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490章 大漢律與漢月報

關燈
第490章 大漢律與漢月報

張禎改革官制,基本沒遇到什麽阻礙。

一方面是因為她執政日久,威望早成,無人與她作對。

況且改制後職權更為清晰、更為細致,眾人沒有反對的理由。

另一方面,是因為新的官制創造了大量的官位。

誰家還沒個想入仕的親眷子弟?官位越多,於大家越有利。

因而都抱著支持的態度。

官制定好,下一步便是往裏填人。

張禎自任左丞相,任命王允為右相,賈詡為前相。

八部首官為尚書,另有左、右侍郎。

吏部尚書,任命原冀州知州荀彧,左侍郎許攸,右侍郎原大將軍府幕僚王浩,再將原冀州刺史田豐提為知州,刺史則由朝廷另外派人。

戶部尚書,任命原大司農張義,左侍郎崔丹,右侍郎張禎之兄張祈。

禮部尚書,任命原北海相孔融,“北海相”這類官職,往後予以取締,左侍郎劉表,右侍郎伏完,乃是皇後之父。

刑部尚書,任命荀彧舉薦的陳群,左侍郎袁紹,右侍郎張松。

工部尚書,任命墨家傳人臺舒,他不會當官沒關系,有幕僚,左侍郎李嚴,右侍郎秦書。

商部尚書,任命諸葛亮,左侍郎法正,右侍郎原侍中鄭習,也是皇甫六郎的表兄。

學部尚書,任命蔡邕,左侍郎蔡琰,右侍郎禰衡。

外事部尚書,由西北經略使曹操兼任,郭嘉兼任右侍郎,諸葛亮兼左侍郎,曹操不在朝中時,他和郭嘉代管外事部。

各部其餘官職,由通過考核的太學生及民間征召的俊才充任。

但並未一次性到位,空缺著一部分,待有了合適的人選再任命。

軍府也自有一套體系,含戍衛、開拓之職,節制天下兵馬。

除此之外,保留了少府,負責皇室事務,由內閣監管。

之後張禎召集王允、荀彧、蔡邕、蔡琰、陳群、諸葛亮等人,修訂《大漢律》,以律法的形式,明確了官制、君權。

並定出了百姓基本的權利和義務。

如何算是違法、違法又該如何,全都做出了規定。

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

《大漢律》定稿好印出五千份,下發到縣級官府,令各級主官用心研習。

如果不是她改良了造紙術,大大降低了紙張的成本,並且推出了印刷術,用紙不可能這麽奢侈。

等這件事忙完,春耕都已經結束了。

跟著張禎回京城的祖二郎、祖三郎、祖星、阿衣四人,也在課農司進修了一年,學習了各種先進的種植技術,年初回了部落,指導那一片越民精耕細作。

張禎休息幾日,叫來諸葛亮,跟他說是時候組建商隊前往西域了。

這事兒,此前她就提過,諸葛亮也順著她的思路想了許多。

還跟文和先生討論過幾次。

現在阿姐讓他任商部尚書,明顯是要有大的舉動,他也有所預料。

所以三言兩語就溝通完畢,回官署做事去了。

商隊的意義當然不只是行商,否則為何讓他兼任外事部左侍郎?

這分明也是在開疆拓土。

諸葛亮很懂。

三個月後,組建了一支兩千人的大型商隊,由法正率領,向西域進發,呂布派出兩千精銳充當護衛。

貨物種類繁多,有鹽、布、絲綢、蜀錦、瓷器、茶葉、脂粉等等,但鐵器及各項技術嚴格管控,半點不許外傳。

諸葛亮本來也想去,張禎沒答應。

還有一大堆事兒呢,哪能讓他走。

委任他為啟民特使,代替學部去各州、郡、縣建學校。

縣級建小學,郡級建中學,州級建大學。

最高學府則是京城的太學。

每年有兩次考核,分優、良、差三等。

優等免除各項費用,還以資鼓勵,給獎學金。

良等免學費、書本費,但要交食宿費。

差等所有費用都要交。

不過小學除外,小學三年,不收任何費用。

具體建多少、怎麽建,由諸葛亮調查後與學部商議決定,到時告知她就行。

所需資金,就從前兩年世族身上搜刮出的那筆橫財支出。

此事龐大繁瑣,學部那幾位,誰都不像是能做成的樣子,唯有諸葛亮讓她放心。

她自己也很忙。

從白玉京到長安的鐵路,已經開工了。

專用的車廂、風箱,都已在趕制。

雖不用她具體負責,也要過問一二。

偶有閑暇,還要跟蔡邕、蔡琰、禰衡三人商量辦報紙一事。

西漢時已有邸報,但這種文書主要在各級官府間流通,並未流入民間,她想辦的是面向民間的報紙,版面、內容都能效仿現代,宣揚正面、積極的事物,還能打打廣告什麽的。

各位大師也能在上面發表自己的詩文、見解、理念。

主旨是為朝廷喉舌,加強朝廷與地方官府、民間百姓的聯系,促進各方面的交流,增加天下士民對朝廷的向心力。

此事本不急,可第一條鐵路大概明年就能完工。

能將報紙運出長安,運到各地。

各級學校也在建造中。

這種情況下還不辦報,張禎不能原諒自己。

蔡琰一聽就很有興趣,主動請命,張禎便委她為主編,蔡邕、禰衡為副主編,協助她完成。

報紙的名字也確定下來,叫《漢月報》,每月發行一次。

有點像月刊。

但張禎覺得,還是叫報紙更符合朝廷的需求。

蔡琰也是風一般的女子,很快就約到稿件,出了第一期。

首批印刷了兩千份,在長安萬書坊發行售賣。

一份五個大錢,貧苦人買不起,也不會買,因為不識字,可在識字的人眼中,這價格低廉得讓他們不敢置信。

不到三天就一售而空,蔡琰大為欣喜,又加印了五千份,也是沒幾日就賣光光。

這種新奇的文化形式,引得士林嘩然,議論紛紛。

總體來說,是褒多於貶。

士子們議論完,最想做的事是毛遂自薦,為《漢月報》撰稿,不給稿費都行。

劉表、袁紹、袁術也如此,只要能選用他們的詩文,不用稿費,他們甚至還能倒給錢。

但蔡琰鐵面無私,主要看的是質量。

質量要是不行,給再多錢她也不收。

就這樣,鐵路還沒修好,報業已經上了正軌。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