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張愛玲
關燈
小
中
大
我看張愛玲
“春山如黛,垂柳如橋,白雲出軸,倦鳥歸巢 ”是一幅靈動的水墨畫,仔細咀嚼起來,有一種清遠深美的淡淡的回音,好像蜻蜓點水溫柔地一躍而過,我喜歡這樣靈動的文字,每當讀到這 些,總要把它們抄錄在筆記本裏,久而久之,我的筆記本裏盛了滿滿的碩果……
前段時間閑著無事,翻看了以前抄錄的幾本筆記,發現抄寫 的最多的便是張愛玲的句子了。
認識張愛玲,是從她身穿高領旗袍的一張黑白照片開始。照片裏,她的下巴微微揚起,散發出高貴冷艷的氣息。
後來查閱相關資料才知道,這位冷艷孤傲的女子出生於貴族名門,她的外曾祖父是著名朝臣李鴻章,祖父是晚清重臣張佩倫,父親張廷重則是封建遺少,良好的出身使張愛玲從小就得以享受最好的教育。她三歲會背古詩,七歲會寫小說,二十幾歲就已經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小說家。
初中的時候,買了一本關於她的散文集,裏面裝幀著她的童年和天才夢。封面和插畫都是我喜歡的,只可惜這本書後來在搬遷的時候遺失了,幸運的是裏面的故事都還深深的記在腦海裏。
張愛玲是個善於在平凡生活裏發現不平凡的女子。她在文章裏說:有一段時間,雜志社向她約稿,她迷茫不知道該寫些什麽,後來出來的散文題目就叫寫什麽。
不論是什麽樣的題材,只要經了張愛玲的描述,總能生出許多美好和驚艷。
我尤其喜歡她對電車的那一段描述:“ 電車軌道像兩條光瑩瑩的水裏鉆出來的曲鱔,抽長了,又縮短了;抽長了,又縮短了,就這麽樣往前移——柔滑的,老長老長的曲鱔,沒有完,沒有完…… ”這樣形象生動的比喻封鎖期間的電車,也只有她才能夠想得出來。
十幾歲就說出了那句“ 出名要趁早 ”的驚世名言以及“生命是一席華美的袍,爬滿了騷子 ”的世故感悟。她的文字背後隱藏著一種世俗的曠古的蒼涼,這種蒼涼和她的經歷有關。
張愛玲雖出身於名門望族,但到了父親張廷重這裏,家境早已大不如前。據悉,他的父親是個十足的煙鬼,經常出入妓院、 賭場等煙花場所。
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是個新時代女性,由於看 不慣父親的所做所為,便拋下了幼小的張愛玲,和姑姑兩個人出國留學,幾年後回來便與父親離了婚。
不久,張愛玲的父親就娶了繼母孫用蕃。
十八歲那年,因為繼母的原因,張愛玲被父親暴打關禁閉, 時間長達半年之久。期間,張愛玲身患痢疾,父親張廷重卻拒絕為她請醫生看病,張愛玲在痛苦中差點死去。後來,張愛玲得幸逃出張家。從此,便斷絕了與張家的關系。
逃出來的張愛玲無處可去,決定去投奔母親。可母親並不歡迎張愛玲的到來。她覺得張愛玲影響了她的生活品質。原本每日的下午茶和周末的約會因為張愛玲只能擱淺,各項生活的開銷讓母親整日生活在抱怨當中,她想讓張愛玲快點結婚,結了婚就有衣服和零食。
也許是張愛玲感覺到了母親的自私。後來她選擇了離開母親的家,從此決定不再踏入。
不幸的童年和顛沛的少女時代造就了張愛玲世故冷漠的性格,這種世故和冷漠在她的小說裏,表現得極為明顯。
她在她事物短篇小說《封鎖》給了吳翠遠和呂宗楨一個美好的開始,卻無時無刻不在透過這對男女,揭露人性的醜惡。她活得太通透了。她能夠輕而易舉地看穿任何一種本性。但她不會輕易同情任何一個人,哪怕是她筆下的人物。
文章的結尾,張愛玲用了這樣一句話總結這段萍水相逢的愛情:
“封鎖期間的一切,等於沒有發生。整個的上海打了個盹,做了個不近情理的夢。 ”
封鎖結束後,兩個原本動心的人就跟死了一樣,各奔東西,甚至彼此都忘記了對方的模樣以及在車上許下的那些話。
意識到這一點,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樣,全身不自覺散發出一 股寒意……
這就是張愛玲,不論她筆下的人物際遇怎樣好,怎樣壞,她總能置身事外,當冷冷的旁觀者。她就像是一個擺渡人,在飄渺的雲湖裏獨自搖桿,將人性的貪婪和弱點擺渡到大眾面前,讓人從故事裏面體會世故,從世故裏面讀懂人生。
多麽慶幸此生能研讀張愛玲的作品,能夠知道這個世界上曾有張愛玲這樣一位女子存在過。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春山如黛,垂柳如橋,白雲出軸,倦鳥歸巢 ”是一幅靈動的水墨畫,仔細咀嚼起來,有一種清遠深美的淡淡的回音,好像蜻蜓點水溫柔地一躍而過,我喜歡這樣靈動的文字,每當讀到這 些,總要把它們抄錄在筆記本裏,久而久之,我的筆記本裏盛了滿滿的碩果……
前段時間閑著無事,翻看了以前抄錄的幾本筆記,發現抄寫 的最多的便是張愛玲的句子了。
認識張愛玲,是從她身穿高領旗袍的一張黑白照片開始。照片裏,她的下巴微微揚起,散發出高貴冷艷的氣息。
後來查閱相關資料才知道,這位冷艷孤傲的女子出生於貴族名門,她的外曾祖父是著名朝臣李鴻章,祖父是晚清重臣張佩倫,父親張廷重則是封建遺少,良好的出身使張愛玲從小就得以享受最好的教育。她三歲會背古詩,七歲會寫小說,二十幾歲就已經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小說家。
初中的時候,買了一本關於她的散文集,裏面裝幀著她的童年和天才夢。封面和插畫都是我喜歡的,只可惜這本書後來在搬遷的時候遺失了,幸運的是裏面的故事都還深深的記在腦海裏。
張愛玲是個善於在平凡生活裏發現不平凡的女子。她在文章裏說:有一段時間,雜志社向她約稿,她迷茫不知道該寫些什麽,後來出來的散文題目就叫寫什麽。
不論是什麽樣的題材,只要經了張愛玲的描述,總能生出許多美好和驚艷。
我尤其喜歡她對電車的那一段描述:“ 電車軌道像兩條光瑩瑩的水裏鉆出來的曲鱔,抽長了,又縮短了;抽長了,又縮短了,就這麽樣往前移——柔滑的,老長老長的曲鱔,沒有完,沒有完…… ”這樣形象生動的比喻封鎖期間的電車,也只有她才能夠想得出來。
十幾歲就說出了那句“ 出名要趁早 ”的驚世名言以及“生命是一席華美的袍,爬滿了騷子 ”的世故感悟。她的文字背後隱藏著一種世俗的曠古的蒼涼,這種蒼涼和她的經歷有關。
張愛玲雖出身於名門望族,但到了父親張廷重這裏,家境早已大不如前。據悉,他的父親是個十足的煙鬼,經常出入妓院、 賭場等煙花場所。
張愛玲的母親黃逸梵是個新時代女性,由於看 不慣父親的所做所為,便拋下了幼小的張愛玲,和姑姑兩個人出國留學,幾年後回來便與父親離了婚。
不久,張愛玲的父親就娶了繼母孫用蕃。
十八歲那年,因為繼母的原因,張愛玲被父親暴打關禁閉, 時間長達半年之久。期間,張愛玲身患痢疾,父親張廷重卻拒絕為她請醫生看病,張愛玲在痛苦中差點死去。後來,張愛玲得幸逃出張家。從此,便斷絕了與張家的關系。
逃出來的張愛玲無處可去,決定去投奔母親。可母親並不歡迎張愛玲的到來。她覺得張愛玲影響了她的生活品質。原本每日的下午茶和周末的約會因為張愛玲只能擱淺,各項生活的開銷讓母親整日生活在抱怨當中,她想讓張愛玲快點結婚,結了婚就有衣服和零食。
也許是張愛玲感覺到了母親的自私。後來她選擇了離開母親的家,從此決定不再踏入。
不幸的童年和顛沛的少女時代造就了張愛玲世故冷漠的性格,這種世故和冷漠在她的小說裏,表現得極為明顯。
她在她事物短篇小說《封鎖》給了吳翠遠和呂宗楨一個美好的開始,卻無時無刻不在透過這對男女,揭露人性的醜惡。她活得太通透了。她能夠輕而易舉地看穿任何一種本性。但她不會輕易同情任何一個人,哪怕是她筆下的人物。
文章的結尾,張愛玲用了這樣一句話總結這段萍水相逢的愛情:
“封鎖期間的一切,等於沒有發生。整個的上海打了個盹,做了個不近情理的夢。 ”
封鎖結束後,兩個原本動心的人就跟死了一樣,各奔東西,甚至彼此都忘記了對方的模樣以及在車上許下的那些話。
意識到這一點,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樣,全身不自覺散發出一 股寒意……
這就是張愛玲,不論她筆下的人物際遇怎樣好,怎樣壞,她總能置身事外,當冷冷的旁觀者。她就像是一個擺渡人,在飄渺的雲湖裏獨自搖桿,將人性的貪婪和弱點擺渡到大眾面前,讓人從故事裏面體會世故,從世故裏面讀懂人生。
多麽慶幸此生能研讀張愛玲的作品,能夠知道這個世界上曾有張愛玲這樣一位女子存在過。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