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張九齡來信
關燈
小
中
大
第43章 張九齡來信
七月末, 正是伏暑天。艷陽炙烤著整個嶺南大地,稻谷在熱風吹拂中翻湧著,遙遙望去, 宛若起伏的金色海浪。
潮陽縣新興鄉的田間, 各家各戶的農人們戴了笠帽, 彎著腰用鐮一把一把收割著已經成熟的稻子。稻穗低頭, 將要成熟的時候,水田裏便不會再蓄水了,到鄉裏收割這幾日, 田地都差不多幹了,挽起褲腿便能落腳進去。
農戶們各自在田間忙活一陣兒, 趁著倒碗水喝的工夫,有意無意地看向隴間地頭,交頭接耳起來。
“哎,娘, 咱鄉裏還是頭一次見這麽多差吏呢!”
老婦人順著兒子的視線瞧去,不遠處樹蔭下,正立著將近二十位縣府的胥吏。
她一口氣喝光整碗水,借著袖子抹抹嘴,低聲催促兒子:“今歲不比往年, 縣府的差爺們奉李縣尹之命特意趕來,就是要看著咱們新興鄉收了‘一丈地’上的稻子, 好親自計量呢!不管咋說, 這李縣尹都不會害咱們, 抓緊幹活兒, 莫要拖後腿!”
鄉民們抽空閑談這麽幾句,再幹起活來, 比往日愈發帶勁兒了,恨不得下一秒就能知道,施用縣府化肥的稻子產量究竟是多了還是少了?若是少了,縣尹準備給他們補糧食還是銀錢?若是多了,那可真真是天大的喜事!
新興鄉的耆老被兒子攙扶著,顫顫巍巍也立在隴上。
今日這收割清算,就是從他家開始的。
午後,耆老所在的村舍附近,一丈地的糧都已經收割得差不多了。鄉民們自發用拌桶給稻谷脫粒後,便用竹籮筐將稻谷全都裝上,交給胥吏開始進行清量。
田間萬籟俱寂,只有熱風吹在計算的胥吏臉上,使得額間的汗水順著滴落在竹筐內。
不知過了多久,這人忽而面露狂喜,高聲呼喊道:“多了!糧多了!每畝比去年多出足足一石有餘!”
底下的鄉人們聽到這聲通報,靜了片刻,驟然炸開了鍋。
“那要這麽算,這施了肥的地豈不是畝產都能奔著四石往上走了!”
“我記得,江南道的富戶田莊上,那侍弄得好的良田也才畝產兩石三鬥吧?大唐境內都沒見過畝產四石的!”①
“潮陽縣這回要跟著李縣尹過上好日子了?!”
田埂間一陣歡呼,連著打瞌睡的胥吏們也精神為之一振。
潮陽縣的小吏早就沒什麽油水可撈了,新縣令到任之前,周縣丞眼瞅著縣衙揭不開鍋,差點連他們的月錢都拖欠下來。這回,親眼見證李縣尹與七娘子大顯神威,這幫胥吏們都激動地熱淚盈眶。
誰家不是過日子啊,胥吏也是人,也操心吃穿用度,養不起妻小高堂,如何為民做事?
這幫流外見識過太多任縣令,都是四年任期一滿就想方設法地跑了。這還是頭一位沈下心從農務入手的縣尹。
他們互相對視一眼,除過那幾個豪奢家安插進來的眼線,其餘人似乎都開始對新任縣尹期待起來。
有人開口吆喝:
“繼續收,收稻挑擔,喊號子了——”
“對!加把勁,好讓差爺們早些回縣府稟報喜訊吶!”
田間一片喜慶,帶著希望的幼苗徐徐沖破了凍土,在鄉民們心中生根發芽。
*
新興鄉收稻,一丈地大豐收的事情很快在十裏八村傳頌開。
這年頭,百姓們茶餘飯後也沒幾個八卦可聊,除過村頭東家長,便是村尾西家短。這幾日,各家各戶卻空前一致地討論著同一件事——
“聽說了嗎?新興鄉用過縣尹的肥料後,稻子能畝產四石,賽過江南嘞!”
老百姓們樸實得很,對自己能夠獲利的事情,總是帶著幾分歡喜敬畏。因而這事在縣中傳了幾日,便衍生出神話版本:
“李縣尹是富貴人家的郎君,本就不該吃這份苦。定是得了菩薩指點,才來咱們這窮鄉僻壤救苦救難吶。”
“那可不,連縣尹家的女兒都是得了點化,才弄出這新肥料!”
一傳十,十傳百,等李白在縣衙得知此事,七娘已經被神化成了菩薩身邊的神仙童子。
李白一口茶噴出來:“什麽神仙童子,每日裏凈琢磨著撿破爛,收糞汙?”
於主簿聞言也樂得不行,但想到七娘的肥料當真有奇效,又覺得鄉民們說的不無道理。
他一開口,心就偏到姥姥家:“縣尹此言差矣,咱們城中都知道,撿破爛、收糞汙的是縣尹您,七娘子是研制出了肥料的大功臣,怕是不能相提並論。”
李白看戲的笑容逐漸凝固。憋了半晌,才咬牙擠出一句:“……於翁倒是很偏疼七娘。”
於主簿將手上的詔令寫完,起身呈到李白桌案前,這才笑呵呵道:“縣尹言重了,下官一心追隨縣尹,愛屋及烏罷了。”
李白仰頭,皮笑肉不笑地接下遞來的布告。
趁著輿論鬧大,這布告上的內容才是他們要做的正事。
於主簿手書的這份“召農工商令”,是他們以新興鄉的畝產作引,廣發布告,請潮陽縣及周邊縣城的逃戶、隱戶前來安家,重建新潮陽。
這就像是官府公布的一份“招聘啟事”。
它不止針對農業勞動力,也同時兼顧了工商業的需求。怕工匠商戶破壞農業發展,七娘還特意提醒李白,設下了工商戶落戶的比例。
於主簿不禁感嘆:“向來只聽說哪位節度使求賢若渴,廣發招賢令招攬有才之士,下官還是頭一次見,把農工商當賢士禮遇的。”
李白笑了笑:“士農工商,這念出來雖有排序,但想要叫潮陽縣越來越好,卻是誰的力量都缺不了。在張都督與本官這裏,這四者只有長短,並無高下。”
他垂著眸,一邊與於主簿搭話,一邊通讀閱覽手中的布告內容。平心而論,於主簿這小老頭兒並無幾分唐人看中的才情。他這篇文用詞淺顯直白,毫無修飾。但就是這樣一份布告,卻叫李白讀出了為官者的真摯。
或許,這才是百姓能看得懂、有誠意的好政令。
李白簽了文和印,雙手將布告遞給於主簿:“於翁所書,叫李白受教了。”
於主簿頓了一瞬,又露出往日那副長滿笑紋的面孔:“這是縣尹命下官發的布告,下官可不敢攬功。等這布告一張貼出去,只怕周縣丞那頭便要代替潮陽望族,找您談談了。”
李白被於主簿話裏的謹慎推托氣笑了。
合著當地豪奢一找上門來,這小老頭兒就準備裝個沒事人,把棘手事都丟給他來擔著?
李白屢遭人際滑鐵盧,越品越不對味,便涼涼嘲諷:“於翁倒是比七娘賣我還要快。”
於主簿是混跡官場多年的老油條了,嘿嘿笑著,只裝作聽不懂這話。李白還想打兩句機鋒,外頭卻有門事狂奔進明堂,跪地稟告。
“縣尹,廣州大都督府的傳信使到了,說是張都督有親筆書信給您。”
李白聞言,連忙起身帶著於主簿往縣府公堂上迎接來使。
張九齡到任廣州已經有段日子了,李白在潮陽忙得焦頭爛額,一直也沒分出心神前去問詢;再者,張九齡算是嶺南道的頭把交椅,而他只是個縣令,越過潮州刺史與張都督互通書信,這不是找事兒嘛。
這回張九齡主動找上門,李白自然心切,想要探問對方近日如何。
李白急匆匆到了前頭公堂,才發現七娘已經先一步到了。平日裏招貓逗狗的調皮孩子今日倒是乖巧,給來使搬了座椅,奉上熱茶,還嘴甜的一個勁兒誇讚人家長得好看。
李白這個當阿耶的老臉一紅,連忙上前將七娘提溜到身後:“小女疏於管教頑劣不堪,有冒犯之處,還請上使莫要見怪。”
七娘貓貓探頭:“才沒有呢,我只是想問張家阿翁身子好不好,上回譚娘子要帶我去廣州玩兒,看阿耶需要人照顧,我才忍住沒去的。”
李白低聲:“行了吧,咱倆誰照顧誰啊。”
七娘呲牙,還想跟師父狡辯兩句,那位使者卻忽然開口:“此行大娘子叮囑了,若李七娘想去廣州小住幾日,可與我同行。”
七娘當即嘚瑟,不斷用食指戳著李白:“你看你看,誒嘿!”
李白:“……”
來使又從懷中掏出一封書信,遞給李白:“這是都督托我轉交給李縣尹的信。看過之後,若有什麽話想帶給都督,還請寫個回信,後日我離開潮陽之前呈來。”
使者又交代幾句,見七娘也猶豫不決,便要她再琢磨一日,出了縣府去驛站落腳。
李白將人送走,回到後堂坐下,這才拆了書信。
“……老夫初到廣州,陛下便追加了一道聖旨,要嶺南道各州縣仿照昔年大庾嶺路,修築包括潮州、韶州、郴州、永州、連州、邕州等貫穿東西南北的多條嶺內驛道。潮州至漳州自古便是往來要道,山路難行,此次必定在開鑿之列。老夫思來想去,有意著太白來負責潮漳道諸事項。”②
李白聽說過大庾嶺路的事情。
開元四年冬,張九齡因直言曾辭官歸養,於嶺南主持開鑿“大庾嶺路”。正是這條路,打通了嶺南梅關的南北兩道,成為公私販運的一條要道,並使嶺南百姓受益十餘年之久。
張九齡因為親身帶領征召役夫開山路,手上患了凍瘡,一到冷天就紅癢骨痛,這事兒陛下是知曉的,當年還因此誇讚張九齡有文士風骨。
而今呢,陛下卻要利用這事懲治他們,為了叫臣子吃些苦頭,帝王竟還願意掏腰包修路。
李白有些哭笑不得。
不過,對嶺南道的百姓來說,這確實算得上是一樁好事。
他將張九齡的書信仔細又讀了一遍,才送到燭火底下點燃。等紙灰燃得差不多了,偷偷站在背後看信的七娘悠然開口:“師父,你打算怎麽辦啊?”
李白嚇了一跳,回頭敲了七娘的腦門:“跟誰學的偷看信件。”
七娘捂住額頭:“我們一起進來的,光明正大看,哪有偷偷。”
她拉著凳子坐在李白身邊:“我聽譚娘子講過這條大庾嶺路的,當年張阿翁修得很艱難,凡是親力親為,師父,你要是修潮漳道,不會也打算這麽辦吧?”
李白斟酌片刻,點點頭:“自當效仿都督。”
七娘就知道會得到這樣的答案,冷漠臉搖了搖頭,當即跳下凳子跑了。
當日傍晚開始,七娘便把自己關在屋中不出來,許二娘擔心,透過窗外瞧了一眼,發現小女郎竟然在書案前奮筆疾書,面上還帶著一副“恨鐵不成鋼”的表情。
許葭不免有些好笑,臨睡前還叮嚀李白:“定是郎君又惹七娘生氣了。明日你去瞧瞧她,免得丫頭生著氣去了廣州,你也愧疚做不好事。”
李白嘴上嘟囔著“這逆徒早晚得慣壞了”,到了第二日,還是聽話的抽空去尋人。
他來的不巧,七娘的屋門敞著,不知又帶著阿尋去哪裏瘋。李白在屋中轉了一圈,想起二娘說的“七娘奮筆疾書”之說,又疑心這丫頭在搞什麽鬼,索性走到書案邊瞧了一眼。
七娘的書桌實在幹凈,經史讀物是一本沒有,除了筆墨,書案正中央只放著沓新紙,上面寫滿了歪歪扭扭的小字,看墨跡,應當就是昨夜的成果。
李白挑眉,將這沓宣紙取來,映入眼簾的先是一行小字——
“師父專用,密不外傳。”
他忍不住笑了,再往下看,剛浮起的笑容便凝固住。
“不會帶團隊,你就只能幹到死。”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七月末, 正是伏暑天。艷陽炙烤著整個嶺南大地,稻谷在熱風吹拂中翻湧著,遙遙望去, 宛若起伏的金色海浪。
潮陽縣新興鄉的田間, 各家各戶的農人們戴了笠帽, 彎著腰用鐮一把一把收割著已經成熟的稻子。稻穗低頭, 將要成熟的時候,水田裏便不會再蓄水了,到鄉裏收割這幾日, 田地都差不多幹了,挽起褲腿便能落腳進去。
農戶們各自在田間忙活一陣兒, 趁著倒碗水喝的工夫,有意無意地看向隴間地頭,交頭接耳起來。
“哎,娘, 咱鄉裏還是頭一次見這麽多差吏呢!”
老婦人順著兒子的視線瞧去,不遠處樹蔭下,正立著將近二十位縣府的胥吏。
她一口氣喝光整碗水,借著袖子抹抹嘴,低聲催促兒子:“今歲不比往年, 縣府的差爺們奉李縣尹之命特意趕來,就是要看著咱們新興鄉收了‘一丈地’上的稻子, 好親自計量呢!不管咋說, 這李縣尹都不會害咱們, 抓緊幹活兒, 莫要拖後腿!”
鄉民們抽空閑談這麽幾句,再幹起活來, 比往日愈發帶勁兒了,恨不得下一秒就能知道,施用縣府化肥的稻子產量究竟是多了還是少了?若是少了,縣尹準備給他們補糧食還是銀錢?若是多了,那可真真是天大的喜事!
新興鄉的耆老被兒子攙扶著,顫顫巍巍也立在隴上。
今日這收割清算,就是從他家開始的。
午後,耆老所在的村舍附近,一丈地的糧都已經收割得差不多了。鄉民們自發用拌桶給稻谷脫粒後,便用竹籮筐將稻谷全都裝上,交給胥吏開始進行清量。
田間萬籟俱寂,只有熱風吹在計算的胥吏臉上,使得額間的汗水順著滴落在竹筐內。
不知過了多久,這人忽而面露狂喜,高聲呼喊道:“多了!糧多了!每畝比去年多出足足一石有餘!”
底下的鄉人們聽到這聲通報,靜了片刻,驟然炸開了鍋。
“那要這麽算,這施了肥的地豈不是畝產都能奔著四石往上走了!”
“我記得,江南道的富戶田莊上,那侍弄得好的良田也才畝產兩石三鬥吧?大唐境內都沒見過畝產四石的!”①
“潮陽縣這回要跟著李縣尹過上好日子了?!”
田埂間一陣歡呼,連著打瞌睡的胥吏們也精神為之一振。
潮陽縣的小吏早就沒什麽油水可撈了,新縣令到任之前,周縣丞眼瞅著縣衙揭不開鍋,差點連他們的月錢都拖欠下來。這回,親眼見證李縣尹與七娘子大顯神威,這幫胥吏們都激動地熱淚盈眶。
誰家不是過日子啊,胥吏也是人,也操心吃穿用度,養不起妻小高堂,如何為民做事?
這幫流外見識過太多任縣令,都是四年任期一滿就想方設法地跑了。這還是頭一位沈下心從農務入手的縣尹。
他們互相對視一眼,除過那幾個豪奢家安插進來的眼線,其餘人似乎都開始對新任縣尹期待起來。
有人開口吆喝:
“繼續收,收稻挑擔,喊號子了——”
“對!加把勁,好讓差爺們早些回縣府稟報喜訊吶!”
田間一片喜慶,帶著希望的幼苗徐徐沖破了凍土,在鄉民們心中生根發芽。
*
新興鄉收稻,一丈地大豐收的事情很快在十裏八村傳頌開。
這年頭,百姓們茶餘飯後也沒幾個八卦可聊,除過村頭東家長,便是村尾西家短。這幾日,各家各戶卻空前一致地討論著同一件事——
“聽說了嗎?新興鄉用過縣尹的肥料後,稻子能畝產四石,賽過江南嘞!”
老百姓們樸實得很,對自己能夠獲利的事情,總是帶著幾分歡喜敬畏。因而這事在縣中傳了幾日,便衍生出神話版本:
“李縣尹是富貴人家的郎君,本就不該吃這份苦。定是得了菩薩指點,才來咱們這窮鄉僻壤救苦救難吶。”
“那可不,連縣尹家的女兒都是得了點化,才弄出這新肥料!”
一傳十,十傳百,等李白在縣衙得知此事,七娘已經被神化成了菩薩身邊的神仙童子。
李白一口茶噴出來:“什麽神仙童子,每日裏凈琢磨著撿破爛,收糞汙?”
於主簿聞言也樂得不行,但想到七娘的肥料當真有奇效,又覺得鄉民們說的不無道理。
他一開口,心就偏到姥姥家:“縣尹此言差矣,咱們城中都知道,撿破爛、收糞汙的是縣尹您,七娘子是研制出了肥料的大功臣,怕是不能相提並論。”
李白看戲的笑容逐漸凝固。憋了半晌,才咬牙擠出一句:“……於翁倒是很偏疼七娘。”
於主簿將手上的詔令寫完,起身呈到李白桌案前,這才笑呵呵道:“縣尹言重了,下官一心追隨縣尹,愛屋及烏罷了。”
李白仰頭,皮笑肉不笑地接下遞來的布告。
趁著輿論鬧大,這布告上的內容才是他們要做的正事。
於主簿手書的這份“召農工商令”,是他們以新興鄉的畝產作引,廣發布告,請潮陽縣及周邊縣城的逃戶、隱戶前來安家,重建新潮陽。
這就像是官府公布的一份“招聘啟事”。
它不止針對農業勞動力,也同時兼顧了工商業的需求。怕工匠商戶破壞農業發展,七娘還特意提醒李白,設下了工商戶落戶的比例。
於主簿不禁感嘆:“向來只聽說哪位節度使求賢若渴,廣發招賢令招攬有才之士,下官還是頭一次見,把農工商當賢士禮遇的。”
李白笑了笑:“士農工商,這念出來雖有排序,但想要叫潮陽縣越來越好,卻是誰的力量都缺不了。在張都督與本官這裏,這四者只有長短,並無高下。”
他垂著眸,一邊與於主簿搭話,一邊通讀閱覽手中的布告內容。平心而論,於主簿這小老頭兒並無幾分唐人看中的才情。他這篇文用詞淺顯直白,毫無修飾。但就是這樣一份布告,卻叫李白讀出了為官者的真摯。
或許,這才是百姓能看得懂、有誠意的好政令。
李白簽了文和印,雙手將布告遞給於主簿:“於翁所書,叫李白受教了。”
於主簿頓了一瞬,又露出往日那副長滿笑紋的面孔:“這是縣尹命下官發的布告,下官可不敢攬功。等這布告一張貼出去,只怕周縣丞那頭便要代替潮陽望族,找您談談了。”
李白被於主簿話裏的謹慎推托氣笑了。
合著當地豪奢一找上門來,這小老頭兒就準備裝個沒事人,把棘手事都丟給他來擔著?
李白屢遭人際滑鐵盧,越品越不對味,便涼涼嘲諷:“於翁倒是比七娘賣我還要快。”
於主簿是混跡官場多年的老油條了,嘿嘿笑著,只裝作聽不懂這話。李白還想打兩句機鋒,外頭卻有門事狂奔進明堂,跪地稟告。
“縣尹,廣州大都督府的傳信使到了,說是張都督有親筆書信給您。”
李白聞言,連忙起身帶著於主簿往縣府公堂上迎接來使。
張九齡到任廣州已經有段日子了,李白在潮陽忙得焦頭爛額,一直也沒分出心神前去問詢;再者,張九齡算是嶺南道的頭把交椅,而他只是個縣令,越過潮州刺史與張都督互通書信,這不是找事兒嘛。
這回張九齡主動找上門,李白自然心切,想要探問對方近日如何。
李白急匆匆到了前頭公堂,才發現七娘已經先一步到了。平日裏招貓逗狗的調皮孩子今日倒是乖巧,給來使搬了座椅,奉上熱茶,還嘴甜的一個勁兒誇讚人家長得好看。
李白這個當阿耶的老臉一紅,連忙上前將七娘提溜到身後:“小女疏於管教頑劣不堪,有冒犯之處,還請上使莫要見怪。”
七娘貓貓探頭:“才沒有呢,我只是想問張家阿翁身子好不好,上回譚娘子要帶我去廣州玩兒,看阿耶需要人照顧,我才忍住沒去的。”
李白低聲:“行了吧,咱倆誰照顧誰啊。”
七娘呲牙,還想跟師父狡辯兩句,那位使者卻忽然開口:“此行大娘子叮囑了,若李七娘想去廣州小住幾日,可與我同行。”
七娘當即嘚瑟,不斷用食指戳著李白:“你看你看,誒嘿!”
李白:“……”
來使又從懷中掏出一封書信,遞給李白:“這是都督托我轉交給李縣尹的信。看過之後,若有什麽話想帶給都督,還請寫個回信,後日我離開潮陽之前呈來。”
使者又交代幾句,見七娘也猶豫不決,便要她再琢磨一日,出了縣府去驛站落腳。
李白將人送走,回到後堂坐下,這才拆了書信。
“……老夫初到廣州,陛下便追加了一道聖旨,要嶺南道各州縣仿照昔年大庾嶺路,修築包括潮州、韶州、郴州、永州、連州、邕州等貫穿東西南北的多條嶺內驛道。潮州至漳州自古便是往來要道,山路難行,此次必定在開鑿之列。老夫思來想去,有意著太白來負責潮漳道諸事項。”②
李白聽說過大庾嶺路的事情。
開元四年冬,張九齡因直言曾辭官歸養,於嶺南主持開鑿“大庾嶺路”。正是這條路,打通了嶺南梅關的南北兩道,成為公私販運的一條要道,並使嶺南百姓受益十餘年之久。
張九齡因為親身帶領征召役夫開山路,手上患了凍瘡,一到冷天就紅癢骨痛,這事兒陛下是知曉的,當年還因此誇讚張九齡有文士風骨。
而今呢,陛下卻要利用這事懲治他們,為了叫臣子吃些苦頭,帝王竟還願意掏腰包修路。
李白有些哭笑不得。
不過,對嶺南道的百姓來說,這確實算得上是一樁好事。
他將張九齡的書信仔細又讀了一遍,才送到燭火底下點燃。等紙灰燃得差不多了,偷偷站在背後看信的七娘悠然開口:“師父,你打算怎麽辦啊?”
李白嚇了一跳,回頭敲了七娘的腦門:“跟誰學的偷看信件。”
七娘捂住額頭:“我們一起進來的,光明正大看,哪有偷偷。”
她拉著凳子坐在李白身邊:“我聽譚娘子講過這條大庾嶺路的,當年張阿翁修得很艱難,凡是親力親為,師父,你要是修潮漳道,不會也打算這麽辦吧?”
李白斟酌片刻,點點頭:“自當效仿都督。”
七娘就知道會得到這樣的答案,冷漠臉搖了搖頭,當即跳下凳子跑了。
當日傍晚開始,七娘便把自己關在屋中不出來,許二娘擔心,透過窗外瞧了一眼,發現小女郎竟然在書案前奮筆疾書,面上還帶著一副“恨鐵不成鋼”的表情。
許葭不免有些好笑,臨睡前還叮嚀李白:“定是郎君又惹七娘生氣了。明日你去瞧瞧她,免得丫頭生著氣去了廣州,你也愧疚做不好事。”
李白嘴上嘟囔著“這逆徒早晚得慣壞了”,到了第二日,還是聽話的抽空去尋人。
他來的不巧,七娘的屋門敞著,不知又帶著阿尋去哪裏瘋。李白在屋中轉了一圈,想起二娘說的“七娘奮筆疾書”之說,又疑心這丫頭在搞什麽鬼,索性走到書案邊瞧了一眼。
七娘的書桌實在幹凈,經史讀物是一本沒有,除了筆墨,書案正中央只放著沓新紙,上面寫滿了歪歪扭扭的小字,看墨跡,應當就是昨夜的成果。
李白挑眉,將這沓宣紙取來,映入眼簾的先是一行小字——
“師父專用,密不外傳。”
他忍不住笑了,再往下看,剛浮起的笑容便凝固住。
“不會帶團隊,你就只能幹到死。”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