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15章 第 15 章

關燈
第15章 第 15 章

杜甫看向天幕中輝煌的長安城被一片廢墟所取代,百姓流離失所,他漸漸與未來感同身受了。希望聖人有了天音的幫助,能盡快采取相應的政策!

【廣德元年,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終於平定了。盛唐文人們新一輪的痛苦也到來了。】

【安祿山的叛軍攻破長安後,把長安裏的重要官員都押送到了洛陽,安祿山稱大燕皇帝,定都洛陽。】

【當安史之亂平定後,這些官員們終於回到長安。李隆基逃離長安時只帶走了幾個重要親近的人,絕大部分朝臣都不知道君王已經拋棄了他們,他們在驚恐中無奈成為安祿山的俘虜,當新皇帝回到長安後,卻責怪他們為什麽沒有為國自盡,保全名節!新皇帝和自己的臣屬商議後,決定以‘六等罪’處置這些人。重刑者斬殺於市,輕罪者賜自盡,三百多名官員披頭散發,跪在宮城前向皇帝謝罪。】

【其中就有王維。後世稱他為‘詩佛’,說他內心如檀香般沈靜,在山水之間怡然自樂,可又有誰知道‘詩佛’表面的安寧之下,是長達六年的苦痛?】

“詩佛”,自己能有這樣大的成就?隨後十幾雙眼前齊刷刷看向王維。原來陛下走的時候沒有帶上自己啊,隨後當了俘虜,但以他的品行,絕不可能為叛軍做事!

【或許是因為有個立功的弟弟王縉,或許是一首‘萬戶傷心生夜煙,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裏,凝碧池頭奏管弦’,王維被貶為太子中允,朝野嘩然。因為跟他原來的官位‘給事中’比起來,都算不上是貶。七十多歲的鄭虔只是給安祿山當了一個主管水利政策的小官,就被貶臺州。史書毫不留情地諷刺他‘維止下遷’】

【隨後直到死,王維都在贖罪。他沒有殉國,沒有去死,就是一種罪。他不斷向皇帝上表‘食君之祿,死君之難’,一次又一次請罪。長安城破時他沒有殉節,成了他此生最大的汙點。王維不斷自我貶責,自我作踐,在晚年的文章中一遍又一遍地反省當時自己為什麽沒有殉國,他說自己‘生無益於一毛,死何異於腐鼠’。】

【詩歌,書畫,音樂,山水,都無法磨平王維痛苦的內心,死前他還寫下‘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

【君王狠心拋棄臣子百姓,回來後竟然責怪他們為什麽不殉節?滑天下之大稽!要說殉節,李隆基、李亨就應該死守長安,如果他們在長安城破時戰死墻頭!好歹也能留下‘君王死社稷’的美名!】

“可見這李亨也是個小心眼,度量太小!”李世民睨眼看向沈默的李建成,自家這位大哥心眼也不大,自己在外打仗,他倒好,在家裏給自己拖後腿!什麽毒酒、烈馬、誹謗、太白經天,什麽亂七八糟的招數都搞出來了。

長孫無忌有心提醒自家殿下,這是你嫡親的後人!這不是打自己臉嗎!

李建成竟然離奇共情了這個李亨,等他被天因此嘲諷後反應過來才覺得丟人,看向李世民滿臉都不自在。

李亨被強大的父親壓制,自己被戰功赫赫的弟弟壓制;李亨急切地想收覆兩京,穩定證據,他急切地想父親駕崩,自己登基,絕了李世民的妄想;李亨短視,不想去搗毀安祿山老巢,他也短視,想幹脆殺了李世民。

可惜,李世民戰功赫赫,殺了他,天策府那群狠人誰來管制,總不能都宰了吧?他雖然想穩固太子之位,但也害怕北方的突厥!他可不想太子之位是穩定了,大唐卻沒了!

——

眼見著一樁樁一件件醜事被揭露,即使是將來的自己做的,李隆基和李亨都老不自在,祖宗就不能悄悄對李家兒郎說嗎,幹嘛搞得眾人皆知?

天子顏面何在?儲君顏面何在?

聽著天音無情的嘲諷,父子二人心態出奇地一直,罵吧罵吧,反正都被罵一晚了,無所謂了。現在挨罵總比以後下去了挨罵強,也比被後人唾罵千萬年強!

王維聽完自己的後半生簡直目瞪口呆,怎麽老都老了,還搞出這種事出來呢?就像是白衣上的一塊巨大墨點,不告訴他還好,告訴他了,從現在開始就如鯁在喉了!

死說得容易,可做起來哪有那麽輕松?如果安史之亂無法避免,自己還是被安祿山的叛軍俘虜,那也要告訴弟弟,千萬不要給他求情!雖說天音沒有說弟弟給自己求情付出了怎樣的代價,但肯定不會小,事後肯定會遭到朝臣的誹謗和皇帝的猜忌,太不值!

“王卿,你的品性我一清二楚,放心吧,我不會讓這種事發生的。”玉真公主看到了王維臉上的糾結和無奈,出言安慰道。她是真的很喜歡這位才華橫溢的大詩人,還有一個李太白,可惜李太白不願意久居長安,否則與王維一道,猶如日月之輝!

【李隆基一生都在防患的女禍和宮變,最後都以另一種形式呈現,不得不承認造化弄人。】

被戳中心思的李隆基有些難堪,難道他做錯了嗎?太宗文皇帝玄武門之變上位,最後貞觀之治名垂青史,最後唐朝皇帝哪一個命運宮廷政變!哪一個不想成為下一個太宗文皇帝!

則天皇後,太平,韋氏,安樂,上官婉兒,哪一個是好惹的?難道要將李家的江山拱手讓給外人不成?

李隆基沒有覺得自己做錯了,沒有一個雄主願意忍受大權旁落,像中宗皇帝,睿宗皇帝那樣當女人手裏的傀儡,那才是貽笑大方!

神龍政變,唐隆政變,先天政變,哪一次政變不是出自宮廷不是源於女禍!就算是太宗文皇帝再罵他,他也能說出原委來!

【盡管天寶年間唐朝內部矛盾重重,皇親國戚,豪門貴族爭相兼並土地,富者田連阡陌,窮者無立錐之地,百姓要麽流亡,要麽成為地主的隱戶佃戶,國家賦稅無法保障,偏偏皇帝帶頭荒淫無道,奢靡無度。以土地為根基的唐朝兵制無法正常運行,偏偏李隆基好大喜功,導致節度使擁兵自重,藩鎮逐漸脫離中央朝廷。】

【但是這些都是次要問題,隨著歷史的發展,唐朝內部註定要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但這些問題都不是直接導致安史之亂的誘因!】

【安史之亂完全可以避免,它真正的誘因是李隆基制衡策略的失算!換句話說,就是李隆基沈迷制衡,將朝廷分為三股勢力,宰相,太子,邊將,他高高在上看著這三股勢力鬥得死去活來,最後玩脫了,安史之亂就是對他的反噬!】

“什麽!”李隆基此生最引以為傲的就是不會發生像唐隆政變、玄武門之變這種政變,執政後將最大的經歷都放在了防患宮廷政變上。如今太子聽話,宰相聽話,邊將也聽話,雖然從天音口中得知最後是邊將作亂,但他從未想過是自己的帝王之術造成了安史之亂。

他認為不過是安祿山權勢過大,擁兵自重,不服朝廷,想要過一過當皇帝的癮。而且朝廷內有楊國忠要想扳倒安祿山,太子對安祿山恨之入骨,所以安祿山會反。

竟然是因為自己的帝王之術嗎?

【後世認為,玄宗朝的禍端和大唐由盛轉衰是從張九齡罷相開始的,實際上也是從李隆基不再關心民間疾苦開始的。】

【張九齡德才兼備,有識人之能。但隨著李隆基的倦怠和享樂苗頭的發芽,張九齡這樣兢兢業業的宰相不再符合李隆基的需要了。當然,李隆基為了民心和美名這些都能接受,唯獨一件事他無法忍耐。】

【太子之事!】

【張九齡明確站在了先太子李瑛身後!這才是直接導致張九齡罷相,李林甫上位的根本原因!】

【開元二十四年,李隆基已經五十四歲了,年老的君王與年輕的儲君,這樣的組合,肯定要出事。當然也有例外。】

【從李隆基登基開始,就吸取前代和自己的上位經驗,不斷壓縮皇子的政治空間,時刻對兒子們進行政治監視,皇太子尤甚!在玄宗朝的皇子們無疑是痛苦的,十幾個兄弟擠在十王所,就連皇太子也無法住進代表儲君的東宮。就連女性,李隆基也采用了許多手段壓制她們,典型的長孫皇後式人物王皇後,被廢就是代價!】

【李瑛身居儲君之位二十年,不可避免地會形成以太子即未來皇帝為中心的政治團體,畢竟沒有人能拒絕從龍之功的誘惑。李隆基從內心恐懼年輕的太子,於是借寵妃之手,除掉太子。】

【李隆基真的昏聵嗎?非也,他是太聰明了!】

【武惠妃向李隆基哭訴,說太子、鄂王、光王謀害自己,李隆基大怒,問張九齡怎麽辦,張九齡說太子和兩位親王都賢良,廢太子是動搖國本,並引經據典引用晉獻公、漢武帝、隋文帝等人的例子表示反駁。張九齡在一天,他就會保護太子一天!】

【這時,深谙帝王心事的李林甫來了。跟李治要廢王皇後立武則天為後時的李績一樣,他們說,‘這是陛下的家事’於是李隆基把三個兒子貶為庶人,但立即追加詔令:廢人李瑛、李瑤、李琚賜死。史書記載‘天下冤之’】

【一日殺三子!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嬴政皺著眉頭聽到此處,覺得後世真是荒唐!虎毒不食子,竟然一日之間連殺三子!哪裏配當父親呢?自己二十幾個兒子雖然不成器,但自己也讓他們活得像個公子王孫。

自己雖然總罵扶蘇,但他是未來的皇帝!身為帝王卻仁弱,將來自己死了,他又該怎麽辦?

【李治廢王皇後的失敗者是長孫無忌,李隆基殺兒子的失敗者是張九齡。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結局:一個被冤死黔州,一個冤死荊州。從此,李隆基得到了完全聽話的宰相。】

玄武門前的長孫無忌,“?”

他摻和未來的皇帝外甥立皇後了!然後還被貶黔州,最後慘兮兮死在黔州!長孫無忌看向秦王,神色見的意思很明顯:妹夫,我沒有做什麽對不起你的事吧?

李世民不自然地摸了摸鼻子,他什麽也不知道啊!他真的什麽也不知道!

最後長孫無忌只能頂著眾人同情質疑的眼光繼續看天幕。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