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6 正月初四
關燈
小
中
大
Day6 正月初四
1.
從昨天出門背的包裏摸出手機,信號滿格後,進來一條短信。
“同學聚會,去嗎?”
兩個小時前,小瑪麗發的。
我按了三個字。
“你懂的。”
高中報道那天,問路認識了小瑪麗。
她順路,我們邊走邊聊,結果發現我們竟然是同班。
然後,來日方長,你來我往,不知不覺發展成了現在的友誼。
不是那種膩膩歪歪的閨蜜,也並沒有肝膽相照的激情。
有點距離感,不用成天廢話連篇,但又隨時可以聊聊。
能保持長期聯系的朋友,相處起來都屬於這種模式。
要全是這樣的人聚到一塊,出去吃個飯什麽的,我還挺樂意。
同學聚會我不願意去。
性格和人多,那都可以不是主要原因。
最重要的是,我沒有參加的立場。
無論是班級、學院,還是科系,並沒有什麽集體感。
集體感到底是什麽意思?
到現在也不是很清楚。
剛去搜了一下:在具有一定活動範圍,共同經濟基礎、思想基礎、政治目的、社會利益的團體中,每個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及情緒交織在一起,做為一個整體對客觀事物所流露出來的情感反應。
這是百度百科對“集體感”的解釋。
我覺得不太是這個意思。
又搜了一下英語描述集體感的用詞:Sense of collective identity、sense of collectivity、togetherness……
這個還比較靠譜。
collective-identity:集體身份,群體認同。
個人在集體中的自我感覺。
如果自我感覺良好,更容易投入到集體感當中。
反之,則會削弱對集體進行感情投射。
如此說來,集體感是建立在自我認同感的基礎之上。
若自我認同感長年處在低於社會人均水平以下,那麽,自然不會對集體產生過多的情感。
沒錯,我就這樣。
成天和自己較勁都忙不過來呢,哪有閑工夫在集體裏找存在感。
當然我知道,這是不對的。
所以,有時候也琢磨,之前沒能參與到集體中算不算一種遺憾?
總不能一直這樣活著吧?
怎麽能改一改,更多地融入到人群當中?
但改的話,應該往前看對吧。
相比挽回過去的遺憾,善待現在和將來才更有意義。
至於說,看看當年的同學如今都什麽樣、在幹嘛。
很遺憾,沒有這樣的好奇心和動機。
說的好像很冷漠,但的確如此。
想關註的人,不用聚會也有辦法去了解。
不在意的人,聚到一起也未必有話可說。
況且,不僅僅是聚會,各種朋友圈和社交媒體上,你能看到什麽,知道什麽,完全取決於對方想讓你了解什麽。
每個人願意釋放出來的信息,都是經過個人對自我形象進行選擇後的結果。
真實的生活裏什麽樣,則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你看,同學聚會,我真沒什麽非去不可的理由。
更何況是,像我這種,沒有青春的女同學。
青春小說和近幾年火起來的炒冷飯青春片裏面寫的演的,統統和我的青春不是一回事。
並沒有什麽長得特別好看、有才華又大長腿的男同學。
沒有瘋狂喝酒、抽煙、唱K、夜不歸宿、酒吧打工的情節。
被人暗戀生日收到佚名禮物、為情所困使勁兒折騰自己……就更不可能了。
真實的生活和青春,只有想讓自己變強的鬥爭和自己對抗自己的硝煙。
作死作活那種事兒先不聊,僅是對男同學的興趣,就沒法跟在宿舍看電影比,更不用說是去圖書館多看幾本專業書了。
為什麽會對人情世故這麽冷淡?
也許有人會問。
上面已經說過了,因為自我認同感低啊。
為什麽自我認同感低呢?
可能是自我期望值太高又達不到吧。
為什麽達不到呢?
就是啊,為什麽達不到?
不行,我必須得達到!
我不會善罷甘休的!
我的青春就是在和自己鬧別扭。
用了將近十年,還沒做到與自己完全熄火停戰。
如果成熟就是和自己和解。
那麽,我覺得,我該有三分熟?
2.
“就知道你不想來。”
小瑪麗回了短信。
“好玩麽。”
“就那樣吧,快散了。”
……
我們又聊了十多個來回。
她就像駐地記者一樣,三八兩句話給我更新完所有聚會現場資訊。
下面請看小瑪麗從前方發回的報道:
物理考過個位數的同學甲當了老師。
追過校花的同學乙在facebook高調出櫃。
當年私定終身的同學丙和丁現在各自結婚。
成天嬉皮笑臉的同學戊隨身帶著抗抑郁的藥。
……
哎,時過境遷,物是人非嘛。
用小瑪麗的話說就是:“去了同學聚會還沒點感慨的話,那很可能是菜點得太好,大家都只顧著吃了。或者是走錯房間,聽了半天才發現哪兒跟哪兒啊。都怪年輕時候那點兒事太相似。可惜,又沒什麽能一成不變,更何況是個性長相。”
“那你這次有什麽感慨?”我問她。
“還行吧,見多不怪,但那誰得抑郁癥,我沒想到。”
“其實人人都有抑郁癥。”
“別站著說話不腰疼。”
“我坐著呢。”
“切,抑郁過麽你。”
抑郁過嗎?
嗯。有的。
最嚴重的時候,忽然理解了有些人連死都敢卻不想活著的心情。
想徹底遠離有人的地方。
工作、朋友什麽的,全不想要了。
只想一人兒待著。
甚至想過幹脆去動物園餵猴子算了。
反正,當時就是特別特別討厭人類。
跟我媽說了,她告訴我一個方法:
每天下班後站路邊,看來來往往的車。
就看著,慢慢數一百輛,能放松心情。
我試過。
有點兒用。
不過,不能老用。
尾氣吸多了,也不健康。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大monkey說,你抑郁的時候,想想這句話。
現在我有時能向那個方向靠近。
也不是總能那樣。
但我那會兒才疏學淺,根本沒聽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哪兒還能有那麽高的境界啊。
我不知道告訴我這句話的他,是真的能做到那種程度,還是隨便想到以前背過的課文,就說來糊弄我的。
後來,找幾摞書看了,就明白多了。
吃一塹長一智嘛,也不能白白抑郁一場。
經過那些年的自我消化,我總結出了一個觀點:很多人生情緒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一種降伏其心的過程。
並不局限於“天將降大任”。
活著,想幹好一件事,哪怕很小一件事。
想做到極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必不可少要經歷這些。
沒有捷徑,偏偏人人都想走捷徑,還無知地認為只要有人走的路就是捷徑。
所以,無論天,抑或人,都會行拂亂其所為。
如果不動心忍性,臨陣脫逃或中途放棄,自然不會增益其所不能。
就好比,搞不定陰溝裏翻船這種破事兒,憑什麽還敢惦記著去大海裏臭嘚瑟。
之前社會情緒不穩定的時期,一遇到人情世故、勾心鬥角,就對工作環境不滿。
從沒想過在鬥智鬥勇中突破心理和專業局限,練好一身絕技,再轉身而去劈開一片新天地。
只想著馬上、立刻、必須離開。
因為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於是,猶豫片刻,又鉆進另一個雷同的環境。
如此惡性循環,都是太理想化的結果。
相當於一種變相逃避。
其實,無論到了哪,都一樣。
情商,這種破玩意兒被捧上了天。
也說明了,想在人間劇場按自己的方式活到大結局,光靠才華和智商是不夠的。
必然要有所謀,有所略,有所堅持。
當然,也要輕松看待世事,不在心裏強化過程中的苦難艱辛。
做人嘛,最重要的是開心。
吶,謙虛也是非常好的品質。
有時候不開心或者抑郁,很可能是因為太自負。
畢業實習結束後,找工作投了很多簡歷。
每份簡歷個人評價欄裏,都模板化地寫了同樣一句話“有很強的團隊合作能力”。
沒瞎編,能做到。
可本質上,我不傾向那樣幹。
那時我覺得,高價值感的事,都是一個人完成的。
就像絕世神功都是武林高手自己閉關修煉開創出來的一樣。
然後其他人一起仰慕這個超厲害的結果,並互相廝殺爭奪,從中貪圖獲得各方面的利益。
現在看來,這種想法maybe偏激又愚蠢了。
還是想得太多,見識太少,努力程度又不夠。
難怪當時那麽負面。
這幾年,心態逐漸整理平和。
好不容易才樂呵點兒,新的一年,還要繼續努力。
少說多做,戒驕戒躁。
踏實長進,健康向上,當個陽光好寶寶。
我可不想再被抑郁纏上。
畢竟,我長得這麽美。
抑郁那種影響顏值的事兒,我才不摻和呢。
於是,我拿起手機,回短信給小瑪麗:“你覺得呢?哈哈哈哈哈。”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1.
從昨天出門背的包裏摸出手機,信號滿格後,進來一條短信。
“同學聚會,去嗎?”
兩個小時前,小瑪麗發的。
我按了三個字。
“你懂的。”
高中報道那天,問路認識了小瑪麗。
她順路,我們邊走邊聊,結果發現我們竟然是同班。
然後,來日方長,你來我往,不知不覺發展成了現在的友誼。
不是那種膩膩歪歪的閨蜜,也並沒有肝膽相照的激情。
有點距離感,不用成天廢話連篇,但又隨時可以聊聊。
能保持長期聯系的朋友,相處起來都屬於這種模式。
要全是這樣的人聚到一塊,出去吃個飯什麽的,我還挺樂意。
同學聚會我不願意去。
性格和人多,那都可以不是主要原因。
最重要的是,我沒有參加的立場。
無論是班級、學院,還是科系,並沒有什麽集體感。
集體感到底是什麽意思?
到現在也不是很清楚。
剛去搜了一下:在具有一定活動範圍,共同經濟基礎、思想基礎、政治目的、社會利益的團體中,每個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及情緒交織在一起,做為一個整體對客觀事物所流露出來的情感反應。
這是百度百科對“集體感”的解釋。
我覺得不太是這個意思。
又搜了一下英語描述集體感的用詞:Sense of collective identity、sense of collectivity、togetherness……
這個還比較靠譜。
collective-identity:集體身份,群體認同。
個人在集體中的自我感覺。
如果自我感覺良好,更容易投入到集體感當中。
反之,則會削弱對集體進行感情投射。
如此說來,集體感是建立在自我認同感的基礎之上。
若自我認同感長年處在低於社會人均水平以下,那麽,自然不會對集體產生過多的情感。
沒錯,我就這樣。
成天和自己較勁都忙不過來呢,哪有閑工夫在集體裏找存在感。
當然我知道,這是不對的。
所以,有時候也琢磨,之前沒能參與到集體中算不算一種遺憾?
總不能一直這樣活著吧?
怎麽能改一改,更多地融入到人群當中?
但改的話,應該往前看對吧。
相比挽回過去的遺憾,善待現在和將來才更有意義。
至於說,看看當年的同學如今都什麽樣、在幹嘛。
很遺憾,沒有這樣的好奇心和動機。
說的好像很冷漠,但的確如此。
想關註的人,不用聚會也有辦法去了解。
不在意的人,聚到一起也未必有話可說。
況且,不僅僅是聚會,各種朋友圈和社交媒體上,你能看到什麽,知道什麽,完全取決於對方想讓你了解什麽。
每個人願意釋放出來的信息,都是經過個人對自我形象進行選擇後的結果。
真實的生活裏什麽樣,則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你看,同學聚會,我真沒什麽非去不可的理由。
更何況是,像我這種,沒有青春的女同學。
青春小說和近幾年火起來的炒冷飯青春片裏面寫的演的,統統和我的青春不是一回事。
並沒有什麽長得特別好看、有才華又大長腿的男同學。
沒有瘋狂喝酒、抽煙、唱K、夜不歸宿、酒吧打工的情節。
被人暗戀生日收到佚名禮物、為情所困使勁兒折騰自己……就更不可能了。
真實的生活和青春,只有想讓自己變強的鬥爭和自己對抗自己的硝煙。
作死作活那種事兒先不聊,僅是對男同學的興趣,就沒法跟在宿舍看電影比,更不用說是去圖書館多看幾本專業書了。
為什麽會對人情世故這麽冷淡?
也許有人會問。
上面已經說過了,因為自我認同感低啊。
為什麽自我認同感低呢?
可能是自我期望值太高又達不到吧。
為什麽達不到呢?
就是啊,為什麽達不到?
不行,我必須得達到!
我不會善罷甘休的!
我的青春就是在和自己鬧別扭。
用了將近十年,還沒做到與自己完全熄火停戰。
如果成熟就是和自己和解。
那麽,我覺得,我該有三分熟?
2.
“就知道你不想來。”
小瑪麗回了短信。
“好玩麽。”
“就那樣吧,快散了。”
……
我們又聊了十多個來回。
她就像駐地記者一樣,三八兩句話給我更新完所有聚會現場資訊。
下面請看小瑪麗從前方發回的報道:
物理考過個位數的同學甲當了老師。
追過校花的同學乙在facebook高調出櫃。
當年私定終身的同學丙和丁現在各自結婚。
成天嬉皮笑臉的同學戊隨身帶著抗抑郁的藥。
……
哎,時過境遷,物是人非嘛。
用小瑪麗的話說就是:“去了同學聚會還沒點感慨的話,那很可能是菜點得太好,大家都只顧著吃了。或者是走錯房間,聽了半天才發現哪兒跟哪兒啊。都怪年輕時候那點兒事太相似。可惜,又沒什麽能一成不變,更何況是個性長相。”
“那你這次有什麽感慨?”我問她。
“還行吧,見多不怪,但那誰得抑郁癥,我沒想到。”
“其實人人都有抑郁癥。”
“別站著說話不腰疼。”
“我坐著呢。”
“切,抑郁過麽你。”
抑郁過嗎?
嗯。有的。
最嚴重的時候,忽然理解了有些人連死都敢卻不想活著的心情。
想徹底遠離有人的地方。
工作、朋友什麽的,全不想要了。
只想一人兒待著。
甚至想過幹脆去動物園餵猴子算了。
反正,當時就是特別特別討厭人類。
跟我媽說了,她告訴我一個方法:
每天下班後站路邊,看來來往往的車。
就看著,慢慢數一百輛,能放松心情。
我試過。
有點兒用。
不過,不能老用。
尾氣吸多了,也不健康。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大monkey說,你抑郁的時候,想想這句話。
現在我有時能向那個方向靠近。
也不是總能那樣。
但我那會兒才疏學淺,根本沒聽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哪兒還能有那麽高的境界啊。
我不知道告訴我這句話的他,是真的能做到那種程度,還是隨便想到以前背過的課文,就說來糊弄我的。
後來,找幾摞書看了,就明白多了。
吃一塹長一智嘛,也不能白白抑郁一場。
經過那些年的自我消化,我總結出了一個觀點:很多人生情緒的問題,歸根結底,都是一種降伏其心的過程。
並不局限於“天將降大任”。
活著,想幹好一件事,哪怕很小一件事。
想做到極致,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必不可少要經歷這些。
沒有捷徑,偏偏人人都想走捷徑,還無知地認為只要有人走的路就是捷徑。
所以,無論天,抑或人,都會行拂亂其所為。
如果不動心忍性,臨陣脫逃或中途放棄,自然不會增益其所不能。
就好比,搞不定陰溝裏翻船這種破事兒,憑什麽還敢惦記著去大海裏臭嘚瑟。
之前社會情緒不穩定的時期,一遇到人情世故、勾心鬥角,就對工作環境不滿。
從沒想過在鬥智鬥勇中突破心理和專業局限,練好一身絕技,再轉身而去劈開一片新天地。
只想著馬上、立刻、必須離開。
因為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於是,猶豫片刻,又鉆進另一個雷同的環境。
如此惡性循環,都是太理想化的結果。
相當於一種變相逃避。
其實,無論到了哪,都一樣。
情商,這種破玩意兒被捧上了天。
也說明了,想在人間劇場按自己的方式活到大結局,光靠才華和智商是不夠的。
必然要有所謀,有所略,有所堅持。
當然,也要輕松看待世事,不在心裏強化過程中的苦難艱辛。
做人嘛,最重要的是開心。
吶,謙虛也是非常好的品質。
有時候不開心或者抑郁,很可能是因為太自負。
畢業實習結束後,找工作投了很多簡歷。
每份簡歷個人評價欄裏,都模板化地寫了同樣一句話“有很強的團隊合作能力”。
沒瞎編,能做到。
可本質上,我不傾向那樣幹。
那時我覺得,高價值感的事,都是一個人完成的。
就像絕世神功都是武林高手自己閉關修煉開創出來的一樣。
然後其他人一起仰慕這個超厲害的結果,並互相廝殺爭奪,從中貪圖獲得各方面的利益。
現在看來,這種想法maybe偏激又愚蠢了。
還是想得太多,見識太少,努力程度又不夠。
難怪當時那麽負面。
這幾年,心態逐漸整理平和。
好不容易才樂呵點兒,新的一年,還要繼續努力。
少說多做,戒驕戒躁。
踏實長進,健康向上,當個陽光好寶寶。
我可不想再被抑郁纏上。
畢竟,我長得這麽美。
抑郁那種影響顏值的事兒,我才不摻和呢。
於是,我拿起手機,回短信給小瑪麗:“你覺得呢?哈哈哈哈哈。”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