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侯
關燈
小
中
大
亭侯
小悠:“大姑,‘一日五侯’發生在公元前27年,當時王譚兄弟五人同日受封,王譚為平阿侯,王商為成都侯,王立為紅陽侯,王根為曲陽侯,王逢時為高平侯。但是早在公元前32年,這五兄弟不就已經被封為了‘關內侯’了呀!為什麽五年之後,又要再封一次呢?不都是‘侯’,有什麽不同嗎?”
大姑:“漢朝的侯分兩個檔次:關內侯和列侯,關內侯的級別低於列侯。”
小悠:“所以王譚的平阿侯,王商的成都侯,王立的紅陽侯,王根的曲陽侯,王逢時的高平侯,都是列侯啦?”
大姑:“嗯!”
小悠:“關內侯就只是關內侯,沒有別的名稱?”
大姑:“是的。關內侯,原稱倫侯,屬於秦漢二十等爵位中第19等,僅低於徹侯(即列侯,亦稱通侯)。有其號,但無封國。一般乃對立有軍功將領的獎勵,封有食邑數戶,有按規定戶數征收租稅之權。”
小悠:“哦!關內侯沒有‘沒有封國’,原來如此!那列侯之所以有不同的名字,是因為有封國,他們的封號名字對應的就是他們封地的名字,所以,王商封地在成都,王立在紅陽,王根在曲陽,王逢時在高平,是這樣嗎?”
大姑:“嗯!列侯,始見於戰國,秦稱徹侯,居二十等爵制之首。西漢沿置,避劉徹諱而改稱列侯,又稱通侯,其食邑多者萬戶,少者數百,皆為縣侯;東漢時,又有都鄉侯、鄉侯、都亭侯、亭侯等。”
小悠:“西漢時,列侯皆為縣侯,那就是成都、紅陽、曲陽、高平皆是縣名了!東漢時的‘亭侯’,又是什麽爵位呢?”
大姑:“東漢多出了那麽侯爵名,你為什麽就只問‘亭侯’呢?”
小悠:“曾經有一首流行歌曲,裏面有一句歌詞是‘一朝花開傍柳,尋香誤覓亭侯。’一直沒明白‘亭侯’到底是個怎樣的爵位,到底有多牛逼。今天正好遇上了,就又想起這個問題了。”
大姑:“原來如此!亭侯,指漢代食祿於鄉﹑亭的列侯。”
小悠:“屬於列侯,那就是比關內侯要高,但‘食祿於鄉﹑亭’,那是比縣侯要小,低於王家的五侯吧?”
大姑:“是的。”
小悠:“這‘亭’跟縣是什麽關系呢?”
大姑:“漢代地方治理實行鄉亭之制,縣以下置鄉,鄉以下置亭,亭以下置裏。秦、漢時在鄉村每十裏設一亭。而在城市範圍,應該是按街道或城門來設置,如《續漢書-百官志四》中提到‘洛陽二十四街,每街一亭,十二城門,每門一亭。’設於城內或城廂的稱‘都亭’,設於城門的稱‘門亭’,均置亭長,其職掌與鄉間亭長同。”
小悠:“亭以下置裏,‘裏’也有官嗎?”
大姑:“有,名為‘裏正’。‘裏正’一職始於春秋戰國時期,意思是‘一裏之長’,主要負責掌管戶口和納稅。”
小悠:“一裏之長,這官名真的是非常形象。”
大姑:“還有另一種劃分方式,百姓居住的五家為一伍,然後是兩伍為一什,十什為一裏,十裏為一亭,十亭為一鄉,十鄉為一縣,十縣為一郡。”
小悠:“這兩種劃分方式很不一樣呀!那主流是用的哪種方式呢?”
大姑:“不清楚。《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裏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其他的說法都沒有找到出處。”
小悠:“所以‘十裏一亭,十亭一鄉’是確定的,但多少為一裏,用哪種為劃分標準,就說不清楚了,是嗎?”
大姑:“嗯,但我個人覺得,‘一裏之長’和‘十什為一裏’這兩種說法都是常用的。只不過,前者用於鄉村,後者適用於城市,就像‘亭’在鄉村為‘亭’,而在城市則稱為‘都亭’。”
小悠:“對!一(什)=兩(伍)×五(家)=十(家),一裏十什就是100家,鄉村人口分散,用‘家’為單位,很難劃分,而城市人口密集,才有條件用這種劃分的方式。
秦制以六尺為一步,300步為一裏,一尺約等於現代的0.231米,所以秦漢時期的十裏約等於4158米。一亭的管轄面積怎麽算呢?這個十裏到底是邊長還是半徑呢?
我們經常用‘方圓’來描述面積,意思是‘指定半徑範圍內的面積’。如方圓三公裏內有300人,表示以自己為圓心半徑3000米的面積內有300個人。
假設十裏一亭的意思,就是指一個亭長管轄著方圓十裏的範圍,那麽一個亭長的管轄面積大概就是:3.14乘以4158米的平方,即:約為54.29平方千米。
也就是說,一個亭長,大概管著54.29平方公裏或一千戶人家。”
大姑:“你為什麽對於亭長的管轄範圍這麽上心呢?”
小悠:“亭長呀!這個職位沒讓你想起什麽人嗎?”
大姑:“泗水亭長劉邦?”
小悠:“對!就是他!西漢開國皇帝,中國封建歷史上第一位皇後呂雉的老公。泗水亭位於江蘇省徐州市沛縣,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祖籍也是沛縣,這地方有‘龍飛之地’的美譽。我有點好奇,劉邦這個泗水亭長到底是個多大的官,但我對於古時候的官階沒有概念,所以想換算成現在的行政層級來幫助理解。
可惜現已無法考證出那時任亭長的劉邦住在何處,只是留下一個古泗水亭的遺址,位於徐州市沛縣東風路168號,相傳為漢高祖劉邦試為吏時的遺跡,實際上是1983年重修的。亭中立碑,仍用班固原文。泗水亭三字為當代書法家啟功先生題寫。”
大姑:“泗水亭到底在哪,應該不影響你理解泗水亭長的職務吧!”
小悠:“哦!是的!差點鉆牛角尖了。我看一下現在沛縣的行政區劃。
截至2022年3月,沛縣轄4個街道、13個鎮、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農場,277個行政村、107個社區。
街道或鎮的面積為29.5平方公裏至133.29平方公裏不等,那‘十裏一亭’的亭,大概相當於現在一個小的鎮或大的行政村、社區。
但那時亭之上有鄉,鄉之上才是縣,則古代的鄉相當於現在的鄉、鎮、街道;則亭相當於現在的村或社區。
原來這‘亭侯’可以說是‘村侯’啊!這聽著級別好像有點低呀!”
大姑:“低?‘村侯’那也是‘列侯’,列侯可是二十等爵中的最高等,你說列侯低,這讓後面的十九等爵位情何以堪吶?”
小悠:“二十等爵?是哪二十等爵呀?”
大姑:“二十等爵,設置自秦國商鞅變法(但是需要註意的是,軍功爵不是商鞅首創的,而是商鞅整頓並完善的),以賞軍功,共分二十級:一級公士,二級上造,三級簪裊,四級不更,五級大夫,六級官大夫,七級公大夫,八級公乘,九級五大夫,十級左庶長,十一級右庶長,十二級左更,十三級中更,十四級右更,十五級少上造,十六級大上造,十七級駟車庶長,十八級大庶長,十九級關內侯,二十級徹侯。徹侯以一縣為食邑,並得以自置吏於封地;關內侯有食邑、封戶,只能衣租食稅而已;大庶長以下十八等,皆有歲俸。臨戰,斬敵首一級(顆),即賜爵一級。秦朝、漢朝沿用此制。”
小悠:“爵位有什麽用呢?”
大姑:“許多待遇都跟爵級掛鉤,如授田授宅、免除徭役、豢養家客、減刑抵罪、贖取奴隸等。此外,爵位還可以買賣,於是到了災荒年月,就有百姓把自己的爵賣了換錢以渡過災荒。”
小悠:“掛鉤是怎麽掛鉤呢?”
大姑:“以授田授宅為例,爵位越高,耕地面積和住宅規模的上限就越高。比如,關內侯95頃,95宅。”
小悠:“減刑抵罪呢?”
大姑:“漢法規定,老百姓犯罪,只要‘買爵三十級’,就能免除死罪。”
小悠:“死罪都能抵,這可太有用了!”
大姑:“不過後來因為爵位的泛濫,爵位所對應的政治、經濟權利和爵位脫鉤了。”
小悠:“爵位怎麽會泛濫起來呢?”
大姑:“西漢的軍功爵制出現了一些變化,爵位出現了民爵、吏爵,始自劉邦,這兩種爵位不以軍功授爵,旨在收買人心。
此後,西漢授爵方式開始泛濫,遇有國家大事、皇家婚喪嫁娶等,都會向全天下百姓賜爵。此外,外戚、宦官、後妃等也都可以賜爵。隨著長期和平以及社會的變遷,爵位漸漸同軍功脫鉤。
爵位獲取的方式,除了前面提及的之外,還有一種‘入粟拜爵’,即百姓向國家提供大量谷物,而國家賜予爵位作為回報。”
小悠:“那這爵位豈不是成了大白菜?滿大街都是了!”
大姑:“嗯!因為爵位越來越濫,為了保障高等爵位的‘含金量’,於是對二十等爵進行劃分,第一至八等爵位為民爵,是平民百姓可以獲得的爵位,第九至二十等爵位為官爵、吏爵,是賜給官吏的爵位。尤其第二十等爵為列侯,賞給有特別功勞之人,當時被人視為最高榮譽。”
小悠:“一日五侯,全是列侯,他們立了什麽特別功勞呢?”
大姑:“功勞?哈哈!”
小悠:“哦!呵呵!”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小悠:“大姑,‘一日五侯’發生在公元前27年,當時王譚兄弟五人同日受封,王譚為平阿侯,王商為成都侯,王立為紅陽侯,王根為曲陽侯,王逢時為高平侯。但是早在公元前32年,這五兄弟不就已經被封為了‘關內侯’了呀!為什麽五年之後,又要再封一次呢?不都是‘侯’,有什麽不同嗎?”
大姑:“漢朝的侯分兩個檔次:關內侯和列侯,關內侯的級別低於列侯。”
小悠:“所以王譚的平阿侯,王商的成都侯,王立的紅陽侯,王根的曲陽侯,王逢時的高平侯,都是列侯啦?”
大姑:“嗯!”
小悠:“關內侯就只是關內侯,沒有別的名稱?”
大姑:“是的。關內侯,原稱倫侯,屬於秦漢二十等爵位中第19等,僅低於徹侯(即列侯,亦稱通侯)。有其號,但無封國。一般乃對立有軍功將領的獎勵,封有食邑數戶,有按規定戶數征收租稅之權。”
小悠:“哦!關內侯沒有‘沒有封國’,原來如此!那列侯之所以有不同的名字,是因為有封國,他們的封號名字對應的就是他們封地的名字,所以,王商封地在成都,王立在紅陽,王根在曲陽,王逢時在高平,是這樣嗎?”
大姑:“嗯!列侯,始見於戰國,秦稱徹侯,居二十等爵制之首。西漢沿置,避劉徹諱而改稱列侯,又稱通侯,其食邑多者萬戶,少者數百,皆為縣侯;東漢時,又有都鄉侯、鄉侯、都亭侯、亭侯等。”
小悠:“西漢時,列侯皆為縣侯,那就是成都、紅陽、曲陽、高平皆是縣名了!東漢時的‘亭侯’,又是什麽爵位呢?”
大姑:“東漢多出了那麽侯爵名,你為什麽就只問‘亭侯’呢?”
小悠:“曾經有一首流行歌曲,裏面有一句歌詞是‘一朝花開傍柳,尋香誤覓亭侯。’一直沒明白‘亭侯’到底是個怎樣的爵位,到底有多牛逼。今天正好遇上了,就又想起這個問題了。”
大姑:“原來如此!亭侯,指漢代食祿於鄉﹑亭的列侯。”
小悠:“屬於列侯,那就是比關內侯要高,但‘食祿於鄉﹑亭’,那是比縣侯要小,低於王家的五侯吧?”
大姑:“是的。”
小悠:“這‘亭’跟縣是什麽關系呢?”
大姑:“漢代地方治理實行鄉亭之制,縣以下置鄉,鄉以下置亭,亭以下置裏。秦、漢時在鄉村每十裏設一亭。而在城市範圍,應該是按街道或城門來設置,如《續漢書-百官志四》中提到‘洛陽二十四街,每街一亭,十二城門,每門一亭。’設於城內或城廂的稱‘都亭’,設於城門的稱‘門亭’,均置亭長,其職掌與鄉間亭長同。”
小悠:“亭以下置裏,‘裏’也有官嗎?”
大姑:“有,名為‘裏正’。‘裏正’一職始於春秋戰國時期,意思是‘一裏之長’,主要負責掌管戶口和納稅。”
小悠:“一裏之長,這官名真的是非常形象。”
大姑:“還有另一種劃分方式,百姓居住的五家為一伍,然後是兩伍為一什,十什為一裏,十裏為一亭,十亭為一鄉,十鄉為一縣,十縣為一郡。”
小悠:“這兩種劃分方式很不一樣呀!那主流是用的哪種方式呢?”
大姑:“不清楚。《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大率十裏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其他的說法都沒有找到出處。”
小悠:“所以‘十裏一亭,十亭一鄉’是確定的,但多少為一裏,用哪種為劃分標準,就說不清楚了,是嗎?”
大姑:“嗯,但我個人覺得,‘一裏之長’和‘十什為一裏’這兩種說法都是常用的。只不過,前者用於鄉村,後者適用於城市,就像‘亭’在鄉村為‘亭’,而在城市則稱為‘都亭’。”
小悠:“對!一(什)=兩(伍)×五(家)=十(家),一裏十什就是100家,鄉村人口分散,用‘家’為單位,很難劃分,而城市人口密集,才有條件用這種劃分的方式。
秦制以六尺為一步,300步為一裏,一尺約等於現代的0.231米,所以秦漢時期的十裏約等於4158米。一亭的管轄面積怎麽算呢?這個十裏到底是邊長還是半徑呢?
我們經常用‘方圓’來描述面積,意思是‘指定半徑範圍內的面積’。如方圓三公裏內有300人,表示以自己為圓心半徑3000米的面積內有300個人。
假設十裏一亭的意思,就是指一個亭長管轄著方圓十裏的範圍,那麽一個亭長的管轄面積大概就是:3.14乘以4158米的平方,即:約為54.29平方千米。
也就是說,一個亭長,大概管著54.29平方公裏或一千戶人家。”
大姑:“你為什麽對於亭長的管轄範圍這麽上心呢?”
小悠:“亭長呀!這個職位沒讓你想起什麽人嗎?”
大姑:“泗水亭長劉邦?”
小悠:“對!就是他!西漢開國皇帝,中國封建歷史上第一位皇後呂雉的老公。泗水亭位於江蘇省徐州市沛縣,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祖籍也是沛縣,這地方有‘龍飛之地’的美譽。我有點好奇,劉邦這個泗水亭長到底是個多大的官,但我對於古時候的官階沒有概念,所以想換算成現在的行政層級來幫助理解。
可惜現已無法考證出那時任亭長的劉邦住在何處,只是留下一個古泗水亭的遺址,位於徐州市沛縣東風路168號,相傳為漢高祖劉邦試為吏時的遺跡,實際上是1983年重修的。亭中立碑,仍用班固原文。泗水亭三字為當代書法家啟功先生題寫。”
大姑:“泗水亭到底在哪,應該不影響你理解泗水亭長的職務吧!”
小悠:“哦!是的!差點鉆牛角尖了。我看一下現在沛縣的行政區劃。
截至2022年3月,沛縣轄4個街道、13個鎮、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農場,277個行政村、107個社區。
街道或鎮的面積為29.5平方公裏至133.29平方公裏不等,那‘十裏一亭’的亭,大概相當於現在一個小的鎮或大的行政村、社區。
但那時亭之上有鄉,鄉之上才是縣,則古代的鄉相當於現在的鄉、鎮、街道;則亭相當於現在的村或社區。
原來這‘亭侯’可以說是‘村侯’啊!這聽著級別好像有點低呀!”
大姑:“低?‘村侯’那也是‘列侯’,列侯可是二十等爵中的最高等,你說列侯低,這讓後面的十九等爵位情何以堪吶?”
小悠:“二十等爵?是哪二十等爵呀?”
大姑:“二十等爵,設置自秦國商鞅變法(但是需要註意的是,軍功爵不是商鞅首創的,而是商鞅整頓並完善的),以賞軍功,共分二十級:一級公士,二級上造,三級簪裊,四級不更,五級大夫,六級官大夫,七級公大夫,八級公乘,九級五大夫,十級左庶長,十一級右庶長,十二級左更,十三級中更,十四級右更,十五級少上造,十六級大上造,十七級駟車庶長,十八級大庶長,十九級關內侯,二十級徹侯。徹侯以一縣為食邑,並得以自置吏於封地;關內侯有食邑、封戶,只能衣租食稅而已;大庶長以下十八等,皆有歲俸。臨戰,斬敵首一級(顆),即賜爵一級。秦朝、漢朝沿用此制。”
小悠:“爵位有什麽用呢?”
大姑:“許多待遇都跟爵級掛鉤,如授田授宅、免除徭役、豢養家客、減刑抵罪、贖取奴隸等。此外,爵位還可以買賣,於是到了災荒年月,就有百姓把自己的爵賣了換錢以渡過災荒。”
小悠:“掛鉤是怎麽掛鉤呢?”
大姑:“以授田授宅為例,爵位越高,耕地面積和住宅規模的上限就越高。比如,關內侯95頃,95宅。”
小悠:“減刑抵罪呢?”
大姑:“漢法規定,老百姓犯罪,只要‘買爵三十級’,就能免除死罪。”
小悠:“死罪都能抵,這可太有用了!”
大姑:“不過後來因為爵位的泛濫,爵位所對應的政治、經濟權利和爵位脫鉤了。”
小悠:“爵位怎麽會泛濫起來呢?”
大姑:“西漢的軍功爵制出現了一些變化,爵位出現了民爵、吏爵,始自劉邦,這兩種爵位不以軍功授爵,旨在收買人心。
此後,西漢授爵方式開始泛濫,遇有國家大事、皇家婚喪嫁娶等,都會向全天下百姓賜爵。此外,外戚、宦官、後妃等也都可以賜爵。隨著長期和平以及社會的變遷,爵位漸漸同軍功脫鉤。
爵位獲取的方式,除了前面提及的之外,還有一種‘入粟拜爵’,即百姓向國家提供大量谷物,而國家賜予爵位作為回報。”
小悠:“那這爵位豈不是成了大白菜?滿大街都是了!”
大姑:“嗯!因為爵位越來越濫,為了保障高等爵位的‘含金量’,於是對二十等爵進行劃分,第一至八等爵位為民爵,是平民百姓可以獲得的爵位,第九至二十等爵位為官爵、吏爵,是賜給官吏的爵位。尤其第二十等爵為列侯,賞給有特別功勞之人,當時被人視為最高榮譽。”
小悠:“一日五侯,全是列侯,他們立了什麽特別功勞呢?”
大姑:“功勞?哈哈!”
小悠:“哦!呵呵!”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