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戰爭
關燈
小
中
大
第203章 戰爭
這幾日的早朝沒新意, 左右還是為了那些事在吵。
這也要錢,那也要錢,除了戶部以外的另外五部都要錢, 只有戶部在哭窮。
諸如賑災, 水利等等事項需要錢, 李熙還能理解。
但也有個別不長眼的, 想拍馬屁卻拍到馬蹄子, 竟然向李熙建議重修宮殿, 擴建行宮, 結果不出意料挨了李熙一頓罵。
李熙最近已經停藥了,雖然還是怕冷, 但夜裏不會再難受。他連罵人都比從前更中氣十足了,每天都罵哭好幾個。
裴懷恩閑時聽人感慨,大臣們聚在一起, 都說自己從前看走了眼。
原本以為李熙性子好,等他登基以後, 大家就都有福了,結果千挑萬選, 卻選出來個辦事最粗魯,罵人最難聽的——比當年的晉王罵人還難聽呢。
不過想想也是,晉王當年雖帶兵, 卻長居京都,哪像李熙這種野崽子,看著文文弱弱的,實際卻是真的吃著沙子長大。
那些老臣在說這些話時, 裴懷恩看得清楚,他們雖然表面嫌棄, 其實還是挺寵的。
尤其是那幾位年老生病,被接回京中養老的武將,他們可把李熙當成個寶貝疙瘩看。原因無他,長澹歷朝歷代的皇帝都畏武畏威,不敢讓軍隊吃太飽,只是不好不壞的吊著他們,還經常做卸磨殺驢這種事。
唯獨只有李熙。李熙這人旁的什麽錢都能省,皇陵都可以修的簡單,唯獨在辦學、賑災和練兵這幾塊,從沒省過錢。
記著在李熙剛掌權不久那時候,大臣們因為摸不準他的性子,就還是用老一套對待他,哄他趕緊修皇陵,還有祭祀祖宗。
那會有人勸李熙別窮兵黷武,話趕話說起李熙的表兄邵晏寧,然後老生常談,告訴李熙既然仗都打完了,就該縮減軍費,以免邵家軍又有東山再起的嫌疑,對李熙造成威脅。
有一說一,大家那會說話還挺直白的,直言邵晏寧不敬皇權,竟敢在邊關練出一支明晃晃的邵家軍——聽聽,那軍隊可是姓邵不姓李,到底是為了保誰的呢?
恰逢那時邵晏寧又私自征兵,在沒有提前稟報的情況下,忽然組建起一支擅長奇襲的精銳小隊。
總之人一倒黴連喝涼水都塞牙,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那陣子,幾乎所有不利的證據都指向邵晏寧,證明他居功自傲,甚至是對皇帝有二心。
再加上邵晏寧與李熙之間的親戚關系,李熙聽後沈默很久,整整有半個多月沒再主動開口提這事,也不許旁人再提,但臉色卻總陰沈沈的,不知在想什麽。
再後來,直到有一天,就連裴懷恩都懷疑李熙最終會被說動,下旨訓斥邵晏寧的時候,李熙卻忽然又變臉,喜笑顏開的在朝堂上和大臣們說,遼東那邊的事情已經解決了,讓他們別再瞎操心。
面對和先帝當年大差不差的裁軍諫言,李熙左思右想,居然只悄悄給邵晏寧寫了兩封信,對邵晏寧有話直說。
第一封是問邵晏寧為何突然練兵,邵晏寧解釋是為了除匪患。
遼東那邊多山地,常常鬧匪寇,秋收時更是猖獗,邵晏寧為了剿匪,才先斬後奏組建起隊伍,把活兒先幹完了。
邵晏寧還說,向李熙請示匯報的文書已經在路上,他剿匪後騰出手來,第一時間就都補全了,讓李熙不要相信外面的流言。
果不其然,邵晏寧請罪的文書比邵晏寧的回信還早到,算算日子,正好能和邵晏寧在回信中提到的匪患時間對上。
其實說實在的,這事鬧得挺巧的,畢竟如果不是李熙先寫信給邵晏寧,邵晏寧又回信,兄弟倆就這麽一來一回的,陰差陽錯把事情的來龍去脈提前全說明白了——
若單單只看邵晏寧事後找補的那份請罪文書,那說法就有很多了。比如本來是偷偷練兵,不料消息洩露到京都,邵晏寧因為怕李熙起疑心,才會補文書。
至於這第二封信,李熙再三斟酌,問邵晏寧能不能給邵家軍改個名。
李熙在信中對邵晏寧說,阿兄,隨便你叫什麽鎮東,長勝都好,就是別再叫邵家軍了,朕撈你撈累了,耳朵都被念叨的起繭子,你如果不改名,朕就一道聖旨把你調回京,讓你陪朕一塊上朝聽嘮叨。
李熙這第二封信寫得有深意,短短幾句話,就把當下情況全跟邵晏寧說了,直言自己想要達成的主要目的就兩條。
其一是告訴邵晏寧,東邊離京都不算近,都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邵家軍的名號又太響,甚至在邵晏寧這幾年的用心經營下,已隱隱有超過當年邵毅軒當家時的聲勢,這於禮不合。
也是因此,李熙希望邵晏寧能趕緊給邵家軍改個名,讓那些這輩子都不一定能進京的士兵們知道,自己到底是誰的兵,是在為誰鎮守遼東。
其二是和邵晏寧吐苦水,表明自己對邵晏寧沒懷疑,之所以會寫信詢問,全是被朝上那些老臣們逼的。
話又說回來,李熙寫給邵晏寧的那第二封信,裴懷恩也看過。
但是或許李熙的高明之處就在這裏了。裴懷恩心想,其實從信的內容上看,李熙對邵晏寧的態度很強硬,還說邵晏寧如果不聽他的,他就會想法子把邵晏寧從遼東弄回來,不許邵晏寧再帶兵——這和承乾帝當年要卸邵毅軒的兵權有什麽區別?
可除了態度強硬外,李熙的語氣又很軟,而且三句中有兩句,是在和邵晏寧懷念自己從前在漠北的快活日子,或者在跟邵晏寧抱怨京都太憋悶,不比漠北隨意有趣,就連做了皇帝,也要被無數的規矩條框束縛著。
明明是李熙自己也把那些大臣們的勸諫聽進去了,認為邵晏寧有時做得太過,想順勢重編邵家軍,收一收遼東那邊的軍心,可是這信寫到最後,讀著卻讓人莫名有了一種,李熙是在替邵晏寧做考慮,唯恐邵晏寧魯莽吃虧,才讓邵晏寧暫避鋒芒的意思了。
結果可想而知,書信寄出去,大家都沒想到居然還能這樣做。李熙這種顛倒黑白,仿佛事事都在替別人著想的狡猾法子,從前連裴懷恩都常常上當,更別提那個頭腦簡單的邵晏寧了。
估計是太感動,邵晏寧的第二封回信比第一封還要長,足足有五頁紙,其中不僅滿口答應給邵家軍改名,還向李熙沈痛萬分的承認了錯誤,慚愧自己從前對李熙的偏見與怠慢。
賠罪那幾行的字跡有點花,想是寫著寫著就掉了眼淚。隨回信一同被送來的,還有兩袋子李熙幼時最愛吃的小酸棗。
總之事就是這麽個事,反正從那以後,朝中所有人都意識到李熙很看重軍隊,是個一出事就要派兵過去碰一碰的性子,什麽和親啊聯姻啊賠錢啊,通通都不在李熙的考慮範圍之內。
也是因為李熙對他們下的死命令,即錢和糧要攢,但決不能再從軍費上動手腳,否則便是將長澹變成一塊任蠻族肆意掠奪的肥肉,武將們漸漸在朝中擡起了頭,變得越發支持李熙。
今日也是如此,面對其他五部的嗷嗷待哺,戶部先是涕淚橫流的和李熙哭了會窮,後來見各處都省不下錢,不能節流,就只得想辦法開源。
譬如再想辦法多薅幾個富戶什麽的,正所謂士農工商,商人既然逐利,正好可以給他們這些官老爺當“年豬”嘛。
尤其是那些從長澹境外遷來的異族商人,那薅起來真是一點心理負擔也沒有,趕上朝中實在缺錢的時候,就可以隨便給他們現編一個新的稅款名目,或是逼著他們犯點兒錯,然後再抄家。
整整一個時辰的早朝,有戶部和稀泥,前後流程都和以往差不多。
前半個時辰大家互相職責,都覺得是對方花錢太多,自己這邊沒錢用。
後半個時辰大家眾志成城,其樂融融的開始討論該怎麽賺錢,一起研究下個月該加誰家的稅。
甚至有些更激進的,直接向李熙進言說,聽聞某某地有個某某部落,礦石好像挺多的,問李熙要不要去搶……哦不,是派幾個使臣去教化一番。
真是笑話,和大滄要和平,是因為大滄那地兒實在太冷,大滄人打仗又太猛,搞得他們雙方每打一次都損失慘重。和南月要和平,則是因為南月那邊地勢奇險,南月人還玩蠱,兩相比較之下,比起讓他們花重金去打南月,還是悄默聲守住南邊那幾座水草還算豐美的邊陲小城,不讓南月人打進來更劃算。
至於其他那些連名字都繞口,地盤也沒有很大的各種小國小部落,那還不是隨便錘?說句不好聽的,就算長澹和大滄正在打仗那兩年,戶部愁得每天都哭窮,卻也沒攔著承乾帝順手把一個名叫赤陰的小國給掃平了呀。
大家還記著,那地方甚至前後被長澹和大滄掃了兩遍,別提多倒黴了。
越說越激動,就在文臣們已經開始興致勃勃地討論讓誰做使節,武將們則在爭吵讓誰去善後的時候,倏地,忽有一風塵仆仆,滿身血汙的驛使不顧阻攔,毫無規矩地闖進了承天殿,連滾帶爬撲到了李熙腳下。
“報——報!!!”
這驛使長途奔襲,又身負重傷,想是只剩了半口氣。他顧不得許多,在滿朝文武不敢置信的震驚中,虛弱地向李熙稟報道:
“皇、皇上,南邊……南邊出事了,那南月王原本就沒想和談,他把我們給耍了,把所有戍守嶺南的將士們都耍了!他假意請衛將軍帶兵去接手我們先前談好的那幾座城池,卻、卻在城中設伏!”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這幾日的早朝沒新意, 左右還是為了那些事在吵。
這也要錢,那也要錢,除了戶部以外的另外五部都要錢, 只有戶部在哭窮。
諸如賑災, 水利等等事項需要錢, 李熙還能理解。
但也有個別不長眼的, 想拍馬屁卻拍到馬蹄子, 竟然向李熙建議重修宮殿, 擴建行宮, 結果不出意料挨了李熙一頓罵。
李熙最近已經停藥了,雖然還是怕冷, 但夜裏不會再難受。他連罵人都比從前更中氣十足了,每天都罵哭好幾個。
裴懷恩閑時聽人感慨,大臣們聚在一起, 都說自己從前看走了眼。
原本以為李熙性子好,等他登基以後, 大家就都有福了,結果千挑萬選, 卻選出來個辦事最粗魯,罵人最難聽的——比當年的晉王罵人還難聽呢。
不過想想也是,晉王當年雖帶兵, 卻長居京都,哪像李熙這種野崽子,看著文文弱弱的,實際卻是真的吃著沙子長大。
那些老臣在說這些話時, 裴懷恩看得清楚,他們雖然表面嫌棄, 其實還是挺寵的。
尤其是那幾位年老生病,被接回京中養老的武將,他們可把李熙當成個寶貝疙瘩看。原因無他,長澹歷朝歷代的皇帝都畏武畏威,不敢讓軍隊吃太飽,只是不好不壞的吊著他們,還經常做卸磨殺驢這種事。
唯獨只有李熙。李熙這人旁的什麽錢都能省,皇陵都可以修的簡單,唯獨在辦學、賑災和練兵這幾塊,從沒省過錢。
記著在李熙剛掌權不久那時候,大臣們因為摸不準他的性子,就還是用老一套對待他,哄他趕緊修皇陵,還有祭祀祖宗。
那會有人勸李熙別窮兵黷武,話趕話說起李熙的表兄邵晏寧,然後老生常談,告訴李熙既然仗都打完了,就該縮減軍費,以免邵家軍又有東山再起的嫌疑,對李熙造成威脅。
有一說一,大家那會說話還挺直白的,直言邵晏寧不敬皇權,竟敢在邊關練出一支明晃晃的邵家軍——聽聽,那軍隊可是姓邵不姓李,到底是為了保誰的呢?
恰逢那時邵晏寧又私自征兵,在沒有提前稟報的情況下,忽然組建起一支擅長奇襲的精銳小隊。
總之人一倒黴連喝涼水都塞牙,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那陣子,幾乎所有不利的證據都指向邵晏寧,證明他居功自傲,甚至是對皇帝有二心。
再加上邵晏寧與李熙之間的親戚關系,李熙聽後沈默很久,整整有半個多月沒再主動開口提這事,也不許旁人再提,但臉色卻總陰沈沈的,不知在想什麽。
再後來,直到有一天,就連裴懷恩都懷疑李熙最終會被說動,下旨訓斥邵晏寧的時候,李熙卻忽然又變臉,喜笑顏開的在朝堂上和大臣們說,遼東那邊的事情已經解決了,讓他們別再瞎操心。
面對和先帝當年大差不差的裁軍諫言,李熙左思右想,居然只悄悄給邵晏寧寫了兩封信,對邵晏寧有話直說。
第一封是問邵晏寧為何突然練兵,邵晏寧解釋是為了除匪患。
遼東那邊多山地,常常鬧匪寇,秋收時更是猖獗,邵晏寧為了剿匪,才先斬後奏組建起隊伍,把活兒先幹完了。
邵晏寧還說,向李熙請示匯報的文書已經在路上,他剿匪後騰出手來,第一時間就都補全了,讓李熙不要相信外面的流言。
果不其然,邵晏寧請罪的文書比邵晏寧的回信還早到,算算日子,正好能和邵晏寧在回信中提到的匪患時間對上。
其實說實在的,這事鬧得挺巧的,畢竟如果不是李熙先寫信給邵晏寧,邵晏寧又回信,兄弟倆就這麽一來一回的,陰差陽錯把事情的來龍去脈提前全說明白了——
若單單只看邵晏寧事後找補的那份請罪文書,那說法就有很多了。比如本來是偷偷練兵,不料消息洩露到京都,邵晏寧因為怕李熙起疑心,才會補文書。
至於這第二封信,李熙再三斟酌,問邵晏寧能不能給邵家軍改個名。
李熙在信中對邵晏寧說,阿兄,隨便你叫什麽鎮東,長勝都好,就是別再叫邵家軍了,朕撈你撈累了,耳朵都被念叨的起繭子,你如果不改名,朕就一道聖旨把你調回京,讓你陪朕一塊上朝聽嘮叨。
李熙這第二封信寫得有深意,短短幾句話,就把當下情況全跟邵晏寧說了,直言自己想要達成的主要目的就兩條。
其一是告訴邵晏寧,東邊離京都不算近,都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邵家軍的名號又太響,甚至在邵晏寧這幾年的用心經營下,已隱隱有超過當年邵毅軒當家時的聲勢,這於禮不合。
也是因此,李熙希望邵晏寧能趕緊給邵家軍改個名,讓那些這輩子都不一定能進京的士兵們知道,自己到底是誰的兵,是在為誰鎮守遼東。
其二是和邵晏寧吐苦水,表明自己對邵晏寧沒懷疑,之所以會寫信詢問,全是被朝上那些老臣們逼的。
話又說回來,李熙寫給邵晏寧的那第二封信,裴懷恩也看過。
但是或許李熙的高明之處就在這裏了。裴懷恩心想,其實從信的內容上看,李熙對邵晏寧的態度很強硬,還說邵晏寧如果不聽他的,他就會想法子把邵晏寧從遼東弄回來,不許邵晏寧再帶兵——這和承乾帝當年要卸邵毅軒的兵權有什麽區別?
可除了態度強硬外,李熙的語氣又很軟,而且三句中有兩句,是在和邵晏寧懷念自己從前在漠北的快活日子,或者在跟邵晏寧抱怨京都太憋悶,不比漠北隨意有趣,就連做了皇帝,也要被無數的規矩條框束縛著。
明明是李熙自己也把那些大臣們的勸諫聽進去了,認為邵晏寧有時做得太過,想順勢重編邵家軍,收一收遼東那邊的軍心,可是這信寫到最後,讀著卻讓人莫名有了一種,李熙是在替邵晏寧做考慮,唯恐邵晏寧魯莽吃虧,才讓邵晏寧暫避鋒芒的意思了。
結果可想而知,書信寄出去,大家都沒想到居然還能這樣做。李熙這種顛倒黑白,仿佛事事都在替別人著想的狡猾法子,從前連裴懷恩都常常上當,更別提那個頭腦簡單的邵晏寧了。
估計是太感動,邵晏寧的第二封回信比第一封還要長,足足有五頁紙,其中不僅滿口答應給邵家軍改名,還向李熙沈痛萬分的承認了錯誤,慚愧自己從前對李熙的偏見與怠慢。
賠罪那幾行的字跡有點花,想是寫著寫著就掉了眼淚。隨回信一同被送來的,還有兩袋子李熙幼時最愛吃的小酸棗。
總之事就是這麽個事,反正從那以後,朝中所有人都意識到李熙很看重軍隊,是個一出事就要派兵過去碰一碰的性子,什麽和親啊聯姻啊賠錢啊,通通都不在李熙的考慮範圍之內。
也是因為李熙對他們下的死命令,即錢和糧要攢,但決不能再從軍費上動手腳,否則便是將長澹變成一塊任蠻族肆意掠奪的肥肉,武將們漸漸在朝中擡起了頭,變得越發支持李熙。
今日也是如此,面對其他五部的嗷嗷待哺,戶部先是涕淚橫流的和李熙哭了會窮,後來見各處都省不下錢,不能節流,就只得想辦法開源。
譬如再想辦法多薅幾個富戶什麽的,正所謂士農工商,商人既然逐利,正好可以給他們這些官老爺當“年豬”嘛。
尤其是那些從長澹境外遷來的異族商人,那薅起來真是一點心理負擔也沒有,趕上朝中實在缺錢的時候,就可以隨便給他們現編一個新的稅款名目,或是逼著他們犯點兒錯,然後再抄家。
整整一個時辰的早朝,有戶部和稀泥,前後流程都和以往差不多。
前半個時辰大家互相職責,都覺得是對方花錢太多,自己這邊沒錢用。
後半個時辰大家眾志成城,其樂融融的開始討論該怎麽賺錢,一起研究下個月該加誰家的稅。
甚至有些更激進的,直接向李熙進言說,聽聞某某地有個某某部落,礦石好像挺多的,問李熙要不要去搶……哦不,是派幾個使臣去教化一番。
真是笑話,和大滄要和平,是因為大滄那地兒實在太冷,大滄人打仗又太猛,搞得他們雙方每打一次都損失慘重。和南月要和平,則是因為南月那邊地勢奇險,南月人還玩蠱,兩相比較之下,比起讓他們花重金去打南月,還是悄默聲守住南邊那幾座水草還算豐美的邊陲小城,不讓南月人打進來更劃算。
至於其他那些連名字都繞口,地盤也沒有很大的各種小國小部落,那還不是隨便錘?說句不好聽的,就算長澹和大滄正在打仗那兩年,戶部愁得每天都哭窮,卻也沒攔著承乾帝順手把一個名叫赤陰的小國給掃平了呀。
大家還記著,那地方甚至前後被長澹和大滄掃了兩遍,別提多倒黴了。
越說越激動,就在文臣們已經開始興致勃勃地討論讓誰做使節,武將們則在爭吵讓誰去善後的時候,倏地,忽有一風塵仆仆,滿身血汙的驛使不顧阻攔,毫無規矩地闖進了承天殿,連滾帶爬撲到了李熙腳下。
“報——報!!!”
這驛使長途奔襲,又身負重傷,想是只剩了半口氣。他顧不得許多,在滿朝文武不敢置信的震驚中,虛弱地向李熙稟報道:
“皇、皇上,南邊……南邊出事了,那南月王原本就沒想和談,他把我們給耍了,把所有戍守嶺南的將士們都耍了!他假意請衛將軍帶兵去接手我們先前談好的那幾座城池,卻、卻在城中設伏!”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