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第229章
當次日的朝陽升起的時候, 那些匆匆趕赴蓬萊宮中上朝的官員,自長安城的四面八方匯聚向那含元殿而去,在或快或慢的車轍聲中, 仿佛都藏匿著各自懷揣的心思。
就連一並自紫宸殿行出的天皇天後,大約也很難對這出創舉的推行無動於衷。
當鸞輦往前朝方向緩行的時候,二人討論的話題也還是此事。
“你說東宮那邊昨日有些異動?”李治按了按額角, 無奈問道。
天後此前不建議由他發起糊名,直接和世家正面對峙, 或許真是個再正確不過的決定。
在這幾日間天氣轉涼,他的頭疾似乎又有加重的趨勢, 讓他昨夜又有些沒睡安穩。
若非早已習慣了這等軟刀子割肉的折磨, 李治真不敢確定,自己到底有沒有這個本事在今日上朝。
可這等大事的推行,他又必須親自見證。
只不過這樣一來, 他近來便疏於對李弘的關照了。
“這也是難免的事情。”武媚娘嘆氣,“這糊名的詔令直接下達, 自覺利益受損的人自然要以最快的速度將其阻攔。您這位天皇沒給人以求見聖駕的機會,我這位天後明擺著是打了個冠冕堂皇的旗號後懷有私心, 他們能去找的也只有太子了。”
聽到武媚娘說那“懷有私心”四字,李治不由好笑:“你又何必這麽說自己。”
但聽到最後那半句,他先前還有幾分笑意的面容不覺嚴肅了起來:“這些人當真是將朝廷政務當做可以隨便被他們指手畫腳的東西。若真要將其辯駁商議個明白,他們大可以直接上書呈遞或者在朝堂之上表奏,先去找太子算個怎麽回事。”
這顯然不是什麽尋常的表現。
饒是天後並未告訴他, 這個在太子面前請願的隊伍不是一般的龐大, 也足夠讓李治意識到這其中的拙劣伎倆。
“所以我想先請陛下做好些準備。”武媚娘說道, “他們能拉得下臉皮去找弘兒,也就難免會在今日的朝堂上有些過激的表現。雖說我已讓安定緊急召回了右相, 也特邀許相上朝,有他二人為百官表率支持糊名,但……”
“行了,你不必多說,我心中有數。”李治打斷了她的未盡之言,也隨即嘆了口氣,“這些朝臣中有多少出自世家名門,希望繼續保住自己的優勢,我又怎麽會不知道。”
他們明明已經有了門蔭入仕的特殊渠道,居然還是不滿足於這種種優待,連個糊名科舉都接受不了,當真是被養肥了胃口!
“我想,弘兒應當也有數的。”李治頓了頓,又重新開了口,“此次以你為名提請此事,他該當知道,這是他母親要為他父親促成的事情,他必然不會以太子身份做出反對,否則,他要將自己置於何地呢?”
他兒子怎麽都不該這麽蠢的。
這些意圖攥緊權柄讓天子詔令為他們所挾制的家夥,當真是打錯了算盤。
武媚娘不置可否地笑了笑,“希望如此吧。聽說陛下今年沒少單獨過問弘兒處理政務的能力,只是不知道他能學到他父親的幾成。”
李治的面上有短暫的一瞬顯露出了幾分遲疑糾結的神情,不知是想到了什麽,但在先前的那句推斷面前,他又很快地放下了自己的擔心,轉而答道:“就算還差了些火候,總是有時間教他的。”
武媚娘沒有繼續在這個問題上糾結,在擡眸間已無法讓人看出她目光中的冷意,“那麽,就先請陛下看完今日的這出好戲了。”
李治頷首。“也好,我倒要看看,這些連一點時間都等不了,便要對糊名發起彈劾的,到底都是一些什麽貨色!”
可惜他的風疾一經發作,便動輒影響視線,讓他在端坐於殿前的時候,著實難以看清下頭每一個人的表情,便無法判斷出這其中的各懷鬼胎。
直到第一個人的出列,打斷了他這種無用的審視探尋。
李治目光一凜。
這當先出列的不是別人,正是東宮屬臣、戶部尚書戴至德。
他當即在心中暗罵了一聲。天後所說的東宮異動果然沒錯,只是這些人無法說動太子,幹脆自己親自上了!
戴至德乍聽之下從容,卻又分明有幾分緊繃的聲音也隨即傳入了他的耳中:“臣以為,取士之道若要圖變務必謹慎。前朝將選官之法從察舉制、九品中正制改為科舉制,執行兩代即亡,到我大唐統一天下後將其覆起,又做出了少許調整。細細算來,從提出到今日也不滿九十年,中間還有亂世中斷,該當繼續圖穩,而非在今日災情未平之時貿然破壞常例。”
“破壞常例?戴尚書這句話說得有些可笑了吧。”武媚娘打斷了戴至德的話,“大唐律法在推行的數十年中尚且有數次變遷,以便符合民生需求。哪怕是一個罪案不能用刑律裁定,都有可能導致律令的修正,若是只圖穩定而不思進取,大唐還要大理寺何用!”
“律法如此,選官手段同樣如此。開皇年間隋文帝有此等魄力廢除運行三百多年的九品中正制,改行科舉,今日的陛下前有開疆拓土至於封禪之功,為何不能查漏補缺,在科舉之中多加一條糊名的規則。”
同為東宮屬官的張文瓘本想策應戴至德的諫言,卻被天後的這一番話阻止了腳步。
不知是不是他的錯覺,他覺得天後在說到“要大理寺何用”的時候,將目光投向了他這個大理寺卿的方向,迫使他將本欲說出口的話都先吞咽了回去。
可當他再小心擡眸朝著上方打量的時候,又覺天後的目光分明始終落在戴至德的身上。
戴至德也仍舊固執地頂撞道:“話是這樣說不錯,可律法變更的是細枝末節而非框架,科舉也當如此。糊名一出,選士標準大變,又值天皇以制舉選官,填補各州空缺,難保不會造成人心惶惶。就算當真想要推行此舉,也該先以地方州考作為試點,怎能如今日這般直接大改規章!”
“是人心惶惶,還是你心惶惶啊?”許敬宗慢條斯理地出列,朝著戴至德看來,“不過我還是該當誇你一句的,令尊在太宗朝提出恢覆肉刑,以斷趾取代死罪,總算還是你辦事穩重一點。”
戴至德眼皮一跳。許敬宗的這句話聽起來可一點都不像是一句誇獎。
他的下一句話也已接踵而來:“但穩重歸穩重,戴尚書真是有點對不住你那個表字啊。”
戴至德的表字是什麽?正是“行之”二字。
許敬宗饒有興致地端詳著戴至德不太好看的神情,按捺住了入秋後愈發加劇的胸腔作痛,擡高了音調,“行之行之,正該當先試試後作評價。你起家東宮千牛,而非科舉入仕,又沒有真正參與過此事,有何資格從中置喙。”
“何況,非要說的話,你連自己的本職要務都沒能做好,誰給你的臉在這裏評說科舉之變。若非你戶部難以完成資材調度,何需先設度支巡官,增設轉運使,以配合九河使的工作,又何須天後另擇人手前往河東道、關內道轉運軍糧。”
戴至德簡直要被許敬宗這接連的人身攻擊給氣死,怒道:“一事起一事畢。你若要彈劾我戶部辦事不力,大可單獨提起表奏,而不是用這些事情來證明我不能對科舉糊名發表我的想法。”
大唐官場的言論向來自由,戴至德的這句申訴其實說得一點沒錯。
可他這話一出,卻不見許敬宗的臉上有算盤落空的郁悶,反而只見他的唇角閃過了一縷捉摸不定的笑意。
“好,那我們就事論事。我說戴尚書急於反駁天後創舉,是自己心中惶惶,可不是在胡言亂語。敢請戴尚書告知於我,令郎是如何官至水部員外郎的?”
許敬宗站在堂上仍拄著拐杖,橫看豎看都是一副風燭殘年的模樣,被他說出的話卻仍是擲地有聲:“方今朝堂之上官員冗雜、辦事拖沓,不過是因為有些人自有辦法,讓子孫憑借著長輩之名,通過科舉與銓選罷了。”
“我許敬宗敢說,自己年歲大了便致仕告老,兒子有錯就將其發派邊陲,子女均是憑借真本事出仕,你戴至德敢不敢說出這句話?”
許敬宗步步緊逼:“若不敢的話,我看這科舉糊名當真是勢在必行,也沒你這個戶部尚書在此地提出反駁的機會。”
這話說得簡直一點沒留餘地,偏偏,對上戴至德,許敬宗他還真是立於不敗之地。
要說戴至德的兒子戴良紹真是個庸才那也未必,但比起他官至宰相的祖父和父親,就真的相差太遠了。
他的升遷裏,或多或少有些人情賬要算。
戴至德也怕,許敬宗這等因為致仕便百無禁忌的人,能在他提出否認的下一刻就說,那幹脆讓他的兒子去和許敬宗的孫子比比本事,以驗證他話中真偽。
許敬宗的長孫許彥伯乃是太子舍人,此次並未參與到和他們一道發起的請命之中,但平日裏表現出的文采辭賦本事,尤在許敬宗之上,或許在政治手腕上差了點,但在這等考校中的能力,卻遠勝過戴良紹。
若不想丟臉到禦前來,對戴至德來說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閉嘴。
但即便不得不承認這個事實,戴至德也覺自己實在不想就這麽灰溜溜地退下去。
好在有人在此時出來打了個圓場:“何必上來就將氣氛弄得這麽僵呢?許相嚴於律己,戴相也是牽掛國事而已。”
蕭德昭朝著兩人各自行了個禮,這才繼續說道:“要我看來,戴相之言也不無道理。科舉取士本就年頭尚淺,貿然推行糊名之舉,或許會讓原本能遵照常例選出的人才不能脫穎而出,孰優孰劣還是試點考量為好。”
李清月的目光中閃過了一縷冷意。
這兩個家夥說得好聽,實際上若是真如他們所說舉按照州郡試點來判斷優劣,最後的結果要麽被拖延上數年,要麽就是給了他們在地方上動手腳的機會,能從地方走向中央才怪了。
她當即開口:“蕭侍郎說到試點倒是提醒我了。”
安定公主這一開口,蕭德昭的後背頓時一僵。
這等近乎於條件反射的動作,並未逃過太子李弘的眼睛,也讓他不由在心中暗罵了一聲,安定早年間給這些朝臣帶來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但就算如此,他的這些臣子也真不該是這樣的表現。
真是好生丟臉。
所幸蕭德昭自忖自己可算是有了一位太子一位皇子作為靠山,也有如此之多同仇敵愾的盟友,根本不必對安定公主如此發怵,又旋即鎮定下了面色:“不知大將軍有何指教?”
“也沒什麽。”李清月挑眉,語氣從容地說道,“只是我早就想建議了,有些部門的官員明明該當不從尋常的科舉和銓選之中來,也該當再多看重一點某些履歷,怎麽能跟其他各部統一遴選標準。就比如說——蕭侍郎所在的兵部,就該當再多一點戰場歷練的評判,而非銓選考核,你說是不是?”
“既然蕭侍郎都覺得該當試點推行,不知道我若明日上奏的話,你們兵部能不能多配合一下,正好年末考察也快到了,你們……”
她飽含深意的目光朝著在場的兵部官員一個個看去,簡直像是下一刻就要將人拉去邊地戰場,讓蕭德昭只覺一陣卡殼的難受。
“六部之中,我自認自己也就對兵部最有發言權,相比這個試點我也有些做出指導的本事。正好近來沒有需要大規模發作的戰事,將尚書省與督戰相關的部門清點一番,也算是防患於未然了。”
至於這到底是防患於未然,還是對太子同時坐擁戶部與兵部臣子卻要向她伸手的公報私仇,那就不好說了是吧?
蕭德昭瞠目:“……”
什麽叫做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就是了!
試點試點,比起讓科舉從地方上試點,好像還真是讓安定公主在兵部試點,更符合天後的訴求。
他緊繃著面色,只覺自己被安定公主的神來一筆完全打亂了節奏,不知道該當從何說起。
眼見這樣進退不得的一幕,李弘終於忍不住出聲解圍:“安定,你這話越權了。”
但他不曾看到,也就是在他出聲的同一時間,李治捏緊了扶手。
若非李治此刻目光放眼於朝堂,而非集中在李弘的身上,只怕這位跳出來的太子當即就要感受一下到底何為天皇的註視。
又若非李治的養氣功夫倒還不錯,他也知道今日他該先做個看客,而不是發聲在前,他只怕當即就能變了臉色,讓所有人都看個明白。
可李治顯然不像是他所表現出來的那麽平靜。在聽到太子維護蕭德昭的話出口的那一刻,他還是覺得自己眼前一黑。
他先前還同天後信誓旦旦地說,太子應該對今日局勢有數,現在就被他的表現當場打了臉。
弘兒糊塗啊!這哪裏是他該當表現主君威儀的時候,更不是他該當用“越權”這樣的理由駁斥安定的時候!
偏偏對於李弘來說,他看到的是自己的數位臣屬都朝著他投來了求救的目光,意識到正是自己合該出場發言的時候。
許敬宗能掀戴至德的老底,安定能針對兵部說話,這兩人卻無法對他這位太子做出類似的限制。
也難怪他的那些東宮屬官都覺得只有他能完成破局。
但被兄長出言駁斥,好像一點也沒讓安定公主有所收斂。“越權?”
她冷笑了一聲:“皇兄這話說得好生可笑。與其說我是要插手到尚書省兵部頭上,還不如說,是蕭侍郎之前的那番話著實不著邊際。”
“他說什麽貿然推行糊名之舉,或許會讓原本能遵照常例選出的人才不能脫穎而出,導致耽誤一年的時間,可為何不敢說,此前不曾有糊名的時候,曾經有考生遠途跋涉四千裏,備考十年,跋涉兩月,卻在提交答卷之後因為姓名避諱而未能入選,耽誤的何止一年!”
“何況,科舉不過是入選釋褐官的第一步而已,以歷年升官銓選的人數看,其中占據最大數量的,是我大唐境內想要更進一步的三十五萬地方胥吏,意圖以雜色入流,根本不是每年都不滿百人的科舉及第之人。”
“現在這一項改變不過動在了科舉上,就讓他們一個個出言反對,還言之無物,怎麽不敢告知於天皇天後,他們到底在懼怕什麽!”
怕他們有著高貴的門庭,一流的師資,卻還比不過那些普通人嗎?
李弘目光一沈。
安定這一連串咄咄逼人的話若是沖著蕭德昭、戴至德等人而去,在李弘這裏可能還沒感受得如此明顯。
但在這一刻,那雙凜冽如刀的眼睛直沖他而來,幾乎是在一瞬間就讓他想到了彼時安定在凱旋後問出的那句話——
“你在怕什麽?”
你們在怕什麽!
這可能要比任何一句激將法都要對李弘管用得多。
他當即回道:“但如此一來,考察士人的標準就只此一場考核了,若因此錯過賢才又該如何?以禮部貢院廊下作答,決斷一人命數,未免過於輕率了。”
李清月:“所以皇兄是覺得,絕不能遮掩姓名,必須將考生的名字籍貫都暴露在閱卷官員的面前?”
李弘斬釘截鐵地和他那些東宮官員給出了同樣的答案:“是!”
“……”這個字一出,李治真是殺人的心都有了。
他算是看出來了,之所以是由戴至德等人先發起反駁,而不是什麽出自京兆杜氏、韋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的人,根本就是因為他們早已確定了一個消息,那就是太子將會為他們兜底。
不,不只是兜底那麽簡單。
李治就算看不清李弘的神情,也能從他的聲音裏聽出來——
他一點都沒有被人利用為人作刀的自覺,反而覺得自己真在暢抒己見,做這些朝臣之中的領頭羊!
反而是安定的字字句句間,都和這糊名制發起的初衷無比吻合,也自有一番對上那些世家大姓的底氣。
這才是李唐皇室之人該當拿出來的表現。
哪怕天後在此時悄然握住他的手,都沒能阻止這位天皇陛下此刻繼續上湧的怒火。
因為安定暫時的沈默,仿佛是讓李弘覺得自己找到了乘勝追擊的機會,繼續說道:“不僅不該糊名,還該讓這些考生再提交一份往日的作品,以便綜合評判,這才能讓朝廷選出最為合用的人才。”
劉仁軌當即不給面子地打岔:“那就恕老臣要問太子兩句話了。”
這位當朝右相顯然並不僅僅是安定公主的老師,也是個在行事上足夠鐵面無私的重臣。他何止是在此前的徐州巡查中拿出了驚人的表現,而且上到先帝、中到當今天皇,再到諸位朝臣,就沒有他不敢得罪的,更何況是眼前的太子。
“尋常學子,到底要如何將往日文集送到考官面前?一場制舉貢舉參與者數千,在必要的時候還會從關中挪出放在洛陽舉辦,考官何來時間將其一個個看過去,又記住每一個人的名字?除非讓李敬玄什麽事都別做了,只負責審閱行卷好了。”
李敬玄:“……?”
雖然他也不支持糊名,但他今天還什麽都沒說呢,怎麽就能天降一口大鍋落在他身上的?
他這過目不忘的能力也不是這麽用的吧?
但劉仁軌顯然沒有跟他在此時吵架的意思,已繼續朝著太子問出了第二個問題:“還有,太子覺得這是讓士人將命運決斷於一場糊名之中,實在不公,那麽我倒是想問問太子,救災搶險之事、邊地軍政之務,難道也有給人去交第二次答卷的機會嗎?”
顯然沒有!
真正的大事根本不會給人以猶豫或者糾錯的機會。
若是連參與科舉都要心態失衡,不能做到穩定發揮,那還談什麽做官濟民呢?
“再者說來,我雖不負責主持科舉、銓選相關事宜,但我也知道,近年來時務策考題改動不小,大多不取往年題目,而是和當年要務契合,考察士人針砭時弊的能力,並非只看臨場發揮的文采。”劉仁軌朝著李弘語氣平靜地說道,“太子若是覺得,在這樣的情況下還需要考生以其他手段輔助評判的話,臣當真要懷疑一下,您究竟是不是有選賢舉能的本事了。”
李弘張了張口:“我……”
他該如何說?說他確實沒有怎麽涉足科舉之事,在將早前那些預演好的話說出後,他便不知道自己該當如何了?
他的那些臣子還能請他這個靠山出來挑大梁,他卻該當讓誰來幫他繼續陳說呢?
“夠了!”一道從上首傳來的聲音忽然打破了此刻的僵持,也讓李弘忽然看到面前的劉仁軌挪開了目光,讓他暫時從那等被人審視的狀態中掙脫出來。
可當他辨認出這道聲音正是來自於他的父親,當今天皇的那一刻,他又覺得自己根本不敢去看,阿耶在說出這兩個字的時候到底是一種什麽神情。
他只聽到了李治的聲音傳入了他的耳中,“一個個的,真當朝堂上是市集不成,都下去把自己的想法書寫成文,明日在朝堂之上再議!”
李治目光沈沈地盯著那個並未轉頭的身影,只覺自己若是將人叫到面前,怕是要給對方一頓劈頭蓋臉的訓斥。
但一想到,他的父親當年正是和自己的兒子在一次次的吵鬧中將矛盾升級,最終鬧到了不可開交的地步,李治又覺得自己還是該當給弘兒一次機會。
今日這朝堂之上,天後、許敬宗、安定和劉仁軌的話都應該已經進了弘兒的耳朵,那麽但凡他有一點聰慧的悟性,就應該知道,這是給他重新改口的最好機會。
希望他……別讓自己失望。
可當天皇的儀仗擺駕離開含元殿的下一刻,還未從此地離開的狄仁傑就看到,在太子的身邊幾乎是一眨眼之間就圍上了一群人,將那道尚且有些不知所措的身影給包圍在了其中。
他慨然地搖了搖頭,朝著殿外走去,就見那位方才一點沒給太子留面子的右相正在目送著安定公主離去的背影。
“右相和大將軍不打算多找幾個同路之人嗎?”狄仁傑想到自己早前和劉仁軌同往河南道的交情,還是忍不住開口問道。
“天皇陛下以面呈上書的方式敲定了明日形式,等同於是另一種票決集議,到時候就並不僅僅是這麽幾個人參與其中了。”
以狄仁傑的聰慧倒是能看得出來,相比於原本的科舉形式,天皇其實是更傾向於糊名制度的。
但先讓天後在臺前代言,後有太子為世家發聲,很難說他到底有沒有真正下定決心。
為求穩妥,自然還是再多做一份準備為好。
“那你算同路之人嗎?”
聽到劉仁軌的這句回問,狄仁傑楞住了一瞬,還是快速答道:“算。”
這是一句聽來比李弘那個“是”字還要堅決的答案。
劉仁軌聞言一笑:“那你就不必擔心那麽多了。”
他扶著含元殿前的圍欄,朝著丹鳳門前的這片廣場遠眺,又好像還在看向更遠的地方,“安定在前陣子跟我說過一句話,她說——”
“科舉糊名,乃是利在天下人的大勢所趨,只有知道自己要被潮流卷走的糊塗人,才會選擇用抱團這樣愚蠢的方式來彰顯自己的死不旋踵,所以,根本不必在乎他們到底是又多拉來了幾個助力。”
劉仁軌語氣如常,“懷英,你有聽到那些響應的聲音嗎?”
那是一些,如同潮水一般湧來的聲音。
……
熊津都督府內,祚榮苦著臉,看著姚元崇手腳利索地親自給他收拾完了行李。“我真要去參加此次制舉?”
姚元崇回頭,語氣裏帶著三分威脅:“你不想去?”
這幾年間他大多從事的都是文職,也做著祚榮的授課老師,讓人險些忘記,他早年間是個游俠做派,在邊地任職期間也沒完全放棄了習武。若是真要算的話,還是能當半個武將的。
再加上,他對祚榮怎麽說都有一份老師的壓迫。
“我只是覺得……我才十五歲。”祚榮努力給自己找了個理由,絕不承認他其實是更想去新成立的渤海都督府當個小將。
“十五歲怎麽了?要不是我在大都護麾下已有正式官職,我都想在六年前去長安再拿一個科舉出身,你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姚元崇語重心長,“何況此次科舉采用糊名,你這個靺鞨出身的人也不必擔心被排擠在外,簡直再好不過了。”
祚榮抓了抓頭發。這個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說法真是讓他不知道從何吐槽起。
但大概,打從他在安定公主覆滅高麗那一年被她所擒獲的時候,就已經算是一種“福”了吧。
“好,我去!”在正視了這份挑戰後,這個從骨子裏就有幾分血性的少年當即應道,“若這糊名開考真如你所說,沒有這等對渤海靺鞨的偏見,我自然要證明自己的本事。”
他也要證明,他對得起安定公主對他將近十年的栽培!
姚元崇也並未說錯,能有這個資格參加這頭一次糊名科舉,確實是一種運氣。
在去年中進士的杜審言就氣得少吃了一頓飯。
他這人向來恃才傲物,自覺自己的文章詩歌均是當世翹楚,結果在去年的科舉中他居然輸給了一個不知道從哪裏冒出來的宋守節。
不僅如此,張榜出來的排名裏,在他前面的還有一個人,名叫高瑾,出自渤海高氏。
“若是讓我去考這個糊名科舉,說不定還能讓人更覺我本事出奇呢。”
他坐在汾州隰城的官署中,又忍不住嘆了口氣。
怎麽就差了一年多的時間呢!
倘若他此時仍在進學的話——
那大概就會像是此刻的國子學中出現的情況一般了。
“你真要在明年元月提前下場參考?”
“對!”回答此話的少年人眉如利刀,連帶著整張臉也像是一把蓄勢出鞘的寶劍,“我要提前一年參加科舉。”
“但你今年才進國子學。”友人朝著他提醒道。“何況今年這個新提出的糊名……”
“我正是沖著這個糊名去的。”他回答得不帶半分猶豫,“只有我等有才之士從此次糊名科舉中一躍而出,才有可能讓這個舉措被保留下來。”
他雖然能在十六歲加入國子學就讀,但和諸多同窗相比實在不能算家世出眾。
這個科舉糊名之舉,是真讓他大覺心動。
“你且放寬心吧,我只是……要讓郭元振這個名字出現在進士榜上罷了!”
這句何其意氣風發的誓言,讓坐在窗邊的另外一個同歲少年也擡起了頭,卻並未當即開口。
他望著郭元振的背影,忽然想到了昨日父親跟他說的話。
父親說,他沒有家世傍身,是從鄉閭之中一步步走上來的,把握住了所有能夠讓他進學的機會,經營名聲交往友人,這才成為了天皇的左驍衛郎將、門下詳正學士,在外人品評之中也算是個文武皆備,但若要再進一步,還是要看他們兄弟的本事了。
而他宋之問,確實需要這樣一個公正的品評,作為自己的跳板!
……
這樣的勵志一搏又何止是在國子學中。
這些人其實已比大多數人要條件優越了,起碼在祖輩父輩都有做官之人,只是門庭沒那麽顯赫而已。
更多早已隱沒民間的寒門子弟,才是在這道天後詔令通傳四方之時最為激動的。
……
顏真定踏入院中,就看到韋淳有氣無力地趴在院中的石桌前,在她的面前還擺著一份名錄。
“你不是剛從長安西市采購回來嗎?怎麽忽然這個表現?”
韋淳歪過頭來,“你知道嗎?平日裏我最喜歡的那個烤餅攤關門了,問了問原因,說是他也想要努力一把,將之前擱置的書給重新撿起來。”
顏真定笑道:“這不是好事嗎?你該當恭喜他重拾振作之心才對。”
“是這樣沒錯,但我是在想一件事——”
韋淳頓了頓,方才說道:“你說,這個糊名有沒有可能有一天糊到性別上去?”
顏真定臉上閃過了一絲驚訝,沒想到從韋淳口中說出的會是這樣一句話。
但阿淳舉止大膽也非一日兩日了,她便又很快回過了神來。
韋淳舉著手中的名錄,目光裏滿是一種明知不該、又實在難免湧起的希冀:“你看,這是我們今年教授學生的名字。她們有些剛自雍州等地被接來這裏的時候還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但只需要一年兩年,就學會了半本論語的字。那些更早來到四海行會的人,甚至已經能通讀左傳了。”
“你再看那些被從宮中遣散出來的女官,她們有些還曾經在內文學館中就讀過,又在出來後被澄心姑姑延請了老師繼續教習,我真的不信安定公主只是希望她們能學會書寫賬簿而已。”
那裏面會不會如同天後臨朝,公主出征一般,有著同樣打破常規的可能呢?
當出身已經不是科舉中需要品評的標準後,下一步的改變又會去往哪裏呢?
對於安定公主的信賴和敬仰,讓她覺得自己手中的這份名單,其實遠比她最開始看到的時候,還要沈重得多。
這其中的每一個名字,都好像在組成一個讓人試圖去勾勒的未來。
……
而李治……李治也覺自己手中的名錄沈重得嚇人。
他怎麽都沒想到,在第二日的朝會開始之時,太子不僅沒有迷途知返,還給了他這樣一個莫大的驚喜!
在這份名單位列於前的李弘二字,昭示著這正是一份由他發起的聯名上書。
在後面的一個個名字,正是那些發表過言論、沒發表過言論的東宮屬臣,是那些一門心思想要將科舉糊名逼退回去的世家大戶,還有……
還有一個同樣讓李治沒想到的名字。
那是許王李素節!
這些人的名字拼湊成了一個聲音:讓科舉制保持原本的狀態,不要搞什麽糊名的新鮮玩意。
在太子親自敬獻上這份名錄的發言中,更是將這個意思清清楚楚地說出在了李治的面前。
李治的指尖一陣難以克制地戰栗。
在這份聯名出現在他面前的這一刻,他實在沒有任何一點心情去誇讚李弘統禦下屬的能力。
誰若覺得這是太子號召力的表現,那才是天下頭一號的蠢蛋!
這哪裏是一個未來的儲君該當拿出來的表現,而分明是早已詞窮的臣子意圖逼宮才玩出的戲碼!
“這是你們的意見?”李治幾乎是從牙縫裏擠出的這句話。
好,好得很。
他自己身體欠佳,卻還憐憫兒子也有些病竈纏身,便苦心孤詣地為這個兒子鋪路,可為什麽!
為什麽就是這個寄予了他全部厚望的兒子,已經在不知不覺間變成了那些世家推向前臺的代表。
當他問出這句話的那一刻,他的眼前依然有些模糊,以至於有一個瞬間,當李弘好像終於意識到了李治語氣不對,朝著他擡眸看來的那一刻,李治只覺這張本該良善可親的臉忽然變成了長孫無忌的樣子,又隨即變成了上官儀,最後定格在了一張拼拼湊湊出來的世家嘴臉。
多可笑啊。正是這些一度環繞在他身邊的面孔,想要從他身上蠶食走天子的權柄,又被一個個擊退,於是現在,他們換了一種方式出現在他的面前。
那是李弘一句遲疑的答案:“……是。請天皇陛下謹慎考慮。”
不知道是不是怒火已經徹底籠罩了李治的頭腦,讓他反而從最開始的勃然盛怒中清醒過來了幾分,也在一陣近乎割裂的情緒中慢慢揚起了嘴角。
李治冷笑出聲:“謹慎考慮?”
他的謹慎考慮,是讓天後居中斡旋,將這道詔令以一種更為穩妥的方式推行下去。
是讓太子一步步走向中央大權,在四鄰安定、國中昌盛的局面上坐上天子之位。
是讓那些世家被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一點點剝奪去權力,直到變成皇權的養分。
不是在他早已決定的時候,還有人意圖通過施壓來改變他的決定!
這讓李治本想坐於幕後的所有算盤,都在李弘那句話說出的瞬間,被拋到了九霄雲外。
一個太子,居然拿出此等表現,他能坐得住才怪了!
“我看應當謹慎考慮的人是你!”
李治拍案而起,一把將手中的這份名錄朝著李弘的頭上砸了過去。
這一下暴怒之中的拋擲來得猝不及防,也根本沒給人以躲避的時機,直接正中李弘的額頭。
李弘倒抽了一口冷氣,愕然擡眸,就對上了父親好似正在充血的眼睛。
李治按住桌案的手愈發顫抖,聲音卻噴薄而出,仿佛卷挾著一陣狂怒:“朕——朕怎麽會有你這樣的兒子!”
太子無能,太子無能啊!
此前教授兒子朝堂權術的時候,李治一直在安慰自己,太子的身體不好,學習速度慢一點無妨。
他向來純孝,不喜歡用一些狠辣手段,那也無妨。
但他絕不能像是今日這般,朝著他的父親捅出了悖逆的一刀!
李治只想一口氣將他給罵醒,讓他看看自己到底是在做些什麽。
可方才那一句話竟好像是用盡了他的全部力氣,當他再次想要張口的剎那,一陣天旋地轉的暈眩感完全侵占了他的頭腦。
在這一刻,就連他手下的桌案好像都忽然變成了一道深淵,完全無法支撐住他的身體。
李弘顧不上去捂住自己頭上的傷口,便滿臉驚恐地看到,那大唐最為尊貴的天子忽然停住了動作,而後,就這麽直直地倒了下去。
“阿耶!”
“陛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當次日的朝陽升起的時候, 那些匆匆趕赴蓬萊宮中上朝的官員,自長安城的四面八方匯聚向那含元殿而去,在或快或慢的車轍聲中, 仿佛都藏匿著各自懷揣的心思。
就連一並自紫宸殿行出的天皇天後,大約也很難對這出創舉的推行無動於衷。
當鸞輦往前朝方向緩行的時候,二人討論的話題也還是此事。
“你說東宮那邊昨日有些異動?”李治按了按額角, 無奈問道。
天後此前不建議由他發起糊名,直接和世家正面對峙, 或許真是個再正確不過的決定。
在這幾日間天氣轉涼,他的頭疾似乎又有加重的趨勢, 讓他昨夜又有些沒睡安穩。
若非早已習慣了這等軟刀子割肉的折磨, 李治真不敢確定,自己到底有沒有這個本事在今日上朝。
可這等大事的推行,他又必須親自見證。
只不過這樣一來, 他近來便疏於對李弘的關照了。
“這也是難免的事情。”武媚娘嘆氣,“這糊名的詔令直接下達, 自覺利益受損的人自然要以最快的速度將其阻攔。您這位天皇沒給人以求見聖駕的機會,我這位天後明擺著是打了個冠冕堂皇的旗號後懷有私心, 他們能去找的也只有太子了。”
聽到武媚娘說那“懷有私心”四字,李治不由好笑:“你又何必這麽說自己。”
但聽到最後那半句,他先前還有幾分笑意的面容不覺嚴肅了起來:“這些人當真是將朝廷政務當做可以隨便被他們指手畫腳的東西。若真要將其辯駁商議個明白,他們大可以直接上書呈遞或者在朝堂之上表奏,先去找太子算個怎麽回事。”
這顯然不是什麽尋常的表現。
饒是天後並未告訴他, 這個在太子面前請願的隊伍不是一般的龐大, 也足夠讓李治意識到這其中的拙劣伎倆。
“所以我想先請陛下做好些準備。”武媚娘說道, “他們能拉得下臉皮去找弘兒,也就難免會在今日的朝堂上有些過激的表現。雖說我已讓安定緊急召回了右相, 也特邀許相上朝,有他二人為百官表率支持糊名,但……”
“行了,你不必多說,我心中有數。”李治打斷了她的未盡之言,也隨即嘆了口氣,“這些朝臣中有多少出自世家名門,希望繼續保住自己的優勢,我又怎麽會不知道。”
他們明明已經有了門蔭入仕的特殊渠道,居然還是不滿足於這種種優待,連個糊名科舉都接受不了,當真是被養肥了胃口!
“我想,弘兒應當也有數的。”李治頓了頓,又重新開了口,“此次以你為名提請此事,他該當知道,這是他母親要為他父親促成的事情,他必然不會以太子身份做出反對,否則,他要將自己置於何地呢?”
他兒子怎麽都不該這麽蠢的。
這些意圖攥緊權柄讓天子詔令為他們所挾制的家夥,當真是打錯了算盤。
武媚娘不置可否地笑了笑,“希望如此吧。聽說陛下今年沒少單獨過問弘兒處理政務的能力,只是不知道他能學到他父親的幾成。”
李治的面上有短暫的一瞬顯露出了幾分遲疑糾結的神情,不知是想到了什麽,但在先前的那句推斷面前,他又很快地放下了自己的擔心,轉而答道:“就算還差了些火候,總是有時間教他的。”
武媚娘沒有繼續在這個問題上糾結,在擡眸間已無法讓人看出她目光中的冷意,“那麽,就先請陛下看完今日的這出好戲了。”
李治頷首。“也好,我倒要看看,這些連一點時間都等不了,便要對糊名發起彈劾的,到底都是一些什麽貨色!”
可惜他的風疾一經發作,便動輒影響視線,讓他在端坐於殿前的時候,著實難以看清下頭每一個人的表情,便無法判斷出這其中的各懷鬼胎。
直到第一個人的出列,打斷了他這種無用的審視探尋。
李治目光一凜。
這當先出列的不是別人,正是東宮屬臣、戶部尚書戴至德。
他當即在心中暗罵了一聲。天後所說的東宮異動果然沒錯,只是這些人無法說動太子,幹脆自己親自上了!
戴至德乍聽之下從容,卻又分明有幾分緊繃的聲音也隨即傳入了他的耳中:“臣以為,取士之道若要圖變務必謹慎。前朝將選官之法從察舉制、九品中正制改為科舉制,執行兩代即亡,到我大唐統一天下後將其覆起,又做出了少許調整。細細算來,從提出到今日也不滿九十年,中間還有亂世中斷,該當繼續圖穩,而非在今日災情未平之時貿然破壞常例。”
“破壞常例?戴尚書這句話說得有些可笑了吧。”武媚娘打斷了戴至德的話,“大唐律法在推行的數十年中尚且有數次變遷,以便符合民生需求。哪怕是一個罪案不能用刑律裁定,都有可能導致律令的修正,若是只圖穩定而不思進取,大唐還要大理寺何用!”
“律法如此,選官手段同樣如此。開皇年間隋文帝有此等魄力廢除運行三百多年的九品中正制,改行科舉,今日的陛下前有開疆拓土至於封禪之功,為何不能查漏補缺,在科舉之中多加一條糊名的規則。”
同為東宮屬官的張文瓘本想策應戴至德的諫言,卻被天後的這一番話阻止了腳步。
不知是不是他的錯覺,他覺得天後在說到“要大理寺何用”的時候,將目光投向了他這個大理寺卿的方向,迫使他將本欲說出口的話都先吞咽了回去。
可當他再小心擡眸朝著上方打量的時候,又覺天後的目光分明始終落在戴至德的身上。
戴至德也仍舊固執地頂撞道:“話是這樣說不錯,可律法變更的是細枝末節而非框架,科舉也當如此。糊名一出,選士標準大變,又值天皇以制舉選官,填補各州空缺,難保不會造成人心惶惶。就算當真想要推行此舉,也該先以地方州考作為試點,怎能如今日這般直接大改規章!”
“是人心惶惶,還是你心惶惶啊?”許敬宗慢條斯理地出列,朝著戴至德看來,“不過我還是該當誇你一句的,令尊在太宗朝提出恢覆肉刑,以斷趾取代死罪,總算還是你辦事穩重一點。”
戴至德眼皮一跳。許敬宗的這句話聽起來可一點都不像是一句誇獎。
他的下一句話也已接踵而來:“但穩重歸穩重,戴尚書真是有點對不住你那個表字啊。”
戴至德的表字是什麽?正是“行之”二字。
許敬宗饒有興致地端詳著戴至德不太好看的神情,按捺住了入秋後愈發加劇的胸腔作痛,擡高了音調,“行之行之,正該當先試試後作評價。你起家東宮千牛,而非科舉入仕,又沒有真正參與過此事,有何資格從中置喙。”
“何況,非要說的話,你連自己的本職要務都沒能做好,誰給你的臉在這裏評說科舉之變。若非你戶部難以完成資材調度,何需先設度支巡官,增設轉運使,以配合九河使的工作,又何須天後另擇人手前往河東道、關內道轉運軍糧。”
戴至德簡直要被許敬宗這接連的人身攻擊給氣死,怒道:“一事起一事畢。你若要彈劾我戶部辦事不力,大可單獨提起表奏,而不是用這些事情來證明我不能對科舉糊名發表我的想法。”
大唐官場的言論向來自由,戴至德的這句申訴其實說得一點沒錯。
可他這話一出,卻不見許敬宗的臉上有算盤落空的郁悶,反而只見他的唇角閃過了一縷捉摸不定的笑意。
“好,那我們就事論事。我說戴尚書急於反駁天後創舉,是自己心中惶惶,可不是在胡言亂語。敢請戴尚書告知於我,令郎是如何官至水部員外郎的?”
許敬宗站在堂上仍拄著拐杖,橫看豎看都是一副風燭殘年的模樣,被他說出的話卻仍是擲地有聲:“方今朝堂之上官員冗雜、辦事拖沓,不過是因為有些人自有辦法,讓子孫憑借著長輩之名,通過科舉與銓選罷了。”
“我許敬宗敢說,自己年歲大了便致仕告老,兒子有錯就將其發派邊陲,子女均是憑借真本事出仕,你戴至德敢不敢說出這句話?”
許敬宗步步緊逼:“若不敢的話,我看這科舉糊名當真是勢在必行,也沒你這個戶部尚書在此地提出反駁的機會。”
這話說得簡直一點沒留餘地,偏偏,對上戴至德,許敬宗他還真是立於不敗之地。
要說戴至德的兒子戴良紹真是個庸才那也未必,但比起他官至宰相的祖父和父親,就真的相差太遠了。
他的升遷裏,或多或少有些人情賬要算。
戴至德也怕,許敬宗這等因為致仕便百無禁忌的人,能在他提出否認的下一刻就說,那幹脆讓他的兒子去和許敬宗的孫子比比本事,以驗證他話中真偽。
許敬宗的長孫許彥伯乃是太子舍人,此次並未參與到和他們一道發起的請命之中,但平日裏表現出的文采辭賦本事,尤在許敬宗之上,或許在政治手腕上差了點,但在這等考校中的能力,卻遠勝過戴良紹。
若不想丟臉到禦前來,對戴至德來說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閉嘴。
但即便不得不承認這個事實,戴至德也覺自己實在不想就這麽灰溜溜地退下去。
好在有人在此時出來打了個圓場:“何必上來就將氣氛弄得這麽僵呢?許相嚴於律己,戴相也是牽掛國事而已。”
蕭德昭朝著兩人各自行了個禮,這才繼續說道:“要我看來,戴相之言也不無道理。科舉取士本就年頭尚淺,貿然推行糊名之舉,或許會讓原本能遵照常例選出的人才不能脫穎而出,孰優孰劣還是試點考量為好。”
李清月的目光中閃過了一縷冷意。
這兩個家夥說得好聽,實際上若是真如他們所說舉按照州郡試點來判斷優劣,最後的結果要麽被拖延上數年,要麽就是給了他們在地方上動手腳的機會,能從地方走向中央才怪了。
她當即開口:“蕭侍郎說到試點倒是提醒我了。”
安定公主這一開口,蕭德昭的後背頓時一僵。
這等近乎於條件反射的動作,並未逃過太子李弘的眼睛,也讓他不由在心中暗罵了一聲,安定早年間給這些朝臣帶來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但就算如此,他的這些臣子也真不該是這樣的表現。
真是好生丟臉。
所幸蕭德昭自忖自己可算是有了一位太子一位皇子作為靠山,也有如此之多同仇敵愾的盟友,根本不必對安定公主如此發怵,又旋即鎮定下了面色:“不知大將軍有何指教?”
“也沒什麽。”李清月挑眉,語氣從容地說道,“只是我早就想建議了,有些部門的官員明明該當不從尋常的科舉和銓選之中來,也該當再多看重一點某些履歷,怎麽能跟其他各部統一遴選標準。就比如說——蕭侍郎所在的兵部,就該當再多一點戰場歷練的評判,而非銓選考核,你說是不是?”
“既然蕭侍郎都覺得該當試點推行,不知道我若明日上奏的話,你們兵部能不能多配合一下,正好年末考察也快到了,你們……”
她飽含深意的目光朝著在場的兵部官員一個個看去,簡直像是下一刻就要將人拉去邊地戰場,讓蕭德昭只覺一陣卡殼的難受。
“六部之中,我自認自己也就對兵部最有發言權,相比這個試點我也有些做出指導的本事。正好近來沒有需要大規模發作的戰事,將尚書省與督戰相關的部門清點一番,也算是防患於未然了。”
至於這到底是防患於未然,還是對太子同時坐擁戶部與兵部臣子卻要向她伸手的公報私仇,那就不好說了是吧?
蕭德昭瞠目:“……”
什麽叫做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就是了!
試點試點,比起讓科舉從地方上試點,好像還真是讓安定公主在兵部試點,更符合天後的訴求。
他緊繃著面色,只覺自己被安定公主的神來一筆完全打亂了節奏,不知道該當從何說起。
眼見這樣進退不得的一幕,李弘終於忍不住出聲解圍:“安定,你這話越權了。”
但他不曾看到,也就是在他出聲的同一時間,李治捏緊了扶手。
若非李治此刻目光放眼於朝堂,而非集中在李弘的身上,只怕這位跳出來的太子當即就要感受一下到底何為天皇的註視。
又若非李治的養氣功夫倒還不錯,他也知道今日他該先做個看客,而不是發聲在前,他只怕當即就能變了臉色,讓所有人都看個明白。
可李治顯然不像是他所表現出來的那麽平靜。在聽到太子維護蕭德昭的話出口的那一刻,他還是覺得自己眼前一黑。
他先前還同天後信誓旦旦地說,太子應該對今日局勢有數,現在就被他的表現當場打了臉。
弘兒糊塗啊!這哪裏是他該當表現主君威儀的時候,更不是他該當用“越權”這樣的理由駁斥安定的時候!
偏偏對於李弘來說,他看到的是自己的數位臣屬都朝著他投來了求救的目光,意識到正是自己合該出場發言的時候。
許敬宗能掀戴至德的老底,安定能針對兵部說話,這兩人卻無法對他這位太子做出類似的限制。
也難怪他的那些東宮屬官都覺得只有他能完成破局。
但被兄長出言駁斥,好像一點也沒讓安定公主有所收斂。“越權?”
她冷笑了一聲:“皇兄這話說得好生可笑。與其說我是要插手到尚書省兵部頭上,還不如說,是蕭侍郎之前的那番話著實不著邊際。”
“他說什麽貿然推行糊名之舉,或許會讓原本能遵照常例選出的人才不能脫穎而出,導致耽誤一年的時間,可為何不敢說,此前不曾有糊名的時候,曾經有考生遠途跋涉四千裏,備考十年,跋涉兩月,卻在提交答卷之後因為姓名避諱而未能入選,耽誤的何止一年!”
“何況,科舉不過是入選釋褐官的第一步而已,以歷年升官銓選的人數看,其中占據最大數量的,是我大唐境內想要更進一步的三十五萬地方胥吏,意圖以雜色入流,根本不是每年都不滿百人的科舉及第之人。”
“現在這一項改變不過動在了科舉上,就讓他們一個個出言反對,還言之無物,怎麽不敢告知於天皇天後,他們到底在懼怕什麽!”
怕他們有著高貴的門庭,一流的師資,卻還比不過那些普通人嗎?
李弘目光一沈。
安定這一連串咄咄逼人的話若是沖著蕭德昭、戴至德等人而去,在李弘這裏可能還沒感受得如此明顯。
但在這一刻,那雙凜冽如刀的眼睛直沖他而來,幾乎是在一瞬間就讓他想到了彼時安定在凱旋後問出的那句話——
“你在怕什麽?”
你們在怕什麽!
這可能要比任何一句激將法都要對李弘管用得多。
他當即回道:“但如此一來,考察士人的標準就只此一場考核了,若因此錯過賢才又該如何?以禮部貢院廊下作答,決斷一人命數,未免過於輕率了。”
李清月:“所以皇兄是覺得,絕不能遮掩姓名,必須將考生的名字籍貫都暴露在閱卷官員的面前?”
李弘斬釘截鐵地和他那些東宮官員給出了同樣的答案:“是!”
“……”這個字一出,李治真是殺人的心都有了。
他算是看出來了,之所以是由戴至德等人先發起反駁,而不是什麽出自京兆杜氏、韋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的人,根本就是因為他們早已確定了一個消息,那就是太子將會為他們兜底。
不,不只是兜底那麽簡單。
李治就算看不清李弘的神情,也能從他的聲音裏聽出來——
他一點都沒有被人利用為人作刀的自覺,反而覺得自己真在暢抒己見,做這些朝臣之中的領頭羊!
反而是安定的字字句句間,都和這糊名制發起的初衷無比吻合,也自有一番對上那些世家大姓的底氣。
這才是李唐皇室之人該當拿出來的表現。
哪怕天後在此時悄然握住他的手,都沒能阻止這位天皇陛下此刻繼續上湧的怒火。
因為安定暫時的沈默,仿佛是讓李弘覺得自己找到了乘勝追擊的機會,繼續說道:“不僅不該糊名,還該讓這些考生再提交一份往日的作品,以便綜合評判,這才能讓朝廷選出最為合用的人才。”
劉仁軌當即不給面子地打岔:“那就恕老臣要問太子兩句話了。”
這位當朝右相顯然並不僅僅是安定公主的老師,也是個在行事上足夠鐵面無私的重臣。他何止是在此前的徐州巡查中拿出了驚人的表現,而且上到先帝、中到當今天皇,再到諸位朝臣,就沒有他不敢得罪的,更何況是眼前的太子。
“尋常學子,到底要如何將往日文集送到考官面前?一場制舉貢舉參與者數千,在必要的時候還會從關中挪出放在洛陽舉辦,考官何來時間將其一個個看過去,又記住每一個人的名字?除非讓李敬玄什麽事都別做了,只負責審閱行卷好了。”
李敬玄:“……?”
雖然他也不支持糊名,但他今天還什麽都沒說呢,怎麽就能天降一口大鍋落在他身上的?
他這過目不忘的能力也不是這麽用的吧?
但劉仁軌顯然沒有跟他在此時吵架的意思,已繼續朝著太子問出了第二個問題:“還有,太子覺得這是讓士人將命運決斷於一場糊名之中,實在不公,那麽我倒是想問問太子,救災搶險之事、邊地軍政之務,難道也有給人去交第二次答卷的機會嗎?”
顯然沒有!
真正的大事根本不會給人以猶豫或者糾錯的機會。
若是連參與科舉都要心態失衡,不能做到穩定發揮,那還談什麽做官濟民呢?
“再者說來,我雖不負責主持科舉、銓選相關事宜,但我也知道,近年來時務策考題改動不小,大多不取往年題目,而是和當年要務契合,考察士人針砭時弊的能力,並非只看臨場發揮的文采。”劉仁軌朝著李弘語氣平靜地說道,“太子若是覺得,在這樣的情況下還需要考生以其他手段輔助評判的話,臣當真要懷疑一下,您究竟是不是有選賢舉能的本事了。”
李弘張了張口:“我……”
他該如何說?說他確實沒有怎麽涉足科舉之事,在將早前那些預演好的話說出後,他便不知道自己該當如何了?
他的那些臣子還能請他這個靠山出來挑大梁,他卻該當讓誰來幫他繼續陳說呢?
“夠了!”一道從上首傳來的聲音忽然打破了此刻的僵持,也讓李弘忽然看到面前的劉仁軌挪開了目光,讓他暫時從那等被人審視的狀態中掙脫出來。
可當他辨認出這道聲音正是來自於他的父親,當今天皇的那一刻,他又覺得自己根本不敢去看,阿耶在說出這兩個字的時候到底是一種什麽神情。
他只聽到了李治的聲音傳入了他的耳中,“一個個的,真當朝堂上是市集不成,都下去把自己的想法書寫成文,明日在朝堂之上再議!”
李治目光沈沈地盯著那個並未轉頭的身影,只覺自己若是將人叫到面前,怕是要給對方一頓劈頭蓋臉的訓斥。
但一想到,他的父親當年正是和自己的兒子在一次次的吵鬧中將矛盾升級,最終鬧到了不可開交的地步,李治又覺得自己還是該當給弘兒一次機會。
今日這朝堂之上,天後、許敬宗、安定和劉仁軌的話都應該已經進了弘兒的耳朵,那麽但凡他有一點聰慧的悟性,就應該知道,這是給他重新改口的最好機會。
希望他……別讓自己失望。
可當天皇的儀仗擺駕離開含元殿的下一刻,還未從此地離開的狄仁傑就看到,在太子的身邊幾乎是一眨眼之間就圍上了一群人,將那道尚且有些不知所措的身影給包圍在了其中。
他慨然地搖了搖頭,朝著殿外走去,就見那位方才一點沒給太子留面子的右相正在目送著安定公主離去的背影。
“右相和大將軍不打算多找幾個同路之人嗎?”狄仁傑想到自己早前和劉仁軌同往河南道的交情,還是忍不住開口問道。
“天皇陛下以面呈上書的方式敲定了明日形式,等同於是另一種票決集議,到時候就並不僅僅是這麽幾個人參與其中了。”
以狄仁傑的聰慧倒是能看得出來,相比於原本的科舉形式,天皇其實是更傾向於糊名制度的。
但先讓天後在臺前代言,後有太子為世家發聲,很難說他到底有沒有真正下定決心。
為求穩妥,自然還是再多做一份準備為好。
“那你算同路之人嗎?”
聽到劉仁軌的這句回問,狄仁傑楞住了一瞬,還是快速答道:“算。”
這是一句聽來比李弘那個“是”字還要堅決的答案。
劉仁軌聞言一笑:“那你就不必擔心那麽多了。”
他扶著含元殿前的圍欄,朝著丹鳳門前的這片廣場遠眺,又好像還在看向更遠的地方,“安定在前陣子跟我說過一句話,她說——”
“科舉糊名,乃是利在天下人的大勢所趨,只有知道自己要被潮流卷走的糊塗人,才會選擇用抱團這樣愚蠢的方式來彰顯自己的死不旋踵,所以,根本不必在乎他們到底是又多拉來了幾個助力。”
劉仁軌語氣如常,“懷英,你有聽到那些響應的聲音嗎?”
那是一些,如同潮水一般湧來的聲音。
……
熊津都督府內,祚榮苦著臉,看著姚元崇手腳利索地親自給他收拾完了行李。“我真要去參加此次制舉?”
姚元崇回頭,語氣裏帶著三分威脅:“你不想去?”
這幾年間他大多從事的都是文職,也做著祚榮的授課老師,讓人險些忘記,他早年間是個游俠做派,在邊地任職期間也沒完全放棄了習武。若是真要算的話,還是能當半個武將的。
再加上,他對祚榮怎麽說都有一份老師的壓迫。
“我只是覺得……我才十五歲。”祚榮努力給自己找了個理由,絕不承認他其實是更想去新成立的渤海都督府當個小將。
“十五歲怎麽了?要不是我在大都護麾下已有正式官職,我都想在六年前去長安再拿一個科舉出身,你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姚元崇語重心長,“何況此次科舉采用糊名,你這個靺鞨出身的人也不必擔心被排擠在外,簡直再好不過了。”
祚榮抓了抓頭發。這個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說法真是讓他不知道從何吐槽起。
但大概,打從他在安定公主覆滅高麗那一年被她所擒獲的時候,就已經算是一種“福”了吧。
“好,我去!”在正視了這份挑戰後,這個從骨子裏就有幾分血性的少年當即應道,“若這糊名開考真如你所說,沒有這等對渤海靺鞨的偏見,我自然要證明自己的本事。”
他也要證明,他對得起安定公主對他將近十年的栽培!
姚元崇也並未說錯,能有這個資格參加這頭一次糊名科舉,確實是一種運氣。
在去年中進士的杜審言就氣得少吃了一頓飯。
他這人向來恃才傲物,自覺自己的文章詩歌均是當世翹楚,結果在去年的科舉中他居然輸給了一個不知道從哪裏冒出來的宋守節。
不僅如此,張榜出來的排名裏,在他前面的還有一個人,名叫高瑾,出自渤海高氏。
“若是讓我去考這個糊名科舉,說不定還能讓人更覺我本事出奇呢。”
他坐在汾州隰城的官署中,又忍不住嘆了口氣。
怎麽就差了一年多的時間呢!
倘若他此時仍在進學的話——
那大概就會像是此刻的國子學中出現的情況一般了。
“你真要在明年元月提前下場參考?”
“對!”回答此話的少年人眉如利刀,連帶著整張臉也像是一把蓄勢出鞘的寶劍,“我要提前一年參加科舉。”
“但你今年才進國子學。”友人朝著他提醒道。“何況今年這個新提出的糊名……”
“我正是沖著這個糊名去的。”他回答得不帶半分猶豫,“只有我等有才之士從此次糊名科舉中一躍而出,才有可能讓這個舉措被保留下來。”
他雖然能在十六歲加入國子學就讀,但和諸多同窗相比實在不能算家世出眾。
這個科舉糊名之舉,是真讓他大覺心動。
“你且放寬心吧,我只是……要讓郭元振這個名字出現在進士榜上罷了!”
這句何其意氣風發的誓言,讓坐在窗邊的另外一個同歲少年也擡起了頭,卻並未當即開口。
他望著郭元振的背影,忽然想到了昨日父親跟他說的話。
父親說,他沒有家世傍身,是從鄉閭之中一步步走上來的,把握住了所有能夠讓他進學的機會,經營名聲交往友人,這才成為了天皇的左驍衛郎將、門下詳正學士,在外人品評之中也算是個文武皆備,但若要再進一步,還是要看他們兄弟的本事了。
而他宋之問,確實需要這樣一個公正的品評,作為自己的跳板!
……
這樣的勵志一搏又何止是在國子學中。
這些人其實已比大多數人要條件優越了,起碼在祖輩父輩都有做官之人,只是門庭沒那麽顯赫而已。
更多早已隱沒民間的寒門子弟,才是在這道天後詔令通傳四方之時最為激動的。
……
顏真定踏入院中,就看到韋淳有氣無力地趴在院中的石桌前,在她的面前還擺著一份名錄。
“你不是剛從長安西市采購回來嗎?怎麽忽然這個表現?”
韋淳歪過頭來,“你知道嗎?平日裏我最喜歡的那個烤餅攤關門了,問了問原因,說是他也想要努力一把,將之前擱置的書給重新撿起來。”
顏真定笑道:“這不是好事嗎?你該當恭喜他重拾振作之心才對。”
“是這樣沒錯,但我是在想一件事——”
韋淳頓了頓,方才說道:“你說,這個糊名有沒有可能有一天糊到性別上去?”
顏真定臉上閃過了一絲驚訝,沒想到從韋淳口中說出的會是這樣一句話。
但阿淳舉止大膽也非一日兩日了,她便又很快回過了神來。
韋淳舉著手中的名錄,目光裏滿是一種明知不該、又實在難免湧起的希冀:“你看,這是我們今年教授學生的名字。她們有些剛自雍州等地被接來這裏的時候還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但只需要一年兩年,就學會了半本論語的字。那些更早來到四海行會的人,甚至已經能通讀左傳了。”
“你再看那些被從宮中遣散出來的女官,她們有些還曾經在內文學館中就讀過,又在出來後被澄心姑姑延請了老師繼續教習,我真的不信安定公主只是希望她們能學會書寫賬簿而已。”
那裏面會不會如同天後臨朝,公主出征一般,有著同樣打破常規的可能呢?
當出身已經不是科舉中需要品評的標準後,下一步的改變又會去往哪裏呢?
對於安定公主的信賴和敬仰,讓她覺得自己手中的這份名單,其實遠比她最開始看到的時候,還要沈重得多。
這其中的每一個名字,都好像在組成一個讓人試圖去勾勒的未來。
……
而李治……李治也覺自己手中的名錄沈重得嚇人。
他怎麽都沒想到,在第二日的朝會開始之時,太子不僅沒有迷途知返,還給了他這樣一個莫大的驚喜!
在這份名單位列於前的李弘二字,昭示著這正是一份由他發起的聯名上書。
在後面的一個個名字,正是那些發表過言論、沒發表過言論的東宮屬臣,是那些一門心思想要將科舉糊名逼退回去的世家大戶,還有……
還有一個同樣讓李治沒想到的名字。
那是許王李素節!
這些人的名字拼湊成了一個聲音:讓科舉制保持原本的狀態,不要搞什麽糊名的新鮮玩意。
在太子親自敬獻上這份名錄的發言中,更是將這個意思清清楚楚地說出在了李治的面前。
李治的指尖一陣難以克制地戰栗。
在這份聯名出現在他面前的這一刻,他實在沒有任何一點心情去誇讚李弘統禦下屬的能力。
誰若覺得這是太子號召力的表現,那才是天下頭一號的蠢蛋!
這哪裏是一個未來的儲君該當拿出來的表現,而分明是早已詞窮的臣子意圖逼宮才玩出的戲碼!
“這是你們的意見?”李治幾乎是從牙縫裏擠出的這句話。
好,好得很。
他自己身體欠佳,卻還憐憫兒子也有些病竈纏身,便苦心孤詣地為這個兒子鋪路,可為什麽!
為什麽就是這個寄予了他全部厚望的兒子,已經在不知不覺間變成了那些世家推向前臺的代表。
當他問出這句話的那一刻,他的眼前依然有些模糊,以至於有一個瞬間,當李弘好像終於意識到了李治語氣不對,朝著他擡眸看來的那一刻,李治只覺這張本該良善可親的臉忽然變成了長孫無忌的樣子,又隨即變成了上官儀,最後定格在了一張拼拼湊湊出來的世家嘴臉。
多可笑啊。正是這些一度環繞在他身邊的面孔,想要從他身上蠶食走天子的權柄,又被一個個擊退,於是現在,他們換了一種方式出現在他的面前。
那是李弘一句遲疑的答案:“……是。請天皇陛下謹慎考慮。”
不知道是不是怒火已經徹底籠罩了李治的頭腦,讓他反而從最開始的勃然盛怒中清醒過來了幾分,也在一陣近乎割裂的情緒中慢慢揚起了嘴角。
李治冷笑出聲:“謹慎考慮?”
他的謹慎考慮,是讓天後居中斡旋,將這道詔令以一種更為穩妥的方式推行下去。
是讓太子一步步走向中央大權,在四鄰安定、國中昌盛的局面上坐上天子之位。
是讓那些世家被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一點點剝奪去權力,直到變成皇權的養分。
不是在他早已決定的時候,還有人意圖通過施壓來改變他的決定!
這讓李治本想坐於幕後的所有算盤,都在李弘那句話說出的瞬間,被拋到了九霄雲外。
一個太子,居然拿出此等表現,他能坐得住才怪了!
“我看應當謹慎考慮的人是你!”
李治拍案而起,一把將手中的這份名錄朝著李弘的頭上砸了過去。
這一下暴怒之中的拋擲來得猝不及防,也根本沒給人以躲避的時機,直接正中李弘的額頭。
李弘倒抽了一口冷氣,愕然擡眸,就對上了父親好似正在充血的眼睛。
李治按住桌案的手愈發顫抖,聲音卻噴薄而出,仿佛卷挾著一陣狂怒:“朕——朕怎麽會有你這樣的兒子!”
太子無能,太子無能啊!
此前教授兒子朝堂權術的時候,李治一直在安慰自己,太子的身體不好,學習速度慢一點無妨。
他向來純孝,不喜歡用一些狠辣手段,那也無妨。
但他絕不能像是今日這般,朝著他的父親捅出了悖逆的一刀!
李治只想一口氣將他給罵醒,讓他看看自己到底是在做些什麽。
可方才那一句話竟好像是用盡了他的全部力氣,當他再次想要張口的剎那,一陣天旋地轉的暈眩感完全侵占了他的頭腦。
在這一刻,就連他手下的桌案好像都忽然變成了一道深淵,完全無法支撐住他的身體。
李弘顧不上去捂住自己頭上的傷口,便滿臉驚恐地看到,那大唐最為尊貴的天子忽然停住了動作,而後,就這麽直直地倒了下去。
“阿耶!”
“陛下——”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