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 1 章
白雲在天,良田自出。
眼下正是高溫多雨的季節,幸得如此氣候和平坦的地勢以及經過此地的潦水河,潦水府成為全省的糧倉。不僅如此,潦水府也是全省舉辦鄉試的地方,參加鄉試的考生來自其他府和其下屬縣。
潦水縣——潦水府的最北邊,是全府人口最多、面積最大,也是鄉試時考生最多的縣。縣上的驛站、豬肉攤、成衣鋪等各種茶樓酒肆鱗次櫛比,其中也不乏育嬰堂、學堂等官府出資的場所。
潦水學堂是潦水縣的孩子念書識字的地方,學堂選址在十三年前的潦水寺廟。潦水寺廟——一座百姓祈求身強體健、福壽康寧的寺廟。十三年前的夜晚,一個信鬼神而自焚的女子葬身在潦水廟的火海中。官府下令將此地改為學堂,同時鼓勵女子入學。一來學堂有足夠的陽氣可以鎮壓死去女子產生的陰氣,二來女子識字也能消減鬼神之說於子孫後代的荼毒。
潦水學堂的學生來自縣上的人家和附近的村子,年齡有大有小,蔣學政索性讓每個學生自己讀自己的書本,然後再把自己的書本傳遞給年齡小一些的孩子。
夏日午後的讀書聲當真催人欲睡,可偏偏有那意志堅定的孩子,雖是學堂裏的唯一一個女子,也會努力挺直腰身,聲音自然最清楚,這樣的孩子自是最適合坐在前面來做大家的榜樣的!就連縣上不怎麽出門的顧員外也對李穗秧略有耳聞。
李穗秧今日讀的是《孟子·萬章》,最後一排的吳永輝也不自覺跟著她讀起“大孝終身慕父母”來,這是吳永輝上個月覆習的內容了。
忽有清風穿堂過,一個學生一個桌,趴在桌上打盹的劉景悅只覺得癢。同村的吳永輝咳破嗓子也無法讓劉景悅意識到蔣學政已經走到他面前了。
全體目光集中到劉景悅身上,主角的呼嚕聲引得大家哈哈大笑,蔣學政無奈嘆口氣,搖搖頭作罷。
笑聲最大的即是蔣學政的兒子蔣大狀,目光與蔣學政對接上後,表情立刻嚴肅,跟著李穗秧小聲讀起“帝亦告知焉則不得妻也”來,同一個屋檐下讀不同的內容總是會有弊端的。
蔣大狀看到蔣學政欣慰的目光是給李澤的,又羞又惱,臉更加紅了。
李澤和李穗秧、劉景悅還有吳永輝都是這潦水村的同硯,雖說也被劉景悅的呼嚕聲吸引,也只是合群地跟著大家翹個嘴角,總歸還能記得自己所讀的是哪本書。
說到這潦水村的學生,就不得不提起張郁,隔三差五就用“身體不好需要吃藥”的借口請假,可這縣城裏最不缺的便是郎中,只管賣藥的、專門拔牙的,就連給人整容的都有,雖說沒有聽過成功案例,可人家也一直穩穩當當地用著“改頭換面”的名號行醫。
若說李穗秧是“天道酬勤”,那張郁便是“天賦”啊。張郁對往年策論題的見解與答案如出一轍,以至於蔣學政把張郁的試卷謄抄給每個學生,人手一份,什麽都方便!
要說蔣學政給張郁放假的理由是“吃藥”和“天賦”,那可大錯特錯了,畢竟藥哪裏沒有?天賦也是會消失的!主要還是張郁是個眼裏有活兒的人,正值刈麥的關鍵時刻,張郁已經在地裏勞作了。
從學堂出發,走過育嬰堂,再經過一小片濃密翠綠的楓樹林,便是潦水村了。
潦水村屋舍儼然,成片的麥田和屋舍遙遙相望,又是整個潦水府的糧倉。除了種糧食,村民們也會有別的營生,譬如在縣上開肉攤的劉如晤、在村裏養雞的吳追霞,此二人正是那劉景悅的爹和吳永輝的娘。若是哪天官府的夏稅與秋稅不再征用糧食,只用銀錢來交,那這潦水村怕是會有新的作物生長起來。
在村裏一天便要做一天的農活,張家的兩位長輩有一搭沒一搭地話著家常,手裏的動作一個比一個利落。
張郁彎腰聽著爹娘閑談,左手掐一把麥子,右手的鐮刀一劃,割下來的麥子放在一邊,繼續剛才的動作,等有一捆了,就用幾根麥子把割好的捆起來,一小垛一小垛的,得趕在太陽落下之前用牛車拉回去才好,若是太晚看不清的話,落下一垛也是可能的。
村民們能不約而同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會有至少以前從未有過落在田裏的鐮刀被人撿走的情況,這真是有村長楊浮川一大半的功勞,當年允許女子入學堂也是楊浮川大力支持的,只是憑著老人家的一張嘴,女子還是不能同男子一樣鄉試。
楊浮川的兒子兒媳都在縣裏當班,只留下一個小孫兒楊與君給他和楊奶奶作伴。楊浮川在大柳樹旁邊站直身子,一手叉腰,一手摘下寬檐草帽扇風,喘口氣兒的當看著田間地頭三三兩兩的村民,又擡頭往李家那六畝六分地望去。
李家的地分在了小路兩旁,小路勉勉強強能同時過兩個人,小路的一邊還種著一排稀稀疏疏的楊樹,有會手工的人家也會種些高粱。楊與君在前面跑,帶起一陣灰塵,吳蕓在後面追,許是搶了小姑娘的什麽東西。到底是吳蕓小楊與君半歲,楊與君小劉景文半歲。劉景文就能追得上楊與君,還能把穿成串兒的螞蚱在楊與君面前晃來晃去。楊與君又從小路的另一頭背著太陽叫喊著跑回來,劉景文有分寸地追在離他三步遠的地方,二人竟然相對靜止了!五歲半的吳蕓可以在彈去鞋子上的土的同時還能抓住個跳到腳邊的蟋蟀。
李貞挽起褲腳,在一旁的田埂上坐著,跟小孩子講著“慢些慢些,別摔了”。
二嬸耳朵支楞著:“老東西就知道往那一坐,平時怎麽沒見你關心關心自己孫子啊!”
小嬸割麥子本來就煩,還得聽二嬸的牢騷:“二嫂,這麥子已經割的差不多了,爹年紀大了,休息一會兒也是應該的。至於李寂,馬上就弱冠了,難不成還要跟小孩子一般到處撒歡?”
二嬸把手裏的麥子一扔,順帶翻個白眼:“喲,你年輕你就多做些貢獻唄!”
仗著李貞不會同意分家,一家人的地也是一同種著,二嬸甚是囂張。
終究是城裏長大的,小嬸看著二嬸去一旁坐下,氣得直跺腳也只能皺著眉毛說出個“你”來。
李小樓:“香香,要不你也去歇一會兒吧。”
小嬸有意沖著另一邊:“你看這滿地的麥子,哪有人動不動就去坐著的!”
李小樓心想:二嫂平日要照顧腿腳不好的二哥,二哥的腿還是前幾年救自家穗秧跛的,李寂那個侄子鎮日只知道擺弄花草……看到胳膊上都是汗珠的妻子,只得趕忙應聲“是是是”。
心思細膩的李小樓是李貞最小的孩子,上頭還有兩個哥哥,二哥便是剛剛想到的跛腳的李小舟,李小舟腿腳不便只得在家幫忙,大哥李小園也並非去偷懶了,此時正在趙禿子那塊能沒過人去的窪地裏和趙禿子一起忙活呢!據說這塊窪地以前是個河道,前幾年改為田地的,不然說潦水村是全府的糧倉呢!
除了爹娘,李小樓三個兄弟都是一家三口,大哥李小園並非只有一個孩子,而是大嫂在十三年前去世後留下了兩個孩子,小一點的是那潦水學堂的李澤,另一個便是住在秋廬的李晏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白雲在天,良田自出。
眼下正是高溫多雨的季節,幸得如此氣候和平坦的地勢以及經過此地的潦水河,潦水府成為全省的糧倉。不僅如此,潦水府也是全省舉辦鄉試的地方,參加鄉試的考生來自其他府和其下屬縣。
潦水縣——潦水府的最北邊,是全府人口最多、面積最大,也是鄉試時考生最多的縣。縣上的驛站、豬肉攤、成衣鋪等各種茶樓酒肆鱗次櫛比,其中也不乏育嬰堂、學堂等官府出資的場所。
潦水學堂是潦水縣的孩子念書識字的地方,學堂選址在十三年前的潦水寺廟。潦水寺廟——一座百姓祈求身強體健、福壽康寧的寺廟。十三年前的夜晚,一個信鬼神而自焚的女子葬身在潦水廟的火海中。官府下令將此地改為學堂,同時鼓勵女子入學。一來學堂有足夠的陽氣可以鎮壓死去女子產生的陰氣,二來女子識字也能消減鬼神之說於子孫後代的荼毒。
潦水學堂的學生來自縣上的人家和附近的村子,年齡有大有小,蔣學政索性讓每個學生自己讀自己的書本,然後再把自己的書本傳遞給年齡小一些的孩子。
夏日午後的讀書聲當真催人欲睡,可偏偏有那意志堅定的孩子,雖是學堂裏的唯一一個女子,也會努力挺直腰身,聲音自然最清楚,這樣的孩子自是最適合坐在前面來做大家的榜樣的!就連縣上不怎麽出門的顧員外也對李穗秧略有耳聞。
李穗秧今日讀的是《孟子·萬章》,最後一排的吳永輝也不自覺跟著她讀起“大孝終身慕父母”來,這是吳永輝上個月覆習的內容了。
忽有清風穿堂過,一個學生一個桌,趴在桌上打盹的劉景悅只覺得癢。同村的吳永輝咳破嗓子也無法讓劉景悅意識到蔣學政已經走到他面前了。
全體目光集中到劉景悅身上,主角的呼嚕聲引得大家哈哈大笑,蔣學政無奈嘆口氣,搖搖頭作罷。
笑聲最大的即是蔣學政的兒子蔣大狀,目光與蔣學政對接上後,表情立刻嚴肅,跟著李穗秧小聲讀起“帝亦告知焉則不得妻也”來,同一個屋檐下讀不同的內容總是會有弊端的。
蔣大狀看到蔣學政欣慰的目光是給李澤的,又羞又惱,臉更加紅了。
李澤和李穗秧、劉景悅還有吳永輝都是這潦水村的同硯,雖說也被劉景悅的呼嚕聲吸引,也只是合群地跟著大家翹個嘴角,總歸還能記得自己所讀的是哪本書。
說到這潦水村的學生,就不得不提起張郁,隔三差五就用“身體不好需要吃藥”的借口請假,可這縣城裏最不缺的便是郎中,只管賣藥的、專門拔牙的,就連給人整容的都有,雖說沒有聽過成功案例,可人家也一直穩穩當當地用著“改頭換面”的名號行醫。
若說李穗秧是“天道酬勤”,那張郁便是“天賦”啊。張郁對往年策論題的見解與答案如出一轍,以至於蔣學政把張郁的試卷謄抄給每個學生,人手一份,什麽都方便!
要說蔣學政給張郁放假的理由是“吃藥”和“天賦”,那可大錯特錯了,畢竟藥哪裏沒有?天賦也是會消失的!主要還是張郁是個眼裏有活兒的人,正值刈麥的關鍵時刻,張郁已經在地裏勞作了。
從學堂出發,走過育嬰堂,再經過一小片濃密翠綠的楓樹林,便是潦水村了。
潦水村屋舍儼然,成片的麥田和屋舍遙遙相望,又是整個潦水府的糧倉。除了種糧食,村民們也會有別的營生,譬如在縣上開肉攤的劉如晤、在村裏養雞的吳追霞,此二人正是那劉景悅的爹和吳永輝的娘。若是哪天官府的夏稅與秋稅不再征用糧食,只用銀錢來交,那這潦水村怕是會有新的作物生長起來。
在村裏一天便要做一天的農活,張家的兩位長輩有一搭沒一搭地話著家常,手裏的動作一個比一個利落。
張郁彎腰聽著爹娘閑談,左手掐一把麥子,右手的鐮刀一劃,割下來的麥子放在一邊,繼續剛才的動作,等有一捆了,就用幾根麥子把割好的捆起來,一小垛一小垛的,得趕在太陽落下之前用牛車拉回去才好,若是太晚看不清的話,落下一垛也是可能的。
村民們能不約而同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會有至少以前從未有過落在田裏的鐮刀被人撿走的情況,這真是有村長楊浮川一大半的功勞,當年允許女子入學堂也是楊浮川大力支持的,只是憑著老人家的一張嘴,女子還是不能同男子一樣鄉試。
楊浮川的兒子兒媳都在縣裏當班,只留下一個小孫兒楊與君給他和楊奶奶作伴。楊浮川在大柳樹旁邊站直身子,一手叉腰,一手摘下寬檐草帽扇風,喘口氣兒的當看著田間地頭三三兩兩的村民,又擡頭往李家那六畝六分地望去。
李家的地分在了小路兩旁,小路勉勉強強能同時過兩個人,小路的一邊還種著一排稀稀疏疏的楊樹,有會手工的人家也會種些高粱。楊與君在前面跑,帶起一陣灰塵,吳蕓在後面追,許是搶了小姑娘的什麽東西。到底是吳蕓小楊與君半歲,楊與君小劉景文半歲。劉景文就能追得上楊與君,還能把穿成串兒的螞蚱在楊與君面前晃來晃去。楊與君又從小路的另一頭背著太陽叫喊著跑回來,劉景文有分寸地追在離他三步遠的地方,二人竟然相對靜止了!五歲半的吳蕓可以在彈去鞋子上的土的同時還能抓住個跳到腳邊的蟋蟀。
李貞挽起褲腳,在一旁的田埂上坐著,跟小孩子講著“慢些慢些,別摔了”。
二嬸耳朵支楞著:“老東西就知道往那一坐,平時怎麽沒見你關心關心自己孫子啊!”
小嬸割麥子本來就煩,還得聽二嬸的牢騷:“二嫂,這麥子已經割的差不多了,爹年紀大了,休息一會兒也是應該的。至於李寂,馬上就弱冠了,難不成還要跟小孩子一般到處撒歡?”
二嬸把手裏的麥子一扔,順帶翻個白眼:“喲,你年輕你就多做些貢獻唄!”
仗著李貞不會同意分家,一家人的地也是一同種著,二嬸甚是囂張。
終究是城裏長大的,小嬸看著二嬸去一旁坐下,氣得直跺腳也只能皺著眉毛說出個“你”來。
李小樓:“香香,要不你也去歇一會兒吧。”
小嬸有意沖著另一邊:“你看這滿地的麥子,哪有人動不動就去坐著的!”
李小樓心想:二嫂平日要照顧腿腳不好的二哥,二哥的腿還是前幾年救自家穗秧跛的,李寂那個侄子鎮日只知道擺弄花草……看到胳膊上都是汗珠的妻子,只得趕忙應聲“是是是”。
心思細膩的李小樓是李貞最小的孩子,上頭還有兩個哥哥,二哥便是剛剛想到的跛腳的李小舟,李小舟腿腳不便只得在家幫忙,大哥李小園也並非去偷懶了,此時正在趙禿子那塊能沒過人去的窪地裏和趙禿子一起忙活呢!據說這塊窪地以前是個河道,前幾年改為田地的,不然說潦水村是全府的糧倉呢!
除了爹娘,李小樓三個兄弟都是一家三口,大哥李小園並非只有一個孩子,而是大嫂在十三年前去世後留下了兩個孩子,小一點的是那潦水學堂的李澤,另一個便是住在秋廬的李晏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