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諷諫第一書
關燈
小
中
大
第29章 諷諫第一書
嫩青的草場往遠處綿延, 底下是碎石嵌連的河灘。
七娘從高臺主帳裏出來,無趣地踢著小石子往李白那頭走,她低著腦袋也沒看路, 兜頭就撞上了一位身穿胡服的女郎。
七娘立在原地揉了揉額角, 這才發覺自己走偏到了河灘上。
面前的女郎被七娘撞得生生退了兩步, 身側牽著的高頭駿馬也受了驚, 打著響鼻不安地輪換著馬蹄,被女郎輕輕拍了拍,才逐漸安撫下來。
這人瞧著不過十六七歲, 發絲高高束起,全都藏進胡帽裏頭。
她見七娘巋然不動, 有幾分驚奇,面上卻連忙行禮告饒道:“不知方才可有驚擾尊駕?婢願向小娘子賠罪,還望寬恕一二。”
七娘還是頭一次被人這般畢恭畢敬地對待,手足無措地攥了攥裙角:“沒有的事, 是我低著頭才撞上的,不能怪你。”
她又帶著幾分稚童的好奇打量那匹馬。
筋骨合度,鬃毛順滑,是專用於田獵的突厥馬,也就僅次於康居國進貢的官馬了(大宛馬)。
“阿姊是方才表演馬伎的人之一吧?”七娘猜測問道。
那女郎被道破, 反而颯爽的笑了笑,揖手道:“正是。婢本名黃鵲, 乃瓜州人士, 因家中行四, 人都叫一聲黃四娘。被花鳥使選中帶來長安之後, 因受教坊中人多加照拂,才能有今日宴中施展的機會。”
七娘知道瓜州。
那地方在關西一帶, 歷來尚武,自秦漢以來便有“關西出將”的說法。看黃四娘的性子和身手,確實比只練花架子的其他宮女強出不少。
七娘念著“教坊”兩個字,忽然眼前亮了:“那阿姊是不是認得公孫大娘呀?”
對方怔了怔,嗓音裏沈澱下幾分溫柔,答:“初來長安時尚且年幼,照顧我的人就是公孫大娘。”
事實上,若不是公孫大娘多次周旋,她們這些容貌不夠絕美、也沒什麽技藝的人,多半會被內廷當作拖累清理出去。
花鳥使帶回來的好皮囊常換常新,不缺這點枯萎的老芽兒。
七娘雖不清楚這背後泣血的艱辛,但對人心緒的變化卻十分敏銳。遂轉了個愉快些的話題:“我看阿姊身手好,少時一定學過騎獵挽弓!我跟著阿耶只學過用劍,至今還不會騎馬呢……”
黃鵲聽著面前的小娘子喋喋不休,逐漸反應過來這是何人家的閨女。
京師之內,父女二人同時名聲鶴起的,便只有李白家。
她不由笑得愈發真誠,蹲身在七娘面前:“確實學過一丁點,卻比不得公孫大娘自小修習的苦功夫。她這二十多年間,從未有一日落下過西河劍舞。”
七娘瞪圓了眼,忽然覺得自己每日早起練劍開小差,實在是太差勁了。
她暗暗較著勁,口中感嘆道:“真可惜,今日這麽好的機會,怎麽不邀請公孫大娘來呢?我阿耶和孟八郎說了,教坊內沒人比得過公孫大娘,她可曾經一舞動京師!”
黃鵲聽過這話,面上只餘下掩不住的苦笑。
“一舞動京城嘛……開元十年之前,教坊倒確實曾是大娘的天下。”
只可惜,花鳥使們頻繁的出入長安,帶來新鮮的花兒朵兒太多了,大娘而立之年,不如嫩骨朵瞧著惹人憐愛,劍舞中堅韌性的那一面也越來越搶眼,陛下不喜歡她這樣的調性。
黃鵲想了想,為公孫大娘的沒落尋了個更好的由頭:“大娘近些年頻繁幫著我等伎兒與內廷周旋,開罪了宦官不說,也頻頻惹得陛下不喜。”
“如今,她只在外教坊二伎坊領了份閑差。負責教授舞姬們劍器渾脫、西河劍器等。”①
七娘哪裏見過這種事情,張了張口,不知道該說什麽好。
“昔日名角兒一朝落魄求生”,在這盛世長安就如此悄無聲息地發生,總覺得……叫人有些心生惡寒。
*
從渭川回來之後,七娘整個小腦袋都在思考公孫大娘的故事。
李白一開始只當這丫頭看馬伎看得入迷了,後來反應過來不對勁時,七娘已經趁著晦日休假,出門去教坊尋公孫大娘了。
外教坊的二伎坊,偏偏在長安城最為紙醉金迷的平康坊內。
平康坊設立在朱雀街以東的第二街街口,自從陛下從太極宮遷到了興慶宮內,許多高官貴胄都將城西的房子賣了,置換到東邊來。短短幾年,圍繞著東市和平康坊為中心,整個政界的體系幾乎都遷移到了東城半邊。
這對平康妓來說,無疑是一件大喜事。②
平康坊內有十三進奏院,往來的地方駐京、進京官吏很多。
這些官僚之間要辦事,便有大宴小宴無數,雖然他們礙於唐律不得進入平康坊內狎妓,卻可以邀請這些平康妓上門赴宴。於是,蠅營狗茍便得以藏在酒與色背後,掩人耳目。
時日一長,平康妓與長安政界便綁在一處,成為了利益互惠者。
七娘鬼鬼祟祟入了平康坊,依然十分顯眼。
小蘿蔔丁扒在二伎坊的門外,可巧就瞧見了一身戎裝的公孫大娘。
她在一眾舞姬之間實在是亮眼。身上穿著大唐武將才會用的一種絲綢袍子,名叫絹布甲,比起軍中男子所穿的輕便甲胄,公孫大娘這件當為改裝版,只左側袖子長出一些,大約是為了舞蹈的美感。另外,她頭戴的帽子附有珠形飾品與耳衣,是檢閱儀仗的武士俑常用。
玉貌錦衣,絳唇珠袖。
這樣一位俊俏的娘子,若不是黃四娘早先透露,七娘是肯定猜不到她都三十歲的。
小丫頭忍不住在心中做一番比較,覺得李白才更顯老。
公孫大娘早就註意到了外頭張望的七娘。教坊規訓宮人,本就不必刻意避開百姓,不如說,當今陛下就喜歡廣開恩澤,叫長安城的百姓們都瞧瞧他教坊梨園八千歌舞樂伎。
公孫大娘搖搖頭,打起精神糾正了一個小舞姬的動作,轉身對著門外的七娘揚了揚下巴:“小娘子進來瞧瞧?”
往常她手持雙劍這麽說話,門外紮堆的小屁孩早就四散逃開了。
誰知道,七娘見她這副架勢反而眼前一亮:“那太好啦。”
她毫不見外地邁開小短腿噔噔噔跑進來,又道:“您連劍都給我準備,真是太客氣了。那我就……恭敬不如從命了。”說完,從公孫大娘手中取走了一柄劍。
公孫大娘:?
她的劍舞,向來以雙手劍為器。唯有幾年前去裴旻將軍駐守的洛陽城營,伴隨軍中鼓樂號角聲起,她選擇了揮動唐軍大旗而舞,並得到了裴旻的感嘆。
舞與戰,似乎從不會相交的兩條線,在公孫大娘一舞中,有了交叉點。
公孫大娘很快反應過來七娘的誤解,忍不住笑了笑。
她一邊覺得這孩子有趣可愛,一邊又驚嘆於她持劍之穩的力量。常年練劍舞的人,對這種事情是極為敏感的。
大娘到嘴的話拐了個彎,索性應下七娘的“踢館”豪言。
“請賜教。”
七娘瞧著小,用起劍來卻讓公孫大娘這個成人都有些壓迫感。她動作不快,但每一劍都很紮實,看得出打小就在勤學苦練劍道。
公孫大娘恍惚間,從小女郎身上,看到了當日唐軍大營,裴旻舞劍的風骨。
兩柄劍器相交,發出帶有餘音的脆響。
外頭,平康坊一墻之隔的主幹道上,傳來一陣吵嚷,似乎有什麽人回京了,百姓們都在遠遠談論著。
公孫大娘向外張望一眼,挑眉笑了笑,主動收起震蕩虎口的劍,拱手道:“小娘子,是我輸了。”
七娘一頭霧水:“沒有呀!”
公孫大娘不語,將劍遞給身後的弟子,不由分說,牽著七娘出了二伎坊,從坊門往外頭看熱鬧去。
七娘乖乖跟著大娘子,只覺得她掌心的繭子厚厚一層,牽起來跟師父一般安心。
坊門邊,有大膽一些的平康妓揮袖嫵媚笑著,試圖勾了門外那位騎在馬上的將軍。
人群鬧哄哄的,很快又被巡邏的金吾衛遣散了。
公孫大娘牽著七娘遙遙一瞥,確定是裴旻將軍回京,總算是舒了口氣,面上浮現笑容。
七娘鬼靈精的,仰頭問:“那是娘子的心上人嗎?怎麽這麽高興。”
公孫大娘耳尖微紅,嘴上卻淡然否認:“小娘子從何處學的這些情情愛愛,仔細誤了劍心。方才那位是駐守東都的裴旻將軍,他母親的孝期已滿,此番當是奉召回京述職的。”
七娘歪著腦袋想了想,終於從記憶的角落裏扒拉出一點印象。
游歷過洛陽的時候,她隨師父見過裴三郎,見過裴家在軍中的同輩郎君,卻一直無緣得見裴將軍。
沒想到,今天在坊門前撞上啦。
七娘很輕易就滿足了,好奇探問:“陛下召將軍回京,是要打仗了嗎?”
公孫大娘望著遠去興慶宮的東方,搖了搖頭輕嘆:“……怕是趕不及啊。”
今年正月剛過去,春州(廣東陽春)、瀧州(廣東羅定)、廣州(廣東番禺)便有獠民造反。領頭的三人分別叫陳行範、馮璘、何游魯,揭竿而起後,不過兩月嶺南一帶竟已淪陷四十餘城。這陳行範見局勢大好,於三月下旬稱了帝,以其他兩人分別為南越王和定國大將軍,欲據嶺表一方。④
消息傳到長安,就是這幾日了。
陛下震怒,在南薰殿發了好大的火,高力士都沒能勸住,卻被內侍楊思勖給鉆了空子。
這楊思勖少時逢家難,凈身入宮,是個極會抓住機會的狠人。當年參與平定韋後之亂,便以殘忍好殺、勇武兇狠而著稱,手裏切切實實沾著不少人命。
李隆基不知被他灌了什麽迷魂湯,竟於次日下旨,要楊思勖這個內監領兵出征,並調集桂州及嶺北近道兵,共討賊子。
這道旨意一出,朝野震驚。
茍延殘喘的張說張相公也拖著病體,一步一步爬上興慶宮大殿,跪地痛哭。
“望陛下三思!宦官內侍領兵出征,可是近千年來未有之先河啊!”
李隆基瞇著眼打量張說,不知他大權在握的中書令究竟是裝病,還是真的撐不了幾日。
帝王便故意道:“大相公既然如此說,那朕開此先河有何不可?大相公久病不理朝政,朕總該尋些幫手才是。”
張相公聞言,深深望了一眼張九齡,而後對著李隆基正跪長叩首,顫著嗓子喚聲“陛下”,一口血噴濺而出,染紅了百官朝拜的興慶宮主殿。
中書令張說,氣死在了興慶宮大朝會上。
消息鋪天蓋地的在長安城文士之間擴散開來。李隆基有心想壓下去,可張說朋黨眾多,其作為首輔主持的貢舉便有數十場,這些及第進士們,可都算是宰相門生。
李隆基對張說的一點敬意,在這番鬧騰中也幾乎要煙消雲散了。
帝王坐在南熏殿的重香之下思考良久,才問高力士:“不用內侍,你覺得誰可用?”
高力士這些天懸著的心總算放下,躬身答:“三郎,裴旻將軍孝期已滿,此番回京述職了。”
“那便他了。”李隆基起身,負手來回走動,“張說……大相公因病逝世,朕心甚痛,著禮部在光順門為他舉哀,朕親撰神道碑文,罷朝會,並追贈太師,賜謚文貞。”
如此一來,也該堵住那幫文人的嘴了。
*
五月初五,端午佳節。
張相公的追隨著依然久不散去,將節慶的角黍和菖蒲高高堆奉在神道碑文前。
七娘跟著李白也來祭拜過一次。
李白在中書省雖然只是個看管匣子的小官,消息卻來的最為靈通。他知道這件事情的所有轉圜與前因後果;
甚至知道張相公離世不滿十日,陛下便已命花鳥使尋了新一批的美人入宮為婢。
但他無能為力。
這種滋味不好受。李白只能靠在墓前,借酒消愁。
七娘從不遠處奔回來,剛摘了一捧黃色的蒲公英花,用狗尾巴草紮起來,放在張相公墓碑前。
春夏之間,正是蒲公英種子傳播的時期,七娘沒有多加幹預,任由它們自由飛舞在張相公的墓前。
“無論落到哪裏,來年都會開出金燦燦的小花。”她笑道。
李白看著七娘做完這一切,心中便莫名得到了寬慰。
他飲盡壇中最後一點美酒,意味深長:“是啊,無論漂泊再久,總會落地生根的。走吧,回家,還有一場硬仗等著我們去打!”
七娘最是喜歡湊熱鬧了,連忙屁顛屁顛跟上去:“什麽!什麽仗!我也能打?”
李白笑呵呵刮了七娘的鼻子:“能煽動文人的,自然是筆桿子仗。”
“那我可不打!”
七娘連忙嫌棄地跑遠了,惹得李白放聲大笑起來。
春夏之間的蘆蒿遍布濕地山坡和水塘。
李白牽著七娘,俯仰之間,便放聲作出一首諷諫詩來——
“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這是一首懷古諷諫的詩文。
寫的是越王臥薪嘗膽、大敗吳國歸朝之後,忘卻了先前往事,開始耀武揚威,荒淫無度。都城裏錦衣之士都卸下了甲胄,宮女也一波波裝滿了內廷。
可結果呢?王城不再,只剩下鷓鴣飛罷了。
這首諷諫詩很快就被阿尋他們從各處的悲田養病坊傳開。因為朗朗上口,小孩兒背兩遍記住了,便結伴去了國子監六學外傳唱。
沒幾日,就連東都紫薇城的集賢殿書院都聽說了這首諷諫詩。
大相公剛去沒幾日,陛下竟這麽著急就派了花鳥使出去,實在是……
一時間,輿情在長安城文士之間發酵起來,加上張說追隨者的煽動,大朝會上,百官很快就正式為此事給陛下施壓了。
這回,士族與世家群起而攻。
這既是給陛下施壓,也是與宦官奪權,因而他們一反常態地齊心協力,將此事嚴重性拔高了三個度。
朝堂上呱聲一片。
李隆基就像是是個落單的孤家寡人,被中書省與門下省的諫官們委婉的批了一通,然後,又被禦史臺那幫老東西噴著唾沫星子大批特批!
帝王已經很久沒有享受過這樣的待遇了。
末了,張九齡抖抖袖子,帶頭請命:“陛下,此番中書省李拾遺這首諷諫詩,當真是警醒我等,按理,諫官忠言糾察錯漏,當進位。”
張九齡帶頭一跪,“呼啦啦”,大半個中朝都跪了下去。
忍著怒火的李隆基閉目,攥了拳頭,咬牙切齒道:“愛卿此言有理。李拾遺諷諫有功,著升為從七品右補闕。”
從此之後,李白便可以光明正大罵他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嫩青的草場往遠處綿延, 底下是碎石嵌連的河灘。
七娘從高臺主帳裏出來,無趣地踢著小石子往李白那頭走,她低著腦袋也沒看路, 兜頭就撞上了一位身穿胡服的女郎。
七娘立在原地揉了揉額角, 這才發覺自己走偏到了河灘上。
面前的女郎被七娘撞得生生退了兩步, 身側牽著的高頭駿馬也受了驚, 打著響鼻不安地輪換著馬蹄,被女郎輕輕拍了拍,才逐漸安撫下來。
這人瞧著不過十六七歲, 發絲高高束起,全都藏進胡帽裏頭。
她見七娘巋然不動, 有幾分驚奇,面上卻連忙行禮告饒道:“不知方才可有驚擾尊駕?婢願向小娘子賠罪,還望寬恕一二。”
七娘還是頭一次被人這般畢恭畢敬地對待,手足無措地攥了攥裙角:“沒有的事, 是我低著頭才撞上的,不能怪你。”
她又帶著幾分稚童的好奇打量那匹馬。
筋骨合度,鬃毛順滑,是專用於田獵的突厥馬,也就僅次於康居國進貢的官馬了(大宛馬)。
“阿姊是方才表演馬伎的人之一吧?”七娘猜測問道。
那女郎被道破, 反而颯爽的笑了笑,揖手道:“正是。婢本名黃鵲, 乃瓜州人士, 因家中行四, 人都叫一聲黃四娘。被花鳥使選中帶來長安之後, 因受教坊中人多加照拂,才能有今日宴中施展的機會。”
七娘知道瓜州。
那地方在關西一帶, 歷來尚武,自秦漢以來便有“關西出將”的說法。看黃四娘的性子和身手,確實比只練花架子的其他宮女強出不少。
七娘念著“教坊”兩個字,忽然眼前亮了:“那阿姊是不是認得公孫大娘呀?”
對方怔了怔,嗓音裏沈澱下幾分溫柔,答:“初來長安時尚且年幼,照顧我的人就是公孫大娘。”
事實上,若不是公孫大娘多次周旋,她們這些容貌不夠絕美、也沒什麽技藝的人,多半會被內廷當作拖累清理出去。
花鳥使帶回來的好皮囊常換常新,不缺這點枯萎的老芽兒。
七娘雖不清楚這背後泣血的艱辛,但對人心緒的變化卻十分敏銳。遂轉了個愉快些的話題:“我看阿姊身手好,少時一定學過騎獵挽弓!我跟著阿耶只學過用劍,至今還不會騎馬呢……”
黃鵲聽著面前的小娘子喋喋不休,逐漸反應過來這是何人家的閨女。
京師之內,父女二人同時名聲鶴起的,便只有李白家。
她不由笑得愈發真誠,蹲身在七娘面前:“確實學過一丁點,卻比不得公孫大娘自小修習的苦功夫。她這二十多年間,從未有一日落下過西河劍舞。”
七娘瞪圓了眼,忽然覺得自己每日早起練劍開小差,實在是太差勁了。
她暗暗較著勁,口中感嘆道:“真可惜,今日這麽好的機會,怎麽不邀請公孫大娘來呢?我阿耶和孟八郎說了,教坊內沒人比得過公孫大娘,她可曾經一舞動京師!”
黃鵲聽過這話,面上只餘下掩不住的苦笑。
“一舞動京城嘛……開元十年之前,教坊倒確實曾是大娘的天下。”
只可惜,花鳥使們頻繁的出入長安,帶來新鮮的花兒朵兒太多了,大娘而立之年,不如嫩骨朵瞧著惹人憐愛,劍舞中堅韌性的那一面也越來越搶眼,陛下不喜歡她這樣的調性。
黃鵲想了想,為公孫大娘的沒落尋了個更好的由頭:“大娘近些年頻繁幫著我等伎兒與內廷周旋,開罪了宦官不說,也頻頻惹得陛下不喜。”
“如今,她只在外教坊二伎坊領了份閑差。負責教授舞姬們劍器渾脫、西河劍器等。”①
七娘哪裏見過這種事情,張了張口,不知道該說什麽好。
“昔日名角兒一朝落魄求生”,在這盛世長安就如此悄無聲息地發生,總覺得……叫人有些心生惡寒。
*
從渭川回來之後,七娘整個小腦袋都在思考公孫大娘的故事。
李白一開始只當這丫頭看馬伎看得入迷了,後來反應過來不對勁時,七娘已經趁著晦日休假,出門去教坊尋公孫大娘了。
外教坊的二伎坊,偏偏在長安城最為紙醉金迷的平康坊內。
平康坊設立在朱雀街以東的第二街街口,自從陛下從太極宮遷到了興慶宮內,許多高官貴胄都將城西的房子賣了,置換到東邊來。短短幾年,圍繞著東市和平康坊為中心,整個政界的體系幾乎都遷移到了東城半邊。
這對平康妓來說,無疑是一件大喜事。②
平康坊內有十三進奏院,往來的地方駐京、進京官吏很多。
這些官僚之間要辦事,便有大宴小宴無數,雖然他們礙於唐律不得進入平康坊內狎妓,卻可以邀請這些平康妓上門赴宴。於是,蠅營狗茍便得以藏在酒與色背後,掩人耳目。
時日一長,平康妓與長安政界便綁在一處,成為了利益互惠者。
七娘鬼鬼祟祟入了平康坊,依然十分顯眼。
小蘿蔔丁扒在二伎坊的門外,可巧就瞧見了一身戎裝的公孫大娘。
她在一眾舞姬之間實在是亮眼。身上穿著大唐武將才會用的一種絲綢袍子,名叫絹布甲,比起軍中男子所穿的輕便甲胄,公孫大娘這件當為改裝版,只左側袖子長出一些,大約是為了舞蹈的美感。另外,她頭戴的帽子附有珠形飾品與耳衣,是檢閱儀仗的武士俑常用。
玉貌錦衣,絳唇珠袖。
這樣一位俊俏的娘子,若不是黃四娘早先透露,七娘是肯定猜不到她都三十歲的。
小丫頭忍不住在心中做一番比較,覺得李白才更顯老。
公孫大娘早就註意到了外頭張望的七娘。教坊規訓宮人,本就不必刻意避開百姓,不如說,當今陛下就喜歡廣開恩澤,叫長安城的百姓們都瞧瞧他教坊梨園八千歌舞樂伎。
公孫大娘搖搖頭,打起精神糾正了一個小舞姬的動作,轉身對著門外的七娘揚了揚下巴:“小娘子進來瞧瞧?”
往常她手持雙劍這麽說話,門外紮堆的小屁孩早就四散逃開了。
誰知道,七娘見她這副架勢反而眼前一亮:“那太好啦。”
她毫不見外地邁開小短腿噔噔噔跑進來,又道:“您連劍都給我準備,真是太客氣了。那我就……恭敬不如從命了。”說完,從公孫大娘手中取走了一柄劍。
公孫大娘:?
她的劍舞,向來以雙手劍為器。唯有幾年前去裴旻將軍駐守的洛陽城營,伴隨軍中鼓樂號角聲起,她選擇了揮動唐軍大旗而舞,並得到了裴旻的感嘆。
舞與戰,似乎從不會相交的兩條線,在公孫大娘一舞中,有了交叉點。
公孫大娘很快反應過來七娘的誤解,忍不住笑了笑。
她一邊覺得這孩子有趣可愛,一邊又驚嘆於她持劍之穩的力量。常年練劍舞的人,對這種事情是極為敏感的。
大娘到嘴的話拐了個彎,索性應下七娘的“踢館”豪言。
“請賜教。”
七娘瞧著小,用起劍來卻讓公孫大娘這個成人都有些壓迫感。她動作不快,但每一劍都很紮實,看得出打小就在勤學苦練劍道。
公孫大娘恍惚間,從小女郎身上,看到了當日唐軍大營,裴旻舞劍的風骨。
兩柄劍器相交,發出帶有餘音的脆響。
外頭,平康坊一墻之隔的主幹道上,傳來一陣吵嚷,似乎有什麽人回京了,百姓們都在遠遠談論著。
公孫大娘向外張望一眼,挑眉笑了笑,主動收起震蕩虎口的劍,拱手道:“小娘子,是我輸了。”
七娘一頭霧水:“沒有呀!”
公孫大娘不語,將劍遞給身後的弟子,不由分說,牽著七娘出了二伎坊,從坊門往外頭看熱鬧去。
七娘乖乖跟著大娘子,只覺得她掌心的繭子厚厚一層,牽起來跟師父一般安心。
坊門邊,有大膽一些的平康妓揮袖嫵媚笑著,試圖勾了門外那位騎在馬上的將軍。
人群鬧哄哄的,很快又被巡邏的金吾衛遣散了。
公孫大娘牽著七娘遙遙一瞥,確定是裴旻將軍回京,總算是舒了口氣,面上浮現笑容。
七娘鬼靈精的,仰頭問:“那是娘子的心上人嗎?怎麽這麽高興。”
公孫大娘耳尖微紅,嘴上卻淡然否認:“小娘子從何處學的這些情情愛愛,仔細誤了劍心。方才那位是駐守東都的裴旻將軍,他母親的孝期已滿,此番當是奉召回京述職的。”
七娘歪著腦袋想了想,終於從記憶的角落裏扒拉出一點印象。
游歷過洛陽的時候,她隨師父見過裴三郎,見過裴家在軍中的同輩郎君,卻一直無緣得見裴將軍。
沒想到,今天在坊門前撞上啦。
七娘很輕易就滿足了,好奇探問:“陛下召將軍回京,是要打仗了嗎?”
公孫大娘望著遠去興慶宮的東方,搖了搖頭輕嘆:“……怕是趕不及啊。”
今年正月剛過去,春州(廣東陽春)、瀧州(廣東羅定)、廣州(廣東番禺)便有獠民造反。領頭的三人分別叫陳行範、馮璘、何游魯,揭竿而起後,不過兩月嶺南一帶竟已淪陷四十餘城。這陳行範見局勢大好,於三月下旬稱了帝,以其他兩人分別為南越王和定國大將軍,欲據嶺表一方。④
消息傳到長安,就是這幾日了。
陛下震怒,在南薰殿發了好大的火,高力士都沒能勸住,卻被內侍楊思勖給鉆了空子。
這楊思勖少時逢家難,凈身入宮,是個極會抓住機會的狠人。當年參與平定韋後之亂,便以殘忍好殺、勇武兇狠而著稱,手裏切切實實沾著不少人命。
李隆基不知被他灌了什麽迷魂湯,竟於次日下旨,要楊思勖這個內監領兵出征,並調集桂州及嶺北近道兵,共討賊子。
這道旨意一出,朝野震驚。
茍延殘喘的張說張相公也拖著病體,一步一步爬上興慶宮大殿,跪地痛哭。
“望陛下三思!宦官內侍領兵出征,可是近千年來未有之先河啊!”
李隆基瞇著眼打量張說,不知他大權在握的中書令究竟是裝病,還是真的撐不了幾日。
帝王便故意道:“大相公既然如此說,那朕開此先河有何不可?大相公久病不理朝政,朕總該尋些幫手才是。”
張相公聞言,深深望了一眼張九齡,而後對著李隆基正跪長叩首,顫著嗓子喚聲“陛下”,一口血噴濺而出,染紅了百官朝拜的興慶宮主殿。
中書令張說,氣死在了興慶宮大朝會上。
消息鋪天蓋地的在長安城文士之間擴散開來。李隆基有心想壓下去,可張說朋黨眾多,其作為首輔主持的貢舉便有數十場,這些及第進士們,可都算是宰相門生。
李隆基對張說的一點敬意,在這番鬧騰中也幾乎要煙消雲散了。
帝王坐在南熏殿的重香之下思考良久,才問高力士:“不用內侍,你覺得誰可用?”
高力士這些天懸著的心總算放下,躬身答:“三郎,裴旻將軍孝期已滿,此番回京述職了。”
“那便他了。”李隆基起身,負手來回走動,“張說……大相公因病逝世,朕心甚痛,著禮部在光順門為他舉哀,朕親撰神道碑文,罷朝會,並追贈太師,賜謚文貞。”
如此一來,也該堵住那幫文人的嘴了。
*
五月初五,端午佳節。
張相公的追隨著依然久不散去,將節慶的角黍和菖蒲高高堆奉在神道碑文前。
七娘跟著李白也來祭拜過一次。
李白在中書省雖然只是個看管匣子的小官,消息卻來的最為靈通。他知道這件事情的所有轉圜與前因後果;
甚至知道張相公離世不滿十日,陛下便已命花鳥使尋了新一批的美人入宮為婢。
但他無能為力。
這種滋味不好受。李白只能靠在墓前,借酒消愁。
七娘從不遠處奔回來,剛摘了一捧黃色的蒲公英花,用狗尾巴草紮起來,放在張相公墓碑前。
春夏之間,正是蒲公英種子傳播的時期,七娘沒有多加幹預,任由它們自由飛舞在張相公的墓前。
“無論落到哪裏,來年都會開出金燦燦的小花。”她笑道。
李白看著七娘做完這一切,心中便莫名得到了寬慰。
他飲盡壇中最後一點美酒,意味深長:“是啊,無論漂泊再久,總會落地生根的。走吧,回家,還有一場硬仗等著我們去打!”
七娘最是喜歡湊熱鬧了,連忙屁顛屁顛跟上去:“什麽!什麽仗!我也能打?”
李白笑呵呵刮了七娘的鼻子:“能煽動文人的,自然是筆桿子仗。”
“那我可不打!”
七娘連忙嫌棄地跑遠了,惹得李白放聲大笑起來。
春夏之間的蘆蒿遍布濕地山坡和水塘。
李白牽著七娘,俯仰之間,便放聲作出一首諷諫詩來——
“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這是一首懷古諷諫的詩文。
寫的是越王臥薪嘗膽、大敗吳國歸朝之後,忘卻了先前往事,開始耀武揚威,荒淫無度。都城裏錦衣之士都卸下了甲胄,宮女也一波波裝滿了內廷。
可結果呢?王城不再,只剩下鷓鴣飛罷了。
這首諷諫詩很快就被阿尋他們從各處的悲田養病坊傳開。因為朗朗上口,小孩兒背兩遍記住了,便結伴去了國子監六學外傳唱。
沒幾日,就連東都紫薇城的集賢殿書院都聽說了這首諷諫詩。
大相公剛去沒幾日,陛下竟這麽著急就派了花鳥使出去,實在是……
一時間,輿情在長安城文士之間發酵起來,加上張說追隨者的煽動,大朝會上,百官很快就正式為此事給陛下施壓了。
這回,士族與世家群起而攻。
這既是給陛下施壓,也是與宦官奪權,因而他們一反常態地齊心協力,將此事嚴重性拔高了三個度。
朝堂上呱聲一片。
李隆基就像是是個落單的孤家寡人,被中書省與門下省的諫官們委婉的批了一通,然後,又被禦史臺那幫老東西噴著唾沫星子大批特批!
帝王已經很久沒有享受過這樣的待遇了。
末了,張九齡抖抖袖子,帶頭請命:“陛下,此番中書省李拾遺這首諷諫詩,當真是警醒我等,按理,諫官忠言糾察錯漏,當進位。”
張九齡帶頭一跪,“呼啦啦”,大半個中朝都跪了下去。
忍著怒火的李隆基閉目,攥了拳頭,咬牙切齒道:“愛卿此言有理。李拾遺諷諫有功,著升為從七品右補闕。”
從此之後,李白便可以光明正大罵他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