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章 第五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005章 第五章
岐山縣雖只是小縣,但在前朝戰時,卻是剛好位於二國邊陲。又因地形依山傍水,成了兵家常爭之地,故而縣城城墻修得相當結實。
進了城門,寧和便朝著城西直奔而去。
岐山縣以縣衙所在的金橋道為界,分為有東西二城。
這所謂金橋道,其實最早是趙國攻伐這座當時還屬前祁國的岐山縣縣城時,守軍特地在城中又修的一片小城墻,以此劃出內城。這墻為求堅固,曾以鐵石澆鑄。
趙立國後將這片小城墻給拆除了大半,地面上卻也還留存了部分金屬基底,陽光一照明晃晃的閃。因而後來有個詩人經過——恰也是誇岐山“形如龍尾”的那位,大概時間正好是傍晚,那詩人見夕陽粼粼如水而墻基燦燦若橋,故寫詩稱之為“金水河上金橋橫”。於是,這裏從此就被稱作了金橋道。
城西——其實就是當初戰時的內城——多為民居,屋舍挨挨擠擠,修得既窄且密。只除了一處名為九裏街的地方,那裏頭建的全都是小宅院,不僅寬寬敞敞,院中還帶些亭臺水渠布景。在這九裏街中住的,都是縣中那些家境殷實的富戶們,連屋子外的街面都鋪的是整齊的青石板。
正是午時,天熱得很,街上行人稀少。寧和步履匆匆,只消半刻鐘就踏進了九裏街的街口。
周生的家就在這街上。
周家有些積蓄,但在縣中只能算作小富,因而周宅位於九裏街中一個相當偏僻的角落裏。寧和來過幾回,記得位置。她走到宅院門口的石階旁,先從袖中取出巾帕拭了拭額上汗珠,才上前敲了敲院門。
周家仆役不多,守門的常年就一個姓張的老漢,聽見動靜就過來開門。
他是認識寧和的,探出頭來分辨片刻,就十分高興地喊道:“哎呀!是寧生啊,你回來了!許久不見,你可長高許多!”
寧和沖他笑了一笑,點頭道:“昨日才剛歸家來,老伯近日可好?”
“好啊,主家仁慈,有什麽不好的。”張老漢笑呵呵地說,然後忽然反應過來,伸脖子看了眼寧和身後,很疑惑地道:“咦,寧生你既昨晚歸家,那我們家少爺嘞?不曾與你一起嗎?”
他這話一問,寧和面上笑容就隱去了,未語先嘆了口氣。
見她如此,張老漢先是楞了楞,接著就慌了起來,驚問道:“寧生何故嘆氣不語啊?難道、難道少爺他可是——他可是出了什麽事不成?!”
見他想岔,寧和趕緊搖頭:“不曾,不曾,老伯多慮了。”
張老漢這才松了一口氣:“那便好,那便好。”
隨即他又問:“那……那我們少爺人此刻是在何處啊?”
寧和聽了面上露出點難色,道:“老伯,寧和此行便是為二位長者陳明原委而來,還請先讓我進去罷。”
張老漢待在周家足足幾十年了,可以說是看著主人家三個孩子從小長成的的,不是親人也勝似親人,關心得很。聞言趕緊讓開路來,合上門後也顧不上守在這兒了,跟在寧和身後就往院裏頭來。
周父與周家大郎此刻恰都在大堂之中,聽見動靜已經走出來,見了寧和,便請她進屋就坐。
下人看茶倒水,寒暄了幾句,周父便問道:“敢問寧生,我兒何在?可是路上耽擱了?”
寧和搖了搖頭,張口便說出這樣一句話來:“回伯父,周兄他……近年想是不會歸家了。”
周父五十好幾的人了,幾經風雨,單見寧和而不見兒子,他心裏其實就已有了幾分預料。聞言只是長嘆一聲,轉頭對身邊張口欲問的周家大郎道:“季文,去將你母親請來。”
周家大郎名為周瑯書,表字季文。早幾年也曾入縣學,因屢考不中,又是家中長子,後來便幹脆回家來幫著周父打理家業了。
周家本家人員構成十分簡單,寧和聽周生講過,除了周夫人之外只有一個姨娘,生了個女兒,也就是周家三小姐。周夫人這輩子只得了周大郎和周生兩個兒子,因而這姑娘雖不是她親生,卻也頗得她喜愛。總之,周家上下算是一團和氣。
周父發話,周大郎雖牽掛弟弟,卻也還是立刻就起身去了。
周父回過頭來對寧和笑了笑,道:“拙荊盼犬子歸來已久,既有了消息,我便想讓她一同聽聽,還望寧生勿要見怪。”
寧和趕緊道:“哪裏,哪裏,此乃人之常情。”
片刻後,一陣急促腳步聲傳來,環佩叮當,當先進來一個婦人,有些年紀了,眉眼間帶著股淩厲,看著就不是個好相處的。
這婦人寧和從前來時也曾見過,知道是周生的母親朱氏,便起身拱手一禮,喚道:“周伯母。”
朱氏一進來,目光在寧和身上停留了片刻,倒是沒馬上開口問,點了點頭就走到周父身邊坐下了。
她一走動,廳中人才發現朱氏身後除了方才出去的周家大郎外,還跟來了個年輕女子,身著一條寬松杏色襦裙,腹部高高隆起,顯是有孕在身。這女子神色憂愁,目中含淚,一擡頭就淒淒婉婉地望著寧和。
寧和見了她,眼睛頓時微微睜大了些,手中一顫,茶盞“當啷”砸落桌上,濺出一圈水花。
周父皺了皺眉,道:“怎讓菀娘過來了?她將生產,當小心些。”
朱氏回道:“你也知道她將生產,聽聞有了二郎的消息,如何忍得住不跟來?”
周父便嘆口氣,招手讓菀娘過來坐下,叫奉茶的丫鬟近身伺候著,才對寧和道:“寧生,你有什麽消息,就直說吧。”
寧和的目光還落在菀娘的身上,神色覆雜地沈默了片刻,道:“嫂子竟有了身孕,卻是從未聽周兄提及。”
“那是因為他也不知。”朱氏說,“你們走了兩個多月,菀娘忽然說不舒服,才診出來。”
寧和聽了長嘆一聲,道:“早知如此……我定好生勸阻周兄。”
周大郎坐在一旁等來等去,焦急不已,這時終於忍不住催促道:“寧生,到底發生何事,快快說來罷!”
寧和放下茶盞,將兩袖攏至身前,緩緩開口:“我與周兄,還有龐兄、陳兄四人結保,結伴往州城赴考。到得平縣時,周兄說嫌四人同車憋悶,便重租了一輛新車,叫我也一同過去。此後我等便分為兩車,一前一後而行。不想平縣往北幾十裏,有處青松嶺,我等過時,道旁忽沖出山匪十數人,手持刀兵、兇神惡煞,要將我等連人帶車劫上山去。”
聽到此處,廳中已是一片沈凝,人人面色都難看得緊,周生的妻子菀娘更是絞著手中繡帕默默流淚。山匪二字在平民百姓耳中之可怕,與那傳聞中的陰魂惡鬼也無有兩異了。
寧和還在繼續講述:“因我與周兄所乘牛車在後,所雇車夫又是平縣本地人,極熟山中路途,見前天事有不對便飛快將車掉頭,又在入得林中後棄車而逃,帶我們抄小路跑了一天一夜,才終於得以回到平城。”
朱氏忍不住道:“真是萬幸!”
但寧和神情卻是十分黯然:“我與周兄雖逃過一劫,同行的龐兄與陳兄卻是不知所蹤,想是被擄去看。我二人回到平縣後即刻便報了官,縣官聽聞,也曾派人入山剿匪,可山匪極擅隱匿逃竄,追了數日未能捉到。兩位兄長怕是……兇多吉少。”
眾人雖慶幸周生無事,聞言卻也都面有戚戚。
周大郎嘆了口氣,罵道:“山匪可恨!”
寧和默然不語,悵然嘆氣,好一會兒方才繼續道:“我與周兄還需得赴考,縣官特意差人護送我等過了那青松嶺,又答應使人將消息帶回給龐、陳二位兄長家中。此後路途雖有些小波折,卻也還算順遂。考前一月,我二人便已抵達州城。但因我與周兄缺了二位同保,雖事出有因,也遭了好一番麻煩。”
周父問:“那你們考成了麽?”
寧和點頭,說:“考了。”
朱氏驚訝道:“你是女子,他們也肯讓你考?”
“原是不肯。”寧和說,“後有貴人聽聞,相助言於州牧,便考了。”
朱氏問:“貴人?什麽貴人?”
寧和說:“是西河公主。”
“哎呀,竟是位公主!”朱氏驚嘆了一聲,回憶片刻,看向周父道:“我想起來,是去歲才封到咱們越州西河郡來的吧?”
周父點了點頭,夫妻倆四目相對,一時無言。
周家祖上三代前都為岐山山中獵戶,直到周太祖父那代,有次進山運氣好,獵來了張白虎皮,被過路客商收走,一舉得金百兩,從此舉家遷入了縣城之中,做起了小買賣。隨後歷經兩代經營,到了周生這一輩,家中一下子出了周大郎周瑯書和周二郎周琛書兩位秀才公,這才有了點真正要興起的氣象。但“一國公主”、“皇親國戚”這樣的詞,對他們這等平頭百姓人家來講,還是太過遙遠了。就像那日月高懸天上,只有敬畏和仰望。
廳中靜了會兒,周父端起茶盞飲了口,瞧著寧和神情,心中忽然浮現出一個猜測,試探著出聲問道:“那……寧生,你可是中了?”
寧和微微頷首,謙遜道:“僥幸。”
周父頓時一驚,再看寧和時目光已全然不同。臉上神色又是覆雜又是感慨,起身拱手道:“既中了,你——哈哈,閣下從此便是舉人老爺了。寧舉人何不早言,未及恭賀,可真叫老朽失禮至極啊!”
寧和見狀也迅速跟著起身,回以一禮,謙恭道:“周伯父言重了,寧和身為晚輩,伯父自當晚輩待之,還請快快坐下吧。”
周父笑容滿面:“豈敢,豈敢,禮不可廢,禮不可廢啊。”
二人這才又坐下。
周父不問,是因為他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對他二子那跳脫性子清楚得很,寧和沒說,那自然就是沒中。
他不問,朱氏卻想不了那麽多,見他倆客套半天等得心急,張嘴就道:“那我兒呢?便是沒中,總也該歸家來啊!”
寧和先是看了旁邊默不作聲的菀娘一眼,似有些難以啟齒,半晌才道:“周兄他……他跟著一位老道長走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岐山縣雖只是小縣,但在前朝戰時,卻是剛好位於二國邊陲。又因地形依山傍水,成了兵家常爭之地,故而縣城城墻修得相當結實。
進了城門,寧和便朝著城西直奔而去。
岐山縣以縣衙所在的金橋道為界,分為有東西二城。
這所謂金橋道,其實最早是趙國攻伐這座當時還屬前祁國的岐山縣縣城時,守軍特地在城中又修的一片小城墻,以此劃出內城。這墻為求堅固,曾以鐵石澆鑄。
趙立國後將這片小城墻給拆除了大半,地面上卻也還留存了部分金屬基底,陽光一照明晃晃的閃。因而後來有個詩人經過——恰也是誇岐山“形如龍尾”的那位,大概時間正好是傍晚,那詩人見夕陽粼粼如水而墻基燦燦若橋,故寫詩稱之為“金水河上金橋橫”。於是,這裏從此就被稱作了金橋道。
城西——其實就是當初戰時的內城——多為民居,屋舍挨挨擠擠,修得既窄且密。只除了一處名為九裏街的地方,那裏頭建的全都是小宅院,不僅寬寬敞敞,院中還帶些亭臺水渠布景。在這九裏街中住的,都是縣中那些家境殷實的富戶們,連屋子外的街面都鋪的是整齊的青石板。
正是午時,天熱得很,街上行人稀少。寧和步履匆匆,只消半刻鐘就踏進了九裏街的街口。
周生的家就在這街上。
周家有些積蓄,但在縣中只能算作小富,因而周宅位於九裏街中一個相當偏僻的角落裏。寧和來過幾回,記得位置。她走到宅院門口的石階旁,先從袖中取出巾帕拭了拭額上汗珠,才上前敲了敲院門。
周家仆役不多,守門的常年就一個姓張的老漢,聽見動靜就過來開門。
他是認識寧和的,探出頭來分辨片刻,就十分高興地喊道:“哎呀!是寧生啊,你回來了!許久不見,你可長高許多!”
寧和沖他笑了一笑,點頭道:“昨日才剛歸家來,老伯近日可好?”
“好啊,主家仁慈,有什麽不好的。”張老漢笑呵呵地說,然後忽然反應過來,伸脖子看了眼寧和身後,很疑惑地道:“咦,寧生你既昨晚歸家,那我們家少爺嘞?不曾與你一起嗎?”
他這話一問,寧和面上笑容就隱去了,未語先嘆了口氣。
見她如此,張老漢先是楞了楞,接著就慌了起來,驚問道:“寧生何故嘆氣不語啊?難道、難道少爺他可是——他可是出了什麽事不成?!”
見他想岔,寧和趕緊搖頭:“不曾,不曾,老伯多慮了。”
張老漢這才松了一口氣:“那便好,那便好。”
隨即他又問:“那……那我們少爺人此刻是在何處啊?”
寧和聽了面上露出點難色,道:“老伯,寧和此行便是為二位長者陳明原委而來,還請先讓我進去罷。”
張老漢待在周家足足幾十年了,可以說是看著主人家三個孩子從小長成的的,不是親人也勝似親人,關心得很。聞言趕緊讓開路來,合上門後也顧不上守在這兒了,跟在寧和身後就往院裏頭來。
周父與周家大郎此刻恰都在大堂之中,聽見動靜已經走出來,見了寧和,便請她進屋就坐。
下人看茶倒水,寒暄了幾句,周父便問道:“敢問寧生,我兒何在?可是路上耽擱了?”
寧和搖了搖頭,張口便說出這樣一句話來:“回伯父,周兄他……近年想是不會歸家了。”
周父五十好幾的人了,幾經風雨,單見寧和而不見兒子,他心裏其實就已有了幾分預料。聞言只是長嘆一聲,轉頭對身邊張口欲問的周家大郎道:“季文,去將你母親請來。”
周家大郎名為周瑯書,表字季文。早幾年也曾入縣學,因屢考不中,又是家中長子,後來便幹脆回家來幫著周父打理家業了。
周家本家人員構成十分簡單,寧和聽周生講過,除了周夫人之外只有一個姨娘,生了個女兒,也就是周家三小姐。周夫人這輩子只得了周大郎和周生兩個兒子,因而這姑娘雖不是她親生,卻也頗得她喜愛。總之,周家上下算是一團和氣。
周父發話,周大郎雖牽掛弟弟,卻也還是立刻就起身去了。
周父回過頭來對寧和笑了笑,道:“拙荊盼犬子歸來已久,既有了消息,我便想讓她一同聽聽,還望寧生勿要見怪。”
寧和趕緊道:“哪裏,哪裏,此乃人之常情。”
片刻後,一陣急促腳步聲傳來,環佩叮當,當先進來一個婦人,有些年紀了,眉眼間帶著股淩厲,看著就不是個好相處的。
這婦人寧和從前來時也曾見過,知道是周生的母親朱氏,便起身拱手一禮,喚道:“周伯母。”
朱氏一進來,目光在寧和身上停留了片刻,倒是沒馬上開口問,點了點頭就走到周父身邊坐下了。
她一走動,廳中人才發現朱氏身後除了方才出去的周家大郎外,還跟來了個年輕女子,身著一條寬松杏色襦裙,腹部高高隆起,顯是有孕在身。這女子神色憂愁,目中含淚,一擡頭就淒淒婉婉地望著寧和。
寧和見了她,眼睛頓時微微睜大了些,手中一顫,茶盞“當啷”砸落桌上,濺出一圈水花。
周父皺了皺眉,道:“怎讓菀娘過來了?她將生產,當小心些。”
朱氏回道:“你也知道她將生產,聽聞有了二郎的消息,如何忍得住不跟來?”
周父便嘆口氣,招手讓菀娘過來坐下,叫奉茶的丫鬟近身伺候著,才對寧和道:“寧生,你有什麽消息,就直說吧。”
寧和的目光還落在菀娘的身上,神色覆雜地沈默了片刻,道:“嫂子竟有了身孕,卻是從未聽周兄提及。”
“那是因為他也不知。”朱氏說,“你們走了兩個多月,菀娘忽然說不舒服,才診出來。”
寧和聽了長嘆一聲,道:“早知如此……我定好生勸阻周兄。”
周大郎坐在一旁等來等去,焦急不已,這時終於忍不住催促道:“寧生,到底發生何事,快快說來罷!”
寧和放下茶盞,將兩袖攏至身前,緩緩開口:“我與周兄,還有龐兄、陳兄四人結保,結伴往州城赴考。到得平縣時,周兄說嫌四人同車憋悶,便重租了一輛新車,叫我也一同過去。此後我等便分為兩車,一前一後而行。不想平縣往北幾十裏,有處青松嶺,我等過時,道旁忽沖出山匪十數人,手持刀兵、兇神惡煞,要將我等連人帶車劫上山去。”
聽到此處,廳中已是一片沈凝,人人面色都難看得緊,周生的妻子菀娘更是絞著手中繡帕默默流淚。山匪二字在平民百姓耳中之可怕,與那傳聞中的陰魂惡鬼也無有兩異了。
寧和還在繼續講述:“因我與周兄所乘牛車在後,所雇車夫又是平縣本地人,極熟山中路途,見前天事有不對便飛快將車掉頭,又在入得林中後棄車而逃,帶我們抄小路跑了一天一夜,才終於得以回到平城。”
朱氏忍不住道:“真是萬幸!”
但寧和神情卻是十分黯然:“我與周兄雖逃過一劫,同行的龐兄與陳兄卻是不知所蹤,想是被擄去看。我二人回到平縣後即刻便報了官,縣官聽聞,也曾派人入山剿匪,可山匪極擅隱匿逃竄,追了數日未能捉到。兩位兄長怕是……兇多吉少。”
眾人雖慶幸周生無事,聞言卻也都面有戚戚。
周大郎嘆了口氣,罵道:“山匪可恨!”
寧和默然不語,悵然嘆氣,好一會兒方才繼續道:“我與周兄還需得赴考,縣官特意差人護送我等過了那青松嶺,又答應使人將消息帶回給龐、陳二位兄長家中。此後路途雖有些小波折,卻也還算順遂。考前一月,我二人便已抵達州城。但因我與周兄缺了二位同保,雖事出有因,也遭了好一番麻煩。”
周父問:“那你們考成了麽?”
寧和點頭,說:“考了。”
朱氏驚訝道:“你是女子,他們也肯讓你考?”
“原是不肯。”寧和說,“後有貴人聽聞,相助言於州牧,便考了。”
朱氏問:“貴人?什麽貴人?”
寧和說:“是西河公主。”
“哎呀,竟是位公主!”朱氏驚嘆了一聲,回憶片刻,看向周父道:“我想起來,是去歲才封到咱們越州西河郡來的吧?”
周父點了點頭,夫妻倆四目相對,一時無言。
周家祖上三代前都為岐山山中獵戶,直到周太祖父那代,有次進山運氣好,獵來了張白虎皮,被過路客商收走,一舉得金百兩,從此舉家遷入了縣城之中,做起了小買賣。隨後歷經兩代經營,到了周生這一輩,家中一下子出了周大郎周瑯書和周二郎周琛書兩位秀才公,這才有了點真正要興起的氣象。但“一國公主”、“皇親國戚”這樣的詞,對他們這等平頭百姓人家來講,還是太過遙遠了。就像那日月高懸天上,只有敬畏和仰望。
廳中靜了會兒,周父端起茶盞飲了口,瞧著寧和神情,心中忽然浮現出一個猜測,試探著出聲問道:“那……寧生,你可是中了?”
寧和微微頷首,謙遜道:“僥幸。”
周父頓時一驚,再看寧和時目光已全然不同。臉上神色又是覆雜又是感慨,起身拱手道:“既中了,你——哈哈,閣下從此便是舉人老爺了。寧舉人何不早言,未及恭賀,可真叫老朽失禮至極啊!”
寧和見狀也迅速跟著起身,回以一禮,謙恭道:“周伯父言重了,寧和身為晚輩,伯父自當晚輩待之,還請快快坐下吧。”
周父笑容滿面:“豈敢,豈敢,禮不可廢,禮不可廢啊。”
二人這才又坐下。
周父不問,是因為他自家人知道自家事,對他二子那跳脫性子清楚得很,寧和沒說,那自然就是沒中。
他不問,朱氏卻想不了那麽多,見他倆客套半天等得心急,張嘴就道:“那我兒呢?便是沒中,總也該歸家來啊!”
寧和先是看了旁邊默不作聲的菀娘一眼,似有些難以啟齒,半晌才道:“周兄他……他跟著一位老道長走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