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松村文盲持續減少六位
關燈
小
中
大
紅松村文盲持續減少六位
第二日,紅松書院一大早就迎來了多人參觀。
陳良當時還在洗漱,就有人陸陸續續到她們院子參觀,和她有一搭沒一搭聊天。
冬季實在是太閑了,紅松書院開始上課是唯一的新鮮事,還是村民沒見過的領域——讀書識字。所以整個村子的人都來了參觀了。
小孩也跟著來參觀,他們拿著張金釵她們寫的木片翻來覆去地看,驚奇又羨慕。
“這是什麽?”有小孩問。
“是筆畫,多種筆畫就組成字。”陳良說。
“就像官府公告一樣的字嗎?”鎮上官府門口張貼的公告是村民接觸文字的唯一方式。
“沒錯,一樣的字。”陳良被七八個孩子圍著轉,他們七嘴八舌地問問題。
顧卿姿就好一些,她面對眾多人的詢問,選擇了主動出擊,帶著一群大人把書院裏裏外外轉了個邊,詳細介紹了書院的課程。
關外沒有讀書考取功名的氛圍,一聽說讀書,大多數人認為還不如種地。可一聽到能教孩子寫自己名字和算術,認為這個課程很實用,紛紛表示要給自家孩子報名。
大人們圍著顧卿姿問討論束脩的事。他們知道張家和高家孩子幾乎沒有給錢,他們認為這兩家的小孩是第一批學生,又是第一個相信她們能教書的,她們不受束脩很正常。
現在孩子多了更難管教,大家都很自覺地交束脩。
顧卿姿意識到小孩太多了,兩人教不過來,加上她們是沒有足夠經驗的新老師,這兩天教學中還發現了一些問題。所以顧卿姿不敢輕易答應。
張家人和高知良到書院準備上課時,發現小小的木墻院子裏全是人。顧卿姿與人交談甚歡,游刃有餘。陳良被一群孩子問得暈頭轉向。
“顧老師,陳老師,我們來了。”張金釵與她們打招呼。
一眾大人看向他們,見孩子來上課了,紛紛自覺地讓路,但是又不離開,一副要圍觀上課的架勢。
“我們要開始上課了,請大家不要打擾。”顧卿姿一邊說,一邊往外趕人。
村民才不舍地往外走,有人回頭說:“顧老師,考慮一下我們家孩子,我們家孩子可聽話了,好教。”
“好的,肯定會考慮的,”顧卿姿微笑地回應,又三言兩語提點了書院的問題:“大家也看到了,我們的書院不夠大,只有兩個老師,沒辦法教全部學生,我得先和陳老師先商量一下以後的事再做決定。”
所有閑雜人退出了小院,學生們自覺入座,陳良點起火堆,她們擺好木片,顧卿姿開始上課。
顧卿姿先是與三個小孩溫習了昨天學的筆畫,再教了一個新的筆畫,給大家布置了練習任務。等學生埋頭練習筆畫的空隙,她才有時間與陳良商量。
“有多少個小孩?”
“想來讀書的有二十五個。”陳良大概數了一下,真的有這麽多。
她們村子是流民遷移過來的,大多數人到這裏後才安定下來,再考慮養育後代的事,所以村裏小孩多,年青壯年多。
“這可怎麽辦?我們的院子倒是夠大,但是要建木棚和火坑又是一件大事。”顧卿姿心裏還是想全部孩子都有書讀。
“先不考慮場地的事情,想想這麽多孩子怎麽辦吧。”陳良覺得這個問題比較重要。
“張金釵家裏三個小孩,加上高知良,四個小孩,三個年齡階段,大家的學習階段肯定也是不一樣的。”顧卿姿覺得教學變得更難了。
“如果只是讓孩子識字和算術的話,其實學起來也不難,而且學習時間不用太長。”陳良沈思了一下,心裏有了主意“給學生定一個入學年齡,這樣的話,大家年紀差不多,學習速度也就差不多,我們兩個還是可以一人一門課。”
“好主意。”顧卿姿看向陳良的眼神帶著欣賞,“就定張金釵的年紀吧。”
張金釵今年十二歲。正是半大不小的年紀,把村裏的娛樂活動都玩遍了,又還沒到承擔家庭重擔的年紀,外面大雪還限制了他們外出。
“好,就定這個年齡。”陳良同意。
“束脩呢?”顧卿姿提出問題後,轉頭看陳良,剛好陳良也看向她。
兩人對視一眼,從對方眼裏讀出了不想手束脩的意思。
“我們是第一年教書,先看看教學成果吧。反正冬季閑著也是閑著,我們就當給自己找了個事情做。”陳良主動提。
顧卿姿點頭同意。
“我們的學堂不夠大,得擴建。”陳良說起學堂的事情。
顧卿姿也是想同的看法,兩人圍著學堂轉過去轉過來地看,最終定了擴建方案。
當然,擴建任務就交給加下來入學學生的家長了。
陳良上午沒事做,就去村裏找想識字的孩子,確定了學生人數,一共五個人。
這五個人是年齡超過十二歲並且還沒有結婚願意學習的孩子。
陳良和大人們講了不收束脩但是需要大家幫忙擴建學堂,大人們熱情高漲,紛紛同意。
和孩子們確定了明日早上去上學,並且需要自己帶薄木片和木炭,交代了一些小事,把不收束脩的事情講清楚了,才返回家裏。
她回去時已經到中午了,沒有時間做飯。張家小孩和高知良被放了半天假,已經回去了,因為下午要擴建學堂。
顧卿姿隨便烤了兩個紅薯做午飯。兩人一邊啃紅薯,一邊規劃課桌板凳的擺放
原本,陳良是建議大家自帶板凳和桌子,平日就放在學堂,等學習結束時在搬回去。這個辦法得到了顧卿姿的讚同。
秋天被野豬咬傷的王家興是個木匠,他家小孩來識字沒有給束脩,他腿上的傷沒有好完全也不方便參與學堂的擴建,再加上記著陳良把野豬獵來給他補身體的事,他在家做了八套桌椅送給書院。
桌椅是她們必需的設備,最後還是收下了。
學堂擴建很簡單,只需要把書院的一面墻擴大一倍,再增加一個取暖的火堆,這些活兒一下午就完成了。
隔日早上,顧卿姿也起了大早,快速吃完飯,和陳良早早去了學堂。學生們很自覺地到學堂做好,開始上課。
只有八個孩子,加上張奶奶帶著的張玉鐲,課堂紀律很好。識字和算術的課程要為五名心裏的同學從頭開始。
識字很覆雜,需要用腦記憶字的結構筆畫,也需要用手練習,最好是把字融合到文章裏結合上下文理解意思,也鞏固了記憶。
顧卿姿用農官李鋼鍋的書作為識字教材,學生們既學了寫字,又學了農業知識,以後種地也能用上。
算術很簡單,十以內的加減法用手指都可以教。所以經過上午沈重的練習,下午的課程就輕松很多。
陳良會給大家讀一段書裏的故事,再教幾個算術題,再讀一個故事。
五天下來,陳良和顧卿姿找到了教學的節奏,熟悉教學流程,會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展調整教學速度。老師和學生都很滿意。
——
村長李德柱不識字,原先李鋼鍋想教他,他都不想學,但是他看了紅松書院的課程,突然覺得識字是件很輕松的事,於是動了識字的念頭。
他一個大人,也不是一窮二白,象征性地交了一百文錢的束脩。
他人高馬大,帶了自己的桌子板凳,坐在學堂的進風口,給屋裏的孩子擋風。
李德柱有豐富的生活經驗,不用學算術,只學識字。他雖然不識字,但是腦子靈活,很聰明。他學了兩天的筆畫,就能勉強寫字了。
“寫字就圖哥能夠表達,好看倒是其次的。”李德柱說。
字寫得一樣稀爛的陳良點頭附和,“對對對,村長高見。”
李德柱借著豐富的農業知識,結合書本內容,識字速度飛快。顧卿姿忙於其他小孩,但是陳良和李鋼鍋喜歡圍著他,給他指導。
半個月後,李德柱就能讀半本農業書。進步可謂神速。
李鋼鍋的妻子她是北方人,擅長做面食,隔三差五給書院送包好的新鮮餃子。餃子皮輕薄又勁道,裏面是臘肉酸菜餡。陳良她們把餃子當下午的零食,煮給學生吃,滿學堂的餃子香味。
紅松書院如此上了一個月的課,李德柱已經能讀一整本農業書了。其他學生的算術已經能算百以內的加減法了,也能寫自己名字和一些常用蔬菜動物的名字。
紅松書院冬季學期的教學任務圓滿完成。
雪越下越大,鵝毛大雪變成大團棉花砸在地面,寒風呼呼刮得人臉生痛,出門變成了一件苦難的事,她們的教學活動不得不告一段落。
上課的最後一天,她們在學堂裏做了一頓大餐,和學生們總結了學習成果,並且展望了未來,算是散夥飯。
送走學生後,望著晦暗天空裏肆意起霧的雪花,顧卿姿說:“我們明年早點開課,可以多教一些字。”
“沒錯,明年就收一些束脩,我們就可以當窮酸老師了。”陳良很期待明年的到來。
“沒錯,我們明年就是有經驗的老師了。”
陳良和顧卿姿是一戶人家,只有兩個人,偏偏不同姓,村裏人提到她家就是一起說兩個人的名字。
現在方便了,大家都叫她們:書院那一家人。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
第二日,紅松書院一大早就迎來了多人參觀。
陳良當時還在洗漱,就有人陸陸續續到她們院子參觀,和她有一搭沒一搭聊天。
冬季實在是太閑了,紅松書院開始上課是唯一的新鮮事,還是村民沒見過的領域——讀書識字。所以整個村子的人都來了參觀了。
小孩也跟著來參觀,他們拿著張金釵她們寫的木片翻來覆去地看,驚奇又羨慕。
“這是什麽?”有小孩問。
“是筆畫,多種筆畫就組成字。”陳良說。
“就像官府公告一樣的字嗎?”鎮上官府門口張貼的公告是村民接觸文字的唯一方式。
“沒錯,一樣的字。”陳良被七八個孩子圍著轉,他們七嘴八舌地問問題。
顧卿姿就好一些,她面對眾多人的詢問,選擇了主動出擊,帶著一群大人把書院裏裏外外轉了個邊,詳細介紹了書院的課程。
關外沒有讀書考取功名的氛圍,一聽說讀書,大多數人認為還不如種地。可一聽到能教孩子寫自己名字和算術,認為這個課程很實用,紛紛表示要給自家孩子報名。
大人們圍著顧卿姿問討論束脩的事。他們知道張家和高家孩子幾乎沒有給錢,他們認為這兩家的小孩是第一批學生,又是第一個相信她們能教書的,她們不受束脩很正常。
現在孩子多了更難管教,大家都很自覺地交束脩。
顧卿姿意識到小孩太多了,兩人教不過來,加上她們是沒有足夠經驗的新老師,這兩天教學中還發現了一些問題。所以顧卿姿不敢輕易答應。
張家人和高知良到書院準備上課時,發現小小的木墻院子裏全是人。顧卿姿與人交談甚歡,游刃有餘。陳良被一群孩子問得暈頭轉向。
“顧老師,陳老師,我們來了。”張金釵與她們打招呼。
一眾大人看向他們,見孩子來上課了,紛紛自覺地讓路,但是又不離開,一副要圍觀上課的架勢。
“我們要開始上課了,請大家不要打擾。”顧卿姿一邊說,一邊往外趕人。
村民才不舍地往外走,有人回頭說:“顧老師,考慮一下我們家孩子,我們家孩子可聽話了,好教。”
“好的,肯定會考慮的,”顧卿姿微笑地回應,又三言兩語提點了書院的問題:“大家也看到了,我們的書院不夠大,只有兩個老師,沒辦法教全部學生,我得先和陳老師先商量一下以後的事再做決定。”
所有閑雜人退出了小院,學生們自覺入座,陳良點起火堆,她們擺好木片,顧卿姿開始上課。
顧卿姿先是與三個小孩溫習了昨天學的筆畫,再教了一個新的筆畫,給大家布置了練習任務。等學生埋頭練習筆畫的空隙,她才有時間與陳良商量。
“有多少個小孩?”
“想來讀書的有二十五個。”陳良大概數了一下,真的有這麽多。
她們村子是流民遷移過來的,大多數人到這裏後才安定下來,再考慮養育後代的事,所以村裏小孩多,年青壯年多。
“這可怎麽辦?我們的院子倒是夠大,但是要建木棚和火坑又是一件大事。”顧卿姿心裏還是想全部孩子都有書讀。
“先不考慮場地的事情,想想這麽多孩子怎麽辦吧。”陳良覺得這個問題比較重要。
“張金釵家裏三個小孩,加上高知良,四個小孩,三個年齡階段,大家的學習階段肯定也是不一樣的。”顧卿姿覺得教學變得更難了。
“如果只是讓孩子識字和算術的話,其實學起來也不難,而且學習時間不用太長。”陳良沈思了一下,心裏有了主意“給學生定一個入學年齡,這樣的話,大家年紀差不多,學習速度也就差不多,我們兩個還是可以一人一門課。”
“好主意。”顧卿姿看向陳良的眼神帶著欣賞,“就定張金釵的年紀吧。”
張金釵今年十二歲。正是半大不小的年紀,把村裏的娛樂活動都玩遍了,又還沒到承擔家庭重擔的年紀,外面大雪還限制了他們外出。
“好,就定這個年齡。”陳良同意。
“束脩呢?”顧卿姿提出問題後,轉頭看陳良,剛好陳良也看向她。
兩人對視一眼,從對方眼裏讀出了不想手束脩的意思。
“我們是第一年教書,先看看教學成果吧。反正冬季閑著也是閑著,我們就當給自己找了個事情做。”陳良主動提。
顧卿姿點頭同意。
“我們的學堂不夠大,得擴建。”陳良說起學堂的事情。
顧卿姿也是想同的看法,兩人圍著學堂轉過去轉過來地看,最終定了擴建方案。
當然,擴建任務就交給加下來入學學生的家長了。
陳良上午沒事做,就去村裏找想識字的孩子,確定了學生人數,一共五個人。
這五個人是年齡超過十二歲並且還沒有結婚願意學習的孩子。
陳良和大人們講了不收束脩但是需要大家幫忙擴建學堂,大人們熱情高漲,紛紛同意。
和孩子們確定了明日早上去上學,並且需要自己帶薄木片和木炭,交代了一些小事,把不收束脩的事情講清楚了,才返回家裏。
她回去時已經到中午了,沒有時間做飯。張家小孩和高知良被放了半天假,已經回去了,因為下午要擴建學堂。
顧卿姿隨便烤了兩個紅薯做午飯。兩人一邊啃紅薯,一邊規劃課桌板凳的擺放
原本,陳良是建議大家自帶板凳和桌子,平日就放在學堂,等學習結束時在搬回去。這個辦法得到了顧卿姿的讚同。
秋天被野豬咬傷的王家興是個木匠,他家小孩來識字沒有給束脩,他腿上的傷沒有好完全也不方便參與學堂的擴建,再加上記著陳良把野豬獵來給他補身體的事,他在家做了八套桌椅送給書院。
桌椅是她們必需的設備,最後還是收下了。
學堂擴建很簡單,只需要把書院的一面墻擴大一倍,再增加一個取暖的火堆,這些活兒一下午就完成了。
隔日早上,顧卿姿也起了大早,快速吃完飯,和陳良早早去了學堂。學生們很自覺地到學堂做好,開始上課。
只有八個孩子,加上張奶奶帶著的張玉鐲,課堂紀律很好。識字和算術的課程要為五名心裏的同學從頭開始。
識字很覆雜,需要用腦記憶字的結構筆畫,也需要用手練習,最好是把字融合到文章裏結合上下文理解意思,也鞏固了記憶。
顧卿姿用農官李鋼鍋的書作為識字教材,學生們既學了寫字,又學了農業知識,以後種地也能用上。
算術很簡單,十以內的加減法用手指都可以教。所以經過上午沈重的練習,下午的課程就輕松很多。
陳良會給大家讀一段書裏的故事,再教幾個算術題,再讀一個故事。
五天下來,陳良和顧卿姿找到了教學的節奏,熟悉教學流程,會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展調整教學速度。老師和學生都很滿意。
——
村長李德柱不識字,原先李鋼鍋想教他,他都不想學,但是他看了紅松書院的課程,突然覺得識字是件很輕松的事,於是動了識字的念頭。
他一個大人,也不是一窮二白,象征性地交了一百文錢的束脩。
他人高馬大,帶了自己的桌子板凳,坐在學堂的進風口,給屋裏的孩子擋風。
李德柱有豐富的生活經驗,不用學算術,只學識字。他雖然不識字,但是腦子靈活,很聰明。他學了兩天的筆畫,就能勉強寫字了。
“寫字就圖哥能夠表達,好看倒是其次的。”李德柱說。
字寫得一樣稀爛的陳良點頭附和,“對對對,村長高見。”
李德柱借著豐富的農業知識,結合書本內容,識字速度飛快。顧卿姿忙於其他小孩,但是陳良和李鋼鍋喜歡圍著他,給他指導。
半個月後,李德柱就能讀半本農業書。進步可謂神速。
李鋼鍋的妻子她是北方人,擅長做面食,隔三差五給書院送包好的新鮮餃子。餃子皮輕薄又勁道,裏面是臘肉酸菜餡。陳良她們把餃子當下午的零食,煮給學生吃,滿學堂的餃子香味。
紅松書院如此上了一個月的課,李德柱已經能讀一整本農業書了。其他學生的算術已經能算百以內的加減法了,也能寫自己名字和一些常用蔬菜動物的名字。
紅松書院冬季學期的教學任務圓滿完成。
雪越下越大,鵝毛大雪變成大團棉花砸在地面,寒風呼呼刮得人臉生痛,出門變成了一件苦難的事,她們的教學活動不得不告一段落。
上課的最後一天,她們在學堂裏做了一頓大餐,和學生們總結了學習成果,並且展望了未來,算是散夥飯。
送走學生後,望著晦暗天空裏肆意起霧的雪花,顧卿姿說:“我們明年早點開課,可以多教一些字。”
“沒錯,明年就收一些束脩,我們就可以當窮酸老師了。”陳良很期待明年的到來。
“沒錯,我們明年就是有經驗的老師了。”
陳良和顧卿姿是一戶人家,只有兩個人,偏偏不同姓,村裏人提到她家就是一起說兩個人的名字。
現在方便了,大家都叫她們:書院那一家人。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