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沒過幾日,朱翊鈞……
關燈
小
中
大
第148章 沒過幾日,朱翊鈞……
沒過幾日,朱翊鈞果在隆慶的禦案上看到一封奏疏,陳以勤呈上來的,說他年老多病,不能再為國家盡忠,為君父分憂,乞求致仕回鄉,頤養天年。
的確,他今年已是古稀之年,不是每個人都有嚴嵩那樣的體力和精力幹到八十多還不想退休。
隆慶是很尊敬他這位陳先生的,雖然陳以勤話說得體面,但隆慶心裏也知道,其實他乞求致仕的真正原因是與高拱不和。
事實上,當年在潛邸,他倆同為裕王講官,齊心協力保護裕王,其實相處還挺融洽。
好不容易把裕王扶上皇帝寶座,他們也順利進入內閣,權力爭奪下,矛盾逐漸顯現。
陳以勤一直以來保持中立,在徐階和高拱鬥得天翻地覆的時候,沒有站起出來為任何一方說話。
但從政治理念來講,他更偏向保守派,且不提恢覆舊制,就算推行新政也應該徐徐圖之,不能操之過急,把天底下掌握大多數財富和土地的地主都得罪了。要知道,他們手裏有錢,要造反可比一窮二白的老百姓可怕多了。
正因為他始終保持中立的態度,獨立的思考,幾次三番對高拱激進的言論嗤之以鼻,更重要的是,在徐階這件事上,他也不讚同高拱趕盡殺絕的做法。
既然徐階已經走了,聖上念及他在兩朝交替之際,穩定政局有功,不想深究。
你高拱卻窮追猛打,說什麽“偽造先帝遺詔”,遺詔第一條就說讓裕王即位,你卻說是偽造,言下之意,難道是皇位繼承著另有其人
其心可誅!
聖上說“不甚解”不追究此事,還真以為是護著徐階,那是護著你高拱。
自從再次返京,深得隆慶信任,高拱愈發飛揚跋扈,容不得別人一絲一毫的違逆,陳以勤這樣的自然就成為了他的眼中釘。兩個人矛盾不斷加深,高拱還曾扣下過陳以勤上呈隆慶的奏疏。
陳以勤被排擠得愈發厲害,他心裏清楚,再這麽下去,高拱就該組織手底下的言官彈劾他,到時他連全身而退的機會也沒有,不如趁此致仕,還能回鄉過幾年清靜日子。
隆慶也挽留過陳以勤,但後者堅持要走,他也不再強求。君臣這一別,便再沒有相聚之日,又閑聊了幾句。
隆慶問陳以勤:“陳先生回鄉之後有何打算?”
陳以勤說道:“臣的家鄉在四川順慶府南充縣,那裏曾經有一座西橋,是南充縣前往成都府和重慶府的要道。三十年前,橋塌了,南充百姓進出極為不便。”
“臣返鄉之後,想組織鄉裏重建此橋。”朱翊鈞就坐在旁邊,看他七十歲,走路都不大利索的樣子,退休回家還能有此雄心壯志,不由得心聲佩服:“陳閣老既想做,便大膽去做。說不得哪日我與父皇游歷蜀地,能看到你主持修建的西橋。”
陳以勤沒想到他會這麽說,又驚訝又感慨,眼前坐著的,是現任天子和下任天子,怎麽會離開京師,去到偏遠的西南地區。
陳以勤成為內閣被高拱排擠走的第一個,但卻不是最後一個。
高拱始終沒有放棄過要徹底整死徐階,在不久的將來,又讓他抓住了機會,此時仍舊沒有一個了結。
廣西的戰事,說是不出一月,就能平定叛亂,實際卻並沒有這麽輕松。
俞大猷親率大軍殺得叛軍節節敗退,韋銀豹退至潮水,負隅頑抗,用滾木和擂石殺死大量官軍。大明官軍見久攻不下,相持月餘。
叛軍占據山頭有利位置,俞大猷不敢強攻,只能轉變戰略,先圍起來,斷糧斷水,跟這些叛軍耗下去。
又是月餘之後,俞大猷派出廣西本地的南丹吐司狼兵,喬裝打入叛軍內部,竊取敵軍情況,埋伏其中,等待時機。得知他們缺水缺糧,立刻組織精銳士兵,賞以重金夜裏強行登山,終於在內外夾攻之下,大敗叛軍。
這時候,殷正茂傳來命令——重金懸賞韋銀豹的首級。不過幾日,韋銀豹的兒子韋良臺便向朝廷投向,獻上了他父親的首級和衣物。
驗看首級的官員確定無誤,叛軍首領韋銀豹已死,韋良臺這個繼承人也主動投降,雖仍有小部分叛軍突圍,四散逃竄,但韋銀豹死了,其他人也成不了氣候。
殷正茂親自押解韋銀豹的首級和兒子進京,隆慶在乾清宮召見了他,朱翊鈞得知消息,也趕了過來,湊熱鬧。
父子倆沒見過人的首級長什麽樣,何況是隔了這麽多天的首級,既有些好奇,又有些害怕。
朱翊鈞心裏還在想,那人頭不會已經腐爛到看不出面目吧。
但盒子打開那一刻,還是讓他小小的吃了一驚。
人頭比他想象中更加完好,頭發雜亂,皮膚灰敗,怒目圓瞪。
朱翊鈞本能的往後退了一步,隆慶就站在他身後,一手摟住了兒子的肩膀,另一只手要去捂他的眼睛。
朱翊鈞只是剛看到人頭的那一刻,視覺沖擊有些震撼,適應一下就感覺好多了。
他抓著隆慶的手往下拉,露出眼睛又去打量那頭顱,看著看著就發出了疑問:“這個韋銀豹看著還挺年輕,難怪七十歲還能率領叛軍造反。”隆慶才不管他看著年輕還是衰老,總之,這場起於景泰年間,延續一百年,幾代人的叛亂徹底得以平息。朝廷調集十四萬大軍,耗費糧餉數百萬兩,總算有一個滿意的結果,他也能松一口氣。
隆慶立刻讓內閣擬旨,要嘉獎有功的將領,為將士們慶功。可就在幾日之後,聖旨還沒來得及傳下去,來自廣西的另一份奏報飛至京師——韋銀豹率領殘部卷土重來,又在古田鳳凰村附近起事。
隆慶大驚,不僅隆慶,整個朝廷上下也都震驚不已。
朱翊鈞問道:“究竟有幾個韋銀豹呀?”
這個問題不需要別人回答,他自己就清楚答案——那個人頭根本就不是韋銀豹。
他們沒有人見過韋銀豹,也不知道他長什麽樣,只有與叛軍交戰過的前方將士才知道。
殷正茂自知這次犯下大錯,說是欺君也不為過,立刻進宮,跪在隆慶面前請罪。
這件事若換了世宗,他殷正茂已經人頭不保了,但他運氣好,面對的是隆慶這樣心懷仁慈,也不喜歡動不動就要人命的君主。
隆慶並不著急治他的罪,而是命他立即返回廣西,解決此事,戴罪立功。
時值中秋,京師的天氣早已轉涼,殷正茂頭上卻淌下大顆汗水——他是真以為自己人頭不保。幸而皇上開恩,再次給了他機會。
從朝廷任命殷正茂為廣西總督,到目前為止,除了韋銀豹首級這事兒,其餘的他都做得很好。他對廣西目前的形勢了如指掌,隆慶也很清楚,就算殺了他,一時半會兒也難以找到替代者,反而貽誤戰機。
殷正茂謝恩,準備即刻啟程,返回廣西處理此事。
“等一下!”朱翊鈞卻叫住了他,“眼看首級的將領,若查明他們不是有意為之,只是被叛軍蒙騙,可以重罰,但不能傷他們性命,尤其是俞將軍。”
“至於叛軍,那個韋銀豹,不管他有多少兒子、孫子、兄弟子侄,一個也不能放過。”
殷正茂看向隆慶,後者立刻說道:“太子的意思就是朕的意思。”
“遵旨!”殷正茂領命而去。
“唉!”隆慶嘆一口氣,前幾日,他還打算擺慶功宴,今日叛軍首領又起死回生開始作亂。
他有點主見,但不多,遇事就有些優柔寡斷,還要他兒子來勸慰他:“父皇不用擔心,此事朝廷的每一步決策都沒有錯,只是中間出了點小小的意外,好事多磨。”
那邊廣西的事情一波三折,這邊河道又出狀況。隨著秋汛到來,黃河自靈壁雙溝而下大決口,北決三處,南決八處,以及其他小決口四十餘處。周圍村莊、農田盡數沖毀,百姓流離失所,疫病隨之而來。
除了搶險救災,賑濟百姓之外,總理河道的人選又成為朝廷近來爭論不休的話題。
提到治理河工,大家第一想到的就是朱衡。就在去年,他還向隆慶上疏:東昌、兗州近來改鑿新渠,遠遠避開黃河,地形平坦,各座閘門不必繁瑣開關,船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裏,民夫、差役基本上無事可做。隆慶便依他所言,裁減五名閘官,六千多名民夫和差役,並用這些雇工的開支作為修渠的經費。
他對治理黃河有著豐富的經驗,朝廷上下,包括內閣李春芳、趙貞吉在內,都認為朱衡是最合適的人選。
但偏偏高拱不這麽認為。
朱翊鈞對朱衡的印象還不錯,首先,此人正直,在嚴嵩父子掌管工部大肆斂財之際,他也能剛直不阿,保持清廉,即便受到嚴世蕃的打壓,也絕不屈服。
其次,在海瑞得罪了鄢懋卿,賦閑在家,無事可做之際,是朱衡看重他的人品,給了他機會。
朱翊鈞思來想去,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朱衡的確是最適合的人選,高拱有什麽理由反對?
高拱自然有他的理由,於公於私,他的立場都很堅決。
朱翊鈞看不懂,但是他有老師,凡是看不懂的爭鬥,向他的張先生請教就對了。
張居正給他分析,其實,朱衡曾經在治理河道中也犯過不少錯誤,經他重修的堤壩,疏浚的運河,再次決堤和淤塞的不在少數。雖然經驗豐富,但其實未必正確,可以救急,但絕非長久之計。
這就是於公,高拱反對朱衡前去總理這次水患的原因。
朱翊鈞卻道:“可是現在咱們也找不出一個能謀求長久之計的人,救急不是眼下最終要的嗎?”
張居正卻笑了笑:“那倒未必。”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沒過幾日,朱翊鈞果在隆慶的禦案上看到一封奏疏,陳以勤呈上來的,說他年老多病,不能再為國家盡忠,為君父分憂,乞求致仕回鄉,頤養天年。
的確,他今年已是古稀之年,不是每個人都有嚴嵩那樣的體力和精力幹到八十多還不想退休。
隆慶是很尊敬他這位陳先生的,雖然陳以勤話說得體面,但隆慶心裏也知道,其實他乞求致仕的真正原因是與高拱不和。
事實上,當年在潛邸,他倆同為裕王講官,齊心協力保護裕王,其實相處還挺融洽。
好不容易把裕王扶上皇帝寶座,他們也順利進入內閣,權力爭奪下,矛盾逐漸顯現。
陳以勤一直以來保持中立,在徐階和高拱鬥得天翻地覆的時候,沒有站起出來為任何一方說話。
但從政治理念來講,他更偏向保守派,且不提恢覆舊制,就算推行新政也應該徐徐圖之,不能操之過急,把天底下掌握大多數財富和土地的地主都得罪了。要知道,他們手裏有錢,要造反可比一窮二白的老百姓可怕多了。
正因為他始終保持中立的態度,獨立的思考,幾次三番對高拱激進的言論嗤之以鼻,更重要的是,在徐階這件事上,他也不讚同高拱趕盡殺絕的做法。
既然徐階已經走了,聖上念及他在兩朝交替之際,穩定政局有功,不想深究。
你高拱卻窮追猛打,說什麽“偽造先帝遺詔”,遺詔第一條就說讓裕王即位,你卻說是偽造,言下之意,難道是皇位繼承著另有其人
其心可誅!
聖上說“不甚解”不追究此事,還真以為是護著徐階,那是護著你高拱。
自從再次返京,深得隆慶信任,高拱愈發飛揚跋扈,容不得別人一絲一毫的違逆,陳以勤這樣的自然就成為了他的眼中釘。兩個人矛盾不斷加深,高拱還曾扣下過陳以勤上呈隆慶的奏疏。
陳以勤被排擠得愈發厲害,他心裏清楚,再這麽下去,高拱就該組織手底下的言官彈劾他,到時他連全身而退的機會也沒有,不如趁此致仕,還能回鄉過幾年清靜日子。
隆慶也挽留過陳以勤,但後者堅持要走,他也不再強求。君臣這一別,便再沒有相聚之日,又閑聊了幾句。
隆慶問陳以勤:“陳先生回鄉之後有何打算?”
陳以勤說道:“臣的家鄉在四川順慶府南充縣,那裏曾經有一座西橋,是南充縣前往成都府和重慶府的要道。三十年前,橋塌了,南充百姓進出極為不便。”
“臣返鄉之後,想組織鄉裏重建此橋。”朱翊鈞就坐在旁邊,看他七十歲,走路都不大利索的樣子,退休回家還能有此雄心壯志,不由得心聲佩服:“陳閣老既想做,便大膽去做。說不得哪日我與父皇游歷蜀地,能看到你主持修建的西橋。”
陳以勤沒想到他會這麽說,又驚訝又感慨,眼前坐著的,是現任天子和下任天子,怎麽會離開京師,去到偏遠的西南地區。
陳以勤成為內閣被高拱排擠走的第一個,但卻不是最後一個。
高拱始終沒有放棄過要徹底整死徐階,在不久的將來,又讓他抓住了機會,此時仍舊沒有一個了結。
廣西的戰事,說是不出一月,就能平定叛亂,實際卻並沒有這麽輕松。
俞大猷親率大軍殺得叛軍節節敗退,韋銀豹退至潮水,負隅頑抗,用滾木和擂石殺死大量官軍。大明官軍見久攻不下,相持月餘。
叛軍占據山頭有利位置,俞大猷不敢強攻,只能轉變戰略,先圍起來,斷糧斷水,跟這些叛軍耗下去。
又是月餘之後,俞大猷派出廣西本地的南丹吐司狼兵,喬裝打入叛軍內部,竊取敵軍情況,埋伏其中,等待時機。得知他們缺水缺糧,立刻組織精銳士兵,賞以重金夜裏強行登山,終於在內外夾攻之下,大敗叛軍。
這時候,殷正茂傳來命令——重金懸賞韋銀豹的首級。不過幾日,韋銀豹的兒子韋良臺便向朝廷投向,獻上了他父親的首級和衣物。
驗看首級的官員確定無誤,叛軍首領韋銀豹已死,韋良臺這個繼承人也主動投降,雖仍有小部分叛軍突圍,四散逃竄,但韋銀豹死了,其他人也成不了氣候。
殷正茂親自押解韋銀豹的首級和兒子進京,隆慶在乾清宮召見了他,朱翊鈞得知消息,也趕了過來,湊熱鬧。
父子倆沒見過人的首級長什麽樣,何況是隔了這麽多天的首級,既有些好奇,又有些害怕。
朱翊鈞心裏還在想,那人頭不會已經腐爛到看不出面目吧。
但盒子打開那一刻,還是讓他小小的吃了一驚。
人頭比他想象中更加完好,頭發雜亂,皮膚灰敗,怒目圓瞪。
朱翊鈞本能的往後退了一步,隆慶就站在他身後,一手摟住了兒子的肩膀,另一只手要去捂他的眼睛。
朱翊鈞只是剛看到人頭的那一刻,視覺沖擊有些震撼,適應一下就感覺好多了。
他抓著隆慶的手往下拉,露出眼睛又去打量那頭顱,看著看著就發出了疑問:“這個韋銀豹看著還挺年輕,難怪七十歲還能率領叛軍造反。”隆慶才不管他看著年輕還是衰老,總之,這場起於景泰年間,延續一百年,幾代人的叛亂徹底得以平息。朝廷調集十四萬大軍,耗費糧餉數百萬兩,總算有一個滿意的結果,他也能松一口氣。
隆慶立刻讓內閣擬旨,要嘉獎有功的將領,為將士們慶功。可就在幾日之後,聖旨還沒來得及傳下去,來自廣西的另一份奏報飛至京師——韋銀豹率領殘部卷土重來,又在古田鳳凰村附近起事。
隆慶大驚,不僅隆慶,整個朝廷上下也都震驚不已。
朱翊鈞問道:“究竟有幾個韋銀豹呀?”
這個問題不需要別人回答,他自己就清楚答案——那個人頭根本就不是韋銀豹。
他們沒有人見過韋銀豹,也不知道他長什麽樣,只有與叛軍交戰過的前方將士才知道。
殷正茂自知這次犯下大錯,說是欺君也不為過,立刻進宮,跪在隆慶面前請罪。
這件事若換了世宗,他殷正茂已經人頭不保了,但他運氣好,面對的是隆慶這樣心懷仁慈,也不喜歡動不動就要人命的君主。
隆慶並不著急治他的罪,而是命他立即返回廣西,解決此事,戴罪立功。
時值中秋,京師的天氣早已轉涼,殷正茂頭上卻淌下大顆汗水——他是真以為自己人頭不保。幸而皇上開恩,再次給了他機會。
從朝廷任命殷正茂為廣西總督,到目前為止,除了韋銀豹首級這事兒,其餘的他都做得很好。他對廣西目前的形勢了如指掌,隆慶也很清楚,就算殺了他,一時半會兒也難以找到替代者,反而貽誤戰機。
殷正茂謝恩,準備即刻啟程,返回廣西處理此事。
“等一下!”朱翊鈞卻叫住了他,“眼看首級的將領,若查明他們不是有意為之,只是被叛軍蒙騙,可以重罰,但不能傷他們性命,尤其是俞將軍。”
“至於叛軍,那個韋銀豹,不管他有多少兒子、孫子、兄弟子侄,一個也不能放過。”
殷正茂看向隆慶,後者立刻說道:“太子的意思就是朕的意思。”
“遵旨!”殷正茂領命而去。
“唉!”隆慶嘆一口氣,前幾日,他還打算擺慶功宴,今日叛軍首領又起死回生開始作亂。
他有點主見,但不多,遇事就有些優柔寡斷,還要他兒子來勸慰他:“父皇不用擔心,此事朝廷的每一步決策都沒有錯,只是中間出了點小小的意外,好事多磨。”
那邊廣西的事情一波三折,這邊河道又出狀況。隨著秋汛到來,黃河自靈壁雙溝而下大決口,北決三處,南決八處,以及其他小決口四十餘處。周圍村莊、農田盡數沖毀,百姓流離失所,疫病隨之而來。
除了搶險救災,賑濟百姓之外,總理河道的人選又成為朝廷近來爭論不休的話題。
提到治理河工,大家第一想到的就是朱衡。就在去年,他還向隆慶上疏:東昌、兗州近來改鑿新渠,遠遠避開黃河,地形平坦,各座閘門不必繁瑣開關,船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裏,民夫、差役基本上無事可做。隆慶便依他所言,裁減五名閘官,六千多名民夫和差役,並用這些雇工的開支作為修渠的經費。
他對治理黃河有著豐富的經驗,朝廷上下,包括內閣李春芳、趙貞吉在內,都認為朱衡是最合適的人選。
但偏偏高拱不這麽認為。
朱翊鈞對朱衡的印象還不錯,首先,此人正直,在嚴嵩父子掌管工部大肆斂財之際,他也能剛直不阿,保持清廉,即便受到嚴世蕃的打壓,也絕不屈服。
其次,在海瑞得罪了鄢懋卿,賦閑在家,無事可做之際,是朱衡看重他的人品,給了他機會。
朱翊鈞思來想去,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朱衡的確是最適合的人選,高拱有什麽理由反對?
高拱自然有他的理由,於公於私,他的立場都很堅決。
朱翊鈞看不懂,但是他有老師,凡是看不懂的爭鬥,向他的張先生請教就對了。
張居正給他分析,其實,朱衡曾經在治理河道中也犯過不少錯誤,經他重修的堤壩,疏浚的運河,再次決堤和淤塞的不在少數。雖然經驗豐富,但其實未必正確,可以救急,但絕非長久之計。
這就是於公,高拱反對朱衡前去總理這次水患的原因。
朱翊鈞卻道:“可是現在咱們也找不出一個能謀求長久之計的人,救急不是眼下最終要的嗎?”
張居正卻笑了笑:“那倒未必。”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