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
關燈
小
中
大
司馬
小悠:“大姑,許廢後的死,有沒有可能,幕後主使人是趙飛燕吶?”
大姑:“沒有任何跡象表明跟趙飛燕有關。”
小悠:“趙飛燕這一手,高明呀!”
大姑:“小悠,你怎麽總扯著趙飛燕不放啊?”
小悠:“大姑,不是我扯著她不放,而是這件事的背後,肯定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推動,八成就是趙飛燕,原因就是‘搶男人’!”
大姑:“何出此言?”
小悠:“大姑,我是這麽想的。許廢後的死,是因為淳於長的調戲,而主要證據就是淳於長寫的信,這信許廢後肯定不會給皇帝前夫,不對,那時許廢後仍然是‘貴人’,皇帝還是她老公,所以應該說這信許廢後是不會給她老公漢成帝看的,淳於長只是色膽包天,又不是傻,他更不會告訴漢成帝呀!但漢成帝卻知道了,那肯定是有人告訴他的呀!那麽這個人是誰呢?我猜,真相只有一個——趙飛燕!她有動機,也有能力這麽做!”
大姑:“想得很好!下回別想了!”
小悠:“怎麽了?哪裏不合理了!”
大姑:“合理,但沒必要,因為皇帝怎麽知道的,史書有記載。”
小悠:“啊?史書寫了?沒有啊!《漢書》中沒給淳於長列傳呀?許廢後這一段,也沒寫是誰揭發的呀,難道是《佞幸傳》?我看了,也只有一句‘成帝時期士人就有張放、淳於長;哀帝時期就有董賢。’——只有一個名字,大姑,你從哪看出那麽多信息的?”
大姑:“《資治通鑒》!”
小悠:“這超綱了!難怪我沒看到!那上面說了是誰告發的嗎?”
大姑:“嗯!”
小悠:“是誰?”
大姑:“王莽!”
小悠:“竟然是他——西漢王朝的終結者!淳於長和許廢後怎麽得罪他了?”
大姑:“許廢後應該跟王莽沒有過節,跟王莽結仇的人是淳於長。但需要說明的是,王莽告發淳於長時,並未提及‘書信’的事,只說了淳於長收取許氏賄賂。淳於長因王莽告發而免官並被送回封國,為了回到京師,淳於長做了一些事,被漢成帝盯上了,關押拷問之後,淳於長自己供出了‘書信’之事。”
小悠:“所以,許廢後的死,可以說完全是淳於長作的,如果真要再找一個負責人,也只能是王莽,根本扯不上趙飛燕,跟什麽‘搶男人’一點關系都沒有。”
大姑:“嗯!”
小悠:“這個淳於長怎麽得罪王莽了?”
大姑:“這可就說來話長了。”
小悠:“那就長話短說!”
大姑:“要短說就簡單了,就一句話:‘朝堂爭權,殃及許後’。”
小悠:“這也太短了,能稍微詳細點嗎?”
大姑:“詳細點就是,當時有個輔政大臣病了,病了很久,打算辭職,當時最有可能接替的人選是淳於長。”
小悠:“明白了,不是女人搶男人,而是男人搶位子!病的人是誰呀?什麽位子這麽誘人吶?”
大姑:“曲陽侯王根,大司馬王鳳的弟弟,西漢權臣。”
小悠:“曲陽侯是爵位吧?可以傳給子孫的吧?淳於長都不姓‘王’,怎麽能得到這個爵位呢?”
大姑:“王根的官位是大司馬,但因為患病,被免去了官職,所以只能稱他曲陽侯,而不能稱他為大司馬。”
小悠:“那淳於長他們想要的,就是這個‘大司馬’的位置嘍?”
大姑:“是的。”
小悠:“這個‘大司馬’的官管什麽的?權力大不大?”
大姑:“西漢在皇帝之下設立了三套平行的官僚體系,分別為丞相率領的外朝官,大司馬、大將軍率領的內朝官,以及處理皇帝與皇族私人事務的宮廷官。”
小悠:“外朝官、內朝官、宮廷官?這都是些什麽呀?”
大姑:“外朝官。丞相為首的行政機構為‘外朝’,衙署在宮外,屬於政府官系統,正式之詔令則由此頒發。
內朝官,或稱中朝官。由皇帝近臣如侍中、常侍、給事中、尚書等組成的,在宮中皇帝左右聽候意旨辦事。所謂內朝官或中朝官就是由皇帝直接差遣,而不專任行政職務的,與行政性質的正規官稱的外朝官相對而言的。
宮廷官。包括詹事、內侍等。宮廷官依其職守是專門處理皇帝家庭事務的,但這些官員實際上已介入了政治活動,掌握了部分權力。”
小悠:“內朝官,不專任行政職務,這不就是只做決定不用做事的嗎?等於就是事少權大,不對,是無事而權重!而‘宮廷官’就是幹事多,做決定少,也就是‘權小事多’;外朝官就是權與事比較均衡。如此說來,‘內朝官’好愜意呀!”
大姑:“可以這麽理解,但不完全對!這些內朝官最初都是沒有實際職掌的加官。加官是在原有官職外加領官銜,以示尊崇稱。加官是漢武帝發明的官制,雖無職掌,但因為皇帝所親信,講議朝政,奉詔治事,逐漸獲取了原屬丞相府的決策會議的權力。”
小悠:“就是說,這些內朝官實際上本身有外朝官的職務,但加了一個內朝官帽之後,因為靠近皇帝,所以取得了比自身原有的外朝官職大得多的權力!”
大姑:“嗯!但這只是最初,後來幾經演化,有些‘加官’就變成了‘本官’,即實實在在的獨立職官,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大司馬’一職。”
小悠:“‘大司馬’這官名聽著好奇怪?為什麽叫大司馬呢?”
大姑:“大司馬原本是中國古代對中央政府中專司武職的最高長官的稱呼——韋昭《辨釋名》曰: ‘大司馬,馬,武也,大總武事也。大司馬掌軍,古者兵車一車四馬,故以馬名官。訓馬為武者,取其速行也。’
西漢初在中央政府中設立太尉,不置司馬。《後漢書-百官志》中明確大司馬乃漢武帝為衛青所重置。
漢武帝時特設大司馬以代太尉之權,但‘無印綬,官兼加而已’,是為加官。冠加大司馬後,其位秩不變,其地位的高低要靠所加將軍的地位來體現。但武帝時的將軍都是領兵出征,並不過多參與朝廷政治。直至昭帝時,霍光才用‘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的名義當政,權力在宰相以上。
漢成帝、漢哀帝時期大司馬逐漸由加官向本官轉化。廢丞相改為大司徒,但大司馬仍存,與大司空同屬三公之一,共掌朝政。自此,大司馬由原來必須依附於將軍的加官變成了金印紫綬,有官屬,祿比丞相,位在司徒上的實實在在的獨立職官,成為名正言順的三公,正式納入了正常的百官公卿官僚系統之中,這就意味著大司馬由舊的內朝領袖開始轉為外朝首領。
成哀改制後,本該成為地道的外朝首領的大司馬卻仍被當時人視為‘內輔之臣’,直到王莽加九錫時,大司馬才無論在名義上還是實際中都成為百官之首,大有漢初丞相的風采。”
小悠:“也就是說,漢成帝時的大司馬權力相當於丞相了,難怪王莽會和淳於長爭紅了眼。”
大姑:“嗯!”
小悠:“王根,王莽,怎麽都姓‘王’?該不會是親戚吧?”
大姑:“是的,再加上太後王政君,都是親戚,對了,還有淳於長,也是親戚。淳於長是太後王政君的外甥,而王莽則是王政君的侄子。”
小悠:“這不都是一家人嗎?有什麽可爭的?”
大姑:“對外戚而言,能否合理輔政,重要的是看能否襲司馬號。”
小悠:“所以說,正因為是親戚,大家都是外戚,才更要爭。”
大姑:“咱們這故事好像講偏了!”
小悠:“哪裏偏了?”
大姑:“我們太看重形式了!太看重‘大司馬’這個官銜了,而忽略了‘大司馬’背後的實質——權力!”
小悠:“哦!懂了!表面上看,他們爭的是‘大司馬’的位置,實際上爭的是王根手上握有的權力,隨著王根的病退,他手上的權力將會如何重新分配,這才是王莽及淳於長們看重的,而不是‘大司馬’的封號。”
大姑:“嗯!”
小悠:“這麽看來,之前是鉆牛角尖了,還糾結了半天‘大司馬’的由來——只是一個稱謂而已,不重要!得到‘大司馬’的封號,未必能得到王根手中的權力。”
大姑:“‘大司馬’的名號也重要。因為得到了王根手中權力的人,也必將得到‘大司馬’的封號!”
小悠:“對!名分很重要,咱們最講究‘名正言順’了!那故事接下來的情節,是隨著淳於長的敗亡,王莽如願當上了‘大司馬’了吧?”
大姑:“嗯!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王根病重,舉薦王莽代替大司馬之位,在淳於長死後,王莽繼他的三位伯、叔之後出任大司馬,時年38歲。”
小悠:“公元前8年,正是許廢後被賜死的當年。整件事情始末,史書上是怎麽記載的呢?”
大姑:“史載:‘公元前8年(綏和元年)十月,淳於長與王莽因輔政之職產生矛盾,王莽遂向皇帝和太後揭發淳於長長期接受許廢後的賄賂等劣行,太後十分震怒,漢成帝將信將疑,但迫於太後的壓力,只好免去淳於長的官職而不治罪,要他離開京師回到封國去,許氏雖未被追究但覆位之事已無望。
十一月,淳於長想通過賄賂紅陽侯王立向皇帝說情,請求恢覆自己的官職,王立被豐厚的賄賂打動為其說情,但紅陽侯王立與淳於長恩怨頗深已久,這一反常之舉引起漢成帝的懷疑,下令對淳於長進行徹查。
十二月,淳於長承認自己‘戲侮長定宮(指許廢後),謀立左皇後’的罪行,漢成帝立即下詔,將淳於長誅殺於獄中。
漢成帝徹查淳於長罪行時,知曉許氏重金賄賂淳於長謀覆後位,且與淳於長數通書信,淳於長於書信中言辭輕佻。於是派廷尉孔光拿著符節賜給許氏毒藥,許氏服毒藥自殺,死後安葬在延陵交道廄的西面。’”
小悠:“沒有扯上趙飛燕,真好!”
大姑:“一個皇後的死,跟另一個皇後無關,真好!”
小悠:“朝堂爭鬥,殃及後宮,但沒讓無關的女人背鍋,真好!”
大姑:“秉筆直書,是史書固有之責,我們這一個馬屁又一個馬屁地拍,是不是過了呀?”
小悠:“過了嗎?沒過呀!大姑,您難道不知道這有多難得嗎?”
大姑:“好像是!那咱們還要繼續拍嗎?”
小悠:“當然……”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小悠:“大姑,許廢後的死,有沒有可能,幕後主使人是趙飛燕吶?”
大姑:“沒有任何跡象表明跟趙飛燕有關。”
小悠:“趙飛燕這一手,高明呀!”
大姑:“小悠,你怎麽總扯著趙飛燕不放啊?”
小悠:“大姑,不是我扯著她不放,而是這件事的背後,肯定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推動,八成就是趙飛燕,原因就是‘搶男人’!”
大姑:“何出此言?”
小悠:“大姑,我是這麽想的。許廢後的死,是因為淳於長的調戲,而主要證據就是淳於長寫的信,這信許廢後肯定不會給皇帝前夫,不對,那時許廢後仍然是‘貴人’,皇帝還是她老公,所以應該說這信許廢後是不會給她老公漢成帝看的,淳於長只是色膽包天,又不是傻,他更不會告訴漢成帝呀!但漢成帝卻知道了,那肯定是有人告訴他的呀!那麽這個人是誰呢?我猜,真相只有一個——趙飛燕!她有動機,也有能力這麽做!”
大姑:“想得很好!下回別想了!”
小悠:“怎麽了?哪裏不合理了!”
大姑:“合理,但沒必要,因為皇帝怎麽知道的,史書有記載。”
小悠:“啊?史書寫了?沒有啊!《漢書》中沒給淳於長列傳呀?許廢後這一段,也沒寫是誰揭發的呀,難道是《佞幸傳》?我看了,也只有一句‘成帝時期士人就有張放、淳於長;哀帝時期就有董賢。’——只有一個名字,大姑,你從哪看出那麽多信息的?”
大姑:“《資治通鑒》!”
小悠:“這超綱了!難怪我沒看到!那上面說了是誰告發的嗎?”
大姑:“嗯!”
小悠:“是誰?”
大姑:“王莽!”
小悠:“竟然是他——西漢王朝的終結者!淳於長和許廢後怎麽得罪他了?”
大姑:“許廢後應該跟王莽沒有過節,跟王莽結仇的人是淳於長。但需要說明的是,王莽告發淳於長時,並未提及‘書信’的事,只說了淳於長收取許氏賄賂。淳於長因王莽告發而免官並被送回封國,為了回到京師,淳於長做了一些事,被漢成帝盯上了,關押拷問之後,淳於長自己供出了‘書信’之事。”
小悠:“所以,許廢後的死,可以說完全是淳於長作的,如果真要再找一個負責人,也只能是王莽,根本扯不上趙飛燕,跟什麽‘搶男人’一點關系都沒有。”
大姑:“嗯!”
小悠:“這個淳於長怎麽得罪王莽了?”
大姑:“這可就說來話長了。”
小悠:“那就長話短說!”
大姑:“要短說就簡單了,就一句話:‘朝堂爭權,殃及許後’。”
小悠:“這也太短了,能稍微詳細點嗎?”
大姑:“詳細點就是,當時有個輔政大臣病了,病了很久,打算辭職,當時最有可能接替的人選是淳於長。”
小悠:“明白了,不是女人搶男人,而是男人搶位子!病的人是誰呀?什麽位子這麽誘人吶?”
大姑:“曲陽侯王根,大司馬王鳳的弟弟,西漢權臣。”
小悠:“曲陽侯是爵位吧?可以傳給子孫的吧?淳於長都不姓‘王’,怎麽能得到這個爵位呢?”
大姑:“王根的官位是大司馬,但因為患病,被免去了官職,所以只能稱他曲陽侯,而不能稱他為大司馬。”
小悠:“那淳於長他們想要的,就是這個‘大司馬’的位置嘍?”
大姑:“是的。”
小悠:“這個‘大司馬’的官管什麽的?權力大不大?”
大姑:“西漢在皇帝之下設立了三套平行的官僚體系,分別為丞相率領的外朝官,大司馬、大將軍率領的內朝官,以及處理皇帝與皇族私人事務的宮廷官。”
小悠:“外朝官、內朝官、宮廷官?這都是些什麽呀?”
大姑:“外朝官。丞相為首的行政機構為‘外朝’,衙署在宮外,屬於政府官系統,正式之詔令則由此頒發。
內朝官,或稱中朝官。由皇帝近臣如侍中、常侍、給事中、尚書等組成的,在宮中皇帝左右聽候意旨辦事。所謂內朝官或中朝官就是由皇帝直接差遣,而不專任行政職務的,與行政性質的正規官稱的外朝官相對而言的。
宮廷官。包括詹事、內侍等。宮廷官依其職守是專門處理皇帝家庭事務的,但這些官員實際上已介入了政治活動,掌握了部分權力。”
小悠:“內朝官,不專任行政職務,這不就是只做決定不用做事的嗎?等於就是事少權大,不對,是無事而權重!而‘宮廷官’就是幹事多,做決定少,也就是‘權小事多’;外朝官就是權與事比較均衡。如此說來,‘內朝官’好愜意呀!”
大姑:“可以這麽理解,但不完全對!這些內朝官最初都是沒有實際職掌的加官。加官是在原有官職外加領官銜,以示尊崇稱。加官是漢武帝發明的官制,雖無職掌,但因為皇帝所親信,講議朝政,奉詔治事,逐漸獲取了原屬丞相府的決策會議的權力。”
小悠:“就是說,這些內朝官實際上本身有外朝官的職務,但加了一個內朝官帽之後,因為靠近皇帝,所以取得了比自身原有的外朝官職大得多的權力!”
大姑:“嗯!但這只是最初,後來幾經演化,有些‘加官’就變成了‘本官’,即實實在在的獨立職官,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大司馬’一職。”
小悠:“‘大司馬’這官名聽著好奇怪?為什麽叫大司馬呢?”
大姑:“大司馬原本是中國古代對中央政府中專司武職的最高長官的稱呼——韋昭《辨釋名》曰: ‘大司馬,馬,武也,大總武事也。大司馬掌軍,古者兵車一車四馬,故以馬名官。訓馬為武者,取其速行也。’
西漢初在中央政府中設立太尉,不置司馬。《後漢書-百官志》中明確大司馬乃漢武帝為衛青所重置。
漢武帝時特設大司馬以代太尉之權,但‘無印綬,官兼加而已’,是為加官。冠加大司馬後,其位秩不變,其地位的高低要靠所加將軍的地位來體現。但武帝時的將軍都是領兵出征,並不過多參與朝廷政治。直至昭帝時,霍光才用‘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的名義當政,權力在宰相以上。
漢成帝、漢哀帝時期大司馬逐漸由加官向本官轉化。廢丞相改為大司徒,但大司馬仍存,與大司空同屬三公之一,共掌朝政。自此,大司馬由原來必須依附於將軍的加官變成了金印紫綬,有官屬,祿比丞相,位在司徒上的實實在在的獨立職官,成為名正言順的三公,正式納入了正常的百官公卿官僚系統之中,這就意味著大司馬由舊的內朝領袖開始轉為外朝首領。
成哀改制後,本該成為地道的外朝首領的大司馬卻仍被當時人視為‘內輔之臣’,直到王莽加九錫時,大司馬才無論在名義上還是實際中都成為百官之首,大有漢初丞相的風采。”
小悠:“也就是說,漢成帝時的大司馬權力相當於丞相了,難怪王莽會和淳於長爭紅了眼。”
大姑:“嗯!”
小悠:“王根,王莽,怎麽都姓‘王’?該不會是親戚吧?”
大姑:“是的,再加上太後王政君,都是親戚,對了,還有淳於長,也是親戚。淳於長是太後王政君的外甥,而王莽則是王政君的侄子。”
小悠:“這不都是一家人嗎?有什麽可爭的?”
大姑:“對外戚而言,能否合理輔政,重要的是看能否襲司馬號。”
小悠:“所以說,正因為是親戚,大家都是外戚,才更要爭。”
大姑:“咱們這故事好像講偏了!”
小悠:“哪裏偏了?”
大姑:“我們太看重形式了!太看重‘大司馬’這個官銜了,而忽略了‘大司馬’背後的實質——權力!”
小悠:“哦!懂了!表面上看,他們爭的是‘大司馬’的位置,實際上爭的是王根手上握有的權力,隨著王根的病退,他手上的權力將會如何重新分配,這才是王莽及淳於長們看重的,而不是‘大司馬’的封號。”
大姑:“嗯!”
小悠:“這麽看來,之前是鉆牛角尖了,還糾結了半天‘大司馬’的由來——只是一個稱謂而已,不重要!得到‘大司馬’的封號,未必能得到王根手中的權力。”
大姑:“‘大司馬’的名號也重要。因為得到了王根手中權力的人,也必將得到‘大司馬’的封號!”
小悠:“對!名分很重要,咱們最講究‘名正言順’了!那故事接下來的情節,是隨著淳於長的敗亡,王莽如願當上了‘大司馬’了吧?”
大姑:“嗯!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王根病重,舉薦王莽代替大司馬之位,在淳於長死後,王莽繼他的三位伯、叔之後出任大司馬,時年38歲。”
小悠:“公元前8年,正是許廢後被賜死的當年。整件事情始末,史書上是怎麽記載的呢?”
大姑:“史載:‘公元前8年(綏和元年)十月,淳於長與王莽因輔政之職產生矛盾,王莽遂向皇帝和太後揭發淳於長長期接受許廢後的賄賂等劣行,太後十分震怒,漢成帝將信將疑,但迫於太後的壓力,只好免去淳於長的官職而不治罪,要他離開京師回到封國去,許氏雖未被追究但覆位之事已無望。
十一月,淳於長想通過賄賂紅陽侯王立向皇帝說情,請求恢覆自己的官職,王立被豐厚的賄賂打動為其說情,但紅陽侯王立與淳於長恩怨頗深已久,這一反常之舉引起漢成帝的懷疑,下令對淳於長進行徹查。
十二月,淳於長承認自己‘戲侮長定宮(指許廢後),謀立左皇後’的罪行,漢成帝立即下詔,將淳於長誅殺於獄中。
漢成帝徹查淳於長罪行時,知曉許氏重金賄賂淳於長謀覆後位,且與淳於長數通書信,淳於長於書信中言辭輕佻。於是派廷尉孔光拿著符節賜給許氏毒藥,許氏服毒藥自殺,死後安葬在延陵交道廄的西面。’”
小悠:“沒有扯上趙飛燕,真好!”
大姑:“一個皇後的死,跟另一個皇後無關,真好!”
小悠:“朝堂爭鬥,殃及後宮,但沒讓無關的女人背鍋,真好!”
大姑:“秉筆直書,是史書固有之責,我們這一個馬屁又一個馬屁地拍,是不是過了呀?”
小悠:“過了嗎?沒過呀!大姑,您難道不知道這有多難得嗎?”
大姑:“好像是!那咱們還要繼續拍嗎?”
小悠:“當然……”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