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 但行前路(85)一更 但行前路(85……
關燈
小
中
大
85. 但行前路(85)一更 但行前路(85……
但行前路(85)
演繹這種角色其實真沒有普遍認為的那麽簡單。
歷史是戴著面紗的, 而人物難免被臉譜化。可搬到熒幕上的,一定得是活的。她的任何經歷都會影響她的選擇,促進人格的逐漸成熟, 得叫人知道她為什麽那麽選擇。
在長孫氏成為皇後之前,記載她這段時期經歷的不多。只能通過史料就反推回來!在那段時間裏,她與李世民聚少離多。
在長安城秦王府的很多決定, 得她自己下。李世民征戰在外,一封書信送到手裏不知道得過多久。所以, 沒有人能替她做選擇。
她是主母,是李世民若不在,就能替他拿主意,不用對方吩咐,只要對秦王府有利,她就得主動去做的人。
她得思考,她得選擇,她得叫李世民有一個穩定的大後方。
而成了皇後之後,很多人都認為,長孫氏能說出‘牝雞之晨,惟家之索’這樣的話, 她的形象就該是那種‘三從四德’的!
這在桐桐看來, 簡直大謬。
話是那個話,但得看是在什麽樣的情景裏,以什麽樣的語氣說了。
這是需要跟編劇跟導演, 跟劇組的其他主創一起探討的事情。
就說這個長孫皇後不會因為成為皇後, 性情就大變。她是個什麽樣的人呢?只能從側面去找尋答案。
桐桐就跟馬編劇說,“有一個歷史記載的事件,您可能覺得跟長孫皇後無關, 便沒有將它編到故事裏。”
馬編劇便知道她說的是什麽了,史書上有記載,說是這個歐陽詢長的非常醜,在一次李世民舉辦的近臣酒宴上,這些近臣之間就相互開玩笑。
長孫無忌嘲笑歐陽詢,說:聳髆成山字,埋肩不出頭。誰家麟閣上,畫此一獼猴?
說人家歐陽詢醜的像是一只獼猴。
歐陽詢也不甘示弱,回他道:“索頭連背暖,俒襠畏肚寒。只由心混混,所以面團團。”
大致是說,你那德行也不咋好看,大麻子臉。
然後李世民什麽反應呢,他當時就故作面色大變,然後對酒宴上的近臣說:“歐陽詢豈不畏皇後聞?”
他故作誇張,說這個歐陽詢真是好大的膽子,笑話人家哥哥大麻子臉,這話就不怕被皇後聽見嗎?
言下之意,叫皇後聽見了,可都得遭殃了!
由此可見,長孫皇後的性情疏朗,不僅跟李世民的近臣極其熟悉,甚至於跟這些人日常開玩笑慣了的。她會開玩笑,且開的起玩笑。
得定下這個基調,因為現在拍的主要是有四爺參與的戲份,他的戲肯定沒有桐桐的多。他不收錢,又有自己的公司,導演當然得考慮,先把這一部分集中拍完,再拍其他。
定下這個基調之後,桐桐之後補拍跟其他人的戲份,才能叫這個人不走樣子。
就像是跟大臣們開玩笑,那麽回頭再拍秦王府的戲,就能拿捏長孫氏作為秦王妃的時候是怎麽跟文學館的十八學士相處的。
所以,怎麽能在史料的基礎上,在合理的推測上,在能叫觀眾接受的前提下,去敲碎這個大眾對這個人物普遍的固有的認知呢?
辛導布置了多角度的鏡頭,這有些東西全在細微之處。
今兒這場戲是李世民回來說官員任命的事,覺得誰合適什麽位置,然後問長孫氏:“皇後以為呢?”
這裏有個前情,那便是後宮冊封的事。
這是帝後之間不必避免的問題,也是現代的觀眾最為排斥的一部分。但這又是歷史劇裏不可回避的一個點。
如果說這個東西對帝後之間沒有影響,這也是不現實的。
馬編劇在處理這個點的時候,他強化了一個東西,那就是李世民的後宮成分很雜,有二嫁的、有三嫁的,甚至有一對姑侄本身比李世民的年紀還大很多。這就是李世民的後宮女人的組成。
對帝王來說,美女不算是稀缺資源。
而對於男性而言,他有很多的劣根性。
當然了,不排除有其他特殊癖好。但李世民顯然不是有什麽特殊的地方。
在不缺美女,無特殊癖好的情況,他後宮的來源……多是地方豪強家族出身。
大唐初立,天下未寧。內外交困之下,這個天下之主,乃至於整個執掌天下的政治集團該怎麽選擇呢?
要知道,這個時候世家興盛,豪強橫行。而世家之患到李治和武後時期才處理了,世家本就瞧不上有鮮卑血統的李氏皇族,又豈肯與之輕易妥協。若是他們聯合豪強,那這天下隨時便能易主。彼時,戰火重啟,天下大亂,又該如何?
貞觀之初,關中大旱,遍地是餓死的百姓。當時的李世民不得不任由京城長安的百姓逃難以求存!
也是貞觀之初,突厥一路打到了渭水之濱。這個地方距離長安僅僅四十裏!而彼時,長安僅有兵力數萬。
李世民親率六人,與吉利可汗隔著渭水殺白馬以為盟,退了突厥兵。
這般之下,穩,之於朝廷而言最為重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才是當時最優的選擇。
所以,李世民的後宮看起來像是李世民饑不擇食,什麽樣的女人都有。
那種情況,不是李世民要怎麽選,也不是長孫皇後要怎麽選,而是他們掌控著天下的整個政治集團該何去何從?
若是不能平穩,這天下傾覆,太多的人在亂世裏殞命。
而長孫皇後從來都是這個政治集團裏的一份子,這個天下得來,也有她的功勞。
她是把自己困在男女之情裏,還是跳脫出來呢?
事實上,她沒有活成怨婦。
但是,她有介意,介意體現在什麽地方呢?
體現在李世民跟以前一樣,回來跟他絮叨正事,然後鏡頭裏的‘長孫皇後’的眼睛都沒從書卷上挪開,只淡淡的說了一句:“牝雞之晨,惟家之索。臣妾又豈敢妄議朝政。”
‘李世民’的解衣袍的手一頓,側頭去看‘皇後’。
‘皇後’手持書卷,將臉扭到一邊去了,不給他看。
‘李世民’幹脆坐過去,用胳膊肘輕輕的撞她:“問你話呢。”
‘皇後’再轉,直接給他一個脊背,就是一言不發。
‘李世民’跟著轉過去,兩人擠著去看同一冊書。然後‘李世民’用肩膀一下一下的撞著‘皇後’的肩膀。
‘皇後’嘴角只輕微的一翹,卻把書冊塞給了對方,然後起身,“陛下今日是留下用膳?還是另有去處?”
‘李世民’看著‘皇後’的背影只笑,而後朝下一躺:“皇後這是要趕朕走?”
“那可不敢,您是萬乘之尊,臣妾焉能有這個膽子?”一邊說著話,一邊偷偷的瞪他。
她瞪他,他看見了。
她也知道他會看見,可還是要瞪他。
可她疏遠了政事嗎?也沒有。
任命官員,並非急事,需得馬上就要表態。這個答案非得今天給嗎?這個建議得馬上說嗎?也不是。
在就寢前,在飯桌上,哪句閑話裏不能夾看法呢?
‘李世民’在就寢前還在細數朝中官員,‘長孫皇後’卸了妝容,又過去給‘李世民’散發,然後輕輕的梳理著,“您說起了朝中官員,倒是叫臣妾想起了……在潛邸時,臣妾若有不識來歷的官員,必會問一人。”
“何人?”
“李守素。”‘長孫皇後’一臉的笑意,像是回憶起當年的趣事,“此人有‘人|肉|譜牒’之稱,尤擅譜牒學。”
就是裝了一肚子的人物志!各地的家族譜系,人物來歷,全在他的肚子裏。
皇後的意思是:要了解什麽,我給不了答案,但這個人或許可以。
她也表達了另外一層意思:這個人擅長的只是譜牒學,長處不在實事上。
‘李世民’擡手從肩膀上彎過去,拽住皇後拿著梳子的手腕。
“別鬧!梳頭呢。”
‘李世民’拽著只不撒手。
昏黃的銅鏡裏照出帝後的影像,兩人拉拉扯扯,然後一個輕笑,一個輕斥。
身份的變化,其實叫夫妻感情有了一絲非常別扭的東西。只是被長孫氏巧妙的處理了!不管是出於感情,還是出於理智。
而這個理智還表現在:她對長孫無忌的安排。
當年趕他們出長孫家的異母兄長,她給予求情,叫他當了個小官。但對於已經位極人臣的長孫無忌,她卻勸退。
為何?
因為異母兄長無才無德,他這樣的人連闖禍都闖不了大禍。成不了事,也壞不了事!她不介意彰顯她的大度。
但是長孫無忌不同!他若單純只是功臣則罷了,可他還是國舅。
若是夫妻之間沒有別人,若是他沒有別的皇子,這些事都不是事。可是,事情到了如今,就得正視。
‘我’不主動談政事,是因為此。
‘我’勸退我的兄長,也是因為此。
我們夫妻當日,那是生死連在一起。而現在,不是了!
所以,‘我’不得不理智的處理事情。我需得是個你愛重的皇後,以保我的子女受盡寵愛;我也需得告誡我的哥哥,退為上策。以此來保全娘家。
而我,還是這個大唐帝國的皇後。皇後,不止是帝王的妻子,更需得以天下為重。任何選擇都得以天下為先,個人的感情永遠都不是最重要的。
鏡頭裏的長孫皇後一個人站在廊廡下,遙望著星空,鏡頭由近及遠。
此時,能看見帝王的身影在側廊,他能看得見皇後,但他依舊那麽站著,沒有近前。
她的選擇,他懂。
她的自保,他不怨怪。
此時,他們就像是兩顆運行在同一軌道上的星辰——她不是圍繞著他轉,而是他們一起被時代、被時局裹挾著,一起圍繞著天下在轉。
而長孫氏這樣的不安,李世民感知到了。
他寫了一篇《威鳳賦》,史學家認為這是寫給長孫無忌的,也有個別人認為這是寫給房玄齡這些功臣的。
但桐桐卻認為,這篇文章名義上是寫給長孫無忌的,但其實是寫給長孫氏的。因為一直堅持叫長孫無忌退的人都是長孫皇後。
夫妻倆作為帝後,太多的話到了嘴邊卻不知道該怎麽說了,不是不想把話說透,是因為語言已經無法將兩人這種覆雜的情感描述的出來了。
於是,有了這篇文章。
文章裏說了,朕當年就是因為功勞太大了,受到了猜忌,猜忌他的還是他的親人。那麽些人進讒言,行陷害之事,當時多兇險吶,幾欲丟了性命。
‘幸賴君子’:是你們給予了我支持,所以,才有了如今的天下。而我們,從來為的都不是一己私利,我們為了是這個天下。
你們的這些功勞我都記得,所有的恩德我從不敢忘懷,我就盼著我們能善始善終,不離不棄。
鏡頭裏的‘長孫皇後’的書案上放著這篇文章,整個手劄鋪開,就在她的眼前。
燈下,三十歲的美婦坐的極其端正。她看著這篇文章,眼裏有淚一滴一滴的落了下來,暈染在了這手劄上。
他說:當年我的父兄猜忌我,而今,你也要猜忌我嗎?
他說:我已經無親無故了,父兄情義皆絕,而今,你我夫妻也要離心嗎?
他說:我們的過往我從不敢忘懷,你所有的好,我都記得,且永世不忘。
他說:我別無所求,就想跟你善始善終,你若不離,我定不棄。
此時,帝王站在大殿之外,皇後起身,擡手拿了披風出去。
跟當年在太原的府邸一樣,她走過去,將披風披在他的肩上,然後抱著他的胳膊,這麽站裏著。
帝王眼裏有淚,刷的一下就下來了。
誰也沒有說話,就這麽長久的站著。
可天意總也弄人,長孫氏三十六年的生命,還是走到了盡頭。病榻邊上,帝王慟哭的如同一個孩子。
長孫氏,名門之後,十三歲嫁他為妻,他這一路走來,她都有參與。
她的賢,賢在有權卻不攬權,賢在向來以朝廷和天下的利益為先。她是整個政治集團,也就是大唐初年朝堂的潤滑劑,是她在調節著帝王和朝臣的關系,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著朝局的方方面面。
君明臣直,有了大唐貞觀的文治武功。
而這個賢後,卻叫大唐初年多了一份春風和睦,親切包容。
病榻上的長孫皇後淡笑著,攥著帝王的手:此一生,我與你少年結發,相互扶持,整整二十三載矣!與君白首,故所願耳,然天意如此,奈何?
帝王的眼淚掉在兩人緊握在一起的手上,然後順著兩人的指縫往下流:你我夫妻,相濡以沫。此生與君齊,終身不改。你我於情,可謂患難與共,伉儷情深;你我於政,相輔相成,心意相通。朕坐擁天下,富有四海,可依舊留你不住,奈何?!
這一日,三十六歲的長孫氏薨逝了,薨逝於美人還未遲暮的年華裏!
“哢——”
戲完了,可四爺拉著桐桐沒有松開!
現場那麽多人,沈浸在這樣的情緒裏,哭出了聲音,久久不能平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但行前路(85)
演繹這種角色其實真沒有普遍認為的那麽簡單。
歷史是戴著面紗的, 而人物難免被臉譜化。可搬到熒幕上的,一定得是活的。她的任何經歷都會影響她的選擇,促進人格的逐漸成熟, 得叫人知道她為什麽那麽選擇。
在長孫氏成為皇後之前,記載她這段時期經歷的不多。只能通過史料就反推回來!在那段時間裏,她與李世民聚少離多。
在長安城秦王府的很多決定, 得她自己下。李世民征戰在外,一封書信送到手裏不知道得過多久。所以, 沒有人能替她做選擇。
她是主母,是李世民若不在,就能替他拿主意,不用對方吩咐,只要對秦王府有利,她就得主動去做的人。
她得思考,她得選擇,她得叫李世民有一個穩定的大後方。
而成了皇後之後,很多人都認為,長孫氏能說出‘牝雞之晨,惟家之索’這樣的話, 她的形象就該是那種‘三從四德’的!
這在桐桐看來, 簡直大謬。
話是那個話,但得看是在什麽樣的情景裏,以什麽樣的語氣說了。
這是需要跟編劇跟導演, 跟劇組的其他主創一起探討的事情。
就說這個長孫皇後不會因為成為皇後, 性情就大變。她是個什麽樣的人呢?只能從側面去找尋答案。
桐桐就跟馬編劇說,“有一個歷史記載的事件,您可能覺得跟長孫皇後無關, 便沒有將它編到故事裏。”
馬編劇便知道她說的是什麽了,史書上有記載,說是這個歐陽詢長的非常醜,在一次李世民舉辦的近臣酒宴上,這些近臣之間就相互開玩笑。
長孫無忌嘲笑歐陽詢,說:聳髆成山字,埋肩不出頭。誰家麟閣上,畫此一獼猴?
說人家歐陽詢醜的像是一只獼猴。
歐陽詢也不甘示弱,回他道:“索頭連背暖,俒襠畏肚寒。只由心混混,所以面團團。”
大致是說,你那德行也不咋好看,大麻子臉。
然後李世民什麽反應呢,他當時就故作面色大變,然後對酒宴上的近臣說:“歐陽詢豈不畏皇後聞?”
他故作誇張,說這個歐陽詢真是好大的膽子,笑話人家哥哥大麻子臉,這話就不怕被皇後聽見嗎?
言下之意,叫皇後聽見了,可都得遭殃了!
由此可見,長孫皇後的性情疏朗,不僅跟李世民的近臣極其熟悉,甚至於跟這些人日常開玩笑慣了的。她會開玩笑,且開的起玩笑。
得定下這個基調,因為現在拍的主要是有四爺參與的戲份,他的戲肯定沒有桐桐的多。他不收錢,又有自己的公司,導演當然得考慮,先把這一部分集中拍完,再拍其他。
定下這個基調之後,桐桐之後補拍跟其他人的戲份,才能叫這個人不走樣子。
就像是跟大臣們開玩笑,那麽回頭再拍秦王府的戲,就能拿捏長孫氏作為秦王妃的時候是怎麽跟文學館的十八學士相處的。
所以,怎麽能在史料的基礎上,在合理的推測上,在能叫觀眾接受的前提下,去敲碎這個大眾對這個人物普遍的固有的認知呢?
辛導布置了多角度的鏡頭,這有些東西全在細微之處。
今兒這場戲是李世民回來說官員任命的事,覺得誰合適什麽位置,然後問長孫氏:“皇後以為呢?”
這裏有個前情,那便是後宮冊封的事。
這是帝後之間不必避免的問題,也是現代的觀眾最為排斥的一部分。但這又是歷史劇裏不可回避的一個點。
如果說這個東西對帝後之間沒有影響,這也是不現實的。
馬編劇在處理這個點的時候,他強化了一個東西,那就是李世民的後宮成分很雜,有二嫁的、有三嫁的,甚至有一對姑侄本身比李世民的年紀還大很多。這就是李世民的後宮女人的組成。
對帝王來說,美女不算是稀缺資源。
而對於男性而言,他有很多的劣根性。
當然了,不排除有其他特殊癖好。但李世民顯然不是有什麽特殊的地方。
在不缺美女,無特殊癖好的情況,他後宮的來源……多是地方豪強家族出身。
大唐初立,天下未寧。內外交困之下,這個天下之主,乃至於整個執掌天下的政治集團該怎麽選擇呢?
要知道,這個時候世家興盛,豪強橫行。而世家之患到李治和武後時期才處理了,世家本就瞧不上有鮮卑血統的李氏皇族,又豈肯與之輕易妥協。若是他們聯合豪強,那這天下隨時便能易主。彼時,戰火重啟,天下大亂,又該如何?
貞觀之初,關中大旱,遍地是餓死的百姓。當時的李世民不得不任由京城長安的百姓逃難以求存!
也是貞觀之初,突厥一路打到了渭水之濱。這個地方距離長安僅僅四十裏!而彼時,長安僅有兵力數萬。
李世民親率六人,與吉利可汗隔著渭水殺白馬以為盟,退了突厥兵。
這般之下,穩,之於朝廷而言最為重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才是當時最優的選擇。
所以,李世民的後宮看起來像是李世民饑不擇食,什麽樣的女人都有。
那種情況,不是李世民要怎麽選,也不是長孫皇後要怎麽選,而是他們掌控著天下的整個政治集團該何去何從?
若是不能平穩,這天下傾覆,太多的人在亂世裏殞命。
而長孫皇後從來都是這個政治集團裏的一份子,這個天下得來,也有她的功勞。
她是把自己困在男女之情裏,還是跳脫出來呢?
事實上,她沒有活成怨婦。
但是,她有介意,介意體現在什麽地方呢?
體現在李世民跟以前一樣,回來跟他絮叨正事,然後鏡頭裏的‘長孫皇後’的眼睛都沒從書卷上挪開,只淡淡的說了一句:“牝雞之晨,惟家之索。臣妾又豈敢妄議朝政。”
‘李世民’的解衣袍的手一頓,側頭去看‘皇後’。
‘皇後’手持書卷,將臉扭到一邊去了,不給他看。
‘李世民’幹脆坐過去,用胳膊肘輕輕的撞她:“問你話呢。”
‘皇後’再轉,直接給他一個脊背,就是一言不發。
‘李世民’跟著轉過去,兩人擠著去看同一冊書。然後‘李世民’用肩膀一下一下的撞著‘皇後’的肩膀。
‘皇後’嘴角只輕微的一翹,卻把書冊塞給了對方,然後起身,“陛下今日是留下用膳?還是另有去處?”
‘李世民’看著‘皇後’的背影只笑,而後朝下一躺:“皇後這是要趕朕走?”
“那可不敢,您是萬乘之尊,臣妾焉能有這個膽子?”一邊說著話,一邊偷偷的瞪他。
她瞪他,他看見了。
她也知道他會看見,可還是要瞪他。
可她疏遠了政事嗎?也沒有。
任命官員,並非急事,需得馬上就要表態。這個答案非得今天給嗎?這個建議得馬上說嗎?也不是。
在就寢前,在飯桌上,哪句閑話裏不能夾看法呢?
‘李世民’在就寢前還在細數朝中官員,‘長孫皇後’卸了妝容,又過去給‘李世民’散發,然後輕輕的梳理著,“您說起了朝中官員,倒是叫臣妾想起了……在潛邸時,臣妾若有不識來歷的官員,必會問一人。”
“何人?”
“李守素。”‘長孫皇後’一臉的笑意,像是回憶起當年的趣事,“此人有‘人|肉|譜牒’之稱,尤擅譜牒學。”
就是裝了一肚子的人物志!各地的家族譜系,人物來歷,全在他的肚子裏。
皇後的意思是:要了解什麽,我給不了答案,但這個人或許可以。
她也表達了另外一層意思:這個人擅長的只是譜牒學,長處不在實事上。
‘李世民’擡手從肩膀上彎過去,拽住皇後拿著梳子的手腕。
“別鬧!梳頭呢。”
‘李世民’拽著只不撒手。
昏黃的銅鏡裏照出帝後的影像,兩人拉拉扯扯,然後一個輕笑,一個輕斥。
身份的變化,其實叫夫妻感情有了一絲非常別扭的東西。只是被長孫氏巧妙的處理了!不管是出於感情,還是出於理智。
而這個理智還表現在:她對長孫無忌的安排。
當年趕他們出長孫家的異母兄長,她給予求情,叫他當了個小官。但對於已經位極人臣的長孫無忌,她卻勸退。
為何?
因為異母兄長無才無德,他這樣的人連闖禍都闖不了大禍。成不了事,也壞不了事!她不介意彰顯她的大度。
但是長孫無忌不同!他若單純只是功臣則罷了,可他還是國舅。
若是夫妻之間沒有別人,若是他沒有別的皇子,這些事都不是事。可是,事情到了如今,就得正視。
‘我’不主動談政事,是因為此。
‘我’勸退我的兄長,也是因為此。
我們夫妻當日,那是生死連在一起。而現在,不是了!
所以,‘我’不得不理智的處理事情。我需得是個你愛重的皇後,以保我的子女受盡寵愛;我也需得告誡我的哥哥,退為上策。以此來保全娘家。
而我,還是這個大唐帝國的皇後。皇後,不止是帝王的妻子,更需得以天下為重。任何選擇都得以天下為先,個人的感情永遠都不是最重要的。
鏡頭裏的長孫皇後一個人站在廊廡下,遙望著星空,鏡頭由近及遠。
此時,能看見帝王的身影在側廊,他能看得見皇後,但他依舊那麽站著,沒有近前。
她的選擇,他懂。
她的自保,他不怨怪。
此時,他們就像是兩顆運行在同一軌道上的星辰——她不是圍繞著他轉,而是他們一起被時代、被時局裹挾著,一起圍繞著天下在轉。
而長孫氏這樣的不安,李世民感知到了。
他寫了一篇《威鳳賦》,史學家認為這是寫給長孫無忌的,也有個別人認為這是寫給房玄齡這些功臣的。
但桐桐卻認為,這篇文章名義上是寫給長孫無忌的,但其實是寫給長孫氏的。因為一直堅持叫長孫無忌退的人都是長孫皇後。
夫妻倆作為帝後,太多的話到了嘴邊卻不知道該怎麽說了,不是不想把話說透,是因為語言已經無法將兩人這種覆雜的情感描述的出來了。
於是,有了這篇文章。
文章裏說了,朕當年就是因為功勞太大了,受到了猜忌,猜忌他的還是他的親人。那麽些人進讒言,行陷害之事,當時多兇險吶,幾欲丟了性命。
‘幸賴君子’:是你們給予了我支持,所以,才有了如今的天下。而我們,從來為的都不是一己私利,我們為了是這個天下。
你們的這些功勞我都記得,所有的恩德我從不敢忘懷,我就盼著我們能善始善終,不離不棄。
鏡頭裏的‘長孫皇後’的書案上放著這篇文章,整個手劄鋪開,就在她的眼前。
燈下,三十歲的美婦坐的極其端正。她看著這篇文章,眼裏有淚一滴一滴的落了下來,暈染在了這手劄上。
他說:當年我的父兄猜忌我,而今,你也要猜忌我嗎?
他說:我已經無親無故了,父兄情義皆絕,而今,你我夫妻也要離心嗎?
他說:我們的過往我從不敢忘懷,你所有的好,我都記得,且永世不忘。
他說:我別無所求,就想跟你善始善終,你若不離,我定不棄。
此時,帝王站在大殿之外,皇後起身,擡手拿了披風出去。
跟當年在太原的府邸一樣,她走過去,將披風披在他的肩上,然後抱著他的胳膊,這麽站裏著。
帝王眼裏有淚,刷的一下就下來了。
誰也沒有說話,就這麽長久的站著。
可天意總也弄人,長孫氏三十六年的生命,還是走到了盡頭。病榻邊上,帝王慟哭的如同一個孩子。
長孫氏,名門之後,十三歲嫁他為妻,他這一路走來,她都有參與。
她的賢,賢在有權卻不攬權,賢在向來以朝廷和天下的利益為先。她是整個政治集團,也就是大唐初年朝堂的潤滑劑,是她在調節著帝王和朝臣的關系,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著朝局的方方面面。
君明臣直,有了大唐貞觀的文治武功。
而這個賢後,卻叫大唐初年多了一份春風和睦,親切包容。
病榻上的長孫皇後淡笑著,攥著帝王的手:此一生,我與你少年結發,相互扶持,整整二十三載矣!與君白首,故所願耳,然天意如此,奈何?
帝王的眼淚掉在兩人緊握在一起的手上,然後順著兩人的指縫往下流:你我夫妻,相濡以沫。此生與君齊,終身不改。你我於情,可謂患難與共,伉儷情深;你我於政,相輔相成,心意相通。朕坐擁天下,富有四海,可依舊留你不住,奈何?!
這一日,三十六歲的長孫氏薨逝了,薨逝於美人還未遲暮的年華裏!
“哢——”
戲完了,可四爺拉著桐桐沒有松開!
現場那麽多人,沈浸在這樣的情緒裏,哭出了聲音,久久不能平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