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形
關燈
小
中
大
鐘形
小悠:“漢武帝和漢成帝從出生到成為皇帝的大致經歷理了一下,雖然有相似點,但不多。他們的母親雖然都姓王,但是相似點也不多,所以從這一階段找到的相似點來看,似乎看不出漢成帝有在模仿漢武帝的跡象。”
大姑:“我覺得,如果漢成帝和漢武帝之間的成長路徑並不相同,就會導致兩個人的性格和行為模式有差異,那麽在這種有差異的情況下,漢成帝卻在成年之後,作出了與漢武帝相似的選擇,或者說在人生的後半段,本該不同的兩個人,卻有了相似的軌跡,那麽就更能說明後者在有意無意地模仿前者。”
小悠:“對哦!應該不同而相同,這才是問題的所在。所以前期不同後期相同,這才是有效的結果。所以我們還是要繼續找相似點,不論前後,然後再來比較前後期相似點的數量的差異。”
大姑:“嗯!”
小悠:“兩位皇帝的母親已經比較過了,下面該兩位父皇上場了。漢武帝之父,為漢景帝劉啟,是西漢第六位皇帝。”
大姑:“漢成帝之父,為漢元帝劉奭(shì),是西漢的第十一位皇帝。”
小悠:“接下來上場的皇帝變多了,為了避免混淆,我們給皇帝們編個號吧?”
大姑:“好的!按什麽規則來編呢?”
小悠:“就按他們當皇帝的順序來編,因為後面還要說到你所生活的東漢,我估計到時候東漢皇帝可能也要編號,所以就在皇帝的號碼前加一個‘西漢’或‘東漢’的拼音縮寫,所以西漢的十四位皇帝,不對,還有一位沒當上皇帝的皇太子,也排在後面,算第15號吧,所以西漢十五位統治者依次為:
第一位皇帝,XH01漢高祖劉邦;
第二位皇帝,XH02漢惠帝劉盈;
第三位皇帝,XH03漢前少帝劉恭;
第四位皇帝,XH04漢後少帝劉弘;
第五位皇帝,XH05漢文帝劉恒;
第六位皇帝,XH06漢景帝劉啟;
第七位皇帝,XH07漢武帝劉徹;
第八位皇帝,XH08漢昭帝劉弗陵;
第九位皇帝,XH09漢廢帝劉賀(海昏侯);
第十位皇帝,XH10 漢宣帝劉詢;
第十一位皇帝,XH11漢元帝劉奭(shì);
第十二位皇帝,XH12漢成帝劉驁(ào);
第十三位皇帝,XH13漢哀帝劉欣;
第十四位皇帝,XH14漢平帝劉衎(kàn);
第十五位統治者,XH15孺子劉嬰。”
大姑:“好像有湊字數的嫌疑!”
小悠:“我沒有,我不是,你別瞎說!”
大姑:“哦!那接下來,我們是繼續說7號武帝和12號成帝的爸爸們嗎?”
小悠:“嗯!7號的爸爸,為XH06漢景帝劉啟,生卒年為公元前188年—前141年,享年48歲,公元前157年—前141年在位,在位16年。”
大姑:“12號的爸爸,為XH11漢元帝劉奭,生卒年為公元前74年—前33年,享年42歲,公元前48年—前33年,在位15年。”
小悠:“兩位父皇在位的時間差不多,都是十來年,他們是否會給兒子留下相似的統治基礎呢?”
大姑:“一個是王朝前期,一個是王朝的後期,我覺得可能會大不一樣。”
小悠:“西漢是公元前202年—8年,歷時210年。而XH06漢景帝劉啟於公元前157年當皇帝,這一年西漢多少歲呢?實歲是202-157=45歲,虛歲則是45+1=46歲。大姑,實歲和虛歲,你們史學界是用哪個的呢?”
大姑:“好像兩個都用,視情況而定。”
小悠:“啊?”
大姑:“《資治通鑒》中,XH02漢惠帝劉盈,於公元前195年6月20日登基稱帝,但是這一年,仍稱為漢高帝十二年,到了次年,才改為‘漢惠帝元年’。”
小悠:“漢惠帝這裏,用的是‘實歲’。”
大姑:“《資治通鑒》中,唐朝開國皇帝李淵於618年稱帝,這一年就是‘唐高祖武德元年’。”
小悠:“這裏是‘虛歲’。兩個都用,該怎麽選吶?”
大姑:“如果按實歲算,則公元202年,西漢0歲。”
小悠:“0歲?哪有人是0歲的。王朝的壽命用實歲不符合習慣,還是按虛歲算吧!公元202年,西漢一歲,按後世史家的習慣,也可以叫西漢元年。則7號武帝他爸登基時,西漢46歲。”
大姑:“12號成帝他爸登基時,西漢為202-48+1=155,即155歲。”
小悠:“兩邊差了百餘年了。西漢總共210年,也就是離滅亡僅僅210-155=55年。一邊是才開始五十年,則這一邊是距滅亡五十年,這一頭一尾,兩個對稱關系呀。”
大姑:“嗯!”
小悠:“那西漢‘人到中年’的時候,為210歲的一半,即105歲,(-220)+105=-115,即公元前115年是西漢王朝過半的時候,那時是西漢哪位皇帝在位呢?——這一年是西漢元鼎二年,正是我們的主角之一,7號漢武帝在位期間。”
大姑:“XH07漢武帝劉徹於前141年—前87年在位,141-115=26,115-87=28;則這時7號已經當了26年皇帝,皇帝餘額為28年——差不多也是這位皇帝統治時期正中間的位置!”
小悠:“好巧哇!”
大姑:“嗯!”
小悠:“如果把‘中分點’往前挪一年,即‘中年點’設為‘前114’年,則正好把漢武帝當皇帝的一生分為均等的兩段,都是27年。”
大姑:“西漢是公元前202年—8年,所以西漢總時長,按實歲算是8-(-202)=210,按虛歲則是210+1=211。”
小悠:“而211除以2,則是105.5歲,四舍五入,就是106歲,則前面的(-220)+105=-115的公式,就變為(-220)+106=-114,正好是公元前114年,完美!”
大姑:“咱們現在這樣算來算去,怎麽感覺,像街邊擺攤算命的呀?”
小悠:“不像,一點都不像,咱們算,是體現認真嚴謹的學習態度;街邊算命,那是封建迷信,本質上就不一樣,怎麽能混為一談呢?”
大姑:“你說得好有道理。”
小悠:“我也這麽覺得!”
大姑:“那我們繼續比較7號和12號的兩位父皇吧?”
小悠:“這個先等一等,我們先看一下公元前114年發生了什麽吧?”
大姑:“啊?為什麽?”
小悠:“驗算吶!看咱們算得準不準!”
大姑:“……”
小悠:“咳咳!我的意思是,看歷史跟數字,還能有哪些巧合!我相信科學,從不迷信!大姑,你不要誤會了!”
大姑:“……”
小悠:“帶著‘科學’的眼光去看!決不迷信!我保證!”
大姑:“好!科學!你科學地看到了什麽?”
小悠:“公元前114年,又稱為漢武帝元鼎三年。這一年發生的大事有:漢朝的張騫去世;古羅馬建設了第一條引水明渠;漢武帝置天水郡、安定郡等等。”
大姑:“看出什麽了嗎?”
小悠:“平平無奇的一年——這不科學,我很失望。”
大姑:“你這是看的‘大事紀’呀!你要不要查一下‘西漢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呢?”
小悠:“哦!對!查到了!西漢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是漢元帝劉奭的統治時期。正好是12號漢成帝的父親。之前計算過,XH11漢元帝劉奭登基時,距離西漢滅亡僅餘55年,對於享年210歲的西漢來說,人生已經過了四分之三,只剩四分之一了。”
大姑:“西漢國力最強盛的時期又是什麽時候呢?”
小悠:“7號漢武帝的時候。他在位期間,正好是在西漢王朝人生過半的時候。”
大姑:“‘文景之治’聽過嗎?”
小悠:“聽過,西漢初年的治世,‘文’是指‘漢文帝’,‘景’是指‘漢景帝’。漢文帝是西漢第五位皇帝,7號漢武帝的爺爺;漢景帝則是XH06漢景帝劉啟,7號的爸爸。而XH06漢景帝劉啟之前我們也算過了,他當皇帝時,西漢正好是46歲,人生剛開始四分之一。”
大姑:“‘正態分布曲線’聽過嗎?”
小悠:“豈止是聽過呀!我還學過!記得它是一根中間高兩端低的曲線,那線條長得跟咱們古代的‘大鐘’的外輪廓很像。這好像屬於‘概率學’,是一種反映‘概率分布’的曲線。具體我就不記得了,得求助於百度了。
資料說:‘正態曲線呈鐘型,兩頭低,中間高,左右對稱因其曲線呈鐘形,因此人們又經常稱之為鐘型曲線。’——對,我沒記錯,就是這樣的。但是,這跟我們的話題有什麽關系?”
大姑:“你不覺得,整個西漢的興衰,以時間為橫軸(X軸),以興衰為縱軸(Y軸),畫出來的曲線形似正態分布曲線嗎?”
小悠:“對哦!曲線中間高的那部分,正好是XH07漢武帝劉徹在位期間;‘公元前114年’將整個曲線分為左右兩段,左邊曲線段的拐點,就是XH06漢景帝劉啟,自他登基之後,一路上升;而右邊曲線段的拐點,則是XH11漢元帝劉奭,自他登基之後,一路下墜。”
大姑:“不過,這個曲線跟正態分布曲線只是形似,而神不似。”
小悠:“形似神不似?正態分布曲線講什麽的呀?為什麽跟這個曲線形似神不似呢?”
大姑:“你不是學過嗎?”
小悠:“對,我學過,正態分布曲線,‘隨機變量、數學期望值、方差……’——這是什麽鬼?大姑,我記錯了,我沒學過!”
大姑:“……”
小悠:“已經看不懂了!大姑!歲月是把殺豬刀,把‘正態分布曲線’摧殘成我看不懂的樣子了!”
大姑:“你確定歲月這把‘殺豬刀’殺的是曲線嗎?”
小悠:“大姑,這能怪我嗎?這公式你能看懂嗎?”
大姑:“我也看不懂,但我梳理了一下資料,覺得大概是這麽個意思:曲線的橫軸(X軸)表示的是‘統計對象值’;而縱軸(Y軸)則是概率,即某一‘統計對象值’出現的次數在整體中所占的比例。
比如:以一個班的一場滿分為100分的考試成績為統計對象,則X軸就是考試成績,如果這個班的平均分是70分,則曲線的中間最高的那部分,也即谷峰,就是在70分的位置;如果全班是100個人,而考70分的是50人,那麽谷峰的坐標就是(X=70分,Y=50÷100=50%)。
曲線中間最高是因為那裏集中的人數最多,曲線離中間越遠的部分也是人數最少的、最不典型的部分。這個曲線表明,如果鐘型曲線上的均值/平均分是70分,那麽班上的大部分人的分數應該在50到90分之間的。只有極少數人的得分會低於50或高於90。”
小悠:“原來是這麽個曲線呀,Y軸永遠是出現的概率或者說是占比。而X軸就是看統計什麽了,統計身高,就是多少厘米;統計體重,那就是多少斤;統計年齡,那就是多少歲。”
大姑:“正態分布曲線不僅可以描述人的特征,在這個世界上,每一條河,河床裏的石頭稱重後,都能出現一張鐘形曲線。除此之外,樹木的葉子,鳥飛行的速度,也可以用同一種曲線來描述。”
小悠:“簡直就是‘萬物皆可鐘型’,跟‘萬物皆可數學’有得一拼!”
大姑:“嗯?你還記得是從哪門課上學的正態分布曲線嗎?”
小悠:“好像是——數學課!所以歸根結底,還是‘萬物皆可數學’!天吶!陰魂不散吶!”
大姑:“……”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小悠:“漢武帝和漢成帝從出生到成為皇帝的大致經歷理了一下,雖然有相似點,但不多。他們的母親雖然都姓王,但是相似點也不多,所以從這一階段找到的相似點來看,似乎看不出漢成帝有在模仿漢武帝的跡象。”
大姑:“我覺得,如果漢成帝和漢武帝之間的成長路徑並不相同,就會導致兩個人的性格和行為模式有差異,那麽在這種有差異的情況下,漢成帝卻在成年之後,作出了與漢武帝相似的選擇,或者說在人生的後半段,本該不同的兩個人,卻有了相似的軌跡,那麽就更能說明後者在有意無意地模仿前者。”
小悠:“對哦!應該不同而相同,這才是問題的所在。所以前期不同後期相同,這才是有效的結果。所以我們還是要繼續找相似點,不論前後,然後再來比較前後期相似點的數量的差異。”
大姑:“嗯!”
小悠:“兩位皇帝的母親已經比較過了,下面該兩位父皇上場了。漢武帝之父,為漢景帝劉啟,是西漢第六位皇帝。”
大姑:“漢成帝之父,為漢元帝劉奭(shì),是西漢的第十一位皇帝。”
小悠:“接下來上場的皇帝變多了,為了避免混淆,我們給皇帝們編個號吧?”
大姑:“好的!按什麽規則來編呢?”
小悠:“就按他們當皇帝的順序來編,因為後面還要說到你所生活的東漢,我估計到時候東漢皇帝可能也要編號,所以就在皇帝的號碼前加一個‘西漢’或‘東漢’的拼音縮寫,所以西漢的十四位皇帝,不對,還有一位沒當上皇帝的皇太子,也排在後面,算第15號吧,所以西漢十五位統治者依次為:
第一位皇帝,XH01漢高祖劉邦;
第二位皇帝,XH02漢惠帝劉盈;
第三位皇帝,XH03漢前少帝劉恭;
第四位皇帝,XH04漢後少帝劉弘;
第五位皇帝,XH05漢文帝劉恒;
第六位皇帝,XH06漢景帝劉啟;
第七位皇帝,XH07漢武帝劉徹;
第八位皇帝,XH08漢昭帝劉弗陵;
第九位皇帝,XH09漢廢帝劉賀(海昏侯);
第十位皇帝,XH10 漢宣帝劉詢;
第十一位皇帝,XH11漢元帝劉奭(shì);
第十二位皇帝,XH12漢成帝劉驁(ào);
第十三位皇帝,XH13漢哀帝劉欣;
第十四位皇帝,XH14漢平帝劉衎(kàn);
第十五位統治者,XH15孺子劉嬰。”
大姑:“好像有湊字數的嫌疑!”
小悠:“我沒有,我不是,你別瞎說!”
大姑:“哦!那接下來,我們是繼續說7號武帝和12號成帝的爸爸們嗎?”
小悠:“嗯!7號的爸爸,為XH06漢景帝劉啟,生卒年為公元前188年—前141年,享年48歲,公元前157年—前141年在位,在位16年。”
大姑:“12號的爸爸,為XH11漢元帝劉奭,生卒年為公元前74年—前33年,享年42歲,公元前48年—前33年,在位15年。”
小悠:“兩位父皇在位的時間差不多,都是十來年,他們是否會給兒子留下相似的統治基礎呢?”
大姑:“一個是王朝前期,一個是王朝的後期,我覺得可能會大不一樣。”
小悠:“西漢是公元前202年—8年,歷時210年。而XH06漢景帝劉啟於公元前157年當皇帝,這一年西漢多少歲呢?實歲是202-157=45歲,虛歲則是45+1=46歲。大姑,實歲和虛歲,你們史學界是用哪個的呢?”
大姑:“好像兩個都用,視情況而定。”
小悠:“啊?”
大姑:“《資治通鑒》中,XH02漢惠帝劉盈,於公元前195年6月20日登基稱帝,但是這一年,仍稱為漢高帝十二年,到了次年,才改為‘漢惠帝元年’。”
小悠:“漢惠帝這裏,用的是‘實歲’。”
大姑:“《資治通鑒》中,唐朝開國皇帝李淵於618年稱帝,這一年就是‘唐高祖武德元年’。”
小悠:“這裏是‘虛歲’。兩個都用,該怎麽選吶?”
大姑:“如果按實歲算,則公元202年,西漢0歲。”
小悠:“0歲?哪有人是0歲的。王朝的壽命用實歲不符合習慣,還是按虛歲算吧!公元202年,西漢一歲,按後世史家的習慣,也可以叫西漢元年。則7號武帝他爸登基時,西漢46歲。”
大姑:“12號成帝他爸登基時,西漢為202-48+1=155,即155歲。”
小悠:“兩邊差了百餘年了。西漢總共210年,也就是離滅亡僅僅210-155=55年。一邊是才開始五十年,則這一邊是距滅亡五十年,這一頭一尾,兩個對稱關系呀。”
大姑:“嗯!”
小悠:“那西漢‘人到中年’的時候,為210歲的一半,即105歲,(-220)+105=-115,即公元前115年是西漢王朝過半的時候,那時是西漢哪位皇帝在位呢?——這一年是西漢元鼎二年,正是我們的主角之一,7號漢武帝在位期間。”
大姑:“XH07漢武帝劉徹於前141年—前87年在位,141-115=26,115-87=28;則這時7號已經當了26年皇帝,皇帝餘額為28年——差不多也是這位皇帝統治時期正中間的位置!”
小悠:“好巧哇!”
大姑:“嗯!”
小悠:“如果把‘中分點’往前挪一年,即‘中年點’設為‘前114’年,則正好把漢武帝當皇帝的一生分為均等的兩段,都是27年。”
大姑:“西漢是公元前202年—8年,所以西漢總時長,按實歲算是8-(-202)=210,按虛歲則是210+1=211。”
小悠:“而211除以2,則是105.5歲,四舍五入,就是106歲,則前面的(-220)+105=-115的公式,就變為(-220)+106=-114,正好是公元前114年,完美!”
大姑:“咱們現在這樣算來算去,怎麽感覺,像街邊擺攤算命的呀?”
小悠:“不像,一點都不像,咱們算,是體現認真嚴謹的學習態度;街邊算命,那是封建迷信,本質上就不一樣,怎麽能混為一談呢?”
大姑:“你說得好有道理。”
小悠:“我也這麽覺得!”
大姑:“那我們繼續比較7號和12號的兩位父皇吧?”
小悠:“這個先等一等,我們先看一下公元前114年發生了什麽吧?”
大姑:“啊?為什麽?”
小悠:“驗算吶!看咱們算得準不準!”
大姑:“……”
小悠:“咳咳!我的意思是,看歷史跟數字,還能有哪些巧合!我相信科學,從不迷信!大姑,你不要誤會了!”
大姑:“……”
小悠:“帶著‘科學’的眼光去看!決不迷信!我保證!”
大姑:“好!科學!你科學地看到了什麽?”
小悠:“公元前114年,又稱為漢武帝元鼎三年。這一年發生的大事有:漢朝的張騫去世;古羅馬建設了第一條引水明渠;漢武帝置天水郡、安定郡等等。”
大姑:“看出什麽了嗎?”
小悠:“平平無奇的一年——這不科學,我很失望。”
大姑:“你這是看的‘大事紀’呀!你要不要查一下‘西漢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呢?”
小悠:“哦!對!查到了!西漢王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是漢元帝劉奭的統治時期。正好是12號漢成帝的父親。之前計算過,XH11漢元帝劉奭登基時,距離西漢滅亡僅餘55年,對於享年210歲的西漢來說,人生已經過了四分之三,只剩四分之一了。”
大姑:“西漢國力最強盛的時期又是什麽時候呢?”
小悠:“7號漢武帝的時候。他在位期間,正好是在西漢王朝人生過半的時候。”
大姑:“‘文景之治’聽過嗎?”
小悠:“聽過,西漢初年的治世,‘文’是指‘漢文帝’,‘景’是指‘漢景帝’。漢文帝是西漢第五位皇帝,7號漢武帝的爺爺;漢景帝則是XH06漢景帝劉啟,7號的爸爸。而XH06漢景帝劉啟之前我們也算過了,他當皇帝時,西漢正好是46歲,人生剛開始四分之一。”
大姑:“‘正態分布曲線’聽過嗎?”
小悠:“豈止是聽過呀!我還學過!記得它是一根中間高兩端低的曲線,那線條長得跟咱們古代的‘大鐘’的外輪廓很像。這好像屬於‘概率學’,是一種反映‘概率分布’的曲線。具體我就不記得了,得求助於百度了。
資料說:‘正態曲線呈鐘型,兩頭低,中間高,左右對稱因其曲線呈鐘形,因此人們又經常稱之為鐘型曲線。’——對,我沒記錯,就是這樣的。但是,這跟我們的話題有什麽關系?”
大姑:“你不覺得,整個西漢的興衰,以時間為橫軸(X軸),以興衰為縱軸(Y軸),畫出來的曲線形似正態分布曲線嗎?”
小悠:“對哦!曲線中間高的那部分,正好是XH07漢武帝劉徹在位期間;‘公元前114年’將整個曲線分為左右兩段,左邊曲線段的拐點,就是XH06漢景帝劉啟,自他登基之後,一路上升;而右邊曲線段的拐點,則是XH11漢元帝劉奭,自他登基之後,一路下墜。”
大姑:“不過,這個曲線跟正態分布曲線只是形似,而神不似。”
小悠:“形似神不似?正態分布曲線講什麽的呀?為什麽跟這個曲線形似神不似呢?”
大姑:“你不是學過嗎?”
小悠:“對,我學過,正態分布曲線,‘隨機變量、數學期望值、方差……’——這是什麽鬼?大姑,我記錯了,我沒學過!”
大姑:“……”
小悠:“已經看不懂了!大姑!歲月是把殺豬刀,把‘正態分布曲線’摧殘成我看不懂的樣子了!”
大姑:“你確定歲月這把‘殺豬刀’殺的是曲線嗎?”
小悠:“大姑,這能怪我嗎?這公式你能看懂嗎?”
大姑:“我也看不懂,但我梳理了一下資料,覺得大概是這麽個意思:曲線的橫軸(X軸)表示的是‘統計對象值’;而縱軸(Y軸)則是概率,即某一‘統計對象值’出現的次數在整體中所占的比例。
比如:以一個班的一場滿分為100分的考試成績為統計對象,則X軸就是考試成績,如果這個班的平均分是70分,則曲線的中間最高的那部分,也即谷峰,就是在70分的位置;如果全班是100個人,而考70分的是50人,那麽谷峰的坐標就是(X=70分,Y=50÷100=50%)。
曲線中間最高是因為那裏集中的人數最多,曲線離中間越遠的部分也是人數最少的、最不典型的部分。這個曲線表明,如果鐘型曲線上的均值/平均分是70分,那麽班上的大部分人的分數應該在50到90分之間的。只有極少數人的得分會低於50或高於90。”
小悠:“原來是這麽個曲線呀,Y軸永遠是出現的概率或者說是占比。而X軸就是看統計什麽了,統計身高,就是多少厘米;統計體重,那就是多少斤;統計年齡,那就是多少歲。”
大姑:“正態分布曲線不僅可以描述人的特征,在這個世界上,每一條河,河床裏的石頭稱重後,都能出現一張鐘形曲線。除此之外,樹木的葉子,鳥飛行的速度,也可以用同一種曲線來描述。”
小悠:“簡直就是‘萬物皆可鐘型’,跟‘萬物皆可數學’有得一拼!”
大姑:“嗯?你還記得是從哪門課上學的正態分布曲線嗎?”
小悠:“好像是——數學課!所以歸根結底,還是‘萬物皆可數學’!天吶!陰魂不散吶!”
大姑:“……”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