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構思:我要殺了她
關燈
小
中
大
小說構思:我要殺了她
《春天裏的謀殺案》改編的電影雖然飽受讀者的批評,但烏木的社交媒體賬號上還專門發了篇文章聲援導演,內容大概是,他覺得導演雖然是個剛從電影學院畢業的新人,但本身對於拍電影這件事懷有百分百的激情,這種激情時常讓他想起自己曾經那些悶頭寫作且一直沒有成功的日子,而這本書也正是在那樣的時候寫下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位年輕導演和那個時候的他形成了一種神奇的共鳴。而且,也許是出於某種緣分,出演該電影飾演以他亡妻為原型的女主角的女演員,無論是在外形上,或者是在影片的演繹中,都和他因意外去世的妻子丁念青有著某種巧妙的相似,所以這部電影對他來說意義重大。
當時文章一經發布,直接成為了一個小爆點,加上崔雪花了點錢,很快就讓烏木的知名度又躍上一層樓,並且順利助推他的新書發布。
宋秋還記得當時很多評論都在討論烏木的深情,討論他雲淡風輕的外表下卻隱藏著一顆脆弱破碎的熾熱心靈,還說怪不得他能寫出那麽多直擊人心的作品。這次新書一定要多多支持。
然而事實是,這篇文章是出自電影方的要求,宣發眼看電影口碑和票房雙雙垮塌,想著票房既然難以努力,幹脆和崔雪交涉,提出讓烏木老師站出來稍稍為電影挽回一下口碑,但烏木老師本人覺得幹這事屬於“為五鬥米折腰”,不幹。
於是這樁累活落到宋秋頭上。
看到這篇文章引起如此劇烈的反響,以及大眾對於烏木的稱讚,宋秋一方面是覺得有點好笑,一方面是覺得自己還挺厲害。其實當時烏木看完首映後對於電影的評價是“這傻逼拍的什麽狗屎玩意兒”和“不過女主角挺好看,胸還挺大”。她倒是有過一瞬間的邪念,想把這兩句話串聯成文,給大眾一點震撼。但她不想丟了工作。
於是她開始硬造,她想象著自己要如何繞過大眾在意的點,去創造一個甚至會讓大家有些許共鳴的人設。
第一,不要忤逆大家,不要指鹿為馬。這部電影的難看有目共睹,繞過實際評價,省得被罵。
第二,尋找一點共性。烏木老師憑借《春天裏的謀殺案》一炮而紅,導演卻憑借《春天裏的謀殺案》一炮而糊,雖然結果不共通,但出發點也許是一致的。
第三,既然老師如此在意女主角,那就升華一下他的在意。
第四……沒有第四了,這三點足夠。
烏木看了那文章,倒也沒有什麽特別的情緒,只是在吃飯的時候忽然問宋秋:“你怎麽想到的?說女主角那段?”
“嗯……就只是我看大家最近愛看這種人設的男人,老師你剛好……所以就寫了。”宋秋這樣回答,其實不是她的真實想法。
烏木似乎還想再說點什麽,但端著碗猶豫半天,也沒再吐出一個字。
宋秋心底暗爽,她覺得這是一個破綻。
她第一次讀《春天裏的謀殺案》,被書中男主對妻子的恨意所震驚,那些由男主視角出發描寫的關於夫妻生活的樁樁件件,乍一看口吻平淡而溫暖,但再細究,卻又是一種巧妙的壓抑,像是一個軀體內的兩個人格在互相撕扯,一個在說,看這就是我的生活,另一個在說,這不是我該擁有的生活。當讀這本書讀到第五遍的時候,她甚至覺得,這書裏每一句每一行,都是那個被折磨的男人在怒吼著“我要殺了她”。所以雖然很多人似乎沒有捕捉到這一點,甚至覺得故事的結局有些太出人意料。但對宋秋來說,故事的結局再巧妙不過,因為在故事的結局,這個怒吼的男人真的殺了他的妻子,這是前面所有伏筆的回收。
她因為這種震撼仰慕烏木很多年,雖然後續烏木的作品再也沒有這種讓她讀後頭皮發麻的感覺,但是等她抓住機會當上烏木的助手以後,這點仰慕隨著日覆一日的工作逐漸消磨殆盡。其中最令她大受打擊的一件事,則是她偶然得知,原來烏木是因為妻子在火災中去世,才搬到這個城市。而這個妻子,是從大學開始就陪伴在烏木身邊,見證了他從一無所有到一夜成名的人。
這是一種很難和別人講清楚的情緒,所以宋秋從來也沒和任何人講過這事情,畢竟她沒什麽實質證據,只是一種直擊腦門的感覺,就像她最初讀《春天裏的謀殺案》讀到結局時感受的“果然如此”。
從那一天開始,烏木在她心中形象大變,她最後一點仰慕之情被消耗殆盡後,她對烏木只剩好奇,她開始有意識地在生活中觀察烏木。因為這是絕佳的素材。
一個作家把殺妻的預想就那樣明目張膽地寫在書裏,而這個作家現實裏的妻子真的已經死去,但卻從來沒有人認為他有罪,他們甚至為他的精妙筆法拍手叫好。那麽這個作家會如何呢?他本人是個什麽想法?
當她無意間接到寫下那篇文章的任務時,她腦子裏早就已經將烏木這個人按照她的想法勾勒了無數次。所以她故意在文章結尾寫下關於妻子的那一段,作為一種挑釁。她巴之不得烏木氣得跳腳。雖然烏木的表現並未如她意,但終究是個破綻。
而今晚,則是許久以後出現的第二個破綻。
興許是當年那篇文章裏她所寫的烏木和這位年輕導演形成的神奇共鳴當真鳴叫了起來,又或者她有什麽言靈魔法吧,反正這位導演居然在沈寂多年後又打上烏木作品的主意,主動聯系崔雪商洽版權事宜,而崔雪和烏木商量後,她直接帶著人飛來這座城市,由此有了今晚的會面。
導演席間一直表達對於當初那邊電影改編失敗的歉意,並對烏木當年的聲援表示感謝,同時也不忘提出,自己這些年一直在進修,覺得自己當初確實太固執了等等。總之目的在於讓烏木同意賣出版權,並且親自操刀改編劇本,避免上次事情發生。
宋秋想起來烏木對這位導演的評價,覺得好笑,在認真觀察烏木的表情時,卻又覺得疑惑。烏木幾乎沒有在聽,只是找了些節點做出回應,顯得自己認真在聽,實則似乎一直在思考著什麽事情。崔雪也是這樣,吃飯中途收到一條短信之後就變得心神不明。兩人的心思明顯都不在飯桌上。
直到導演喝得不省人事,忽然提起想要看一看那篇文章中所提及的亡妻時,烏木才突然大夢初醒一般,將話題扯回劇本,又舉起杯子來和導演碰杯,巧妙地繞過了話題。
宋秋再次暗喜。她小說的主人公,快要成型了。
飯局結束,眾人離開,臨走時烏木將崔雪拉住,在門口談了很久,都是關於本月的行程安排、項目尾款一類的事情,宋秋本以為兩個人在飯局上煩惱著同一件事情,現在看來卻不是。
崔雪要走的時候,宋秋找準時機,借著丟垃圾的機會跑出去一看,那電梯果然是往上走。
她肯定是要去找徐新月,而這件事情,烏木肯定不知道,也想不到。畢竟過去她們兩個人曾經爆發過激烈沖突,本來就不怎麽熟悉的人在那之後徹底變成老死不相往來的仇人。
對於這個本來就是由他引起的沖突,烏木做出的唯一努力,就是不讓兩人同時出現在他家裏。
但目前這種巧妙的平衡告吹,崔雪跨過他這個連接兩人的橋梁,直接抵達彼岸。飯桌上的沈思多半正是關於此事。
於是宋秋看見烏木站在陽臺抽煙的背影,覺得事情真是變得有趣起來了。
房間裏所有的分子都在不安地運動著,匯成諸多暗線,以他看不見的方式在湧動。
而他似乎也感應到了這種不平靜,兀自跑到陽臺,試圖躲藏。
夜很深了,對面那棟樓沒有一盞燈在亮著,樓下的路燈也被樹蔭遮蓋。點燃的煙頭像一盞無力的燈,支在他手指中間。
他回憶起很多年前那個夜晚,就是用這樣一支煙,點燃了窗簾。
宋秋回到房間,打開筆記本,寫下這段話。
然後又劃掉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春天裏的謀殺案》改編的電影雖然飽受讀者的批評,但烏木的社交媒體賬號上還專門發了篇文章聲援導演,內容大概是,他覺得導演雖然是個剛從電影學院畢業的新人,但本身對於拍電影這件事懷有百分百的激情,這種激情時常讓他想起自己曾經那些悶頭寫作且一直沒有成功的日子,而這本書也正是在那樣的時候寫下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位年輕導演和那個時候的他形成了一種神奇的共鳴。而且,也許是出於某種緣分,出演該電影飾演以他亡妻為原型的女主角的女演員,無論是在外形上,或者是在影片的演繹中,都和他因意外去世的妻子丁念青有著某種巧妙的相似,所以這部電影對他來說意義重大。
當時文章一經發布,直接成為了一個小爆點,加上崔雪花了點錢,很快就讓烏木的知名度又躍上一層樓,並且順利助推他的新書發布。
宋秋還記得當時很多評論都在討論烏木的深情,討論他雲淡風輕的外表下卻隱藏著一顆脆弱破碎的熾熱心靈,還說怪不得他能寫出那麽多直擊人心的作品。這次新書一定要多多支持。
然而事實是,這篇文章是出自電影方的要求,宣發眼看電影口碑和票房雙雙垮塌,想著票房既然難以努力,幹脆和崔雪交涉,提出讓烏木老師站出來稍稍為電影挽回一下口碑,但烏木老師本人覺得幹這事屬於“為五鬥米折腰”,不幹。
於是這樁累活落到宋秋頭上。
看到這篇文章引起如此劇烈的反響,以及大眾對於烏木的稱讚,宋秋一方面是覺得有點好笑,一方面是覺得自己還挺厲害。其實當時烏木看完首映後對於電影的評價是“這傻逼拍的什麽狗屎玩意兒”和“不過女主角挺好看,胸還挺大”。她倒是有過一瞬間的邪念,想把這兩句話串聯成文,給大眾一點震撼。但她不想丟了工作。
於是她開始硬造,她想象著自己要如何繞過大眾在意的點,去創造一個甚至會讓大家有些許共鳴的人設。
第一,不要忤逆大家,不要指鹿為馬。這部電影的難看有目共睹,繞過實際評價,省得被罵。
第二,尋找一點共性。烏木老師憑借《春天裏的謀殺案》一炮而紅,導演卻憑借《春天裏的謀殺案》一炮而糊,雖然結果不共通,但出發點也許是一致的。
第三,既然老師如此在意女主角,那就升華一下他的在意。
第四……沒有第四了,這三點足夠。
烏木看了那文章,倒也沒有什麽特別的情緒,只是在吃飯的時候忽然問宋秋:“你怎麽想到的?說女主角那段?”
“嗯……就只是我看大家最近愛看這種人設的男人,老師你剛好……所以就寫了。”宋秋這樣回答,其實不是她的真實想法。
烏木似乎還想再說點什麽,但端著碗猶豫半天,也沒再吐出一個字。
宋秋心底暗爽,她覺得這是一個破綻。
她第一次讀《春天裏的謀殺案》,被書中男主對妻子的恨意所震驚,那些由男主視角出發描寫的關於夫妻生活的樁樁件件,乍一看口吻平淡而溫暖,但再細究,卻又是一種巧妙的壓抑,像是一個軀體內的兩個人格在互相撕扯,一個在說,看這就是我的生活,另一個在說,這不是我該擁有的生活。當讀這本書讀到第五遍的時候,她甚至覺得,這書裏每一句每一行,都是那個被折磨的男人在怒吼著“我要殺了她”。所以雖然很多人似乎沒有捕捉到這一點,甚至覺得故事的結局有些太出人意料。但對宋秋來說,故事的結局再巧妙不過,因為在故事的結局,這個怒吼的男人真的殺了他的妻子,這是前面所有伏筆的回收。
她因為這種震撼仰慕烏木很多年,雖然後續烏木的作品再也沒有這種讓她讀後頭皮發麻的感覺,但是等她抓住機會當上烏木的助手以後,這點仰慕隨著日覆一日的工作逐漸消磨殆盡。其中最令她大受打擊的一件事,則是她偶然得知,原來烏木是因為妻子在火災中去世,才搬到這個城市。而這個妻子,是從大學開始就陪伴在烏木身邊,見證了他從一無所有到一夜成名的人。
這是一種很難和別人講清楚的情緒,所以宋秋從來也沒和任何人講過這事情,畢竟她沒什麽實質證據,只是一種直擊腦門的感覺,就像她最初讀《春天裏的謀殺案》讀到結局時感受的“果然如此”。
從那一天開始,烏木在她心中形象大變,她最後一點仰慕之情被消耗殆盡後,她對烏木只剩好奇,她開始有意識地在生活中觀察烏木。因為這是絕佳的素材。
一個作家把殺妻的預想就那樣明目張膽地寫在書裏,而這個作家現實裏的妻子真的已經死去,但卻從來沒有人認為他有罪,他們甚至為他的精妙筆法拍手叫好。那麽這個作家會如何呢?他本人是個什麽想法?
當她無意間接到寫下那篇文章的任務時,她腦子裏早就已經將烏木這個人按照她的想法勾勒了無數次。所以她故意在文章結尾寫下關於妻子的那一段,作為一種挑釁。她巴之不得烏木氣得跳腳。雖然烏木的表現並未如她意,但終究是個破綻。
而今晚,則是許久以後出現的第二個破綻。
興許是當年那篇文章裏她所寫的烏木和這位年輕導演形成的神奇共鳴當真鳴叫了起來,又或者她有什麽言靈魔法吧,反正這位導演居然在沈寂多年後又打上烏木作品的主意,主動聯系崔雪商洽版權事宜,而崔雪和烏木商量後,她直接帶著人飛來這座城市,由此有了今晚的會面。
導演席間一直表達對於當初那邊電影改編失敗的歉意,並對烏木當年的聲援表示感謝,同時也不忘提出,自己這些年一直在進修,覺得自己當初確實太固執了等等。總之目的在於讓烏木同意賣出版權,並且親自操刀改編劇本,避免上次事情發生。
宋秋想起來烏木對這位導演的評價,覺得好笑,在認真觀察烏木的表情時,卻又覺得疑惑。烏木幾乎沒有在聽,只是找了些節點做出回應,顯得自己認真在聽,實則似乎一直在思考著什麽事情。崔雪也是這樣,吃飯中途收到一條短信之後就變得心神不明。兩人的心思明顯都不在飯桌上。
直到導演喝得不省人事,忽然提起想要看一看那篇文章中所提及的亡妻時,烏木才突然大夢初醒一般,將話題扯回劇本,又舉起杯子來和導演碰杯,巧妙地繞過了話題。
宋秋再次暗喜。她小說的主人公,快要成型了。
飯局結束,眾人離開,臨走時烏木將崔雪拉住,在門口談了很久,都是關於本月的行程安排、項目尾款一類的事情,宋秋本以為兩個人在飯局上煩惱著同一件事情,現在看來卻不是。
崔雪要走的時候,宋秋找準時機,借著丟垃圾的機會跑出去一看,那電梯果然是往上走。
她肯定是要去找徐新月,而這件事情,烏木肯定不知道,也想不到。畢竟過去她們兩個人曾經爆發過激烈沖突,本來就不怎麽熟悉的人在那之後徹底變成老死不相往來的仇人。
對於這個本來就是由他引起的沖突,烏木做出的唯一努力,就是不讓兩人同時出現在他家裏。
但目前這種巧妙的平衡告吹,崔雪跨過他這個連接兩人的橋梁,直接抵達彼岸。飯桌上的沈思多半正是關於此事。
於是宋秋看見烏木站在陽臺抽煙的背影,覺得事情真是變得有趣起來了。
房間裏所有的分子都在不安地運動著,匯成諸多暗線,以他看不見的方式在湧動。
而他似乎也感應到了這種不平靜,兀自跑到陽臺,試圖躲藏。
夜很深了,對面那棟樓沒有一盞燈在亮著,樓下的路燈也被樹蔭遮蓋。點燃的煙頭像一盞無力的燈,支在他手指中間。
他回憶起很多年前那個夜晚,就是用這樣一支煙,點燃了窗簾。
宋秋回到房間,打開筆記本,寫下這段話。
然後又劃掉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