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號
關燈
小
中
大
國號
小悠:“大姑,我發現‘漢’這個國號在歷史上反覆被使用。我找到的這篇《歷史上37個以‘漢’為國號的朝代和政權》的網文中詳細列出了37個‘漢’。
這37個‘漢’,第一個是西漢,是公元前206年劉邦被西楚霸王分封為漢王而建立政權。最後一個則是清朝鹹豐同治年間一名叫藍朝柱的人建立的,建立的時間大約是公元1861年-1864年。
這37個‘漢’時間跨度達兩千年,可以說是貫穿了兩千年的封建社會,幾乎每隔兩三百年就有一個。這些‘漢’應該都是‘漢唐盛世’的‘漢’吧?”
大姑:“那可不是。”
小悠:“啊?哦!我猜應該是時間隔得太遠的不能算,必須是跟西漢和東漢隔得近的,比如西漢和東漢之間就有七個,這七個‘漢’肯定屬於了,是嗎?”
大姑:“不是!”
小悠:“為什麽?這七個‘漢’比東漢還早,為什麽東漢都算了,他們都不算?”
大姑:“‘漢唐盛世’的‘漢’和‘唐’,是指‘漢朝’和‘唐朝’,是‘朝代名’。
西漢和東漢,都是朝代,而其他三十五個,包括西漢和東漢之間的那七個,都只是‘國號’,而非‘朝代’。”
小悠:“‘朝代’和‘國’不一樣嗎?我查一下,原來真不一樣,‘朝代’強調的是歷史時期和中央法統地位。
一個‘國號’能不能成為一個‘歷史時期’的代表,主要看一個指標:有沒有實現大一統。一般達成了大一統成就的‘國’,其國號才能升級稱‘朝’,而沒有實現大一統的‘國’,一般就沒資格稱‘朝’了——但也有例外,比如‘宋朝’!宋朝並未實現大一統,當時與宋並立的政權有遼、西夏等,但宋仍算是一個朝代,應該是看在它占據了‘中央法統地位’的面子上給的名份。
這三十七個漢中,只有西漢和東漢是‘統一的、中央集權的王朝’,其他三十五個都只是割據一方,屬於地方割據政權,只能是‘國’而非‘朝’!”
大姑:“‘唐’也是如此!”
小悠:“嗯!我懂了!所以那個‘春花秋月何時了’的南唐後主李煜,他家的那個‘唐’,雖然建立時與‘唐朝’滅亡只間隔了30年,雖然是十國中版圖最大的政權,但因為沒有實現大一統,所以仍舊不屬於‘漢唐盛世’的‘唐’!”
大姑:“嗯!”
小悠:“李煜他們家的‘南唐’,其實國號也只是‘唐’吧!之所以現在成了‘南唐’,也是你們史學界作的妖。你們史學家怎麽這麽喜歡在國號前面加字呢?”
大姑:“沒辦法,誰讓以前的人總喜歡用相同的‘國號’呢!不加字,誰知道說的是哪一個‘漢’、哪一個‘唐’呀!”
小悠:“是哦!而且這樣的‘加法’挺妙的,我們現在的人一看,就知道‘南唐’這個政權應該是割據的南方。
查一下資料,‘南唐最盛時幅員三十五個州,大約地跨今江西、安徽、江蘇、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果然,南唐,割據南方,國號為唐的政權。
但是,所謂的‘國號’不就是給‘國’取名字嗎?給家裏小孩起名字,都會不希望跟別人重名。有那麽多漢字可選,國號為什麽總是選別人用過的呢?”
大姑:“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政權的延續性與正統性’——西漢和東漢之間的那七個漢,多半如此。”
小悠:“哦!拉大旗作虎皮!”
大姑:“但更多的是以開國皇帝之前的封號作為國號。比如劉邦的國號‘漢’,是因為他自己曾是‘漢王’;秦始皇就更不用說了,是‘秦王’;唐朝,開國皇帝李淵曾是唐國公;隋朝,開國皇帝楊堅曾是隨國公,因‘隨’帶‘走’不吉利,於在稱帝時將國名改為‘隋’;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曾是晉王。
而封號一般來源於地名,能夠稱霸一方的,其封號品級一般不會低,而封號的大小一般與地方的大小相對應,所以高級別的封號自然不會對應小地方,基本指的是一大塊區域範圍。而這些大區域的地名在秦朝之前基本都已經定了,如秦地,指陜西中部;楚地,指長江以南;燕地,指河北;晉,指山西等。所以封來封去就那麽幾個封號,自然就會重名。加之有些建立政權的人如果之前沒有封號,就直接以活動區域的名字作為國名,於是導致了更多重名現象的出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五涼’政權。”
小悠:“五涼?五個涼國?”
大姑:“是的!五涼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河西先後出現的五個國號皆為‘涼’的政權,史書上將其稱為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之所以被稱為‘涼’,是因為東漢至魏晉時期河西地區屬於涼州刺史部。”
小悠:“這麽多‘涼’?是前後建立的嗎?我查一下資料:
前涼,由漢族張氏建立,存在於301年至376年。
後涼,由氐族呂氏建立,存在於386年至401年。
南涼,由鮮卑族禿發氏建立,存在於397年至414年。
北涼,由匈奴族盧水胡沮渠氏建立,存在於397年至439年。
西涼,由漢族李氏建立,存在於400年至421年。
——這五涼竟然在時間上還有重疊的!”
大姑:“五涼時期的時間並不長,僅有130餘年的歷史。他們先後出現,活動區域又大致相當,所以在前面‘加字’來區分很有必要吧?”
小悠:“是的!也難為你們史學家了,前、後、南、北、西——方位都快被‘涼’用盡了——涼州,意為‘地處西方,常寒涼也’,這下涼了又涼,五涼了,算是‘涼透了’!大姑,國號還有其他來源嗎?”
大姑:“當然!比如明朝的國號,據說是來源於《易經》中的‘大明始終六位時成時成六龍已禦天’,象征著大明是所有變化的最終結果。但大多數人卻更願意相信另一種說法!”
小悠:“我知道!我知道!江湖傳言,明朝的國號取自‘明教’的‘明’字。”
大姑:“嗯!同樣說不清的,還有‘清’。”
小悠:“對!‘清’這個國號的來源問題,至今仍是未解之迷,也跟‘明’一樣,江湖有很多的傳說!”
大姑:“但有一點需要註意,元明清三朝的正式國號都是兩個字,即大元、大明、大清,這個‘大’字是他們本來就有的,可不是我們史學界加的,而‘漢唐盛世’的‘唐’,其正式國號就一個‘唐’字,我們平時喜歡說‘大唐’,這裏的‘大’字才是史學界加的!”
小悠:“‘明朝’的國號是‘大明’,而非‘明’,是這個意思嗎?”
大姑:“是的!”
小悠:“元明清這哥仨的名字挺個性的呀!”
大姑:“所以他們與前朝,絕對不重名!”
小悠:“對!因為前面都是‘單名’,到他們這才加了‘字派’,全是‘大’字輩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小悠:“大姑,我發現‘漢’這個國號在歷史上反覆被使用。我找到的這篇《歷史上37個以‘漢’為國號的朝代和政權》的網文中詳細列出了37個‘漢’。
這37個‘漢’,第一個是西漢,是公元前206年劉邦被西楚霸王分封為漢王而建立政權。最後一個則是清朝鹹豐同治年間一名叫藍朝柱的人建立的,建立的時間大約是公元1861年-1864年。
這37個‘漢’時間跨度達兩千年,可以說是貫穿了兩千年的封建社會,幾乎每隔兩三百年就有一個。這些‘漢’應該都是‘漢唐盛世’的‘漢’吧?”
大姑:“那可不是。”
小悠:“啊?哦!我猜應該是時間隔得太遠的不能算,必須是跟西漢和東漢隔得近的,比如西漢和東漢之間就有七個,這七個‘漢’肯定屬於了,是嗎?”
大姑:“不是!”
小悠:“為什麽?這七個‘漢’比東漢還早,為什麽東漢都算了,他們都不算?”
大姑:“‘漢唐盛世’的‘漢’和‘唐’,是指‘漢朝’和‘唐朝’,是‘朝代名’。
西漢和東漢,都是朝代,而其他三十五個,包括西漢和東漢之間的那七個,都只是‘國號’,而非‘朝代’。”
小悠:“‘朝代’和‘國’不一樣嗎?我查一下,原來真不一樣,‘朝代’強調的是歷史時期和中央法統地位。
一個‘國號’能不能成為一個‘歷史時期’的代表,主要看一個指標:有沒有實現大一統。一般達成了大一統成就的‘國’,其國號才能升級稱‘朝’,而沒有實現大一統的‘國’,一般就沒資格稱‘朝’了——但也有例外,比如‘宋朝’!宋朝並未實現大一統,當時與宋並立的政權有遼、西夏等,但宋仍算是一個朝代,應該是看在它占據了‘中央法統地位’的面子上給的名份。
這三十七個漢中,只有西漢和東漢是‘統一的、中央集權的王朝’,其他三十五個都只是割據一方,屬於地方割據政權,只能是‘國’而非‘朝’!”
大姑:“‘唐’也是如此!”
小悠:“嗯!我懂了!所以那個‘春花秋月何時了’的南唐後主李煜,他家的那個‘唐’,雖然建立時與‘唐朝’滅亡只間隔了30年,雖然是十國中版圖最大的政權,但因為沒有實現大一統,所以仍舊不屬於‘漢唐盛世’的‘唐’!”
大姑:“嗯!”
小悠:“李煜他們家的‘南唐’,其實國號也只是‘唐’吧!之所以現在成了‘南唐’,也是你們史學界作的妖。你們史學家怎麽這麽喜歡在國號前面加字呢?”
大姑:“沒辦法,誰讓以前的人總喜歡用相同的‘國號’呢!不加字,誰知道說的是哪一個‘漢’、哪一個‘唐’呀!”
小悠:“是哦!而且這樣的‘加法’挺妙的,我們現在的人一看,就知道‘南唐’這個政權應該是割據的南方。
查一下資料,‘南唐最盛時幅員三十五個州,大約地跨今江西、安徽、江蘇、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果然,南唐,割據南方,國號為唐的政權。
但是,所謂的‘國號’不就是給‘國’取名字嗎?給家裏小孩起名字,都會不希望跟別人重名。有那麽多漢字可選,國號為什麽總是選別人用過的呢?”
大姑:“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為了顯示自己的政權的延續性與正統性’——西漢和東漢之間的那七個漢,多半如此。”
小悠:“哦!拉大旗作虎皮!”
大姑:“但更多的是以開國皇帝之前的封號作為國號。比如劉邦的國號‘漢’,是因為他自己曾是‘漢王’;秦始皇就更不用說了,是‘秦王’;唐朝,開國皇帝李淵曾是唐國公;隋朝,開國皇帝楊堅曾是隨國公,因‘隨’帶‘走’不吉利,於在稱帝時將國名改為‘隋’;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曾是晉王。
而封號一般來源於地名,能夠稱霸一方的,其封號品級一般不會低,而封號的大小一般與地方的大小相對應,所以高級別的封號自然不會對應小地方,基本指的是一大塊區域範圍。而這些大區域的地名在秦朝之前基本都已經定了,如秦地,指陜西中部;楚地,指長江以南;燕地,指河北;晉,指山西等。所以封來封去就那麽幾個封號,自然就會重名。加之有些建立政權的人如果之前沒有封號,就直接以活動區域的名字作為國名,於是導致了更多重名現象的出現,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五涼’政權。”
小悠:“五涼?五個涼國?”
大姑:“是的!五涼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河西先後出現的五個國號皆為‘涼’的政權,史書上將其稱為前涼、後涼、南涼、西涼、北涼。之所以被稱為‘涼’,是因為東漢至魏晉時期河西地區屬於涼州刺史部。”
小悠:“這麽多‘涼’?是前後建立的嗎?我查一下資料:
前涼,由漢族張氏建立,存在於301年至376年。
後涼,由氐族呂氏建立,存在於386年至401年。
南涼,由鮮卑族禿發氏建立,存在於397年至414年。
北涼,由匈奴族盧水胡沮渠氏建立,存在於397年至439年。
西涼,由漢族李氏建立,存在於400年至421年。
——這五涼竟然在時間上還有重疊的!”
大姑:“五涼時期的時間並不長,僅有130餘年的歷史。他們先後出現,活動區域又大致相當,所以在前面‘加字’來區分很有必要吧?”
小悠:“是的!也難為你們史學家了,前、後、南、北、西——方位都快被‘涼’用盡了——涼州,意為‘地處西方,常寒涼也’,這下涼了又涼,五涼了,算是‘涼透了’!大姑,國號還有其他來源嗎?”
大姑:“當然!比如明朝的國號,據說是來源於《易經》中的‘大明始終六位時成時成六龍已禦天’,象征著大明是所有變化的最終結果。但大多數人卻更願意相信另一種說法!”
小悠:“我知道!我知道!江湖傳言,明朝的國號取自‘明教’的‘明’字。”
大姑:“嗯!同樣說不清的,還有‘清’。”
小悠:“對!‘清’這個國號的來源問題,至今仍是未解之迷,也跟‘明’一樣,江湖有很多的傳說!”
大姑:“但有一點需要註意,元明清三朝的正式國號都是兩個字,即大元、大明、大清,這個‘大’字是他們本來就有的,可不是我們史學界加的,而‘漢唐盛世’的‘唐’,其正式國號就一個‘唐’字,我們平時喜歡說‘大唐’,這裏的‘大’字才是史學界加的!”
小悠:“‘明朝’的國號是‘大明’,而非‘明’,是這個意思嗎?”
大姑:“是的!”
小悠:“元明清這哥仨的名字挺個性的呀!”
大姑:“所以他們與前朝,絕對不重名!”
小悠:“對!因為前面都是‘單名’,到他們這才加了‘字派’,全是‘大’字輩的。”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