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 84 章

關燈
第 84 章

第84章

印著學生名字, 籍貫的卷子發下來之後,紀元大致掃了一眼,確定沒有問題。

剛要動筆, 只見身邊士兵得命, 檢查學生信息, 確認無誤後, 考試正式開始。

士兵動作整齊,是早就商議過的。

這是為了確認科舉士子是否冒籍,雖說如今對科舉放開了許多,但還有一些人戶是不能科考的。

比如有過罪罰的,被剝奪功名的,再比如娼優之流。

除此之外, 也是再次確認大家的戶籍。

鄉試的考試,必須在自己戶籍地進行考核,朝廷選派官員,也會避開本地戶籍, 為了防止科舉舞弊。

雖然舞弊的現象屢禁不止, 但總體來說, 還是要更公平一些,否則根本達不到科舉選拔人才的要求。

從科舉誕生的本身,就是為了給朝廷選拔賢能,不管後面發展得是否僵硬。

但在現在,在天齊國,還是一個較為先進的方法。

甚至在千年後, 整個地球的大部分政府部門, 也還是以此為雛形。

確認過考生信息無誤後,考場上再次安靜下來。

紀元心道, 怪不得李錦蔡豐嵐他們說,上次鄉試緊張得要命。

畢竟六天的時間,你身邊永遠站著一個士兵。

甚至還有來回巡邏的侍衛,再加上固定的兩位考官。

膽子稍微小點的,估計都能哭出聲。

可此時也是不能哭的,哭的話,會被視作擾亂考場紀律。

稍微嚴格些的考官就會把人清出去,再嚴重的,下一年科舉也不許再考。

這幾乎就是斷送前途了。

巡邏的侍衛跟兩位監視官都是朝廷派下來的,面容嚴肅,目光如炬。

在這種眼神下,紀元深吸口氣,開始答題。

之前鄉試是三天,一天一場,

第一場考《四書》三篇,一篇五百字以上。

《五經》四篇,每篇八百字以上。

五經的題目為五選二,或者五選一。

比如只選春秋,那就寫四篇春秋文章即可,題目都已經印在試卷上了。

算下來,從早上辰時開始,早上八點開始,一直到晚上六點。

一共要寫近五千字。

怪不得說工程量大,也就紀元這種習慣快寫的人並不覺得辛苦。

今年改為兩天一場,時間確實寬松很多。

仔細想來,除了對考生心態折磨之外,倒真的能好好作答了。

紀元磨墨的時候,已經在思考第一題。

考場上,四書的題目大家都一樣。

第一題為,後生可畏。

此話出自《論語》第九章。

單看這四個字,自然會想到如今的用法,誇讚年輕人有勇氣,值得尊敬。

但此章原文卻是:“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意思是,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尊敬的,但誰知道現在的年輕人不如以前,四五十了還沒有好的道德名聲,也就不足以畏懼了。

大家都知道,孔子對學問的態度,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用今日的話,就是有些厚古薄今。

用現代人眼光來看,便是對孔夫子,也會說一句,要懂得取之精粹,去之糟粕。

但如今是不能講的,至少不能公開講。

要紀元講,他才不信什麽焉知來者不如今也。

今天的人怎麽就比不上以前的了?

他更信那句話,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但這是科舉,真寫下來,他可以直接被拉出去砍頭了。

如此氣勢恢宏的詩句,也不是他這個小學生能寫出來的。

之前學究講,要揣摩考官的心思,自然也要揣摩朝廷以及執政者的心意。

紀元寫下,他有生之來頭一次的“斷章取義”。

“聖人於年之少者,以有成期之,以無成警之也!”①

孔夫子這麽說青年人,是因為對他們有期望!說這種話,也是為了警告他們!不要一事無成!

紀元半點也沒有心虛。

不過也理解了,為什麽有那麽多版本的經典解讀。

實在是大家都有不同的看法啊。

比如這句後生可畏,一般人都會拿來誇人,誰還管後面寫的是什麽。

反正好用就行!

能解釋的通就行!

他的理解就是,孔夫子為了鞭策大家,這才說現在的年輕人不如以前的人!

第一句話定下基調之後,接著往下寫。

“夫學時而已矣,時之所在而所以畏不畏者,因之學者寧無懼矣乎?夫子所以深致意於後生者如此。”②

學習就是好好溫習並付出行動,能不能認真學習,也看學生們自己。

所以也沒有什麽敬不敬畏的,全看學不學習。

夫子說這句話,就是為了勸說啊。

後面的內容,就是將青年人要如何學習,如何做到真正的後生可畏,分析其中道理,剖析裏面的觀念。

最後結尾講,同一個人,講他年少的時候被人敬畏,跟說他年老的時候默默無聞是不沖突的。

這是學習跟不學習之間的區別。

無論何時,都要保持敬畏,保持自己的學習態度,這才是對的。

紀元的文章帶了些浩然之氣,一口氣寫完,紀元反而越發精神。

他這個特點,在童試的三場開始裏,已經顯現出來。

越到遇到考試,特別是大考,竟然越寫越精神,有種下筆如神助的感覺。

如今多讀了幾年書,年歲也到十四,這個特點不僅沒有丟掉,反而越來越明顯。

紀元吃了口梨,準備下一個題目。

按照學究所說,既然出了一篇《論語》。

第二篇就該從《中庸》選。

第三篇則是《孟子》。

一般的出題順序都是這樣。

紀元擦幹凈手,往後翻了一頁。

還真是。

第二篇出自《中庸》,甚至是中庸的開篇。

題目為“莫見隱乎”。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此開篇講述了天地的關系。

中庸說,天賦賜予的是性情,率性的便是道,堅持自己的道,那就成了教。

依次遞進其中的關系。

作為君子,不能離開自己的道,如果拋棄自己的本性,那就不能再成為道。

不管是有沒有人看到,有沒有聽到,都要嚴格要求自己。

這一篇當中,也有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就是君子慎獨。

在沒有人的地方,也要嚴格要求自己。

中庸的哲學意義跟佛學許多地方,還有共通之處。

比如研究並學習過佛學的蘇軾,他寫過一篇《中庸論》,其中還用佛學,等來支撐他的文章。

其中也詳細講了“道”,還講“道之難明也”。

可見“道”之艱難,道之渺小,道之重要。

所以此題的解法,已經在明面上。

紀元提筆。

“《中庸》即心之所發,而其幾為至著焉!”③

中庸,就是按照自己的內心做事,所以細微之處就會很明顯!

畢竟只有認識到自己是什麽樣的人,才不會t被欺騙。

認清自己,是件多麽重要的事。

天下之道不可能離開這件事。

人的想法看似很小,但影響的就是自己本身。

這個人是好是壞,全在一念之間,只有獨處的時候也保持本心,保持自己的中和,才能做一個真正的中和的人。

這樣的人多了,國家跟社會才會安定雲雲。

所以,君子可不慎乎?

所以君子能不慎獨嗎?

這篇文章寫完,早上竟然過了大半。

紀元起來活動活動筋骨,把上午兩篇給謄抄一遍,正好發中午的飯食。

鄉試發的吃食依舊是幹巴巴的餅子,甚至是早上做的。

也有考生說這是“豬食”,他們這些考生就是圈裏的豬。

此話是有辱斯文,但私下裏不少人是認同的。

可該吃還是要吃一點,下午還有考試呢。

第一場考試為兩日時間,紀元也就放松了會,中午甚至閉目養神。

再起來,繼續做四書的第三題,也就是四書最後一篇文章。

依舊是五百字。

學究依舊押題很準,確實出自《孟子》。

第三題,“不知者以為為肉也。”

此題出自《孟子·盡心》。

講的是一個典故。

孔子五十多歲的時候,曾任魯國大司寇,在齊魯兩國會盟的夾谷之會上為魯國贏得外交勝利。

可惜短暫的政治頂峰,迎來是出名的,魯公不分祭肉給孔子,孔子決定離開魯國事件。

都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作為祭祀用的肉,國君都會分給自己的臣子們。

而魯公每次郊祭,都會分肉給孔子,那次卻故意不給,所以孔子離開,這也是出名的“周游列國”。

而這題的前後文說的,就是分析這件事。

孟子作為積極保衛孔子思想的“門人”,他說:“虞國沒有重用百裏奚所以亡國,秦穆公用了他成了霸主。可見不用賢能的人,就會導致國家的滅亡。”

之後又舉了很多例子,大概就是說,不用賢能的人,國家就會滅亡。

再後來,就是這句“不知者以為為肉也。”

結合上面的典故,意思是,孔子在魯國當司寇,魯公卻不重視,連祭祀用的肉都不給。

不知道孔子的人,以為他是因為祭肉所以離開。

知道他的人,認為他是因為魯國國君的無禮。

但是呢,孔子不想多說什麽,因為他害怕因為這點事,國君被指責,所以才用祭肉的事情離開。

孔子多麽有賢德啊,這種仁德君子,不是普通人能明白的。

看完大概的意思,就明白此句“不知者以為為肉也。”說的是什麽了。

這句話拿出來,頗有些現代那句,不知全貌,不好評價的意思。

但孟子所做的解釋,其實也是他的猜測。

可總體來講,就是告訴上位者,任用有賢能的人有多重要。

最好還是孔子這樣受了委屈也不會多說的賢能。

或許是這樣的思想,千年來的讀書跟帝王,多多少少都被影響。

任用有賢能的人,這沒錯。

但什麽是賢能,卻還要再思量。

紀元繼續寫:“揣聖人之所為者,知不知皆無當也。”

“甚矣知聖人之難也,為肉耶,為無禮耶?不知者如是,知者亦僅如是雲爾矣。”④

揣測聖人為什麽那麽做,不管知道的,還是不知道的,都不符合實際。

想要知道聖人的做法是很難的。

為了烤肉嗎?為了不守祭祀禮儀嗎?

誰知道呢,知不知道都是那樣。

紀元閉著眼寫,從祭祀的禮儀,再到事情的大小,再到兩位聖人的心思。

最後講那魯國國君對此沒有猜測嗎?

猜測又怎麽樣,難道還會改變自己的想法?

後面寫完,紀元揉揉太陽穴。

四書的三題總算寫完了。

辯論這些,不如他做幾道數學題?

有時候,就是對古人了解得太深了,以史為鑒沒錯,可也不能真的把孔孟兩位夫子的每一句都翻來覆去地分析吧。

算了,科考而已。

只是紀元心裏這句,科考而已,讓其他人聽了,估計要驚掉下巴。

你對科舉的態度是不是太輕佻了?!

別人都是嚴陣以待,你呢?你就是當題目來做啊!

都說文章是抒發個人想法的。

紀元的文章卻很有意思,他應對文章的方法十分老練,什麽樣的題目,輕松答出什麽樣回答。

個人想法又十分不同,不會違背自己的本心,也不會強行讓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

紀元的文章風格,早就形成。

時間還寬裕,紀元並未急著寫那四篇五經,先是整理好前面的試卷。

今日的四篇五經,紀元準備做一篇,剩下的三篇明日養足精神再寫。

兩日時間,他並不著急。

他在考場裏面有條不紊考試,外面的人卻著急的很。

特別是府學眾人。

還有便是賈昊,趙雲天的家人。

後兩者,斷定他們能考上,大家的水平,心裏還是有數的。

可能不能當第一,這很重要。

鄉試第一,就是解元。

雖然之前都講什麽小三元,但到底是民間的喊法。

真正能記到朝廷檔案裏的,只能從鄉試算起。

畢竟朝廷一直說科舉三試,指的可不是什麽童試,鄉試,會試。

正兒八經的,都是鄉試,會試,殿試。

之前的他們撈不著就算了。

當鄉試第一,真的很重要。

退一萬步說,有了鄉試第一這個名頭,便是直接去做舉人的官,那也是行的。

更別說,不管賈昊還是趙雲天,大家都很年輕。

進士很有希望。

可說到年輕,眾人眼皮一跳。

紀元更年輕啊。

不怪這兩家如此焦慮。

誰讓對方文章寫得好,年紀也不大。

從哪看都是前途無量,後生可畏。

現在想想,只能期盼他年紀太小,在席舍裏扛不住了。

十四歲,雖說年紀不算太小。

可到底是個少年人的年紀,沈不住氣很正常。

科舉場上沈不住氣,那就完了。

這麽想著,鄉試考場還真的清出去一個學生。

再一打聽,年紀真的不算大。

這讓很多人來了精神。

萬一是紀元呢?

李錦爹娘都趕過去看了,整個人嚇的要死。

殷博士雖然沒去,但殷小一去了。

再看被丟出來的學生,整個人呆呆傻傻的,雙手發抖,哭個不停。

看著也十六七了。

誰說他年紀很小的啊。

直到他家人過來接走,看熱鬧的人才散開。

每年鄉試都會有這種事,並不算稀奇。

從一開始進考場,這些學生就呆滯得厲害,腦子幾乎不會轉了。

這是緊張到極點的表現,最讓人可惜的是,這種類型的考生,其實成績不算特別差。

如果真的成績不好,反而放松得厲害。

本來就緊張,貢院考場的環境又加劇這種情緒,突發呆滯木訥都是有可能的,甚至可以算病理性的緊張。

聽到這種消息,外面的書生們心裏戚戚然。

好在考場內裏,只有那學生周圍的考生受了些影響,其他人都不知情。

而紀元好巧不巧,就是被影響的那個。

他就是聽到旁邊撲通一聲,旁邊的士兵便走進去,看到情況之後,又來了醫士施針,直接把人擡出去。

看著好端端的人被擡走,誰心裏也不是滋味。

紀元旁邊的士兵盯著他,好奇這個年紀更小的考生,會不會也被影響。

附近好幾個學生這會都有些發抖,他會怎麽樣。

古人雖然不知道情緒影響人的科學原理。

但當兵的人都知道,軍營裏最怕就是炸營。

處在戰爭環境下的人,面臨高壓環境,神經會變得敏感脆弱,稍稍觸動,便會一發不可收拾。

營地裏互相廝殺都是有可能的。

這些情緒,還會影響到身邊的人,從而形成連鎖反應。

那這個考生呢?

考場上,對學生來說是煎熬,對守著的士兵,巡邏的侍衛,同樣是煎熬。

他也只能用這個打發時間了。

紀元垂下眼,認真撫平自己的卷子,稍作停歇,繼續寫自己《五經》第一題。

《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

美玉不經雕琢,不會成為器皿。

人不學習,就不會通曉道理。

紀元並未聯系上下文,而是直接在這一句上做了解釋。

美玉需要雕琢,人也需要成長。

挫折波瀾,都不是我們想要的。

但不想要,就不存在嗎?

遇到了,便坦然面對,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紀元寫到這一t句的時候,還確認過,此話天齊國也過,下意識松口氣。

有就好,有就好。

他自己詩詞寫作教程也看了很多,但真讓他自己寫,還是心裏打鼓的。

可別再出現隨手一寫就是經典名篇的場景了。

他這個臉皮,還沒厚到那種程度。

紀元自己想著,嘴角帶了些格外輕松的笑。

看得侍衛瞪大眼睛。

這人沒事吧?

他非但不緊張,還輕松地笑?

他們指揮營的將軍也沒這種氣魄啊。

這考試不是特別重要嗎?

臨危不亂,臨陣不慌,這也太厲害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