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第 110 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110章 第 110 章
薛鳳祚是山東人,年輕時也曾想過通過讀書科考來進入官場,他考上秀才後沒有繼續進科場,而是去保定府和理學大家鹿繼善和孫奇逢學習陸王心學。
當時天下還是大明的天下,鹿繼善、孫奇逢和東林黨關系密切,朝中閹黨對東林黨的迫害沒有停過,東林黨人自然也要反抗。
薛鳳祚和他們相處久了,覺得幾位老師還有那些前輩們心中有家國天下,但是換句話說,他們也都有憤世嫉俗的一面,空談心性卻不肯打破桎梏,明知道黨爭是朝廷走下坡路的原因,還依舊只顧勾心鬥角,不肯分出眼神看看大明的江山已經破敗到什麽程度。
對讀書人而言,名聲大過天,可是過於看重名聲只會反受其害。
他不知道那些前輩們是裝傻還是真傻,只知道那樣的生活不適合他,如果繼續跟著前輩們讀書,他怕他將來也會變成那樣的人。
滿口仁義道德,遇到事情只知道說這事怪誰怪誰,要怪的都是閹黨權宦,皇帝沒有任何錯處,只是被身邊的閹人蒙蔽了眼睛,只要他們能重返朝堂,必能使天下重返太平。
不過短短幾十年,太平沒有等到,只等到天下大亂,江山易主。
薛鳳祚已經五十多了,不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他見過前朝末年的亂象,也見過滿人入關時的殘暴,原以為世道就要這麽繼續亂下去,沒想到有生之年還能見到情況一天天變好。
隆禧揉揉臉,已經不想問人和人之間的區別為什麽比人和狗都大了,人才就要去他們該去的地方,如果這位薛先生真的有那麽大本事,留在欽天監真的屈才。
他也不是什麽魔鬼,河道總督的衙門在山東,一時半會兒回不來,朝中懂水利的也不少,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就知道了。
兩個阿哥被打擊的不要不要的,好在倆人心都大,一覺醒來還是那個精神小夥兒。
他們要搞的東西說簡單不簡單,說難也不難,不用專業人才幫忙,他們自己摸索著也能大差不差弄出來。
世上沒有什麽生而知之,憑空弄出來太多東西只會讓別人大喊“呔!妖怪!”,會出錯才正常。
兩位阿哥心累的去乾清宮見他們家三哥,說完正事之後還忍不住小聲嘟囔,覺得應該趁現在南邊兵荒馬亂的趕緊招攬有才之人,只發招賢令遠遠不夠,招賢令才能招來多少人,沒準兒還不如底下人舉薦的多。
讀書人的朋友圈廣泛,王夫之、顧炎武那些人肯定不會過來,但是他們的子孫學生不一定。
據說薛先生和江蘇的歷算名家王錫闡並稱為“南王北薛”,倆人在文人圈的名氣都可大了。
那位王先生比其他人還要奇怪,他不收學生也沒有兒子,寫文著書都用篆字,好多人都不認識他寫的是什麽,好像故意不想把他的學問流傳給後人。
連顧炎武都說“學究天人,確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可見他的學問是真的很厲害。
他們也不是想幹涉政事,就是舍不得好好的東西失傳掉。
喜歡往家裏扒拉東西大概是每個天朝人血脈中自帶的屬性,就像巨龍喜歡金幣一樣,別管東西重不重要,先扒拉回來再說。
兩個小的說著說著就扯到一邊兒,看乾清宮有大臣們來來往往,沒一會兒就跑回阿哥所繼續折騰。
康熙扶額搖頭,又挑了幾個老成穩重的侍衛過去盯著才算作罷。
他不怕那兩個小祖宗折騰,只怕他們玩起來不管不顧傷到自己。
還有那位薛鳳祚薛先生,河道總督王光裕上次回京述職的時候提過一嘴,說是想把那人調到山東河臺,只是這些天一忙給忙忘了。
回頭讓吏部查一下,如果那人沒有問題就準了王光裕的折子,黃河這兩年遭災的地方多,等南邊戰事平息了就讓國庫多批些銀子過去,再這麽年年發大水,不光老百姓
受不了,官府也受不了。
康熙打定主意要拿耿精忠來立威,這次說什麽都不會善罷甘休,要不是朝臣攔著死活不讓他去前線,他甚至想親自去指揮。
老臣們說話實在不給他面子,不讓去就不讓去唄,還說什麽怕他只會紙上談兵,他雖然沒有真的打過仗,但是教他的先生……額……這麽一解釋,還真有點像紙上談兵。
皇帝天天埋頭奏折堆裏,隆禧和常寧輕易不去打擾,兩位小阿哥送走薛鳳祚後沒再問欽天監要人,自個兒帶著身邊的宮人動手,還真讓他們把簡易版的蒸汽鐵罐兒給弄出來了。
宮裏的太監宮女不是只會伺候人,想在眾多宮人中脫穎而出不容易,能在阿哥爺身邊伺候的各個身懷絕技,在這次全員大合作之前,隆禧都不知道他院子裏種花的太監會打鐵,掃地的小宮女會做木工。
這跨度是不是有點大?
雖然過程有些奇奇怪怪,但是他們的蒸汽鐵罐兒還是成功做了出來。
鐵罐車頭用蒸汽當動力,後面掛個木頭做的車廂,因為是做來玩的,車頭的體型不大,也用不著鍋爐來燒水,跑起來速度不快動靜卻不小。
兩位阿哥折騰了一整個冬天折騰出來這麽個玩意兒,一時間可謂是揚眉吐氣走路都帶風。
然後事情就和他們沒關系了。
玩具鐵罐兒他們能自己折騰出來,只要第一個做出來,接下來是放大還是縮小,拉人還是拉貨,燒鍋爐還是改成燒油,三輪還是四輪,等一系列問題就都會被萬能的匠人琢磨出來。
論起動手能力,還得是世代浸Yin此道的工匠們。
活兒被搶了也沒關系,倆人找樂子的本事還是有的,常寧沒有封王出宮,但是該給他準備的府邸和田莊什麽的都已經準備妥當,兩個人去年在他們家二哥的莊子裏住了好些天,今年就換個莊子住。
反正莊子在城外,帶上幾十個侍衛也不會擾民,他們老實了一個冬天,眼看著天氣轉暖,也時候出去透透氣了。
春寒料峭,陽光正好。
官道上往來的人比冬天的時候多了許多,冬日裏天寒地凍,大家能不出門都盡量不出門,結結實實過了一個安穩的冬天。
天氣剛開始轉暖,歇了一冬的農戶就坐不住了。
田裏有查看莊稼的老農,山裏有砍柴打獵的年輕人,河邊有下水摸魚的小孩兒,村口也有聚在一起做針線的婦人。
這樣的場景並不罕見,京郊的村子田莊都從寒冬中醒過來,帶著春天特有的朝氣,準備迎來一個豐收年。
他們紮根在土地上,消息卻並不閉塞,時常有走南闖北的行商路過村子,一個村子知道某件新鮮事兒,過不了多久附近的村子就都能知道。
今年冬天不太平,南邊正在打仗,他們不知道打起來的具體是誰,私下裏說話的時候猜什麽的都有,真真假假混在一起,倒也討論的熱火朝天。
皇帝年前大婚,場面極其盛大,京城的百姓幾乎都得了賞錢,他們這些住在京城外面的農戶也不例外。
皇家不是普通人家,人家從手指縫裏漏下來一點東西都夠他們舒舒服服過一整個冬天,他們今年能過的那麽安穩,多虧了皇帝大婚的散的喜錢。
皇帝有那麽多錢用來成親,想來南邊打仗也不缺錢,不然那些行商也不會都往北邊跑,所以這次的仗朝廷肯定能打贏。
別的不說,就是花錢耗也能把對方給耗沒。
他們沒離開過京城,但是也知道南邊更賺錢,聽說江南的富商個個富可敵國,如果在南邊就能掙錢,何必大老遠的跑北邊來。
村口說閑話的人群中很多不知道南方究竟有多大,他們只知道江南富庶,連帶著就覺得所有在他們南邊的地方都很富庶。
反正都是南方,對他們來說沒什麽區別。
今天是
個大晴天,村口的大樹底下坐了很多人,手裏有活兒的一邊做活一邊說話,手裏沒活兒的就單純的曬太陽,享受這難得的安逸時光。
放到十年前,誰敢想他們能過上現在這樣的好日子。
三十年前也不行,三十年前過的更慘,村子裏年紀大的都知道以前過的是什麽日子,都是滿人入關對他們來說是災難,其實對他們來說,改朝換代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家老小能不能活下去。
住在京城附近好也不好,好的是京城貴人多,只要肯吃苦,進城做工一個人就能養活一家人,壞的是一旦京城有什麽紈絝之類的讓他們遇到,那就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往前幾十年,京城周邊大片大片的地都被那些宗室王親據為己有,那些貴人不把其他人的命當命,那時候的日子才叫苦。
他們村兒裏有幾戶是從其他地方逃難過來的,宗室藩王在封地裏搜刮的更過分,以為來京城會好點,沒想到是出了虎穴又入狼窩。
京城的大官不會因為這裏是天子腳下收斂多少,他們只是比那些藩王會偽裝,搜刮百姓之前知道給自己扯一張遮羞布。
他們村兒以前有個賣炭的老翁,因為是外面逃過來的,沒有地可種,為了糊口辛苦上山砍樹燒炭,冬天賣炭,夏天賣柴火,日子雖然過的辛苦,卻不至於吃不上飯。
老頭兒年輕的時候能幹,憑著勤快也討到了媳婦,他媳婦給他生了兩個兒子一個閨女,如果沒有意外,這一家子很快就能在這兒紮根。
養孩子不容易,老頭兒能把三個孩子都養活成人,在他們村兒裏都很少見,孩子長大後上門說親的媒婆絡繹不絕,就算他家窮,能把孩子教養好就是大本事。
那年頭大家都窮,家裏有錢沒錢都要下地幹活,人窮不是問題,只要勤快就行。
老頭兒家裏兩個兒子各自成家,閨女也嫁了隔壁村的殷實人家,就在這個時候,朝廷下令征兵,他們村兒裏不少男丁被強行拉去當兵,也不知道去哪兒打仗,走了之後就再沒了消息。
然後沒過多久,他們就聽說北邊打起來了。
什麽蒙古人、滿人都在打,朝廷不斷往北邊派兵,他們不知道戰場上打成什麽樣,只知道外面已經亂成一團糟。
村子外面的官道上每天都有逃難的馬車,京城的貴人收拾細軟逃去安全的地方,可是他們這些靠天吃飯的農人沒法逃,老祖宗給他們留的田在這裏,他們走了,家裏的田宅怎麽辦?
那年的冬天冷的很,天越冷,老頭兒的炭賣的越好,他本該是村子裏最不怕天冷的人家,但是偏偏在賣炭的時候遇到了惹不起的禍患。
京城很多人都逃難出去,留在城裏的不少都是不怕生亂只想渾水摸魚的家夥,那些人最是欺軟怕硬,一個賣炭的老翁又沒有背景,隨便找了個官府征收的借口就把整車炭給搶走了,只給他留了幾個銅板。
老頭兒年紀大了,兩個兒子都被官府拉去當兵,家裏的老妻臥病在床,就靠賣炭的錢給老妻賣藥治病,無論如何也不能讓救命的炭被搶走。
那些強盜不會管一個賣炭翁有沒有苦衷,看老頭兒不依不饒也惱了,幾個□□打腳踢,當場就把老頭兒打的出氣多進氣少。
大冬天的滴水成冰,就是身強體壯的人也經不住那麽凍,更何況是挨了打的老人家。
等村裏人被拜托去城裏找人的時候,老頭兒的屍體已經不知道在雪地裏埋了多久。
冬天冷起來能要人命,城外到處都有凍死的流民,進城要交錢,流民身無分文,想進城找個不那麽冷的角落都不行,老頭兒若不是為了燒出來的炭能賣出好價錢給老妻治病,他也舍不得進城去賣東西。
萬萬沒想到,進了城卻是這樣的結果。
老頭兒家裏的老妻知道消息後當場暈了過去,他們嫁到隔壁村子的閨女趕過來
哭的昏天黑地,家裏的男丁不在,只能由她來扛起奉養母親的責任,然而老母親不願拖累閨女,當天晚上就上吊了。
那事兒已經過去很多年,再想起來依舊是唏噓不已。
那一年被帶走當兵的男丁只回來了兩三個,老頭兒的兩個兒子都沒有回來。
走了那麽多人,幾乎全部死在了軍營裏,據回來的人說,他們很多都不是戰死的,而是在軍營裏活活凍死的。
北邊比京城更冷,大雪連下好幾個月,朝廷卻不給他們發禦寒的棉衣,流民還能找個破廟什麽的抵禦大雪寒風,軍營裏卻只有薄薄的帳篷,一晚上過去不知道凍死多少。
落難的不只老頭兒一家,那些年村子裏沒有幾家好過的,連續好幾年收成不好,按理說遇到荒年朝廷應該減免賦稅,就算不減,也不該在這個時候漲。
不交稅甚至都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賦稅再漲下去,老百姓都得賣地才能交得起稅,那幾年不知道多少地被人低價買走,不賣也沒有辦法,都是為了活命。
好在苦日子都熬過去了,他們不知道上頭來來回回換了多少當權的人,只知道那些被低價買走的地還回來了不少,雖然城外還是有不少地方是皇莊,但是那和他們沒有關系,上頭改朝換代減免賦稅,他們能多留點糧食,不至於青黃不接的時候賣兒賣女就夠了。
這幾年朝廷嚴禁圈地,他們開始還以為又是和之前一樣鬧著玩,也都沒當一回事兒,沒想到朝廷這次竟然來真的,那些八旗勳貴竟然真的願意把搶走的東西再吐出來。
皇帝願意管教那些囂張跋扈的旗人他們自然高興,能自由自在的當尋常老百姓,誰願意被搶去當奴才。
年紀大的人追憶往昔,提起當年那是一千句一萬句都說不完。
婦人們已經見怪不怪,任他們在旁邊感慨,她們討論的話題和男人不一樣,馬上就要開春,官府該派大夫來村子裏給適齡的小孩兒種痘了,誰家孩子該種痘了現在已經可以準備著了。
隨著日子好過起來,他們村子裏家家戶戶都有了餘糧,小夫妻們生了孩子也不怕養不起,這幾年小孩子多了不少呢。
此時,皇莊裏,帶著大批侍衛出來散心的五阿哥和七阿哥站在田埂處,看著綠油油的麥苗心情好極了。
隆小禧提著蟈蟈籠子,看看裏面精神飽滿的大蟈蟈,雖然現在的蟈蟈還不會叫,但是看上去依舊很好看,“五哥,咱們現在是不是已經邁入紈絝的行列了?”
常寧哼了一聲,“這就是你打著我的旗號去三哥那邊找言官麻煩的原因?”
隆禧:哈、哈哈、哈哈哈~
作者有話要說:隆禧:未雨綢繆嘛~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薛鳳祚是山東人,年輕時也曾想過通過讀書科考來進入官場,他考上秀才後沒有繼續進科場,而是去保定府和理學大家鹿繼善和孫奇逢學習陸王心學。
當時天下還是大明的天下,鹿繼善、孫奇逢和東林黨關系密切,朝中閹黨對東林黨的迫害沒有停過,東林黨人自然也要反抗。
薛鳳祚和他們相處久了,覺得幾位老師還有那些前輩們心中有家國天下,但是換句話說,他們也都有憤世嫉俗的一面,空談心性卻不肯打破桎梏,明知道黨爭是朝廷走下坡路的原因,還依舊只顧勾心鬥角,不肯分出眼神看看大明的江山已經破敗到什麽程度。
對讀書人而言,名聲大過天,可是過於看重名聲只會反受其害。
他不知道那些前輩們是裝傻還是真傻,只知道那樣的生活不適合他,如果繼續跟著前輩們讀書,他怕他將來也會變成那樣的人。
滿口仁義道德,遇到事情只知道說這事怪誰怪誰,要怪的都是閹黨權宦,皇帝沒有任何錯處,只是被身邊的閹人蒙蔽了眼睛,只要他們能重返朝堂,必能使天下重返太平。
不過短短幾十年,太平沒有等到,只等到天下大亂,江山易主。
薛鳳祚已經五十多了,不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他見過前朝末年的亂象,也見過滿人入關時的殘暴,原以為世道就要這麽繼續亂下去,沒想到有生之年還能見到情況一天天變好。
隆禧揉揉臉,已經不想問人和人之間的區別為什麽比人和狗都大了,人才就要去他們該去的地方,如果這位薛先生真的有那麽大本事,留在欽天監真的屈才。
他也不是什麽魔鬼,河道總督的衙門在山東,一時半會兒回不來,朝中懂水利的也不少,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就知道了。
兩個阿哥被打擊的不要不要的,好在倆人心都大,一覺醒來還是那個精神小夥兒。
他們要搞的東西說簡單不簡單,說難也不難,不用專業人才幫忙,他們自己摸索著也能大差不差弄出來。
世上沒有什麽生而知之,憑空弄出來太多東西只會讓別人大喊“呔!妖怪!”,會出錯才正常。
兩位阿哥心累的去乾清宮見他們家三哥,說完正事之後還忍不住小聲嘟囔,覺得應該趁現在南邊兵荒馬亂的趕緊招攬有才之人,只發招賢令遠遠不夠,招賢令才能招來多少人,沒準兒還不如底下人舉薦的多。
讀書人的朋友圈廣泛,王夫之、顧炎武那些人肯定不會過來,但是他們的子孫學生不一定。
據說薛先生和江蘇的歷算名家王錫闡並稱為“南王北薛”,倆人在文人圈的名氣都可大了。
那位王先生比其他人還要奇怪,他不收學生也沒有兒子,寫文著書都用篆字,好多人都不認識他寫的是什麽,好像故意不想把他的學問流傳給後人。
連顧炎武都說“學究天人,確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可見他的學問是真的很厲害。
他們也不是想幹涉政事,就是舍不得好好的東西失傳掉。
喜歡往家裏扒拉東西大概是每個天朝人血脈中自帶的屬性,就像巨龍喜歡金幣一樣,別管東西重不重要,先扒拉回來再說。
兩個小的說著說著就扯到一邊兒,看乾清宮有大臣們來來往往,沒一會兒就跑回阿哥所繼續折騰。
康熙扶額搖頭,又挑了幾個老成穩重的侍衛過去盯著才算作罷。
他不怕那兩個小祖宗折騰,只怕他們玩起來不管不顧傷到自己。
還有那位薛鳳祚薛先生,河道總督王光裕上次回京述職的時候提過一嘴,說是想把那人調到山東河臺,只是這些天一忙給忙忘了。
回頭讓吏部查一下,如果那人沒有問題就準了王光裕的折子,黃河這兩年遭災的地方多,等南邊戰事平息了就讓國庫多批些銀子過去,再這麽年年發大水,不光老百姓
受不了,官府也受不了。
康熙打定主意要拿耿精忠來立威,這次說什麽都不會善罷甘休,要不是朝臣攔著死活不讓他去前線,他甚至想親自去指揮。
老臣們說話實在不給他面子,不讓去就不讓去唄,還說什麽怕他只會紙上談兵,他雖然沒有真的打過仗,但是教他的先生……額……這麽一解釋,還真有點像紙上談兵。
皇帝天天埋頭奏折堆裏,隆禧和常寧輕易不去打擾,兩位小阿哥送走薛鳳祚後沒再問欽天監要人,自個兒帶著身邊的宮人動手,還真讓他們把簡易版的蒸汽鐵罐兒給弄出來了。
宮裏的太監宮女不是只會伺候人,想在眾多宮人中脫穎而出不容易,能在阿哥爺身邊伺候的各個身懷絕技,在這次全員大合作之前,隆禧都不知道他院子裏種花的太監會打鐵,掃地的小宮女會做木工。
這跨度是不是有點大?
雖然過程有些奇奇怪怪,但是他們的蒸汽鐵罐兒還是成功做了出來。
鐵罐車頭用蒸汽當動力,後面掛個木頭做的車廂,因為是做來玩的,車頭的體型不大,也用不著鍋爐來燒水,跑起來速度不快動靜卻不小。
兩位阿哥折騰了一整個冬天折騰出來這麽個玩意兒,一時間可謂是揚眉吐氣走路都帶風。
然後事情就和他們沒關系了。
玩具鐵罐兒他們能自己折騰出來,只要第一個做出來,接下來是放大還是縮小,拉人還是拉貨,燒鍋爐還是改成燒油,三輪還是四輪,等一系列問題就都會被萬能的匠人琢磨出來。
論起動手能力,還得是世代浸Yin此道的工匠們。
活兒被搶了也沒關系,倆人找樂子的本事還是有的,常寧沒有封王出宮,但是該給他準備的府邸和田莊什麽的都已經準備妥當,兩個人去年在他們家二哥的莊子裏住了好些天,今年就換個莊子住。
反正莊子在城外,帶上幾十個侍衛也不會擾民,他們老實了一個冬天,眼看著天氣轉暖,也時候出去透透氣了。
春寒料峭,陽光正好。
官道上往來的人比冬天的時候多了許多,冬日裏天寒地凍,大家能不出門都盡量不出門,結結實實過了一個安穩的冬天。
天氣剛開始轉暖,歇了一冬的農戶就坐不住了。
田裏有查看莊稼的老農,山裏有砍柴打獵的年輕人,河邊有下水摸魚的小孩兒,村口也有聚在一起做針線的婦人。
這樣的場景並不罕見,京郊的村子田莊都從寒冬中醒過來,帶著春天特有的朝氣,準備迎來一個豐收年。
他們紮根在土地上,消息卻並不閉塞,時常有走南闖北的行商路過村子,一個村子知道某件新鮮事兒,過不了多久附近的村子就都能知道。
今年冬天不太平,南邊正在打仗,他們不知道打起來的具體是誰,私下裏說話的時候猜什麽的都有,真真假假混在一起,倒也討論的熱火朝天。
皇帝年前大婚,場面極其盛大,京城的百姓幾乎都得了賞錢,他們這些住在京城外面的農戶也不例外。
皇家不是普通人家,人家從手指縫裏漏下來一點東西都夠他們舒舒服服過一整個冬天,他們今年能過的那麽安穩,多虧了皇帝大婚的散的喜錢。
皇帝有那麽多錢用來成親,想來南邊打仗也不缺錢,不然那些行商也不會都往北邊跑,所以這次的仗朝廷肯定能打贏。
別的不說,就是花錢耗也能把對方給耗沒。
他們沒離開過京城,但是也知道南邊更賺錢,聽說江南的富商個個富可敵國,如果在南邊就能掙錢,何必大老遠的跑北邊來。
村口說閑話的人群中很多不知道南方究竟有多大,他們只知道江南富庶,連帶著就覺得所有在他們南邊的地方都很富庶。
反正都是南方,對他們來說沒什麽區別。
今天是
個大晴天,村口的大樹底下坐了很多人,手裏有活兒的一邊做活一邊說話,手裏沒活兒的就單純的曬太陽,享受這難得的安逸時光。
放到十年前,誰敢想他們能過上現在這樣的好日子。
三十年前也不行,三十年前過的更慘,村子裏年紀大的都知道以前過的是什麽日子,都是滿人入關對他們來說是災難,其實對他們來說,改朝換代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家老小能不能活下去。
住在京城附近好也不好,好的是京城貴人多,只要肯吃苦,進城做工一個人就能養活一家人,壞的是一旦京城有什麽紈絝之類的讓他們遇到,那就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往前幾十年,京城周邊大片大片的地都被那些宗室王親據為己有,那些貴人不把其他人的命當命,那時候的日子才叫苦。
他們村兒裏有幾戶是從其他地方逃難過來的,宗室藩王在封地裏搜刮的更過分,以為來京城會好點,沒想到是出了虎穴又入狼窩。
京城的大官不會因為這裏是天子腳下收斂多少,他們只是比那些藩王會偽裝,搜刮百姓之前知道給自己扯一張遮羞布。
他們村兒以前有個賣炭的老翁,因為是外面逃過來的,沒有地可種,為了糊口辛苦上山砍樹燒炭,冬天賣炭,夏天賣柴火,日子雖然過的辛苦,卻不至於吃不上飯。
老頭兒年輕的時候能幹,憑著勤快也討到了媳婦,他媳婦給他生了兩個兒子一個閨女,如果沒有意外,這一家子很快就能在這兒紮根。
養孩子不容易,老頭兒能把三個孩子都養活成人,在他們村兒裏都很少見,孩子長大後上門說親的媒婆絡繹不絕,就算他家窮,能把孩子教養好就是大本事。
那年頭大家都窮,家裏有錢沒錢都要下地幹活,人窮不是問題,只要勤快就行。
老頭兒家裏兩個兒子各自成家,閨女也嫁了隔壁村的殷實人家,就在這個時候,朝廷下令征兵,他們村兒裏不少男丁被強行拉去當兵,也不知道去哪兒打仗,走了之後就再沒了消息。
然後沒過多久,他們就聽說北邊打起來了。
什麽蒙古人、滿人都在打,朝廷不斷往北邊派兵,他們不知道戰場上打成什麽樣,只知道外面已經亂成一團糟。
村子外面的官道上每天都有逃難的馬車,京城的貴人收拾細軟逃去安全的地方,可是他們這些靠天吃飯的農人沒法逃,老祖宗給他們留的田在這裏,他們走了,家裏的田宅怎麽辦?
那年的冬天冷的很,天越冷,老頭兒的炭賣的越好,他本該是村子裏最不怕天冷的人家,但是偏偏在賣炭的時候遇到了惹不起的禍患。
京城很多人都逃難出去,留在城裏的不少都是不怕生亂只想渾水摸魚的家夥,那些人最是欺軟怕硬,一個賣炭的老翁又沒有背景,隨便找了個官府征收的借口就把整車炭給搶走了,只給他留了幾個銅板。
老頭兒年紀大了,兩個兒子都被官府拉去當兵,家裏的老妻臥病在床,就靠賣炭的錢給老妻賣藥治病,無論如何也不能讓救命的炭被搶走。
那些強盜不會管一個賣炭翁有沒有苦衷,看老頭兒不依不饒也惱了,幾個□□打腳踢,當場就把老頭兒打的出氣多進氣少。
大冬天的滴水成冰,就是身強體壯的人也經不住那麽凍,更何況是挨了打的老人家。
等村裏人被拜托去城裏找人的時候,老頭兒的屍體已經不知道在雪地裏埋了多久。
冬天冷起來能要人命,城外到處都有凍死的流民,進城要交錢,流民身無分文,想進城找個不那麽冷的角落都不行,老頭兒若不是為了燒出來的炭能賣出好價錢給老妻治病,他也舍不得進城去賣東西。
萬萬沒想到,進了城卻是這樣的結果。
老頭兒家裏的老妻知道消息後當場暈了過去,他們嫁到隔壁村子的閨女趕過來
哭的昏天黑地,家裏的男丁不在,只能由她來扛起奉養母親的責任,然而老母親不願拖累閨女,當天晚上就上吊了。
那事兒已經過去很多年,再想起來依舊是唏噓不已。
那一年被帶走當兵的男丁只回來了兩三個,老頭兒的兩個兒子都沒有回來。
走了那麽多人,幾乎全部死在了軍營裏,據回來的人說,他們很多都不是戰死的,而是在軍營裏活活凍死的。
北邊比京城更冷,大雪連下好幾個月,朝廷卻不給他們發禦寒的棉衣,流民還能找個破廟什麽的抵禦大雪寒風,軍營裏卻只有薄薄的帳篷,一晚上過去不知道凍死多少。
落難的不只老頭兒一家,那些年村子裏沒有幾家好過的,連續好幾年收成不好,按理說遇到荒年朝廷應該減免賦稅,就算不減,也不該在這個時候漲。
不交稅甚至都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賦稅再漲下去,老百姓都得賣地才能交得起稅,那幾年不知道多少地被人低價買走,不賣也沒有辦法,都是為了活命。
好在苦日子都熬過去了,他們不知道上頭來來回回換了多少當權的人,只知道那些被低價買走的地還回來了不少,雖然城外還是有不少地方是皇莊,但是那和他們沒有關系,上頭改朝換代減免賦稅,他們能多留點糧食,不至於青黃不接的時候賣兒賣女就夠了。
這幾年朝廷嚴禁圈地,他們開始還以為又是和之前一樣鬧著玩,也都沒當一回事兒,沒想到朝廷這次竟然來真的,那些八旗勳貴竟然真的願意把搶走的東西再吐出來。
皇帝願意管教那些囂張跋扈的旗人他們自然高興,能自由自在的當尋常老百姓,誰願意被搶去當奴才。
年紀大的人追憶往昔,提起當年那是一千句一萬句都說不完。
婦人們已經見怪不怪,任他們在旁邊感慨,她們討論的話題和男人不一樣,馬上就要開春,官府該派大夫來村子裏給適齡的小孩兒種痘了,誰家孩子該種痘了現在已經可以準備著了。
隨著日子好過起來,他們村子裏家家戶戶都有了餘糧,小夫妻們生了孩子也不怕養不起,這幾年小孩子多了不少呢。
此時,皇莊裏,帶著大批侍衛出來散心的五阿哥和七阿哥站在田埂處,看著綠油油的麥苗心情好極了。
隆小禧提著蟈蟈籠子,看看裏面精神飽滿的大蟈蟈,雖然現在的蟈蟈還不會叫,但是看上去依舊很好看,“五哥,咱們現在是不是已經邁入紈絝的行列了?”
常寧哼了一聲,“這就是你打著我的旗號去三哥那邊找言官麻煩的原因?”
隆禧:哈、哈哈、哈哈哈~
作者有話要說:隆禧:未雨綢繆嘛~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