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6 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 116 章
◎“因為一個月之前我還被羈押在集中營裏。”◎
十月八日的時候,希爾維婭正式坐上了一班前往瑞典的客輪,離開了第三帝國的統治區域。這並不容易——不是說離開德國,而是說前往瑞典。
在戰爭的前期,瑞典和德國的關系相當良好,德國的飛機可以自由地飛躍瑞典上空,大量的鐵礦石通過波羅的海的港口運往德國。但現在,瑞典已經宣布要關閉波羅的海的一切港口。她搭上這班船,還是托了自己瑞士公民身份的福。
她坐在艙室的床上,想著前一天和希姆萊見面的事情。舒倫堡和希姆萊匯報這次任務的目的,用集中營的犯人作為籌碼,為德國爭取足夠的汽油和原材料,並向西方“釋放誠意”。黨衛隊全國領袖對此感到很高興,他對舒倫堡和希爾維婭說,他相信西方人需要德國做反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排頭兵。
希爾維婭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實在無法理解為什麽希姆萊認為英美需要一個納粹黨國家來反布爾什維克。她一直扮演著希姆萊心目中那個“屋大維婭”的角色,直到舒倫堡帶她走出希姆萊的官邸,才小聲發問:“希姆萊不知道卡薩布蘭卡會議嗎?”
“您說那個要求‘把戰鬥進行到德、意、日三國無條件投降為止’的會議嗎?”舒倫堡漫不經心地道,“當然知道。但‘無條件投降’只是開始,不是結束。戰後他們總要有人管轄德國的,不是嗎?更何況,我可以告訴您,丘吉爾首相並不讚同這個決議。”
希爾維婭笑了一下,她當然知道丘吉爾首相並不讚同這個決議。但她更知道的是,丘吉爾拒絕一切“七月密謀”分子的接觸,他根本就不想區分“好德國人”和“壞德國人”。
“您笑什麽?”舒倫堡問她。
“只是覺得您很難捉摸。”希爾維婭道,她認真地看著舒倫堡,他到底是用什麽讓希姆萊相信,英美人需要納粹黨人去反對布爾什維克主義,而不是扶植一些新的人物呢?張伯倫揮舞著協議,呼喊“一代人的和平”的照片,已經被釘在了恥辱柱上,哪位英美領袖有這麽大的魄力,再來一次“慕尼黑會議”?
“我對您的行程充滿了期待,殿下。”舒倫堡替她拉開車門,“至於這件事情,它也沒有什麽難以捉摸的。一句話,我們要幫助前線,手段是否正確要用目的證明,不是嗎?”
舒倫堡在希爾維婭面前頗為肆無忌憚。一方面,他已經確信她知道他的一切目的。另外一方面,他又認為她沒有能力反對他。
這種思維給希爾維婭帶來了一點好處,她把自己的論文藏在行李箱的夾層裏帶了出來,計劃著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幾個禮拜之後,它將抵達遠在美國的克拉克·赫爾教授手中。
“殿下。”服務生走進來打斷了她的思緒,“到吃中飯的時間了,要我給您拿進來,還是?”
“我去餐廳吃吧。”
餐廳裏人不算太多,大部分是因為公務往來於兩國之間的人士,偶爾有幾位青年扶著自己的長輩。還有幾個人匆匆地趕上來,神色焦急慌張,避免一切目光接觸——希爾維婭懷疑他們是偷渡的人,她的目光在他們身上多流連了一會兒。突然看到之中有人口吐白沫,倒在了地上。
她放下菜單跑了過去:“您怎麽了?!”
對方渾身抽搐著沒有說話,她判斷他是癲癇發作了,只得把他的眼鏡摘下來,解開衣鈕扣,把他的頭扳到一邊,好讓那些白沫自然流出。過了一會兒,那位先生自然地恢覆了平靜,他詫異地看了希爾維婭一眼,逃也似的飛奔走了。
希爾維婭看著他離開的方向,搖了搖頭,沒有在意。
晚飯的時候,希爾維婭帶著自己沒有讀完的《基督山伯爵》去了餐廳。一位紳士敲了敲她的桌子,說的是法語:“您介意和我拼個桌子嗎?”
希爾維婭瞥了一眼餐廳,裏面到處都是空的位置。不過她對此並不在意:“您請便。”說的也是法語。
不一會兒,晚飯端了上來,希爾維婭放下書,開始吃晚飯。
“您看上去很奇怪。”她對面的紳士說道。
希爾維婭認真地打量了她面前的人,棕發、綠眼,中等身材,面容端正,一身簡單的西裝,戴著一塊普通的手表。看上去像個普通律師或者什麽職業經理人。在這條航線上這種人很多:“為什麽這麽說?”
他的目光在她手上的戒指上掃了一下:“在戰爭年代很少有像您這樣年輕漂亮的女士單獨出門,還戴著這麽引人註目的戒指和項鏈。”
希爾維婭輕輕笑了一下,舒倫堡和她爭論過戒指的問題,他堅持要把它取下來,而她堅決不肯。最後是他們互相妥協,她把這枚戒指戴在右手,讓它看上去像裝飾而不是訂婚戒指:“您是在暗示我,這條航線上會有小偷或者強盜嗎?”
“這條航線上有很多無家可歸者,比如您剛剛救了的那個人。他們幾乎一無所有。”紳士說,他叉了一下面前的魚肉,“而您看上去顯然像個貴族。”
“我睡覺的時候會把門反鎖。”希爾維婭玩笑道,她擦了擦嘴:“祝您好胃口。”
“等一等。請您不要生氣。”紳士說,“我叫內森,內森·杜布瓦。是巴黎人。”
希爾維婭又打量了他一眼,她的語氣突然變得柔和起來了:“是嗎?”
“是。請您不要生氣,要引起您這樣的美人的註意,我必須得別出心裁才行。現在我請您一杯酒,作為賠禮,好不好?”內森賠上笑臉。
希爾維婭點了點頭:“希爾維婭·威廷根施坦因。”
內森高興地叫來服務生,多加了兩杯酒水。他舉起酒杯和希爾維婭碰了碰:“為愉快的生活幹杯!”
希爾維婭矜持地和他碰了碰杯,唇邊噙著笑意。他們走到甲板上,海風吹拂在人身上,帶著一點水汽。頭上則是滿頭的星空。
“您是從德國來的嗎?”內森問她。
“您為什麽這麽問呢?”希爾維婭好奇地看著他,“我們所有人都是從德國上船的,不是嗎?”
“不,只是,您的法語說得很好。”內森說,“不帶一點德國人的口音。”
希爾維婭笑了一下,甲板上空蕩蕩的,只有他們兩個人:“而您的法語帶著魁北克腔調。”
“什麽?”內森頗為驚訝地看著她。
“您的法語帶著魁北克腔調。”希爾維婭重覆了一遍,她在美國讀書的時候,有個蒙特利爾大學畢業的加拿大同學,所以對這種口音非常敏[gǎn],“法國人的清音是絕對不送氣的,而加拿大人的清音則送氣明顯。”
內森皺了皺眉:“是嗎?或許我的朋友裏有人是加拿大人,我受了他們的影響。”
希爾維婭點了點頭,表示接受這個說法。但她心裏很清楚:眼前這個加拿大人應該和納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或者幹脆就是個間諜。否則,作為一個大英帝國的臣民,是很難通過德國邊檢到瑞典來的。
她本以為內森受了這個挫折會知難而退,但他絲毫不在意地繼續問她:“那您是法國人?”
“瑞士人。”希爾維婭說。她對這種漫無目的的對話感到危險——如果這條船上有德國情報機關的人,那她和眼前這位素不相識的內森先生就都完了。她匆匆地結束了談話,回到了自己的艙室。
第二天,船在丹麥靠了岸,那天陽光極好,岸邊到處是叫賣的小攤販。希爾維婭買了一張德文的報紙,坐在甲板上翻起來。報上幾乎都是戈培爾的宣傳機構炮制出來的新聞,什麽前線形式一片良好一類的老說辭。她無聊地向後翻去,發現有一張她熟悉的面容出現在了報紙上——赫爾穆特·蘭特。
是一份訃告。
“......抱著對耶穌基督的堅定信仰,蘭特上校將他年輕的生命奉獻給祖國。”
署名是蘭特的家人。
希爾維婭第一次覺得太陽如此刺眼,幾乎讓她雙目發痛,她撐起身,想要回艙室去休息一下,沒走幾步路就摔倒在了地上,她覺得眼前發黑,然後就什麽都不知道了。
等她再醒過來的時候,船已經航行在了海面上。她躺在自己的艙室裏,內森坐在她的對面:“您還好嗎?威廷根施坦因小姐?”
希爾維婭搖了搖頭,發出的聲音很輕:“還好。”那張報紙被扣在桌上,還能看到蘭特的照片。希爾維婭盯著它看了很久,才接受赫爾穆特·蘭特死亡的事實。
“您要喝點水嗎?”內森問她。桌上有一杯希爾維婭喝過的水。
光線從窗外射入,投在了玻璃杯上,恰好照出了上面的指紋。希爾維婭皺了皺眉:“請您端給我,好嗎?”
內森渾然不覺。他把水杯端給希爾維婭,指紋留在了另外一側——與之前那兩枚毫不相同。
希爾維婭坐起身,把水杯放在了桌上,她清楚地記得,她離開艙室的時候,是把門鎖上了的。
“您不喝嗎?”內森奇怪地看著她。
希爾維婭舉起杯子,便於他看得清楚些:“這個杯子上有三個人的指紋,您的,我的,還有一枚不知道是誰的。您可否幫我回憶一下,有誰碰過這個杯子?”
“沒有....我發現您倒在甲板上,找船員開了門,把您扶了進來。”內森奇怪地看著她,“難道是船員碰了?”
希爾維婭聞了聞杯子:“苦杏仁味......有人想殺我。”
“您是說這船上有人要謀殺您?為什麽?您有仇家嗎?”內森站起了身,“我去通知船員封鎖調查。”
希爾維婭擺了擺手:“不用了。如果我沒猜錯的話,動手的人已經離開了。我暈倒在甲板上是個偶然事件,如果一切正常的話,我應該死在丹麥,在第三帝國的統治範圍內。”
內森以一種奇怪的眼神盯著她:“您是說,德國人要殺您?為什麽呢?”
希爾維婭笑了笑,她不知道是誰派來了殺手,自然也不知道原因。但她很清楚她抓到了一個機會:
“因為一個月之前我還被羈押在集中營裏。”
◎作者有話要說:
赫爾穆特·蘭特犧牲於飛行事故,於10月7日夜死在醫院中。10月11日在柏林舉行了葬禮,戈林親自參加。不過蘭特家族的訃告是在11月24日才發表的。它少了一些鼓吹nazi意識形態的句子。
◢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因為一個月之前我還被羈押在集中營裏。”◎
十月八日的時候,希爾維婭正式坐上了一班前往瑞典的客輪,離開了第三帝國的統治區域。這並不容易——不是說離開德國,而是說前往瑞典。
在戰爭的前期,瑞典和德國的關系相當良好,德國的飛機可以自由地飛躍瑞典上空,大量的鐵礦石通過波羅的海的港口運往德國。但現在,瑞典已經宣布要關閉波羅的海的一切港口。她搭上這班船,還是托了自己瑞士公民身份的福。
她坐在艙室的床上,想著前一天和希姆萊見面的事情。舒倫堡和希姆萊匯報這次任務的目的,用集中營的犯人作為籌碼,為德國爭取足夠的汽油和原材料,並向西方“釋放誠意”。黨衛隊全國領袖對此感到很高興,他對舒倫堡和希爾維婭說,他相信西方人需要德國做反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排頭兵。
希爾維婭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她實在無法理解為什麽希姆萊認為英美需要一個納粹黨國家來反布爾什維克。她一直扮演著希姆萊心目中那個“屋大維婭”的角色,直到舒倫堡帶她走出希姆萊的官邸,才小聲發問:“希姆萊不知道卡薩布蘭卡會議嗎?”
“您說那個要求‘把戰鬥進行到德、意、日三國無條件投降為止’的會議嗎?”舒倫堡漫不經心地道,“當然知道。但‘無條件投降’只是開始,不是結束。戰後他們總要有人管轄德國的,不是嗎?更何況,我可以告訴您,丘吉爾首相並不讚同這個決議。”
希爾維婭笑了一下,她當然知道丘吉爾首相並不讚同這個決議。但她更知道的是,丘吉爾拒絕一切“七月密謀”分子的接觸,他根本就不想區分“好德國人”和“壞德國人”。
“您笑什麽?”舒倫堡問她。
“只是覺得您很難捉摸。”希爾維婭道,她認真地看著舒倫堡,他到底是用什麽讓希姆萊相信,英美人需要納粹黨人去反對布爾什維克主義,而不是扶植一些新的人物呢?張伯倫揮舞著協議,呼喊“一代人的和平”的照片,已經被釘在了恥辱柱上,哪位英美領袖有這麽大的魄力,再來一次“慕尼黑會議”?
“我對您的行程充滿了期待,殿下。”舒倫堡替她拉開車門,“至於這件事情,它也沒有什麽難以捉摸的。一句話,我們要幫助前線,手段是否正確要用目的證明,不是嗎?”
舒倫堡在希爾維婭面前頗為肆無忌憚。一方面,他已經確信她知道他的一切目的。另外一方面,他又認為她沒有能力反對他。
這種思維給希爾維婭帶來了一點好處,她把自己的論文藏在行李箱的夾層裏帶了出來,計劃著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幾個禮拜之後,它將抵達遠在美國的克拉克·赫爾教授手中。
“殿下。”服務生走進來打斷了她的思緒,“到吃中飯的時間了,要我給您拿進來,還是?”
“我去餐廳吃吧。”
餐廳裏人不算太多,大部分是因為公務往來於兩國之間的人士,偶爾有幾位青年扶著自己的長輩。還有幾個人匆匆地趕上來,神色焦急慌張,避免一切目光接觸——希爾維婭懷疑他們是偷渡的人,她的目光在他們身上多流連了一會兒。突然看到之中有人口吐白沫,倒在了地上。
她放下菜單跑了過去:“您怎麽了?!”
對方渾身抽搐著沒有說話,她判斷他是癲癇發作了,只得把他的眼鏡摘下來,解開衣鈕扣,把他的頭扳到一邊,好讓那些白沫自然流出。過了一會兒,那位先生自然地恢覆了平靜,他詫異地看了希爾維婭一眼,逃也似的飛奔走了。
希爾維婭看著他離開的方向,搖了搖頭,沒有在意。
晚飯的時候,希爾維婭帶著自己沒有讀完的《基督山伯爵》去了餐廳。一位紳士敲了敲她的桌子,說的是法語:“您介意和我拼個桌子嗎?”
希爾維婭瞥了一眼餐廳,裏面到處都是空的位置。不過她對此並不在意:“您請便。”說的也是法語。
不一會兒,晚飯端了上來,希爾維婭放下書,開始吃晚飯。
“您看上去很奇怪。”她對面的紳士說道。
希爾維婭認真地打量了她面前的人,棕發、綠眼,中等身材,面容端正,一身簡單的西裝,戴著一塊普通的手表。看上去像個普通律師或者什麽職業經理人。在這條航線上這種人很多:“為什麽這麽說?”
他的目光在她手上的戒指上掃了一下:“在戰爭年代很少有像您這樣年輕漂亮的女士單獨出門,還戴著這麽引人註目的戒指和項鏈。”
希爾維婭輕輕笑了一下,舒倫堡和她爭論過戒指的問題,他堅持要把它取下來,而她堅決不肯。最後是他們互相妥協,她把這枚戒指戴在右手,讓它看上去像裝飾而不是訂婚戒指:“您是在暗示我,這條航線上會有小偷或者強盜嗎?”
“這條航線上有很多無家可歸者,比如您剛剛救了的那個人。他們幾乎一無所有。”紳士說,他叉了一下面前的魚肉,“而您看上去顯然像個貴族。”
“我睡覺的時候會把門反鎖。”希爾維婭玩笑道,她擦了擦嘴:“祝您好胃口。”
“等一等。請您不要生氣。”紳士說,“我叫內森,內森·杜布瓦。是巴黎人。”
希爾維婭又打量了他一眼,她的語氣突然變得柔和起來了:“是嗎?”
“是。請您不要生氣,要引起您這樣的美人的註意,我必須得別出心裁才行。現在我請您一杯酒,作為賠禮,好不好?”內森賠上笑臉。
希爾維婭點了點頭:“希爾維婭·威廷根施坦因。”
內森高興地叫來服務生,多加了兩杯酒水。他舉起酒杯和希爾維婭碰了碰:“為愉快的生活幹杯!”
希爾維婭矜持地和他碰了碰杯,唇邊噙著笑意。他們走到甲板上,海風吹拂在人身上,帶著一點水汽。頭上則是滿頭的星空。
“您是從德國來的嗎?”內森問她。
“您為什麽這麽問呢?”希爾維婭好奇地看著他,“我們所有人都是從德國上船的,不是嗎?”
“不,只是,您的法語說得很好。”內森說,“不帶一點德國人的口音。”
希爾維婭笑了一下,甲板上空蕩蕩的,只有他們兩個人:“而您的法語帶著魁北克腔調。”
“什麽?”內森頗為驚訝地看著她。
“您的法語帶著魁北克腔調。”希爾維婭重覆了一遍,她在美國讀書的時候,有個蒙特利爾大學畢業的加拿大同學,所以對這種口音非常敏[gǎn],“法國人的清音是絕對不送氣的,而加拿大人的清音則送氣明顯。”
內森皺了皺眉:“是嗎?或許我的朋友裏有人是加拿大人,我受了他們的影響。”
希爾維婭點了點頭,表示接受這個說法。但她心裏很清楚:眼前這個加拿大人應該和納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或者幹脆就是個間諜。否則,作為一個大英帝國的臣民,是很難通過德國邊檢到瑞典來的。
她本以為內森受了這個挫折會知難而退,但他絲毫不在意地繼續問她:“那您是法國人?”
“瑞士人。”希爾維婭說。她對這種漫無目的的對話感到危險——如果這條船上有德國情報機關的人,那她和眼前這位素不相識的內森先生就都完了。她匆匆地結束了談話,回到了自己的艙室。
第二天,船在丹麥靠了岸,那天陽光極好,岸邊到處是叫賣的小攤販。希爾維婭買了一張德文的報紙,坐在甲板上翻起來。報上幾乎都是戈培爾的宣傳機構炮制出來的新聞,什麽前線形式一片良好一類的老說辭。她無聊地向後翻去,發現有一張她熟悉的面容出現在了報紙上——赫爾穆特·蘭特。
是一份訃告。
“......抱著對耶穌基督的堅定信仰,蘭特上校將他年輕的生命奉獻給祖國。”
署名是蘭特的家人。
希爾維婭第一次覺得太陽如此刺眼,幾乎讓她雙目發痛,她撐起身,想要回艙室去休息一下,沒走幾步路就摔倒在了地上,她覺得眼前發黑,然後就什麽都不知道了。
等她再醒過來的時候,船已經航行在了海面上。她躺在自己的艙室裏,內森坐在她的對面:“您還好嗎?威廷根施坦因小姐?”
希爾維婭搖了搖頭,發出的聲音很輕:“還好。”那張報紙被扣在桌上,還能看到蘭特的照片。希爾維婭盯著它看了很久,才接受赫爾穆特·蘭特死亡的事實。
“您要喝點水嗎?”內森問她。桌上有一杯希爾維婭喝過的水。
光線從窗外射入,投在了玻璃杯上,恰好照出了上面的指紋。希爾維婭皺了皺眉:“請您端給我,好嗎?”
內森渾然不覺。他把水杯端給希爾維婭,指紋留在了另外一側——與之前那兩枚毫不相同。
希爾維婭坐起身,把水杯放在了桌上,她清楚地記得,她離開艙室的時候,是把門鎖上了的。
“您不喝嗎?”內森奇怪地看著她。
希爾維婭舉起杯子,便於他看得清楚些:“這個杯子上有三個人的指紋,您的,我的,還有一枚不知道是誰的。您可否幫我回憶一下,有誰碰過這個杯子?”
“沒有....我發現您倒在甲板上,找船員開了門,把您扶了進來。”內森奇怪地看著她,“難道是船員碰了?”
希爾維婭聞了聞杯子:“苦杏仁味......有人想殺我。”
“您是說這船上有人要謀殺您?為什麽?您有仇家嗎?”內森站起了身,“我去通知船員封鎖調查。”
希爾維婭擺了擺手:“不用了。如果我沒猜錯的話,動手的人已經離開了。我暈倒在甲板上是個偶然事件,如果一切正常的話,我應該死在丹麥,在第三帝國的統治範圍內。”
內森以一種奇怪的眼神盯著她:“您是說,德國人要殺您?為什麽呢?”
希爾維婭笑了笑,她不知道是誰派來了殺手,自然也不知道原因。但她很清楚她抓到了一個機會:
“因為一個月之前我還被羈押在集中營裏。”
◎作者有話要說:
赫爾穆特·蘭特犧牲於飛行事故,於10月7日夜死在醫院中。10月11日在柏林舉行了葬禮,戈林親自參加。不過蘭特家族的訃告是在11月24日才發表的。它少了一些鼓吹nazi意識形態的句子。
◢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