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56章 一封書信

關燈
第56章 一封書信

張楊的政治眼光顯然是有問題的,但就憑他在此時說出的覺得樂平是個好去處這樣的話,也足夠喬琰提一提對他的印象分。

雖然他說出這話很大程度上是在安慰因為年紀小而被拒之門外的張遼,但也在同時意味著——

樂平已經可以被列入這並州其他地方的人投奔的選擇之中了。

這與趙雲聽過她協助剿滅黃巾之事而上門前來,意圖借助她的力量完成平定黑山賊的情況又有些不同。

這很大程度上表示出的不是對她本人有什麽希冀展望,而是對整個樂平的期許。

並州多出武將猛士,這是在匈奴寇邊的威脅以及北方好武風氣之下促成的結果,喬琰對這特殊的資源不乏覬覦想法,只是礙於如今尚在韜光養晦、發展根基的狀態下,方才不能做出什麽擴招的舉動。

可若是有人慕名而來呢?

張楊的這句話無疑是給她打了一劑定心針。

來不來的姑且不論,能在旁人的話中作為備選項,也不枉她這數月之間在樂平的努力。

反正,這才只是她在樂平的第一年。

喬琰聽得到樓下經過的兩人在說什麽,戲志才自然也聽得清楚,更因為相對而坐的狀態,能讓他清楚地看到喬琰臉上一閃而過的異彩。

下一刻,她便擡手敲了敲窗欞。

張遼和張楊二人本也沒走出多遠,忽聽身後高處有人朗聲說道:“兩位,可否上樓一敘?”

張遼循聲望去,見那微啟的窗扇後隱隱綽綽地似有兩人身影,被籠罩在西斜的日暮光影中,令人一時之間難以看清面貌,只能從扶著窗沿的那只手確認,方才那句話並不是他的幻聽,從周遭的人來看,喊的也的確是他們沒錯。

只是讓他覺得有些奇怪的是,從這句話的聲音還可判斷出,說話之人的年齡著實小得可以。

但他一無什麽可被人所圖謀之物,二也有自信於自己本事的底氣,當即應聲回道:“既是貴人有邀,自當來赴。”

在他與張楊踏入裏坊,來到這對應宅邸門前的時候,他們二人對視了一眼,不難看出對方此時的想法——

這位請他二人留步的貴人好像有些不同尋常。

若只以這宅院在晉陽城中的位置和規模來看,這可不是什麽等閑富貴之人能居住的,但這宅院中卻並無仆從,只有這前來為他二人開門的小哥而已,又分明跟他們對普遍意義上認知之中的貴人不同。

不過這位和張遼年紀相仿的小郎君,無論如何看也讓人覺得不像是個下人。

要知徐福自在喬琰和程立的指點下開始讀書,那游俠義烈之氣並未削減多少,卻已因所見所學而氣度沈穩了不少。

在樂平度過的冬日中,喬琰的食補又顯然並不只是針對戲志才來的,徐福也是其間的受益者,更讓他因抽條增肌而看起來多了幾分潛在的名士風姿。

但這自稱徐元直的少年顯然並不是此地最為特殊之人。

張遼與張揚隨之登樓,便見到了那對著他們發出邀約聲音的主人。

那是個年只十歲出頭的女童。

大抵是為了行動方便,她作了一身更像是男裝的打扮,但在發式與面容上又並未做出掩飾,讓人足以判斷出她的性別來。

這還並非是她最特別之處。

她與對面的青年雖是相對而坐的狀態,二者之間主次關系,卻並不難在這一個照面之間為人所知,而這種占據了主導位置的氣場,讓她比起世家貴胄的大小姐,更像是個領袖。

這好像不是個尋常的表現。

大約是因為張楊才提到過樂平,張遼下意識地便想到了那位樂平縣侯。

而他向來敏銳,長於觀察,此刻雖未在表現上做出什麽失態的舉動來,也看清了喬琰手中翻閱的,正是一本輕薄的書籍。

比起他曾見過的蔡侯紙所成的書籍,面前的這個似有些不同。

但非要說是在何處有所不同,他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他收拾起了對對方一番判斷,確認這邀約者實不尋常的想法,朝著喬琰拱了拱手,“在下雁門張遼,友人乃是雲中張楊張稚叔,不知足下請我二人前來所為何事?”

喬琰回道:“我方才在此地聽聞二位有意投效將抵晉陽的並州刺史,因刺史未到而先往太守府而去,卻因為年歲的緣故被拒之門外,不知是否如此?”

不知道是否是因為對方誠有貴人做派,二人竟並未覺得她這並未自報姓名的舉動有何失禮之處。

在她問出此話後,張楊回道:“正如足下所見,雖說太守府也可算是按規矩辦事,但我這位兄弟已滿十五,倘若按照漢初舊例也未嘗不可考慮收入軍中,要我看來以他的本事,若還得等上幾年多少可惜。”

漢初的征兵年齡是十五歲,這是遵循秦制的年齡,但這個年齡的提出有其必然的時代背景,也即秦漢銜接之年的人口數量著實堪憂。

然漢景帝於文景之治階段的休養生息,讓他得以提出將這個年齡放寬到了二十歲,後來又延後到了二十三歲,到如今因先後有天災加之邊地摩擦,這個年齡大多數時候可以提前到二十歲,但年十五的話,確實是小了些。

這不是個合乎征兵規則的年齡。

“你與我這樣說,難道不怕我將你二人當做妄議太守府的賊人給拿下?”喬琰擡眸問道。

張楊看了看這屋中的人,很想回說,以她這對面的文人肩不能扛手不能挑的樣子,再加上那個年輕侍從,怎麽看也不像是能將他和張遼二人拿下的樣子,可她語氣篤定,又好像是有所憑仗的樣子,又讓他將這句話給收了回去。

說不定坐在喬琰對面的戲志才在表面上看起來文弱,實際上卻是個大力士,這也是難保的事情。

張遼並不知道自己的同伴對面前的幾人還做出了這等離譜的判斷,只是回道:“無論方才稚叔會否再給出一次解釋,足下都已經聽到了我二人在樓下的對話,若要將我二人拿下,先前就可以做,何必等到現在。”

這是個對喬琰來說明擺著更危險的距離,匹夫之怒血濺五步,也未嘗不是一件不可為之事。

喬琰端詳了一番張遼的臉色,不由於話中流露出了幾分讚許,“光憑你這句話便可確定,那太原太守府將你拒之門外,實在是個錯誤的選擇。”

她也不難猜測,正是囿於這等年齡上的偏狹之見,讓張遼直到在丁原上任並州刺史之後方才得到啟用。

這對一位大將之才來說,著實是有些可惜。

她忖度了一番後問道:“若我有法子讓你二人成功入職刺史府,不知二位意下如何?”

張遼雖然想以投效刺史府來證明自己年少也大有可為,卻並非只圖一個結果而已。

他沈聲問道:“可果如足下所說,這對我與稚叔自然是個好事,這又對您有什麽好處?”

他並不太相信自己有什麽獨到之處,能讓對方因覺得他大有可為而鼎力相助。

喬琰不難從面前這張稚氣的臉上看出他的想法,回道:“說是不願見到美玉蒙塵,在並州多有胡虜之憂的當口還讓英雄蹉跎,只怕你是不會信的,那倒不如開誠布公地說。”

“我想借扶持足下之事,看看這位到任刺史是否值得我協助。”

這聽上去著實是有些大言不慚。

她甚至比之她口中所說要“扶持”的人年歲還要小得多。

但喬琰的下一句話,直接讓張遼和張楊二人打消了心中的疑惑,“我乃是樂平縣侯。”

這個回答足以令人恍然明悟她的舉動。

是樂平縣侯就不奇怪了。

她封地既在並州,自然也要為並州的未來操心。

只是張楊怎麽想都覺得有點尷尬,他方才還給張遼出謀劃策說他可以先去投效樂平,頗有把對方當做備選項的感覺,現在卻站在了喬琰本人的面前。

好在對方的目光更多地還是集中在張遼的臉上,繼續說道:“我想給足下一件功勳,讓你帶著這件功勳為投名狀,看看這位新到任的刺史能否對你予以重用,準確的說,我想看看他對年少之人是否足夠重視。”

見張遼有話想說,喬琰擡了擡手,又補充道:“你不必覺得我是要憑空送你一件東西,我頂多是給你出個主意,提供一點幫助而已,能否拿到此物,還得看你的表現。”

“在此之前,我也還得確認,你的確有完成此事的可能,而不至於平白送了性命。”

她話已說得周全到了這個地步,張遼品味了一番她話中的意思便知道,自己好像沒有拒絕的必要。

倘若誠如她所說,他若自己沒這個本事,縱然遇上了貴人也難以青雲直上,對方給出的只是一條躋身之路而已。

何況此事顯然並不只是對張遼有利而已,這也是喬琰在為自己的未來鋪路。

因縣侯少有,縱然雲中與雁門都是並州最北部的郡縣,張遼和張楊都對喬琰有些了解。

這位縣侯憂心國事民生,那麽既已身在憂患重重的並州,想要協助並州刺史並不是一件難理解的事情。

而張遼太過年輕,喬琰就不年輕了嗎?

縣侯為列侯之首,以張遼看來,她不能貿然做出什麽登門投誠的舉動,而是先選擇用他這個意外遇上之人來行一出投石問路之事,實在是一件很好理解之事。

他既覺自己想通了喬琰的想法,便回道:“若果如君侯所說,張遼願意接受這考驗,得到面見刺史的憑據。”

張楊也隨即回道:“我也願與我這兄弟一道行動,希望君侯指一條明路。”

喬琰的目光往西面看去,也便正是那窗外的方向,忽對戲志才問道:“以先生看來,讓他們往雲中山一行,是否可行?”

戲志才此前在晉陽城中逗留之時,往呂梁山雲中山都走過一遭,其中雲中山雖頗有仙山之名,山中卻有一窩盜匪,在他於樂平坦言身份後,也曾經與喬琰在閑談之中說起。

這夥盜匪和尋常黃巾那種因稅賦繁重,無力求生,進而不得不揭竿而起的情況有些不同,他們更傾向於普遍認知之中的強盜。

因雲中山以西的西河郡有南匈奴歸化之人占據,在武力上表現得更為強勢,這夥山中盜匪便將自己的目標放在了東邊的太原,且大多劫掠的是山下百姓。

雲中山中地勢覆雜,他們又從不遠離山中多久,只達最近一片,得手即返,太原太守屢次想要將其剿滅也沒能做到。

戲志才身無分文地在山中行游,自然也遇到過他們。

但他一遇到人,便說自己是在山中尋個風水寶地自戕的,饒是這夥人行事放肆,都沒拿他怎麽樣。

如今驟然聽到喬琰這麽問,又看了看張遼和張楊這二人,回道:“我看可以。”

當然喬琰既沒有讓人隨便送死的意思,也自然要先確定,十五六歲的張遼到底在武力值上是個什麽程度,若是讓對方直接殞命在了山匪窩裏,讓後來威震逍遙津的蕩寇將軍提前夭折,那便當真是一件遺憾之事了。

因她此番並未帶上趙雲典韋,沒有個高水準的參照,她幹脆尋上了王氏。

既然連宅邸都借了出去,只是再讓家丁跟個年輕人比試,可著實算不上是什麽麻煩事。

王揚是如此想的。

但在自家的護院侍從都被張遼和張楊二人放倒後,他還是忍不住苦笑著對喬琰說道:“若非知道喬侯與我王氏乃是友好關系,我險些要以為,喬侯這是帶人砸場子來的。”

張遼的表現未免過於出彩了。

但或許這也不難理解,熹平六年,雁門郡的軍民試圖反擊檀石槐的部從,卻失敗而回,死傷慘重,也讓於塞外崛起的檀石槐越發覺得,這並州之地乃是可納入他領地之下的存在。

在此等重壓之下,張遼唯有讓自己變得更強而已。

他甚至在心中有過盤算,若是此番不能得到刺史的重用,他便嘗試從雁門郡中小吏做起也好,總得做出些事情來。

意外遇上了喬琰,或許對他而言正是一個轉折的機會。

在擊敗了王氏那些個晉陽城中好手後,他毫無耽擱的意思,持著喬琰所給的“信物”徑直往雲中山而去。

只在上山之前,他又將這“信物”打開端詳了片刻,將喬琰所交代的說辭給重新回憶了一番,以確保並無疏漏之處。

“你說這辦法真的有效嗎?這個信物是不是太過簡陋了?”張楊湊過來問道。

和他第一次看到此物的時候,他做出了同樣的表現。

他擰了擰眉頭,不由嘆了口氣。

這是個什麽啊……

拿在張遼手裏的“信物”其實也可以算是一封信,但這是一張從喬琰那楮皮紙制成的書冊上撕下來的一張紙。

在這一頁留有筆墨書文的紙上,被人以木炭將其中一個“合”字給圈了起來,而落款則是——

一個牛角的圖案。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