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建……
關燈
小
中
大
第223章 建……
大司馬……
這個職位在如今有些特別。
西漢年間的大司馬,諸如在大將軍、驃騎將軍前加號的那樣,只是個加官而已,用來體現將軍職位的特殊,並不同時具備當政的權利。
直到霍光執政的時期,才出現了將“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作為兼行政事的官職,後列三公之一,等同於漢初的丞相。
到了東漢又是另外一種情況。
大司馬從原本的內輔之臣轉向了軍事職務,置於大將軍上,後又改大司馬為太尉,往後便再無這個職務了。
直到董卓篡政時期,才重新將大司馬這個職位啟用,將其定性為地位在三公之上,以示為權臣。
準確的說,在如今,這是一個既在三公之上,也在大將軍之上的位置。1
喬琰朝著戲志才問道:“拿下這個職位不會有篡權之嫌嗎?”
自大司馬被賦予了內政權柄之後,擔任這個位置的好像大多不是“正經臣子”。
比如說“政事一決”的霍光,比如“政事大小皆自鳳出”的王鳳,比如幹脆篡漢的王莽。
戲志才回問道:“難道會有人覺得,劉幽州原本有什麽不臣之心嗎?”
喬琰心中思忖,覺得這話說得倒也沒錯。
雖說大司馬這個官職多有“富貴之極,人臣無一”的說法,但巧的是,在董卓將這個官職重新啟用的時候,並沒有將它加在自己的頭上,而是為了謀求一個勉強應付得過去的好名聲,把它給了劉虞。
換句話說,如果有人覺得喬琰拿這個位置是有僭越之心,建議先討論一下,劉虞在被趕鴨子上架之前,是不是也有什麽不臣念想。
戲志才接著說道:“反倒是大將軍這個位置,還是多為外戚所掌,且連續幾任大將軍都並未得到善終,也多與天子有些齟齬,與其去拿這個位置,還不如選大司馬。”
既要做權臣之冠,有迎立天子之榮,何妨更進一步!
所謂“任周召之職,擁天下之樞”,在她手握平定涼並、掃蕩關中的戰績後,確實可以爭一爭這個權柄了!
也正如戲志才所說,在東漢的大將軍屢屢淩懾皇權的事實面前,取大司馬的位置既可以說是進,也可以說是退,且在手執大義上更顯體面。
或許唯獨需要考慮的,也只是一點。
歷任三公大多經過了十數年、乃至數十年的升遷履歷,才最終成為太尉、司徒、司空之一。
喬琰還未滿一十,就坐上這位置,難免要為人所詬病。
可同樣很應當感激董卓的是,他不止重啟了大司馬這個位置,還提供了若幹個快速升遷到三公位置的標準範本。
比如說黃琬。
他在黨錮之禍後才開始走為官之路,和喬琰被敕封為樂平侯,幾乎是在同一時間發生的事情,但他在兩年前就被董卓提拔到了三公的位置上。
換句話說,他從做官到任職三公,只用了短短五年。
再有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荀爽。
他從原本避世於漢濱的狀態到成為三公,只花費了幾十天的時間而已,堪稱是一個升遷的奇跡。
這等同於有了一個說法,在方今這種特殊情況下,升遷的正常流程,原本就不是非要恪守的。
這也給了喬琰從中斡旋的機會。
戲志才見喬琰面色,已知她在大司馬與大將軍中做出了抉擇,便接著說道:“若君侯已決定要爭一爭這個位置,請君侯先留意一下,要如何對待現在處在大司馬位置上的人。”
現在擔任大司馬位置的,乃是益州牧劉焉。
這同樣是被董卓敕封出來的官職。
只因劉焉並未在鄴城朝廷建立後對其表現出斥責,董卓便在遷都長安後將這個位置給了劉焉。
喬琰道:“你既如此說了,顯然是已經有些想法了。”
戲志才回她:“待劉幽州即位天子,請君侯為那位益州牧求個職位吧。令其卸任大司馬,改任大將軍。”
喬琰聞言笑了出來。
大將軍確實有調動天下兵馬的實權,但若是擔任大將軍的人處在益州這個險阻之地,除非能從益州北上,拿下關中這個跳板,否則再有什麽大將軍的名號,也就是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調動而已。
那靠著他原本的益州牧權柄也就足夠了。
何必多此一舉來個大將軍?
但從明面上來說,這個請封又沒有任何的問題。
劉虞沒有可用來擔任大將軍位置的外戚。
其妻妾和庶出的一對兒女僥幸在公孫瓚霸占幽州的舉動中逃到了代郡,並未像是劉和一般慘遭戰事波及而身亡,但他的妻兄與他同在軍中,死在了濱海道一戰裏。
這樣一來,大將軍這個位置,就最適合交給劉焉這樣的漢室宗親,以示對他的拉攏。
但劉焉這個人,在益州的地界上是有逾越之舉的。
那麽這個名為拉攏實為降職的委任,到底會引發何種後果呢?
具體情況姑且不論,喬琰在其中就有了因勢利導,謀奪大司馬之位的可能了。
見下屬已在他們的對話間將朱檀給帶過來了,喬琰便先中斷了這個話題。
她翻身上馬,朝著戲志才頷首致意道:“多謝先生解惑,待我幽州一行回返後趕赴關中,請先生聽我的好消息。”
當年的戲志才因為只值一十首功的俸祿,將推君侯上位並州牧為己任,如今他為並州的治中從事,又力主她爭取大司馬的位置,還挺不忘初心的。
不過,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君臣相得呢?
一人相視一笑後,喬琰便撥馬向西,在隨行親衛的護持下,趕赴上谷郡的居庸關而去。
雖如今還不到將地盤擴張到幽州全境的時候,也還遠不到和公孫瓚正面交戰的時候,但她如今頂著劉虞擁躉者的名號,起碼也要給公孫瓚看到,並州軍退到上谷後就絕不會再行讓步。
只是讓喬琰並未想到的是,在她抵達上谷郡的時候,居然還有了個意外的收獲。
鄭玄的同郡老友邴原避居於遼東郡,因聽聞公孫瓚和劉虞之間的矛盾,深覺遼東並非可以長住之處,在收到了鄭玄的來信後,當即決定趁著寒冬封山前趕赴並州。
他行至半道便聽聞了劉虞在追擊公孫瓚的途中為之伏擊、兵敗而走,如今是並州牧的屬官張遼駐紮於上谷郡,便先加快了腳程,等行到了此地方才停歇。
張遼領著喬琰入城之際說道:“這位邴先生的運氣尚好,此番自遼東郡而來有人相送,否則倘若路遇賊人難免不保。”
“而那位護送他而來的壯士也頗有意思。我從邴先生處打聽到了對方的履歷,說此人也是青州出身,中平年間因青州州府與東萊郡府之間有些糾紛,各自送了一份奏章去有司處,他彼時為東萊郡奏曹史,便趕赴洛陽毀掉了州府的文書,先將郡府的送了上去。雖是為郡府辦事,這場糾紛本也是郡府占理,為防州府追責,他還是避禍去了遼東。”
聽到東萊一字,又聽到了這段喬琰隱約有些印象的經歷,她不由腳步一頓,“此人叫什麽名字?”
張遼回道:“他自稱——東萊太史慈。”2
若是袁紹知道,他明明已經是青州牧了,卻還是讓原本隸屬於青州的一位神射手落到了喬琰的手裏,別管太史慈到底是護送邴原去並州做個保鏢的,還是去投靠喬琰的,大概都得氣個夠嗆。
不過眼下,他在看的是公孫瓚發給他的這封公文。
袁紹還真未曾料到,劉虞從涼州回返幽州和公孫瓚相持爭鬥,居然會以這樣的方式告終。
他嘆道:“若非是這一戰,我還不知道,劉伯安此人的統兵能力居然差到了這個地步。”
劉虞的這種交戰表現,簡直像是直接往公孫瓚的面前送的一樣。
可惜啊……
“可惜這一戰中,喬燁舒麾下的張文遠,表現得依然可圈可點。”
無論是其安排營防,攔截住了公孫瓚和軻比能以及蹋頓的三方盟軍,陣斬軻比能迫使鮮卑支部退兵,還是其在劉虞一意孤行追擊公孫瓚後,繞行徐無山,橫空殺出將劉虞救走,都表現出了非同一般的大將風範。
袁紹對這樣的猛將說不意動那是假的。
偏偏張遼乃是雁門郡人士,跟隨喬琰已久,還分明是頗得重用的樣子,又哪裏有可能會被旁人所拉攏。
所以公孫瓚勝了劉虞是不假,但這一場勝仗並不能作為對喬琰的勝仗來看,也顯然無法動搖到喬琰這方的軍心。
反倒是隨著劉虞這一敗一退,看似是幽州的大半落入了公孫瓚的手中,實際上是代郡和上谷郡被納入了並州的範圍,讓喬琰橫空多出了兩個郡來。
並州軍要想守住這兩個郡還真不是難事。
居庸關直接與太行山脈相連,在這一代名為軍都山,也即太行八陘之中的軍都陘。
扼守此關後,便足可保代郡與上谷郡不失。
張遼這個果斷的決定,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並州方向的防守壓力。
有居庸關在手,公孫瓚雖屯兵昌平,卻也無力越界而過。
冀州方向要想犯境代郡就更不可能了,除非他們先翻越太行山。
一想到這種果斷取舍的決定還是出自於張遼的手筆,袁紹就更生氣了。
難怪喬琰沒將張遼帶去涼州與關中的交戰之中。
這種能獨當一面的將領,雖然年紀不大,卻著實是留守後方的必備。
越想越氣,還不如不想,袁紹將思緒轉回到手中的軍報上,朝著沮授問道:“以公與所見,我們是否要同意公孫伯圭的訴求?”
說句實話,袁紹先前還一度提防公孫瓚南下入侵,甚至因調度軍防的決定,而將給袁術一個教訓的差事交給了劉備,現在又要因為公孫瓚收攏俘虜、擴張軍隊、結盟烏桓的舉動而對他妥協,袁紹只覺心中不大痛快。
但他聽著沮授的回話,又覺得現在不是意氣用事的時候。
只聽沮授說道:“明公想一想,若不給公孫瓚這個位置會如何?”
“在劉虞兵敗後,公孫瓚在各郡所積攢的兵馬合計在五萬以上。居庸關的並州軍雖扼斷了公孫瓚繼續西進的勢頭,自己要出關也不容易,這樣一來,公孫瓚完全可以屯兵昌平的同時揮軍南下,入侵我冀州,屆時反而讓並州那邊看了笑話。”
“反倒是明公若先對他給出了幽州牧的敕封,公孫瓚出於情理都不當對我等不敬。”
沮授似乎看出了袁紹的擔憂,又補充道:“但此舉並不因為明公對其懷有懼怕之心,而是因為原幽州牧劉虞在已有我鄴城這位天子的情形下,竟有稱帝之念,此為叛逆,公孫瓚出兵討伐實乃義舉,故而有此嘉獎。”
這麽一通說辭,便給袁紹前後表現不一的舉動做出了一個解釋,也保全了冀州這邊的臉面。
袁紹聽來心中熨帖不少。
又聽沮授分析道:“此外,我建議明公在渤海國與東萊郡各設一駐兵將領,對公孫瓚做出節制。”
“渤海國北面便是廣陽郡與漁陽郡,乃是與公孫瓚正面交接的第一道屏障。東萊郡與幽州遼東郡隔海相望,若在東萊郡駐兵,公孫瓚也需懼怕我等渡海而過直入幽州腹地。”
袁紹看了看輿圖,問道:“安排何人駐紮於此處為好?”
沮授回道:“在此事上,我想明公心中已有決斷才對。”
他該勸說的也只是——袁紹不要太在意面子,給公孫瓚幽州牧之名這件事。
沮授所擔任的騎都尉位置,也是隸屬於軍職的一部分,不能將他只看做是袁紹的文官從事。
在這種情況下,舉薦武官出任職務,多少有點不妥。
聽沮授這麽說,袁紹便也沒再多問下去,只是朝著在座的幾人問道:“諸位對公孫伯圭的安排可還有異議?”
在袁紹自己都已經表現出了明確傾向的情況下,他的這些謀士雖在彼此之間還有派系爭鬥,在此時也絕不可能跟他唱反調,紛紛表示了應和。
那便可以商討另一個問題了,對鮮卑支部和烏桓又該當如何處置。
在公孫瓚送交給袁紹的這張請封文書上,還附帶了一個喬琰到此時也未獲知的消息。
那位烏桓單於丘力居原本身體就已不算好了,也不知道是因為寒冬的到來加劇了他的疾病,還是蹋頓毫無征兆地跟隨公孫瓚出兵讓丘力居一口氣沒喘上來,總之,在公孫瓚送出這封文書的時候,烏桓的單於已經不再是丘力居了,而是蹋頓。
袁紹隱約記得,公孫瓚在早年間是和丘力居有過舊怨的,一度打出了個兩敗俱傷的結局。
丘力居這一死,倒是讓公孫瓚和蹋頓之間的聯合變得更加緊密了起來。
這對袁紹來說,同樣不能算是個太好的消息。
袁紹轉向了許攸的方向,“子遠,你怎麽看此事?”
自從許攸上次從長安回來後,他就比之前沈默得多,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那趟長安之行讓他丟了臉的緣故。
但現在直接被袁紹點名發問,許攸還是快速調整好了心情回道:“公孫瓚在信中給蹋頓請封為王,但大漢鐵律,非劉氏不可稱王。昔年孝桓皇帝欲以封王結好檀石槐,縱不可對天子妄議,士人私底下也多有怨言,明公不可重蹈覆轍。”
“如公與所說,冊封公孫瓚為幽州牧,乃是因其擊敗劉伯安之戰功,烏桓蹋頓至多因協助之功得一封賞而已。明公不妨問問公孫瓚,此番戰功誰主誰次,若他為次,那幽州牧稱號不如給蹋頓好了,若他為主,蹋頓又何敢封王?”
“以攸看來,賜予其遼東侯爵位,領遼東屬國歲俸,以烏桓單於之名賜予其稱號及印綬便是。”
“遼東屬國雖早年間為安頓內附烏桓人所設,但因互市之故,居於其中的漢人也不在少數。公孫瓚為幽州牧,遼東屬國本也歸他所有,讓這兩人就征稅之事吵著吧。”
他們有爭吵可能的,或許還不只是地盤包容歸屬的問題,還有這個遼東侯的名號能否滿足蹋頓的胃口。
若非劉虞意氣用事發兵追擊,讓公孫瓚打了個翻身仗,單論襲營之事來說,蹋頓簡直是從生死邊緣上走了一輪,只怕是跟公孫瓚要生出幾分嫌隙的。
別看公孫瓚今日風光地逼退了劉虞,還能堂而皇之地索要正名,潛在的危機也不在少數。
袁紹又聽許攸接著說道:“此外,請明公在半年後尋一借口,令陛下給難樓、蘇仆延、烏延三人以鄉侯之名。”3
從理論上來說,這三人和丘力居、蹋頓並不屬於同一個烏桓部落,只是因丘力居日漸強盛,將另外三部的人口陸續吞並,變成了處於統帥地位的單於。
這三人則各自稱王,拱衛其中的單於。
蹋頓貿然篡奪丘力居的權柄,只是因為有公孫瓚的支持,這三人才能與他和平相處,屈服於他的威懾之下。
可要知道,在靈帝初年,這三人之中本居於上谷的難樓,麾下所統領的人數幾乎達到了萬人之多,比之當時的丘力居還要多。有過這樣優勢的難樓,絕不會是輕易甘願屈居於蹋頓之下的人。
若對他們給出支持,便形成了烏桓內部相互制衡的局面。
屆時,公孫瓚到底是要有所偏幫還是要坐看烏桓內部起火,對他們冀州青州而言都是可乘之機。
袁紹拊掌笑道:“好啊,我有公與、子遠妙計,又何懼於這兩個遼東匹夫!”
他又轉頭問道:“對了,那鮮卑支部的軻比能已死,是否當給那鮮卑的騫曼以助力,令其牽制並州的一支兵馬?”
“此舉不妥,”座中的審配開口回道,“烏桓各部實力相近,尚有彼此攻訐之可能,騫曼不同。”
“他本就是被並州軍所恫嚇而逃的,又見鮮卑單於步度根為喬並州所扶持,部落越發強盛,現有軻比能再身死並州軍之手,早被嚇破膽了。明公若敢給他請個敕封,他也敢明日就去上谷郡尋並州軍請罪。”
審配這話雖說的不太好聽,但袁紹一品他話中意思也不得不承認,他所說的確實是實情。
他道:“既然如此便不必管他了,讓公孫伯圭將這支鮮卑支部收為己用便是。”
公孫瓚得了幽州牧之名後,大概不會錯過這樣一支好用的勞力。
而袁紹則是在這幾項安排落定後,環顧了一圈在場的諸人,因己方謀士的靠譜,他總算是將先前羨慕喬琰有張遼這等助力的不快心情給平覆了下去。
只是聽著沮授、許攸和審配的諫言,袁紹又不免想到了在座中少了的一個人。
他心裏泛起了嘀咕,田豐去並州刺探情況的時間也不短了,按理來說,不管有沒有收獲,都應當從並州方向送個來信回來才對,為何竟像是石沈大海杳無音信了?
以田豐的機智,也不該出現什麽剛到並州就被喬琰發現,而後被扣押起來的情況。
更不可能是他行事怠惰,懶於回信。
想著田豐總不能就這麽消失了,袁紹盤算著,若再過半月還收不到他的消息,就讓手下往並州去找找他。
若是田豐能聽到袁紹的這番念叨,大概得將苦水給吐個幹凈了。
眼下這個失聯的情況還真不能怪他。
被張牛角直接逮到了這個“未來心腹”的位置上,他平日裏的工作與識字課都是小組作業,少有跟大量人員混雜在一起的情況。
這也就意味著,他若是想要神不知鬼不覺地將消息傳遞給自己的隨從,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更為麻煩的是,因張牛角有意讓他往科學院去學習術算,在他被提拔上來的七日後,他就被張牛角塞了批覆,打包送去樂平了。
樂平書院,是個相對來說進出自由的地方,但樂平科學院不是。
考慮到馬鈞這位研究武器的大發明家也在此地,樂平科學院是嚴格按照軍營制度管理的。
田豐還沒來得及觀察此地的院墻到底是什麽特殊的材質,就被此地的管事告知,這裏住宿工作娛樂就餐的地方一樣不缺,所以進出此地需要登記出去的目的和時間,且不能從科學院中攜帶任何東西外出。
他本著不引人懷疑的想法,決定暫時按捺住和下屬見面的沖動,等在此地學完了珠算後,他再跟張牛角申請個一天的假期,到時候一股腦將這些情報都給傳送出去。
但倒黴的田豐撞上了一件大事。
在他於此地按部就班學習珠算的第十九天,眼看著明天就可以“刑滿釋放”,樂平這裏收到了一條消息。
因劉虞繼任天子之事,長安宮殿舊址需要重新進行測繪,原洛陽靈臺需在長安重建,登基的日期和流程也需要太史令及其屬官協助,所以,他們之中的一部分人需要去長安開工。
按理來說這種事情是不必牽扯到田豐的,畢竟他是屬於農具制作部門的,又不歸太史令管轄。
可教導他學習珠算的人是任鴻。
若按照太史令下屬官員的具體劃分,她現在的官職應該叫做靈臺丞。
這個官職的月俸按照大漢官職條令只有一百石,卻是太史令下的頭一號從屬,可領“靈臺待詔”四十多人,監管日月星氣。
自喬琰為任鴻改名到如今已有兩年多的時間了,她在樂平專心跟隨馬倫學習,才有了今日的成果。
故而當馬倫因冬日天氣而偶感風寒後,這個去長安建設新靈臺的工作就交給了任鴻。
驟然接到這樣的要務,任鴻心中也是不免有點緊張的,於是她把自己能調度起來的人手都給帶上了。
非要說的話,田豐在學習珠算的時候也沒有拿出什麽很驚人的表現,頂多就是按部就班而已。
但架不住……他這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了學習。
所以任鴻琢磨了一下,覺得這也是個可以協助她工作的可造之材,直接跑去找張牛角借人去了。
田豐覺得,他在並州找工作的時候就不應該說,他是要在並州多賺錢,好將家人也給接到並州來。
以至於當任鴻給他慷慨地開出了三倍工錢的時候,他竟然沒有一個可以拒絕的理由。
他總不能說自己在馬車上會犯暈吧?
樂平還有個華佗在呢!
無奈的田豐甚至沒有機會告知袁紹,他已經從一個從冀州前往並州的臥底,直接臥底到長安去了。
袁紹大概也是想不到這一點的。
畢竟在田豐離開鄴城之前,他們再怎麽考慮到此番刺探情報中可能發生的意外,也絕沒想到會有如今的狀況。
這讓他跟誰說理去!
偏偏按照並州人的評判邏輯,他這還得算是天降福運,得到了重用。
田豐想到這裏,下意識地扯了扯身上的棉衣。
據說是出於此行長安人員衣著體面的考慮,連他也被分發到了一件。
他在農具生產部門的書籍中,看到了棉籽分離機器的一部分構件和彈棉弓的圖樣,可惜沒能見到棉花的種植之處。
但他就算看到了也沒用,反正他的消息又沒法傳送回去。
只是當田豐感受著這件棉衣的保暖防寒能力的時候,他心中不免為冀州那頭又憂心了幾分。
他想的倒不是並州在這種防寒之物的影響下,能在冬日多保存出多少人力,而是另一個同樣嚴肅的問題。
在往日的認知之中,北方環境下的交戰,往往不會在冬日發生。
即便是有的話,攻守雙方也處在同樣的惡劣環境困擾之下。
但現在並州有了這等絲毫不講道理的防寒之物,豈不是意味著,除了武器上的差異之外,又多了另外一個影響因素。
他不由望著馬車露出一線透氣窗扇的方向發起了呆,總覺得自己此番探查的責任越來越重大。
所幸他此時這種異樣的表現並未被人留意到。
這間不小的車廂內坐著十數個人,也包括了任鴻。
她此時全部心神都用在回顧馬倫教導她的知識上了,哪裏還會去留意田豐的舉動。
想到她們抵達長安之後不久,喬琰也會到來,她便不免又緊張了幾分。
她既要證明老師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裏教會她的東西,足能讓她以靈臺丞的身份行走在人前,而非是貂蟬女官,又想證明,彼時喬琰對她那句“鴻羽不低飛”的寄望,也已在漸漸落到實處。
而她此行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任務。
雖然不知道為何,但既然喬琰布置下來了這個差事,她就必須替她完成。
按理來說,往年的年號大多是出於天子的想法改的,尤其是新皇登基之後的那個年號。
可奇怪的是,在喬琰前往幽州居庸關前,她朝著樂平這邊送來了一條消息。
她說,她希望以太史令觀星推衍所得的說法,說服劉虞定年號為——
建安。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大司馬……
這個職位在如今有些特別。
西漢年間的大司馬,諸如在大將軍、驃騎將軍前加號的那樣,只是個加官而已,用來體現將軍職位的特殊,並不同時具備當政的權利。
直到霍光執政的時期,才出現了將“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作為兼行政事的官職,後列三公之一,等同於漢初的丞相。
到了東漢又是另外一種情況。
大司馬從原本的內輔之臣轉向了軍事職務,置於大將軍上,後又改大司馬為太尉,往後便再無這個職務了。
直到董卓篡政時期,才重新將大司馬這個職位啟用,將其定性為地位在三公之上,以示為權臣。
準確的說,在如今,這是一個既在三公之上,也在大將軍之上的位置。1
喬琰朝著戲志才問道:“拿下這個職位不會有篡權之嫌嗎?”
自大司馬被賦予了內政權柄之後,擔任這個位置的好像大多不是“正經臣子”。
比如說“政事一決”的霍光,比如“政事大小皆自鳳出”的王鳳,比如幹脆篡漢的王莽。
戲志才回問道:“難道會有人覺得,劉幽州原本有什麽不臣之心嗎?”
喬琰心中思忖,覺得這話說得倒也沒錯。
雖說大司馬這個官職多有“富貴之極,人臣無一”的說法,但巧的是,在董卓將這個官職重新啟用的時候,並沒有將它加在自己的頭上,而是為了謀求一個勉強應付得過去的好名聲,把它給了劉虞。
換句話說,如果有人覺得喬琰拿這個位置是有僭越之心,建議先討論一下,劉虞在被趕鴨子上架之前,是不是也有什麽不臣念想。
戲志才接著說道:“反倒是大將軍這個位置,還是多為外戚所掌,且連續幾任大將軍都並未得到善終,也多與天子有些齟齬,與其去拿這個位置,還不如選大司馬。”
既要做權臣之冠,有迎立天子之榮,何妨更進一步!
所謂“任周召之職,擁天下之樞”,在她手握平定涼並、掃蕩關中的戰績後,確實可以爭一爭這個權柄了!
也正如戲志才所說,在東漢的大將軍屢屢淩懾皇權的事實面前,取大司馬的位置既可以說是進,也可以說是退,且在手執大義上更顯體面。
或許唯獨需要考慮的,也只是一點。
歷任三公大多經過了十數年、乃至數十年的升遷履歷,才最終成為太尉、司徒、司空之一。
喬琰還未滿一十,就坐上這位置,難免要為人所詬病。
可同樣很應當感激董卓的是,他不止重啟了大司馬這個位置,還提供了若幹個快速升遷到三公位置的標準範本。
比如說黃琬。
他在黨錮之禍後才開始走為官之路,和喬琰被敕封為樂平侯,幾乎是在同一時間發生的事情,但他在兩年前就被董卓提拔到了三公的位置上。
換句話說,他從做官到任職三公,只用了短短五年。
再有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荀爽。
他從原本避世於漢濱的狀態到成為三公,只花費了幾十天的時間而已,堪稱是一個升遷的奇跡。
這等同於有了一個說法,在方今這種特殊情況下,升遷的正常流程,原本就不是非要恪守的。
這也給了喬琰從中斡旋的機會。
戲志才見喬琰面色,已知她在大司馬與大將軍中做出了抉擇,便接著說道:“若君侯已決定要爭一爭這個位置,請君侯先留意一下,要如何對待現在處在大司馬位置上的人。”
現在擔任大司馬位置的,乃是益州牧劉焉。
這同樣是被董卓敕封出來的官職。
只因劉焉並未在鄴城朝廷建立後對其表現出斥責,董卓便在遷都長安後將這個位置給了劉焉。
喬琰道:“你既如此說了,顯然是已經有些想法了。”
戲志才回她:“待劉幽州即位天子,請君侯為那位益州牧求個職位吧。令其卸任大司馬,改任大將軍。”
喬琰聞言笑了出來。
大將軍確實有調動天下兵馬的實權,但若是擔任大將軍的人處在益州這個險阻之地,除非能從益州北上,拿下關中這個跳板,否則再有什麽大將軍的名號,也就是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調動而已。
那靠著他原本的益州牧權柄也就足夠了。
何必多此一舉來個大將軍?
但從明面上來說,這個請封又沒有任何的問題。
劉虞沒有可用來擔任大將軍位置的外戚。
其妻妾和庶出的一對兒女僥幸在公孫瓚霸占幽州的舉動中逃到了代郡,並未像是劉和一般慘遭戰事波及而身亡,但他的妻兄與他同在軍中,死在了濱海道一戰裏。
這樣一來,大將軍這個位置,就最適合交給劉焉這樣的漢室宗親,以示對他的拉攏。
但劉焉這個人,在益州的地界上是有逾越之舉的。
那麽這個名為拉攏實為降職的委任,到底會引發何種後果呢?
具體情況姑且不論,喬琰在其中就有了因勢利導,謀奪大司馬之位的可能了。
見下屬已在他們的對話間將朱檀給帶過來了,喬琰便先中斷了這個話題。
她翻身上馬,朝著戲志才頷首致意道:“多謝先生解惑,待我幽州一行回返後趕赴關中,請先生聽我的好消息。”
當年的戲志才因為只值一十首功的俸祿,將推君侯上位並州牧為己任,如今他為並州的治中從事,又力主她爭取大司馬的位置,還挺不忘初心的。
不過,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君臣相得呢?
一人相視一笑後,喬琰便撥馬向西,在隨行親衛的護持下,趕赴上谷郡的居庸關而去。
雖如今還不到將地盤擴張到幽州全境的時候,也還遠不到和公孫瓚正面交戰的時候,但她如今頂著劉虞擁躉者的名號,起碼也要給公孫瓚看到,並州軍退到上谷後就絕不會再行讓步。
只是讓喬琰並未想到的是,在她抵達上谷郡的時候,居然還有了個意外的收獲。
鄭玄的同郡老友邴原避居於遼東郡,因聽聞公孫瓚和劉虞之間的矛盾,深覺遼東並非可以長住之處,在收到了鄭玄的來信後,當即決定趁著寒冬封山前趕赴並州。
他行至半道便聽聞了劉虞在追擊公孫瓚的途中為之伏擊、兵敗而走,如今是並州牧的屬官張遼駐紮於上谷郡,便先加快了腳程,等行到了此地方才停歇。
張遼領著喬琰入城之際說道:“這位邴先生的運氣尚好,此番自遼東郡而來有人相送,否則倘若路遇賊人難免不保。”
“而那位護送他而來的壯士也頗有意思。我從邴先生處打聽到了對方的履歷,說此人也是青州出身,中平年間因青州州府與東萊郡府之間有些糾紛,各自送了一份奏章去有司處,他彼時為東萊郡奏曹史,便趕赴洛陽毀掉了州府的文書,先將郡府的送了上去。雖是為郡府辦事,這場糾紛本也是郡府占理,為防州府追責,他還是避禍去了遼東。”
聽到東萊一字,又聽到了這段喬琰隱約有些印象的經歷,她不由腳步一頓,“此人叫什麽名字?”
張遼回道:“他自稱——東萊太史慈。”2
若是袁紹知道,他明明已經是青州牧了,卻還是讓原本隸屬於青州的一位神射手落到了喬琰的手裏,別管太史慈到底是護送邴原去並州做個保鏢的,還是去投靠喬琰的,大概都得氣個夠嗆。
不過眼下,他在看的是公孫瓚發給他的這封公文。
袁紹還真未曾料到,劉虞從涼州回返幽州和公孫瓚相持爭鬥,居然會以這樣的方式告終。
他嘆道:“若非是這一戰,我還不知道,劉伯安此人的統兵能力居然差到了這個地步。”
劉虞的這種交戰表現,簡直像是直接往公孫瓚的面前送的一樣。
可惜啊……
“可惜這一戰中,喬燁舒麾下的張文遠,表現得依然可圈可點。”
無論是其安排營防,攔截住了公孫瓚和軻比能以及蹋頓的三方盟軍,陣斬軻比能迫使鮮卑支部退兵,還是其在劉虞一意孤行追擊公孫瓚後,繞行徐無山,橫空殺出將劉虞救走,都表現出了非同一般的大將風範。
袁紹對這樣的猛將說不意動那是假的。
偏偏張遼乃是雁門郡人士,跟隨喬琰已久,還分明是頗得重用的樣子,又哪裏有可能會被旁人所拉攏。
所以公孫瓚勝了劉虞是不假,但這一場勝仗並不能作為對喬琰的勝仗來看,也顯然無法動搖到喬琰這方的軍心。
反倒是隨著劉虞這一敗一退,看似是幽州的大半落入了公孫瓚的手中,實際上是代郡和上谷郡被納入了並州的範圍,讓喬琰橫空多出了兩個郡來。
並州軍要想守住這兩個郡還真不是難事。
居庸關直接與太行山脈相連,在這一代名為軍都山,也即太行八陘之中的軍都陘。
扼守此關後,便足可保代郡與上谷郡不失。
張遼這個果斷的決定,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並州方向的防守壓力。
有居庸關在手,公孫瓚雖屯兵昌平,卻也無力越界而過。
冀州方向要想犯境代郡就更不可能了,除非他們先翻越太行山。
一想到這種果斷取舍的決定還是出自於張遼的手筆,袁紹就更生氣了。
難怪喬琰沒將張遼帶去涼州與關中的交戰之中。
這種能獨當一面的將領,雖然年紀不大,卻著實是留守後方的必備。
越想越氣,還不如不想,袁紹將思緒轉回到手中的軍報上,朝著沮授問道:“以公與所見,我們是否要同意公孫伯圭的訴求?”
說句實話,袁紹先前還一度提防公孫瓚南下入侵,甚至因調度軍防的決定,而將給袁術一個教訓的差事交給了劉備,現在又要因為公孫瓚收攏俘虜、擴張軍隊、結盟烏桓的舉動而對他妥協,袁紹只覺心中不大痛快。
但他聽著沮授的回話,又覺得現在不是意氣用事的時候。
只聽沮授說道:“明公想一想,若不給公孫瓚這個位置會如何?”
“在劉虞兵敗後,公孫瓚在各郡所積攢的兵馬合計在五萬以上。居庸關的並州軍雖扼斷了公孫瓚繼續西進的勢頭,自己要出關也不容易,這樣一來,公孫瓚完全可以屯兵昌平的同時揮軍南下,入侵我冀州,屆時反而讓並州那邊看了笑話。”
“反倒是明公若先對他給出了幽州牧的敕封,公孫瓚出於情理都不當對我等不敬。”
沮授似乎看出了袁紹的擔憂,又補充道:“但此舉並不因為明公對其懷有懼怕之心,而是因為原幽州牧劉虞在已有我鄴城這位天子的情形下,竟有稱帝之念,此為叛逆,公孫瓚出兵討伐實乃義舉,故而有此嘉獎。”
這麽一通說辭,便給袁紹前後表現不一的舉動做出了一個解釋,也保全了冀州這邊的臉面。
袁紹聽來心中熨帖不少。
又聽沮授分析道:“此外,我建議明公在渤海國與東萊郡各設一駐兵將領,對公孫瓚做出節制。”
“渤海國北面便是廣陽郡與漁陽郡,乃是與公孫瓚正面交接的第一道屏障。東萊郡與幽州遼東郡隔海相望,若在東萊郡駐兵,公孫瓚也需懼怕我等渡海而過直入幽州腹地。”
袁紹看了看輿圖,問道:“安排何人駐紮於此處為好?”
沮授回道:“在此事上,我想明公心中已有決斷才對。”
他該勸說的也只是——袁紹不要太在意面子,給公孫瓚幽州牧之名這件事。
沮授所擔任的騎都尉位置,也是隸屬於軍職的一部分,不能將他只看做是袁紹的文官從事。
在這種情況下,舉薦武官出任職務,多少有點不妥。
聽沮授這麽說,袁紹便也沒再多問下去,只是朝著在座的幾人問道:“諸位對公孫伯圭的安排可還有異議?”
在袁紹自己都已經表現出了明確傾向的情況下,他的這些謀士雖在彼此之間還有派系爭鬥,在此時也絕不可能跟他唱反調,紛紛表示了應和。
那便可以商討另一個問題了,對鮮卑支部和烏桓又該當如何處置。
在公孫瓚送交給袁紹的這張請封文書上,還附帶了一個喬琰到此時也未獲知的消息。
那位烏桓單於丘力居原本身體就已不算好了,也不知道是因為寒冬的到來加劇了他的疾病,還是蹋頓毫無征兆地跟隨公孫瓚出兵讓丘力居一口氣沒喘上來,總之,在公孫瓚送出這封文書的時候,烏桓的單於已經不再是丘力居了,而是蹋頓。
袁紹隱約記得,公孫瓚在早年間是和丘力居有過舊怨的,一度打出了個兩敗俱傷的結局。
丘力居這一死,倒是讓公孫瓚和蹋頓之間的聯合變得更加緊密了起來。
這對袁紹來說,同樣不能算是個太好的消息。
袁紹轉向了許攸的方向,“子遠,你怎麽看此事?”
自從許攸上次從長安回來後,他就比之前沈默得多,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那趟長安之行讓他丟了臉的緣故。
但現在直接被袁紹點名發問,許攸還是快速調整好了心情回道:“公孫瓚在信中給蹋頓請封為王,但大漢鐵律,非劉氏不可稱王。昔年孝桓皇帝欲以封王結好檀石槐,縱不可對天子妄議,士人私底下也多有怨言,明公不可重蹈覆轍。”
“如公與所說,冊封公孫瓚為幽州牧,乃是因其擊敗劉伯安之戰功,烏桓蹋頓至多因協助之功得一封賞而已。明公不妨問問公孫瓚,此番戰功誰主誰次,若他為次,那幽州牧稱號不如給蹋頓好了,若他為主,蹋頓又何敢封王?”
“以攸看來,賜予其遼東侯爵位,領遼東屬國歲俸,以烏桓單於之名賜予其稱號及印綬便是。”
“遼東屬國雖早年間為安頓內附烏桓人所設,但因互市之故,居於其中的漢人也不在少數。公孫瓚為幽州牧,遼東屬國本也歸他所有,讓這兩人就征稅之事吵著吧。”
他們有爭吵可能的,或許還不只是地盤包容歸屬的問題,還有這個遼東侯的名號能否滿足蹋頓的胃口。
若非劉虞意氣用事發兵追擊,讓公孫瓚打了個翻身仗,單論襲營之事來說,蹋頓簡直是從生死邊緣上走了一輪,只怕是跟公孫瓚要生出幾分嫌隙的。
別看公孫瓚今日風光地逼退了劉虞,還能堂而皇之地索要正名,潛在的危機也不在少數。
袁紹又聽許攸接著說道:“此外,請明公在半年後尋一借口,令陛下給難樓、蘇仆延、烏延三人以鄉侯之名。”3
從理論上來說,這三人和丘力居、蹋頓並不屬於同一個烏桓部落,只是因丘力居日漸強盛,將另外三部的人口陸續吞並,變成了處於統帥地位的單於。
這三人則各自稱王,拱衛其中的單於。
蹋頓貿然篡奪丘力居的權柄,只是因為有公孫瓚的支持,這三人才能與他和平相處,屈服於他的威懾之下。
可要知道,在靈帝初年,這三人之中本居於上谷的難樓,麾下所統領的人數幾乎達到了萬人之多,比之當時的丘力居還要多。有過這樣優勢的難樓,絕不會是輕易甘願屈居於蹋頓之下的人。
若對他們給出支持,便形成了烏桓內部相互制衡的局面。
屆時,公孫瓚到底是要有所偏幫還是要坐看烏桓內部起火,對他們冀州青州而言都是可乘之機。
袁紹拊掌笑道:“好啊,我有公與、子遠妙計,又何懼於這兩個遼東匹夫!”
他又轉頭問道:“對了,那鮮卑支部的軻比能已死,是否當給那鮮卑的騫曼以助力,令其牽制並州的一支兵馬?”
“此舉不妥,”座中的審配開口回道,“烏桓各部實力相近,尚有彼此攻訐之可能,騫曼不同。”
“他本就是被並州軍所恫嚇而逃的,又見鮮卑單於步度根為喬並州所扶持,部落越發強盛,現有軻比能再身死並州軍之手,早被嚇破膽了。明公若敢給他請個敕封,他也敢明日就去上谷郡尋並州軍請罪。”
審配這話雖說的不太好聽,但袁紹一品他話中意思也不得不承認,他所說的確實是實情。
他道:“既然如此便不必管他了,讓公孫伯圭將這支鮮卑支部收為己用便是。”
公孫瓚得了幽州牧之名後,大概不會錯過這樣一支好用的勞力。
而袁紹則是在這幾項安排落定後,環顧了一圈在場的諸人,因己方謀士的靠譜,他總算是將先前羨慕喬琰有張遼這等助力的不快心情給平覆了下去。
只是聽著沮授、許攸和審配的諫言,袁紹又不免想到了在座中少了的一個人。
他心裏泛起了嘀咕,田豐去並州刺探情況的時間也不短了,按理來說,不管有沒有收獲,都應當從並州方向送個來信回來才對,為何竟像是石沈大海杳無音信了?
以田豐的機智,也不該出現什麽剛到並州就被喬琰發現,而後被扣押起來的情況。
更不可能是他行事怠惰,懶於回信。
想著田豐總不能就這麽消失了,袁紹盤算著,若再過半月還收不到他的消息,就讓手下往並州去找找他。
若是田豐能聽到袁紹的這番念叨,大概得將苦水給吐個幹凈了。
眼下這個失聯的情況還真不能怪他。
被張牛角直接逮到了這個“未來心腹”的位置上,他平日裏的工作與識字課都是小組作業,少有跟大量人員混雜在一起的情況。
這也就意味著,他若是想要神不知鬼不覺地將消息傳遞給自己的隨從,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更為麻煩的是,因張牛角有意讓他往科學院去學習術算,在他被提拔上來的七日後,他就被張牛角塞了批覆,打包送去樂平了。
樂平書院,是個相對來說進出自由的地方,但樂平科學院不是。
考慮到馬鈞這位研究武器的大發明家也在此地,樂平科學院是嚴格按照軍營制度管理的。
田豐還沒來得及觀察此地的院墻到底是什麽特殊的材質,就被此地的管事告知,這裏住宿工作娛樂就餐的地方一樣不缺,所以進出此地需要登記出去的目的和時間,且不能從科學院中攜帶任何東西外出。
他本著不引人懷疑的想法,決定暫時按捺住和下屬見面的沖動,等在此地學完了珠算後,他再跟張牛角申請個一天的假期,到時候一股腦將這些情報都給傳送出去。
但倒黴的田豐撞上了一件大事。
在他於此地按部就班學習珠算的第十九天,眼看著明天就可以“刑滿釋放”,樂平這裏收到了一條消息。
因劉虞繼任天子之事,長安宮殿舊址需要重新進行測繪,原洛陽靈臺需在長安重建,登基的日期和流程也需要太史令及其屬官協助,所以,他們之中的一部分人需要去長安開工。
按理來說這種事情是不必牽扯到田豐的,畢竟他是屬於農具制作部門的,又不歸太史令管轄。
可教導他學習珠算的人是任鴻。
若按照太史令下屬官員的具體劃分,她現在的官職應該叫做靈臺丞。
這個官職的月俸按照大漢官職條令只有一百石,卻是太史令下的頭一號從屬,可領“靈臺待詔”四十多人,監管日月星氣。
自喬琰為任鴻改名到如今已有兩年多的時間了,她在樂平專心跟隨馬倫學習,才有了今日的成果。
故而當馬倫因冬日天氣而偶感風寒後,這個去長安建設新靈臺的工作就交給了任鴻。
驟然接到這樣的要務,任鴻心中也是不免有點緊張的,於是她把自己能調度起來的人手都給帶上了。
非要說的話,田豐在學習珠算的時候也沒有拿出什麽很驚人的表現,頂多就是按部就班而已。
但架不住……他這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了學習。
所以任鴻琢磨了一下,覺得這也是個可以協助她工作的可造之材,直接跑去找張牛角借人去了。
田豐覺得,他在並州找工作的時候就不應該說,他是要在並州多賺錢,好將家人也給接到並州來。
以至於當任鴻給他慷慨地開出了三倍工錢的時候,他竟然沒有一個可以拒絕的理由。
他總不能說自己在馬車上會犯暈吧?
樂平還有個華佗在呢!
無奈的田豐甚至沒有機會告知袁紹,他已經從一個從冀州前往並州的臥底,直接臥底到長安去了。
袁紹大概也是想不到這一點的。
畢竟在田豐離開鄴城之前,他們再怎麽考慮到此番刺探情報中可能發生的意外,也絕沒想到會有如今的狀況。
這讓他跟誰說理去!
偏偏按照並州人的評判邏輯,他這還得算是天降福運,得到了重用。
田豐想到這裏,下意識地扯了扯身上的棉衣。
據說是出於此行長安人員衣著體面的考慮,連他也被分發到了一件。
他在農具生產部門的書籍中,看到了棉籽分離機器的一部分構件和彈棉弓的圖樣,可惜沒能見到棉花的種植之處。
但他就算看到了也沒用,反正他的消息又沒法傳送回去。
只是當田豐感受著這件棉衣的保暖防寒能力的時候,他心中不免為冀州那頭又憂心了幾分。
他想的倒不是並州在這種防寒之物的影響下,能在冬日多保存出多少人力,而是另一個同樣嚴肅的問題。
在往日的認知之中,北方環境下的交戰,往往不會在冬日發生。
即便是有的話,攻守雙方也處在同樣的惡劣環境困擾之下。
但現在並州有了這等絲毫不講道理的防寒之物,豈不是意味著,除了武器上的差異之外,又多了另外一個影響因素。
他不由望著馬車露出一線透氣窗扇的方向發起了呆,總覺得自己此番探查的責任越來越重大。
所幸他此時這種異樣的表現並未被人留意到。
這間不小的車廂內坐著十數個人,也包括了任鴻。
她此時全部心神都用在回顧馬倫教導她的知識上了,哪裏還會去留意田豐的舉動。
想到她們抵達長安之後不久,喬琰也會到來,她便不免又緊張了幾分。
她既要證明老師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裏教會她的東西,足能讓她以靈臺丞的身份行走在人前,而非是貂蟬女官,又想證明,彼時喬琰對她那句“鴻羽不低飛”的寄望,也已在漸漸落到實處。
而她此行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任務。
雖然不知道為何,但既然喬琰布置下來了這個差事,她就必須替她完成。
按理來說,往年的年號大多是出於天子的想法改的,尤其是新皇登基之後的那個年號。
可奇怪的是,在喬琰前往幽州居庸關前,她朝著樂平這邊送來了一條消息。
她說,她希望以太史令觀星推衍所得的說法,說服劉虞定年號為——
建安。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