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一章“顏控馮霽雯”,眨眼間到明天就夠足足一年了。 (36)

關燈
昨夜已經斷了氣的夫人過來救他性命。

……

573 闖宮

一名傳話的小太監從景仁宮內快步行出。

耳殿中,嘉貴妃倚在美人榻中,一身玫瑰紅繡鸞鳳綢面旗服,左右各鑲翡翠的旗頭上點綴著一簇紅芙蓉,兩側垂著的流蘇綴著紅藍寶石輕輕晃著。

她輕輕扯了扯搭在膝上的軟毯,由身後的宮女揉捏著肩膀。

小巧的鎏金鏤空百鳥香爐穩穩地坐落在案上,裊裊吐著令人安神的薄煙。

嘉貴妃闔著雙眼,朱唇邊卻隱約帶著笑意,可見心情愉悅。

守在一旁的遠簪眼中卻藏了一抹嘆息之色。

方才那個小太監,是從金鑾殿過來報信兒的——據他說,今日金鑾殿上廷審過半,大理寺、都察院與刑部皆依次供述指證馮英廉與和珅勾結白蓮教,意圖造反謀逆。

而先前在太廟前執言要幫馮英廉洗脫冤屈的馮霽雯,今日根本不曾露面。

在她印象中,和太太並非臨陣退縮之人。

而貴妃娘娘這般態度,其中原因已是不難猜測。

她伺候嘉貴妃已近十年,雖不曾插手她那些陰私之事,但也並非一無所知。

看來霽月園此番,是在劫難逃了。

……

金鑾殿上,丁韜與程使然細數馮英廉與和珅諸般罪狀,聲音接連響徹回蕩在殿內,形勢已堪稱緊迫。

如此情形之下,殿內諸人幾乎已是認定了今日廷審的結果。

或者說,在開審之前,已大致料到如此局面了。

英廉府與霽月園的謀逆大罪,必要被定下了。

“和珅,鐵證如山之下,你若還強行嘴硬不肯認罪,本官唯有命人執刑了。”劉墉看著和珅,已是無可奈何地講道。

“和珅無罪可認。”

他的語氣依舊毫無波瀾,仿佛只是在闡述事實。

乾隆怒氣難平,親自下令道:“將其拖出去杖責一百——”

杖責一百!

這是能要了人命的。

這分明是要將人打到認罪為止……

皇上顯然是真正動了大怒了。

天子盛怒之下,阿桂冒險進言:“大清開朝以來,素來沒有過廷杖一品大員的先例,此乃前朝陋習,還望皇上三思!”

“阿桂!”乾隆臉色驀地一沈,看向他:“替叛賊求情,你莫不是也想反嗎!”

“臣不敢……!”阿桂連忙撩袍而跪。

這其間,他才意識到自己方才情急之下,竟是口不擇言了——陛下向來心高氣傲,而之所以忌諱白蓮教,便是因忌諱前朝,他這般堂而皇之地拿其諭令與‘前朝陋習’作比較,豈不是在狂妄地指責皇上沿用前朝暴戾的陋習?

如此之下,進退皆已讓皇上失了顏面。

皇上是絕不會有錯的,而他錯在火上澆油了。

天子震怒,其餘官員也紛紛伏地高呼:“皇上息怒。”

“拖下去,杖責。”

乾隆攥緊了手掌,威嚴的臉上籠罩著一層厚厚的寒霜。

兩名侍衛快步走向了和珅。

跪地俯首的官員皆不敢擅自投去視線,只能憑著腳步聲判斷和珅被侍衛押至了殿外。

一道聲音陡然傳入殿內眾人耳中。

卻非是杖責聲或忍痛聲。

“且慢!”

這聲音十分響亮,卻透著一種清淩淩的悅耳之感,儼然是女子的聲音。

可何人竟如此大膽?

殿外又怎會忽然出現女子?

眾人心下驚異,欲回頭看,卻都不敢做這個可能會惹起盛怒中的天子註意的出頭鳥。

一直候在殿外的丁子昱見到來人,忽松了口氣。

已被按在長凳上的和珅望著快步向他走來的馮霽雯。

視線中,身形纖弱的女子整個人都攏在一件偌大的湖藍底兒繡白鶴圖的錦忴之中,脂粉未施的臉上凈白瑩潤,腮邊卻像是被寒風吹得泛紅,耳邊亦有幾縷發絲散落。

他忙又將她從上至下打量一遍。

好在,只是頭發亂了幾縷,看起來並未受傷。

如此就好。

他放下心來,眼中才有了笑意。

馮霽雯瞧見了,只覺得要被氣哭。

他竟還沖她笑!

怎麽都鬧到了要被杖責的地步?

他平日裏主意那般多,一張嘴最是能言善辯的,即使遲遲拖不到她過來,也不至於被拖出來挨揍啊!

再沒法子可想,幹脆就認罪便是,事後待她來了再行改口,只稱自己身子骨弱,畏於刑罰迫於認罪,這種厚顏無恥的手段不也是他貫愛使的嗎?

怎麽還真就乖乖蠢蠢地被人給拖出來了?

她若是來得再晚一些,他真被打出個什麽好歹來,該怎麽辦?

此時她有千言萬語,怪責的、不解的、想念的,將心口都塞得滿滿地,可此情此景之下,卻一字不能提,只有蓄在眼眶不敢掉落的淚珠和一句:“我來晚了——”

不說其他,他必然該擔心了。

她昨晚並未遭遇不測,且為了避開景仁宮的耳目,今早才特地未去大理寺,而是刻意晚了半柱香的時辰乘馬車出門,意在讓景仁宮徹底放松警惕,以便她能夠順利進宮。

但沒有料到的是,即便有福康安在,以‘傳喚人證’為由,內宮守衛仍不肯放她進來,執言稱“福統領可隨時進宮面聖,閑雜人等一概需在宮門外等候”,後又稱“需在此等候,由人前去禦前通傳,待皇上準了,才可放行”——

依往日經驗判斷,福康安敏銳地察覺到這些守衛另有居心。

多半是早已收到景仁宮的叮囑,才會百般阻攔。

唯恐耽誤久了會有消息傳去景仁宮,再生變故,福康安當機立斷,抱她上了馬背,不管不顧地一路在紫禁城內疾馳,待撇開了那幾名守衛之後,再遇到宮中侍衛,他只高高舉起手中令牌,高喊一聲“皇上急召”,竟也渾水摸魚地闖進來了。

而待那些侍衛反應過來‘這位三爺雖然受寵,但好像也並不曾被授予過紫禁城騎馬待遇’之後,再欲追,已是追不上了。

眼下侍衛統領親自帶人趕了過來,才堪堪在這金鑾殿外將其攔住。

和珅看了一眼被帶下去問訊的福康安,遙遙點頭致謝。

“殿外何人喧嘩?”

高雲從的聲音由殿內傳出。

馮霽雯動作得體地攏好腮邊因騎馬顛簸散落的發絲,扶正釵環,覆整理好衣襟,確認儀態無損,才揖禮答道:“妾身馮氏,依太廟之約前來面見聖上!”

574 換她來保護他

“她來得倒是巧。”

本處於盛怒之下的乾隆意味不明地冷笑了一聲,道:“召其進殿。”

“那杖責……”高雲從低聲詢問。

“暫先傳她進殿見朕。”

高雲從心照不宣地應了聲“嗻”,而後高聲唱道:“宣罪臣和珅之妻馮氏覲見!”

聲音一層層遞傳出金鑾殿。

和珅目送著馮霽雯步伐不緊不慢地邁入大殿內。

“妾身馮氏,參見皇上,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乾隆望著殿中叩首的馮霽雯,只見其儀態之端莊,氣質之穩重高雅,儼然非尋常閨閣女子可比,不禁微微失神片刻。

與她竟是這般地像。

但細看之下,又絲毫不像。

同樣是堅韌,卻是一個鋒利,一個內斂。

一直沒等到乾隆的聲音,馮霽雯便一直維持著叩拜的姿態,候了許久,身形卻紋絲未動。

“此時方才進宮,莫不是與馮英廉一同領罪來了?”

乾隆的聲音終於從上方傳來,卻是如此發問。

他沒提平身,馮霽雯只好不動,只答道:“回皇上,妾身今日是為遵循約定替英廉府洗脫冤屈而來。”

聽她張口便是‘洗脫冤屈’,又從未以‘罪臣之妻’自稱,是與和珅那幅始終不肯認罪的態度一般無二,乾隆眼底閃過一絲異色。

“在此之前,妾身有一物需呈給皇上。”

馮霽雯略微擡了擡頭,直起上半身,自袖中取出了一封奏本來。

自馮霽雯方才忽然出現,便暗自心驚不已的丁韜此刻聽得此言,心下更是直打鼓。

她呈上去的是什麽東西?

丁韜暗暗與禮部尚書李懷志交換了一記眼神。

今日說來也怪,金簡被停職在家也就罷了,可於敏中不知怎地也沒來早朝,竟是甩手將事情都丟給了他們。

倘若一切依照景仁宮所預料中的那般發展倒也不會出什麽差池,但眼下這本不該出現的馮霽雯忽然活生生地跪在了金鑾殿中,誰知會鬧出怎樣的亂子來?

這後果他們恐怕擔不起!

李懷志拿眼神暗暗看向一名守在柱邊的小太監。

這小太監是景仁宮的眼線,得了他的暗示,便躬下身,不露聲色地從眾人身後溜去了殿外。

皇上自高雲從手中接過馮霽雯呈上的奏本。

“這是傅恒的奏本?”

他一眼便看到了下方熟悉的印戳,和滿目熟悉的字跡。

“正是。傅恒大人走得匆忙,今日便由妾身代為呈上。”

乾隆垂目看著,只覺得一字一句間,仿佛還能聽到傅恒熟悉的聲音在耳邊徘徊。

傅恒與他自幼相伴,一生忠心護君,是滿朝文武中,他最能信得過的。

也正因傅恒忽然撒手人寰,他猶愴然間,和珅又忽然被揭發出反叛的罪名,一時間,等同失去了兩位最看重的臣工,真正令他感到無人可信。

憶起傅恒,乾隆心底湧出一絲澀然的感性,雖是稍縱即逝。

“高雲從。”他一只手將奏折遞出去,吩咐道:“宣讀。”

“嗻。”

高雲從宣讀間,馮霽雯望著身側猶如驚弓之鳥一般縮跪在那裏、連擡頭看她都不敢的祖父,心下是從所未有的揪痛。

所遭受的,她必要加倍地討還回來。

仍跪地未起的眾人原本只當馮霽雯是拿出了什麽反轉性的證據來,聽罷才知不過就是傅恒生前所留下的一封為馮英廉說情的折子。

傅恒說情,這分量說輕不輕,但到底罪名已被坐實,根本起不了實質性的作用。

丁韜等人略松了一口氣,阿桂則與劉墉互視一眼,皆有些不能置信。

廷審是馮霽雯一心要促成的——

可費了如此周折,卻只是為了將傅恒所留下的這封陳情折子順利送到皇上手中?

這不是十足的雷聲大雨點兒小嗎?

阿桂暗嘆一聲‘孩子果真只是孩子’。

劉墉卻暗暗搖了搖頭。

這個馮氏的脾性他不清楚,坊間傳言未必可信。可與和珅共事以來,他卻是從起初的略有看不慣而慢慢地轉變為了暗自欽佩。

此人從不張揚,但所做之事不分大小必定都有著極強的目的性。

他方才在殿上的鎮定自若,絕不會是裝出來的。

而執意不肯認罪,直至甘願被拖出去受罰,為得也不僅僅只是拖延時間,等馮霽雯過來。

他之所以這般一反常態地不聰明,為得是將一切都引到自己身上,以保馮英廉暫時不受聖怒牽連。

這個在俊美皮囊、八面玲瓏和滿腹詭計包裹下的‘讀書人’,實則有自信,有膽量,更有情義,且都是十分過人的。

若不然,他今日根本不會以階下囚的身份出現在這金鑾殿內。

劉墉暗暗思忖間,眼神漸漸變得明了起來。

他給了阿桂一記“無須過於憂心”的眼神。

“將和珅押進來。”乾隆語氣稍緩,已沒了方才的震怒。

又看向一眾官員,道:“你們都起來吧。”

和珅被重新帶回殿內,在馮霽雯身側跪了下去。

“朕再給你一次機會。”乾隆看著他,凝聲說道:“若你肯如實認罪,供出白蓮教餘孽所在——朕可考慮從寬處置和府家眷及馮英廉。”

歷來謀逆者,皆是誅殺滿門的下場。

阿桂心下一震,即是看向和珅。

讓和珅認罪伏法,以換取馮霽雯與馮英廉生還的希望——在如此情形之下,這無疑是皇上做出的一個極大讓步。

眾人皆下意識地等著和珅接下這份‘聖恩’。

寬大錦忴的遮掩下,馮霽雯悄悄抓住了身側和珅的手指。

他身上的囚衣太過單薄,手指冰涼。

馮霽雯相信,倘若真是退無可退,她身邊這個男人必然是會毫不猶豫地站出來,保全她。

但很慶幸,他們不需要做這種抉擇。

這一回,換她來保護他。

接下來的這些事,她是一定要去做、且一定要做好的。

“皇上龍恩浩蕩,妾身與和珅皆感激至極。”她聲音堅定,清晰地傳入每個人的耳中:“但馮英廉無罪,和珅亦無罪!妾身今日前來,遞上傅恒大人的陳情折,所求並非茍活,而是要請皇上與諸位大人為和珅與馮英廉主持公道,還無辜受冤之人一個清白!”

575 推翻供詞

丁韜沈聲制止道:“放肆!皇上仁心,念在馮英廉年事已高,又患得此病,加之有傅恒大人留書求情,才於法理之外網開一面——你卻還在此處不知進退,果真不識擡舉!”

程使然也皺眉喝問道:“你這般信口開河,莫不是質疑三司會審的公正,質疑皇上的論斷不成?”

滿含警告與威脅,像是提醒馮霽雯勿要再不知好歹地惹怒皇上,到頭來引火***。

這是欲將她嚇退嗎?

對上丁韜等人充滿壓迫感的視線,馮霽雯滿眼冷笑。

確然。

金鑾殿上,開國以來破例開辟廷審,皇帝坐鎮,三司輔之,百官旁聽,這等說錯一句話隨時都能掉腦袋的大陣勢,即便是久經官場的大臣,也會嚇得沒了主張,而在一線生機面前,換做任何人大約都會選擇牢牢抓住這一線生機,而非是再三違逆聖意——

她卻不怕。

她並非不知進退,而是有把握能贏!

……

小太監離了金鑾殿,朝著景仁宮的方向一路垂首疾走。

他挑了小道兒走,一路除了些巡邏的侍衛和辦事的宮女太監,並未遇到其他人。

然而在毓秀宮附近的一條長廊上,迎面卻撞見了一位主子帶著隨行太監走來。

“奴才參見十五阿哥。”

小太監連忙躬身打千兒。

本以為是同往常一樣行了禮,待主子走遠了便罷,可不料那領頭的太監張口便使喚道:“你倒來得巧,十五爺腹痛,咱這兒離不了人扶著,你跑快些去一趟太醫署,點名兒將湯太醫請過來——十五爺素來是由他照看的!”

這……

小太監急白了臉,固然想要拒絕,可他不過是金鑾殿上一個不起眼的末等太監罷了,面對十五阿哥身邊的領事太監,是全然不敢說個“不”字的。

“奴才是奉了高總管的差使,要前往內務府……”

他壯著膽子開口,然而話還沒有說完,便被那領事太監尖聲打斷了。

“放肆!十五爺身子不適,讓你跑個腿兒且還這般推三阻四,高雲從竟是這般調教手下的不成?既如此,那倒要替十五爺到皇上跟前兒去問一問究竟是你們高總管的差使要緊,還是咱十五爺的身子要緊了!”

“奴才不敢……奴才絕無此意!”

小太監嚇得面如土色,連忙伏地認錯。

他本是撒了謊的,若真鬧到高總管那裏,哪裏還有他活命的機會?

“既是知錯,還不快去?”領事太監語氣咄咄。

“嗻……奴才這便去,奴才這便去!”

見他慌忙退去了,領事太監臉上的厲色也慢慢地褪去,遂垂首面向永琰:“十五爺。”

永琰面無太多表情的“嗯”了一聲。

……

翰林院書房中,紀曉嵐攥著幾張草稿找到劉鐶之。

“劉狀元。”他來到正站在書架前整理文卷的劉鐶之身側,瞇著眼睛說道:“你再幫我瞧瞧這又是什麽字兒?這幫子人做事真是越發不仔細了……這字兒寫得,還不如蛐蛐兒劃拉的好!”

這些需他來校對過目的草稿字體略有幾分潦草,換作平日倒是難不倒他,但今日他來得匆忙,竟是將眼鏡兒給落在了家中。

這一早上,他已找過劉鐶之數次了。

“是個鎏字。”劉鐶之答罷他,朝窗外看了一眼,後笑著說道:“大人還是差下人回家將眼鏡取來吧,待再過片刻,我恐怕也幫不上大人的忙了。”

今日這書房中當值的只有他和紀昀。

和珅被關押之後,修四庫全書的事便停滯了下來,皇上得知之後,為之大怒,一句“難道沒有和珅你們連飯都不會吃了嗎”,可將一眾翰林們嚇得夠嗆。

這不,近日來他們都忙得腳不沾地,廢寢忘食,一通忙亂後才勉強將差事交接安排完畢,是以他與紀昀也是今日剛被調到這裏來當值。

紀昀聽罷順口問道:“怎麽,你手上還有旁的差事?”

劉鐶之邊朝著另一面書架走去,邊回了個“嗯”字。

“哦?”

“還是一樁極要緊的差事。”

……

金鑾殿內,一片低聲喧嘩湧動。

一眾官員均是驚異非常。

只因此時跪在殿中的那位名喚丁子昱的布衣年輕人,忽然在聖前改了口,聲稱自己先前前往都察院檢舉和珅之時,所言皆並非實情,而是受他人威脅,不得已而為之——而那些所謂勾結白蓮教等諸多罪狀,更是憑空捏造!

這供詞可謂是足以翻天覆地的變化。

“霽月園中搜出來的白蓮教舵印,亦是草民受人指使,趁和大人不備之際偷偷帶進去的。”丁子昱跪的筆直,身體似乎繃成了一條堅硬的弧線。

他的聲音在四下回蕩:“而當初英廉大人被捕,那封所謂與袁守侗來往的密信,亦是經草民之手栽贓。”

四下的氣氛與眾人的臉色雖是各異,卻都已驟變。

丁韜下意識地想要出言阻止。

但作為主審官的劉墉已趕在他前面開了口,皺眉問詢道:“你有何證據能證明你所言屬實?”

因為丁子昱身份特殊,乃是和珅的幕僚先生,故而由他出面作證的情況下,若是沒有足夠的證據,是難以服眾的。

劉墉所問合情合理,更合乎規矩,丁韜卻敏銳地抓住了機會,接話問道:“劉大人所問甚是,你如何證明自己並非是收受重利亦或受人脅迫,覆才出面替和珅來洗罪?”

“當初前往都察院揭發和珅罪情之人可也是你。”程使然聲音有幾分粗啞,盯著丁子昱,語氣威嚴地提醒道:“若真如你所說,當初所言並非實情,那你可知汙蔑朝廷命官、欺瞞聖上是何等大罪?你可擔得起嗎?”

“本官奉勸你最好考慮清楚,勿要在聖上面前信口雌黃——”丁韜又說道。

旁觀的官員中也隱約響起了低低的討論聲。

“難保不是出來替和珅頂包的……”

“是啊,栽贓做偽證,先後構陷兩位朝廷命官,且不說區區一介布衣何來如此大的膽量……即使做了,又豈會做得如此密不透風?竟讓大理寺與刑部都毫無察覺?”

576 此人有毒

“退一萬步說,既是他做的,如今眼見和珅反叛的罪名便要被落實,又豈會忽然站出來認罪?這分明是存心往死路上撞……”

在列這些官員,多得是見慣了官場陰詭風雲之人,即便並非人人都有滿腹的算計,也都自認為普遍具有幾分抽絲剝繭的能力,絕不是三言兩語便能夠輕易被蒙蔽的。

所以,幾乎沒人相信丁子昱的說辭,並且每個人都在質疑他這番行為背後的動機。

如此情形之下,程使然暗中捅了捅身側的錢灃。

說來奇怪,這位素日裏只要有他在,別人休想有太多開口說話機會的仁兄,今日竟一言不發,安靜的怪異。

而少了他那張火上澆油的嘴,實在有礙於氣氛的推進。

察覺到他的動作,錢灃皺了皺眉。

他看著跪在堂中的和珅等人,不禁抿了抿唇。

他分不清誰對誰錯,心中那桿秤亦再不比從前那般沈定,而是左搖右晃,遲遲沒有決定——所以,他今日無話可說。

而反觀程使然的態度,他忍不住又想到馮霽雯先前對他的那番評價:他所做過最多的事情,不過就是被人當作槍使而已。

“天子在上,草民絕不敢有半字妄言!”丁子昱並未被丁韜等人的陣仗給唬住,只在有些低聲嘈雜的當下,將聲音提高了些許,出言道:“草民自知構陷朝廷命官當萬死矣,但事已至此,卻也不敢為逃脫罪責而眼見忠臣得害,而心懷詭計之人逍遙法外——”

他字字誠懇,倒聽不出半點偽裝。

“本官問你,你言語間多番提到有人在背後指使於你,那你可知對方身份、動機?又可有證據嗎?”劉墉抓住重點往下問。

“若是拿不出證據來,便是罪加一等!”丁韜厲然道。

他這是篤定了景仁宮做事向來周密,絕不可能輕易留下把柄。

故而再三警告丁子昱,若是拿不出證據來,還是不要‘胡言亂語’的好,以免再給自己惹來更大的禍端。

丁子昱恍如未聞,徑直從袖中取出一物。

他捧於手中呈上:“主使之人得知陛下決定廷審此案之後,心虛不安,唯恐陰謀敗露,便又差人將這包毒粉交到草民手上,欲借草民之手毒殺和太太性命,以絕後患——”

此言一出,四下又是一陣躁動。

劉墉命人上前將此物證取過,得了乾隆準允之後,便即刻傳喚了擅毒理的太醫前來驗證。

太醫驗罷,證明這包毒粉確是表面看似無色無味、卻足以在短短數個時辰之內取人性命的至毒之物。

眾人皆暗暗心驚。

“可知何人擅制此毒?”阿桂出言追問,企圖從中尋到線索。

太醫卻搖了搖頭。

“有毒之物甚廣,本無毒之物若是相克,亦可變為毒藥。除卻一些獨門密傳、旁人無法仿制之毒之外,其餘一概無論毒性輕重,皆難以追溯出處。”

乾隆微微皺著眉,示意他暫且退下。

劉墉再次看向丁子昱,道:“單憑這區區一包毒粉,全然不足以證明你話中真假。”

也根本沒有辦法證明這毒藥就是所謂‘幕後之人’交給他去暗害馮霽雯的。

丁韜在心底冷笑了一聲。

他早就知道丁子昱根本拿不出什麽證據來。

“依你所言,既與你口中的主使之人曾有過數次交集,那你究竟可有察覺出對方的身份?”此番發問的竟是乾隆。

他看著丁子昱,精光泛現的眼眸中具是審視的意味。

天子威壓之下,丁子昱微微躬下了身。

馮霽雯與和珅也俱看向他。

只見他緩緩垂下頭,雙手手掌貼著地面,雙眼亦緊緊閉起。

他的聲音堅決、猶如下了莫大的勇氣一般:“回聖上,指使草民構陷英廉大人與和大人、並欲置和太太與死地之人,乃是……景仁宮嘉貴妃娘娘。”

此言如石破天驚一般在眾人耳畔轟然炸開!

景仁宮!

在朝野之中,景仁宮與十一阿哥之間是一個絕對的等號。

雖說歷來後|宮不許幹政,但後|宮與前朝之間的聯系從來都是以一種密不可分的狀態存在著。

所以丁子昱在吐出‘景仁宮’三個字之時,四下眾人皆紛紛失色。

劉墉與阿桂各自心底均是一震。

雖是隱約料到背後之人絕非尋常之輩,可誰也沒有做好忽然牽扯出了十一阿哥與景仁宮這座大山的準備。

龍椅上的皇帝亦是瞳孔微縮。

他的眼神依次掃過丁子昱、和珅、馮霽雯與馮英廉。

銳利的眼神似乎要將他們都刺透。

他向來最為厭惡的便是不在自己掌控之內的事物,和別有居心、欲將他蒙蔽之人。

“可有證據?”劉墉問,只簡簡單單四個字,嚴謹而慎重。

“單憑一包不知從何處得到的毒粉,竟就欲將罪名安在深宮之中的嘉貴妃娘娘身上。”丁韜冷笑著道:“如此不知輕重地血口噴人,究竟是何人授意?”

自丁子昱將那包毒粉拿出來之後,他心中便落定了。

他早知景仁宮不會留有把柄,故而即使丁子昱當真開口指認,他們也有得是應對的說辭,甚至還可以借此倒打和珅一耙。

他別有用意的聲音也傳入和珅耳中。

“真是好一句‘究竟是何人授意’。”和珅語氣依舊平和,甚至是不合時宜的平和,“丁大人尚且不聽證人開口答劉大人所問,便斷定證人所指為‘血口噴人’——丁大人這般懷有成見,多番意圖引導,怕是忘了今日乃是代表刑部前來會審的身份了。”

三司會審,講求的歷來是一個客觀公正。

乍一聽他是在提醒丁韜勿要過多摻雜個人的偏見,然一細品,卻似另有所指。

尤其是特地重覆的那一句‘究竟是何人授意’。

殿上不知道丁韜與金簡關系密切的只怕沒有幾個。

一時間,各人的目光多是聚集在了丁韜身上——這位打從開審起,話比主審官還要多的兄臺。

丁韜同和珅對視間,心底一陣發虛。

昔日和珅為他的上司,令他隱有壓迫之感還且罷了,可如今儼然已經淪為階下囚,分明是跪在殿中看著他,面無厲色卻半點不處低勢,三言兩語間竟還是讓他生出無所遁身之感來。

這個人怕是有毒吧!

577 意外的證人

丁韜將視線收回,因勉強還有幾分聰明,心知此時不宜與和珅起沖突,故未言其它,只面似平靜地道了一句:“多謝提醒,但請和大人勿要混淆視聽。”

他略微咬重了‘和大人’三個字,顯在嘲諷。

“共勉之。”

和珅語氣謙虛平和。

共勉……

如此情形之下,竟有人生出了十分不合時宜、想要發笑的意思來。

丁韜的臉色一陣青白,然而對方早已將視線收回,讓他連拿眼神去反駁的餘地都不曾留有。

惱怒之餘,他已是怕極了和珅的這一張嘴,遂忍著一字不發,以免再搬起石頭來砸了自己的腳。

到底已不怕他和珅能再翻出什麽大風浪來,這一時的口舌之快,便讓他逞去罷——丁韜在心底自我寬慰一番。

他未曾察覺到的是,乾隆的目光在他身上停留了一刻,眼底神情隱晦難辨。

丁子昱的聲音適時地響起。

“回劉大人,草民沒有證據,卻有證人可證草民絕無虛言。”

證人?

證人還有證人?

“何人可出面作證?”劉墉問。

“翰林院劉編撰。”

翰林院編撰眾多,當眾人猶未能反應得過來他口中的劉編撰是哪一位之時,又聽他咬字清晰地補充道:“亦是去年殿試,皇上欽點的一甲狀元公劉鐶之。”

四下陡然一陣躁動喧嘩。

乾隆的眼神亦是一變。

而即便是劉墉,心底更是驀然一驚——甭說旁人了,即便是他這個做爹的,事先也不曾得到過一聲知會啊。

馮霽雯與和珅對視一眼,同樣有些意外。

他們多少知道丁子昱手中必然已有依持,而即便沒有,於他們而言也無礙,只因丁子昱今日出面供述,只是一記用來正名的墊腳石罷了。

和珅的眼神微微波動了片刻。

馮霽雯到底是最了解他的人,此時已從他的表情中讀出了四個字來:原來如此。

她卻仍是一頭霧水。

丁子昱是怎麽找到劉鐶之作人證的?

而且……劉鐶之向來不肯拉幫結派,又略有幾分清高,身處翰林院,可謂與世無爭,怎麽會知道有關此案的內情、甚至出面作證?

她的想法與在列百官沒有太大出入。

直到劉鐶之被傳喚而來——

他伏首叩拜。

乾隆眼神意味不明地道了“平身”二字。

劉鐶之起身來,劉墉壓下心底的叵測之感,公事公辦般的語氣問道:“舉人丁子昱聲稱景仁宮暗中構陷馮英廉與和珅,而你知曉內情,此言可屬實?”

拋開意外不談,坦誠來講,作為一位父親,他絕不願見劉鐶之出面作證此事。

劉鐶之大約也知道這一點,故而從始至終也不曾透露過半點風聲。

這保密工作做得當真可以。

劉墉等著他的回答,餘下諸人亦也在屏息等著。

“回大人,確然。”

年輕人清越而篤定的聲音在殿內傳開,且他面上神情平靜坦蕩,毫無退縮閃躲亦或是針對之意。

“事情經過,如實說來。”

乾隆看著他說道。

“臣絕不敢有半字妄言。”劉鐶之微微躬身,雙手疊於面前,不疾不徐地說道:“約十日前,丁先生曾約微臣前往狀元樓街對面的銅雀客棧,是為探討詩作。然微臣前腳剛至,後腳便又有人前來,彼時丁先生略顯異樣,提議要微臣去裏間暫避。微臣只當不便,唯有移步暫避。可如此之下,竟是聽著了一則駭人的真相——”

“微臣自丁先生與來人的對話中聽出,那便裝前來之人原是景仁宮裏的一位公公。此人言語間多含脅迫,而其此番前來的目的竟是交待丁先生出面檢舉和大人,並盡早返還和大人府邸,以便將構陷和大人的物證帶回。”

說話間,劉鐶之從袖中取出一封奏折。

“餘下諸言,臣無法一一覆述。但在當日,臣出於謹慎,特將二人之間的對話如實記錄在冊,昨晚已謄寫為奏本,還請皇上與諸位大人過目。”

他言語間平靜,但每多說出一個字來,都足以讓周身的氣氛一沈再沈。

高雲從動作異常不敢懈怠地將奏折接過,呈與乾隆。

乾隆的臉色始終不大好看,在看罷其上內容之後,更是陰雲密布。

奏本又依次傳到劉墉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