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3 正月初一
關燈
小
中
大
Day3 正月初一
1.
在家看電視。
CCTV-2從頭播《步步驚心》。
這電視劇我第一回是從中間兒開始看的。
雖然清宮戲並不在我興趣範圍內,但某一時期的《康熙來了》好像總是提起四爺,而每到這時快睡著的小S就會變得神采奕奕。
讓我也知道知道它吸引人的點在哪兒。
以如上的心情,進入某視頻網站點開了其中一集,畫面、剪輯、演員都還行,唯獨一點,至今無法理解。
好好一現代人,莫名其妙穿到清朝也就算了,關鍵是她不努力想辦法穿回來,反倒有心思在那邊憂國憂民。
撞一次馬未遂就放棄了?
她在現代沒看過美劇麽,1000種死法不知道麽?
一句“既來之,則安之”就得到安撫了?
中國人民都像她那樣世界還怎麽進步?
在現代失個戀就達到生無可戀的境界了?
她是回不來,還是不想回現代啊?
穿梭在王公貴族中間兒特有存在感是麽?
除夕夜沒守歲惦記的不是活在現代的親爹親媽,覺得愧對的竟是馬爾泰家族那老兩口,重點是她知道他倆長什麽樣麽?
完全沒有感情基礎也沒朝夕相處的人怎麽就讓她愧疚了呢?
既然那麽多愁善感,她怎麽就不覺得對不起現代那些在醫院護理她的人啊?
住院費多貴啊,床位多難等啊,大家多忙啊,她能不能有點社會責任感啊?
她憑什麽在那邊樂不思蜀啊,還真以為自己是皇親國戚呢?
入戲的速度也忒快了吧,啊?
最後怎麽著了,還不是死了之後馬上就在現代醒過來。
早就知道是這樣,她當初為什麽不努力多自殺幾次?
少拿“既來之,則安之”這種鬼話糊弄人。
只顧著自己在二環裏享受,也不考慮考慮在老樓裏蝸居的父母。
她還有沒有人性?
敢再自私點兒麽……
“停!”我媽打斷我說,“沒人在乎她為什麽不急著回現代,人看的都是多角戀。”
的確,整部電視劇看下來,或許唯一動人之處就是作者塑造出來的那種愛情觀。
含蓄而又直接。
見不著,也死心塌地。
就算拉出去斬了,還是要講義氣。
能寫出這樣的感情,不知道是作者們必備的寫作技術,還是對愛情還在抱持充分的浪漫幻想。
但以我狹隘的個人角度來看,現實是什麽樣呢?
有多少人戀愛的理由是覺得無聊,無法戀愛的理由也是覺得無聊。
有多少人分手的理由是覺得無聊,拖延分手的理由仍是覺得無聊。
有多少人結婚的原因是怕麻煩,不想結婚的原因還是怕麻煩。
有多少人離婚的原因是嫌麻煩,拒絕離婚的原因還是嫌麻煩。
也是,因為現實裏確實少,才會大費周章寫這種故事出來給需要的人看吧。
地球上的人太多了,大家才會對尋找the one心有餘悸,對重新尋找另一半萬念俱灰。
全世界只有亞當和夏娃的時候,找到Miss/Mr Right的概率是100%。
增加到四個人的時候,在尊重各種取向的前提下,概率由50%,降到33.3%。
但生命那麽長,可選擇的對象就仨,最終找到TA的概率還是100%。
現在光中國,人就有14億多,按如上條件進行計算,尋得真愛的概率是0.000000071%。
這是什麽概念呢?
就算你一輩子不出國,也得用大半輩子找,才有可能遇到那個TA。
也只是遇到而已,沒人知道將來還能不能在一起。
再解釋一下。
當你遇到一個人,覺得就是TA了,但相處了幾個月或幾年,發現並不是。
然後,你再去找下一個,幾個月之後,發現也不是。
然後,你再去找下一個,幾個月之後,發現還不是。
然後,你再去找下一個,幾個月之後,發現怎麽還他爺爺的不是啊?
然後,想象一下這時的心情。
大概可以約等於上面那個點之後很多0的概率。
悲觀麽?
但人活著總得開心點。
於是,讓我們用排除法的角度重新來看待這個問題。
失戀,意味著排除了錯的人,這離你遇見對的人就更近一步。
這樣有沒有覺得好一點?
不行的話,還有吸引力法則、量子力學、佛經、道法自然等等能說服你大自然這麽安排確實是最合理的證據。
但據我拙見,對愛情這回事兒,最終可預見的結果無外乎兩個:要麽隨緣,要麽隨便。
無論哪一種都不壞,沒聽說過感情的事兒沒有對錯麽。
即使遇不到那個the one,也並不妨礙我們去經歷the others。
真要是沒信心,絕望了,走投無路,想死馬當活馬醫,也千萬別浪費生命去看什麽心靈雞湯。
一個感情生活富足的人是無從理解旁人的不幸的。
自己還幸福不過來呢,哪有那閑工夫寫書。
所以,與其輕信那些自封情感專家的江湖騙子,不如反觀一下自己,多聽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所以……
“停停停!”
我媽打斷我說:“什麽心態啊你,你早就算計著當尼姑呢吧?”
我笑。
“內什麽,不出家。”
2.
中午啃排骨,抓得兩手都是油,蹭得嘴角兩邊也都是油。
看到我這幅吃相,誰還會懷疑我已看破紅塵。
出家,哈,我要是有那麽瀟灑,早就在家隨便過過了。
家裏冬暖夏涼,還頓頓吃現成的,那多舒服呀。
也用不著自己常年在廚房裏跟油鍋切磋武藝。
不知道當父母的是不是都有一種迷思。
總想著跟自己孩子要一個讓他們滿意放心的答案。
但凡前景不明確、存在變數和其他可能性,就本能地排斥。
以至於不肯接受任何無法給出確定回答的事情,包括但不限於子女學業、事業、感情發展等等。
不允許你不知道,不允許你不清晰,不允許一切看起來有風險的事發生。
當然,能否支付試錯成本確實跟家境有直接關系。
但年輕人,尤其是年輕的時候,哪聽得進去。
比如,我,就聽不進去。
於是,無論我幹什麽,家裏人都不滿意。
因為沒有一個確定安全的答案擺在他們面前。
我無法給出一個零風險並符合他們心理預期的答案。
這個吧,我也沒辦法。
我猜家裏人一直跟我要這種答案的原因,很可能是他們擔心我將來餓死在路邊。
換句話說,根本就不相信我的獨立生存能力,更不相信我能有所成。
很難理解不是麽?
寧可我普普通通活著,也不願意讓我冒一點風險去爭取脫穎而出。
老問我在外邊漂著有意思麽。
我總回答說,當然有啦。
呵呵,你真以為我樂意過那樣的生活麽。
可如果連我都開始嫌棄自己選的路,我還有什麽理由繼續堅持下去呢?
因為夏天太熱冬天太冷,就放棄理想麽?
因為盒飯不好吃床太硬衛生間沒浴缸,我就被這點社會現實打倒嗎?
明明是自己選擇的人生,到頭來還在抱怨這條路上的各種不如意,那也太沒出息了吧?
每次我說出這樣的話,就會被用一種陌生的表情冷眼看待,認為那些所謂的理想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社會毒打必然存在,心氣兒太高也得承認。
是,我想要很多很多錢,不是只有財務自由之後,才能談精神自由麽?
我想靠自己自強不息,怎麽就不被看好呢?
23歲之前,不覺得“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話對。
現在卻覺得沒有比這話更準確的描述了。
就算我有再大的野心,所做的一切也不過是想讓一家人過得更簡單更開心一些。
我知道,要經過很多努力和時間,甚至運氣,才有可能實現。
就跟那個點後面有很多0的概率一樣。
可就是想那麽做。
想那麽做的我真的很不堪麽?
連試都沒試過就說不可能的人,又有什麽立場對別人的努力不屑一顧?
表面上沒心沒肺地吃肉喝啤酒,心裏想的卻全是這些。
不然要我怎麽樣?
沒人能改變這離開物質就寸步難行的世界。
難不成跑到網上哭訴老天不公麽?
不可能的。
再說了,也沒用啊。
其實,作為一個年輕人,我也未嘗沒有自己的迷思。
總覺得吧,如果我爸媽有我還不如沒有我時過得好,那這趟人間我來的是不是多少有點多餘了呢,或者說是遺憾?
當然,這話太絕對,太極端了,僅是我個人的想法,雖然人家也不指望我能回報什麽。
僅僅是為了滿足我自己的存在感或自我價值認同,我也想力爭上游。
更何況我還真想為他們做點兒什麽。
盡管已經過了從別人那裏獲得自我認同感證據的年齡了,但能得到他倆由衷地認可,我應該會很開心吧。
我需要開心。
我不想總是悶悶不樂。
3.
還是看電視。
某衛視的晚會,某男子組合闊別多年首次集體亮相。
媒體就是特別愛用這種噱頭博收視率。
尤其是用“合體”兩個字的時候,特別讓人觀感不佳。
都是大活人,怎麽合體?
又不是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與天和核心艙。
我發現當下的媒體總是愛搞一些回憶殺。
引領大眾懷念青春的次數太頻繁,無論幾歲的人,都在感嘆“青春不再,歲月已老”。
曾穿著宮廷風大衣開演唱會的幾人,如今唱起歌來仍舊和電視劇BGM一樣。
不過還是有很多人把持不住,發了很多信息量雷同的微博。
“哦,我逝去的青春”和“啊,那隨風而去的少年少女”之類的。
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幾個大帥哥就是反映他們青春年少的鏡子。
但對於我來說,二表哥才是。
他穿件黑襯衫,佝僂著背,走上臺。
領獎的時候說什麽都沒聽清。
等頒獎的人撤了,他開始唱歌。
唱什麽也沒聽清,就看他擱那兒甩雙節棍。
我坐在我姥家的炕頭上想,這也能叫歌啊。
一年之後,我不僅喜歡聽這種歌,更喜歡唱呢。
大學和室友去KTV,一共也沒幾次,但去了必點《米蘭的小鐵匠》。
我就喜歡他這首不怎麽紅的歌。
因為歌詞寫得和他成名的過程很像。
沒出道的時候,用心寫什麽別人都看不上。
等紅了之後,隨便幹什麽都有人說好厲害。
成名以前,他媽也不覺得自己兒子多有才。
他沒考上大學,他媽還逼著他去上覆讀班呢。
一想到這兒,心裏稍稍有點兒釋然了。
看來大家都一樣。
看來所有的父母都一樣。
原來,我們都是這麽活過來的。
沒有例外。
哦,對了,插一句。
有人問為什麽管周傑倫叫“二表哥”。
跟他沒有任何親戚關系,也沒想蹭他流量,完全沒有。
只是我中二的年紀裏覺得這個稱呼比較親切而已。
都說中二了,當然也沒有什麽青春愛情故事。
我的青春期裏不存在初戀這回事兒。
在乎的也不是A考了多少分B穿了什麽鞋。
想的只有一件事兒,就是——怎麽才能獲得自由。
在那個年紀,可能趕上叛逆期吧,對身邊一切人事都莫名感覺失望。
當時,所有人都只看你考了多少分,根本沒人關心你有怎樣的價值觀。
一味地想把你打造成考試機器。
這還能有什麽青春。
當然啊,很多青春片也拍得很燃。
為了自己未來拼搏、揮汗做題的樣子也很帥。
但話說回來,多少都有些不得已吧。
所以,那時唯一希望的是趕快去大學裏尋找自由。
終於上了大學,心想至少應該比高中自由吧。
事實卻截然相反。
高中的規則其實很簡單,你考了多少分就排多少名。
大學呢,不是你考了第一就能得獎學金,德體美勞缺一樣都不行。
也不是你技術好就能進研究室,你得能團隊協作聽指揮。
這裏有新的游戲規則,你不適應,就代表你不夠好。
你不配合,再好也沒資格入場。
後來我反應過來,我所謂的自由,可能並不存在。
我簡直太幼稚了。
因為沒法兒從學校得到認同感,四年裏最大的收獲是學會了如何自處。
工作之後,發現這招還挺管用的,絕不會迷失在不斷repeat的日程裏。
整個人一直處於特別清醒的狀態。
原本對人就稍顯冷漠的個性,雖然無助於人際關系,但還是能在很多人的環境裏自得其樂。
實際上,我們也不需要互相了解得太清楚。
在沒看到輝煌的結果之前,根本沒人真正在乎過程裏灰黃的你。
這就是我們所生活的時代。
而活在這個時代裏的我,想成為像本世紀之初時二表哥那樣帥氣的人。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1.
在家看電視。
CCTV-2從頭播《步步驚心》。
這電視劇我第一回是從中間兒開始看的。
雖然清宮戲並不在我興趣範圍內,但某一時期的《康熙來了》好像總是提起四爺,而每到這時快睡著的小S就會變得神采奕奕。
讓我也知道知道它吸引人的點在哪兒。
以如上的心情,進入某視頻網站點開了其中一集,畫面、剪輯、演員都還行,唯獨一點,至今無法理解。
好好一現代人,莫名其妙穿到清朝也就算了,關鍵是她不努力想辦法穿回來,反倒有心思在那邊憂國憂民。
撞一次馬未遂就放棄了?
她在現代沒看過美劇麽,1000種死法不知道麽?
一句“既來之,則安之”就得到安撫了?
中國人民都像她那樣世界還怎麽進步?
在現代失個戀就達到生無可戀的境界了?
她是回不來,還是不想回現代啊?
穿梭在王公貴族中間兒特有存在感是麽?
除夕夜沒守歲惦記的不是活在現代的親爹親媽,覺得愧對的竟是馬爾泰家族那老兩口,重點是她知道他倆長什麽樣麽?
完全沒有感情基礎也沒朝夕相處的人怎麽就讓她愧疚了呢?
既然那麽多愁善感,她怎麽就不覺得對不起現代那些在醫院護理她的人啊?
住院費多貴啊,床位多難等啊,大家多忙啊,她能不能有點社會責任感啊?
她憑什麽在那邊樂不思蜀啊,還真以為自己是皇親國戚呢?
入戲的速度也忒快了吧,啊?
最後怎麽著了,還不是死了之後馬上就在現代醒過來。
早就知道是這樣,她當初為什麽不努力多自殺幾次?
少拿“既來之,則安之”這種鬼話糊弄人。
只顧著自己在二環裏享受,也不考慮考慮在老樓裏蝸居的父母。
她還有沒有人性?
敢再自私點兒麽……
“停!”我媽打斷我說,“沒人在乎她為什麽不急著回現代,人看的都是多角戀。”
的確,整部電視劇看下來,或許唯一動人之處就是作者塑造出來的那種愛情觀。
含蓄而又直接。
見不著,也死心塌地。
就算拉出去斬了,還是要講義氣。
能寫出這樣的感情,不知道是作者們必備的寫作技術,還是對愛情還在抱持充分的浪漫幻想。
但以我狹隘的個人角度來看,現實是什麽樣呢?
有多少人戀愛的理由是覺得無聊,無法戀愛的理由也是覺得無聊。
有多少人分手的理由是覺得無聊,拖延分手的理由仍是覺得無聊。
有多少人結婚的原因是怕麻煩,不想結婚的原因還是怕麻煩。
有多少人離婚的原因是嫌麻煩,拒絕離婚的原因還是嫌麻煩。
也是,因為現實裏確實少,才會大費周章寫這種故事出來給需要的人看吧。
地球上的人太多了,大家才會對尋找the one心有餘悸,對重新尋找另一半萬念俱灰。
全世界只有亞當和夏娃的時候,找到Miss/Mr Right的概率是100%。
增加到四個人的時候,在尊重各種取向的前提下,概率由50%,降到33.3%。
但生命那麽長,可選擇的對象就仨,最終找到TA的概率還是100%。
現在光中國,人就有14億多,按如上條件進行計算,尋得真愛的概率是0.000000071%。
這是什麽概念呢?
就算你一輩子不出國,也得用大半輩子找,才有可能遇到那個TA。
也只是遇到而已,沒人知道將來還能不能在一起。
再解釋一下。
當你遇到一個人,覺得就是TA了,但相處了幾個月或幾年,發現並不是。
然後,你再去找下一個,幾個月之後,發現也不是。
然後,你再去找下一個,幾個月之後,發現還不是。
然後,你再去找下一個,幾個月之後,發現怎麽還他爺爺的不是啊?
然後,想象一下這時的心情。
大概可以約等於上面那個點之後很多0的概率。
悲觀麽?
但人活著總得開心點。
於是,讓我們用排除法的角度重新來看待這個問題。
失戀,意味著排除了錯的人,這離你遇見對的人就更近一步。
這樣有沒有覺得好一點?
不行的話,還有吸引力法則、量子力學、佛經、道法自然等等能說服你大自然這麽安排確實是最合理的證據。
但據我拙見,對愛情這回事兒,最終可預見的結果無外乎兩個:要麽隨緣,要麽隨便。
無論哪一種都不壞,沒聽說過感情的事兒沒有對錯麽。
即使遇不到那個the one,也並不妨礙我們去經歷the others。
真要是沒信心,絕望了,走投無路,想死馬當活馬醫,也千萬別浪費生命去看什麽心靈雞湯。
一個感情生活富足的人是無從理解旁人的不幸的。
自己還幸福不過來呢,哪有那閑工夫寫書。
所以,與其輕信那些自封情感專家的江湖騙子,不如反觀一下自己,多聽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所以……
“停停停!”
我媽打斷我說:“什麽心態啊你,你早就算計著當尼姑呢吧?”
我笑。
“內什麽,不出家。”
2.
中午啃排骨,抓得兩手都是油,蹭得嘴角兩邊也都是油。
看到我這幅吃相,誰還會懷疑我已看破紅塵。
出家,哈,我要是有那麽瀟灑,早就在家隨便過過了。
家裏冬暖夏涼,還頓頓吃現成的,那多舒服呀。
也用不著自己常年在廚房裏跟油鍋切磋武藝。
不知道當父母的是不是都有一種迷思。
總想著跟自己孩子要一個讓他們滿意放心的答案。
但凡前景不明確、存在變數和其他可能性,就本能地排斥。
以至於不肯接受任何無法給出確定回答的事情,包括但不限於子女學業、事業、感情發展等等。
不允許你不知道,不允許你不清晰,不允許一切看起來有風險的事發生。
當然,能否支付試錯成本確實跟家境有直接關系。
但年輕人,尤其是年輕的時候,哪聽得進去。
比如,我,就聽不進去。
於是,無論我幹什麽,家裏人都不滿意。
因為沒有一個確定安全的答案擺在他們面前。
我無法給出一個零風險並符合他們心理預期的答案。
這個吧,我也沒辦法。
我猜家裏人一直跟我要這種答案的原因,很可能是他們擔心我將來餓死在路邊。
換句話說,根本就不相信我的獨立生存能力,更不相信我能有所成。
很難理解不是麽?
寧可我普普通通活著,也不願意讓我冒一點風險去爭取脫穎而出。
老問我在外邊漂著有意思麽。
我總回答說,當然有啦。
呵呵,你真以為我樂意過那樣的生活麽。
可如果連我都開始嫌棄自己選的路,我還有什麽理由繼續堅持下去呢?
因為夏天太熱冬天太冷,就放棄理想麽?
因為盒飯不好吃床太硬衛生間沒浴缸,我就被這點社會現實打倒嗎?
明明是自己選擇的人生,到頭來還在抱怨這條路上的各種不如意,那也太沒出息了吧?
每次我說出這樣的話,就會被用一種陌生的表情冷眼看待,認為那些所謂的理想根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社會毒打必然存在,心氣兒太高也得承認。
是,我想要很多很多錢,不是只有財務自由之後,才能談精神自由麽?
我想靠自己自強不息,怎麽就不被看好呢?
23歲之前,不覺得“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話對。
現在卻覺得沒有比這話更準確的描述了。
就算我有再大的野心,所做的一切也不過是想讓一家人過得更簡單更開心一些。
我知道,要經過很多努力和時間,甚至運氣,才有可能實現。
就跟那個點後面有很多0的概率一樣。
可就是想那麽做。
想那麽做的我真的很不堪麽?
連試都沒試過就說不可能的人,又有什麽立場對別人的努力不屑一顧?
表面上沒心沒肺地吃肉喝啤酒,心裏想的卻全是這些。
不然要我怎麽樣?
沒人能改變這離開物質就寸步難行的世界。
難不成跑到網上哭訴老天不公麽?
不可能的。
再說了,也沒用啊。
其實,作為一個年輕人,我也未嘗沒有自己的迷思。
總覺得吧,如果我爸媽有我還不如沒有我時過得好,那這趟人間我來的是不是多少有點多餘了呢,或者說是遺憾?
當然,這話太絕對,太極端了,僅是我個人的想法,雖然人家也不指望我能回報什麽。
僅僅是為了滿足我自己的存在感或自我價值認同,我也想力爭上游。
更何況我還真想為他們做點兒什麽。
盡管已經過了從別人那裏獲得自我認同感證據的年齡了,但能得到他倆由衷地認可,我應該會很開心吧。
我需要開心。
我不想總是悶悶不樂。
3.
還是看電視。
某衛視的晚會,某男子組合闊別多年首次集體亮相。
媒體就是特別愛用這種噱頭博收視率。
尤其是用“合體”兩個字的時候,特別讓人觀感不佳。
都是大活人,怎麽合體?
又不是長征五號B遙二運載火箭與天和核心艙。
我發現當下的媒體總是愛搞一些回憶殺。
引領大眾懷念青春的次數太頻繁,無論幾歲的人,都在感嘆“青春不再,歲月已老”。
曾穿著宮廷風大衣開演唱會的幾人,如今唱起歌來仍舊和電視劇BGM一樣。
不過還是有很多人把持不住,發了很多信息量雷同的微博。
“哦,我逝去的青春”和“啊,那隨風而去的少年少女”之類的。
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幾個大帥哥就是反映他們青春年少的鏡子。
但對於我來說,二表哥才是。
他穿件黑襯衫,佝僂著背,走上臺。
領獎的時候說什麽都沒聽清。
等頒獎的人撤了,他開始唱歌。
唱什麽也沒聽清,就看他擱那兒甩雙節棍。
我坐在我姥家的炕頭上想,這也能叫歌啊。
一年之後,我不僅喜歡聽這種歌,更喜歡唱呢。
大學和室友去KTV,一共也沒幾次,但去了必點《米蘭的小鐵匠》。
我就喜歡他這首不怎麽紅的歌。
因為歌詞寫得和他成名的過程很像。
沒出道的時候,用心寫什麽別人都看不上。
等紅了之後,隨便幹什麽都有人說好厲害。
成名以前,他媽也不覺得自己兒子多有才。
他沒考上大學,他媽還逼著他去上覆讀班呢。
一想到這兒,心裏稍稍有點兒釋然了。
看來大家都一樣。
看來所有的父母都一樣。
原來,我們都是這麽活過來的。
沒有例外。
哦,對了,插一句。
有人問為什麽管周傑倫叫“二表哥”。
跟他沒有任何親戚關系,也沒想蹭他流量,完全沒有。
只是我中二的年紀裏覺得這個稱呼比較親切而已。
都說中二了,當然也沒有什麽青春愛情故事。
我的青春期裏不存在初戀這回事兒。
在乎的也不是A考了多少分B穿了什麽鞋。
想的只有一件事兒,就是——怎麽才能獲得自由。
在那個年紀,可能趕上叛逆期吧,對身邊一切人事都莫名感覺失望。
當時,所有人都只看你考了多少分,根本沒人關心你有怎樣的價值觀。
一味地想把你打造成考試機器。
這還能有什麽青春。
當然啊,很多青春片也拍得很燃。
為了自己未來拼搏、揮汗做題的樣子也很帥。
但話說回來,多少都有些不得已吧。
所以,那時唯一希望的是趕快去大學裏尋找自由。
終於上了大學,心想至少應該比高中自由吧。
事實卻截然相反。
高中的規則其實很簡單,你考了多少分就排多少名。
大學呢,不是你考了第一就能得獎學金,德體美勞缺一樣都不行。
也不是你技術好就能進研究室,你得能團隊協作聽指揮。
這裏有新的游戲規則,你不適應,就代表你不夠好。
你不配合,再好也沒資格入場。
後來我反應過來,我所謂的自由,可能並不存在。
我簡直太幼稚了。
因為沒法兒從學校得到認同感,四年裏最大的收獲是學會了如何自處。
工作之後,發現這招還挺管用的,絕不會迷失在不斷repeat的日程裏。
整個人一直處於特別清醒的狀態。
原本對人就稍顯冷漠的個性,雖然無助於人際關系,但還是能在很多人的環境裏自得其樂。
實際上,我們也不需要互相了解得太清楚。
在沒看到輝煌的結果之前,根本沒人真正在乎過程裏灰黃的你。
這就是我們所生活的時代。
而活在這個時代裏的我,想成為像本世紀之初時二表哥那樣帥氣的人。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