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20章 【紀實詩】杜甫三絕句

關燈
第20章 【紀實詩】杜甫三絕句

“您、您真的是太宗嗎?”

郭子儀跪在石潭邊,不可置信地望著水面上緩緩浮現的男人面孔。他透過水幕端詳著對方,眼底卻不由漫起濕意。

男人不過四十來歲,眼似寒星,面目威嚴。聽到郭子儀發問,他的目光定格在郭子儀胸前的軟甲上,許久才微一頷首:“爾是何人?”

“臣……臣左武衛大將軍、天德軍使、安北副都護郭子儀。”

郭子儀恭敬叩首。

聽到郭子儀這三個字,李世民面上浮現一絲訝然,他隔著銅鏡略略打量了眼,唇畔隨即露出笑意。

他朝身側招了招手:“義貞,藥師,來。”

水幕上很快又出現兩個穿著軟甲的男人。

程知節和李靖站到李世民的身側,對上郭子儀激動的眼神,程知節捋著胡須哈哈一笑:“看來你認得我倆。”

“認得,自然認得。”

郭子儀忙不疊地點頭,能與百年前的開國名將親自對話,這簡直令他欣喜若狂。若不是他已經一把年紀,但凡年輕個十歲二十歲,他定要對兩位將軍傾吐衷腸、一訴崇拜之情。

“認得就好。”李靖點了點頭,和程知節對視一眼,緩緩道:“鄴城之戰,我和知節都已知曉。依據仙人的介紹和詩聖的詩句,我倆琢磨出了個行軍策略。就是不知你那裏的節度使是為何職,又各自領兵幾人?等你有空,我們想與你細細商討。”

聽到兩位名將願意指點自己,郭子儀激動得渾身發抖,不知如何是好。而他背後站著的哥舒翰、李光弼等人也不由眼紅,紛紛上前自我介紹。

“都有份,人人有份!”

望著銅鏡裏那一張張堅毅的面孔,程知節不由滿意微笑。他隔空點了點哥舒翰,抖著手上的潼關輿圖,鄭重道:“哥舒翰,備好輿圖,一會兒你先來。”

哥舒翰欣喜點頭。

眼見程知節扒著銅鏡越說越來勁,李世民有些不樂意了。他將銅鏡往懷裏攬了攬,偷偷調轉角度,確保鏡子只映照自己一人:

“行了義貞,讓朕再講幾句,你和藥師先去旁邊侯著。”

“聖人,您問問,杜詩聖在那邊嗎?”長孫無忌、房玄齡一眾文臣眼巴巴地看著李世民手裏的銅鏡,將寫著詩句的絹布往前一遞:“可否請他給《新安吏》做個註?”

提到杜甫,李世民也不由來了興致:“郭子儀,杜甫可在?讓他上前。”

杜甫很快就出現在了銅鏡中,李世民細細端詳,目光在杜甫尚且年輕的面龐和他清澈的眸子上一轉,隨即笑了起來:“看來詩聖還年輕——那些詩,不是你現在寫的吧?”

杜甫驚訝地行禮回覆:“太宗聖明,若仙人所言不錯,那都是臣未來的詩作。”

“未來的詩作。”李世民咀嚼著“未來”二字,一直緊繃的面頰逐漸緩和,就連眼底的焦灼也散去幾分:“看來還來得及。”

“只是不知離戰亂還有幾年。”杜甫也笑了笑,面色多了分擔憂:“臣這裏如今是天寶十載,可仙人素以公元紀年。臣等實在不知安史之亂興戰的755年究竟是為何年。”

“倒也無礙。”李世民展顏一笑,朗聲道:“朕原以為要給你們收拾爛攤子,情況倒比朕想象得好許多。一旦打仗,無論輸贏,總是百姓遭殃受苦。若能在興兵之前解決禍端,倒也是造福萬民的功德一件。”

“公元755,755……聖人,或許臣能推出常用紀年!且容臣一試!”房玄齡眼睛一亮,擠進銅鏡。

“杜詩聖,且容老朽問你——天寶十載與貞觀十二年,兩者間隔多少?”

“約莫一百一十四年。”

“你處的編碼是0751,你可知我處編碼?”

想到一炷香前,那句出現在水幕上的“您已通過游客0638的好友申請”,杜甫忍不住激動道:“0638!”

“不多不少,整好一百一十四。”房玄齡撚著胡須,滿意點頭:“如此推算,這公元755年當是四年之後,你們的天寶十四載。”

“不愧是朕的梁國公!”李世民一瞬不瞬地望著房玄齡,兩眼放光,表情既喜愛又得意。

杜甫眼睛一亮,興奮道:“如此!臣等……”

“讓開!”

杜甫話還沒說完,突然被粗暴地推到一旁。李亨占據了他的位子,他趴在石潭邊,忙不疊地對水幕中的李世民揚起討好笑容,顫抖著聲音追問道:

“太、太宗,您剛才答應我的事,是真的嗎?”

李世民默默將銅鏡拿遠了些。

為了“加好友”,李世民給0751連發兩次好友申請,可最終都被殘忍拒絕。

若第一次尚且能說是意外,李隆基作為皇帝,有警惕心也不足為奇。那第二次回絕,無疑就讓貞觀眾人洞徹了李隆基的私心,確信了他的無可救藥。

在點擊發送申請前,李世民自認為萬無一失。他不僅點名道姓喊破玄宗名諱,甚至直接下了血本,甘願忍氣接手兒孫的爛攤子。

可盡管如此,他收到的仍是冷酷的回絕。這還猶嫌不夠,李隆基甚至附贈了一句“朕自己能行”,差點沒把李世民氣出高血壓。貞觀眾臣好說歹說才從李世民手中勉強奪下銅鏡。

這最後一次申請,眾人集思廣益、字斟句酌,甚至考慮要給“肅宗李亨”“詩聖杜甫”發送申請。

但一想到李隆基也會在場,眾人又頓覺為難:君主在上,太子和詩聖,他們當真能頂住來自皇帝的壓力嗎?

眾人爭執半天仍無定論,眼見天幕已經講到人吃人,貞觀諸臣越發著急。

最後還是氣哼哼的李世民一語道破:“李亨逼父讓賢,多少有點名不正言不順。倘若朕願以祖宗名義允他皇位,你們說,這個未來敢自立為帝的小子,現在敢不敢忤逆他父皇一次?”

眾臣對視一眼,紛紛覺得這話形容得有點耳熟。老臣們無言嘆息,不知是該笑該惱:盡管已經過去十數載,自家聖人仍對當年之事耿耿於懷,以至於如今應付子孫,都能如此鞭辟入裏、直擊要害。

“行,那就如此吧。”

見無人反對,李世民攬過銅鏡,筆走龍蛇。只是這一次,他選擇的申請對象是【肅宗李亨(游客代碼0751)】。

……

“曾曾祖父,您剛才說的事兒,還作數嗎?”

見李世民沈默不語,李亨不由心急,也顧不得潭邊汙泥,直接在泥裏膝行數步,就差把身子探進水幕。

“作數?不準作數!李亨,你個不肖子!朕怎麽就生出你個白眼狼!”

李隆基如餓虎撲食,從李亨身後猛地拽住他的衣領,硬生生將他拖離石潭。

李隆基脖上血管猙獰,手上青筋虬結,咬牙切齒的樣子不像是扯著李亨衣領,倒像是拿了條白綾想要勒死兒子。

“聖人,聖人!”高力士驚慌失措地去攔兩人。

李隆基原本被安置在亭中休息。剛才被李亨一推,他額角好巧不巧磕到了卵石,悶哼一聲就暈了過去。考慮到李隆基總有意無意地給大家添麻煩,眾大臣索性拜托亭中醫官好生照顧聖人,讓聖人“安心休息”。

但或許是太宗的出現吸引了所有人的註意力,沒人發現李隆基竟然悠悠轉醒。不知是出於害怕心虛,還是出於仁義體貼,李隆基竟然也沒打擾眾人,只是躺在小亭裏默默旁聽。直到李亨追問登基一事,李隆基這才按捺不住,一躍而起。

一時間,石潭邊亂作一團。

兩個明黃的身影廝打在一起,如同兩只混戰的金毛雄獅。

老獅子自覺地位崇高、受人敬仰,身側站滿的文武重臣哪個不是自己一手提拔,開元盛世的輝煌功績足夠甩別人十萬八千裏。平日裏賊眉鼠眼的兒子果然不安好心,也不看看他是個什麽貨色就膽敢覬覦自己位子,老獅子誓要給他一個終生難忘的教訓。

小獅子自詡年富力強,未來可期,眼見權勢地位唾手可得,身後又有祖宗撐腰,平日裏被猜忌打壓的委屈頓時化作反抗的動力,牙一咬,心一狠,誓要血戰到底、不把老獅子逐下皇位誓不罷休。

父子兩人大打出手。

六十歲的皇帝扯住李亨的發髻,摁著兒子的腦門就往地上砸,生生在爛泥堆裏砸出深坑。

四十歲的太子不甘示弱,掐著老父的胳膊就是反手一扭,骨頭發出的脆響令人眉心直跳。

如此“父慈子孝”的場景令眾人目瞪口呆,膽大如鄧景山都縮起脖子閉嘴不言。

文臣們自詡瘦弱,默默蹲在角落圍觀天家內戰。武將們倒是想伸手阻攔,但聖人太子哪個不是金尊玉貴、趾高氣昂。

李光弼才扯住聖人的胳膊,李隆基立刻橫眉怒目,一口一個“弒君”“造反”;封常清想要去攔太子攻勢,李亨馬上臉紅筋暴,嘴裏“放肆”“大膽”咒罵不休……

正當眾人束手無策之際,石潭裏突然傳來一聲暴喝:

“夠了!”

——是太宗李世民。

李隆基和李亨俱是渾身一震,父子倆對視一眼,難得有默契地同時當做沒聽見,自顧自地滾作一團,再次向對方飽以老拳。

“郭子儀,哥舒翰,朕命令你們把他們分開!”

得到太宗允許,郭子儀和哥舒翰上前一步。他們先向地上的聖人和太子恭敬告罪,隨即毫不客氣地伸手,一手鉗住一人,像是撕開兩張狗皮膏藥般,將兩人生生分開。

“丟人現眼的東西!”

李世民透過銅鏡看到對面發冠散亂、蓬頭垢面的兩人,氣得在龍椅上重重一砸。

為了防止自己一會兒太過激動而不小心破壞銅鏡,李世民特意喊來自己的三個兒子,讓他們捧著銅鏡站到自己面前,也順便讓他們看看,子孫後代到底能有多丟人。

李隆基打開郭子儀的手,跳腳道:“反了!都反了!郭子儀,你是要造反嗎?”

說著說著,李隆基猛地拉開袖子,左臂上赫然一塊拳頭大小的烏青,紫紅青黑混在一起,如同打翻了顏料盤,十分猙獰刺目。

“你看看!你剛才拖著朕的腰,害的朕挨了這小畜生一腳!”

李隆基憤憤放下袖子,鼻子裏噴著粗氣,像只紅了眼的鬥牛:“郭子儀,你想給新君表忠心也太早了些吧?朕還沒死,朕還是天子,你巴巴地湊到太子那邊,這就是謀反!”

郭子儀靜靜看著李隆基,一言不發地聽到最後。

仿佛瞳孔前被撕掉了一層膜,郭子儀只覺面前的黃袍瞬間黯淡,就連李隆基胸前繡著的那只金龍都顯得精神懨懨、萎靡不振。

他望著李隆基,有些不解:印象中那個英明神武、器宇軒昂的明君,怎麽就突然變成了這個衣衫淩亂、神情猙獰的小老頭?

這邊,李隆基對郭子儀咒罵不休,那邊,李亨心裏惦念登基,掙脫束縛後倒也沒多為難哥舒翰,只是火急火燎地撲到石潭邊,對著水幕裏的李世民擠出諂媚笑容:

“曾曾祖父,曾曾祖父。”

李亨討好著向石潭湊了湊,輕聲道:“剛才好友申請上的留言,您還給作數嗎?”

“朕一言九鼎。”李世民嫌棄地向後仰去,用眼神示意李承乾把銅鏡抱得更遠些。

“那、那就好。”得到肯定的回覆,李亨瞬間脫力,整個人軟倒在石潭邊。

“攤在爛泥堆裏像個什麽樣子,給朕跪好了!”

李世民皺眉冷斥,命令李亨端正身型。

“朕問你——”

李世民語意未盡,李亨也才直起身子。眾人就聽得面前石潭傳來“砰”得一聲巨響,隨即水花高濺。李亨猝不及防間被潭水澆了個透心涼,笑容立刻僵在了嘴邊。

“父皇,你瘋了?!”李亨轉頭四顧,豁然起身。

作妖的竟是李隆基!

李隆基懷抱一摞卵石,手還舉在半空,人證物證一應俱全——竟是他向水幕砸石頭!

一時間,眾人對李隆基怒目而視,但他不管不顧,只是抱著懷裏的卵石向石潭張望,盯著水面激蕩的漣漪,期待萬分:

“消失了沒?消失了沒?”

“您竟然對太宗出手!”李亨臉頰的肌肉被冷水刺激得抽搐不止,他眼珠一轉,立刻抓緊機會給父皇扣帽子,撕心裂肺地叫喊起來:“那是我們的祖宗啊,父皇!您怎麽能對太宗大不敬呢?”

“別廢話。”李隆基一眼就看穿了李亨的小九九,擡手就是一塊卵石向他砸去。見李亨閃身躲開,他不滿地皺起眉,命令道:“替朕看看,水幕消失了沒?”

漣漪漸歇,水平如鏡,水幕上再次露出那張熟悉的面孔。

“朕、還、在!”

李世民艴然不悅,瞪著銅鏡角落裏探頭探腦的李隆基咬牙切齒:“郭子儀、哥舒翰,朕命你們把這個不肖子給朕帶過來!”

哥舒翰有些為難地在原地躊躇,對玄宗心灰意冷的郭子儀倒是二話不說,直奔李隆基而去。

不多時,李隆基“砰”得一聲跪在了石潭邊。他剛想掙紮著起身,卻被身側的李亨眼明手快一把摁回原地。

李亨勾著冷笑,扯著李隆基的手臂不讓他起立,嘴上卻刻意恭敬無比:“父皇,這是太宗啊,天地君親師,見到老祖宗理應下跪。您腿腳不好,讓兒臣扶著您吧。”

“你也知道天地君親師!”李隆基勃然大怒:“君在親前,朕才是你的聖人!”

“孔聖有言,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太宗更勝堯舜,兒臣自當參拜。”見父皇拿荀夫子的話壓人,李亨冷笑一聲,不甘示弱地擡出孔聖人。“巧言令色,為人不恥!”李隆基冷哼。

“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李亨不慌不忙,斜眼看父。

李隆基還欲張嘴反駁,但掙紮間,他不期然地對上水幕中李世民的眼睛——那目光恍若泰山壓頂,叫人喘過不氣,又似日升光亮,驅散魑魅魍魎。

對上這樣的眼睛,李隆基只覺自己成了個透明人,心底那些不得見光的陰私都暴露人前、被太宗一眼識破。李隆基瞠目結舌間,頭頂冷汗連連,最後竟然兩腿一軟——這次是真切跪地。

見兩人戰戰兢兢,李世民這才緩緩開口:

“吵完了?”

“聖人之言,百世經典,就是讓你們這對混賬父子拿來吵架用的?”

子不肖子,阿諛諂媚;父不類父,蠻不講理,哪有一絲天家風範,哪有一點皇室威儀?李世民心頭大恨,若是目光可具實型,他早已將這兩子孫萬箭穿心。

見耶耶氣急,李承乾當即翻轉銅鏡。三個皇子忍了半天,終於找到機會對著李隆基一頓輸出。

場面一時頗為好笑,三個不到弱冠的年輕人指著花甲老人和不惑老漢的鼻子高聲痛斥。

李亨兩鬢斑白,卻只能苦著臉對三位祖宗不斷賠笑。李隆基本欲發火,但對上銅鏡裏那張熟悉的臉龐卻又頓時萎靡,最後只好訥訥不言。

李世民捏了捏自己的鼻梁,心有餘悸:“沖遠正在前殿纂《五經正義》,要是讓他知道朕的後世孫濫用孔聖之言,他怕不是要……”

長孫無忌搖了搖頭,接過話題:“孔穎達他本就是孔聖後世孫,平生為人剛硬重禮,若讓他聽見這段,老臣真擔心他會將心血之作付之一炬,說不定還會……”

長孫無忌看了看李承乾,若說魏征喜歡盯著聖人,那孔穎達就最愛對太子犯顏直諫。若他知道李唐後人如此對待孔聖之文,孔穎達怕不是要與太子——這個最可能是李隆基祖父的人死磕到底。

李承乾面色一僵,岔開話題:“耶耶,好在天寶之事只有銅鏡才有,倘若投映天幕,那恐怕要民心大亂啊!”

李世民無比讚同,但面上卻不動聲色。都說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從自己到李亨恰好五世,聖人誠不欺我!只是不知中間這兩代究竟是誰,若是難以教化,倒不如正本清源,以絕後患!

“朕問你,你祖父和曾祖父的名諱是何?”

聽到這個問題,李承乾不由一顫,扣在銅鏡邊緣的手指瞬間收緊。

來了!終於來了!

耶耶終於要追責李隆基的祖宗了!

而他的身側,李泰和李治無聲地對視一眼,面色凝重。三個人都在心裏默默祈禱,希望李亨的曾祖父一定不要是自己。

李亨不解地眨眼,遲疑道:“太宗您……不知道嗎?”

“朕問你,你就答!”

李亨一個哆嗦,老老實實地低下頭:“回稟太宗,兒臣曾祖父名諱¥#¥,廟號高宗。兒臣祖父名諱&%¥,廟號睿宗。”

李世民擡眼望向自己的三個兒子,面色不變,平淡反問:“你再說一遍,高宗名諱是何?”

“¥#¥”

這銅鏡竟然自行屏蔽了高宗和睿宗的名諱。李亨一提到名字,聲音就會變成奇怪的“嗶嗶嗶”,著實令人摸不著頭腦。

李承乾三人不約而同地松了口氣。每個人唇邊溢出慶幸的微笑,但眼底卻又隱晦地堆積著不甘和懷疑:

不說最好。李承乾自認為繼任皇位舍我其誰,如今聽不到名字,他松了口氣的同時也開始提前琢磨自己的廟號——總之不要高宗。

李泰則心情覆雜,他既想聽到自己的名字,又害怕聽到自己的名字。高宗……嗯,這個廟號勉勉強強,和自己倒也還算般配。李泰自詡有本事將“李隆基”扼殺在繈褓裏,若能繼承大統,大不了就謹慎生娃、優生優育。

李治則略感失望,心裏有種樂子人沒了樂子的悵然若失。上有兩個哥哥,李治自詡皇位與己無關。若是能知曉高宗到底是哪個哥哥,那未來的日子可有好戲看了!

李世民淡淡瞥了一眼三個神色各異的孩子,又低頭望向銅鏡。他正欲旁敲側擊,迂回打聽,但銅鏡卻搶在他開口前發生了變化。

只見鏡內人影悉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兩行文字:

【禁止詢問違規內容,請游客0638遵循法則】

【一炷香後,可重新發起通話,請稍後再撥】

“這、這……”李承乾晃著手裏銅鏡,目光似喜似憤。

李世民一怔,頓時明白了銅鏡的意思。但他也沒有糾結此事,只是轉而望向三個孩子,開解道:“既然如此,大不了每個皇兒朕都悉心調教就是。”

“聖人,趁此一炷香,何不先聽仙人講解?在前面作錄的登善好似已經氣瘋了!”

“氣、氣瘋了?仙人說了何事,快隨朕出殿一聽!”

……

【759年,關中大旱,兵荒馬亂,又碰上災年,物價大漲。一向奉公的杜甫在華州的那點兒俸祿已不足以養活一家六七口人,再加上華州刺史總是挑他毛病,還克扣他俸祿,朝廷又是那樣混亂……林林總總的因素,導致他無比失望。因此,杜甫一怒之下辭官回家,帶著一家老小遠走秦州。這一次辭官,意味著杜甫從此告別仕途。】

【然而到了秦州,杜甫築居不成,還解決不了溫飽問題。他又聽說同谷更好,土地肥沃,盛產薯芋,於是又率領全家再次遷往兩百裏之外的同谷。可到了同谷他才發現,這裏天寒地凍,根本不宜種植。一家人為了填飽肚子,只能拼命地在山溝中挖野菜充饑。】

【苦挨了一個月,眼看有人餓死,杜甫與妻子商議,決定長途跋涉,去天府之國成都定居。杜甫一家人途徑洛陽、劍閣多地,走了一年多才到成都。杜甫有個表弟王十五在蜀中做官,在表弟的資助下,杜甫一家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蓋了間茅房,就是現在所稱的杜甫草堂。】

“這……看起來也還行?”程知節看著天幕上杜甫一家蓋房的身影,不由露出笑容:“這不是就要過上好日子了嗎?”

“你個咬金!不會說話就別說話。”李靖眼疾手快地抽了程知節一下,示意他去看聖人臉色。

李世民背著手,面色難看。仙人解說的詞句並不激烈,甚至還有種平淡的溫馨,但老辣如他們,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問題:

其一,759年,杜甫才至華山不久就辭官致仕。

李世民不敢想象,除了天幕所說的克扣俸祿、朝廷混亂,他到底還遇到了什麽,才能讓這個敢於千裏奔襲、忠君渴仕的杜甫心灰意懶,憤而辭職?

其二,760年,杜甫輾轉多地,奔赴蜀中。

都說入蜀之路,高竣峭險,但凡能勉強度日,吃飽肚子,何至於一路西行?這只能說明洛陽、華州、秦州、同谷、劍閣各地民不聊生,百姓食不果腹、軍隊四處擄掠,以至於杜甫一家只能不斷遷徙。

【時間很快來到了761年。】

【這一年,有好消息:三月,史思明也遭遇了和安祿山一樣的下場,被兒子史朝義所殺,殺父的慘劇又一次因為權利的爭奪而上演。自此,叛軍內部分崩離析,各自為戰,唐軍趁此機會展開猛攻,捷報頻傳。】

【這一年,有壞消息:秋,江、淮大饑,人相食。三吳大旱,饑甚,人相食。與此同時,梓州刺史段子璋自稱梁王,進陷劍州,後成都牙將花敬定出兵平定,花恃功大掠,將士肆其剽劫。婦女有金銀臂釧,兵士皆斷其腕而取之,亂殺數千人,光遠不能禁。】

【說到牙將花敬定,我們不得不提起杜甫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歌《贈花卿》,其中一句“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難得幾回聞”堪稱千古流傳。當人們想要誇讚別人歌聲動聽、樂曲明媚時,十有八九會想到此詩。】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這首詩並不是純粹的讚美詩,而是一首委婉的諷刺詩。諷刺的就是這位擄掠百姓的將軍,花敬定。】

眾人一驚,擡頭望去,只見天幕上緩緩出現了完整詩句:

《贈花卿》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成都城裏,絲弦悠揚,行雲流水,令人癡狂。杜甫忍不住感慨暢享,這樣美妙的樂曲,應當是天上仙樂,人間難聞吧?——但若是難得一聞,杜甫為何偏作“幾回聞”?況且首句即言“日紛紛”,這樂聲於成都想來倒是尋常之音,不足為奇。】

【如此對比,難免讓人心生疑慮:此詩究竟是在讚美樂曲,以仙樂相喻?還是意有所指,另有弦外之音?】

【杜甫作此詩時,花敬定已平叛立功,再歸蜀中。花敬定替朝廷平定段子璋謀反後,居功自傲,驕恣不法。他不僅放縱士卒在東蜀大肆擄掠,而且還在蜀中過上了驕奢淫逸的生活,儼然天高皇帝遠,蜀中他稱王。過上土皇帝生活的花敬定逐漸僭越禮法,開始擅用天子之樂……】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樂數之禮,自上而下,禮崩樂壞,是為王道失衡。在古代,禮儀制度極為嚴格,即便是音樂和舞曲,亦有異常分明的等級界限。】

【唐朝建立後,唐高祖李淵以祖孝孫為太常少卿,考訂大唐雅樂。直至太宗李世民,又充分肯定了禮樂分級的作用:“天子十二鐘,上公九,侯伯七,子男五,卿六,大夫四,士三……太宗稱善,於是加級頒賜各有差。”】

【花敬定自詡遠在蜀中,僭用天子禮樂,人所不忿,卻無敢言。杜甫知此,於是作《贈花卿》一詩,其中詞句,頗可玩味。除卻剛才的“日紛紛”與“幾回聞”,“只應”一詞也委婉表達了杜甫不讚同的態度。除此之外,“人間能得幾回聞”更是語含諷刺,意即多行不義必自斃,花敬定僭越用樂,必不能久。】

【除了《贈花卿》委婉地表達了杜甫對花敬定的觀感,他還寫了一首更為直白的《戲作花卿歌》表達自己的不滿。其中有兩處特別有意思,月兮特意摘出與大家分享。】

【第一處好玩的地方,就是全詩的開篇:“成都猛將有花卿,學語小兒知姓名。”】

【此句誇花敬定勇猛善戰、威名遠揚。看似平平無奇,但大家細細品味那句“學語小兒知姓名”,是不是能想到什麽?】

【時至今日,仍有不少家長會用“不聽話的孩子會被壞人捉走”、“再哭的話,妖怪就把你抓走”等話語來恐嚇孩子。這種習慣自古有之,最為著名的莫過於“張遼止啼”。張遼雖然威震江東,卻無殘害百姓之舉。杜甫在此處所用的典故,恐怕不是來自張遼。】

【杜甫所用典故,應當來自於齊桓康王。據《南史》記載,齊桓康王跟隨武帝起兵,驍勇善戰。但他軍隊所過之處,橫征暴斂、搶奪百姓。人們對他既懼又恨,便用他的名字來嚇唬小孩。知道了這個典故,大家就能明白這句話明褒暗貶,看似在讚美花敬定“威名遠揚”,實際在諷刺他“臭名昭著”。不愧是我們的詩聖杜甫,一語雙關,極為高妙!】

【第二處好玩的地方,是全詩的結尾:“李侯重有此節度,人道我卿絕世無。既稱絕世無,天子何不喚取守京都。”】

【這句話就更有意思了,既可以理解為杜甫在為花敬定打抱不平:這樣驍勇善戰、舉世難得的猛將,為何不得天子重用?也可以理解為杜甫在直接開噴,既嘲諷花敬定自以為是,又嘲諷天子目下無塵。】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花敬定就是安史之亂後期部分將士的一個縮影。他們南征北戰、創下赫赫戰功,但與此同時,他們驕恣不法,令百姓有苦難言……或許聽到這裏,大家心中不約而同地浮現一個疑問:那皇帝在幹嘛?】

「天寶十載·小亭」

“哈哈哈哈,皇帝在幹嘛?”

李隆基樂不可支,笑得前仰後俯,好不容易停下來,立刻對身邊的李亨陰陽怪氣:“761……是你在位吧,肅宗?”

李亨面色不善地朝父親露出一個假笑:“太上皇,那時候您在哪兒?”

李隆基被戳到了痛處,頓時臉色一變:“要是朕在位,絕不會袖手旁觀,縱容這些將士犯上作亂!若是朕,朕定會狠狠處置,以儆效尤。”

李亨翻了個白眼。

“說得容易。安史之亂未平,怎能因此擾動軍心?就算要追責,也要等叛亂平定,方可從長計議。若是孤來,必先以重金撫恤、籠絡人心,待到……”

“人心不足蛇吞象,終有一日你會賞無可賞。”李隆基瞇起眼睛,不知是想到了誰:“與其抱薪救火,不如早絕後患。”

兩個皇帝跪在石潭邊,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如何處置將士,從加官進爵說到剝奪兵權,從明賞暗貶聊到打壓貶斥……兩人越說越上頭,儼然忘記自己所在環境,只顧賣力向對方賣弄帝王之術。

而他們身後,哥舒仆固、李郭高封,全都面無表情地站在原地。

奇怪的是,他們竟然只是靜靜聽著。年邁的老將無聲嘆息,唇邊彎起“果然如此”的自嘲笑容;年輕的軍官拳頭緊握,垂眸斂去眼底的失望和心酸。

沒人大發雷霆,沒人上前質問。那一瞬間,仿佛所有人都做好了不得善終的準備,彼此的眼中都是置死地而後生的堅決——

就算會被聖人猜忌,就算要被褫奪兵權,就算自己會下場淒慘,但一想到《春望》中裏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想到《兵車行》中的“千村萬落生荊杞”,想到“三吏”“三別”中數不清的眼淚哭喊……戰場兵戈、宦海沈浮,雖萬死而不辭,雖千險而不避!

忠君仁義,蒼天黎民,吾無所愧也!

憂國忘家,捐軀濟難,忠臣之志也!

……

“畜生!兩個畜生!”李世民的暴喝從石潭中傳來,打斷了這對父子的喋喋不休。

原來一炷香的時間早就過了。

因為月兮一直占據了水幕的主屏,銅鏡畫面被擠到石潭的角落,眾人專註於花敬定的擄掠之舉,誰都沒留意到李世民的面容悄悄出現在了石潭邊緣。

李隆基驚慌失措,猛地俯身趴下,似乎覺得這樣就能躲過太宗的視線。

李亨也是手忙腳亂,但他惦念皇位,總算沒像李隆基那般直接伏地躲避,只是目光躲躲閃閃,不肯和石潭裏的太宗對視。

“昏君!兩個昏君!”李世民捂著胸口,只覺得眼前陣陣發黑,一時半會兒竟然氣得說不出話。

程知節、李靖眼明手快,上前一把攙住聖人。長孫、房魏緊隨其後,見聖人眉頭緊鎖、面色痛苦,他們既心疼又著急,鞍前馬後地端茶餵藥、撫背順氣。

他們都是陪李世民一同打天下的老臣,這裏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擔心過“鳥盡弓藏”的下場。聖人將他們的擔憂看在眼裏,這麽多年來知行合一,對他們愛護如初、倍加禮遇。

就連魏徵,這個動不動讓人下不來臺,把聖人氣得大叫“會殺此田舍漢”的諍臣,也好端端地活到了今天。而且他不僅活著,還活得挺滋潤,照舊對聖人指指點點。

聽到李隆基那“狡兔死,走狗烹”的言論,眾人無不心冷憤恨。每當他們覺得玄肅二宗荒唐至極時,這對父子總能想盡辦法突破下限。

吃了一口茶,李世民總算緩了過來。他睜開眼,環顧自己身旁的忠臣良將,不由老淚縱橫:

從秦王到聖人,轉眼已過數十個年頭。那些熟悉的人,有人已經先走一步:“房謀杜斷”,玄齡在側,克明已去。還有弘慎、開山、伯施……昔人已逝,音容宛在。而面前還活著的老臣也大多兩鬢銀白、一身舊傷。這些人,都是功臣。是他李世民的功臣,更是大唐的功臣!

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

只要他李世民還活著,就絕不容許這種荒唐事情發生!

李世民定了定神,緊緊握住身邊臣子的手,望向銅鏡:

“郭子儀、哥舒翰、李光弼、高仙芝……”

李世民一個接一個喊出了天寶武將的姓名。

很快,銅鏡裏就出現了一張張或滄桑或年輕的堅毅臉龐。這群武將跪在石潭邊,對著水幕恭敬抱拳:“太宗請言。”

望著這群平亂忠將,李世民點了點頭,暗自忖度: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李隆基為政不正、為君不仁,如今怕是積重難返,民心已失。與其讓他糟蹋那一群能將人才,倒不如……

李世民斟酌片刻,終於下定決心,對著銅鏡裏的眾人認真道: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玄宗其身不正,不配為爾等聖人。朕欲另擇明君,諸卿意下如何?”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