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諱
關燈
小
中
大
避諱
小悠:“大姑,女皇名字沒能流傳下來,是什麽原因呢?”
大姑:“我猜,可能真是女皇自己的意思!”
小悠:“啊?您的意思是,我那英明聰慧的女皇被‘保護和尊重’給忽悠瘸了?——不!這個答案我接受不了!”
大姑:“給我安靜點,聽我把話說完!我的意思是,女皇當年沒讓人記下自己的名字,可能是出於‘保護’。”
小悠:“這不就是少了一個‘尊重’嘛!實際不還是一個意思嘛!——哦!我知道了,以前曾聽人說,女皇改名是因為‘武則天迷信文字具有統治思想的力量。’所以大姑,您的意思是,女皇改名的原因是‘迷信’,其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皇位,對嗎?”
大姑:“……”
小悠:“大姑,您的話跟我的理解不是一個意思嗎?”
大姑:“不是一個意思!你理解的‘保護’,是‘保護自己’,而我說的‘保護’,是‘保護別人’。”
小悠:“保護別人?保護誰呀?”
大姑:“所有人,尤其是那些參加科舉的人!”
小悠:“啥?他們為什麽需要‘被保護’?女皇不用自己的名字怎麽就能‘保護’別人了?”
大姑:“因為當時有一項不合理的制度——‘避諱’!”
小悠:“避諱?我知道,就是‘說話寫文章時遇到君主或尊親的名字都不直接說出或寫出,以表尊重。’避諱之俗源自何時已不可考,有人說是夏商,也有人說是周朝,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大姑你所在的漢朝,就已經相當註重避諱了。
比如,《道德經》的開篇之言,我們現在流行的版本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馬王堆帛書版卻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恒’改為‘常’,據說就是因為要避XH05漢文帝劉恒的名諱。”
大姑:“嗯!避諱之風漢代就有,至唐、宋和清朝,極為盛行。”
小悠:“在西漢時因為避諱都把名著給改了,還不算盛行?那唐宋清那時,得有多變態啊!”
大姑:“嗯?”
小悠:“不對!用詞不雅!我重新說,我的意思是,避諱到唐宋清時,有多麽嚴苛啊!”
大姑:“嗯!也沒多嚴,就比如,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爺爺叫李虎,因此‘虎’字被避諱,一般用‘武’或‘馬’來代替。”
小悠:“哈哈哈!還好‘武松’不是唐代人,否則‘武松打虎’豈不成了‘武松打馬’啦!”
大姑:“還有,由於唐朝是李姓的天下,所以那時的人們不能吃鯉魚,因為‘鯉’與‘李’同音。”
小悠:“讓魚改個名字不行嗎?”
大姑:“應該是不行的!因為唐代段成式撰寫的《酉陽雜俎》中有記載,‘國朝律,取得鯉魚即宜放,仍不得吃’‘賣者杖六十’。”
小悠:“不能吃也不能賣,誰敢販賣就要打六十大板。而且只是跟‘李’同音,字還不是一樣的,這也太過份了。幸虧明朝的姓朱的那些皇帝沒有說不準百姓吃豬肉,這一點給老朱家點個讚!
但是大姑,這些都是針對全天下人的呀!您之前說‘尤其是那些參加科舉的人’,這個‘尤其’體現在哪?”
大姑:“唐代大詩人李賀知道嗎?”
小悠:“知道!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享有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作想象極為豐富,經常應用神話傳說來托古寓今,所以後人常稱他為‘鬼才’‘詩鬼’,留下了‘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大姑:“嗯!這李賀當年就參加過科舉考試,順利通過河南府試,獲得了到長安應進士舉的資格。但是當時有好事者指責李賀,說李賀的父親名為‘晉肅’,而‘晉’與‘進’同音,李賀參加進士考試是犯了父諱,雖然有名家韓愈為李賀爭辯,甚至專門寫了《諱辯》一文,但還是無力平息輿論,於是李賀最終未能參加進士考試。”
小悠:“‘晉’與‘進’同音,就不能參加‘進士考試’——這也太離譜了!話說回來,李賀他老爹豈不得恨死自己的名字啦?”
大姑:“是啊!在那個避諱盛行的年代,人們無力改變這一不合理的規則,只能改變自己的名字來適應規則。”
小悠:“可是漢字就那麽多,這怎麽避呀?”
大姑:“所以,女皇她老人家就新造了一個字。”
小悠:“哦!對!新造一個字,這樣後人就容易避諱了,而且古籍名著也不用慘遭毒手了。但是,曌(zhào)這個發音很常見吶,比如‘照’,還是很容易‘犯諱’呀!”
大姑:“韓愈在《諱辨》中曾有提及,唐朝名字為單字的皇帝一般都不避同音字,這種說法在歷史上有佐證,如女皇的丈夫名為李治,其‘治’與‘制’同音,但是女皇下的詔書也稱為‘制’。”
小悠:“哦!臨朝稱制!”
大姑:“嗯!再比如,女皇改唐為周之後,詩人杜審言(杜甫的祖父),曾寫過一首詩,名為《大酺》(酺pú,大酺:聚飲。封建帝王為表示歡慶,帝賜大酺,特許民間舉行大聚飲三天。後用以表示大規模慶賀。)
全詩是:‘毗陵震澤九州通,士女歡娛萬國同。伐鼓撞鐘驚海上,新妝袨服照江東。梅花落處疑殘雪,柳葉開時任好風。火德雲官逢道泰,天長日久屬年豐。’
詩中有一句‘新妝袨服照江東’,其中的‘照’字,用的就是原字,沒有避諱。”
小悠:“何以見得這詩是在改唐為周之後寫的呢?”
大姑:“因為詩中有‘火德雲官’之稱,這是源自五行學說,根據這一學說,周是火德。”
小悠:“哦!這麽說來,女皇的真名,很有可能是‘照’,但是這個字使用頻率非常高,於是女皇便想辦法新造了 ‘曌’這個同音字作為自己的名字,以免去大家的‘避諱’的煩憂。”
大姑:“嗯!”
小悠:“原來,女皇改名動機,是出於對臣民的保護,護他們免受避諱之苦,跟迷信不迷信的,沒有關系。”
大姑:“嗯!但這只是我個人的推測!”
小悠:“懂!保命符貼上:‘姑侄閑談,非學術討論,既不嚴謹,也不科學,如有不妥之處,請忽視!’”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小悠:“大姑,女皇名字沒能流傳下來,是什麽原因呢?”
大姑:“我猜,可能真是女皇自己的意思!”
小悠:“啊?您的意思是,我那英明聰慧的女皇被‘保護和尊重’給忽悠瘸了?——不!這個答案我接受不了!”
大姑:“給我安靜點,聽我把話說完!我的意思是,女皇當年沒讓人記下自己的名字,可能是出於‘保護’。”
小悠:“這不就是少了一個‘尊重’嘛!實際不還是一個意思嘛!——哦!我知道了,以前曾聽人說,女皇改名是因為‘武則天迷信文字具有統治思想的力量。’所以大姑,您的意思是,女皇改名的原因是‘迷信’,其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的皇位,對嗎?”
大姑:“……”
小悠:“大姑,您的話跟我的理解不是一個意思嗎?”
大姑:“不是一個意思!你理解的‘保護’,是‘保護自己’,而我說的‘保護’,是‘保護別人’。”
小悠:“保護別人?保護誰呀?”
大姑:“所有人,尤其是那些參加科舉的人!”
小悠:“啥?他們為什麽需要‘被保護’?女皇不用自己的名字怎麽就能‘保護’別人了?”
大姑:“因為當時有一項不合理的制度——‘避諱’!”
小悠:“避諱?我知道,就是‘說話寫文章時遇到君主或尊親的名字都不直接說出或寫出,以表尊重。’避諱之俗源自何時已不可考,有人說是夏商,也有人說是周朝,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大姑你所在的漢朝,就已經相當註重避諱了。
比如,《道德經》的開篇之言,我們現在流行的版本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馬王堆帛書版卻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恒’改為‘常’,據說就是因為要避XH05漢文帝劉恒的名諱。”
大姑:“嗯!避諱之風漢代就有,至唐、宋和清朝,極為盛行。”
小悠:“在西漢時因為避諱都把名著給改了,還不算盛行?那唐宋清那時,得有多變態啊!”
大姑:“嗯?”
小悠:“不對!用詞不雅!我重新說,我的意思是,避諱到唐宋清時,有多麽嚴苛啊!”
大姑:“嗯!也沒多嚴,就比如,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爺爺叫李虎,因此‘虎’字被避諱,一般用‘武’或‘馬’來代替。”
小悠:“哈哈哈!還好‘武松’不是唐代人,否則‘武松打虎’豈不成了‘武松打馬’啦!”
大姑:“還有,由於唐朝是李姓的天下,所以那時的人們不能吃鯉魚,因為‘鯉’與‘李’同音。”
小悠:“讓魚改個名字不行嗎?”
大姑:“應該是不行的!因為唐代段成式撰寫的《酉陽雜俎》中有記載,‘國朝律,取得鯉魚即宜放,仍不得吃’‘賣者杖六十’。”
小悠:“不能吃也不能賣,誰敢販賣就要打六十大板。而且只是跟‘李’同音,字還不是一樣的,這也太過份了。幸虧明朝的姓朱的那些皇帝沒有說不準百姓吃豬肉,這一點給老朱家點個讚!
但是大姑,這些都是針對全天下人的呀!您之前說‘尤其是那些參加科舉的人’,這個‘尤其’體現在哪?”
大姑:“唐代大詩人李賀知道嗎?”
小悠:“知道!李賀是繼屈原、李白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又一位享有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作想象極為豐富,經常應用神話傳說來托古寓今,所以後人常稱他為‘鬼才’‘詩鬼’,留下了‘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大姑:“嗯!這李賀當年就參加過科舉考試,順利通過河南府試,獲得了到長安應進士舉的資格。但是當時有好事者指責李賀,說李賀的父親名為‘晉肅’,而‘晉’與‘進’同音,李賀參加進士考試是犯了父諱,雖然有名家韓愈為李賀爭辯,甚至專門寫了《諱辯》一文,但還是無力平息輿論,於是李賀最終未能參加進士考試。”
小悠:“‘晉’與‘進’同音,就不能參加‘進士考試’——這也太離譜了!話說回來,李賀他老爹豈不得恨死自己的名字啦?”
大姑:“是啊!在那個避諱盛行的年代,人們無力改變這一不合理的規則,只能改變自己的名字來適應規則。”
小悠:“可是漢字就那麽多,這怎麽避呀?”
大姑:“所以,女皇她老人家就新造了一個字。”
小悠:“哦!對!新造一個字,這樣後人就容易避諱了,而且古籍名著也不用慘遭毒手了。但是,曌(zhào)這個發音很常見吶,比如‘照’,還是很容易‘犯諱’呀!”
大姑:“韓愈在《諱辨》中曾有提及,唐朝名字為單字的皇帝一般都不避同音字,這種說法在歷史上有佐證,如女皇的丈夫名為李治,其‘治’與‘制’同音,但是女皇下的詔書也稱為‘制’。”
小悠:“哦!臨朝稱制!”
大姑:“嗯!再比如,女皇改唐為周之後,詩人杜審言(杜甫的祖父),曾寫過一首詩,名為《大酺》(酺pú,大酺:聚飲。封建帝王為表示歡慶,帝賜大酺,特許民間舉行大聚飲三天。後用以表示大規模慶賀。)
全詩是:‘毗陵震澤九州通,士女歡娛萬國同。伐鼓撞鐘驚海上,新妝袨服照江東。梅花落處疑殘雪,柳葉開時任好風。火德雲官逢道泰,天長日久屬年豐。’
詩中有一句‘新妝袨服照江東’,其中的‘照’字,用的就是原字,沒有避諱。”
小悠:“何以見得這詩是在改唐為周之後寫的呢?”
大姑:“因為詩中有‘火德雲官’之稱,這是源自五行學說,根據這一學說,周是火德。”
小悠:“哦!這麽說來,女皇的真名,很有可能是‘照’,但是這個字使用頻率非常高,於是女皇便想辦法新造了 ‘曌’這個同音字作為自己的名字,以免去大家的‘避諱’的煩憂。”
大姑:“嗯!”
小悠:“原來,女皇改名動機,是出於對臣民的保護,護他們免受避諱之苦,跟迷信不迷信的,沒有關系。”
大姑:“嗯!但這只是我個人的推測!”
小悠:“懂!保命符貼上:‘姑侄閑談,非學術討論,既不嚴謹,也不科學,如有不妥之處,請忽視!’”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