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榨油

關燈
榨油

領完工具,村民們陸續下地開始幹活兒,為了能盡快把成熟的作物收割歸倉。村民們被集中起來突擊幹活兒。

村裏人一年裏吃的油,除了過年前分的豬肉能煉點兒油之外,就是靠眼前的這些一眼望不到頭的油菜籽了。

成熟的豆莢圓鼓鼓掛在油菜桿上,村民們彎著腰趁著現在露水還未幹的時候抓緊收割。

知青們也和村民們一起不怕苦不怕累的幹著活兒。林雙和吳遠程幹活兒慢,被分去捆綁和搬運油菜桿了。

油菜桿割下來之後,他們和其他人一起把割下來的油菜桿捆好,然後搬運到平板車上。

現在蚊蟲已經活躍起來,為了防止蚊蟲叮咬,村民們幹活的時候都穿著長袖上衣和長褲。

林雙今天上工穿了一身軍裝,軍裝的布料即吸汗又透氣非常舒適。她還在露出來的白嫩皮膚上都塗上了萬金油,用來防蚊蟲。

今天上工太早了,幹了好一會兒活兒,知青們才等來婉儀給他們送早飯。

其他村民的家人也已經把早飯陸陸續續的送到油菜地裏來了。林雙看了看,今天的早飯和平時沒有區別。

她一邊啃著兩合面的窩頭,一邊看其他村民的家裏都給送的什麽早飯。

林雙看了半天,有的和他們差不多,有的還不如他們。畢竟知青們的工分只養他們自己就行了,但是村民們不行,有的村民家裏勞動力少要養的人多,條件就會比較差。

就像以前的白寡婦,她一個人上工要養一家四口,無論她怎麽幹活兒怎麽節省也還是不夠。

村民們吃飯的時候,大隊長和支書一起在田間查看收割的進度,商量著怎麽安排接下來的工作。

吃完飯,休息了十幾分鐘,村民們又都下地繼續幹活兒。大家心裏都著急!要是耽誤了收割,村民們一年都別吃油了。

林雙吃完了窩頭和鹹菜喝了幾口水壺裏的水,也和其他人一起去幹活了。

林雙根本就沒吃飽,平時她還要再吃一些糕點和一茶缸沖好的麥乳精或者是奶粉的,但是現在她只能忍著了,好在她帶了不少糖,靠著吃糖也能補充一些體力。

看吳遠程愁眉苦臉的樣子,林雙知道他們倆是同病相憐。於是趁著搬油菜桿的時候,給了他幾塊奶糖,吳遠程接過糖趕緊塞進嘴裏一塊兒。

捆好的油菜桿已經用平板車,一車一車的運回了倉庫。今天陰天收割油菜籽不受影響,村民們抓緊時間收割。

運到倉庫的油菜桿要堆垛。將捆好的油菜交錯上堆,堆心不能過實,過實不利於通氣散熱,堆放時要把角果放在垛內,莖稈朝垛外,這樣利於後熟。

堆垛後要註意檢查垛內溫度,防止高溫高濕導致菜籽黴變。一般油菜堆放4-5天後,角果經果膠酶分解,角果皮裂開,菜籽已經與角果皮脫離。

然後選擇晴朗的天氣,將油菜稈攤曬,踩踏,碾打,脫粒,揚凈後送進油坊。

經過村民們不懈的努力,終於把油菜籽全都收割歸倉。

這天天氣晴朗,陽光燦爛。村民們把倉庫裏的油菜桿搬出來晾曬。

差不多要晾曬一周的時間,菜籽才能全部曬幹,要曬到輕輕一碰豆莢就能破開的程度。

曬好以後就要進行打油菜籽。打油菜籽一般都是選擇在大太陽天。

這樣的天氣打出來的菜籽能曬一會兒太陽,曬過之後的菜籽差不多能半幹,這樣的菜籽就不會再發芽了。

打菜籽的工具叫“連枷”,因為是一次接一次的連續打,有的地方也稱之為“連蓋”。

這是用竹子自制的簡單工具,也是從古代就流傳下來的傳統工具。

村民們先在空地裏鋪上一塊大的塑料布,將曬幹的菜籽桿放在大塑料布上,然後用“連蓋”不停地敲打,直到菜籽粒都打出來。

打連蓋是一種巧活,利用慣性使上面的竹塊旋轉拍打,“啪!啪!啪!”的敲打聲一下接一下,不急不緩,踏實而有節奏的響著。

接下來是篩選。打完油菜籽後,把空空的油菜稭稈堆在一邊。塑料布上面是一層厚厚的碎莢空殼和油菜籽,它們混在一起尚未分出來。

然後村民會用篩子進行篩選,他們把多餘的菜莢殼篩出來。篩著篩著,身後的碎莢空殼堆得就會越來越高,塑料布裏的卻越來越少,而烏黑發亮的油菜籽越來越多。

接著再用一個細密的小篩子篩出幹凈的油菜籽。

用簸箕把油菜籽倒在小篩子上,一人迎風來篩。風一吹,細細碎碎殘餘的油菜莢屑隨風斜斜飄落在竹匾外,黑亮亮、圓溜溜的油菜籽像雨滴一樣徑直落在鋪好的竹匾裏。

篩好的油菜籽還要進行晾曬。晾曬後用風車再次進行過濾,除去籽粒中的泥沙、灰塵等雜質,最後裝袋就可以送入油坊榨油了。

大隊的油坊是一個很大很寬的草房,油坊必須是草房,因為打油有很大的振動,瓦房不防震。

油坊現在用的是土法榨油。它的工藝已經延續了千百年,那覆雜的工藝,壯觀的場面,榨油的匠人那威風凜凜的氣勢,讓看過的人難以忘懷。

大隊的榨油匠是提前找好的,都是去年在大隊油坊榨過油的村民們。

因為“榨油”是一項重體力勞動,並非任何人都能勝任的。榨油匠起碼要有一米七八的個子,最重要的是要有強壯的身體,用農村的話說就是要有一把氣力。

這次大隊長一共找來十多個人在油坊幹活。

當村民們把費盡辛苦才得來的一袋子一袋子的油菜籽送入油坊之後,油坊開榨了。

榨油的工序是,先炒油菜籽。這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活兒,要把油菜籽炒的生熟程度適宜,不夠熟和過熟都會影響出油率。這項活兒非經過專業培訓的熟練工不可。

油菜籽炒好後,放在碾米用的碾槽中稍微碾幾轉,以油菜籽捧在手中能捏成餅為宜。

再用伸展的谷草一把,一頭紮緊,放在兩個重疊在一起的油圈內,散開呈菊花狀。

然後倒進碾好的油菜籽,赤腳踩緊,再將冒在油圈外的谷草收緊壓好,連油圈形成圓餅,這道程序叫作“踩油窩子”。

窩子踩好後開始裝進榨殼子,一般一榨油裝二十多個油窩子,大約可出一百多斤清油。

榨殼子仰臥,一頭高一頭底,中間的裝油窩子的缺口相通。

榨殼子中裝滿油窩子後,就開始上油尖,開頭的基本不用力,後來就要用撞竿撞了。

撞竿是用硬雜木做的,直徑20多公分,兩丈多長,撞油尖的一頭戴有鐵帽子,油尖的頭上也戴有鐵箍,防止破裂。

撞竿的中腰上系一根大麻繩,牢牢吊在油坊的房頂正梁上。撞竿對準油尖撞擊產生擠壓,這種稱之為“撞榨”。

油尖上滿後開始“加尖”,就是在沒有縫隙的幾個油尖中再打幾根進去。

此時榨殼子的尾端已經開始出油,最後在憋得緊緊的榨殼子中還要加尖,這時候就是打油最累的時候了。

此時的打油匠,穿著短褲,打著赤腳,身上淌著汗水,兩膀和胸脯上的腱子肉鼓出,猶如巖石一樣堅硬。

打油匠雙手握住撞竿的尾端,雙眼在不太明亮的油坊中露出閃亮的光芒,皺著眉心,緊緊地盯住油尖,幾個箭步,撞竿隨著打油匠“嗨”的一聲,準確,狠狠地向榨殼子中的油尖撞去。

在隨著後來“嗨、嗨、嗨”的吼聲中,高強度的擠壓使房屋震動,榨殼子“紮、紮、紮”的直響。

那明光錚亮的清油汩汩地流向榨殼子尾部的碓窩中(碓窩,是村民用來舂糧食的工具,油坊在榨殼子下裝油的都是使用碓窩,因為就地取材方便)。

油坊中除了這種撞榨外,另一種是將榨殼子橫躺在地,榨殼子的缺口上下相通,裝油窩子和上油尖的程序與撞榨相同,不同的是撞擊油尖的是用鐵錘。

打油用的鐵錘是生鐵鑄造,形狀如兒童玩的巴浪鼓,重量分十公斤,二十公斤,三十公斤,四十公斤幾種。

上尖、加尖,都是用十至二十公斤的鐵錘,加老尖時就要用三至四十公斤的大錘了。這種榨稱為“錘錘榨”,也是油坊中最最艱苦、最最用力的活兒。

上老尖時,打油匠打著赤膊,雙臂掄起大錘砸向油尖,所以做這項活兒的打油匠,必須要身體強壯的大漢才能勝任。

幹錘錘榨的重體力活兒的大漢的勞動報酬,也要比其他人高得多。

無論是撞榨或是錘錘榨,在第一道油榨出來後,都要取出油餅(油窩子經過高強度擠壓形成的,也統稱“麻枯”)用手錘打爛,放到碾米用的碾槽中碾細,再重覆頭道工序再榨,這道程序稱之為“翻二麻”。

榨出來的清油裝進油桶後,還要加一定比例的清水。化合作用後,清油才會盡快化掉泡泡,顯得更加清亮,經過幾個小時的沈澱後裝進幹凈的油桶,便可以食用了。

先前油桶裏面的沈澱叫“油足子”,把它們再倒出來,和翻二麻的麻枯混合再次加工,最後剩下結成圓餅的,才叫真正的“麻枯”,用來做飼料或是種莊稼用來作肥料。

油榨(人們稱之為榨殼子)兩丈多長,是用上百年的皂角樹鋸成兩半(樹齡越長越好),中間掏空,兩頭用鐵絲或大麻索捆綁而成。

上下兩半的合口留有一丈多長、一尺多寬的缺口,是放油圈(用斑竹劃成條,編成直徑兩尺大的圓圈)進去和上油尖(用檬子木做成的四方邊長十多公分,全長約一米多頭大尾小的木條)用的。

全村的人都在關註著大隊的油坊。小孩子們偶爾會偷跑進去看一眼,大人們不讓小孩子進去主要是怕影響油工幹活兒,也是怕照看不到孩子們出什麽意外。

等到看到清油榨出來的時候,小孩子們會興奮的跑去告訴大人,在地裏收割麥子的村民們聽到這個消息都會露出發自內心的喜悅笑容,一年的油有了著落了。

從播種到收割,再到榨出油來。經過了這麽多道工序,無數艱苦的勞作。

林雙感覺有些震撼,在沒有經歷過見到過這些之前,她沒有覺得一瓶油有什麽珍貴。

現在林雙深入其中才慢慢體會到農民的辛勞與不易。

她對她平時覺得難以下咽的食物,一碗粥,一塊兒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糕點,有了新的認識。

以前林雙覺得村民們為半瓶油,一個饅頭打架是很可笑的事情,現在她仔細想想這半瓶油和一個饅頭是怎麽從種子變過來的時候,林雙不在覺得可笑她能理解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