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8 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 108 章
講述的第二個人竟然是固倫溫憲公主, 溫憲公主可是當今聖上的同胞妹妹,太後唯一的親生女兒,是如今皇城中地位最高的嫡長公主。
溫憲自從少年夫妻離心, 被深愛的人背叛;又和相愛之人不得在一起,徹底厭倦了情愛之事。她年少時雖嫁過,到底頗有美貌,身後又有胤禛和允禎兩個奪嫡的兄弟,仍不少有人求娶, 其中不乏王公貴族, 更有蒙古八旗的子弟來想議親。
溫憲正是一顆心已被傷的七零八碎, 又怎會有再嫁之心。她跪在還在強盛之年的康熙面前, 痛哭流涕,再三表明自己不嫁之心, 只說自己有失公主之責,不能為社稷分憂, 願自請去五臺山為江山和大清祈福。
康熙原本猶豫,他確實屬意將溫憲再嫁給博爾濟吉特氏。一來,博爾濟吉特氏和愛新覺羅氏自古以來便用通婚、結為兩姓之好的習俗;二來,溫憲到底還算年輕,他也不願女兒孤苦一生。
偏這時候,蒙古那邊傳來消息, 康熙的三公主, 和碩端靜公主,先前嫁給喀喇沁部蒙古杜棱郡王次子烏梁罕氏噶爾臧, 傳來因病故去的消息。
康熙便徹底中止了再嫁溫憲的心, 他的女兒雖多,但是長到成年的女兒卻沒有多少, 難道要看著女兒們一個個都折在蒙古嗎?
於是他便應予溫憲,溫憲在五臺山祈福了好多年,直到康熙駕崩,她的親兄長胤禛即位,加封為固倫公主,她才再度被接回到紫禁城中。
此時的溫憲白發遠勝黑發,看起來比胤禛還要年長幾歲。她在五臺山吃齋念佛多年,已習慣一人,回來後長居公主府,嫌少入宮,宴會也是從來不去,只偶爾和幼姝通信。
如今慧安能幫她的姑姑溫憲請出山,讓在場的眾人吃了一驚,有些新入宮的小丫頭很少聽說這位公主,聽說溫憲公主自幼聰慧、飽讀詩書,才華不遜於當今聖上,心裏便很是嘆服,深覺能得公主的教導是三世之幸。
溫憲博學多才,她這些年在五臺山更是翻遍了書籍古典。又因年歲漸長、經歷了太多的人生跌宕起伏,反而心中更加通透,大道至簡,往往對於書中道理一語中的,又出口成章,讓聽課的宮女們都紛紛入迷,不自覺忘了時間,半個時辰很快就過去,還意猶未盡,只恨不得再聽一會。
連華妃聽說溫憲公主出山講課,都連忙把年幼的四格格送過來,甚至有一些王公大臣,也上旨請求太後和皇上,允許自家女兒能進宮聽學。
溫憲的侍女見狀很是惋惜,勸道:“公主何不只給四格格和貴女們講課?如今公主拒了那些大臣送子女進宮的請求,好生得罪人,且給宮女們講課多有失身份。”
溫憲並不生氣,娓娓道來:“眾生平等,書本面前何有高低貴賤之分?那些王公貴族的女兒們並不缺名師教導,不過是想博個在宮中得過教導的好名聲罷了,並非是想真心學習,這便與我的本意相違背了。”
侍女羞愧的低下頭,以後不敢再多言。
溫憲頭日進宮講學的時候,幼姝特地鄭重邀請她去承乾宮一聚,她很是感激:“慧安胡鬧,難為你竟願意應下這件事,雖然半個時辰不長,但是每三日便要一講課,實在是辛苦你。”
溫憲的身子並不好,她是自幼從娘胎裏帶來的弱癥,年輕時又大病一場,險些沒救回來。這些年雖用名貴藥材仔細調養著,可身體還是一日一日的敗下去。她每日服用的湯藥比進的膳食還多,身上常年帶著一股藥味。因此,雖然一來一回都坐在馬車上,加起來花費的時間不到兩個時辰,可溫憲回府時,額間便滿是汗珠,要好好休息一會才喘過氣來。
溫憲笑著說:“你不必感謝我,我不是為了慧安,也不是為了你。我是為了這些不能讀書的女子們。慧安說得對,為何只能男子進學而女子只能生兒育女、扶持夫君?我這把老骨頭,也只剩這點作用了,不能被侄女比下去。”
她說完這些話,已微微有些吃力。
幼姝看著心酸,假意生氣訓她:“什麽老骨頭?你如今還不到五十歲,還有一半的人生沒走呢。”
溫憲服下侍女送來的湯藥,精神頭瞧著便好了些,她卻很是看開,平和地說:“我的身子我自己知道,如今所剩時日不多,能活一天便是一天,我前半生自己將自己困住,躲在五臺山抑郁半生,如今年到暮時,反而大徹大悟,可也沒多少時間讓我好好活了。”
“或許,這便是人生,起起落落、命運多舛。現在很好,我很滿足。我能為宮女們講學,只覺得一日勝過從前百日,這樣的日子才活得有滋味。”
幼姝大慟,淚如雨下,她這樣聽溫憲平靜的講述自己從前度過的悲痛和創傷,她以為她在五臺山是寧靜自在的神仙日子,卻沒想到她是日覆一日的折磨自己、無數次的沈溺在痛苦、然後耗盡了好多年才和自己釋懷。她只恨自己為何不多關心溫憲一些,為何不去五臺山陪著她度過這段日子。
溫憲為她擦幹眼淚,抱住她:“你不必為我難過,我覺得這一生已經很好了。我出生皇家,享受了一生的榮華富貴,已經勝過許多生活貧困、艱難度日的人了。死亡對於現在的我來說,不是恐懼,不是解脫,我只會平靜的接受,平靜的接受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去向的終點。”
“你比我要好很多,你聰慧通透,事事看得和明鏡一樣,但是又不加以多思,更不鉆牛角尖,大概就是佛說的有大智慧的人。”
“我很羨慕你,但是我成為不了你。”
幼姝緊緊擁住她,任淚水打濕兩人的衣衫,大概人活到了一定的歲數後,就是看著那些年幼與自己相伴的人,一個個從生命中離去,熟悉的人變得越來越少,直到有一天,自己也離開這個世界。
兩人的悲痛與牽掛不與外言,慧安也沒察覺,每天為她的女學殫精竭慮,如今宮裏女學的名聲已經打響了,她可要好好經營,不讓別人看了笑話。
起初,女學開展得很順利,首日拿賞銀加上溫憲公主親自授課,幾乎宮裏大半的宮女們都來了,連一些半輩子都不認識一個字的老嬤嬤都來了。可是總歸大家多半是為了銀錢而來,且總有些人是摸不到讀書的門檻的,哪怕春夏姑姑講的再仔細,溫憲公主講的再引人入勝,還是聽的雲裏霧裏。
於是,次日便走了一小半的人,時間長了,總有人開始犯懶,即便當天不當值,也願意拿著一個小時去繡繡花,和小姐妹聊聊天,總歸,是比學寫大字要有趣的多。
那毛筆看著挺硬的一個筆桿,握在手裏卻軟趴趴的,寫起字來橫不是橫,豎不是豎,大字寫的和烏龜爬似的,看起來難看極了,再和其他習字有天賦的宮女一比,更挫自信心。
眼看著人一天天減少,三個月後就剩下不到五十人,慧安便有些喪氣。溫憲卻不以為意,她告訴慧安,既是授學,就不要在意學生多少,只要在場的學生心誠,哪怕只剩下一個人,這女學也要辦下去。
除了確定每三日一次的講課之外,慧安還決意設立每季一次的小考和半年一次的大考,她想著,總要拿出一些學習成果震撼一下大家。
等第一次考試的時候,堅持下來的小宮女們都已經能背誦十幾首古詩,學會了一百多個大字,她們的字雖不好看,可勝在工整。
慧安特地把宮女們考試時寫下的大字用紅綢綁起來,掛在武校場的外面。便有其他宮女太監們前來觀看,看到這許多橫平豎直的大字,都驚呆了,不敢想象,三個月竟然能學這麽多知識。還有一些因為堅持不下來而提前退學的宮女們,聽說武校場外展出了大字,還不敢大大方方的去看,等著天黑沒人了,才看偷溜過去,看了以後心裏又是羨慕又是懊悔。
次日,便又有許多宮女們來報名,會讀書寫字總歸是讓人羨慕的。
女校竟然又起死覆生,又多了許多學生。
這其中也不乏頗具才氣的女,一日,溫宜公主為大家講述了唐代孟郊的一首詩-《登科後》,這是孟郊進士及第之後寫下的一首七絕,也是傳世名作。
《登科後》的詩為: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用通俗的話說,便是往昔的困頓日子再也不足一提,今日金榜題名令人神采飛揚。迎著浩蕩春風得意地縱馬奔馳,好像一日之內賞遍京城名花。
詩中表達了詩人進士及第後極度歡快得意的心情。
介紹完這首詩後,溫憲感慨:“孟郊的父親孟庭玢是一名小吏,家中清貧。孟郊年少時更不得志,曾兩試進士不第。直到貞元十二年,四十六歲時才中進士。”
“可見只要人有恒心,堅持去做,便一定會實現。你們中很多人因為覺得自己年紀大,便不欲開始讀書寫字,可孟郊一直到中年還在堅持科舉,大詩人尚能如此,我等又有何不能堅持呢。”
場下無不唏噓,竟然都到了祖父的年紀,還在堅持科舉。
溫憲為宮女們講了好幾個月的課,宮女們也知道這位長公主是個親近和藹的人,最是喜歡勤學好問的學生,於是膽子也大了很多。這次照舊,有小宮女好奇問道:“公主,那孟郊詩人進士進第之後呢?做了大官嗎?”
溫憲怔了怔,她仔細回憶道:“後來啊,貞元十七年,孟郊出任溧陽縣尉。可是孟郊心氣極高,從前一心只想做京城高官、施展抱負,做一個小小的縣尉,實在與他的志願相違背,於是孟郊郁郁不得志,不久後便辭官,他晚年後來也出任過一些其他的閑職,不過始終清貧,一生也算孤苦。”
“這樣說來,那首《登科後》,倒是孟郊一生最為開懷得意的時刻了。”
場下便嘰嘰喳喳的討論起來,有小宮女便大膽暢言:“孟郊若是知道當了進士以後還是如此,肯定就後悔花費這麽多年在讀書上了。”
“可不能這麽說,孟郊要是沒有讀這麽多書,可寫不出《登科後》這樣的好詩。”
“可是做一個縣尉確實屈才,我老家濟州那邊,捐五十兩銀子便可上任了。”
“難道只有做宰相才是好的嗎?天下只有一個宰相,卻處處有縣尉,天下百姓無不受縣尉的管束,當一個好的縣尉,造福一方百姓,也是一樁善事。”
更有一個宮女站起來直言:“我卻覺得孟郊之後失意最大原因,是因為從古至今,世人太過重視科舉,只有科舉之路才是最光宗耀祖,只有科舉做官才是成為人上人的唯一捷徑。若是人無論從事那條道路,無論科舉還是種地務農,還是經商出海,都能得到同樣的尊重,想必天下的讀書人都不會再苦苦執著於科舉這條路了。”
場上眾人嘩然,連溫憲都吃了一驚,不過慧安倒是眼睛一亮,還特意將這位宮女的名字記下來,她將這位宮女說的話細細品味,覺得大有道理,所說道理一陣見血。
慧安甚至去養心殿,與有榮焉的將那位宮女的話和雍正覆述了一遍,雍正初初聽來時,眉頭一皺,只覺得胡說八道,怎麽可能行街叫賣的能和苦讀詩書好多年的同視作一類人呢。
慧安反問:“難道一位的吹捧科舉做官,而輕視其他行業的人,就是正道嗎?須知,若是天下人人都去讀書做官,沒有人在田地裏風吹日曬的耕種,我們便不會有飯吃;沒有人紡織布匹,我們便沒有衣服穿。若是沒有人在各個州縣之間販賣商品,南方想必吃不到北方盛產的谷物,北方也穿不上南方多產的絲布。”
雍正心想,怎麽會有人不下田耕種呢?有些人,生在皇家,那邊是要享富貴的。有些人,生在農家,那便是像他們的祖輩一樣,耕田為生罷了。
慧安見說服不了皇阿瑪,並不氣餒,再接再厲道:“皇阿瑪,天下的讀書人何其千萬,但是能當上秀才的,有多少?”
雍正倒是沒想過這個問題,他想,考秀才也不是什麽難事,便隨口糊弄道:“十之二三吧。”
慧安繼續問道:“那麽秀才裏面,能中舉的又有何人?”
雍正正色,舉人和秀才可不一樣,秀才只是圖個名聲好罷了,頂多在鄉下,被人尊稱一聲秀才老爺,可舉人所參加的鄉試,每三年才舉行一次,又連考三場,中了舉人也意味著一只腳已經踏入仕途,日後即使會試不中也有作學官、當知縣的機會。
雍正估摸了一個大概的數字,“難,不過百分之一。”
慧安撫掌一笑,“如果真如皇阿瑪所說,那麽這些讀書人中,最後能有機會中舉,哪怕是當一個小小知縣的機會也不過千分之一,除了那個中舉的人,剩下的近千人呢?只能再回到私塾裏苦讀,等待下一次鄉試的機會。可是下一次鄉試不能中舉呢?”
“皇阿瑪,你可是要承認的,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讀書做官的。”
雍正想了想朝中那些八旗貴族子弟,背靠家族在朝為官,卻渾渾噩噩無所作為,自己還得顧念八旗的面子不能讓他們滾蛋,於是很讚同的點了點頭。
慧安:“是啊,可是那麽多人,哪怕中舉的機會渺茫,也將所有的光陰都孤註一擲,堅持在科舉的道路上,無非是因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除了做官,哪怕經商頗有氣色、富甲一方,商人家的女兒,也少有高嫁,總歸是因為當官的看不起商人罷了。”
“若是我朝不再過於吹捧讀書人,同樣認可農民、商人的存在。那麽,善於務農的便去精心耕作,增加糧食的產出;有經商天賦的,便去做生意,增加國庫的稅收,這樣人們各司其職,豈不比都一門心思地讀書要好。”
雍正有些固執:“可是現在,我朝還是有很多人以耕種為生啊。”
慧安直言:“皇阿瑪高居朝堂之上,自然不知,尋常百姓家,耕種的目的除了果腹謀生以外,便是為了秋收後變賣糧食,攢出一年的束脩,好供家中子弟讀書。”
雍正便沈默了,他此時便不得不承認,慧安的話有些道理所在的。
慧安並不居功:“皇阿瑪,這並非女兒所思所想,而是女學裏的一位宮女所說的,剩下的話,兒臣也是受了她的啟發所想出來的。”
雍正讚了一句:“沒想到宮女之中,也有頗具巧思之人。”
慧安不滿:“皇阿瑪可千萬不要看不起宮女,更不要看不起女子。先前只是因為女子讀書的少罷了,女子不能讀書做官,自然走不到朝堂之上,站不到皇阿瑪面前。滿朝文武百官,都是男子,自然有幾個大才,皇阿瑪便認為大才之人一定是男子,可是錯意了。”
“若是給予女子同樣的機會,女子也能自幼開蒙讀書、也能入朝為官,兒臣覺得,朝廷中要有一半的女太師女將軍呢。”
雍正心裏還是有些嘀咕,不過表面上卻不再否認,實在是女兒長大,懂得道理一套一套,辯論起來他幾乎要甘拜下風,為了維護做阿瑪和皇上的尊嚴,他此時還是保持沈默為好。
慧安繼續說道:“皇阿瑪,這宮女不過學了不過半年,就有如此見解,若是再讀些日子,依兒臣看,她的才華遠不限於此,此等人才,若是能為我朝所用,必是一大幸事。”
雍正想了想:“確實,或許朕可以賞她些珠寶,將她賜給一位大臣做妻子,這樣也能輔佐夫君左右,做一個賢內助。”
雍正說完,覺得自己這個法子甚好,便很感興趣的說:“你可以問問她姓什麽,報給蘇培盛,哦,再問問家世,若是出自包衣旗的變更好。慧安,你不是一心想給自己的女學辦的更轟轟烈烈一些嗎?朕給你個法子,你覺得裏面有才情的宮女,朕可以一並給她們封賞,讓她們都做官夫人。”
雍正越想越覺得此法可行,既為朝中那些無妻的臣子找好了賢內助,又作為賞賜賜婚拉攏了君臣關系,更是對宮裏低微的宮女們是個天大的好事,展現自己的隆恩浩蕩。
慧安使勁跺了下腳,氣的簡直要哭出來:“皇阿瑪!皇阿瑪就覺得,女子讀書就為了好嫁人嗎?難道女子只有嫁得好,才算有了一個好前程嗎?我辦女學,是為了讓女子們人人識字明理,並不是為了嫁給什麽勞什子大臣!我還覺得那些大臣們配不上我的女學生呢!”
雍正有些傻眼,怎麽反應這麽激烈,朕不過是說個主意罷了。他還想分辯幾句,不過看了看年近三十都毫無婚嫁之心的慧安,又想了想自己那位婚姻不幸孤寡半生的妹妹溫憲,便很及時的把話憋了回去。
他勸道:“這麽大人了,怎麽說哭就哭,那你想要朕怎麽辦?”
慧安臉變得和翻書一樣快,擦了擦眼睛,破涕為笑,鼓起勇氣說道:“兒臣想,在天下開遍女學,讓天下的女子也能幼時便開蒙讀書,讓女子也有參與科考、入朝為官的機會。”
“皇阿瑪,古人有言,舉賢不避親,那麽廣納賢才能士又豈能以男女所分呢?即使不入朝為官,女子讀書明理也能教養好子女,這樣才可天下人人明理。禮記有言‘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兒臣想,這樣的世外桃源終有一日可以看見。”
雍正嘆氣:“慧安,你可知,便是男子也不是人人都能讀書的,私塾的束脩不菲,好的教書夫子更是難尋。你要讓女學開遍天下,所費銀錢幾許?那教書的夫子從哪裏找呢?你在宮中,自然有宮女可以差使,也可以求助溫憲,可鄉野之間,如何尋得一位頗有才學的女夫子呢?難道讓男秀才教女學生嗎?那豈不更是匪夷所思,我朝男女七歲不同席,又何以能同堂而坐、日日讀書相伴?”
慧安還想再爭取,雍正卻不欲多說的樣子,推說自己一會還要和大臣開會,就讓慧安退下了。
慧安回到承乾宮中,很是氣憤的和幼姝吐槽自己的皇阿瑪,她連幹三大杯茶水還沒消氣,義憤填膺的在屋裏走來走去,關緊屋門破口大罵:“皇阿瑪真是越老越頑固,我都將好處和他說的這麽明白了,他還是不同意在天下開設女學。他說私塾價貴,那怎麽朝廷有錢給男子開設私塾學堂,沒錢給女子開呢?”
“他說夫子難尋,我就奇了怪了,怎麽男夫子就不能教女學生了?咱們宮中教導格格公主的夫子們不都是男大臣嗎?世家貴女也是請了老舉人去教養家中女兒,若是請到一位當世大儒,還頗以此為傲,怎麽尋常百姓家的女兒就不行?”
“還有,最讓我生氣的是,憑什麽女學出來的學生,只能嫁給那些為人腐朽又年歲過大的老大臣們!如此提防女子,我看啊,不是瞧不起女子,反而是心裏害怕,女子一旦開始讀書,要強過他們千倍百倍才是。”
幼姝暢然:“不錯,天下確實有不少男子會這樣想,他們心裏一邊是瞧不起女子的,一邊又懼怕女子才能出眾、風頭蓋過他們,讓他們失了為大丈夫的尊嚴。”
慧安打量額娘一下,見額娘竟雙目含笑,看起來毫不生氣,仿佛早有預料,便追問她是不是早已想到了皇阿瑪會拒絕她。
幼姝點頭承認。
她說:“其實,除了我朝男尊女卑以外,便是尋常百姓家的男子,也很少能供奉一個孩子讀好幾十年的書,直到中舉,束脩何其貴,但是上學堂的費用,一年就要五六兩白銀,這還不算買筆墨紙硯的,置辦一身上學堂能看得過去的衣裳,逢年過節孝敬夫子的,還有外出趕考的路費,林林總總算下來,要供出一個讀書人,要花費好幾百兩。”
“便是最勤勉的農戶人家,家裏有好幾個壯丁務農的,一年也不過掙下六七兩白銀,還要時年風調雨順,是大豐收。刨去一年的花費,所剩無幾。”
慧安有些困惑:“讀書是件好事,眼下洋人使者與我朝互貿頻繁,國庫收入日漸充盈,朝廷應該也不缺學堂那些銀子,何不降低學堂私塾的學費?”
幼姝坦率直言:“因為,天下並不需要那麽的讀書人。”
“如果人人讀書通禮,那麽你阿瑪,當今聖上,你們愛新覺羅一族,便要提心吊膽。若人人讀書有大才,朝廷頒下旨意,便會有一部分的人,憑借他們多年讀書的道理,想朝廷這樣做是否是對的,是否有利於國計民生,若是不對,會有一些人抗議直言,與朝廷公然對抗,甚至會有人揭竿起義、一呼百應,與朝廷分庭抗禮。”
“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能使人明智聰慧,可是愛新覺羅的子弟們需要代代聰慧,才能把控朝政、坐穩江山,百姓的孩子還需要聰慧嗎?”
“不,百姓的孩子只需要懂事聽話、懂該懂得事情,聽朝廷得話就好,正如你皇阿瑪所想的,也是歷朝歷代所有君主所想,龍生龍、鳳生鳳,皇上的兒子繼續當皇上,農民的兒子繼續當農民,這樣才能延續你們的百年基業。”
慧安被深深的震撼了,她一直以為,皇阿瑪殫精竭慮,為天下民生所考慮,皇上都要愛民如子,所做一切都要以百姓福祉為首位才是。
幼姝握住她的手,慢慢的說:“這些話,我本來是不該和你說的,倒不是故意瞞著你,而是因為你現在還年輕,又是愛新覺羅一脈,你生下來便是金枝玉葉,很難看清除這些。”
“你也不要怨你的皇阿瑪,作為一個皇帝而言,他已經很負責任,是個有目共睹的好皇帝。這些念頭,是所有皇帝都會有的。又或者說,無論是任何一個人,只要坐在那個位子上,都會擔憂,都會天天提心吊膽,擔憂自己的皇位不保,擔憂祖宗基業毀在自己手上,所以他們會多思多疑,生出很多防備之心,防天下人,也防身邊人。”
“這便是帝王,這便是皇權。”
慧安如今才徹底認清了帝王之心,她想起自己剛剛得寸進尺、甚至有些大逆不道的言論,甚至多次頂撞聖上,不禁嚇了一身的冷汗。自己遭到訓斥處罰事小,若是因此連累額娘和弘昭就嚴重了。
幼姝看著女兒心有餘悸的樣子,手心都出了一層薄薄的汗珠,便安慰的笑道:“也不必如此擔憂恐懼,你終究還是不一樣的,你是你皇阿瑪的親生女兒,你皇阿瑪自幼疼愛你,虎毒不食子,何況你是公主,又不會參與皇位之爭,你皇阿瑪對你會多縱容疼愛,不然,你嚷著要在宮裏辦女學,你皇阿瑪也不會最後答應了你。”
慧安長舒一口氣,感慨道:“我倒是頭一回慶幸自己是女兒身。”
幼姝教養女兒:“無論是男子,還是女子,都是出生是註定好的,老天爺一早安排,我們無從選擇。雖從古至今都重男輕女,可女子未必不好,男子未必一定好。不過男子有男子的活法,女子有女子的活法。”
“你就比我幸運很多,我年少時,經常惋惜,自己為何會嫁入皇家,為何以後只能在府中宮中一個後院裏度過一生,只能看著四四方方的天,每天做著大同小異的事情,來等待你皇阿瑪的垂憐。”
“可是,我很幸運,有了你和弘昭,你和弘昭給了我希望。你是我懷孕九月生出來地,是我生命地延續,你外出游學,寄來的信我都視如珍寶,字字仔細讀著,仿佛自己也雲游四海一般。我透過你的眼睛、通過你的雙足,也看了看不到地風景,去了不曾去過的地方。”
“所以,你是皇室公主的活法,我便是深宮女子的活法。”
“而男子又不一樣,你看弘昭,成婚仍要卯時一刻便起床讀書,公務何其繁忙,腳不著地,你皇阿瑪還要常常訓斥,還要提防朝中不合之人的陷害。所以他是男子,也未必全然都是好事的。”
幼姝想了想:“他最倒黴的,便是像...像你的幾個皇伯父一樣,被厭棄圈禁,不過你皇阿瑪比你皇祖父會好一些,應該不會牽連咱們母女倆,不過就是咱們日後的日子不太好過,但是這也無法預料控制,只能看命啊。”
幼姝最後說的話讓慧安撲哧一聲笑了出來,人人都盼望自己兒子有出息繼承大統,偏她的額娘會琢磨自己的兒子被圈禁。
圈禁、黨爭、皇伯父、九龍奪嫡......
慧安心中一緊,小心翼翼地問:“那額娘,你...你想讓弘昭去爭那個位子嗎?”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講述的第二個人竟然是固倫溫憲公主, 溫憲公主可是當今聖上的同胞妹妹,太後唯一的親生女兒,是如今皇城中地位最高的嫡長公主。
溫憲自從少年夫妻離心, 被深愛的人背叛;又和相愛之人不得在一起,徹底厭倦了情愛之事。她年少時雖嫁過,到底頗有美貌,身後又有胤禛和允禎兩個奪嫡的兄弟,仍不少有人求娶, 其中不乏王公貴族, 更有蒙古八旗的子弟來想議親。
溫憲正是一顆心已被傷的七零八碎, 又怎會有再嫁之心。她跪在還在強盛之年的康熙面前, 痛哭流涕,再三表明自己不嫁之心, 只說自己有失公主之責,不能為社稷分憂, 願自請去五臺山為江山和大清祈福。
康熙原本猶豫,他確實屬意將溫憲再嫁給博爾濟吉特氏。一來,博爾濟吉特氏和愛新覺羅氏自古以來便用通婚、結為兩姓之好的習俗;二來,溫憲到底還算年輕,他也不願女兒孤苦一生。
偏這時候,蒙古那邊傳來消息, 康熙的三公主, 和碩端靜公主,先前嫁給喀喇沁部蒙古杜棱郡王次子烏梁罕氏噶爾臧, 傳來因病故去的消息。
康熙便徹底中止了再嫁溫憲的心, 他的女兒雖多,但是長到成年的女兒卻沒有多少, 難道要看著女兒們一個個都折在蒙古嗎?
於是他便應予溫憲,溫憲在五臺山祈福了好多年,直到康熙駕崩,她的親兄長胤禛即位,加封為固倫公主,她才再度被接回到紫禁城中。
此時的溫憲白發遠勝黑發,看起來比胤禛還要年長幾歲。她在五臺山吃齋念佛多年,已習慣一人,回來後長居公主府,嫌少入宮,宴會也是從來不去,只偶爾和幼姝通信。
如今慧安能幫她的姑姑溫憲請出山,讓在場的眾人吃了一驚,有些新入宮的小丫頭很少聽說這位公主,聽說溫憲公主自幼聰慧、飽讀詩書,才華不遜於當今聖上,心裏便很是嘆服,深覺能得公主的教導是三世之幸。
溫憲博學多才,她這些年在五臺山更是翻遍了書籍古典。又因年歲漸長、經歷了太多的人生跌宕起伏,反而心中更加通透,大道至簡,往往對於書中道理一語中的,又出口成章,讓聽課的宮女們都紛紛入迷,不自覺忘了時間,半個時辰很快就過去,還意猶未盡,只恨不得再聽一會。
連華妃聽說溫憲公主出山講課,都連忙把年幼的四格格送過來,甚至有一些王公大臣,也上旨請求太後和皇上,允許自家女兒能進宮聽學。
溫憲的侍女見狀很是惋惜,勸道:“公主何不只給四格格和貴女們講課?如今公主拒了那些大臣送子女進宮的請求,好生得罪人,且給宮女們講課多有失身份。”
溫憲並不生氣,娓娓道來:“眾生平等,書本面前何有高低貴賤之分?那些王公貴族的女兒們並不缺名師教導,不過是想博個在宮中得過教導的好名聲罷了,並非是想真心學習,這便與我的本意相違背了。”
侍女羞愧的低下頭,以後不敢再多言。
溫憲頭日進宮講學的時候,幼姝特地鄭重邀請她去承乾宮一聚,她很是感激:“慧安胡鬧,難為你竟願意應下這件事,雖然半個時辰不長,但是每三日便要一講課,實在是辛苦你。”
溫憲的身子並不好,她是自幼從娘胎裏帶來的弱癥,年輕時又大病一場,險些沒救回來。這些年雖用名貴藥材仔細調養著,可身體還是一日一日的敗下去。她每日服用的湯藥比進的膳食還多,身上常年帶著一股藥味。因此,雖然一來一回都坐在馬車上,加起來花費的時間不到兩個時辰,可溫憲回府時,額間便滿是汗珠,要好好休息一會才喘過氣來。
溫憲笑著說:“你不必感謝我,我不是為了慧安,也不是為了你。我是為了這些不能讀書的女子們。慧安說得對,為何只能男子進學而女子只能生兒育女、扶持夫君?我這把老骨頭,也只剩這點作用了,不能被侄女比下去。”
她說完這些話,已微微有些吃力。
幼姝看著心酸,假意生氣訓她:“什麽老骨頭?你如今還不到五十歲,還有一半的人生沒走呢。”
溫憲服下侍女送來的湯藥,精神頭瞧著便好了些,她卻很是看開,平和地說:“我的身子我自己知道,如今所剩時日不多,能活一天便是一天,我前半生自己將自己困住,躲在五臺山抑郁半生,如今年到暮時,反而大徹大悟,可也沒多少時間讓我好好活了。”
“或許,這便是人生,起起落落、命運多舛。現在很好,我很滿足。我能為宮女們講學,只覺得一日勝過從前百日,這樣的日子才活得有滋味。”
幼姝大慟,淚如雨下,她這樣聽溫憲平靜的講述自己從前度過的悲痛和創傷,她以為她在五臺山是寧靜自在的神仙日子,卻沒想到她是日覆一日的折磨自己、無數次的沈溺在痛苦、然後耗盡了好多年才和自己釋懷。她只恨自己為何不多關心溫憲一些,為何不去五臺山陪著她度過這段日子。
溫憲為她擦幹眼淚,抱住她:“你不必為我難過,我覺得這一生已經很好了。我出生皇家,享受了一生的榮華富貴,已經勝過許多生活貧困、艱難度日的人了。死亡對於現在的我來說,不是恐懼,不是解脫,我只會平靜的接受,平靜的接受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去向的終點。”
“你比我要好很多,你聰慧通透,事事看得和明鏡一樣,但是又不加以多思,更不鉆牛角尖,大概就是佛說的有大智慧的人。”
“我很羨慕你,但是我成為不了你。”
幼姝緊緊擁住她,任淚水打濕兩人的衣衫,大概人活到了一定的歲數後,就是看著那些年幼與自己相伴的人,一個個從生命中離去,熟悉的人變得越來越少,直到有一天,自己也離開這個世界。
兩人的悲痛與牽掛不與外言,慧安也沒察覺,每天為她的女學殫精竭慮,如今宮裏女學的名聲已經打響了,她可要好好經營,不讓別人看了笑話。
起初,女學開展得很順利,首日拿賞銀加上溫憲公主親自授課,幾乎宮裏大半的宮女們都來了,連一些半輩子都不認識一個字的老嬤嬤都來了。可是總歸大家多半是為了銀錢而來,且總有些人是摸不到讀書的門檻的,哪怕春夏姑姑講的再仔細,溫憲公主講的再引人入勝,還是聽的雲裏霧裏。
於是,次日便走了一小半的人,時間長了,總有人開始犯懶,即便當天不當值,也願意拿著一個小時去繡繡花,和小姐妹聊聊天,總歸,是比學寫大字要有趣的多。
那毛筆看著挺硬的一個筆桿,握在手裏卻軟趴趴的,寫起字來橫不是橫,豎不是豎,大字寫的和烏龜爬似的,看起來難看極了,再和其他習字有天賦的宮女一比,更挫自信心。
眼看著人一天天減少,三個月後就剩下不到五十人,慧安便有些喪氣。溫憲卻不以為意,她告訴慧安,既是授學,就不要在意學生多少,只要在場的學生心誠,哪怕只剩下一個人,這女學也要辦下去。
除了確定每三日一次的講課之外,慧安還決意設立每季一次的小考和半年一次的大考,她想著,總要拿出一些學習成果震撼一下大家。
等第一次考試的時候,堅持下來的小宮女們都已經能背誦十幾首古詩,學會了一百多個大字,她們的字雖不好看,可勝在工整。
慧安特地把宮女們考試時寫下的大字用紅綢綁起來,掛在武校場的外面。便有其他宮女太監們前來觀看,看到這許多橫平豎直的大字,都驚呆了,不敢想象,三個月竟然能學這麽多知識。還有一些因為堅持不下來而提前退學的宮女們,聽說武校場外展出了大字,還不敢大大方方的去看,等著天黑沒人了,才看偷溜過去,看了以後心裏又是羨慕又是懊悔。
次日,便又有許多宮女們來報名,會讀書寫字總歸是讓人羨慕的。
女校竟然又起死覆生,又多了許多學生。
這其中也不乏頗具才氣的女,一日,溫宜公主為大家講述了唐代孟郊的一首詩-《登科後》,這是孟郊進士及第之後寫下的一首七絕,也是傳世名作。
《登科後》的詩為: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用通俗的話說,便是往昔的困頓日子再也不足一提,今日金榜題名令人神采飛揚。迎著浩蕩春風得意地縱馬奔馳,好像一日之內賞遍京城名花。
詩中表達了詩人進士及第後極度歡快得意的心情。
介紹完這首詩後,溫憲感慨:“孟郊的父親孟庭玢是一名小吏,家中清貧。孟郊年少時更不得志,曾兩試進士不第。直到貞元十二年,四十六歲時才中進士。”
“可見只要人有恒心,堅持去做,便一定會實現。你們中很多人因為覺得自己年紀大,便不欲開始讀書寫字,可孟郊一直到中年還在堅持科舉,大詩人尚能如此,我等又有何不能堅持呢。”
場下無不唏噓,竟然都到了祖父的年紀,還在堅持科舉。
溫憲為宮女們講了好幾個月的課,宮女們也知道這位長公主是個親近和藹的人,最是喜歡勤學好問的學生,於是膽子也大了很多。這次照舊,有小宮女好奇問道:“公主,那孟郊詩人進士進第之後呢?做了大官嗎?”
溫憲怔了怔,她仔細回憶道:“後來啊,貞元十七年,孟郊出任溧陽縣尉。可是孟郊心氣極高,從前一心只想做京城高官、施展抱負,做一個小小的縣尉,實在與他的志願相違背,於是孟郊郁郁不得志,不久後便辭官,他晚年後來也出任過一些其他的閑職,不過始終清貧,一生也算孤苦。”
“這樣說來,那首《登科後》,倒是孟郊一生最為開懷得意的時刻了。”
場下便嘰嘰喳喳的討論起來,有小宮女便大膽暢言:“孟郊若是知道當了進士以後還是如此,肯定就後悔花費這麽多年在讀書上了。”
“可不能這麽說,孟郊要是沒有讀這麽多書,可寫不出《登科後》這樣的好詩。”
“可是做一個縣尉確實屈才,我老家濟州那邊,捐五十兩銀子便可上任了。”
“難道只有做宰相才是好的嗎?天下只有一個宰相,卻處處有縣尉,天下百姓無不受縣尉的管束,當一個好的縣尉,造福一方百姓,也是一樁善事。”
更有一個宮女站起來直言:“我卻覺得孟郊之後失意最大原因,是因為從古至今,世人太過重視科舉,只有科舉之路才是最光宗耀祖,只有科舉做官才是成為人上人的唯一捷徑。若是人無論從事那條道路,無論科舉還是種地務農,還是經商出海,都能得到同樣的尊重,想必天下的讀書人都不會再苦苦執著於科舉這條路了。”
場上眾人嘩然,連溫憲都吃了一驚,不過慧安倒是眼睛一亮,還特意將這位宮女的名字記下來,她將這位宮女說的話細細品味,覺得大有道理,所說道理一陣見血。
慧安甚至去養心殿,與有榮焉的將那位宮女的話和雍正覆述了一遍,雍正初初聽來時,眉頭一皺,只覺得胡說八道,怎麽可能行街叫賣的能和苦讀詩書好多年的同視作一類人呢。
慧安反問:“難道一位的吹捧科舉做官,而輕視其他行業的人,就是正道嗎?須知,若是天下人人都去讀書做官,沒有人在田地裏風吹日曬的耕種,我們便不會有飯吃;沒有人紡織布匹,我們便沒有衣服穿。若是沒有人在各個州縣之間販賣商品,南方想必吃不到北方盛產的谷物,北方也穿不上南方多產的絲布。”
雍正心想,怎麽會有人不下田耕種呢?有些人,生在皇家,那邊是要享富貴的。有些人,生在農家,那便是像他們的祖輩一樣,耕田為生罷了。
慧安見說服不了皇阿瑪,並不氣餒,再接再厲道:“皇阿瑪,天下的讀書人何其千萬,但是能當上秀才的,有多少?”
雍正倒是沒想過這個問題,他想,考秀才也不是什麽難事,便隨口糊弄道:“十之二三吧。”
慧安繼續問道:“那麽秀才裏面,能中舉的又有何人?”
雍正正色,舉人和秀才可不一樣,秀才只是圖個名聲好罷了,頂多在鄉下,被人尊稱一聲秀才老爺,可舉人所參加的鄉試,每三年才舉行一次,又連考三場,中了舉人也意味著一只腳已經踏入仕途,日後即使會試不中也有作學官、當知縣的機會。
雍正估摸了一個大概的數字,“難,不過百分之一。”
慧安撫掌一笑,“如果真如皇阿瑪所說,那麽這些讀書人中,最後能有機會中舉,哪怕是當一個小小知縣的機會也不過千分之一,除了那個中舉的人,剩下的近千人呢?只能再回到私塾裏苦讀,等待下一次鄉試的機會。可是下一次鄉試不能中舉呢?”
“皇阿瑪,你可是要承認的,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讀書做官的。”
雍正想了想朝中那些八旗貴族子弟,背靠家族在朝為官,卻渾渾噩噩無所作為,自己還得顧念八旗的面子不能讓他們滾蛋,於是很讚同的點了點頭。
慧安:“是啊,可是那麽多人,哪怕中舉的機會渺茫,也將所有的光陰都孤註一擲,堅持在科舉的道路上,無非是因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除了做官,哪怕經商頗有氣色、富甲一方,商人家的女兒,也少有高嫁,總歸是因為當官的看不起商人罷了。”
“若是我朝不再過於吹捧讀書人,同樣認可農民、商人的存在。那麽,善於務農的便去精心耕作,增加糧食的產出;有經商天賦的,便去做生意,增加國庫的稅收,這樣人們各司其職,豈不比都一門心思地讀書要好。”
雍正有些固執:“可是現在,我朝還是有很多人以耕種為生啊。”
慧安直言:“皇阿瑪高居朝堂之上,自然不知,尋常百姓家,耕種的目的除了果腹謀生以外,便是為了秋收後變賣糧食,攢出一年的束脩,好供家中子弟讀書。”
雍正便沈默了,他此時便不得不承認,慧安的話有些道理所在的。
慧安並不居功:“皇阿瑪,這並非女兒所思所想,而是女學裏的一位宮女所說的,剩下的話,兒臣也是受了她的啟發所想出來的。”
雍正讚了一句:“沒想到宮女之中,也有頗具巧思之人。”
慧安不滿:“皇阿瑪可千萬不要看不起宮女,更不要看不起女子。先前只是因為女子讀書的少罷了,女子不能讀書做官,自然走不到朝堂之上,站不到皇阿瑪面前。滿朝文武百官,都是男子,自然有幾個大才,皇阿瑪便認為大才之人一定是男子,可是錯意了。”
“若是給予女子同樣的機會,女子也能自幼開蒙讀書、也能入朝為官,兒臣覺得,朝廷中要有一半的女太師女將軍呢。”
雍正心裏還是有些嘀咕,不過表面上卻不再否認,實在是女兒長大,懂得道理一套一套,辯論起來他幾乎要甘拜下風,為了維護做阿瑪和皇上的尊嚴,他此時還是保持沈默為好。
慧安繼續說道:“皇阿瑪,這宮女不過學了不過半年,就有如此見解,若是再讀些日子,依兒臣看,她的才華遠不限於此,此等人才,若是能為我朝所用,必是一大幸事。”
雍正想了想:“確實,或許朕可以賞她些珠寶,將她賜給一位大臣做妻子,這樣也能輔佐夫君左右,做一個賢內助。”
雍正說完,覺得自己這個法子甚好,便很感興趣的說:“你可以問問她姓什麽,報給蘇培盛,哦,再問問家世,若是出自包衣旗的變更好。慧安,你不是一心想給自己的女學辦的更轟轟烈烈一些嗎?朕給你個法子,你覺得裏面有才情的宮女,朕可以一並給她們封賞,讓她們都做官夫人。”
雍正越想越覺得此法可行,既為朝中那些無妻的臣子找好了賢內助,又作為賞賜賜婚拉攏了君臣關系,更是對宮裏低微的宮女們是個天大的好事,展現自己的隆恩浩蕩。
慧安使勁跺了下腳,氣的簡直要哭出來:“皇阿瑪!皇阿瑪就覺得,女子讀書就為了好嫁人嗎?難道女子只有嫁得好,才算有了一個好前程嗎?我辦女學,是為了讓女子們人人識字明理,並不是為了嫁給什麽勞什子大臣!我還覺得那些大臣們配不上我的女學生呢!”
雍正有些傻眼,怎麽反應這麽激烈,朕不過是說個主意罷了。他還想分辯幾句,不過看了看年近三十都毫無婚嫁之心的慧安,又想了想自己那位婚姻不幸孤寡半生的妹妹溫憲,便很及時的把話憋了回去。
他勸道:“這麽大人了,怎麽說哭就哭,那你想要朕怎麽辦?”
慧安臉變得和翻書一樣快,擦了擦眼睛,破涕為笑,鼓起勇氣說道:“兒臣想,在天下開遍女學,讓天下的女子也能幼時便開蒙讀書,讓女子也有參與科考、入朝為官的機會。”
“皇阿瑪,古人有言,舉賢不避親,那麽廣納賢才能士又豈能以男女所分呢?即使不入朝為官,女子讀書明理也能教養好子女,這樣才可天下人人明理。禮記有言‘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兒臣想,這樣的世外桃源終有一日可以看見。”
雍正嘆氣:“慧安,你可知,便是男子也不是人人都能讀書的,私塾的束脩不菲,好的教書夫子更是難尋。你要讓女學開遍天下,所費銀錢幾許?那教書的夫子從哪裏找呢?你在宮中,自然有宮女可以差使,也可以求助溫憲,可鄉野之間,如何尋得一位頗有才學的女夫子呢?難道讓男秀才教女學生嗎?那豈不更是匪夷所思,我朝男女七歲不同席,又何以能同堂而坐、日日讀書相伴?”
慧安還想再爭取,雍正卻不欲多說的樣子,推說自己一會還要和大臣開會,就讓慧安退下了。
慧安回到承乾宮中,很是氣憤的和幼姝吐槽自己的皇阿瑪,她連幹三大杯茶水還沒消氣,義憤填膺的在屋裏走來走去,關緊屋門破口大罵:“皇阿瑪真是越老越頑固,我都將好處和他說的這麽明白了,他還是不同意在天下開設女學。他說私塾價貴,那怎麽朝廷有錢給男子開設私塾學堂,沒錢給女子開呢?”
“他說夫子難尋,我就奇了怪了,怎麽男夫子就不能教女學生了?咱們宮中教導格格公主的夫子們不都是男大臣嗎?世家貴女也是請了老舉人去教養家中女兒,若是請到一位當世大儒,還頗以此為傲,怎麽尋常百姓家的女兒就不行?”
“還有,最讓我生氣的是,憑什麽女學出來的學生,只能嫁給那些為人腐朽又年歲過大的老大臣們!如此提防女子,我看啊,不是瞧不起女子,反而是心裏害怕,女子一旦開始讀書,要強過他們千倍百倍才是。”
幼姝暢然:“不錯,天下確實有不少男子會這樣想,他們心裏一邊是瞧不起女子的,一邊又懼怕女子才能出眾、風頭蓋過他們,讓他們失了為大丈夫的尊嚴。”
慧安打量額娘一下,見額娘竟雙目含笑,看起來毫不生氣,仿佛早有預料,便追問她是不是早已想到了皇阿瑪會拒絕她。
幼姝點頭承認。
她說:“其實,除了我朝男尊女卑以外,便是尋常百姓家的男子,也很少能供奉一個孩子讀好幾十年的書,直到中舉,束脩何其貴,但是上學堂的費用,一年就要五六兩白銀,這還不算買筆墨紙硯的,置辦一身上學堂能看得過去的衣裳,逢年過節孝敬夫子的,還有外出趕考的路費,林林總總算下來,要供出一個讀書人,要花費好幾百兩。”
“便是最勤勉的農戶人家,家裏有好幾個壯丁務農的,一年也不過掙下六七兩白銀,還要時年風調雨順,是大豐收。刨去一年的花費,所剩無幾。”
慧安有些困惑:“讀書是件好事,眼下洋人使者與我朝互貿頻繁,國庫收入日漸充盈,朝廷應該也不缺學堂那些銀子,何不降低學堂私塾的學費?”
幼姝坦率直言:“因為,天下並不需要那麽的讀書人。”
“如果人人讀書通禮,那麽你阿瑪,當今聖上,你們愛新覺羅一族,便要提心吊膽。若人人讀書有大才,朝廷頒下旨意,便會有一部分的人,憑借他們多年讀書的道理,想朝廷這樣做是否是對的,是否有利於國計民生,若是不對,會有一些人抗議直言,與朝廷公然對抗,甚至會有人揭竿起義、一呼百應,與朝廷分庭抗禮。”
“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能使人明智聰慧,可是愛新覺羅的子弟們需要代代聰慧,才能把控朝政、坐穩江山,百姓的孩子還需要聰慧嗎?”
“不,百姓的孩子只需要懂事聽話、懂該懂得事情,聽朝廷得話就好,正如你皇阿瑪所想的,也是歷朝歷代所有君主所想,龍生龍、鳳生鳳,皇上的兒子繼續當皇上,農民的兒子繼續當農民,這樣才能延續你們的百年基業。”
慧安被深深的震撼了,她一直以為,皇阿瑪殫精竭慮,為天下民生所考慮,皇上都要愛民如子,所做一切都要以百姓福祉為首位才是。
幼姝握住她的手,慢慢的說:“這些話,我本來是不該和你說的,倒不是故意瞞著你,而是因為你現在還年輕,又是愛新覺羅一脈,你生下來便是金枝玉葉,很難看清除這些。”
“你也不要怨你的皇阿瑪,作為一個皇帝而言,他已經很負責任,是個有目共睹的好皇帝。這些念頭,是所有皇帝都會有的。又或者說,無論是任何一個人,只要坐在那個位子上,都會擔憂,都會天天提心吊膽,擔憂自己的皇位不保,擔憂祖宗基業毀在自己手上,所以他們會多思多疑,生出很多防備之心,防天下人,也防身邊人。”
“這便是帝王,這便是皇權。”
慧安如今才徹底認清了帝王之心,她想起自己剛剛得寸進尺、甚至有些大逆不道的言論,甚至多次頂撞聖上,不禁嚇了一身的冷汗。自己遭到訓斥處罰事小,若是因此連累額娘和弘昭就嚴重了。
幼姝看著女兒心有餘悸的樣子,手心都出了一層薄薄的汗珠,便安慰的笑道:“也不必如此擔憂恐懼,你終究還是不一樣的,你是你皇阿瑪的親生女兒,你皇阿瑪自幼疼愛你,虎毒不食子,何況你是公主,又不會參與皇位之爭,你皇阿瑪對你會多縱容疼愛,不然,你嚷著要在宮裏辦女學,你皇阿瑪也不會最後答應了你。”
慧安長舒一口氣,感慨道:“我倒是頭一回慶幸自己是女兒身。”
幼姝教養女兒:“無論是男子,還是女子,都是出生是註定好的,老天爺一早安排,我們無從選擇。雖從古至今都重男輕女,可女子未必不好,男子未必一定好。不過男子有男子的活法,女子有女子的活法。”
“你就比我幸運很多,我年少時,經常惋惜,自己為何會嫁入皇家,為何以後只能在府中宮中一個後院裏度過一生,只能看著四四方方的天,每天做著大同小異的事情,來等待你皇阿瑪的垂憐。”
“可是,我很幸運,有了你和弘昭,你和弘昭給了我希望。你是我懷孕九月生出來地,是我生命地延續,你外出游學,寄來的信我都視如珍寶,字字仔細讀著,仿佛自己也雲游四海一般。我透過你的眼睛、通過你的雙足,也看了看不到地風景,去了不曾去過的地方。”
“所以,你是皇室公主的活法,我便是深宮女子的活法。”
“而男子又不一樣,你看弘昭,成婚仍要卯時一刻便起床讀書,公務何其繁忙,腳不著地,你皇阿瑪還要常常訓斥,還要提防朝中不合之人的陷害。所以他是男子,也未必全然都是好事的。”
幼姝想了想:“他最倒黴的,便是像...像你的幾個皇伯父一樣,被厭棄圈禁,不過你皇阿瑪比你皇祖父會好一些,應該不會牽連咱們母女倆,不過就是咱們日後的日子不太好過,但是這也無法預料控制,只能看命啊。”
幼姝最後說的話讓慧安撲哧一聲笑了出來,人人都盼望自己兒子有出息繼承大統,偏她的額娘會琢磨自己的兒子被圈禁。
圈禁、黨爭、皇伯父、九龍奪嫡......
慧安心中一緊,小心翼翼地問:“那額娘,你...你想讓弘昭去爭那個位子嗎?”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