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出山(下)
關燈
小
中
大
21 出山(下)
陳巧紅新制了些米粿和糕仔,預備著三日後水普使用。
每年到了農歷七月,柴喊阿公總會駕一葉小舟,駛向無人海域。
他立在船頭,將飯食拋入海中,祭奠歷代葬身汪洋的先祖,撫慰因災禍沈入海底的孤魂。
其實食物多數餵了魚,而幾個月後,生長胖大的魚,又上了人的餐桌。
陳巧紅腦子撈起一兩句寶卷裏的唱詞:
水歸大海,本來成一片,清凈虛空體無邊
一根生萬物,萬般盡歸一
又是一年普度節,又是一輪地門開。
那場震驚國人的地震已過去了幾十年,歲月荏苒,他者的生活繼續昂首向前,女島逐漸淡出了新聞的視線,活在世人的記憶之外。
可是家人不會忘記。當年親歷者的部分魂靈也跟著逝去的親友,跟著沈沒的家園一並停留在了那一日。
每年普度節都是一場盛典,游子們自五湖四海返還,買香、供佛、請戲、做醮,用幾天幾夜的熱鬧告慰祖先,他們沒忘了根。
不忘記是活人唯一能給予的祭奠。
陳巧紅幻想著,也許農歷的七月是彼岸的返鄉季。亡靈們身著老衣,手中攥緊冥幣,男女老少一股腦地擠在奈何橋邊,你推我搡,爭相探長胳膊去搶重返人間的車票。
那麽小動物呢?沒有錢的枉生動物們又要如何再回來看一眼?
她忽地又想起了小珍,小珍個子那麽小,能否擠得上去?
沒關系,還有阿母在,阿母總會照顧她。
可是一想到阿母是不識字的,心底又焦急起來。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陳巧紅都猜不透“那邊”的生活。
在那邊是否也要勞作?在那邊是否也有新一循的生老病死?還是眾生恒久地停留在“死”的瞬間,只在活人憶起時才能獲得片刻的覆活?
陳巧紅想不懂,停下手中活計,疲憊地看向墻上的照片。
“阿母,到底是怎樣?”
相框裏的婆婆平靜微笑,沒有回答。
相伴幾十載,直到刻碑時陳巧紅才知道她的名,淑慧。
典型的願望式命名,而阿母一生也擔得起這兩個字,總是輔佐,總是順受,自願做了拐杖,做了墊桌腿的紙片,瘦削的脊背支持起整個家族搖搖欲墜的普通生活。
小珍走後,陳巧紅便辭了鞋廠的活計,她無法再踏上那條路,只覺得每一寸黃泥地都徘徊著女兒的魂魄。
她與淑慧一起,重回到了女島。
這是片被世人遺忘的荒地,住著群同樣走出了時間的老人。島上的鐘擺早已停滯不前,不變的紅磚厝,滄桑的老面孔,咿咿呀呀的梨園戲,哼唱著“皆若空游無所依”。
小十年的光陰不過是石階上的一層浮土,就連夕陽都與她們離開的那一日並無分別。
當年離家時,陳巧紅將自家的漁船側洞打開,半沈入水,如今她與淑慧合力將船啟了出來,海水嘩嘩流淌。
二人朝著汪t洋虔誠叩拜,敬告上蒼她們又回來了,重要向大海討口飯吃。
打漁的仍是那批人,村裏的青壯年愈來愈少,夜色下,老人們合力將木舟推入大海,在星光中撒網。再老些的時候,他們便退回到近海,修蝦池,建魚排,在水田中養海帶與紫菜。
日子過得平靜和緩。清晨時分,柴喊阿公身穿齊胸水褲與膠鞋,走走停停,圍著沙洲下蟹籠。他不斷彎腰,起身,一次次重覆,如同千百年來漲漲退退的潮汐,偌大的沙洲只存一道小小的孤影,隨身攜帶的音箱唱著閩鄉歌曲,給予他些許安慰。
待忙完最後一只蟹籠,已是日暮時分。陳巧紅與淑慧會伴著其他漁女,一並坐著搖蕩的漁船,自蠔田歸來。
夕陽西下,大大小小的漁船駛入碼頭,黑色剪影交疊,漁女與她們的丈夫在此刻相會,嘁嘁喳喳地結伴回家。陳巧紅與淑慧也擔著扁擔,提著網兜,穿過嬉鬧的人群,靜默地,堅定地,大步向前。
萬物平緩流淌,波瀾不驚,好像人人都如村口的古榕樹一般,還能有個雲淡風輕的幾百年。
只是淑慧的風濕病愈發嚴重,時常疼得無法站立,夜裏也常輾轉難眠。漸漸的,她無法再與陳巧紅一起去蠔田,她只能獨自停在岸上,幫捕魚的老人們看管器具,分撿漁獲。
無事的時候,她便沿著海灘散步,海浪會沖上來一些廢棄的家具與擺件,她撿回家去,刷洗幹凈擺起來。陳巧紅氣,卻也由著她去,因為知道阿母自尊心強,總要讓她覺得自己也為這個家出了一份力。
又過了些時日,淑慧自覺好些了,便去淺灣撬牡蠣。可剛剜了小半桶,膝頭一軟,徑直跌向礁石,磕破了頭,登時血流不止。村民慌忙送去醫院,昏迷了十多天。
陳巧紅停了所有活計,日日守在床前,餵飯翻身,擦洗身體。有時剛鋪好的床單接著又被拉尿,她沒有埋怨,只是安靜地拿去換洗。她知道淑慧愛幹凈,一生不願給旁人添麻煩,她更知道年老與病痛是場無差別的屠殺,淑慧只是身不由己。
慢慢的,淑慧逐漸清醒過來,只是腿腳失了靈活,再也無法像曾經那般自由走動。跌了一跤,淑慧迅速老去,似乎漫長的終年都將被困在一張窄窄的木床之上。
家中所有活計全都壓在陳巧紅頭上。
她在山田裏種番薯和芋頭,在海岸邊養草蝦和青蟹,前陣子還跟著別人去鄰村搬石頭修水庫。累,但是錢來得快。混在男人堆裏,經期時也照樣背著石頭蹚水趕路,疼得眼前發黑。旁人問她怎麽了,忍著沒說,怕別人不用她。
人人讚她孝順,可是陳巧紅自己知道,不只是阿母依賴她,更是她不能沒有阿母。她這短暫的前半生恰如小舟飄蕩在無垠汪洋,天地昏黑,而阿母,她最後的一位親人便是岸上的一盞燭火。遠遠望去,雖照不亮前行的路,卻指引她的歸處,時刻提醒著她家在何方,心底總有個倚靠。
陳巧紅四處打聽偏方,跑到深山溝裏給淑慧采藥。阿母真的一日日好了起來,漸漸也能下床走動,只是神智有些混沌,像小孩子一樣需要哄。變得愛吃零嘴,偏食甜口的糕點,喝藥也總是討價還價,一碗草藥後必得配上一碗糖水。
田裏的莊稼即將豐收,她又買來十幾只白色番鴨,圈養在田間的池塘邊,想著到了年底能另添一筆收入。日子雖苦卻也值得,為方便照看,夜間她與淑慧睡在一張床上,夢魘時的阿母會緊緊攥住她的手,陳巧紅的指骨被捏得生疼,但是她舍不得抽出手來。
隱隱的希望在陳巧紅胸口躍動,她堅信自己又一次渡過了風浪,守得雲開。
那一日午後,她像往常一樣熬好了藥,扶著門框朝裏間囑咐。
“阿母,我去田裏看看,藥熬好了,你記得喝。”
她想了想,昨晚的半瓶飲料還沒喝完,淑慧若覺得苦,可以拿來甜嘴。
“今天沒來得及做四果湯,如果嫌嘴裏有味道,家裏還有飲料,你自己找來喝。”
那天,她在田中忙碌到很晚,番薯比想象中生得更好,她直挖到腰酸背痛才停手。心情倒是不錯,因為曾阿嬤送了罐自己腌的菜脯給她,陳巧紅想著晚上可以用來給阿母拌粥。
她筋疲力盡進了門,夕陽黃橙橙的,房裏沒有聲息。
“阿母,很快吃飯哦。”
她放下背簍,洗去腳上的泥漬,走到竈前忙碌。
“曾阿嬤給了些腌菜和醬瓜,很下飯的,待會你嘗嘗看。”
沒有回應。
陳巧紅停下手中的鍋鏟,側耳去聽,屋裏靜地駭人,沒有咳嗽,沒有嘀咕,也沒有沈重的呼吸,只能聽見院外海風拂過樹葉的沙沙聲響。
除此之外,四下沒有任何響動。
“阿母?”
她快步走進裏間,看見淑慧俯趴在床邊,臉埋在自己的嘔吐物裏,右手死死攥緊床單,幾根指頭摳進撕裂的孔洞。
“阿母!”
她將她攏在懷裏,一張臉扭曲地嚇人。
地上,滾著個飲料瓶,陳巧紅怔怔看著,忽地想起來,裏面灌著大半瓶先前沒用完的農藥。而她預備給阿母的飲料,還好端端地擱在桌上,沒有動過。
淑慧已能下床走動,也許是喝了中藥覺得口苦,想找些飲料來喝,她是不大識字的,可能是只認出了瓶子上的圖案,誤喝了下去。
也有可能是故意尋死,畢竟淑慧是要強的,近幾日她總念叨著要是沒有自己,陳巧紅能活得更容易些。
陳巧紅不知道真相到底如何,她只知道自己失了所有至親,成了世界的孤兒,在這人間再無牽掛。
十幾年來她撐著小舟飄搖在苦海之上,如今岸上唯一的孤燈也滅了,無邊無盡的濃黑席卷而來。
她昏了過去。
……
“所以阿母,到底是怎樣?”
如今已四十八歲的陳巧紅流著淚追問,而墻上的阿母與小珍並肩而坐,安靜地回以微笑。
陰陽兩隔,陳巧紅永遠也不會知道在那個漫長的夏日午後,獨坐家中的淑慧在人生的最後一個小時,到底在想些什麽。
第三場葬禮呢?
無論想起多少次,還是會痛恨自己。
陳巧紅永遠記得那一日,二月二十九。
她瞇著眼,深一腳淺一腳地行走在北方的風雪裏。為了給小久買“十三味”,她耽誤了行程,另換了幾班車才趕到。
車子停在村口大道邊,司機不肯再往裏走,一個勁催促她下車。
那時天色已晚,田野荒蕪。大片的平原與天空連成一片,團成破不開的濃黑。陳巧紅獨自走在陌生的大地上,身邊只有雪花作伴,飛舞的雪片無聲落地,鋪就銀白色的長路。
陳巧紅吸著鼻子朝前走,嘴中呼哧呼哧哈著白氣。並不保暖的鞋子踩進雪裏很快就被浸濕,腳趾凍得僵直發癢。
可是聽著咯吱咯吱的聲響,她又覺得快樂,一切是那樣的新奇。她想著,如果小珍和淑慧她們也能見見這場大雪,又該有多麽歡喜。
小久他們住在村郊。因為祖上沒能給留下宅基地,就連這棟小房子也是村裏後來特殊照顧給他們的。陳巧紅穿過村子,四下愈發安靜,就連狗吠聲也漸漸消失。遠遠的,她望見山腳落著棟小農家院,門前兩盞紅燈籠,在風中搖晃。
她提著大包小包,漸漸近了。
她伸出凍僵的手,輕叩微掩的房門。
……
院門被誰粗暴地撞在墻上,回彈了幾下,吱吱呀呀的聲響。
緊跟著是嘈雜的腳步,男人的叱罵,鬧哄哄的亂作一團。
陳巧紅張開眼,自往事抽身,怨憎地回過頭去。
他們回來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陳巧紅新制了些米粿和糕仔,預備著三日後水普使用。
每年到了農歷七月,柴喊阿公總會駕一葉小舟,駛向無人海域。
他立在船頭,將飯食拋入海中,祭奠歷代葬身汪洋的先祖,撫慰因災禍沈入海底的孤魂。
其實食物多數餵了魚,而幾個月後,生長胖大的魚,又上了人的餐桌。
陳巧紅腦子撈起一兩句寶卷裏的唱詞:
水歸大海,本來成一片,清凈虛空體無邊
一根生萬物,萬般盡歸一
又是一年普度節,又是一輪地門開。
那場震驚國人的地震已過去了幾十年,歲月荏苒,他者的生活繼續昂首向前,女島逐漸淡出了新聞的視線,活在世人的記憶之外。
可是家人不會忘記。當年親歷者的部分魂靈也跟著逝去的親友,跟著沈沒的家園一並停留在了那一日。
每年普度節都是一場盛典,游子們自五湖四海返還,買香、供佛、請戲、做醮,用幾天幾夜的熱鬧告慰祖先,他們沒忘了根。
不忘記是活人唯一能給予的祭奠。
陳巧紅幻想著,也許農歷的七月是彼岸的返鄉季。亡靈們身著老衣,手中攥緊冥幣,男女老少一股腦地擠在奈何橋邊,你推我搡,爭相探長胳膊去搶重返人間的車票。
那麽小動物呢?沒有錢的枉生動物們又要如何再回來看一眼?
她忽地又想起了小珍,小珍個子那麽小,能否擠得上去?
沒關系,還有阿母在,阿母總會照顧她。
可是一想到阿母是不識字的,心底又焦急起來。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陳巧紅都猜不透“那邊”的生活。
在那邊是否也要勞作?在那邊是否也有新一循的生老病死?還是眾生恒久地停留在“死”的瞬間,只在活人憶起時才能獲得片刻的覆活?
陳巧紅想不懂,停下手中活計,疲憊地看向墻上的照片。
“阿母,到底是怎樣?”
相框裏的婆婆平靜微笑,沒有回答。
相伴幾十載,直到刻碑時陳巧紅才知道她的名,淑慧。
典型的願望式命名,而阿母一生也擔得起這兩個字,總是輔佐,總是順受,自願做了拐杖,做了墊桌腿的紙片,瘦削的脊背支持起整個家族搖搖欲墜的普通生活。
小珍走後,陳巧紅便辭了鞋廠的活計,她無法再踏上那條路,只覺得每一寸黃泥地都徘徊著女兒的魂魄。
她與淑慧一起,重回到了女島。
這是片被世人遺忘的荒地,住著群同樣走出了時間的老人。島上的鐘擺早已停滯不前,不變的紅磚厝,滄桑的老面孔,咿咿呀呀的梨園戲,哼唱著“皆若空游無所依”。
小十年的光陰不過是石階上的一層浮土,就連夕陽都與她們離開的那一日並無分別。
當年離家時,陳巧紅將自家的漁船側洞打開,半沈入水,如今她與淑慧合力將船啟了出來,海水嘩嘩流淌。
二人朝著汪t洋虔誠叩拜,敬告上蒼她們又回來了,重要向大海討口飯吃。
打漁的仍是那批人,村裏的青壯年愈來愈少,夜色下,老人們合力將木舟推入大海,在星光中撒網。再老些的時候,他們便退回到近海,修蝦池,建魚排,在水田中養海帶與紫菜。
日子過得平靜和緩。清晨時分,柴喊阿公身穿齊胸水褲與膠鞋,走走停停,圍著沙洲下蟹籠。他不斷彎腰,起身,一次次重覆,如同千百年來漲漲退退的潮汐,偌大的沙洲只存一道小小的孤影,隨身攜帶的音箱唱著閩鄉歌曲,給予他些許安慰。
待忙完最後一只蟹籠,已是日暮時分。陳巧紅與淑慧會伴著其他漁女,一並坐著搖蕩的漁船,自蠔田歸來。
夕陽西下,大大小小的漁船駛入碼頭,黑色剪影交疊,漁女與她們的丈夫在此刻相會,嘁嘁喳喳地結伴回家。陳巧紅與淑慧也擔著扁擔,提著網兜,穿過嬉鬧的人群,靜默地,堅定地,大步向前。
萬物平緩流淌,波瀾不驚,好像人人都如村口的古榕樹一般,還能有個雲淡風輕的幾百年。
只是淑慧的風濕病愈發嚴重,時常疼得無法站立,夜裏也常輾轉難眠。漸漸的,她無法再與陳巧紅一起去蠔田,她只能獨自停在岸上,幫捕魚的老人們看管器具,分撿漁獲。
無事的時候,她便沿著海灘散步,海浪會沖上來一些廢棄的家具與擺件,她撿回家去,刷洗幹凈擺起來。陳巧紅氣,卻也由著她去,因為知道阿母自尊心強,總要讓她覺得自己也為這個家出了一份力。
又過了些時日,淑慧自覺好些了,便去淺灣撬牡蠣。可剛剜了小半桶,膝頭一軟,徑直跌向礁石,磕破了頭,登時血流不止。村民慌忙送去醫院,昏迷了十多天。
陳巧紅停了所有活計,日日守在床前,餵飯翻身,擦洗身體。有時剛鋪好的床單接著又被拉尿,她沒有埋怨,只是安靜地拿去換洗。她知道淑慧愛幹凈,一生不願給旁人添麻煩,她更知道年老與病痛是場無差別的屠殺,淑慧只是身不由己。
慢慢的,淑慧逐漸清醒過來,只是腿腳失了靈活,再也無法像曾經那般自由走動。跌了一跤,淑慧迅速老去,似乎漫長的終年都將被困在一張窄窄的木床之上。
家中所有活計全都壓在陳巧紅頭上。
她在山田裏種番薯和芋頭,在海岸邊養草蝦和青蟹,前陣子還跟著別人去鄰村搬石頭修水庫。累,但是錢來得快。混在男人堆裏,經期時也照樣背著石頭蹚水趕路,疼得眼前發黑。旁人問她怎麽了,忍著沒說,怕別人不用她。
人人讚她孝順,可是陳巧紅自己知道,不只是阿母依賴她,更是她不能沒有阿母。她這短暫的前半生恰如小舟飄蕩在無垠汪洋,天地昏黑,而阿母,她最後的一位親人便是岸上的一盞燭火。遠遠望去,雖照不亮前行的路,卻指引她的歸處,時刻提醒著她家在何方,心底總有個倚靠。
陳巧紅四處打聽偏方,跑到深山溝裏給淑慧采藥。阿母真的一日日好了起來,漸漸也能下床走動,只是神智有些混沌,像小孩子一樣需要哄。變得愛吃零嘴,偏食甜口的糕點,喝藥也總是討價還價,一碗草藥後必得配上一碗糖水。
田裏的莊稼即將豐收,她又買來十幾只白色番鴨,圈養在田間的池塘邊,想著到了年底能另添一筆收入。日子雖苦卻也值得,為方便照看,夜間她與淑慧睡在一張床上,夢魘時的阿母會緊緊攥住她的手,陳巧紅的指骨被捏得生疼,但是她舍不得抽出手來。
隱隱的希望在陳巧紅胸口躍動,她堅信自己又一次渡過了風浪,守得雲開。
那一日午後,她像往常一樣熬好了藥,扶著門框朝裏間囑咐。
“阿母,我去田裏看看,藥熬好了,你記得喝。”
她想了想,昨晚的半瓶飲料還沒喝完,淑慧若覺得苦,可以拿來甜嘴。
“今天沒來得及做四果湯,如果嫌嘴裏有味道,家裏還有飲料,你自己找來喝。”
那天,她在田中忙碌到很晚,番薯比想象中生得更好,她直挖到腰酸背痛才停手。心情倒是不錯,因為曾阿嬤送了罐自己腌的菜脯給她,陳巧紅想著晚上可以用來給阿母拌粥。
她筋疲力盡進了門,夕陽黃橙橙的,房裏沒有聲息。
“阿母,很快吃飯哦。”
她放下背簍,洗去腳上的泥漬,走到竈前忙碌。
“曾阿嬤給了些腌菜和醬瓜,很下飯的,待會你嘗嘗看。”
沒有回應。
陳巧紅停下手中的鍋鏟,側耳去聽,屋裏靜地駭人,沒有咳嗽,沒有嘀咕,也沒有沈重的呼吸,只能聽見院外海風拂過樹葉的沙沙聲響。
除此之外,四下沒有任何響動。
“阿母?”
她快步走進裏間,看見淑慧俯趴在床邊,臉埋在自己的嘔吐物裏,右手死死攥緊床單,幾根指頭摳進撕裂的孔洞。
“阿母!”
她將她攏在懷裏,一張臉扭曲地嚇人。
地上,滾著個飲料瓶,陳巧紅怔怔看著,忽地想起來,裏面灌著大半瓶先前沒用完的農藥。而她預備給阿母的飲料,還好端端地擱在桌上,沒有動過。
淑慧已能下床走動,也許是喝了中藥覺得口苦,想找些飲料來喝,她是不大識字的,可能是只認出了瓶子上的圖案,誤喝了下去。
也有可能是故意尋死,畢竟淑慧是要強的,近幾日她總念叨著要是沒有自己,陳巧紅能活得更容易些。
陳巧紅不知道真相到底如何,她只知道自己失了所有至親,成了世界的孤兒,在這人間再無牽掛。
十幾年來她撐著小舟飄搖在苦海之上,如今岸上唯一的孤燈也滅了,無邊無盡的濃黑席卷而來。
她昏了過去。
……
“所以阿母,到底是怎樣?”
如今已四十八歲的陳巧紅流著淚追問,而墻上的阿母與小珍並肩而坐,安靜地回以微笑。
陰陽兩隔,陳巧紅永遠也不會知道在那個漫長的夏日午後,獨坐家中的淑慧在人生的最後一個小時,到底在想些什麽。
第三場葬禮呢?
無論想起多少次,還是會痛恨自己。
陳巧紅永遠記得那一日,二月二十九。
她瞇著眼,深一腳淺一腳地行走在北方的風雪裏。為了給小久買“十三味”,她耽誤了行程,另換了幾班車才趕到。
車子停在村口大道邊,司機不肯再往裏走,一個勁催促她下車。
那時天色已晚,田野荒蕪。大片的平原與天空連成一片,團成破不開的濃黑。陳巧紅獨自走在陌生的大地上,身邊只有雪花作伴,飛舞的雪片無聲落地,鋪就銀白色的長路。
陳巧紅吸著鼻子朝前走,嘴中呼哧呼哧哈著白氣。並不保暖的鞋子踩進雪裏很快就被浸濕,腳趾凍得僵直發癢。
可是聽著咯吱咯吱的聲響,她又覺得快樂,一切是那樣的新奇。她想著,如果小珍和淑慧她們也能見見這場大雪,又該有多麽歡喜。
小久他們住在村郊。因為祖上沒能給留下宅基地,就連這棟小房子也是村裏後來特殊照顧給他們的。陳巧紅穿過村子,四下愈發安靜,就連狗吠聲也漸漸消失。遠遠的,她望見山腳落著棟小農家院,門前兩盞紅燈籠,在風中搖晃。
她提著大包小包,漸漸近了。
她伸出凍僵的手,輕叩微掩的房門。
……
院門被誰粗暴地撞在墻上,回彈了幾下,吱吱呀呀的聲響。
緊跟著是嘈雜的腳步,男人的叱罵,鬧哄哄的亂作一團。
陳巧紅張開眼,自往事抽身,怨憎地回過頭去。
他們回來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