視河東的鹽事,稱鹽法毀壞由於官宦橫行,大商謀取專利。王崇古、張四維正是利用職務之便,為家族謀取大量鹽引,阻礙了開中法的恢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