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紀實詩】杜甫麗人行
關燈
小
中
大
第8章 【紀實詩】杜甫麗人行
接觸到楊玉環閃著希冀的柔弱目光,李隆基大為感動,立刻將愛妃緊緊擁入懷中。他望向水幕,眼裏閃過堅定:
“仙人佑我,示我災行——朕絕不會讓這戰禍發生!”
似乎是為考驗他的“決心”,他剛下定決心,水幕就又傳出聲音,而且這一次,矛頭直接對準了李隆基本人:
【說完了楊貴妃,終於輪到問罪玄宗本人。】
【他造就了唐朝最輝煌的時代,也造就唐朝最悲哀的時代。李隆基終年78歲,可以稱得上一句長壽皇帝。長壽本是福氣,但後人大多嫌棄他死得太晚,巴不得他早點駕崩。甚至有人開玩笑說,若是李隆基能像他曾祖父李世民那樣壯年崩殂,他也能像太宗一樣名垂青史、流芳萬古。】
水幕一句話,同時紮了兩個時代的心。
「貞觀十二年」
聽到“早點駕崩”,李世民虎目圓睜,聽到“名垂青史”,他又嘴角一彎。兩種截然相反的激烈情緒在他胸膛碰撞,令他的臉色變得青紅不定,似悲似喜。
“耶耶!耶耶!”
聽到這裏,李承乾、李泰和李治頓時顧不得朝臣在旁,一個箭步就沖到了李世民身邊。
李泰拉著李世民的袖子,關切地要耶耶保重身體、不要動怒,李治則捧著茶盞,侍候一旁。李承乾瞪向一旁的黃門,冷聲吩咐:“還不快取救心丸!讓太醫們都過來候著!”
“沒事,沒事!”
見兒子目光關切、朝臣面有憂色,李世民捋了捋自己的長須,露出微笑的同時還不忘見縫插針地叮嚀暗示:“你們若能把孫兒調教好,耶耶就更高興了。”
三人齊齊應聲。
李承乾面色嚴肅,他早就下定決心,回府就去教育幾個孩子。
李泰望著天幕,眼底神色百變。他一會兒希望李隆基能是自家兒孫,這樣就意味著自己將來能問鼎龍椅;但一會兒他又唉聲嘆氣——如果李隆基真是自己這一支,在登上皇位前,自己恐怕就要被耶耶抽成鳥陀羅了。
三人中,唯有李治面色最為淡定。
他打量著太子和四哥的覆雜臉色,不由暗自發笑,真不知道這李隆基是哪位哥哥的好兒孫,攤上這樣的後輩還真是好福氣……李治自認為與皇位無緣,所以早就放平了心態,專註吃瓜。
……
「天寶十載·小亭」
李隆基臉色如萬花筒般變幻不停。
聽到被誇“長壽皇帝”,李隆基面露得意。但他還沒來及笑出聲,又被緊隨其後的那句“早點駕崩”驚得咳嗽練練、面色通紅。
楊玉環趕緊撲上前給李隆基順氣,憤憤道:“這月兮怎能咒人?就算是仙人也不能這樣荒唐無理!三郎福澤深厚,可定要千秋萬歲啊!”
李隆基面色青紅交加,胸膛起伏不定。他如同一座即將爆發的火山,殺意在他的眼底積蓄盤旋。他揮開楊貴妃的手,又伸手去砸高力士遞來的茶盞——然後落了個空。
“聖人!”
迎上李隆基陰沈的目光,高力士咽了口唾沫,卻沒有退縮。他微微偏頭,示意聖人留意杜甫的存在,見李隆基目光一凜,他這才將茶盞重新遞到聖人手邊。
李隆基明白了高力士的暗示。
顧慮到剛才的許諾,還有一旁皺眉旁觀的杜甫,李隆基耐著性子坐回原位,拍著楊貴妃的手背,強顏歡笑道:“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求死何難,不過一瞬;能得善終,才是本事。”
餘光瞥見杜甫面色舒展,李隆基再接再厲:
“朕如今不過花甲,若水幕所言不虛,朕還有十……”李隆基心裏算了算,臉色越發難看,幾近咬牙切齒:“十、十餘載的壽數,足夠朕做很多事情!朕定會一改故轍、遷善改過!”
聽到這裏,一直面色冷凝的杜甫終於微微頷首。
李隆基松了口氣,他掛著一副懊悔表情,眼神陰沈地望向石潭——
【在唐玄宗統治前期,他堪稱是明君表率。選賢舉能、整頓吏治;發展生產,交好鄰邦,終成開元之治。但自天寶後,李隆基逐漸開始變得好大喜功,怠問政事。】
【“奸相”李、楊對安史之亂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他們能夠囂張多年,這也離不開玄宗的偏心和默許。】
【玄宗初任李林甫為相之時,曾詢問張九齡的意見。張九齡明確回覆,若任人不當,國家就會發生災禍,李林甫寡德少才,擔任宰相必對社稷有害。盡管有張九齡明言在前,但玄宗依舊固執己見,堅持任李為相。】
【安史之亂爆發後,玄宗西逃入蜀,有一日與裴士淹閑聊,他開始點評自己的歷代宰相。玄宗一連評價十數人,認為他們都無比稱職。直到談到李林甫,玄宗刻薄點評:“此人嫉賢妒能。”聽到這裏,裴士淹不僅反問,既然聖人您都明白,為何還讓他任相十九載?玄宗啞口無言,默認不應。】
【為何明知“置相非其人”,唐玄宗卻仍一意孤行?這個問題其實不難回答,只是要讓玄宗親自說出口,卻有些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李林甫和楊國忠都是玄宗本人意志的延伸。他們總是能讀懂玄宗心底那些密而不發的需求,並積極順應他那些無法直言的私欲。】
【玄宗想要縱情享樂,楊國忠就提出改革賦稅,搜刮民脂民膏為玄宗斂財。孟子言,民貴君輕,但在他們心中,掌握著升遷大權、決定著他們榮華富貴的玄宗卻比百姓重要許多。歷史上這類臣子屢見不鮮,宋之秦檜、明之嚴嵩、清之和珅,大多皆為此類。】
「紹興十一年」
聽到這裏,趙構筆下一頓。
秦檜一直留意著官家臉色的神色,聽到自己被天幕點名,他心底冷笑,暗嘆一聲“果然來了”。他擡起頭,掛上了早就備好的哀戚表情。
“官家……”
秦檜緩緩跪倒在趙構身前,舉袖拭淚,無盡委屈:“臣一心向著官家,這也有錯?為人臣子,不就是要替君分憂嗎?難不成非要像岳飛那樣的木腦袋、石疙瘩,天天給官家招惹是非才算是忠臣賢良嗎?”
“臣一心為君,絕無一絲私情。而且臣心中不止有官家,更有天下百姓——如今戰火四起,百姓流離失所,臣甚是痛心。為民,臣希望天下早日太平,讓百姓可以安居樂業;為君,臣希望能早日定下和議,讓官家能夠端坐聖位,再無憂慮!”
“你大膽!”
趙構臉色驟變,勃然大怒。他喘著粗氣,狠狠瞪著伏倒在地的秦檜。
他面上氣急敗壞,但心頭那根緊繃的絲弦卻被秦檜的三言兩語輕輕撥動:是啊,端坐聖位……若岳飛當真擊退金人、收覆中原,必定會迎回徽欽二宗。若是二宗回朝,三聖並臨,這皇位到底誰坐可就難說了!
想到這裏,趙構不禁冷汗連連,最後竟然倒退數步,“砰”得一聲跌回座椅。
秦檜伏在地上,在趙構看不見的角度冷笑不止。
天幕又如何?說破又如何?反正面前這位色厲內荏的君主最後總會屈服——官家沒有勇氣離開他,也沒有這個本事離開他!
「天寶十載·小亭」
趴在地上的李林甫和楊國忠面面相覷,彼此互使眼色,想讓對方開口和聖人說點什麽。但或許因為他們對李隆基都太過了解,兩人最後誰也沒敢說話。
內心辛秘被戳破,李隆基的表情無比難堪。但或許是聽到自己未來的點評,李隆基這次一反常態地沒有暴躁,而是按捺著怒氣認真思考“置相非其人”的問題。
不可否認,李林甫和楊國忠的確頗懂他心,一直以來也都順意而為:
開元二十五年,那時他雄心壯志,意圖革變。
自古革變必會得罪人,李隆基身為皇帝不好直接下場,而李林甫是個聰明人,他讀懂了自己的想法,也看到了自己的難處,主動站出來配合——
李林甫進奏《長行旨》,將原本全國統一的賦稅改為因地制宜,而這極大地觸犯了富庶地區的門閥利益。同年,李林甫上奏要求整頓科舉,將所有試卷一律交由中書門下進行覆核,如此一來,又最大程度上杜絕了徇私的可能……
他的宰相,何時變成這個模樣了呢?是因為他在不知不覺中變得荒唐、懈怠,所以這些察言觀色的臣子也開始變得貪婪傲慢了嗎?
李隆基抿了抿唇,又將目光落至楊國忠身上——
當初讓楊國忠入朝,固然是貴妃在吹“枕頭風”,但其中也有李隆基自己的考量:
李林甫已經為相十七載,在朝中結黨營私、排除異己,導致李氏黨羽日益跋扈,幾近成為相國的一言堂。為了遏制李氏勢力,李隆基讓楊國忠這無能之輩平步青雲,又把楊氏子弟縱得囂張跋扈,希望用楊家平衡李氏勢力。朝堂之上兩方角力,他這皇帝才能穩坐釣魚臺。
如今楊國忠尚為京兆尹,還沒有像水幕所說成為宰相,但算算時日,約莫也不過未來一兩年內的事情……真不知自己將來會荒唐到何種地步,竟讓這楊氏一家獨大!
李隆基心痛如絞,一時之間竟然冷汗涔涔。李林甫和楊國忠一直偷窺著聖人神色,見李隆基如此情狀,李林甫閉眼輕嘆,而楊國忠心如死灰,眼淚流個不停。
一時之間,唯有水幕中還在傳出聲音。
【雖然天寶年間政局昏暗、積重難返,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但在當時百姓心中,李隆基仍有著崇高地位,無數將領士兵甘為李唐皇室奮血浴戰。文天祥曾有一句“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說的就是兩名忠將的故事:睢陽戰將張巡因罵賊殺敵太過用力而嚼齒皆碎,常山太守顏杲卿即便被鐵鉤割舌也寧死不屈。】
【王夫之點評這段血色歷史時,曾感慨“天不佑玄宗,而人不厭唐德”。他認為,雖然上天沒有保佑玄宗善始善終,但他的人民依然愛戴著李唐皇室。】
【盡管後世有史學家認為,安史之亂的爆發不可避免,最多只能延緩。從募兵制和節度使制度推行的第一天,就註定了藩鎮割據、外強內弱的結局。但偶爾我們也會假想:如果給天寶年間的李隆基一個機會,這位締造“開元之治”的皇帝能否力挽狂瀾?】
【任何一個曾經勵精圖治的明君,想必都不願為後人點評為晚年昏庸;任何一個曾受百姓愛戴的明君,恐怕都不願看治下黎民陷入戰火……如果向他預示未來的結局,這位曾經的盛世明君能否有所作為?】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接觸到楊玉環閃著希冀的柔弱目光,李隆基大為感動,立刻將愛妃緊緊擁入懷中。他望向水幕,眼裏閃過堅定:
“仙人佑我,示我災行——朕絕不會讓這戰禍發生!”
似乎是為考驗他的“決心”,他剛下定決心,水幕就又傳出聲音,而且這一次,矛頭直接對準了李隆基本人:
【說完了楊貴妃,終於輪到問罪玄宗本人。】
【他造就了唐朝最輝煌的時代,也造就唐朝最悲哀的時代。李隆基終年78歲,可以稱得上一句長壽皇帝。長壽本是福氣,但後人大多嫌棄他死得太晚,巴不得他早點駕崩。甚至有人開玩笑說,若是李隆基能像他曾祖父李世民那樣壯年崩殂,他也能像太宗一樣名垂青史、流芳萬古。】
水幕一句話,同時紮了兩個時代的心。
「貞觀十二年」
聽到“早點駕崩”,李世民虎目圓睜,聽到“名垂青史”,他又嘴角一彎。兩種截然相反的激烈情緒在他胸膛碰撞,令他的臉色變得青紅不定,似悲似喜。
“耶耶!耶耶!”
聽到這裏,李承乾、李泰和李治頓時顧不得朝臣在旁,一個箭步就沖到了李世民身邊。
李泰拉著李世民的袖子,關切地要耶耶保重身體、不要動怒,李治則捧著茶盞,侍候一旁。李承乾瞪向一旁的黃門,冷聲吩咐:“還不快取救心丸!讓太醫們都過來候著!”
“沒事,沒事!”
見兒子目光關切、朝臣面有憂色,李世民捋了捋自己的長須,露出微笑的同時還不忘見縫插針地叮嚀暗示:“你們若能把孫兒調教好,耶耶就更高興了。”
三人齊齊應聲。
李承乾面色嚴肅,他早就下定決心,回府就去教育幾個孩子。
李泰望著天幕,眼底神色百變。他一會兒希望李隆基能是自家兒孫,這樣就意味著自己將來能問鼎龍椅;但一會兒他又唉聲嘆氣——如果李隆基真是自己這一支,在登上皇位前,自己恐怕就要被耶耶抽成鳥陀羅了。
三人中,唯有李治面色最為淡定。
他打量著太子和四哥的覆雜臉色,不由暗自發笑,真不知道這李隆基是哪位哥哥的好兒孫,攤上這樣的後輩還真是好福氣……李治自認為與皇位無緣,所以早就放平了心態,專註吃瓜。
……
「天寶十載·小亭」
李隆基臉色如萬花筒般變幻不停。
聽到被誇“長壽皇帝”,李隆基面露得意。但他還沒來及笑出聲,又被緊隨其後的那句“早點駕崩”驚得咳嗽練練、面色通紅。
楊玉環趕緊撲上前給李隆基順氣,憤憤道:“這月兮怎能咒人?就算是仙人也不能這樣荒唐無理!三郎福澤深厚,可定要千秋萬歲啊!”
李隆基面色青紅交加,胸膛起伏不定。他如同一座即將爆發的火山,殺意在他的眼底積蓄盤旋。他揮開楊貴妃的手,又伸手去砸高力士遞來的茶盞——然後落了個空。
“聖人!”
迎上李隆基陰沈的目光,高力士咽了口唾沫,卻沒有退縮。他微微偏頭,示意聖人留意杜甫的存在,見李隆基目光一凜,他這才將茶盞重新遞到聖人手邊。
李隆基明白了高力士的暗示。
顧慮到剛才的許諾,還有一旁皺眉旁觀的杜甫,李隆基耐著性子坐回原位,拍著楊貴妃的手背,強顏歡笑道:“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求死何難,不過一瞬;能得善終,才是本事。”
餘光瞥見杜甫面色舒展,李隆基再接再厲:
“朕如今不過花甲,若水幕所言不虛,朕還有十……”李隆基心裏算了算,臉色越發難看,幾近咬牙切齒:“十、十餘載的壽數,足夠朕做很多事情!朕定會一改故轍、遷善改過!”
聽到這裏,一直面色冷凝的杜甫終於微微頷首。
李隆基松了口氣,他掛著一副懊悔表情,眼神陰沈地望向石潭——
【在唐玄宗統治前期,他堪稱是明君表率。選賢舉能、整頓吏治;發展生產,交好鄰邦,終成開元之治。但自天寶後,李隆基逐漸開始變得好大喜功,怠問政事。】
【“奸相”李、楊對安史之亂固然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他們能夠囂張多年,這也離不開玄宗的偏心和默許。】
【玄宗初任李林甫為相之時,曾詢問張九齡的意見。張九齡明確回覆,若任人不當,國家就會發生災禍,李林甫寡德少才,擔任宰相必對社稷有害。盡管有張九齡明言在前,但玄宗依舊固執己見,堅持任李為相。】
【安史之亂爆發後,玄宗西逃入蜀,有一日與裴士淹閑聊,他開始點評自己的歷代宰相。玄宗一連評價十數人,認為他們都無比稱職。直到談到李林甫,玄宗刻薄點評:“此人嫉賢妒能。”聽到這裏,裴士淹不僅反問,既然聖人您都明白,為何還讓他任相十九載?玄宗啞口無言,默認不應。】
【為何明知“置相非其人”,唐玄宗卻仍一意孤行?這個問題其實不難回答,只是要讓玄宗親自說出口,卻有些難。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李林甫和楊國忠都是玄宗本人意志的延伸。他們總是能讀懂玄宗心底那些密而不發的需求,並積極順應他那些無法直言的私欲。】
【玄宗想要縱情享樂,楊國忠就提出改革賦稅,搜刮民脂民膏為玄宗斂財。孟子言,民貴君輕,但在他們心中,掌握著升遷大權、決定著他們榮華富貴的玄宗卻比百姓重要許多。歷史上這類臣子屢見不鮮,宋之秦檜、明之嚴嵩、清之和珅,大多皆為此類。】
「紹興十一年」
聽到這裏,趙構筆下一頓。
秦檜一直留意著官家臉色的神色,聽到自己被天幕點名,他心底冷笑,暗嘆一聲“果然來了”。他擡起頭,掛上了早就備好的哀戚表情。
“官家……”
秦檜緩緩跪倒在趙構身前,舉袖拭淚,無盡委屈:“臣一心向著官家,這也有錯?為人臣子,不就是要替君分憂嗎?難不成非要像岳飛那樣的木腦袋、石疙瘩,天天給官家招惹是非才算是忠臣賢良嗎?”
“臣一心為君,絕無一絲私情。而且臣心中不止有官家,更有天下百姓——如今戰火四起,百姓流離失所,臣甚是痛心。為民,臣希望天下早日太平,讓百姓可以安居樂業;為君,臣希望能早日定下和議,讓官家能夠端坐聖位,再無憂慮!”
“你大膽!”
趙構臉色驟變,勃然大怒。他喘著粗氣,狠狠瞪著伏倒在地的秦檜。
他面上氣急敗壞,但心頭那根緊繃的絲弦卻被秦檜的三言兩語輕輕撥動:是啊,端坐聖位……若岳飛當真擊退金人、收覆中原,必定會迎回徽欽二宗。若是二宗回朝,三聖並臨,這皇位到底誰坐可就難說了!
想到這裏,趙構不禁冷汗連連,最後竟然倒退數步,“砰”得一聲跌回座椅。
秦檜伏在地上,在趙構看不見的角度冷笑不止。
天幕又如何?說破又如何?反正面前這位色厲內荏的君主最後總會屈服——官家沒有勇氣離開他,也沒有這個本事離開他!
「天寶十載·小亭」
趴在地上的李林甫和楊國忠面面相覷,彼此互使眼色,想讓對方開口和聖人說點什麽。但或許因為他們對李隆基都太過了解,兩人最後誰也沒敢說話。
內心辛秘被戳破,李隆基的表情無比難堪。但或許是聽到自己未來的點評,李隆基這次一反常態地沒有暴躁,而是按捺著怒氣認真思考“置相非其人”的問題。
不可否認,李林甫和楊國忠的確頗懂他心,一直以來也都順意而為:
開元二十五年,那時他雄心壯志,意圖革變。
自古革變必會得罪人,李隆基身為皇帝不好直接下場,而李林甫是個聰明人,他讀懂了自己的想法,也看到了自己的難處,主動站出來配合——
李林甫進奏《長行旨》,將原本全國統一的賦稅改為因地制宜,而這極大地觸犯了富庶地區的門閥利益。同年,李林甫上奏要求整頓科舉,將所有試卷一律交由中書門下進行覆核,如此一來,又最大程度上杜絕了徇私的可能……
他的宰相,何時變成這個模樣了呢?是因為他在不知不覺中變得荒唐、懈怠,所以這些察言觀色的臣子也開始變得貪婪傲慢了嗎?
李隆基抿了抿唇,又將目光落至楊國忠身上——
當初讓楊國忠入朝,固然是貴妃在吹“枕頭風”,但其中也有李隆基自己的考量:
李林甫已經為相十七載,在朝中結黨營私、排除異己,導致李氏黨羽日益跋扈,幾近成為相國的一言堂。為了遏制李氏勢力,李隆基讓楊國忠這無能之輩平步青雲,又把楊氏子弟縱得囂張跋扈,希望用楊家平衡李氏勢力。朝堂之上兩方角力,他這皇帝才能穩坐釣魚臺。
如今楊國忠尚為京兆尹,還沒有像水幕所說成為宰相,但算算時日,約莫也不過未來一兩年內的事情……真不知自己將來會荒唐到何種地步,竟讓這楊氏一家獨大!
李隆基心痛如絞,一時之間竟然冷汗涔涔。李林甫和楊國忠一直偷窺著聖人神色,見李隆基如此情狀,李林甫閉眼輕嘆,而楊國忠心如死灰,眼淚流個不停。
一時之間,唯有水幕中還在傳出聲音。
【雖然天寶年間政局昏暗、積重難返,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但在當時百姓心中,李隆基仍有著崇高地位,無數將領士兵甘為李唐皇室奮血浴戰。文天祥曾有一句“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說的就是兩名忠將的故事:睢陽戰將張巡因罵賊殺敵太過用力而嚼齒皆碎,常山太守顏杲卿即便被鐵鉤割舌也寧死不屈。】
【王夫之點評這段血色歷史時,曾感慨“天不佑玄宗,而人不厭唐德”。他認為,雖然上天沒有保佑玄宗善始善終,但他的人民依然愛戴著李唐皇室。】
【盡管後世有史學家認為,安史之亂的爆發不可避免,最多只能延緩。從募兵制和節度使制度推行的第一天,就註定了藩鎮割據、外強內弱的結局。但偶爾我們也會假想:如果給天寶年間的李隆基一個機會,這位締造“開元之治”的皇帝能否力挽狂瀾?】
【任何一個曾經勵精圖治的明君,想必都不願為後人點評為晚年昏庸;任何一個曾受百姓愛戴的明君,恐怕都不願看治下黎民陷入戰火……如果向他預示未來的結局,這位曾經的盛世明君能否有所作為?】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