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404章 白玉京尋址小分隊

關燈
第404章 白玉京尋址小分隊

這一場出征儀式,帶來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四方游客回到家鄉,將自己所見所聞一一述說,聽者無不向往。

對於朝廷的強盛,也有了新的認知。

再一回想,不知道從哪天開始,身邊餓死、凍死的人似乎少了。

兵亂也幾乎沒有了,偶爾出現幾窩山匪盜賊,也很快被清剿。

遇上災禍,還能去官府領救濟。

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盛世?

無數人精神振奮,發誓要在這樣的盛世裏活下去。

種田的、做手工的、行商的,都鼓足了勁兒。

而在遙遠的東北,四月末也有一場出征儀式,由遼東太守諸葛玄主持。

規模沒有京城的大,但同樣莊重肅穆,鼓舞人心。

從將軍到步卒,個個英姿颯爽,士氣高昂。

也是分了三軍。

前軍主將張遼,副將是呂布調給他的顏良、文醜、淳於瓊,共統兵一萬。

趙雲也想去,但他秉性寬厚,爭不過張遼,只能留守冀州。

中軍主將公孫瓚,統兵兩萬。

他兒子公孫續也在鹽牌競價後趕回遼東,與他一道出征。

同來的還有劉和。

劉虞不樂意治下有戰火,揚威域外倒是挺高興的,特意將兒子劉和交給公孫瓚,掙個戰功。

放在歷史中,這想都不敢想,兩家是死仇。

後軍主將袁譚,副將麯義,以及他表哥高幹,統兵一萬。

幾人嚴重懷疑,公孫瓚將他們放在後軍,是因著以前的恩怨打擊報覆,不讓他們立下太大的功勞。

但一看前軍是張遼,大家就都收了聲。

誰不知道這廝是呂奉先的嫡系?

還厚著臉皮跟張神悅攀了親,高幹曾親耳聽見,張神悅稱他為兄長。

後臺太硬,實在得罪不起。

而且張遼本人,也是不世出的名將,軍中考校武藝,能穩贏他的唯有呂奉先,還曾斬首蹋頓單於,揚威白狼山。

拋開他的背景不提,眾將也服他。

袁譚整理好心情,安慰麯義和表哥,“後軍也無妨,只要能把握機會,後軍也能建奇功!”

在座諸將,沒人比他更希望有一場大功勞。

因為,他迫不及待想去京城,去父親面前炫耀。

他會讓父親知道,誰才是袁家最有出息的兒郎!

麯義、高幹都點頭,“正是這個理兒!”

他們也需要功勞封妻蔭子,衣錦還鄉。

遼東出征的軍報傳回長安,張禎細細看完,出了會兒神。

呂布用兵七萬,公孫瓚用兵四萬,合起來十一萬。

而且還是兩路出征,做好了大半年的準備,武器齊備,糧草充足。

漢武帝劉徹要是知道了,肯定得眼紅。

他當年可沒這麽好的條件。

明明將大漢疆域從兩百多萬平方公裏,擴展到六百多萬平方公裏,還被罵為窮兵黷武。

......可能他也確實窮兵黷武了,但放在時間長河上來看,他只是提前打了後世必須得打的仗。

張禎不敢說自己比他幸運。

因為她所穿越的時代,是即將崩塌的東漢末年。

但也正因即將崩塌,反倒能夠破而後立,背水一戰。

若是在劉協父親、祖父時代,有些事情反而不能大刀闊斧地進行。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她又似乎是幸運的。

還真是“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而她比漢武帝更幸運的地方在於,將星如雲,謀臣似雨。

隨便拎出一個,都能威震一方。

不像漢武帝,最拿得出手的也就衛青、霍去病,這兩人一離世,就沒了後續者。

李廣、李陵這一家,說真的又悲情又坑。

張禎輕笑一聲,收好軍報,給公孫瓚寫信。

內容就一個,令諸軍收集大漢沒有的種子,吃的、用的、玩的,只要覺得有些許價值,都不要放過,通通送到長安。

這事兒,之前她就跟呂布和公孫瓚說過。

怕公孫瓚忘記,多提一次。

呂布倒不用多囑咐,他不會忘。

兩邊都是黃金夢幻陣容,張禎也沒有什麽可擔心的。

事實上,根本不需要那麽多將領、謀士,把人都派出去,主要是怕他們精力無處發洩,又在漢室腹地作亂。

眼下,她最關註的是一件事,白玉京。

大軍一走,就召開了小朝會,讓諸公商議白玉京應該建造在哪兒。

諸葛亮也列席。

朝中諸公也都隱隱綽綽聽說了要建新都城,極為興奮,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

如果是以前,他們定然反對,因為窮。

只會建議小皇帝將就遷回東都洛陽。

現在不一樣了,有錢了,四億兩千萬!

若是還不夠,國庫湊一湊,稅賦湊一湊,也就基本夠了。

經過半個多月的商討,或者說爭吵,最終少數服從多數,還是選在中州河南。

但不是洛陽,也不是開封或任何一座現有城池。

張禎說得很明白,不在舊城池的基礎上重修,而是新建。

她要一座全新的都城。

具體建在哪兒呢?她也不知道。

於是派出白玉京尋址小分隊。

隊長,不,特使是基建狂魔李嚴,副使是張松。

張禎沒有忘記,張松會畫輿圖,還畫得很好。

成員有墨家三位傳人,秦書、單冬、胡維,都是基建專家。

還有幾位中常侍,以及袁紹之子袁尚,劉表之子劉琮,袁術之子袁曜。

落魄三人組覺得這是個巧宗,非要把兒子塞進來混個資歷,還送了重禮。

張禎沒理由不收。

這種事情,這三家想壞也壞不了。

而且她看袁尚、劉琮、袁曜等人,當大漢順臣當得挺愉快的,不像他們的父輩,沒那麽多痛苦糾結。

張松還引薦了一個人,好友法正。

張禎自然也同意。

等這行人離開長安,她最關註的就只剩兩件事。

一是鹽務,二是春耕。

不過,前者有鹽務司,後者有課農司,兩件大事都在有條不紊、按部就班的進行著,她並不需要花費太多的心力。

暗地裏沾沾自喜,穿越多年,總算是享受到了垂拱而治的快樂。

找對人,做對事,一切就會變得很簡單!

但話雖如此,始終還是心系農田,像去年一樣,時常在關中各地巡視,勸課農桑,過問民生。

對於這樣的張禎,關中百姓也都習慣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