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141章 並肩同戰……

關燈
第141章 並肩同戰……

於泥水和洛水之間屯田?

如今的黃土高原還沒經歷過明清二朝的大規模墾土屯田,還處在秦漢移民實邊的階段,泥水的這個“泥”字便還遠不如後世的流沙泛濫,動輒為災。

但要知道,哪怕泥水沿岸與洛水沿岸確實可以作為屯田耕作區域,泥水與洛水之間卻是……

喬琰捏著手中的酥山冷盤,與荀攸相對,問道:“你確定?”

荀攸回道:“攸從不說未經深思熟慮之事。”

她當即站了起來,“那好,你同我來。”

並州境內的大事她已經安排了下去,她也可算是有了些空閑的時候,要出行離開數日也算不得是什麽要緊事。

念在隨後的自涼州入長安之戰要緊,她果斷將政務重新甩給了程昱和戲志才,帶上了郭嘉與荀攸,自晉陽入西河,再入上郡。

過高奴後不遠,便是洛水。

此洛水非彼洛陽之洛水,或許將其稱呼為北洛河要更容易區分些。

北洛河匯入渭水,換句話說,順著北洛河而下便能直抵關中平原,這正是為何董卓要以段煨屯兵於華陰。

扼守住這一片河谷,便阻斷了並州前往長安之路。

所以她若要大軍開拔,就走不得這條路。

喬琰駐馬於北洛河之前,揚鞭朝著西面涼州方向指去,在此地已經能清楚地看到前方的山勢了。

“你要屯田於子午嶺之上?”喬琰側過頭來朝著荀攸看去,一字一頓地問道。

在他們前方展現出的浩闊林原,正是子午嶺,這也是並州和涼州之間劃分的天然界限。

青山蔥蘢,南北橫亙。

當然,此地與太行山這等只有陘口通行之地不太一樣,子午嶺與他們方才所經過的高奴只有四百米左右的海拔差距,倒也未見山入雲中,這其中也多有通行之路。

說來也是有趣,日後的蜀漢將領魏延提出以子午谷奇謀兵進長安,而這同名子午的子午嶺,同樣可以直往長安方向而去。只不過一個在南,一個在北。

在荀攸示意喬琰先上山再說後,幾人登臨高處,直上這子午嶺上的秦直道。

昔日秦王掃,督建秦直道,北接九原,南通鹹陽,正是為了兵通北地、威懾匈奴。

而今這條秦直道也依然留存了下來,並未被山嶺之上橫生的雜草所覆蓋,最寬之處足有二十多丈,可容納數架馬車同時行進,不可不謂一條古代版的高速公路。

但這條路的南端,正如那華陰駐兵防衛自並州與洛陽方向的來犯一樣,也是董卓在抵達長安後重點防衛的存在。

從此地抵達秦直道的甘泉宮,尤有五百多裏,其中無有補給之處,如若並州境內不以窮兵黷武之舉空耗民力,又如若各地邊防關隘守軍依然保持齊備,能出動的大軍不過兩三萬人。

在這樣一段漫長的進軍路程中,運糧與能投入作戰的人數大約還是得保持在一比一的關系。

喬琰策馬緩行,說道:“董賊入長安後設立的第二道關隘位於高陵,往西可阻斷順涇水而下的敵軍,往東可阻斷自直道而來的,守關之人正是張濟,董卓又行天子詔,冊封馬騰為前將軍,韓遂為左將軍,一旦並州涼州方向有其他隊伍入侵,他便可自右扶風方向引涼州軍為援。”

“皇甫將軍所率大軍未曾開拔,董賊西涼部眾卻自涼州轉入長安,只靠著萬人進攻,深入關中平原腹地,若撞上高陵守軍,無疑是自取滅亡。”

哪怕她有趙雲呂布這些悍將都沒用。

董卓顯然如她所猜想的那樣,在經歷了洛陽一敗後,便將自己囂張橫行的氣焰給暫時收斂了起來,而是轉為了好一派穩固防守的狀態。

喬琰也毫不懷疑,若是她選擇洛川道或秦直道直撲長安,董卓在背水一戰的情況下,是否會發動起長安三十萬民眾強行守關,非拼個你死我活不可。

她要的是討董的義名,可不是再陷長安的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

所以此舉也不可為。

荀攸回道:“君侯看得明白。”

跟著這種年少卻足夠冷靜的主公做事無疑是很舒服的。

她雖有千裏奔襲於鮮卑營地的壯舉,卻顯然從未將自己的對手看輕,也深知有些招數用過一次之後便不那麽好用了。在眼下的新勝面前也未有沖昏頭腦。

“我說的可並不只是此道不通,”她伸手指了指南面,“直道之南駐紮有守軍,若以哨騎定期往來巡視,我方在此地行軍屯兵之蹤跡,絕無可能瞞過董賊耳目,直道居高臨下,虎視兩側,我方進攻長安不易,長安卻可出一騎兵偏師來襲擊,你還是覺得在此地以軍屯無妨嗎?”

按照喬琰原本的想法,從上郡往涼州最合適的位置,還是再往北一些的位置。

順著漢長城的邊界,從靖邊、定邊一帶,直走北地靈武,那裏也正是傅燮的故裏。

而後順長城建立起一條物資運送路線,又於靈武站穩腳跟後,與皇甫嵩所率部從南北呼應,先除掉馬騰韓遂,徹底斷董卓後路,再圖南下東行。

這位深得世家風姿的荀氏子弟朝著她頷首一笑,“君侯所說不錯,可屯兵之人,非要是漢人嗎?”

他不過停頓了片刻,見喬琰面上閃過了一縷深思之色,便已接著說道:“我見君侯所統並州,教化百姓種植之道已成定制,如此說來,為何不能教給歸化的南匈奴?”

“我來時已與奉孝問詢過美稷南匈奴的情形,漢室傾頹,邊地便生異心,這正是為何那南匈奴左部貴族潛生叛逆之心,幸有君侯予以震懾,令其不敢擅動。但我想,君侯應當並不想讓他們只是不敢擅動而已。”

荀攸以依然溫和的語調繼續說道:“南匈奴為並州子民,自當為君侯所驅策,否則留此需動輒提防的異類,在方今已不必顧及天子對南匈奴態度之時,便是殺之填肥也無妨,可是這個道理?”

喬琰對上他沈靜自若的眸光,忽然理解了為何荀攸會能提出水淹下邳之策。

她道:“你接著說下去。既已定了南匈奴屯兵於此,後續的安排你也該當已經想通了,一道說來吧。”

正如荀攸所說,若是她真不打算用南匈奴,在大漢權柄從中對半,南北對峙,而她又從洛陽得勝歸來之時,已可不必計較什麽大漢招安於南匈奴之說,直接將其斬殺殆盡就是。

喬琰確實是想用一用他們的。

在先前的打壓過後,這些南匈奴之眾已可招募為兵卒。

畢竟她已經對外展現出了足夠的武力鎮壓手段,在此時適當的收斂並不會讓這些南匈奴部眾忘記她帶來的威懾。

其中先前多有反心的左部貴族還可以再晾上兩年,作為剝削牛羊的來源。

對大漢,或者說是對喬琰表現出合作態度的羌渠,卻可以納入並州的居民體系中,也可以給出一些好處。

她本打算是讓先前前去幽州協助平定漁陽之亂的於夫羅前來入伍。

並州軍的勝率和獎懲體系,也早讓這羌渠長子表現出了意動的想法。

不過如今看起來,這個用人的方式可能要換上一換。

荀攸回道:“用呼廚泉。”

欒提呼廚泉,這是南匈奴單於的二兒子。

按照匈奴內部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規則,他的繼承權毫無爭議地在於夫羅之後,在喬琰屢次“拜訪”南匈奴所居的美稷城之時,也很少看到他的蹤影。

“君侯可令呼廚泉以出外尋找機會為名,先行於子午嶺中率南匈奴部眾紮營成落,於北洛河和泥水岸邊耕作,這起碼能為我們搶到半年到一年的混淆視線時間。”

荀攸的這個建議確有可行性。

喬琰進攻洛陽期間,兩次對董卓擺出了示敵以弱的態度,卻兩次都給了他以近乎致命的打擊。

所謂事不過三,他又如何會想到喬琰在有些方面不喜歡搞故技重施的這一套,有些地方卻是好用的辦法再多來一次也無妨。

她聽得荀攸繼續說道:“在此期間,因君侯承認西面天子為正統,又表現出如今這等出兵而返,控制並州全境不利,甚至不得不放任南匈奴殘部游走於並涼邊境的情況,董賊既有一線喘息之機,必然稍有松懈。君侯也務必爭取下一個超過馬騰韓遂的名號,以便——”

“趁其不備之際,名正言順地全線進攻涼州。”

這最後一句話,被他說得實在很有圖窮匕見的意味。

荀攸指了指山下,便是這子午嶺之西,隸屬於涼州的部分,問道:“君侯可願與我一道往山下去看看?”

去!為何不去?

在這子午嶺之西的泥水河岸,據傳是當年匈奴與羌胡進犯最喜歡經行的一條路。

不過如今展現在喬琰面前的只是好一番人煙稀少的狀態。

那泥水自慶陽為界,北面有東西二河,西為環江東為白馬水,至於慶陽之南,也被稱作馬蓮河。

位處於環江和白馬水之間,臨慶陽而立的,就是在荀攸話中提到過的射姑山。

喬琰望著眼前微微泛黃的河水,收回了朝著西邊望去的目光,開口說道:“說到射姑山,便不免想到一個人。永和六年春,大漢征西將軍馬賢,與且凍部落羌人戰於射姑山,馬將軍與其二子均戰死於此地。”

“自永初七年到永和六年的二十八年間,馬將軍殺羌人共計兩萬一千多人,但射姑山之戰,其未乘羌人聚合之機進攻,不恤軍事,愛重錢財,有此一敗實不足惜,自馬將軍戰沒,皇甫威明大器晚成,終現名將之姿,方有日後的涼州三明之一。”

“這射姑山倒可以稱之為警醒之山了。”

荀攸本以為她此言乃是在陳說歷史,卻又忽聽她說道:“公達,也幸而有你提醒。待回去之後便如你所說去做吧,我會先見一見呼廚泉,隨後的指令都由你與奉孝負責。”

他朝著喬琰望去,正見這黃土高原之上的長風將她的長發與披風吹起,露出對方明利到令人心折的目光。

這位年歲甚至只有他一半的並州牧,在此時所展現出的英主風姿,實在是讓人見之難忘。

他也在此時無比深刻地理解到,如郭嘉和戲志才這等平日裏恃才放曠之人,為何會對她如此尊重看好。

他翻身下馬,朝著對方深深行了一禮:“請君侯放心,攸必替君侯免於後患。”

何為後患?

正是這些南匈奴部眾在被遷居前來此地後,會否有如脫韁的野馬,在與周遭羌人部落交流,營造給董卓以及馬騰、韓遂等人看的假象期間,幹脆從假反變成了真反。

以南匈奴人的行事作風,便是他們有父母妻兒還在喬琰的手中,也顯然是沒什麽約束效果的。

唯獨能夠牽絆住他們的,只有利益而已。

好在比起韓遂與馬騰,喬琰在這方面的優勢還是很明顯的。

而對如何鞭策這些南匈奴人,他心中已有了一番盤算。

他剛收回思緒,便看到喬琰並未因為已經達成了現場勘探的目的打道回府,而是讓身邊的隨行親衛在此地安營紮寨。

見荀攸投來了個疑惑的目光,喬琰擺了擺手示意他先不必多問。

等到了營地搭建完畢,營地中一尊簡易濾水裝置已經在喬琰的安排下搭建了起來,又有親兵士卒去將那泥水河中的水給取了過來。

而後,經歷過了一道篩選和煮沸的河水被喬琰遞到了他的面前。

荀攸剛喝了一口便忍不住皺了皺眉頭,“這水是不是,有點苦?”

“這裏面鹽含量太高了,澆灌不了莊稼。”喬琰從他的手中將這杯子給奪了過來,將其中的鹽水給倒了出去。

要跟荀攸去解釋這河流上游位處於凍融區,高礦物濃度的土壤水補給入了河流之中,造成了這種含鹽量的陡增,大概有些難度。

不過能說清楚問題就好。

這就是此地泥水的弊病。

荀攸面色不由一變,“我此前以為此地無有種植之地乃是因為羌胡部落作亂搶掠,與其耕作不如游牧,可如今看來其中竟是有原因的,此事是我思慮不周了。”

喬琰笑了笑,“公達此前長居於潁川與洛陽,對此地的特殊情況知之甚少,也實不足為奇。何況這白馬水一段不可引用,我又未曾說那慶陽以南的不可。”

“今日天色已晚,明日再隨我南下走一段吧。”

這也算是給此前真正經歷北方作戰還少了些的荀攸多上了一課。

第二日喬琰便帶著眾人繼續往南行去,泥水過慶陽後,於寧縣、泥陽一帶有數道支流匯聚而來,這支流之中又分出了數道溝渠,其中不少河溝中的水清狀態與那泥水泛黃的情況截然不同。

喬琰指了指此地說道:“這一片倒是滿足公達所說的兵屯之所,河水乃是從子午嶺上來,而非是從從上游環縣一帶,若再算上子午嶺之中的山澗河流,要養活駐紮在此地的南匈奴部眾已足夠了。”

不過若是要指望那些南匈奴人能這麽快學會如何在這樣的特殊地形下確認開墾田地的方向,顯然是有些難度的。這就得專門派出個負責此事的團隊做一番規劃了。

只是讓喬琰未曾想到的是,在將這個招募的指令下達後,主動前來報名的人裏還有個特殊的存在。

“我只是當個旁觀進學的,不會礙著事的。”伏壽努力讓自己挺直了身形,以便看起來能像個大人,可她再怎麽站直也改變不了她的年紀就擺在這裏。

她只能打起了感情牌,“阿姊還記不記得我曾經跟你說過的事?”

喬琰笑道:“如何會不記得?”

在她為了謀求並州牧位置而入京城的時候,伏壽與她在延熹裏再遇,向她問起,這世上為何沒有一本書,能將這山川河流都給記載在其中,能讓足不出戶之人也可遍覽山川風物之盛,若能佐以圖景便更好。

當時她還只能被限制在洛陽的家中,如今跟隨陽安長公主來到了樂平,卻當真可算是飛鳥出籠了。

“那就好,我可沒忘記阿姊當時的鼓勵。”伏壽目光一亮,也立即將自己這些天來在晉陽周遭走動的成果攤開在了喬琰的面前。

算起來她還是被蔡昭姬折騰出來的宣傳手段給啟發的靈感,總歸在此地樂平侯紙管夠,她便按照自己的想法先開始搭建這個水文山川記載的框架了。

喬琰接過了她遞過來的本子,見首頁上畫著並州的地圖,和孤零零的幾條河流。

第二頁則是其中一條河流經行穿過的地名與形狀,右邊佐以她記載在側的古今河名,河道偏移,水質以及流域作物之類的信息。

後一頁則是對河道附近碑銘與風俗的記載。

伏完乃是文官,對伏壽的書畫工夫栽培在她年幼之時便抓了起來,此時也正好派上用場。

要喬琰看來,這內容雖然還粗糙了些,但她跟著往泥水與子午嶺走一趟,多從那些老農的口中增長到見識,又在並州境內多走動些地方,總能將此物給完善的。

她心中思忖,此物的意義可能也並不只是在於記載,也確實可以在此時就提早做起來。

見喬琰看完了她這幾頁作品,有一陣並未說話,伏壽不由將兩只手有些緊張地扣了起來,卻見喬琰忽然從一旁取來了一張硬皮一些的紙張,在其上題寫了“山河錄”三字,又讓人在這紙張上打了兩個孔,連帶著新取來的一沓樂平侯紙上也穿了兩個孔。

伏壽本還有些不解喬琰的用意,瞧她取了繩索來將其捆在了一處,忽然有些明白她的意思了。

喬琰開口說道:“河流山川記載難免有增補歸並之事,既然要做,就將其做完善了,如有增加,拆了往其中放就是。”

這話中的潛臺詞,便是同意了她的自薦了!

伏壽抱著自己新得的本子朝著喬琰道了個謝,又鄭重其事地保證自己絕對不會給她拖後腿。

反正那些農田規劃的事情自然有術業專攻的人去做,她就是去搭個順風車,以確保能先一步將新地盤上的東西記載下來而已。

她忙不疊就想去找此番行動的領頭報道,忽然又聽喬琰問道:“長公主那邊你得到準許了吧?可別是拿著我的許可去給人施壓去了。”

“那哪兒能!”伏壽理直氣壯地回道:“母親說了,要讓我向昭姬姐姐學習,方對得起我們來並州的一趟。”

喬琰順勢問道:“長公主如今在做些什麽?”

“我悄悄跟你說,你莫要告訴旁人知道。”伏壽湊到她近前小聲說道,“母親和幾位公主姐姐,還有她們帶來的宮女,剛來並州的前幾日都說,在此地也不知道該當做甚,若是只在此地求個庇護,總難免坐吃山空的。”

漢室的公主還多有幾分風骨。

也或許是因為做皇帝的不靠譜,做女兒的也只能讓自己盡量支撐起來。

更因為先前的洛陽南宮之變和隨後的董卓亂政,讓她們已越發明白,自己的公主身份說白了也沒有什麽優勢可言。尤其是在當下這個漢室兩分的局面下。

“母親便在想她們擅長什麽——種地肯定是不行的,我這種過芥菜的,都比她們會種地呢。”

她這句吐槽讓喬琰忍不住笑了出來。

“阿姊別笑,事實如此嘛,不過母親在衣衫的搭配和宮廷護養膚質的秘方上都還有些研究,雖然吃飽飯是要務,但我們在晉陽中走動註意過,那些首飾鋪子的銷量還是可觀的。”伏壽說道:“所以她們打算先盤個鋪子試試。阿姊,能少收點稅嗎?”

事業起步不容易呀。

喬琰拍了拍她的肩膀,鼓勵道:“那就用你的勞工來抵稅吧。”

“……?”伏壽總覺得自己好像簽了什麽奇怪的賣身契,可還沒等她對此提出抗議,她就已經被喬琰給送出了門去。

想了想她目前應該不算勞工,而應當叫做進學更加合適,伏壽又打消了這種疑惑,抱著簡陋版本的活頁本往地形勘探的隊伍報道去了,卻沒能見到在合上門扇之後喬琰臉上露出的滿意笑容。

她自然是樂意看到這些漢宮公主也能找到一份活計來做的,而不是一面享受於樂平所帶來的安定環境,一面也成為了她的某個限制因素。

並州境內自收攏黑山賊開始,便傳達出的女子無不可為的觀念,在這接納從洛陽前來並州的迎接隊伍風貌中也有著諸多表現。

如今看來,這種自上而下的傳達,已有了些令人喜聞樂見的效果。

那些漢室公主都不必喬琰操心了,更何況是馬倫。

提出乾象歷的劉元卓比之馬倫更早來到並州,也早已在喬琰的吩咐下,有專人為其打造起了繼續觀測天文、推演歷法的場所。

劉元卓對於那水泥打造的儲存機密數據的庫房頗為滿意,等到馬倫和那些精於演算的助手抵達後,當即展開了工作。

對她們來說唯獨有些遺憾的就是,洛陽的靈臺對於地動儀這樣的工具有著天然的優勢,可如今換了個地方,哪怕是重新起了個中空的地臺用於擺放測試,能否起到原本的效果,還需要再做出一番調整。

這個被喬琰命名為天文歷法臺的地方,除卻提供了金屬材料重新打造的渾天儀外,還多出了一架放大版本的望遠鏡。

而這幾乎已經是東海麋氏所能找到的水晶礦產中,能打磨出的極致尺寸了。

至於具體的觀測結果如何,透鏡又是否要做出調整,那是劉元卓和馬倫這種專業人士該做的事情,總之喬琰能做的也只是給出這些支持了,反正工匠就在附近,讓他們協商去吧。

這還真不是什麽無用之事。

環繞天文術算所發展出的數學與機械,對於並州境內的生產力推動遲早能起到作用。

喬琰更是對如今還未正式出師的馬鈞寄予厚望,只因這位在軍事攻城器械上的發明,也著實堪稱一絕。

而進一步完善的天文歷法,為的是指導農事生產的精準性,也正是在這種社會形態之下必須推進演化的東西。

她琢磨著等到馬鈞的發明產出增多,她便將天文歷法臺改名為科學院,聽起來還更像是被歸並入樂平書院中的一部分,以達成樂平這學術與進修環境的建設。

馬倫對她提前提出的改名計劃沒什麽意見,對她來說,從洛陽搬遷到並州,頂多就是換了研究的場地而已,周圍的人還是那麽些個人。

當然,對畢嵐和任鴻來說,這簡直是此前完全無法想象的生活。

以畢嵐為例,他不必思考今日要如何與同僚相處,要拿出何種奇技淫巧之物來討得陛下歡心,來穩固自己的地位。

誰讓喬琰給他做出的指派是,他覺得做什麽能讓他青史留名,那他就去做好了。

而任鴻此時由馬倫帶著,從原本的識文斷字,閱讀書籍的狀態轉入這等研究的新領域,在一開始的時候還真有那麽點茫然無措。

好在她一慣膽大心細,在上手了一個月後,也漸漸進入了狀態。

她心中暗想,自己無論如何也得對得起君侯給她賜予的那個“鴻”字,更有了埋頭苦幹的想法。

不過說來,她們推算的是星軌四時,那鴻雁也是飛於空中,倒也應景得很。

只可惜這座未來的科學院也建在樂平,她沒法去跟喬琰問問,彼時君侯賜名的時候是否也有這個想法。

喬琰也暫時沒打算催這邊的進度。

她能撿漏一樣地將整個太史令機構都給幾乎搬遷了過來,半點沒給東面西面的兩位皇帝留,已經是相當撞大運的事情了,可不能指望她們在一兩年內就拿出什麽驚人成果。

比起這些,先抵達到她面前的,當然還是涼州那頭的消息。

傅幹在前去送信的一個月後終於折返回到了並州,也站在了喬琰的面前。

這一月之內在涼州境內的奔波讓他看起來顯得極其疲累,面上更是好一番風塵仆仆之色,可在他自傅燮死後越發顯得冷漠的神情裏,卻不難看到一抹破冰的銳氣。

“皇甫將軍如何說?”喬琰示意他落座再說。

傅幹緩過了一口氣來,這才回道:“我送信抵達皇甫將軍軍營的時候,董卓加封馬騰與韓遂為將軍的敕令也到了涼州,連帶著還有征調皇甫將軍入京的旨意。所幸君侯的信件先到,皇甫將軍沒有當即同意,只推說要督轄馬騰韓遂二人的動向,又讓皇甫堅壽入京回覆。董卓此時不敢妄動,皇甫堅壽又與其有舊,暫且沒找將軍的麻煩。”

“倒是馬騰韓遂那頭有些麻煩。董卓的旨意剛到涼州的時候,這兩人還因為前將軍和左將軍哪個更大,很是吵鬧了一番,這兩人之間本也有些矛盾,韓遂又有吞並邊章和北宮伯玉部眾的前科,會翻臉不足為奇。”

“但他們顯然還知道,他們合則可與大漢王師一戰,分便只能被各個擊破。皇甫將軍嘗試著屯兵往漢陽方向移動,剛做出了點征兆,那兩方就立刻握手言和,還廣而告之了。”

“所以皇甫將軍讓我來傳信,方今之時,也只能看與君侯合並一處的情況了,在此之前,他不會輕舉妄動,也絕不會給那二人先行將他攻破的機會。”

傅幹從懷中摸出了一封書信,朝著喬琰的方向遞了過來。

這便是皇甫嵩給喬琰的回信了。

他戎馬半生,向來雷厲風行,在這信上也僅有寥寥數字而已。

【五年匆匆,期與君並肩為戰。】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