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155章 燕王妃

關燈
“臣不知, 此乃陛下家事, 陛下自有決斷。”耿炳文抱拳道。

皇帝哂笑, “你呀,也學會耍滑頭啦!”皇帝看著耿炳文花白的胡子和官帽也遮不住的白發,心中感嘆,跟著他一路走來的人都在他之前就走了。若是常遇春、徐達還在, 他哪裏需要有這樣的顧慮。不論他做什麽決定,這兩位國之柱石都能執行他的決定,維護江山正統。

“陛下恕罪,老臣從不耍滑頭。只是老臣深信陛下智慧,連陛下都趕到疑惑的時候,老臣怎麽會有答案呢?不過, 臣也相信陛下終會有決斷的。”

“行啦, 朕也不為難你, 去吧。”皇帝揮退老臣,他請這碩果僅存的老將進宮, 是想追憶往西,他也明白這些人不會有的答案。只是往昔真的只能用來追憶, 活著的人已經不是記憶中的模樣。

“允炆和允熥在做什麽?”皇帝問身邊內侍總管道。

“回稟陛下,二皇孫殿下在隨黃子澄大人讀書。三皇孫殿下與燕王世子、二公子、三公子出宮練習騎射。”

“知道了,下去吧, 朕想靜一靜。”皇帝揮退眾人,獨自待在禦書房中。皇帝有過很多次這樣的經驗,在大事來臨、面臨抉擇的時候, 上位者往往很喜歡聽下屬的意見,集思廣益嘛!可下屬不是一個人,無數人有無數種聲音,甚至沒有一種與自己內心的聲音相和。皇帝很早以前就知道,決斷大事,只能靠自己。可他今天還是請人了,可能是因為自己老了,怕一時不慎,葬送的家國江山。

可惜連有人傾聽都成了奢望,帝王啊,孤家寡人!皇帝獨自沐浴在夕陽中,陽光透過窗欞,把他的臉分割成明明暗暗的幾部分。

皇帝看著手邊分攤著的奏折,第一疊是關於秦王的。有禦史是參秦王不法之事的,稱秦王在國中口出妄言,稱太子之位,非他莫屬。也有秦王自己些的折子,不再是以往那些要錢要人,這次開始訴說往事,哭訴守邊不易,“願為大哥繼。”比禦史參奏的還要誇張,秦王完全把太子之位當成自己的了。

第二疊是關於晉王的。晉王和秦王類似,只是晉王更實際一點,知道就算要從皇子中選也選不到他,只求兵馬大權、鹽鐵專營。

皇帝的手指不停的敲擊著第三疊,最上面是錦衣衛對燕王府的密奏。當初為了太子繼位裁撤了錦衣衛,可暗中仍留有人手,便是原來的檢校。燕王居然沒有任何野心,或者說他的野心只在做一個強大的藩王。燕王的奏折是請立皇太孫,雖然在折子裏沒明說是誰,但皇帝用腳趾頭想都知道除了朱允熥不會有第二個人。

他的兒子們啊,一個比一個能幹,一個比一個不好處置。

第四疊是朱允炆。朱允炆很好,純孝仁善,深受朝中大儒喜歡,外家也沒有拖累。自娶了與皇後連宗的馬真之女後,皇帝不得不承認,自己偏心了。可再偏心也掩蓋不了朱允炆的弱點——優柔寡斷!這樣的人不該做皇帝,扶他上去也坐不穩。

第五疊是朱允熥,名正言順的嫡子嫡孫,若立皇太孫,他就是實至名歸、順理成章。他允文允武,喜愛騎射、精通經典,怎麽看都是難得的好人選。可是!不行啊,他與燕王府走的太近了!燕王府乃是藩王中最強的一支,皇帝堅信自己在的時候能夠壓制住他,可新帝不能。皇帝希望新帝對藩王既看重又打壓,維持中央權威。朱允熥不行,他叫燕王叔父而不是王叔,他甚至直接叫燕王妃娘。私下感情可以容忍,可朝上一說起削減藩王權利,他這個名正言順,最有可能繼承大位的人卻在藩王之前就跳出來反對。國政豈能因為私情而耽誤!

人選就這些,皇帝想了又想,慎之又慎,依然不能下決定。

罷了,朕這身子骨還好,等等,再等等。

繼承人的事情就這麽拖著,是立兒子還是立孫子沒個說法,有膽敢上書進言者,皇帝一一下獄斬首,再無人敢說。

皇帝可以等,燕王也能等,看不能等著坐以待斃啊!

燕王問策於道衍,道衍撥弄著佛珠,笑道:“三皇孫殿下是絕好的人選,只要他能舍棄對燕王一系的親近。”

而今燕王府三位公子還在京中上學,陪伴朱允熥。朱允熥與朱高熾從小一起長大啊,親兄弟也沒有那般親密,兩個小的跟在他們屁股後面長大的。一起學文習武,一起闖禍被罰,一起玩鬧游戲,那邊親密,只覺得骨肉都連在一起。

燕王再想想自己一家,似乎都綁在朱允熥的戰車上了。

燕王府曾經是朱允熥最強大的支持,在太子還在的時候,護持著朱允熥,在京中不受任何委屈,可現在燕王府卻成了他最大的障礙。道衍說的很強清楚,若真為了朱允熥好,這個時候就該退後一步,助他身登大寶。

“明日本王派使者去京城,給孩子們送衣物特產,把王妃給允熥親手做的衣服也捎上。”可燕王偏偏不願意,他要讓這樣相持的時間再久些,再久些!

“阿彌陀佛,三皇孫殿下必定想念王爺和王妃娘娘了。”道衍低頭宣佛號。

“是啊,自他去了京城,本王還去過幾次京城述職,見過他,王妃卻只能聽本王講述,估摸著身量給他做衣裳了。”燕王輕嘆一聲,好像真如同外界傳聞那樣,他十分心疼這個侄兒,把他當兒子養育疼愛。

燕王府的禮送到的朱允熥手上,燕王在信上說“四兄弟都一樣,不許爭搶。若是誰習文練武有大長進,還有禮物可贈。”

燕王妃的信就更細致一點,“允熥嗜甜,特意給你做了罐子裏的糖汁核桃仁,核桃是今秋新打的,就是你院中的那棵。只聽說你牙齒發黑,定是糖吃多了,這罐糖止核桃仁放在阿熾處,一天至多吃三顆。”

朱允熥早就把罐子抱在懷裏,四個腦袋原本擠在一起看信,朱高熾眼疾手快的把罐子搶過來,道:“娘說給我保管呢!”

“保管什麽!給我,我今天的三顆還沒吃呢!”朱允熥眼睛只差黏在罐子上了,他最喜歡嬸娘親手做的糖汁核桃仁了,裹了一層糖漿,外面還沾著芝麻。

“我給你拿,娘可是把你這口爛牙托付給我了,年底就要成親了,小心爛牙把媳婦兒都嚇跑。”朱高熾用小夾子在罐子裏夾出三顆放在小碟子裏。

“嘿,嘿!這顆掉了一半,不算一顆,你快給我換回來!”朱允熥就像八輩子沒吃過核桃仁似的,掉了四分之一個也要驚叫著補上。

“愛要不要,不要我自己吃。”朱高熾翻白眼道,作勢要收回去。

朱允熥眼疾手快一把塞進嘴裏,全然不顧儀態,囫圇說道:“快把你的信也拿出來,我就不信娘沒說要我管著你!”

“阿熾耍小聰明,送回來的鞋不是自己的,定是阿煦的。是不是又逃了騎射課?早說過文武並重!允熥這點要監督阿熾,出餿主意的阿煦也要罰。”

才看兩行,朱高煦就跳起來了,“關我什麽事兒!娘就偏心大哥,我還喜歡練武呢,娘都沒說給我汗血寶馬,大哥又不喜歡。出事兒了還得讓我背鍋!”

“我的汗血寶馬不都是你在騎嗎?”朱高熾白他一眼。

“哎呀,大哥,我這不是著急嗎?萬一娘又寄來一大堆筆墨紙硯讓我一定用完怎麽辦?娘怎麽就不知道寄咱們各自喜歡的呢?”朱高煦當然知道親娘是為他們好,可還是忍不住抱怨。

朱高熾喜文厭武就讓他每月寄穿的鞋回去,看鞋子磨損檢查運動情況。搞得朱高熾認準一雙鞋子穿,宮裏人都說他簡樸。朱高煦就要寄一大堆字帖書本過去,檢查習文情況。理智上明白,可行動上兩兄弟卻不由自主的換著幹,雖然大多數時候都會被發現,打回來重做!

“我找到啦,娘讓我監督你每天騎馬跑一裏路以上,在這兒,在這兒!”朱允熥指著信紙中間,興奮得就要過來搶。朱高熾當然不能讓他如原來,緊張兮兮的護著薄薄的紙。朱高煦見狀也加入進去,三兄弟上躥下跳,鬧得不可開交。

只有朱高燧優哉游哉的退出戰圈,抱著罐子吃核桃仁,順帶還能看三位哥哥免費贈送的武打戲。又不是只有朱允熥自己有,他們每個人都有根據自己口味總來的核桃仁好不好。

整個院子都是他們的歡笑聲,東宮諸人已經習以為常了。自太子去後,太子繼妃李氏憂郁成疾,緊跟著病逝了。皇帝憐惜她情深,把她也葬入了東陵。東宮現在就只有先太子家人居住,皇帝也沒有收回東宮,或讓皇孫們另外封王,出宮建府。

東宮的象征意義非比尋常,皇帝想考察兩位皇孫,有意立他們為太子的意思,眾臣皆知。

燕王府又送了東西來,朱允熥歡喜得又拉著燕王府三兄弟出去跑馬了。皇帝也接到了這個消息,不僅如此,燕王夫妻的信他還看過副本。

皇帝努力說服自己不要急,可還是忍不住讓不爭氣的朱允熥氣著了!伸手掃下龍案上所有文具,皇帝忍不住想到,要給燕王一個警告,一定要給他個警告!目前,朱允熥是最合適的人選,皇帝第一個要培養的就是他,任何人都不能來破壞!

洪武二十六年,涼國公藍玉謀反,帝下旨剝皮實草,抄家,滅三族,並株連蔓引,自公侯伯以至文武官員,被歸為“藍黨”誅殺者約一萬五千人。

京城殺紅了菜市口,劊子手砍頭的鋼刀都卷了好幾把。京城人民應被之前的空印案、郭桓案和胡惟庸案搞習慣了,皇帝動不動就要成千上萬的殺人,京中百官都被殺空過兩次,反正不會殺平民百姓,老百姓們只當看熱鬧了。消息傳到北平,燕王卻心驚,柳娘嘆道:“陛下太狠了,終究是有功之臣,難道連一個體面都不能留嗎?”

“別說這些犯忌諱的話,謀反大罪啊!”燕王小心道,在這點上他像皇帝,只要威脅老朱家的江山,任何殘忍的手段都不為過。

柳娘斜看他一眼,“謀反?哼!”

“你這人,這麽好端端的就生氣了?莫名其妙的。”

“我莫名其妙,我的兒子被扣押在京城,還不許我生氣啦?也不知他們犯了哪條王法,憑什麽扣住他們,連我生辰都不能返回祝壽。”

“好了,好了,還沒氣過呢。父皇不是說了嗎?京中有大事,他們幾個小家夥兒來往不安全,生辰有我和女兒們不夠嗎?你還總讓我不許重男輕女,兒子女兒一樣疼愛,怎麽你倒做不到了,當心女兒們吃醋。”

“胡說!誰不回來我都心疼,和男女有什麽關系!”柳娘怒氣沖沖道:“甭理我,且氣著呢!”

燕王任她氣著出去了,知道她氣的不止這一方面,可京中的消息太重要了,燕王不放心她和京中直接聯系。柳娘那麽疼愛朱允熥,以她的敏銳,若想幫朱允熥太容易。燕王偏偏不想讓事情太早塵埃落定。

燕王又去了慶壽寺參佛,“父皇是否有意警告我,若再不退後一步,藍玉就是我的下場。”

“殿下多慮了,陛下確有警示之意,可殿下卻不是藍玉。皇家從未有殺子的先例,就是初代靖江王謀逆投敵,也只是圈禁,後嗣繼續享有王爵。”

“藍玉終究功高,捕魚兒海一戰,定了大明勝利的基石,這些年戰況對大明越來越有利。若論功勞,可與開平、中山二王比肩。這樣的英雄人物……”燕王又是一嘆。

“藍玉之案,與其說是逆案,不如說是政案。依老衲之見,陛下之意有三。一是收回兵權。藍玉功大,屢次上本陛下未準,竟說出‘陛下疑我矣’的話來,此為陛下不容。陛下有意收攏兵權,收地方之權在中央,功高卻傲慢之人遲早被殺。開平、中山而亡去的早,幸甚。”若是兩位還活著,也逃不過“不死疆場死法場”的慘劇。

“二是為新帝鋪路。藍玉對先太子忠心耿耿,若太子繼位,又是一位輔國柱石。然太子已逝,藍玉驕矜,常嘆不該屈居與宋、潁二位國公之下,日後新君定無法壓制。陛下為新君掃除障礙,藍玉當死。三才是為警示王爺,這警示來的委婉而含蓄,只要王爺不冒進,當無憂也。”道衍遠在北平,分析起皇帝的心思來卻頭頭是道。

“大師怕還有一層意思沒說,父皇是不是不想裏允熥為太子了?藍玉是他的親舅姥爺!”若是不立朱允熥,能立誰?秦王嗎?

到現在為止,燕王也沒把朱允炆放在眼裏,他最大的優勢不過是站著一個長字罷了,不過那是太子的庶長子。宗法以定,論長,有既嫡且長的秦王,論最純正的嫡脈,朱允熥比他更合適!

“殿下安心,一個臣子而已,影響不了皇位歸屬,他不過是皇位之爭的表象,已燒成灰燼,不值一提。”道衍身為鄉野之人,議論起朝中大臣來,卻高高在上、口吻狂妄。他無視藍玉的功勳與慘狀,燕王還要輕嘆兩聲,他卻只覺無足輕重。也許只有這樣不拿人命不當回事兒的人,才能用江山做棋盤,指點天下風雲人物。

燕王收到了皇帝警告,安分的做自己的藩王,靜靜等待時機。

秦王卻等不了,洪武二十八年秦王病逝,兩個月前他還受皇命出征佻州。秦王自認為是下一任太子的不二之選,卻到死的時候,都沒有接到立他為皇太子詔令。沒有詔令,皇帝還沒有決定立誰為太子。

又一個人走了,燕王卻必須做好他身為藩王的職責,在秦王病逝的第二年,皇帝下令燕王出關,殲滅北元殘軍。燕王趁機上書,請求世子回藩。信中說的淒慘,有秦王前車之鑒在,燕王擔心自己萬一戰死沙場,無人可接手北平,已至亂起。

話已經說到這份兒上,燕王如此低頭示弱,皇帝依然沒有允許,只令燕王“盡忠盡孝,保重自身,必不使朕白發人送黑發人”。

燕王無奈,苦肉計喚不回皇帝的憐惜。

此次出關,可算作洪武年間的第八次北伐,也是最後一次。燕王帶領大軍擊敗兀哈刺,俘虜將領、牛羊無數。

攜著這樣的功勞,燕王求情入京,向皇帝面奏捷報,皇帝卻不允,令燕王嚴守關隘。燕王退而求其次,請求讓兒子們回來,就算不能全部回來,世子也該回來接受軍務。皇帝依然不允。

燕王急了,這是怎麽說的,真把孩子當人質了嗎?

在燕王焦急的等待中,晉王去世了。在北方邊境線上,皇帝最重視的就是晉王和燕王,像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之類功勳卓著的老將都接受兩位親王的管理轄制。在國家大事上,皇帝絕對相信兒子,勝過任何功勳赫赫的將領。在皇位之爭上,皇帝卻不相信自己的任何血脈,這不,燕王府兒子全部在京中,不讓走。

太子、秦王、晉王接連去去世,嚴重損害皇帝的健康,立儲之事,迫在眉睫。

“大師,此時如何?”燕王坐在慶壽寺後院的樹蔭下,輕聲問正在品茶的道衍。

道衍放下茶盞,輕輕搖頭,“還不是時候,請王爺不必著急。”

怎能不急!接連請旨,皇帝都沒允許,不能入京,孩子也不放,太子也不立,皇帝的心思燕王真覺得猜不出來。

“殿下,您現在已經成為了諸王中實際的長子。您被先皇後自小養在膝下,您的母妃李淑妃娘娘在先皇後病逝之後,曾掌六宮事,代行皇後職權。先皇後過世之後,陛下不再立後,您的母妃誇大些可算繼後,您也可算作嫡子——只要陛下願意!您有很大的贏面,現在仍舊不是時機,一靜不如一動,您還有機會。”

燕王聽了道衍的分析,慢慢緩和情緒,若是能直接被立為太子,名正言順的登基,燕王如何不想!

“再等等。”燕王閉目,一口幹了杯中茶水。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皇帝病重,一向勤政的他已經斷斷續續不上朝了。即便纏綿病榻,皇帝仍舊拖著病軀處理朝政,因為沒有立儲君,無人可為他分擔政務。

“來人……咳咳……請二皇孫、三皇孫。”皇帝披衣而起,靠著軟墊半躺在床上。

朱允炆和朱允熥聯袂而來,雙雙跪倒,大禮參拜。

“還請皇祖父保重身體……”朱允炆見皇帝頭發銀白,臉上全是皺紋與老人斑,眼睛瞬間就紅了。

“皇祖父身子要緊,朝政讓大臣們去辦就是,您好好保重才是天下萬民的福兆啊。”朱允熥也不甘示弱表達對皇帝的關心。

“起來吧~朕今日叫你們來,是想聽一聽你們對儲位的看法,都說說吧。”皇帝笑瞇瞇拋下一枚大雷。是啊,誰想做皇帝,自己說吧。

兩位年輕皇孫冷汗都下來了,喃喃不能言。皇帝笑道,“允炆年長,你先說吧。”

“皇祖父,孫兒才德淺薄,怎能擔此大任?三弟文武雙全、志慮精純,又是先母妃所出,名正言順,當立為皇太孫。”國人都有這樣的毛病,謙虛!本來眼巴巴看著,扒心扒肝兒的想要,可真問到他名下了,他又過左右而言他,不肯自己誇自己。

“二哥謙虛了,二哥精通文史,仁厚好學,朝中多位大儒讚過,小弟自愧不如。”朱允熥也投桃報李的誇回去。

“只是,皇祖父不考慮燕王叔嗎?”朱允熥突然問道:“燕王叔為諸王中最長,又有大功於朝廷,若立王叔,倒也合適。”

皇帝狠狠閉上眼睛,嘆道:“允熥至情至性,朕十分歡喜。你們的想法,朕都知道了,先先去吧。”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皇帝下旨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儀典早就準備好了,令諸人參拜行禮,確定君臣名分。燕王府三位公子拜過皇太孫之後,才允許離京。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