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第 26 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26章 第 26 章
【李泌作為大唐神童, 李隆基時期被楊國忠忌恨,歸隱;李亨時被李輔國誣陷,再次歸隱;李俶時被元載排擠, 這次他沒選擇歸隱, 而是在地方任職;終於到了李適的時期,入朝拜相, 獻上困蕃之策, 保全功臣, 極力促成貞元之盟】
【他給李適的建議就是:西聯大食、北和回鶻、南結南詔,大家一起將吐蕃圈禁起來, 年年揍吐蕃, 給吐蕃放血,吃吐蕃的肉, 最後吐蕃不戰而敗。大食能答應,因為他們只能在西邊喝湯,盛唐時三戰大食讓他們無力東進;南詔能答應, 是因為山川險阻,宜守不宜攻, 最多就是攻入成都撈一撈好處,與唐朝聯盟百利無一害;回鶻能答應, 是因為回鶻國內政局不穩, 又在西域被唐朝牽制, 結盟是最好的辦法。】
【於是, 貞元之盟達成, 對唐朝威脅巨大的吐蕃成了困獸。吐蕃‘西迫大食之強, 北病回鶻之眾,東由南詔之防’, 囤聚在河套、隴右地區的兵力僅僅五、六萬罷了。】
【李泌在貞元五年去世,但他為唐朝取得先機在貞元十七年見到了成效——維州之戰。】
【貞元十七年,劍南西川節度使韋臯帶領唐軍在南詔的配合下圍困吐蕃,斬首吐蕃萬餘人,俘虜六千,圍攻維州及昆明城,最後吐蕃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將能掌控吐蕃局勢的大相論莽熱的頭顱獻給唐德宗。】
【此後西北危機解決,唐朝北境的政權再也掀不起風浪。】
“果然是經世之才!”李隆基撫掌大笑,這樣的招數,難為他想到!好!當即命人去東宮請李長源,此時的李泌還是太子屬官。
李泌見高力士親自前來,讓自己趕緊前往大明宮,頓時一頭霧水,怎麽回事?自己沒有在陛下面前礙眼吧?
他知道神跡顯現,但太子只是告訴了自己安史之亂,其餘的事他也一知半解,難道是有關自己的事?
想通之後李泌穩住心神,不是派金吾衛來,而是高力士,可見自己將來並非大奸大惡之人。
李隆基道:“長源,這些年來你為太子效力,辛苦了。”
李泌忙行禮回道:“陛下待臣恩情深重,臣自當結草銜環以報陛下。”
“吐蕃連年侵犯我大唐西北,朕意圖西聯大食、北和回鶻、南結南詔,以困吐蕃,長源以為如何?”李隆基笑問,眉宇間柔和非常,就像是個慈祥的長輩考察子孫晚輩的詩書一樣。
為什麽這個謀略,與自己所想的制蕃之策有一種離奇的巧合?李泌越想越覺得這個策略簡直極佳,興奮道:“陛下聖明!陛下聖明!”
雖然李泌歸隱名山,但並非真的不問世事,而是積極暗中關註朝堂上的動向。畢竟治國安邦是每個文人的抱負,怎麽可能因為奸臣陷害就放棄夙願呢?
歸隱是假,暫避是真。
吐蕃與回鶻都是大唐之患,但回鶻自從貞觀年間就與唐朝交好,兩國之間牽連深厚。但吐蕃不同,不斷跟大唐爭奪隴右、河套和西域,打敗了就認輸,認完趁大唐不備接著打,就像蒼蠅一樣,趕也趕不走。
在許多夜晚,李泌都在苦苦思索如何讓大唐之敵永無還手之力,如今的大唐看似強大,但內裏的隱患也不少,早晚會釀成大錯。如今他知道了,果不其然有了安史之亂。
如何用最少的兵力,幹最大的事情?若是太宗文皇帝在世小小吐蕃、回鶻自然不是問題,但當今皇帝熱衷開疆拓土,百姓苦不堪言也就罷了,偏偏朝中宵小拿唐軍的生命換自己入朝拜相的資本,著實可恨!
李隆基一席話讓他茅塞頓開,就是這樣啊!就應該是這樣!
聯合周邊,壓制吐蕃,最後讓吐蕃成為猛虎的口中之食,李泌連聲稱讚道:“陛下聖明!陛下聖明!”
不愧是早就了開元盛世的君主!如今奸臣已經被斬殺,想來自己也能在朝堂上大放光彩!
“非也,這是長源之策啊!”韋見素附和道。
“?”李泌一臉不知所措,“臣沒有……”
李亨忙提好友解圍,指了指天幕,笑道:“長源不必謙虛。”
李泌看著恢宏的天幕,眼前一片清明,原來如此!
【最後的南詔,與吐蕃、回鶻相比,略顯外強中幹。】
李世民納悶了,南詔,天南之地,窮山惡水,怎麽會成為大唐之敵?
但他的疑惑只持續了很短時間,作為一個優秀的將軍,李世民很快反應過來,南詔能強大,十有八九是大唐為了牽制吐蕃扶植起來的。
西南那片地方,高山深谷,易守難攻,若要進軍恐怕討不到好處。
“當務之急的突厥、契丹這些北方的部落,可不解決掉南詔,後世的皇帝是蠢貨怎麽辦?”
——
天幕上展現了一張唐詔戰和圖。
李隆基看著一條深紅色的線,上面寫著:天寶十載,唐軍大敗於瀘水之南,死傷陣亡二十萬。他又開始頭痛了!天幕為什麽不早點出現!
天寶九載,南詔王閣羅鳳帶著妻子按照南詔禮節去拜見唐朝都督張虔陀,沒想到南張虔陀當著南詔王當面羞辱王妃,接著派人找閣羅鳳索要賄賂,辱罵閣羅鳳。
南詔王要是不聽話,張虔陀就去跟皇帝告狀,說南詔要謀反。一個唐朝漢人官員,一個異族之王,李隆基覺得自己肯定會聽張虔陀的話。
同時他將自己代入了閣羅鳳,是可忍孰不可忍!
閣羅鳳的使臣來長安訴苦,他沒有理會,其實心裏早就存了南詔對大唐不忠的懷疑。當時他把閣羅鳳說的那句話“九重天子難承咫尺之顏,萬裏忠臣豈受奸邪之害”當成了南詔的狡辯。
他不是不知道楊國忠幹的好事,當時他想讓楊國忠在朝堂站穩腳跟,任由他在劍南軍中安插心腹。南詔為何反叛他知道,三次請罪書他也知道,唯獨不知道楊國忠是個廢物!跟李林甫相比實在太差!
政治手法堪稱拙劣,要用軍功揚威結果被區區南詔打敗!讓唐軍喪命,讓大唐威望掃地!
李隆基固然生氣南詔斬殺唐朝州官,膽敢跟大唐叫板,但他更氣的是鮮於仲通!
二十萬大軍都輸了!自己還得捏著鼻子認下,高高興興地給他升官!若不是楊國忠會斂財,他早就廢了他!
可惜如今悔恨也晚了,李隆基不得不從悔恨中走出來,想想怎麽彌補當初的錯處。
【天寶年間三征南詔,大唐二十萬軍隊埋骨西南大山。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唐朝中衰,南詔趁機壯大,依附吐蕃,劫掠川蜀。但從後世表現來看,唐軍只要認真對待,攻打南詔就算不會大勝但也不會大敗。】
【大歷年間,南詔越發猖狂,傾國征兵,發兵二十萬入川,意圖占領川蜀。到了李適上位時,抽調禁軍4000,從邠、隴、範陽兵5000,近一萬人馬分道入川,結果南詔打敗,被斬首六千,生擒六百,‘饑寒隕於崖谷者□□萬’。】
【這一仗,南詔十萬人馬全軍覆沒。隨後南詔王急忙遷都,耗費人力將都城營建在易守難攻之地;此後五十年不敢侵擾唐朝西南邊境;舍棄吐蕃,親自將吐蕃情報送給唐朝,並配合唐軍攻打吐蕃。】
【安穩了五十年後,南詔恢覆元氣,又開始劫掠安南、川蜀地區。此時已經到了晚唐,或許已經感受到了滅亡的氣息,李唐皇室開始了醉生夢死的奢靡生活。唐朝第十八位皇帝李漼更加荒淫無度,他的宮廷樂隊多達五百人,一個月有一般時間在舉辦宴會,幾乎每個月都要出游。百姓苦不堪言,國事衰敗!】
【在這種情況下,李漼下旨反擊。高駢帶領禁軍5000,不帶糧草,屢屢大敗南詔,一路上靠著繳獲的糧草輜重維持,屠戮南詔士兵數萬人,斬殺河蠻(白族)首領,斬殺俘虜南詔將軍數十人,安南之戰,南詔損失慘重。】
【南詔王已經自立為皇帝,放棄安南,攻打川蜀。唐朝用2000忠武軍,打破南詔,斬殺敵軍近萬人接著南詔繼續攻打,唐朝繼續大破其軍,甚至越追越遠,最後攆到大渡河,斬殺南詔酋長50人。】
【可以說,南詔攻唐的五十年,是南詔屢戰屢敗的五十年,最後南詔境內無壯男,堪稱女兒國。被擄到南詔的漢人鄭買嗣起兵,殺光南詔王室,將歷代南詔王從王陵裏挖出來,開棺掘墳,挫骨揚灰!少數逃離的南詔王室人只有改名換姓自稱漢人才活了下去。】
李隆基聽完大徹大悟!只要安史之亂沒有發生,南詔就會一直迫於盛唐之威而俯首稱臣,他就說嘛,一個蕞爾小地,膽敢進犯大唐!
南詔確實如天音所說的外強中幹,與回鶻、吐蕃比起來威脅不大,所以可以暫且不采取行動,壓制南詔不敢進犯即可。
等他收拾了回鶻、吐蕃再去收拾南詔!
——
李世民犯難了,如今的南詔還僅僅只是六個大部落相互攻伐,既沒有能人統一,也沒有強兵,大唐跟這樣的小部落打仗,以大欺小,毫無理由,他都怕史書記下來被後人唾罵。
所以子孫為了對付吐蕃,扶植南詔,但現在吐蕃也並不強大,南詔更是弱小,他沒有借口去滅了人家。更何況北邊的突厥才是他的心腹大患,難道要留給不爭氣的後代?
“我竟然理解了秦始皇!”李世民心道,秦始皇不就是想一個人做完幾代人要做的事嗎!
魏征勸說道:“陛下要以隋煬帝為鑒,還應看著玄宗的下場,窮兵黷武不可取!”
“魏公說得是。”李世民表面應了,心裏卻在盤算如何在國力允許的情況下把這些潛在的勁敵一個個消滅在發芽之時。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李泌作為大唐神童, 李隆基時期被楊國忠忌恨,歸隱;李亨時被李輔國誣陷,再次歸隱;李俶時被元載排擠, 這次他沒選擇歸隱, 而是在地方任職;終於到了李適的時期,入朝拜相, 獻上困蕃之策, 保全功臣, 極力促成貞元之盟】
【他給李適的建議就是:西聯大食、北和回鶻、南結南詔,大家一起將吐蕃圈禁起來, 年年揍吐蕃, 給吐蕃放血,吃吐蕃的肉, 最後吐蕃不戰而敗。大食能答應,因為他們只能在西邊喝湯,盛唐時三戰大食讓他們無力東進;南詔能答應, 是因為山川險阻,宜守不宜攻, 最多就是攻入成都撈一撈好處,與唐朝聯盟百利無一害;回鶻能答應, 是因為回鶻國內政局不穩, 又在西域被唐朝牽制, 結盟是最好的辦法。】
【於是, 貞元之盟達成, 對唐朝威脅巨大的吐蕃成了困獸。吐蕃‘西迫大食之強, 北病回鶻之眾,東由南詔之防’, 囤聚在河套、隴右地區的兵力僅僅五、六萬罷了。】
【李泌在貞元五年去世,但他為唐朝取得先機在貞元十七年見到了成效——維州之戰。】
【貞元十七年,劍南西川節度使韋臯帶領唐軍在南詔的配合下圍困吐蕃,斬首吐蕃萬餘人,俘虜六千,圍攻維州及昆明城,最後吐蕃十萬大軍全軍覆沒,將能掌控吐蕃局勢的大相論莽熱的頭顱獻給唐德宗。】
【此後西北危機解決,唐朝北境的政權再也掀不起風浪。】
“果然是經世之才!”李隆基撫掌大笑,這樣的招數,難為他想到!好!當即命人去東宮請李長源,此時的李泌還是太子屬官。
李泌見高力士親自前來,讓自己趕緊前往大明宮,頓時一頭霧水,怎麽回事?自己沒有在陛下面前礙眼吧?
他知道神跡顯現,但太子只是告訴了自己安史之亂,其餘的事他也一知半解,難道是有關自己的事?
想通之後李泌穩住心神,不是派金吾衛來,而是高力士,可見自己將來並非大奸大惡之人。
李隆基道:“長源,這些年來你為太子效力,辛苦了。”
李泌忙行禮回道:“陛下待臣恩情深重,臣自當結草銜環以報陛下。”
“吐蕃連年侵犯我大唐西北,朕意圖西聯大食、北和回鶻、南結南詔,以困吐蕃,長源以為如何?”李隆基笑問,眉宇間柔和非常,就像是個慈祥的長輩考察子孫晚輩的詩書一樣。
為什麽這個謀略,與自己所想的制蕃之策有一種離奇的巧合?李泌越想越覺得這個策略簡直極佳,興奮道:“陛下聖明!陛下聖明!”
雖然李泌歸隱名山,但並非真的不問世事,而是積極暗中關註朝堂上的動向。畢竟治國安邦是每個文人的抱負,怎麽可能因為奸臣陷害就放棄夙願呢?
歸隱是假,暫避是真。
吐蕃與回鶻都是大唐之患,但回鶻自從貞觀年間就與唐朝交好,兩國之間牽連深厚。但吐蕃不同,不斷跟大唐爭奪隴右、河套和西域,打敗了就認輸,認完趁大唐不備接著打,就像蒼蠅一樣,趕也趕不走。
在許多夜晚,李泌都在苦苦思索如何讓大唐之敵永無還手之力,如今的大唐看似強大,但內裏的隱患也不少,早晚會釀成大錯。如今他知道了,果不其然有了安史之亂。
如何用最少的兵力,幹最大的事情?若是太宗文皇帝在世小小吐蕃、回鶻自然不是問題,但當今皇帝熱衷開疆拓土,百姓苦不堪言也就罷了,偏偏朝中宵小拿唐軍的生命換自己入朝拜相的資本,著實可恨!
李隆基一席話讓他茅塞頓開,就是這樣啊!就應該是這樣!
聯合周邊,壓制吐蕃,最後讓吐蕃成為猛虎的口中之食,李泌連聲稱讚道:“陛下聖明!陛下聖明!”
不愧是早就了開元盛世的君主!如今奸臣已經被斬殺,想來自己也能在朝堂上大放光彩!
“非也,這是長源之策啊!”韋見素附和道。
“?”李泌一臉不知所措,“臣沒有……”
李亨忙提好友解圍,指了指天幕,笑道:“長源不必謙虛。”
李泌看著恢宏的天幕,眼前一片清明,原來如此!
【最後的南詔,與吐蕃、回鶻相比,略顯外強中幹。】
李世民納悶了,南詔,天南之地,窮山惡水,怎麽會成為大唐之敵?
但他的疑惑只持續了很短時間,作為一個優秀的將軍,李世民很快反應過來,南詔能強大,十有八九是大唐為了牽制吐蕃扶植起來的。
西南那片地方,高山深谷,易守難攻,若要進軍恐怕討不到好處。
“當務之急的突厥、契丹這些北方的部落,可不解決掉南詔,後世的皇帝是蠢貨怎麽辦?”
——
天幕上展現了一張唐詔戰和圖。
李隆基看著一條深紅色的線,上面寫著:天寶十載,唐軍大敗於瀘水之南,死傷陣亡二十萬。他又開始頭痛了!天幕為什麽不早點出現!
天寶九載,南詔王閣羅鳳帶著妻子按照南詔禮節去拜見唐朝都督張虔陀,沒想到南張虔陀當著南詔王當面羞辱王妃,接著派人找閣羅鳳索要賄賂,辱罵閣羅鳳。
南詔王要是不聽話,張虔陀就去跟皇帝告狀,說南詔要謀反。一個唐朝漢人官員,一個異族之王,李隆基覺得自己肯定會聽張虔陀的話。
同時他將自己代入了閣羅鳳,是可忍孰不可忍!
閣羅鳳的使臣來長安訴苦,他沒有理會,其實心裏早就存了南詔對大唐不忠的懷疑。當時他把閣羅鳳說的那句話“九重天子難承咫尺之顏,萬裏忠臣豈受奸邪之害”當成了南詔的狡辯。
他不是不知道楊國忠幹的好事,當時他想讓楊國忠在朝堂站穩腳跟,任由他在劍南軍中安插心腹。南詔為何反叛他知道,三次請罪書他也知道,唯獨不知道楊國忠是個廢物!跟李林甫相比實在太差!
政治手法堪稱拙劣,要用軍功揚威結果被區區南詔打敗!讓唐軍喪命,讓大唐威望掃地!
李隆基固然生氣南詔斬殺唐朝州官,膽敢跟大唐叫板,但他更氣的是鮮於仲通!
二十萬大軍都輸了!自己還得捏著鼻子認下,高高興興地給他升官!若不是楊國忠會斂財,他早就廢了他!
可惜如今悔恨也晚了,李隆基不得不從悔恨中走出來,想想怎麽彌補當初的錯處。
【天寶年間三征南詔,大唐二十萬軍隊埋骨西南大山。後來安史之亂爆發,唐朝中衰,南詔趁機壯大,依附吐蕃,劫掠川蜀。但從後世表現來看,唐軍只要認真對待,攻打南詔就算不會大勝但也不會大敗。】
【大歷年間,南詔越發猖狂,傾國征兵,發兵二十萬入川,意圖占領川蜀。到了李適上位時,抽調禁軍4000,從邠、隴、範陽兵5000,近一萬人馬分道入川,結果南詔打敗,被斬首六千,生擒六百,‘饑寒隕於崖谷者□□萬’。】
【這一仗,南詔十萬人馬全軍覆沒。隨後南詔王急忙遷都,耗費人力將都城營建在易守難攻之地;此後五十年不敢侵擾唐朝西南邊境;舍棄吐蕃,親自將吐蕃情報送給唐朝,並配合唐軍攻打吐蕃。】
【安穩了五十年後,南詔恢覆元氣,又開始劫掠安南、川蜀地區。此時已經到了晚唐,或許已經感受到了滅亡的氣息,李唐皇室開始了醉生夢死的奢靡生活。唐朝第十八位皇帝李漼更加荒淫無度,他的宮廷樂隊多達五百人,一個月有一般時間在舉辦宴會,幾乎每個月都要出游。百姓苦不堪言,國事衰敗!】
【在這種情況下,李漼下旨反擊。高駢帶領禁軍5000,不帶糧草,屢屢大敗南詔,一路上靠著繳獲的糧草輜重維持,屠戮南詔士兵數萬人,斬殺河蠻(白族)首領,斬殺俘虜南詔將軍數十人,安南之戰,南詔損失慘重。】
【南詔王已經自立為皇帝,放棄安南,攻打川蜀。唐朝用2000忠武軍,打破南詔,斬殺敵軍近萬人接著南詔繼續攻打,唐朝繼續大破其軍,甚至越追越遠,最後攆到大渡河,斬殺南詔酋長50人。】
【可以說,南詔攻唐的五十年,是南詔屢戰屢敗的五十年,最後南詔境內無壯男,堪稱女兒國。被擄到南詔的漢人鄭買嗣起兵,殺光南詔王室,將歷代南詔王從王陵裏挖出來,開棺掘墳,挫骨揚灰!少數逃離的南詔王室人只有改名換姓自稱漢人才活了下去。】
李隆基聽完大徹大悟!只要安史之亂沒有發生,南詔就會一直迫於盛唐之威而俯首稱臣,他就說嘛,一個蕞爾小地,膽敢進犯大唐!
南詔確實如天音所說的外強中幹,與回鶻、吐蕃比起來威脅不大,所以可以暫且不采取行動,壓制南詔不敢進犯即可。
等他收拾了回鶻、吐蕃再去收拾南詔!
——
李世民犯難了,如今的南詔還僅僅只是六個大部落相互攻伐,既沒有能人統一,也沒有強兵,大唐跟這樣的小部落打仗,以大欺小,毫無理由,他都怕史書記下來被後人唾罵。
所以子孫為了對付吐蕃,扶植南詔,但現在吐蕃也並不強大,南詔更是弱小,他沒有借口去滅了人家。更何況北邊的突厥才是他的心腹大患,難道要留給不爭氣的後代?
“我竟然理解了秦始皇!”李世民心道,秦始皇不就是想一個人做完幾代人要做的事嗎!
魏征勸說道:“陛下要以隋煬帝為鑒,還應看著玄宗的下場,窮兵黷武不可取!”
“魏公說得是。”李世民表面應了,心裏卻在盤算如何在國力允許的情況下把這些潛在的勁敵一個個消滅在發芽之時。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