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劉協回京
關燈
小
中
大
第384章 劉協回京
四百年炎漢傳承至今,已不能再讓民眾從這王朝的統治之下求得生存之路,原本就是他們這些上位者的過錯。
倘若劉協不曾以一個普通百姓的身份去見證這樣的民生演變,他或許不會如此深刻地意識到這樣的一點,可這世上沒有如果。
就像他不會面對一個“如果沒有喬琰在這世上領袖護航”的假設。
他也不會面對一個“如果他沒有被李傕劫掠,不再以天子身份存在”的假設。
他所需要做的,只是在眼下這個已經不可能改變的時局之中,做出一個最正確的選擇!
劉虞可以為了治下的百姓,對自己做出了錯事的親生兒子給出一個處以死刑的判決,也可以寫下這樣的一封罪己詔,為他的退位讓賢之意做出鋪墊,他又為何不能以曾經的大漢天子身份,將這個玉璽交到最合適的人手中?
做出這個決定太難了。
當他手捧玉璽的時候,他心中還是難免有過這樣的想法,倘若他真的做出了這樣的抉擇,也就意味著大漢的江山便是從他手中斷絕的,代表著他站在了天下民眾的立場上去看待這天下演變,卻沒有站在大漢皇族的立場上。
百年之後他重歸黃土之時,他要如何與將自己選定為繼承人的父親交代呢?
劉宏或許不是個好帝王。
時至今日,這洛陽城中還依然流傳著他當年在此地督造銅人、勞民傷財的傳說。
昔年南宮大火造成的宮人外逃,也讓劉宏的一些行徑被以一種更加誇張荒謬的方式在百姓面前傳揚,比如說他在宮中四處疾馳所乘坐的四頭白驢,比如說被他穿戴上了官員衣服的狗,都在民間傳說裏被賦予了更多荒謬的笑話。
但他對於劉協來說卻得算是個好父親。
可現在,當劉協下定了決心要將傳國玉璽送出去的時候,他便也要將劉宏力排眾議交托到他手上的大漢江山拱手讓人了。
劉協的指尖在這塊玉璽上來回摩挲,正摸到了那玉璽上包著金邊的一角。
也正是這個位置上的特殊,將劉協遙想到昔年漢靈帝的思緒被拉拽了回來。
喬琰不是王莽,不是因為意圖謀奪大漢基業而被王太後用玉璽去砸的王莽。
在她於民生庶務之中表現出的種種舉措中,並沒有王莽那等腳步邁得太大的激進。
這也絕不是她在未曾更進一步之前的收斂隱藏。
天下九州在手,她若想要憑借著自己開疆拓土的魄力,趁著天災之年進行規則的重建,其實也已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對她做出有效的攔阻。
但她,連帶著被她所引領的民眾往前邁出的腳步都顯得極為踏實。
所以即便喬琰本人並不在洛陽,這兩年間她在洛陽留下的種種傳承教授的意志卻還殘留在此地,讓此刻即便面對著的是袁紹和曹操從兩路方向的突然來襲,此地也絕不像是早年間的洛陽動亂一般,淪落到民眾六神無主的地步。
他們清楚地知道這裏是他們賴以生存且需要齊心守護的家園,更知道喬琰留下的荀彧等人連帶著守衛洛陽八關的將領,必定會傾盡全力地將敵人給攔截在外。
這樣的一份信念感,在後漢創立之初對於光武帝和王莽交手的記載中,從未在後者的身上見到,反而是天下歸漢之心在光武中興後越發鮮明。
可如今不同了。
哪怕是劉協此刻身在屋中,都能聽到這樣的保衛洛陽之聲正在以一種匯聚而來的姿態聚集到他的耳中。
這份信念感不應在劉氏,而在大司馬喬琰。
在劉姓宗室之中並未出現一位能力挽狂瀾之人的情況下,順天而為才是他該當做出的選擇。
他不必再有任何的猶豫了。
不過……
劉協此時還面對著另外一個問題。
他的養父為了讓他們能安全地和養母會合,在這個洛陽面臨戰禍的時候準備將他帶著回返漢中去,他要如何解釋,他並不打算回去,不是因為他想要和洛陽民眾共同迎敵,而是因為,他是曾經的大漢天子呢?
他實在不願讓他原本所能擁有的樸素親情和平靜生活,隨著這一出將玉璽送往長安的舉動而徹底化為烏有。
可好像,這是一件很難辦到的事情。
倘若他說什麽他要參與到洛陽的守衛戰中,養父必定不會將他單獨拋下在這裏,到時候刀劍無眼,誰知道會面對何種結果。
他若是直接留書一封,言說自己要消失幾日,等到辦完了事情後便回返,養父必定會竭盡所能地找到他,倘若其中出現了什麽意外,等他回返後便追悔莫及了。
他該當如何辦?
劉協的目光一閃,忽然將玉璽揣入了懷中,從原本坐在床邊的狀態跳了起來,朝著門外奔了出去。
聽到後頭傳來了養父問他去往何處的問話,劉協高聲回道:“晚些再走,我要去和在這裏認識的人逐一告別。”
他的養父聽到了這句話便站定在了原地,並未繼續追出來。
可劉協當然不是去做什麽告別舉動的,他已徑直奔向了洛陽城中的一個地方。
因洛陽重建之中的種種雜事,喬琰設置在洛陽的辦事場地並不限制民眾入內,只要能拿出一個合理的面見長官理由便可。
身在洛陽的各位官員各自有其負責督辦的事務,也在進入這片區域之前會有人對來客進行引導。
或許是因為洛陽八關戰事的緣故,絕大多數人都聚集在了那招兵之處,就算真有什麽事務需要麻煩這些官員的,也都有意識地避讓開了這個時間,這便讓劉協抵達此地的時候,並沒有看到多少身在此地求援的民眾。
也讓他的出現顯得有些醒目。
當即就有人迎了上來問詢他有何種事情要辦。
劉協望著這些直到此刻也並未表露出急躁情緒的屬官,心中越發堅定了自己的抉擇。
他開口道:“請問楊德祖是否在此地?就說,漢宮故人來此,請他出來一敘。”
漢宮故人?
距離董卓領兵攻入洛陽到如今,已經快有七年的時間了。
劉協此刻出現在人前的樣子,也不過就是個十幾歲的少年郎,七年之前,只怕他連十歲的年紀都沒有,怎麽可能是什麽跟楊修有關的漢宮故人。
但這些屬官想了想,此時的楊修雖還沒有回返長安,而是在仲長統的那出鼎中觀辯論後依然滯留在洛陽,但在職權上卻不算是洛陽地界上的官員,頂多算個從旁協助的,這麽一來,荀彧、衛覬等人正在為洛陽北部防線多加商討的同時,楊修倒是沒有這麽忙碌。
他是可以出來見見客人的。
若是真是他的故人,就這麽錯過了也多少有點遺憾。
“勞駕稍等片刻,我讓人去通傳。”
劉協並未等上多久便見到楊修的身影出現在了他的視線之中。
對方看到他的那一刻,神情有一瞬的怔楞。
但劉協的樣貌雖與數年前有別,在眉眼輪廓之間卻依然殘存著當年的影子,他的下一個動作更是讓楊修的臉色大變,只因在這一刻,劉協整了整衣袖,挺起了脊背,朝著前方走出了兩步。
漢宮禮儀銘刻在劉協記憶之中的深深烙印,即便是經歷了數年間的平民生活,也絕沒有從劉協的身上被徹底剝離。
他這按照皇子身份養出的禮教氣度,讓他哪怕此刻穿著的乃是最為簡陋的衣衫,也足以讓人隱約看到一個佩玉戴金之人的影子。
楊修怎麽都不會錯認這樣的特質!
絕不會!
他也陡然想到了去歲十二月初的情況。
當時的他在鼎中觀外見到了一個有些眼熟的身影,當時的禰衡問他是因為看到了何人而發呆,楊修還以為自己是看錯了,但在此刻他看到劉協親自出現在了他的面前之時,他可以用絕對篤定的話說出,那個時候的確不是他看錯了。
他連忙疾步朝著劉協趕了過去,將其拉拽到了一邊,小聲問道:“您為何會在此地?”
劉協的天子位置已經被劉虞接任,又因他的生死下落不明,無法對他給出一個謚號,這讓楊修稱呼劉協為先帝也不是,稱呼他為陛下也不是,如果非要說的話,可能還得稱之為董侯。
數年的搜尋無果,加上劉虞坐在這個天子位置上的穩當,讓絕大多數人都已不再對還能找到劉協報以任何一點希望,以至於當他突然出現在面前的時候,饒是楊修自覺自己得算是個聰慧沈穩之人,都差點被驚掉了下巴。
更讓他鬧不明白的是,為何劉協看起來不像是才脫困的狼狽樣子,而像是早已有了個落腳之地,只是選擇在此刻出現於他的面前。
他到底要做些什麽?
這數年間他都去了哪裏?
他又為何不直接返回長安,去到劉虞的面前,而是出現在了他楊修的面前呢?
可如果說劉協的驟然出現對於楊修來說已經是個十成十的意外,那麽他的下一句話,就當真是讓楊修驚愕不已了。
“勞駕將我送到長安去,我有一份禮物想要送給大司馬。”
劉協鄭重其事說出的禮物,以楊修的敏銳實不難聽出其中的交托之意,就算楊修沒有親眼見到這個從劉協口中說出來的禮物,他也直覺這不會是個簡單的東西。
在劉協眼中閃過的一絲痛色,更是讓楊修不得不猜測,將這東西送出的劉協正在面臨著一種極其艱難的決斷,也無疑是對這少年本身利益的損傷
不過為防出現什麽意外,楊修還是問了一句,“不知道您說的禮物是——”
“玉璽,”劉協用篤定的口吻回道:“傳國玉璽。”
“但在將此物送出之前,我需要你陪我演一場戲。”
這場戲對於楊修來說的難度並不大。
劉協不想要在養父的面前暴露自己曾經是大漢天子的身份,又需要能夠暫時離開這洛陽城一段時間,往長安跑一趟,而不是直接跟著養父為了躲避戰禍回返到漢中去,那麽他就必須要有一個足夠合理的理由能讓養父相信,他得先短時間內消失在養父的視線中,性命安全卻沒有任何的問題。
劉協思前想後也只想到了一種方式,那就是讓他在和朋友進行離開前的告別之時,突然被發覺是個進學上的奇才,在洛陽之圍被解除前先在楊修這裏暫住,等到北面的敵軍被擊退,他就可以前往樂平書院就讀。
有楊修這位大司馬府掾屬作為人證,他的養父絕不會對他的舉動做出任何的懷疑,只會覺得這簡直是一出天上掉了餡餅的好事。
至於養子暫時滯留在楊修那裏不能見面,在可能存在的前途面前,這根本就不是什麽問題。
但等到劉協跟在楊修的後頭,消失在了他那位養父的視線中後,他們卻未曾耽擱地直接從府門的另一頭離開,當即登上了前往長安的馬車。
快馬加鞭之下,只需要兩日的時間他們就能進入關中地界,出現在喬琰的面前!
目送著劉協重新走入這個風雲漩渦之中,養父的臉上不由露出了幾分悵然之色,他朝著身旁出現的青年問道:“君侯會對他給出何種安排?”
這麽多年的相處,早已足夠讓他將劉協當做自己的親生兒子一般看待。
最開始的認親的確是一出預演的戲碼,但人情這種東西是最不可能作偽的。
他很清楚自己不該有這等情緒的投入,可劉協確實是一個讓人不由不喜歡的少年人。
他雖然不知道君侯是如何說服的劉協在此刻動身前往長安,卻只希望對方不會成為政權交替之中的犧牲品。
“君侯說,如果一個謊言能夠持續一輩子的話,可能也不叫做謊言了。”
男人的臉上頓時一喜,在這句隱晦的話中他已能聽出這未來的安排了。
“你放心吧,如果他想做一個平凡人,沒有人會對他做出什麽阻攔。”
等到事畢之後歸隱山林,對於劉協來說,可能是一個最為完美的落幕。
被喬琰離開洛陽前囑托於留心劉協這事,郭嘉這才在此刻出現在了這裏。
好在劉協的抉擇因喬琰的種種積累,已順著他們最希望出現的方向發展了下去,並不需要他做出多餘的幹涉,他便已經成為了即將砸入那長安亂流之中的一塊定海石。
那麽他也可以安心前往虎牢關應變曹操發起的進攻了!
在走之前他又給這盡心做了劉協養父多年的男人帶來了一個好消息,“君侯讓我告訴你,你兒子在並州找到媳婦了,兩人準備等到再攢夠半年工錢就成親,說不定你在送董侯前往並州就讀的時候還能喝上一杯喜酒。”
男人卻只是笑了笑,“不必了,得失這種東西,早在當年我們險些喪命於天災之中的時候,就已經看得很明白了。”
他知道自己的家人過得很好,就已經心中安定。
他現在該當做的,是迎接另一個孩子的歸來。
郭嘉說的不錯,這倘若是個永遠也不會被拆穿的謊言,那麽這就是真實。
也不知道劉協在前往長安的路上能不能安然入睡,還是因為和養父母的分離,加上即將面對著那番風浪,而覺得有些心緒不定。
可惜,他不能親眼看到他作為劉協的那一面了。
但或許,也只有如此,他們才能以父子的身份過完這一輩子。
而在劉協朝著長安趕去的同時,還有另外一個人也正在朝著長安快馬疾行趕去。
不是別人,正是盧植。
在接連收到劉揚和王允等人聯手對著喬琰發出刺殺行動,劉虞下達了罪己詔消息後,盧植已再不可能以一個年事已高,從朝堂上離開的長者身份安穩地坐在樂平書院的教室之中。
他此刻比任何時候都要後悔,為何他在早先接到劉揚拉攏的時候只是對他做出了拒絕,卻並沒有將他的算盤給直接匯報到喬琰的面前去!
這竟讓劉揚的行動沒能被提前遏制住,以至於釀成了此等禍患。
若要歸咎責任,在劉揚背後為其出謀劃策的王允當然有大過,可他盧植難道就沒有責任了嗎?
想到那火藥極有可能就是劉揚在拜訪了他後不久從並州地界上取走的,盧植的心中更是生出了一種深深的懊悔之意。
他為何要因為大漢的宗室血脈而對著劉揚的舉動視而不見!
此刻劉虞歸罪於己,長安內鬥也極有可能真正促成喬琰和漢室的撕破臉皮,盧植便只覺心急如焚。
他雖已在回憶起他所經歷的種種之間,對大漢再無那等堅守的執拗,但數十年間的宦海沈浮已讓他形成了一種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的立場。
劉虞有退位之心,在那張罪己詔的字裏行間跳躍在他的面前,可這江山不能因這等草率的放棄而易主,更不能因一個不成熟的交接而讓這好不容易建立起大半秩序的天下重新陷入崩塌的狀態。
他是坐不住的,蔡邕等人其實也坐不住。
但盧植到底曾經有過戎馬從軍的經歷,在這兩年間的身體又調理得尚可,還能有這個快馬直奔京城的底氣,蔡邕他們便只能驅車跟隨在後頭。
當然,讓盧植不得不在此時加快了腳步行路的,還有另外一個理由。
在劉虞下達的那份指令之中,對劉備做出了在七日之後判決死刑的決定,到了今日已經是第六日了。
盧植若晚上一日來到長安,他便連這個弟子的最後一面都見不到了。
他知道無論是劉虞還是喬琰都沒有必要對本已是階下囚的劉備做出什麽枉殺的舉動,更知道這個將他處死的決定,因這個著實大逆不道的舉動,絕不可能會有被收回的可能。
他唯獨能做的,好像也只是和劉備做出一個最後的道別,讓他們的師徒情分畫下一個句號。
在北地的寒風隨著快馬奔馳掃過他臉上的時候,盧植忍不住想到了當年黃巾之亂時候劉備跟隨他出征作戰時候的場面,想到在他被人從洛陽城中驅逐出去的時候,是當時在冀州任職的劉備收容了他,又隨同他一道進攻洛陽。
此前徐州百姓為劉備請命求活的消息,讓盧植還一並為他而高興。
但此刻……
人事無常的道理終於在此刻展現出了其冷酷的面貌。
他還能做什麽呢?
在盧植的懷中揣著一瓶烈酒,被帶上了幾分貼身的體溫,正隨同著馬匹的顛簸而發出瓶中酒水的搖晃之聲,也像極了盧植此刻混亂的思緒。
風中的嗚咽之聲正從他的發間穿過,但在他踏馬穿過了子午嶺上馳道抵達關中的那一刻,又正見北洛河的流水從原本的寒凍狀態消融,慢慢地從嶺上流入那片青綠初綻的土地。
在寒風中已經有幾分春日氣息了。
劉備被人從囚牢之中押解出來的時候,便正有這樣的一縷暖風吹到了他的臉上。
在風中還夾雜著一陣驚呼的聲響。
他擡了擡眸朝著聲音發出的方向看去,下意識地便覺得這不像是什麽尋常的響動,便朝著獄卒問道:“那頭是何種動靜?”
劉備原本想著的也不過是,希望他做出的這個錯誤選擇,沒有在長安城造成什麽沒能被徹底遏制住的餘波,帶來什麽不可挽回的損失,但讓他沒想到的是,他居然會聽到這樣一個答案。
那獄卒並未隱瞞地朝著劉備回道:“有人自稱是早年間被李傕劫持而走的那位天子,此前被人給救走了,又陰差陽錯地回到了洛陽,被送來了長安。”
“他還帶回了傳國玉璽。”:,n,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四百年炎漢傳承至今,已不能再讓民眾從這王朝的統治之下求得生存之路,原本就是他們這些上位者的過錯。
倘若劉協不曾以一個普通百姓的身份去見證這樣的民生演變,他或許不會如此深刻地意識到這樣的一點,可這世上沒有如果。
就像他不會面對一個“如果沒有喬琰在這世上領袖護航”的假設。
他也不會面對一個“如果他沒有被李傕劫掠,不再以天子身份存在”的假設。
他所需要做的,只是在眼下這個已經不可能改變的時局之中,做出一個最正確的選擇!
劉虞可以為了治下的百姓,對自己做出了錯事的親生兒子給出一個處以死刑的判決,也可以寫下這樣的一封罪己詔,為他的退位讓賢之意做出鋪墊,他又為何不能以曾經的大漢天子身份,將這個玉璽交到最合適的人手中?
做出這個決定太難了。
當他手捧玉璽的時候,他心中還是難免有過這樣的想法,倘若他真的做出了這樣的抉擇,也就意味著大漢的江山便是從他手中斷絕的,代表著他站在了天下民眾的立場上去看待這天下演變,卻沒有站在大漢皇族的立場上。
百年之後他重歸黃土之時,他要如何與將自己選定為繼承人的父親交代呢?
劉宏或許不是個好帝王。
時至今日,這洛陽城中還依然流傳著他當年在此地督造銅人、勞民傷財的傳說。
昔年南宮大火造成的宮人外逃,也讓劉宏的一些行徑被以一種更加誇張荒謬的方式在百姓面前傳揚,比如說他在宮中四處疾馳所乘坐的四頭白驢,比如說被他穿戴上了官員衣服的狗,都在民間傳說裏被賦予了更多荒謬的笑話。
但他對於劉協來說卻得算是個好父親。
可現在,當劉協下定了決心要將傳國玉璽送出去的時候,他便也要將劉宏力排眾議交托到他手上的大漢江山拱手讓人了。
劉協的指尖在這塊玉璽上來回摩挲,正摸到了那玉璽上包著金邊的一角。
也正是這個位置上的特殊,將劉協遙想到昔年漢靈帝的思緒被拉拽了回來。
喬琰不是王莽,不是因為意圖謀奪大漢基業而被王太後用玉璽去砸的王莽。
在她於民生庶務之中表現出的種種舉措中,並沒有王莽那等腳步邁得太大的激進。
這也絕不是她在未曾更進一步之前的收斂隱藏。
天下九州在手,她若想要憑借著自己開疆拓土的魄力,趁著天災之年進行規則的重建,其實也已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對她做出有效的攔阻。
但她,連帶著被她所引領的民眾往前邁出的腳步都顯得極為踏實。
所以即便喬琰本人並不在洛陽,這兩年間她在洛陽留下的種種傳承教授的意志卻還殘留在此地,讓此刻即便面對著的是袁紹和曹操從兩路方向的突然來襲,此地也絕不像是早年間的洛陽動亂一般,淪落到民眾六神無主的地步。
他們清楚地知道這裏是他們賴以生存且需要齊心守護的家園,更知道喬琰留下的荀彧等人連帶著守衛洛陽八關的將領,必定會傾盡全力地將敵人給攔截在外。
這樣的一份信念感,在後漢創立之初對於光武帝和王莽交手的記載中,從未在後者的身上見到,反而是天下歸漢之心在光武中興後越發鮮明。
可如今不同了。
哪怕是劉協此刻身在屋中,都能聽到這樣的保衛洛陽之聲正在以一種匯聚而來的姿態聚集到他的耳中。
這份信念感不應在劉氏,而在大司馬喬琰。
在劉姓宗室之中並未出現一位能力挽狂瀾之人的情況下,順天而為才是他該當做出的選擇。
他不必再有任何的猶豫了。
不過……
劉協此時還面對著另外一個問題。
他的養父為了讓他們能安全地和養母會合,在這個洛陽面臨戰禍的時候準備將他帶著回返漢中去,他要如何解釋,他並不打算回去,不是因為他想要和洛陽民眾共同迎敵,而是因為,他是曾經的大漢天子呢?
他實在不願讓他原本所能擁有的樸素親情和平靜生活,隨著這一出將玉璽送往長安的舉動而徹底化為烏有。
可好像,這是一件很難辦到的事情。
倘若他說什麽他要參與到洛陽的守衛戰中,養父必定不會將他單獨拋下在這裏,到時候刀劍無眼,誰知道會面對何種結果。
他若是直接留書一封,言說自己要消失幾日,等到辦完了事情後便回返,養父必定會竭盡所能地找到他,倘若其中出現了什麽意外,等他回返後便追悔莫及了。
他該當如何辦?
劉協的目光一閃,忽然將玉璽揣入了懷中,從原本坐在床邊的狀態跳了起來,朝著門外奔了出去。
聽到後頭傳來了養父問他去往何處的問話,劉協高聲回道:“晚些再走,我要去和在這裏認識的人逐一告別。”
他的養父聽到了這句話便站定在了原地,並未繼續追出來。
可劉協當然不是去做什麽告別舉動的,他已徑直奔向了洛陽城中的一個地方。
因洛陽重建之中的種種雜事,喬琰設置在洛陽的辦事場地並不限制民眾入內,只要能拿出一個合理的面見長官理由便可。
身在洛陽的各位官員各自有其負責督辦的事務,也在進入這片區域之前會有人對來客進行引導。
或許是因為洛陽八關戰事的緣故,絕大多數人都聚集在了那招兵之處,就算真有什麽事務需要麻煩這些官員的,也都有意識地避讓開了這個時間,這便讓劉協抵達此地的時候,並沒有看到多少身在此地求援的民眾。
也讓他的出現顯得有些醒目。
當即就有人迎了上來問詢他有何種事情要辦。
劉協望著這些直到此刻也並未表露出急躁情緒的屬官,心中越發堅定了自己的抉擇。
他開口道:“請問楊德祖是否在此地?就說,漢宮故人來此,請他出來一敘。”
漢宮故人?
距離董卓領兵攻入洛陽到如今,已經快有七年的時間了。
劉協此刻出現在人前的樣子,也不過就是個十幾歲的少年郎,七年之前,只怕他連十歲的年紀都沒有,怎麽可能是什麽跟楊修有關的漢宮故人。
但這些屬官想了想,此時的楊修雖還沒有回返長安,而是在仲長統的那出鼎中觀辯論後依然滯留在洛陽,但在職權上卻不算是洛陽地界上的官員,頂多算個從旁協助的,這麽一來,荀彧、衛覬等人正在為洛陽北部防線多加商討的同時,楊修倒是沒有這麽忙碌。
他是可以出來見見客人的。
若是真是他的故人,就這麽錯過了也多少有點遺憾。
“勞駕稍等片刻,我讓人去通傳。”
劉協並未等上多久便見到楊修的身影出現在了他的視線之中。
對方看到他的那一刻,神情有一瞬的怔楞。
但劉協的樣貌雖與數年前有別,在眉眼輪廓之間卻依然殘存著當年的影子,他的下一個動作更是讓楊修的臉色大變,只因在這一刻,劉協整了整衣袖,挺起了脊背,朝著前方走出了兩步。
漢宮禮儀銘刻在劉協記憶之中的深深烙印,即便是經歷了數年間的平民生活,也絕沒有從劉協的身上被徹底剝離。
他這按照皇子身份養出的禮教氣度,讓他哪怕此刻穿著的乃是最為簡陋的衣衫,也足以讓人隱約看到一個佩玉戴金之人的影子。
楊修怎麽都不會錯認這樣的特質!
絕不會!
他也陡然想到了去歲十二月初的情況。
當時的他在鼎中觀外見到了一個有些眼熟的身影,當時的禰衡問他是因為看到了何人而發呆,楊修還以為自己是看錯了,但在此刻他看到劉協親自出現在了他的面前之時,他可以用絕對篤定的話說出,那個時候的確不是他看錯了。
他連忙疾步朝著劉協趕了過去,將其拉拽到了一邊,小聲問道:“您為何會在此地?”
劉協的天子位置已經被劉虞接任,又因他的生死下落不明,無法對他給出一個謚號,這讓楊修稱呼劉協為先帝也不是,稱呼他為陛下也不是,如果非要說的話,可能還得稱之為董侯。
數年的搜尋無果,加上劉虞坐在這個天子位置上的穩當,讓絕大多數人都已不再對還能找到劉協報以任何一點希望,以至於當他突然出現在面前的時候,饒是楊修自覺自己得算是個聰慧沈穩之人,都差點被驚掉了下巴。
更讓他鬧不明白的是,為何劉協看起來不像是才脫困的狼狽樣子,而像是早已有了個落腳之地,只是選擇在此刻出現於他的面前。
他到底要做些什麽?
這數年間他都去了哪裏?
他又為何不直接返回長安,去到劉虞的面前,而是出現在了他楊修的面前呢?
可如果說劉協的驟然出現對於楊修來說已經是個十成十的意外,那麽他的下一句話,就當真是讓楊修驚愕不已了。
“勞駕將我送到長安去,我有一份禮物想要送給大司馬。”
劉協鄭重其事說出的禮物,以楊修的敏銳實不難聽出其中的交托之意,就算楊修沒有親眼見到這個從劉協口中說出來的禮物,他也直覺這不會是個簡單的東西。
在劉協眼中閃過的一絲痛色,更是讓楊修不得不猜測,將這東西送出的劉協正在面臨著一種極其艱難的決斷,也無疑是對這少年本身利益的損傷
不過為防出現什麽意外,楊修還是問了一句,“不知道您說的禮物是——”
“玉璽,”劉協用篤定的口吻回道:“傳國玉璽。”
“但在將此物送出之前,我需要你陪我演一場戲。”
這場戲對於楊修來說的難度並不大。
劉協不想要在養父的面前暴露自己曾經是大漢天子的身份,又需要能夠暫時離開這洛陽城一段時間,往長安跑一趟,而不是直接跟著養父為了躲避戰禍回返到漢中去,那麽他就必須要有一個足夠合理的理由能讓養父相信,他得先短時間內消失在養父的視線中,性命安全卻沒有任何的問題。
劉協思前想後也只想到了一種方式,那就是讓他在和朋友進行離開前的告別之時,突然被發覺是個進學上的奇才,在洛陽之圍被解除前先在楊修這裏暫住,等到北面的敵軍被擊退,他就可以前往樂平書院就讀。
有楊修這位大司馬府掾屬作為人證,他的養父絕不會對他的舉動做出任何的懷疑,只會覺得這簡直是一出天上掉了餡餅的好事。
至於養子暫時滯留在楊修那裏不能見面,在可能存在的前途面前,這根本就不是什麽問題。
但等到劉協跟在楊修的後頭,消失在了他那位養父的視線中後,他們卻未曾耽擱地直接從府門的另一頭離開,當即登上了前往長安的馬車。
快馬加鞭之下,只需要兩日的時間他們就能進入關中地界,出現在喬琰的面前!
目送著劉協重新走入這個風雲漩渦之中,養父的臉上不由露出了幾分悵然之色,他朝著身旁出現的青年問道:“君侯會對他給出何種安排?”
這麽多年的相處,早已足夠讓他將劉協當做自己的親生兒子一般看待。
最開始的認親的確是一出預演的戲碼,但人情這種東西是最不可能作偽的。
他很清楚自己不該有這等情緒的投入,可劉協確實是一個讓人不由不喜歡的少年人。
他雖然不知道君侯是如何說服的劉協在此刻動身前往長安,卻只希望對方不會成為政權交替之中的犧牲品。
“君侯說,如果一個謊言能夠持續一輩子的話,可能也不叫做謊言了。”
男人的臉上頓時一喜,在這句隱晦的話中他已能聽出這未來的安排了。
“你放心吧,如果他想做一個平凡人,沒有人會對他做出什麽阻攔。”
等到事畢之後歸隱山林,對於劉協來說,可能是一個最為完美的落幕。
被喬琰離開洛陽前囑托於留心劉協這事,郭嘉這才在此刻出現在了這裏。
好在劉協的抉擇因喬琰的種種積累,已順著他們最希望出現的方向發展了下去,並不需要他做出多餘的幹涉,他便已經成為了即將砸入那長安亂流之中的一塊定海石。
那麽他也可以安心前往虎牢關應變曹操發起的進攻了!
在走之前他又給這盡心做了劉協養父多年的男人帶來了一個好消息,“君侯讓我告訴你,你兒子在並州找到媳婦了,兩人準備等到再攢夠半年工錢就成親,說不定你在送董侯前往並州就讀的時候還能喝上一杯喜酒。”
男人卻只是笑了笑,“不必了,得失這種東西,早在當年我們險些喪命於天災之中的時候,就已經看得很明白了。”
他知道自己的家人過得很好,就已經心中安定。
他現在該當做的,是迎接另一個孩子的歸來。
郭嘉說的不錯,這倘若是個永遠也不會被拆穿的謊言,那麽這就是真實。
也不知道劉協在前往長安的路上能不能安然入睡,還是因為和養父母的分離,加上即將面對著那番風浪,而覺得有些心緒不定。
可惜,他不能親眼看到他作為劉協的那一面了。
但或許,也只有如此,他們才能以父子的身份過完這一輩子。
而在劉協朝著長安趕去的同時,還有另外一個人也正在朝著長安快馬疾行趕去。
不是別人,正是盧植。
在接連收到劉揚和王允等人聯手對著喬琰發出刺殺行動,劉虞下達了罪己詔消息後,盧植已再不可能以一個年事已高,從朝堂上離開的長者身份安穩地坐在樂平書院的教室之中。
他此刻比任何時候都要後悔,為何他在早先接到劉揚拉攏的時候只是對他做出了拒絕,卻並沒有將他的算盤給直接匯報到喬琰的面前去!
這竟讓劉揚的行動沒能被提前遏制住,以至於釀成了此等禍患。
若要歸咎責任,在劉揚背後為其出謀劃策的王允當然有大過,可他盧植難道就沒有責任了嗎?
想到那火藥極有可能就是劉揚在拜訪了他後不久從並州地界上取走的,盧植的心中更是生出了一種深深的懊悔之意。
他為何要因為大漢的宗室血脈而對著劉揚的舉動視而不見!
此刻劉虞歸罪於己,長安內鬥也極有可能真正促成喬琰和漢室的撕破臉皮,盧植便只覺心急如焚。
他雖已在回憶起他所經歷的種種之間,對大漢再無那等堅守的執拗,但數十年間的宦海沈浮已讓他形成了一種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的立場。
劉虞有退位之心,在那張罪己詔的字裏行間跳躍在他的面前,可這江山不能因這等草率的放棄而易主,更不能因一個不成熟的交接而讓這好不容易建立起大半秩序的天下重新陷入崩塌的狀態。
他是坐不住的,蔡邕等人其實也坐不住。
但盧植到底曾經有過戎馬從軍的經歷,在這兩年間的身體又調理得尚可,還能有這個快馬直奔京城的底氣,蔡邕他們便只能驅車跟隨在後頭。
當然,讓盧植不得不在此時加快了腳步行路的,還有另外一個理由。
在劉虞下達的那份指令之中,對劉備做出了在七日之後判決死刑的決定,到了今日已經是第六日了。
盧植若晚上一日來到長安,他便連這個弟子的最後一面都見不到了。
他知道無論是劉虞還是喬琰都沒有必要對本已是階下囚的劉備做出什麽枉殺的舉動,更知道這個將他處死的決定,因這個著實大逆不道的舉動,絕不可能會有被收回的可能。
他唯獨能做的,好像也只是和劉備做出一個最後的道別,讓他們的師徒情分畫下一個句號。
在北地的寒風隨著快馬奔馳掃過他臉上的時候,盧植忍不住想到了當年黃巾之亂時候劉備跟隨他出征作戰時候的場面,想到在他被人從洛陽城中驅逐出去的時候,是當時在冀州任職的劉備收容了他,又隨同他一道進攻洛陽。
此前徐州百姓為劉備請命求活的消息,讓盧植還一並為他而高興。
但此刻……
人事無常的道理終於在此刻展現出了其冷酷的面貌。
他還能做什麽呢?
在盧植的懷中揣著一瓶烈酒,被帶上了幾分貼身的體溫,正隨同著馬匹的顛簸而發出瓶中酒水的搖晃之聲,也像極了盧植此刻混亂的思緒。
風中的嗚咽之聲正從他的發間穿過,但在他踏馬穿過了子午嶺上馳道抵達關中的那一刻,又正見北洛河的流水從原本的寒凍狀態消融,慢慢地從嶺上流入那片青綠初綻的土地。
在寒風中已經有幾分春日氣息了。
劉備被人從囚牢之中押解出來的時候,便正有這樣的一縷暖風吹到了他的臉上。
在風中還夾雜著一陣驚呼的聲響。
他擡了擡眸朝著聲音發出的方向看去,下意識地便覺得這不像是什麽尋常的響動,便朝著獄卒問道:“那頭是何種動靜?”
劉備原本想著的也不過是,希望他做出的這個錯誤選擇,沒有在長安城造成什麽沒能被徹底遏制住的餘波,帶來什麽不可挽回的損失,但讓他沒想到的是,他居然會聽到這樣一個答案。
那獄卒並未隱瞞地朝著劉備回道:“有人自稱是早年間被李傕劫持而走的那位天子,此前被人給救走了,又陰差陽錯地回到了洛陽,被送來了長安。”
“他還帶回了傳國玉璽。”:,n,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