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
關燈
小
中
大
祖宗
小悠:“大姑,您的祖父班稚的生卒年不詳,但您父親班彪的生卒年有史料記載,是公元3年-公元54年,而西漢滅亡於公元8年,東漢則成立於公元25年。也就是說,最少在您的父親這一代,已經見證了西漢的滅亡和東漢的建立。
您家班壹老祖是秦末漢初人,而您的父親班彪是班壹的六世孫,也就是說歷經整個西漢一代,你們家是七代人。但是西漢卻傳了十四位皇帝還有一個未登上皇位的太子,可以說是十四個半人,西漢皇家比起你們班家來說,這更新率或者說折舊率有點高。”
大姑:“你這樣比較不太妥當吧?我們班家是七代人,西漢十四個半皇帝,但不是十四又半代的人,兩者不是同一個計量單位,不能放在一起比較吧?”
小悠:“嗯?”
大姑:“比如,兩兄弟都做了皇帝,那是兩位皇帝,卻只是一代人。”
小悠:“哦!那西漢到底傳了多少代人,還得重新算。”
大姑:“是的。”
小悠:“我來算一下。西漢第一位皇帝,劉邦,相當於你們家班壹。
第二位皇帝,劉盈,是劉邦的兒子,即劉邦的一世孫。
第三、四位皇帝,分別是前少帝劉恭、後少帝劉弘,是劉盈的兒子,即劉邦的二世孫。
第五位皇帝,劉恒,劉邦第四子,劉邦的一世孫(皇位從二世孫回到一世孫手裏了,不用說,這裏面肯定有故事)。
第六位皇帝,劉啟,劉恒的兒子,劉邦的二世孫。
第七位皇帝,劉徹(漢武帝),劉啟的兒子,劉邦的三世孫。
第八位皇帝,劉弗陵, 劉徹的兒子,劉邦的四世孫。
第九位皇帝,劉賀(海昏侯,又稱西漢廢帝),他爸沒當皇帝,是漢武帝劉徹之孫,輩分上應該是劉弗陵的子侄輩,劉邦的五世孫。
第十位皇帝,劉詢,他爸和他爺爺都沒當過皇帝,但他爺爺是戾太子劉據(劉據母為衛子夫,劉據舅舅為衛青),漢武帝劉徹曾孫,劉邦的六世孫。
第十一位皇帝,劉奭,劉詢之子,劉邦的七世孫。
第十二位皇帝,劉驁(他的母親是王莽的姑姑王政君),劉奭之子,劉邦的八世孫。
第十三位皇帝,劉欣,他爸也不是皇帝,但他爺爺是西漢第十一位皇帝劉奭,所以他是劉邦的九世孫。
第十四位皇帝,劉衎(kàn),同樣是父未當皇帝,他爺爺也是漢元帝劉奭,所以他也是劉邦的九世孫。
第十四又半位皇帝,皇太子劉嬰,劉詢(第十位皇帝)的玄孫。這位離皇位的輩分有點遠,我得理一下。
《祖宗十八代口訣》怎麽唱來著:‘人類先祖有千秋,代代輩分亦不同。今列祖宗十八代,一代一代稱分明。上九之稱為先祖,下九之稱為子孫。
先從上九來數起,生我之身為父母。父親之父為祖父,祖父之父為曾祖。曾祖之父為高祖,高祖之父為天祖。天祖之父為烈祖,烈祖之父為太.祖。太.祖之父為遠祖,遠祖之父為鼻祖。
下九再從己身算,我生之人為兒子。兒子之子為孫子,孫子之子為曾孫。曾孫之子為玄孫,玄孫之子為來孫。來孫之子為晜(kūn)孫,晜孫之子為仍孫。仍孫之子為雲孫,雲孫之子為耳孫。’
所以晚輩的稱呼,依次為: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來孫、晜(kūn)孫、仍孫、雲孫、耳孫。
劉詢自己是劉邦的六世孫,兒子就是劉邦的七世孫,孫子是劉邦的八世孫,曾孫是劉邦的九世孫,玄孫是劉邦的十世孫。
終於理清了,大姑,西漢從劉邦起算,歷經了十一代人,而你家從班壹起算,則是七代人,老劉家的折舊率還是比你們家高。看來皇帝是一個對人力資源損耗較高的職業。”
大姑:“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據說六世祖是西漢景帝劉啟,既然你前面算得那麽開心,不如給劉秀也排一下位子?”
小悠:“好嘞!正如‘世孫’中的‘孫’,不是‘孫子’的意思;‘世祖’中的‘祖’,也不是‘祖父’的意思。
‘幾世孫’,意為‘自己之後的幾代後代’,兒子是‘一世孫’。孫子為‘二世孫’。
‘幾世祖’,意為‘自己之前的幾代先祖’,父親為‘一世祖’,祖父為‘二世祖’。
根據《祖宗十八代口訣》,往上數,依次為:父親、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
劉秀的六世祖為西漢景帝劉啟,所以劉秀管劉啟叫‘烈祖’,而劉秀則是劉啟的六世孫,劉啟稱劉秀為‘晜(kūn)孫’。
六世祖劉啟恰好是西漢第六位皇帝,劉邦的孫子(二世孫)。因為‘烈祖’的爺爺,是‘遠祖’,所以劉邦是劉秀的遠祖,按照上面的排位數倒著數下來:‘太.祖一、烈祖二、天祖三、高祖四、曾祖五、祖父六、父親七、劉秀八。’
算出來了,劉秀是劉邦的八世孫。咦!大姑,如果從劉秀這看,是九代人,跟你們班家的七代人就沒差多少了。”
大姑:“但是到劉秀這,與皇家的血緣關系也沒多親近了。”
小悠:“對喲!按照‘五服’的制度,關系近的是‘自高祖至玄孫的九個世代(通常稱為本宗九族)’,劉秀往上數最近的皇帝祖先已是烈祖(六世祖),是高祖(四世祖)的爺爺輩了,已經超綱兩代人了——看來,‘皇家折舊率偏高’這個結論還是成立的。”
大姑:“小悠,今天你看了好幾次《祖宗十八代口訣》,有沒有註意到,這裏面的‘祖宗’一詞和我們平時的理解其實是不一樣的呢?”
小悠:“不一樣嗎?一樣啊!祭拜祖宗,都這麽說呀!有什麽區別?”
大姑:“《口訣》裏唱道:‘今列祖宗十八代,一代一代稱分明。上九之稱為先祖,下九之稱為子孫。’”
小悠:“上九,先祖?下九,子孫?——祖宗十八代,不是往上數十八代嗎?我一直以為是的,難道不是嗎?我再看看,原來真的不是往上數十八代!
‘祖宗十八代’竟然是上九代和下九代。那就是說,‘祖宗十八代’不僅是比我輩分大的,比我輩分小的也在裏面嗎?
所以‘祖宗十八代’,是指‘祖九代’和‘宗九代’。難怪小時候常聽到大人們稱自己小孩為‘小祖宗’,我還以為是說小孩子像祖先一樣難伺候,原來是小孩子們本就是‘祖宗’之一。
那麽成語‘傳宗接代’裏的‘宗’,到底是指‘上九’還是‘下九’呢?”
大姑:“這個已經無從考證了,但是現在‘祖宗’一詞,已經成為了‘對祖先的尊稱’的固定詞匯,不再拆分。只有在《祖宗十八代口訣》這些極少數的地方,才能看到它們曾經彼此有別的身影。”
小悠:“這樣的例子,在歷史長河中,應該不只這一處吧?”
大姑:“當然,河流會改道,滄海會變桑田,字詞的含義發生改變,在所難免!但是,漢字屬於表意文字,是從象形文字發展而來,發展過程漫長而覆雜,因而其含義在一段時間內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所以我覺得,即使字義發生了變化,但只要同一時期使用的是同一套漢字,借助同期的大量文獻相互印證,應該能夠推導出這些字詞在當時的含義。
因為這一特點,使得漢字的傳承性非常強,而我們無論經歷過多少戰亂與災害,‘文明從未斷流’,或許部分原因就是有賴於我們能透過文字與先祖‘對話’。”
小悠:“因此,就算是您的記憶已經丟失,但通過‘漢字’,還是能找到您的‘來時路’。”
大姑:“是的!但‘漢字太多了’,我一個人看不過來,需要你的幫助哦!”
小悠:“放心吧!大姑!我一定當好您的助手!”
大姑:“謝謝!”
小悠:“您是我大姑哇!客氣啥?甭客氣……”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小悠:“大姑,您的祖父班稚的生卒年不詳,但您父親班彪的生卒年有史料記載,是公元3年-公元54年,而西漢滅亡於公元8年,東漢則成立於公元25年。也就是說,最少在您的父親這一代,已經見證了西漢的滅亡和東漢的建立。
您家班壹老祖是秦末漢初人,而您的父親班彪是班壹的六世孫,也就是說歷經整個西漢一代,你們家是七代人。但是西漢卻傳了十四位皇帝還有一個未登上皇位的太子,可以說是十四個半人,西漢皇家比起你們班家來說,這更新率或者說折舊率有點高。”
大姑:“你這樣比較不太妥當吧?我們班家是七代人,西漢十四個半皇帝,但不是十四又半代的人,兩者不是同一個計量單位,不能放在一起比較吧?”
小悠:“嗯?”
大姑:“比如,兩兄弟都做了皇帝,那是兩位皇帝,卻只是一代人。”
小悠:“哦!那西漢到底傳了多少代人,還得重新算。”
大姑:“是的。”
小悠:“我來算一下。西漢第一位皇帝,劉邦,相當於你們家班壹。
第二位皇帝,劉盈,是劉邦的兒子,即劉邦的一世孫。
第三、四位皇帝,分別是前少帝劉恭、後少帝劉弘,是劉盈的兒子,即劉邦的二世孫。
第五位皇帝,劉恒,劉邦第四子,劉邦的一世孫(皇位從二世孫回到一世孫手裏了,不用說,這裏面肯定有故事)。
第六位皇帝,劉啟,劉恒的兒子,劉邦的二世孫。
第七位皇帝,劉徹(漢武帝),劉啟的兒子,劉邦的三世孫。
第八位皇帝,劉弗陵, 劉徹的兒子,劉邦的四世孫。
第九位皇帝,劉賀(海昏侯,又稱西漢廢帝),他爸沒當皇帝,是漢武帝劉徹之孫,輩分上應該是劉弗陵的子侄輩,劉邦的五世孫。
第十位皇帝,劉詢,他爸和他爺爺都沒當過皇帝,但他爺爺是戾太子劉據(劉據母為衛子夫,劉據舅舅為衛青),漢武帝劉徹曾孫,劉邦的六世孫。
第十一位皇帝,劉奭,劉詢之子,劉邦的七世孫。
第十二位皇帝,劉驁(他的母親是王莽的姑姑王政君),劉奭之子,劉邦的八世孫。
第十三位皇帝,劉欣,他爸也不是皇帝,但他爺爺是西漢第十一位皇帝劉奭,所以他是劉邦的九世孫。
第十四位皇帝,劉衎(kàn),同樣是父未當皇帝,他爺爺也是漢元帝劉奭,所以他也是劉邦的九世孫。
第十四又半位皇帝,皇太子劉嬰,劉詢(第十位皇帝)的玄孫。這位離皇位的輩分有點遠,我得理一下。
《祖宗十八代口訣》怎麽唱來著:‘人類先祖有千秋,代代輩分亦不同。今列祖宗十八代,一代一代稱分明。上九之稱為先祖,下九之稱為子孫。
先從上九來數起,生我之身為父母。父親之父為祖父,祖父之父為曾祖。曾祖之父為高祖,高祖之父為天祖。天祖之父為烈祖,烈祖之父為太.祖。太.祖之父為遠祖,遠祖之父為鼻祖。
下九再從己身算,我生之人為兒子。兒子之子為孫子,孫子之子為曾孫。曾孫之子為玄孫,玄孫之子為來孫。來孫之子為晜(kūn)孫,晜孫之子為仍孫。仍孫之子為雲孫,雲孫之子為耳孫。’
所以晚輩的稱呼,依次為: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來孫、晜(kūn)孫、仍孫、雲孫、耳孫。
劉詢自己是劉邦的六世孫,兒子就是劉邦的七世孫,孫子是劉邦的八世孫,曾孫是劉邦的九世孫,玄孫是劉邦的十世孫。
終於理清了,大姑,西漢從劉邦起算,歷經了十一代人,而你家從班壹起算,則是七代人,老劉家的折舊率還是比你們家高。看來皇帝是一個對人力資源損耗較高的職業。”
大姑:“東漢的開國皇帝劉秀,據說六世祖是西漢景帝劉啟,既然你前面算得那麽開心,不如給劉秀也排一下位子?”
小悠:“好嘞!正如‘世孫’中的‘孫’,不是‘孫子’的意思;‘世祖’中的‘祖’,也不是‘祖父’的意思。
‘幾世孫’,意為‘自己之後的幾代後代’,兒子是‘一世孫’。孫子為‘二世孫’。
‘幾世祖’,意為‘自己之前的幾代先祖’,父親為‘一世祖’,祖父為‘二世祖’。
根據《祖宗十八代口訣》,往上數,依次為:父親、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
劉秀的六世祖為西漢景帝劉啟,所以劉秀管劉啟叫‘烈祖’,而劉秀則是劉啟的六世孫,劉啟稱劉秀為‘晜(kūn)孫’。
六世祖劉啟恰好是西漢第六位皇帝,劉邦的孫子(二世孫)。因為‘烈祖’的爺爺,是‘遠祖’,所以劉邦是劉秀的遠祖,按照上面的排位數倒著數下來:‘太.祖一、烈祖二、天祖三、高祖四、曾祖五、祖父六、父親七、劉秀八。’
算出來了,劉秀是劉邦的八世孫。咦!大姑,如果從劉秀這看,是九代人,跟你們班家的七代人就沒差多少了。”
大姑:“但是到劉秀這,與皇家的血緣關系也沒多親近了。”
小悠:“對喲!按照‘五服’的制度,關系近的是‘自高祖至玄孫的九個世代(通常稱為本宗九族)’,劉秀往上數最近的皇帝祖先已是烈祖(六世祖),是高祖(四世祖)的爺爺輩了,已經超綱兩代人了——看來,‘皇家折舊率偏高’這個結論還是成立的。”
大姑:“小悠,今天你看了好幾次《祖宗十八代口訣》,有沒有註意到,這裏面的‘祖宗’一詞和我們平時的理解其實是不一樣的呢?”
小悠:“不一樣嗎?一樣啊!祭拜祖宗,都這麽說呀!有什麽區別?”
大姑:“《口訣》裏唱道:‘今列祖宗十八代,一代一代稱分明。上九之稱為先祖,下九之稱為子孫。’”
小悠:“上九,先祖?下九,子孫?——祖宗十八代,不是往上數十八代嗎?我一直以為是的,難道不是嗎?我再看看,原來真的不是往上數十八代!
‘祖宗十八代’竟然是上九代和下九代。那就是說,‘祖宗十八代’不僅是比我輩分大的,比我輩分小的也在裏面嗎?
所以‘祖宗十八代’,是指‘祖九代’和‘宗九代’。難怪小時候常聽到大人們稱自己小孩為‘小祖宗’,我還以為是說小孩子像祖先一樣難伺候,原來是小孩子們本就是‘祖宗’之一。
那麽成語‘傳宗接代’裏的‘宗’,到底是指‘上九’還是‘下九’呢?”
大姑:“這個已經無從考證了,但是現在‘祖宗’一詞,已經成為了‘對祖先的尊稱’的固定詞匯,不再拆分。只有在《祖宗十八代口訣》這些極少數的地方,才能看到它們曾經彼此有別的身影。”
小悠:“這樣的例子,在歷史長河中,應該不只這一處吧?”
大姑:“當然,河流會改道,滄海會變桑田,字詞的含義發生改變,在所難免!但是,漢字屬於表意文字,是從象形文字發展而來,發展過程漫長而覆雜,因而其含義在一段時間內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所以我覺得,即使字義發生了變化,但只要同一時期使用的是同一套漢字,借助同期的大量文獻相互印證,應該能夠推導出這些字詞在當時的含義。
因為這一特點,使得漢字的傳承性非常強,而我們無論經歷過多少戰亂與災害,‘文明從未斷流’,或許部分原因就是有賴於我們能透過文字與先祖‘對話’。”
小悠:“因此,就算是您的記憶已經丟失,但通過‘漢字’,還是能找到您的‘來時路’。”
大姑:“是的!但‘漢字太多了’,我一個人看不過來,需要你的幫助哦!”
小悠:“放心吧!大姑!我一定當好您的助手!”
大姑:“謝謝!”
小悠:“您是我大姑哇!客氣啥?甭客氣……”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