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展覽開始了
關燈
小
中
大
第103章 展覽開始了
國際美術雙年展在岷江市舉行。
梨歌得到消息後立刻就讓阿姨在網上投稿。
不過落選了。
這也是預料之中, 他們沒有參過展,又沒有業內藝術頭銜,當然很難參加這種正規展覽。
小群裏村民們都有些沮喪:
“人家文化人的事, 我們摻和不了。”
富麗堂皇的城市,連同高高在上的藝術, 對村民們來說遙遠得像在雲端。
“大家別灰心,我們再投投。”梨歌在群裏發語音(因為有的村民不識字)。
“上次我們一起去看的梵高不就總是不得志嗎?”
是啊, 那麽大藝術家都不被人賞識過,他們這些沮喪算什麽。
村民們安靜下來。
後面又陸續投稿了幾次, 不過都被各種展覽方給拒絕了。
在一番壞消息中忽然夾雜了一條好消息:
有一家藝術空間平臺網站主動聯系了他們, 說他們一家畫廊要辦個聯合展出, 看中了他們的作品。
花不完公司內部有點質疑:為什麽會找上門?會不會是騙子?
果然聊了兩句對方露出了馬腳:“參展要交1000塊展覽費。”
騙子無疑了!
小潔想都不想就要拒絕。
“等一下。”梨歌攔住了她, “這錢可以交。”
為什麽啊?
小潔擡頭:“藝術展覽都是無償的,大凡主辦方跟你收費那就肯定是騙子。”
“可是這是個絕佳的機會啊。”梨歌搖搖頭,“你忍心看村民們失望嗎?”
是不忍心。
一次次被拒絕著實會降低人的信心。
“一人1000,加起來也就幾萬塊錢, 卻能提高大家的自信心和增加展覽經驗。”
這麽說,這筆錢花得真是值當。
於是花不完公司交了這筆錢, 邀請全體村民一起去參展。
這場展會位於岷江市一處藝術聚集區,周圍美術館、畫廊林立,本次雙年展也有不少展覽在附近舉辦, 因此一進這塊街區就看到到處的旗幟飄揚,易拉寶宣傳擺滿了兩邊街道。
花壇裏三色堇散發香氣,微風吹得人發梢微動,明媚的陽光照在美術館門口。
的確很有藝術氛圍。
怪不得這家畫廊收高價呢, 它有天然的區位優勢。
你想啊,周圍的大展覽吸引觀眾前來, 但人不可能只看一個展,根據華國人“來都來了”的人生哲學,肯定會在周圍逛逛。
這不就來觀眾了嘛!還有記者、評論家、也會隨之湧入。
對那些能力不足但又想參展的初學者來說是個很好的機會。
梨歌這一行人進去後很快就引來了矚目。
布展時很快就有其他安參展者調侃:
“你們怎麽還帶著清潔工啊?”
“阿姨是幫你們掃掃地嗎?”
原來他們把梨歌當成了藝術家,把其他村民當成了助理和清潔工。
梨歌正色:“這是我們的布展工作人員。”
?其他人驚訝。
雖然藝術家中不乏其貌不揚之人,穿衣打扮也有人很喜歡田園風,可那是考究的隨意風格,看似邋遢其實經過精心剪裁,
親和的天然材質都選取昂貴的亞麻真絲。
可是這支隊伍……
大媽穿著大紅加絨外套,大爺穿著中老年秋裝夾克外套,頭頂還戴著瓜皮帽。
完完全全是典型的鄉村農民打扮。
“這是搞什麽?”
更讓人震驚的是那些大媽大爺居然真的坐在那裏開始布展。
“怎麽這些人還會有藝術裝置?”
“現在藝術都沒門檻了嗎?”
其他參展者嘀嘀咕咕,頗為不滿。
他們雖然是被大展覽篩選掉的失敗者,卻仍自詡高級,不願承認自己已經淪落到與大媽們一起展覽。
大媽們的出現像是撕下了他們臉上最後一道遮羞布:連鄉野村婦都能做到,他們自詡的高級到底還剩幾分?
因此一個個或咳嗽,或翻白眼,表達不滿。
其中有個最傲氣的直接大聲道一聲:“藝術是有門檻的。”
其他人雖然沒說話,但臉上的神情卻都頗為讚同。
村民們臉上蕭瑟一下,正在忙碌布置的手一停。
大家第一次來布展本來就心虛,習慣了土裏刨食陡然出入藝術殿堂,還被正兒八經“藝術家”嘲諷,當然平白先矮三分。
“哪來的門檻?”就在這時梨歌大聲反駁,“藝術就不應該存在門檻!”
“毛主席說藝術要為人民大眾首先為工農兵服務,你們懂不懂?!”
她的話語讓村民們心裏安穩,毛主席都這麽說了,他們這些人還能比偉人強?
其他參展人也無言以對,只好憤然閉嘴。
*
很快就到了中飯時。
畫廊有一處茶水間供參展方吃飯。不過鑒於畫廊收錢辦展的態度,肯定不提供午飯。
那些參展人坐在茶水間,
有人帶著便當,有人打開外賣,還有人為表達逼格高只喝黑咖啡。
就在這時梨歌帶著農民大軍走了進來。
參展人側目。
有人哼了一聲:“是不是要吃洋芋蛋蛋?還是吃窩頭?”
剛才布展時農民們濃重的甘肅土話惹得他們一再側目。
梨歌沒搭理他們,她打電話:“好的,送進來就行。”
一位帶著廚師帽的專業廚師走了進來。
參展人都驚了!
這是什麽架勢?
那位廚師彬彬有禮:“您好,我們餐廳的高端西餐外送服務開始。”
隨後從隨身帶的保鮮袋裏往外拿菜。
魚子醬脆皮鴨、安格斯牛肉粒燒麻婆豆腐、糖醋九肚魚、炙烤鵝肝配黃桃、芝士香菜焗蝸牛。
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被端上了桌。
參展人瞠目結舌。
他們中有人吃過這些菜肴,也吃過外賣,但從來沒有享受過高端餐廳的外賣高端菜肴的服務!
現在人工這麽貴,但是請一個廚師專門過來送菜就得多少錢?
再看盛放食物的並不是塑料盒,而是潔白的瓷盤,甚至廚師在放瓷盤時還貼心提醒了一句“小心瓷盤燙。”。
只有高端的餐廳才會註意到出餐時瓷盤要保持溫度這種小細節。
而這些還只是外賣就能做到,可見從中花了不少心思。
這又該有多少價錢?
再看桌上的食物。
魚子醬脆皮烤鴨焦皮緊致,
安格斯牛肉粒燒麻婆豆腐紅艷艷看著就紅紅火火、
芝士香菜焗蝸牛則散發著誘人的香氣。
手裏的外賣忽然就不香了。
梨歌熱情招呼:“反正我點多了,來一起吃吧。”
她招呼其中幾個早上沒說過他們壞話的參展人。
那幾人看了看其他面色鐵青的參展者,又看了看桌上冒著熱氣的菊花酥鍋,果斷選擇了坐過來。
其他參展人氣得臉都歪了:怎麽回事?不是農民嗎?怎麽吃得比我們還好?
說來也奇怪,有些藝術從業者,藝術的邊沒沾上,但歧視、紅眼病那是一個都不落。
之後幾天花不完的農民藝術家團隊繼續表現出了極高的消費水平:
每天不是米其林就是特色餐,吃得那叫一個貴!
有些參展者對美食投降,果斷向花不完示好。
還有的負隅頑抗,心想:我叫你吃好的!等過幾天正式開展,是騾子是馬一看即知。
到時候門庭冷落,我看你們怎麽哭!
*
很快就到了參展的這一天。
還是有不少觀眾走進這家畫廊。
參展者們都來了精神:他們交錢來參展,為的就是曝光!
因此各個精神振奮。
可是效果並不顯著,觀眾走進來後大都匆匆瀏覽,甚至有人還漠然搖頭。
顯然很不認可。
可就在這時,有觀眾在一處展覽前駐足。
這家畫廊裏的陳列展覽都透著一股假大空,讓她無聊,轉身就想離去,就在這時她看到了一副作品。
她嘀咕了一聲:“《俺大俺娘結婚那時候》?有意思。”
隨後拿起手機,拍了拍展覽上的碟剎和變速器、縫紉機的擡牙曲柄。
這些年輕人沒見過那個年代的舊物件,因此覺得新奇有趣。
再看旁邊的講解後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那個年代的三大件!”
堪比這個年代車房彩禮的存在。
放慢腳步後隨便看看旁邊的展覽。
這個題目叫做《我想我奶了》。
上面擺著一捆幹巴巴的豇豆幹、熬大醬的鋁勺、一團老酵母、梨木面鬥。
除此之外別無他物。
可是這位觀眾盯著看了看,忽然淚水奪目而出。
她不知道作品是誰的,可這件作品一下就戳中了她的心。
她似乎又看到了奶奶,做飯、熬大醬、蒸饅頭、曬菜幹,
她一直在忙碌,無微不至將愛和關懷給自己的孫輩。
這時候對她來說什麽大師的名頭都不重要,她只看到了自己的奶奶。
這件作品太過觸動人心,非但這位觀眾,後面其他觀眾無不動容。
是啊。
真正的藝術並不在於是什麽大師,也不在乎歐洲舶來的標簽
而是觸動人的內心。
許多人想起來自己的長輩,在那一刻他們的思維與創造者產生了共鳴。
這就是這個作品的意義。
觸動情況下免不了看看旁邊其他的展出:
農村老太縫的布鞋修滿了向日葵,還有麥稈編的飛機、麻將桌、豆腐筐、門釘畫。
都是一副鄉村圖景。
旁邊的銘牌介紹:“這個村子叫甜杏村,他們村裏村民們創作出了這一組作品。”
啊農民?
農村?
藝術品?
這匪夷所思的反差讓來看的人忍不住拍照記錄,回去後發在了各種社交平臺。
“農民藝術家”,這種極致對立的概念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很快這家平平無奇的美術館客似雲來,大家都想看看這個奇怪的展出。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國際美術雙年展在岷江市舉行。
梨歌得到消息後立刻就讓阿姨在網上投稿。
不過落選了。
這也是預料之中, 他們沒有參過展,又沒有業內藝術頭銜,當然很難參加這種正規展覽。
小群裏村民們都有些沮喪:
“人家文化人的事, 我們摻和不了。”
富麗堂皇的城市,連同高高在上的藝術, 對村民們來說遙遠得像在雲端。
“大家別灰心,我們再投投。”梨歌在群裏發語音(因為有的村民不識字)。
“上次我們一起去看的梵高不就總是不得志嗎?”
是啊, 那麽大藝術家都不被人賞識過,他們這些沮喪算什麽。
村民們安靜下來。
後面又陸續投稿了幾次, 不過都被各種展覽方給拒絕了。
在一番壞消息中忽然夾雜了一條好消息:
有一家藝術空間平臺網站主動聯系了他們, 說他們一家畫廊要辦個聯合展出, 看中了他們的作品。
花不完公司內部有點質疑:為什麽會找上門?會不會是騙子?
果然聊了兩句對方露出了馬腳:“參展要交1000塊展覽費。”
騙子無疑了!
小潔想都不想就要拒絕。
“等一下。”梨歌攔住了她, “這錢可以交。”
為什麽啊?
小潔擡頭:“藝術展覽都是無償的,大凡主辦方跟你收費那就肯定是騙子。”
“可是這是個絕佳的機會啊。”梨歌搖搖頭,“你忍心看村民們失望嗎?”
是不忍心。
一次次被拒絕著實會降低人的信心。
“一人1000,加起來也就幾萬塊錢, 卻能提高大家的自信心和增加展覽經驗。”
這麽說,這筆錢花得真是值當。
於是花不完公司交了這筆錢, 邀請全體村民一起去參展。
這場展會位於岷江市一處藝術聚集區,周圍美術館、畫廊林立,本次雙年展也有不少展覽在附近舉辦, 因此一進這塊街區就看到到處的旗幟飄揚,易拉寶宣傳擺滿了兩邊街道。
花壇裏三色堇散發香氣,微風吹得人發梢微動,明媚的陽光照在美術館門口。
的確很有藝術氛圍。
怪不得這家畫廊收高價呢, 它有天然的區位優勢。
你想啊,周圍的大展覽吸引觀眾前來, 但人不可能只看一個展,根據華國人“來都來了”的人生哲學,肯定會在周圍逛逛。
這不就來觀眾了嘛!還有記者、評論家、也會隨之湧入。
對那些能力不足但又想參展的初學者來說是個很好的機會。
梨歌這一行人進去後很快就引來了矚目。
布展時很快就有其他安參展者調侃:
“你們怎麽還帶著清潔工啊?”
“阿姨是幫你們掃掃地嗎?”
原來他們把梨歌當成了藝術家,把其他村民當成了助理和清潔工。
梨歌正色:“這是我們的布展工作人員。”
?其他人驚訝。
雖然藝術家中不乏其貌不揚之人,穿衣打扮也有人很喜歡田園風,可那是考究的隨意風格,看似邋遢其實經過精心剪裁,
親和的天然材質都選取昂貴的亞麻真絲。
可是這支隊伍……
大媽穿著大紅加絨外套,大爺穿著中老年秋裝夾克外套,頭頂還戴著瓜皮帽。
完完全全是典型的鄉村農民打扮。
“這是搞什麽?”
更讓人震驚的是那些大媽大爺居然真的坐在那裏開始布展。
“怎麽這些人還會有藝術裝置?”
“現在藝術都沒門檻了嗎?”
其他參展者嘀嘀咕咕,頗為不滿。
他們雖然是被大展覽篩選掉的失敗者,卻仍自詡高級,不願承認自己已經淪落到與大媽們一起展覽。
大媽們的出現像是撕下了他們臉上最後一道遮羞布:連鄉野村婦都能做到,他們自詡的高級到底還剩幾分?
因此一個個或咳嗽,或翻白眼,表達不滿。
其中有個最傲氣的直接大聲道一聲:“藝術是有門檻的。”
其他人雖然沒說話,但臉上的神情卻都頗為讚同。
村民們臉上蕭瑟一下,正在忙碌布置的手一停。
大家第一次來布展本來就心虛,習慣了土裏刨食陡然出入藝術殿堂,還被正兒八經“藝術家”嘲諷,當然平白先矮三分。
“哪來的門檻?”就在這時梨歌大聲反駁,“藝術就不應該存在門檻!”
“毛主席說藝術要為人民大眾首先為工農兵服務,你們懂不懂?!”
她的話語讓村民們心裏安穩,毛主席都這麽說了,他們這些人還能比偉人強?
其他參展人也無言以對,只好憤然閉嘴。
*
很快就到了中飯時。
畫廊有一處茶水間供參展方吃飯。不過鑒於畫廊收錢辦展的態度,肯定不提供午飯。
那些參展人坐在茶水間,
有人帶著便當,有人打開外賣,還有人為表達逼格高只喝黑咖啡。
就在這時梨歌帶著農民大軍走了進來。
參展人側目。
有人哼了一聲:“是不是要吃洋芋蛋蛋?還是吃窩頭?”
剛才布展時農民們濃重的甘肅土話惹得他們一再側目。
梨歌沒搭理他們,她打電話:“好的,送進來就行。”
一位帶著廚師帽的專業廚師走了進來。
參展人都驚了!
這是什麽架勢?
那位廚師彬彬有禮:“您好,我們餐廳的高端西餐外送服務開始。”
隨後從隨身帶的保鮮袋裏往外拿菜。
魚子醬脆皮鴨、安格斯牛肉粒燒麻婆豆腐、糖醋九肚魚、炙烤鵝肝配黃桃、芝士香菜焗蝸牛。
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被端上了桌。
參展人瞠目結舌。
他們中有人吃過這些菜肴,也吃過外賣,但從來沒有享受過高端餐廳的外賣高端菜肴的服務!
現在人工這麽貴,但是請一個廚師專門過來送菜就得多少錢?
再看盛放食物的並不是塑料盒,而是潔白的瓷盤,甚至廚師在放瓷盤時還貼心提醒了一句“小心瓷盤燙。”。
只有高端的餐廳才會註意到出餐時瓷盤要保持溫度這種小細節。
而這些還只是外賣就能做到,可見從中花了不少心思。
這又該有多少價錢?
再看桌上的食物。
魚子醬脆皮烤鴨焦皮緊致,
安格斯牛肉粒燒麻婆豆腐紅艷艷看著就紅紅火火、
芝士香菜焗蝸牛則散發著誘人的香氣。
手裏的外賣忽然就不香了。
梨歌熱情招呼:“反正我點多了,來一起吃吧。”
她招呼其中幾個早上沒說過他們壞話的參展人。
那幾人看了看其他面色鐵青的參展者,又看了看桌上冒著熱氣的菊花酥鍋,果斷選擇了坐過來。
其他參展人氣得臉都歪了:怎麽回事?不是農民嗎?怎麽吃得比我們還好?
說來也奇怪,有些藝術從業者,藝術的邊沒沾上,但歧視、紅眼病那是一個都不落。
之後幾天花不完的農民藝術家團隊繼續表現出了極高的消費水平:
每天不是米其林就是特色餐,吃得那叫一個貴!
有些參展者對美食投降,果斷向花不完示好。
還有的負隅頑抗,心想:我叫你吃好的!等過幾天正式開展,是騾子是馬一看即知。
到時候門庭冷落,我看你們怎麽哭!
*
很快就到了參展的這一天。
還是有不少觀眾走進這家畫廊。
參展者們都來了精神:他們交錢來參展,為的就是曝光!
因此各個精神振奮。
可是效果並不顯著,觀眾走進來後大都匆匆瀏覽,甚至有人還漠然搖頭。
顯然很不認可。
可就在這時,有觀眾在一處展覽前駐足。
這家畫廊裏的陳列展覽都透著一股假大空,讓她無聊,轉身就想離去,就在這時她看到了一副作品。
她嘀咕了一聲:“《俺大俺娘結婚那時候》?有意思。”
隨後拿起手機,拍了拍展覽上的碟剎和變速器、縫紉機的擡牙曲柄。
這些年輕人沒見過那個年代的舊物件,因此覺得新奇有趣。
再看旁邊的講解後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那個年代的三大件!”
堪比這個年代車房彩禮的存在。
放慢腳步後隨便看看旁邊的展覽。
這個題目叫做《我想我奶了》。
上面擺著一捆幹巴巴的豇豆幹、熬大醬的鋁勺、一團老酵母、梨木面鬥。
除此之外別無他物。
可是這位觀眾盯著看了看,忽然淚水奪目而出。
她不知道作品是誰的,可這件作品一下就戳中了她的心。
她似乎又看到了奶奶,做飯、熬大醬、蒸饅頭、曬菜幹,
她一直在忙碌,無微不至將愛和關懷給自己的孫輩。
這時候對她來說什麽大師的名頭都不重要,她只看到了自己的奶奶。
這件作品太過觸動人心,非但這位觀眾,後面其他觀眾無不動容。
是啊。
真正的藝術並不在於是什麽大師,也不在乎歐洲舶來的標簽
而是觸動人的內心。
許多人想起來自己的長輩,在那一刻他們的思維與創造者產生了共鳴。
這就是這個作品的意義。
觸動情況下免不了看看旁邊其他的展出:
農村老太縫的布鞋修滿了向日葵,還有麥稈編的飛機、麻將桌、豆腐筐、門釘畫。
都是一副鄉村圖景。
旁邊的銘牌介紹:“這個村子叫甜杏村,他們村裏村民們創作出了這一組作品。”
啊農民?
農村?
藝術品?
這匪夷所思的反差讓來看的人忍不住拍照記錄,回去後發在了各種社交平臺。
“農民藝術家”,這種極致對立的概念吸引了人們的目光,很快這家平平無奇的美術館客似雲來,大家都想看看這個奇怪的展出。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